-
1 # 唐家有肖
-
2 # 楊醫生講健康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演義小說《楊家將》、《岳飛傳》等文學和藝術作品,讓楊、嶽兩家可以說是美名遠揚,耳熟能詳,婦孺皆知。使得這兩家兵馬,更成為了宋朝名將的代表,一提到宋朝的武將,大家就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這兩家軍馬。但實際上,宋朝時期真正的將門世家,其實,並不是楊、嶽兩家,而是折家和種家。
雖然,現在的折家將和種家將默默無聞,但是,在宋朝的時候他們卻是名滿天下的兩支軍隊。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折家將八代從軍,是一支延續了兩百年的精銳部隊,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將門世家;而種家軍則是五代從軍,為宋朝立下赫赫戰功,為抗擊外敵做出了突出貢獻。北宋統治的168年間,種家軍更是英雄輩出: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皆為將才。種家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
折家將:五代時期的折從阮是折家將的創始人,他原是鮮卑族的後裔。折家發起自山西大同,是當地的大族人家,以習武文明。折從阮從後晉、後漢、後周以來,一直將府州作為本部,主要鎮守西北邊陲,在與契丹的戰爭中,屢戰屢勝,名聲大噪。在周世宗時期,折從阮和兒子折德扆分任節度使,各自駐守邊陲要地,上陣父子兵,一度成為了佳話。
第二代折家軍的代表人物是折德扆、折德願兩兄弟。作為長子的折德扆,自幼隨父參軍,驍勇善戰,英勇非凡。在北宋初年,兄弟二人一起鎮守府州,抵禦契丹,多次獲得戰功,大破契丹陣營。折德扆年輕時,就但任節度使,鎮守一方。傳說,折育有一女,後來,嫁給了楊業,這個人便是後來人們都非常熟悉的折(佘)太君。
第三代折家軍,最為著名的是折德扆之子折御勳、折御卿兄弟。其父死後,折御勳、折御卿子承父業,分領團練使和節度使之職,兄弟二人統領部眾屢立戰功。折御卿在淳化五年的時候,擔任了拜永安軍節度使,打敗契丹,斬首了五千多人。不久之後,折御卿身患重病,遭到契丹韓德胃的報復,率大軍來襲,而折御卿則抱病迎戰。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當時折御卿的母親,寫信召其不要應戰,但是,折御卿卻以自己一直蒙受國恩,忠孝難兩全,誓死也要為國抗敵,戰鬥到底。第二日,折御卿就戰死沙場,義膽忠肝,叫人心生佩服。
第四代折家將,是折氏惟信、惟昌、惟忠三兄弟,根據史料記載,折氏三兄弟,驍勇善戰、忠肝義膽、義勇雙全、騎射精湛,兄弟三人屢立奇功。三個兄弟都是為國盡忠,死而後已的。第五代折家軍主要將領是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他們都是抗擊西夏進攻的名將。
第六代最為知名的將士是折克行,也是抵禦西夏軍隊的名將。第七代折家軍中,折可存曾經參與過鎮壓方臘和宋江起義;折可適則勇猛無比,曾打破羌夏聯軍十餘萬人,締造了北宋西北邊境為數不多的大勝之戰。第八代折家將中,折彥質、折彥野、折彥文等都是當時的名將。
種家將:種家將最初誕生於洛陽地區,是北宋中後期成長起來的,抗擊西夏、金人入侵的名將世家。種家將五代忠貞,歷代忠烈,被人們尊稱為“山西名將”。第一代種家軍興起自種世衡。種世衡足智多謀,屢立奇功,多次大破西夏軍隊的侵擾。種世衡有八個兒子,各個都是精通兵法,善於騎射,驍勇善戰的名士,多次在抗擊外敵的戰鬥中榮立戰功。
鐵馬金戈、碧血黃沙,楊家將、種家軍… …時光倒流千年,北宋王朝戰事連連,西北煙塵裡,塞上馬嘶中,15萬種家軍正與敵人交戰。第三代種家將為抗擊金人入侵,先後多人為國捐軀。第四代種家將,雖然,有個別人還是從武之人,但是,成就與先人相比就遜色了很多,逐漸地,種家將也就被埋沒了。
後來,隨著靖康之變,宋朝整體南遷,折家和種家也相繼離開了曾經鎮守的西北地區。在戰火消散的和平時期,人們的記憶很容易被眼前的平淡生活所沖刷,曾經的戰功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被人們淡忘,最終走向消亡。而曾經征戰沙場,號令千軍的折家軍和種家軍,也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像兩家這樣的驍勇將士,之後,也再沒有出現過。
在兩宋時期,戰事較多,社會動盪,像折家將和種家軍這樣父子,兄弟一起出徵的將門世家也為數不少,除了折、種兩家以外,還有山西姚家,四代忠烈;楊家將三代驍勇,英勇殺敵;南宋時期的岳家和韓家兩門將士,但是,由於奸佞之臣的猜忌迫害,僅僅延續了兩代就消亡了。
-
3 # 林宋IF
楊家將是小說裡的說法。不過楊家在宋代確實幾代為將,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特例,北宋當時比較有名的還有折家將和種家將等,這兩家出的名將比楊家還要多。
楊家將從楊業開始,到第二代的楊延昭,第三代的楊文廣都是很有名的將領,雖然職位不是很高,但是都忠君愛國,恪盡職守,所以比較知名,這主要得益於小說楊家將。而折家後來有人投靠了金人,種家正史記載完整,這些人小說不好發揮,包括後來守蜀的名將吳玠吳璘吳挺,也都是幾代名將,但吳挺之子吳曦叛變降金,自然也不可能寫成小說。而且楊家將裡也著重刻畫了與潘仁美等奸臣的對抗,宣揚了忠奸之分,這是楊家將廣泛流傳的原因。
岳飛的事蹟也離不開說岳全傳的影響,裡面同樣刻畫了秦檜這樣的一個奸臣。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名將並非都要和姦臣鬥法,有的本身也是比較複雜的人。除了楊家將和岳家軍之外,宋朝的名將很多,能打得軍隊也不少,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北宋初年,宋太祖把政治、軍事、經濟的權力進行了層層分割,將領沒有調兵的權力,全國的精兵都集中到了中央,地方上只有老弱病殘,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隨著北方的威脅加大,戰爭的頻繁,邊疆地區也塑造出了一批精兵悍將,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後來被稱之為“西軍”,從北宋中期到南宋初年,這都是宋朝最精銳的部隊,很多名將也都出身於西軍,比如种師道、狄青、韓世忠、吳玠、劉琦等等。
這
因為從澶淵之盟以後,宋朝的主要戰爭就是和西夏人在打,西夏人的戰鬥力非常強,西北宋軍在長期與西夏的戰爭中,磨練成了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而且與宋太祖想的不一樣,這裡的軍隊與將領的粘合度很高。
吳玠就是西軍的名將,戰功與岳飛不相上下,在富平之戰失敗以後,他收集散兵,在和尚原、仙人關、饒鳳關等地大破金兵,守住了四川,死後他的弟弟吳璘,吳璘之子吳挺相繼守蜀,對南宋儲存半壁江山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與岳飛不同的是,岳飛善於進攻野戰,吳玠則善於防守,人品比不上岳飛,但功業和能力不相上下。
种師道就是水滸裡魯智深提到的老種經略相公,長期在西部為將對抗西夏,非常有威望,後來曾出征遼國,金兵包圍開封的時候,各路宋軍要麼一觸即潰,要麼不敢交戰,只有當种師道率西軍到來以後,金人才有畏懼之心,結果朝廷誤判了形勢,派人襲擊金軍,被打敗以後,反而把主戰派种師道等人撤職,與金國求和。後來開封被攻破的時候,种師道已經去世。宋欽宗後悔也來不及了。
狄青,是北宋武將當中的一個傳奇人物,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他從普通士兵憑藉卓越的戰功升到了樞密使,完全靠著自己的勇猛和智慧,這樣一個國之長城,最後竟然在文官集團的排斥和誣陷下,憂懼而死,可見宋朝文官對武將的打壓有多嚴重,提起這個真是讓人氣不打一處來。
曹彬潘美,這兩個人是北宋初年的名將,在宋太祖滅掉南方諸國的戰爭中,主要就是這兩個人打的,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兵北伐,曹彬兵敗岐溝關,潘美指揮失誤,導致楊業戰死,都屬於晚節不保。
北宋前期與遼國的戰爭,名將還是很多的,但由於北宋的政策,導致沒有誰能夠建立卓越的武功,不是他們的才能不夠,是宋朝重文輕武,抑制武將的結果。當然也包括燕雲十六州和河西走廊的丟失,造成馬匹的缺少,使武將無法主動進取建立功業。
至於家軍,在宋朝則不太可能,宋朝的軍權分的相當散,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是常態,南宋初年的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的軍隊都是自己收編擴充而來的,成分比較雜,所以士兵只認將,朝廷為了對抗金國,不得已承認他們的這種權力,實際上,對於武將擁兵獨大的現象,沒有一刻不提防,岳飛被猜忌,與他對軍隊嚴厲的掌控也有一定的關係。
比如岳飛軍中的猛將傅慶,由於長期在岳飛手下作戰,但賞賜很少,就想投奔劉光世,結果被岳飛所殺,而岳家軍最精銳的部隊皆由張憲岳雲掌控,這樣當然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但也遭到了宋高宗的猜忌。
宋朝的滅亡,與它的軍事政策分不開,過度防範武將與軍隊的粘合度,使宋軍的戰鬥力忽高忽低,打仗時敗時勝,無法適應宋朝逐漸被壓縮的戰略縱深,對抗強大的遊牧民族。這種做法其實有點超前了,在冷兵器時代,將領對一支軍隊的控制程度決定了它的戰鬥力,岳家軍強大的戰鬥力就說明了這一點。
-
4 # 趣味歷史課
宋朝因重文輕武,宋太祖甚至特意在太廟裡立碑言明“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因此感覺上宋朝似乎除了楊家將和岳家軍沒有其他的武將了,其實並不是的,我認為宋朝比較出名的還有下面這幾位。
1、曹彬、曹瑋父子二人,最近看過電視劇《清平樂》的應該都知道里面宋仁宗的皇后姓曹,而曹彬和曹瑋正是這位曹皇后的爺爺和叔叔,曹彬曾滅南唐、伐北漢、攻遼國,遷樞密使,跟隨趙匡胤為北宋統一戰爭立下汗馬功勞,兒子曹瑋為將四十年間大大小小的對陣未曾失利,後世遂稱其為“曹武穆”。
2、“面涅將軍”狄青,他在民間有著武曲星下凡的傳說,因長得臉白清秀,難以服眾,因此做了一個兇惡的鬼臉殼戴在臉上,史載他平生共歷25戰,尤以皇佑四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
3、韓世忠,他不僅是位名將還是位詞人,在抗擊西夏、金國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又在平定各地叛亂中作出重大貢獻。且韓世忠為人耿直,不肯依附權臣秦檜,史稱其“固將帥中社稷臣也”。
4、宋朝的名將還有李繼隆、張亢、章楶、種諤、种師道、宗澤、張俊、虞允文、畢再遇、孟珙、餘玠、王堅等,只是因為宋朝重文輕武,再加上宋朝的影視劇不多,所以大家對這些名將都不太熟悉,感興趣的可以多瞭解一下。
-
5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北宋時期還有一個種家軍,第一代是種世衡,他是北宋初年著名隱士种放的侄子。种放雖然沒有入朝為官,但他不僅與朝野內外官員關係密切,而且深得真宗皇帝寵幸。種世衡就是憑种放的關係步入仕途。在擔任知武功縣(今陝西武功西北)時,他恩威並用,對普通百姓,注意體恤民情,對不法之徒,卻毫不姑息。
除了法令嚴格,種世衡還不徇私情。通判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時,知州王蒙正是章獻劉太后的姻親,曾經以私事求種世衡通融。王蒙正以為憑藉太后的權勢,種世衡肯定會很爽快地答應,沒想到種世衡卻一口拒絕。當時劉太后垂簾聽政,可謂勢焰熏天,朝野內外想攀附劉氏的官員大有人在,更遑論開罪於劉家親屬。
王蒙正惱羞成怒,指使王知謙到京師開封告御狀,謊稱蒙受種世衡的冤枉。朝廷派人前來調查,王蒙正又暗中做手腳,種世衡因此被貶官流放。章獻劉太后去世後,種世衡的冤屈才得到洗雪,繼續擔任地方官。
宋夏戰爭爆發後,由於北宋常年疏於戰備,很快就暴露出邊境防守不足的嚴重問題。種世衡當時擔任鄜州(今陝西富縣)判官,他經過實地考察,向當時主持陝西戰事的范仲淹提出在延州(今陝西延安)東北二百里寬州舊地(今陝西青澗)修築城池。
種世衡指出,此地正當西夏軍隊往來要衝,向左可以穩固延州的防守,向右可以獲得河東運輸來的糧草,向北可以進圖西夏的靈州(今寧夏寧武西南)、夏州(今陝西靖邊),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范仲淹立即採納種世衡的建議。在得到北宋政府的批准後,范仲淹命令種世衡全面負責城池的修建,定名為青澗城。
青澗城修築過程相當艱難,西夏不斷派軍隊前來破壞。種世衡不得不一面督促士兵加緊修城,一面指揮軍隊抵禦西夏進攻。由於青澗城中沒有水井,種世衡便帶領士兵動手打井,結果挖地一百五十尺,遇到岩石,還沒有找到水源。看到這種情況,匠人都說不必再向下開鑿了,肯定挖不出水來。
士兵也感到很沮喪,都認為如果沒有水井,青澗城肯定守不住。面對困難,種世衡毫不氣餒,他堅定地說,怎麼城中會沒有水呢?為了激勵士氣,他下令,繼續向下挖,每挖出一畚屑石,賞一百錢!在巨大物質刺激下,宋軍都爭先恐後地向下挖掘,又穿過幾層岩石,一股水柱突然從地下冒出來。士兵嚐了嚐,井水又甘又甜,而且流量很大,不僅解決了守城士兵的飲用水問題,連牛馬飲水都足夠了。
受種世衡做法的鼓舞,邊境上其他一些沒有井水的宋軍城寨紛紛效仿,也都挖出了井水。青澗城修成後,種世衡奉命駐守。由於地處邊境,人煙稀少,糧餉缺乏,種世衡便親自率領士兵開墾土地,種植糧食。經過一番不懈努力,他先後開墾了兩千多頃田地,青澗城軍糧得到了有效保障。為了充實物資,種世衡借官錢給商人,鼓勵他們將各地的物資運到青澗城販賣。不久,倉廩儲備就相當豐富了。
為了提高城防能力,種世衡針對當地人驍勇善戰的特點,有意識地進行引導。他用銀做成箭靶,規定,誰射中,銀就歸誰。在這種激勵下,當地百姓無論男女老幼都爭相練習射箭,隨著射中的人越來越多,種世衡便將銀靶心做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厚,逐漸增加了難度,無形中提高了射箭的水平。為了讓更多人練習箭法,種世衡特意規定,服徭役時,以箭法高低確定徭役輕重。
就連一些犯了罪的人,種世衡也讓他們透過箭法比試來減免罪行。如此一來,當地人人精通箭法,極大地提高了青澗城的防守能力。為了讓士兵安心鎮守邊關,種世衡特別注意士兵生活,平時問寒問暖。士兵生病了,他就專門派自己的兒子負責看護,並囑咐一定要用心照料,如果傷員不能痊癒,就要受到懲罰。士卒都被種世衡這種肝膽相照的精神感動,團結一心,平時嚴格遵守命令,戰時奮勇殺敵。
經過種世衡苦心經營,青澗城從一片荒涼中拔地而起,矗立在北宋和西夏東北邊境,成為北宋防禦西夏進攻的一道重要屏障。青澗城所在的地區稱作橫山,分佈著很多羌人部落。由於北宋政府對羌人掠奪和欺壓,很多羌人部落投降西夏,成為西夏牽制乃至進攻北宋的重要力量。其餘的羌人部落,雖然沒有公開投降西夏,但也往往心存狐疑,遊移於北宋和西夏之間。種世衡認為,要想徹底消滅西夏,單單依靠宋軍兵力根本不夠,必須先將橫山一帶的羌人收服,斬斷西夏與羌人的聯絡。
為達到收服羌人部落的目的,種世衡一改廷官員頤指氣使的做法,親自深入差人部落,噓寒問暖。對立功的羌人,種世衡大加獎賞。他常常將自己佩戴的金帶或宴會上的銀製器具作為獎賞送給羌人。在種世衡的籠絡下,差人惟命是從,積極配合宋軍防禦西夏的進攻。
雖然一心為國,種世衡還是受到了彈劾。有人告發他不遵法度,朝廷調查後確認屬實,要對他進行處罰。幸虧當時的鄜延路經略使龐籍上書替他求情。龐籍說,種世衡披荊斬棘,為修築青澗城立下汗馬功勞,而且現在正是戰爭期間,如果事事都要執行和平時期的法令,那麼邊地的武將就被束縛住手腳。
朝廷這才下詔書,不再追問種世衡改變法令的事情,但還是將他調離原來崗位。臨行前,種世衡拜別龐籍。他聲淚俱下地說,我種世衡心如鐵石,但今天,卻為您流下眼淚。
指責種世衡不遵法度,不外乎是指他將官錢借給商人,還有就是以箭法高低來決定徭役和對罪犯的處罰。這些做法雖然不符合國家法令,但對鞏固當地防禦卻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北宋朝廷看來,官員私自改變朝廷法令,這是相當危險的訊號。更嚴重的是,種世衡深得當地羌人部落的信任,這種情況更讓北宋朝廷感到不安。朝廷擔心種世衡在當地坐大,這與宋朝開國以來削弱地方武裝的策略是相牴觸的。
雖然受到朝廷猜忌,種世衡招撫羌人的熱情仍然不減。在環州,他依然像在青澗城一樣注意安撫羌人部落。牛家族酋長奴訛桀驁不馴,從來沒有迎見過漢人官員,聽說種世衡來了,他卻趕緊出來迎接。種世衡和他約定,自己明天會親自到他的大帳,慰勞諸部落。當天晚上,突然天降暴雪,地上的積雪足足有三尺厚。
部下都勸種世衡,奴訛為人詐,不要輕易相信。而且下這麼大的雪,道路又崎嶇不平,您就不要去了。種世衡卻表示一定要去,他對眾人說,我要用信義結交他們,怎麼能言而無信?他冒看漫天大雪,頂著凜冽的寒風,沿著陡峭的山路,艱難地攀援而上,趕赴奴訛的營帳。奴訛看到天氣惡劣,以為種世衡肯定不會來了,就在大帳裡休息,沒想到種世衡如約而至,將他從夢中喚醒。
奴訛見到滿身雪化的種世衡神情自若地站在自己面前,不禁被他的誠意所感動,激動地說,我家世世代代住在此山,從來沒有朝廷官員敢到我們部落來,您是第一個來的朝廷官員,您對我不猜疑嗎?從此之後,我誓死聽從您的指揮。
除了以誠感動羌人,種世衡也注意使用一些計謀。當地羌人部落中實力最強的是慕恩部。一天晚上,種世衡設宴款待慕恩部落首領,酒席宴上,他特意讓自己的姬妾出來勸酒。雙方喝得正盡興,種世衡藉故起身離席,他悄悄進入內室,從門縫中向外窺視,發現慕恩部首領趁著酒意,正偷偷調戲自己的姬妾。
看到自己預料中的情景,種世衡突然從內室走出來,將慕恩部首領的行為撞破。慕恩部首領看到這種情況,又害怕又羞愧,趴在地上請罪。種世衡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笑著問,你喜歡她麼?慕恩部首領點點頭,種世衡當即將這個姬妾送給他。慕恩首領覺得種世衡為人心胸開闊,不是斤斤計較之人,對他由衷佩服和感激,從此死心塌地追隨種世衡左右,成為他的左膀右臂,除了配合宋軍與西夏作戰,還專門替他征討不服從命令的部落。
不久,很多原先倒向西夏的羌人部落紛紛轉投北宋。為表示忠心,他們將西夏賜予的文書和官服全部交出來。收服了羌人,種世衡趁機將他們團結起來加以軍事訓練,並設立了烽火臺,遇到敵情,互相救援。
雖然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績,種世衡仍然不滿足,他努力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力圖扭轉宋夏對峙中被動防禦的局面。一次,種世衡突然無故對一個羌族將領發脾氣,然後不由分說就對其執行杖責。很多僚屬都覺得種世衡有些反常,紛紛上前勸解,但都沒能成功。受完杖刑後,正如眾人擔心的,這個羌族將領很快就投降了西夏。
元昊知道這個將領的遭遇後,對他很信任,允許他隨便出入樞密院。過了一年多,這個將領在得到西夏很多機密軍事情報後,突然逃回來,這時候眾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種世衡使用的苦肉計,從此大家對他更加欽佩。
宋軍在定川砦(今寧夏固原西北)戰敗後,西夏軍隊氣焰十分囂張屢次進犯。很多宋軍將領懾於西夏軍隊的驍勇善戰,不敢出兵救援被攻擊的宋軍城寨,只有種世衡親率宋軍和數千羌兵前往增援,西夏軍隊聞訊後被迫撤退。
事後,范仲淹感慨地說,羌人從這時候開始為我們所用了!范仲淹很賞識種世衡,在向朝廷上奏的有功將士名單中,種世衡和狄青共同被列為第一等。宋夏之戰中,大多數武將碌碌無為,種世衡卻能從中脫穎而出,不是靠著顯赫的家世,而是憑藉著個人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
當然,宋夏之間的戰爭給種世衡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如果沒有這個契機,種世衡很可能就像大多數宋代將領一樣,在崇文抑武的國策下,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北宋初年將領呼延贊,好勇善戰,為了不忘北伐遼朝,他在自己和全家人的身上紋上“赤心殺契丹”幾個字,並且不斷向太宗表示自己願意為國殺敵立功。
但是,在當時嚴密防範武將的環境下,呼延贊得不到太宗重用,他空有一腔報國熱血,最後只能老死軍中。比起鬱鬱而終的呼延贊,種世衡無疑是幸運的,他的軍事才能得以施展。但他的幸運又是有限的,因為宋廷過分防範武將的政策,使他慷慨激昂的人生透著一絲悲涼。
種世衡為國操勞而死,朝廷竟然沒有任何贈官和撫卹待遇。後來種世衡之子種古對朝廷冷遇父親感到非常憤忿,隻身趕赴京師,向朝廷申訴父親的功績。一些官員也覺得如此冷落這樣一位忠心為國的將領實在有些過分。經過商討,朝廷最後決定贈予種世衡成州團練使,並將他的事蹟寫入國史,算是對九泉之下的種世衡一點安慰。
種世衡雖然去世,但他的名氣在當地已經傳播開來。他的八個兒子都習武從軍,像他一樣,活動在西北地區宋夏交界。其中長子種古、次子種診、五子種諤都有將才,號稱關中三種。種古常年鎮守西部邊防,多次擊敗羌人的進攻。幼子種誼號稱常勝將軍,為人有勇有謀。當地人都說,種誼一個人,就可以抵得上二十萬西夏精兵。可以說,種世衡憑藉自身的聰明才智,闖出了一片天地,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他的兒子們更以一種集體形象亮相,向世人昭示,種氏一門已經由單個武將轉向武將群體。在種氏家族的第二代中,種諤是一個爭議比較大的人物。他繼承了父親敢做敢為和不屈不撓的性格。
在鎮守青澗城時,党項嵬名山部落活動在從前的綏州(今陝西綏德)一帶,有部眾數萬人,嵬名山的弟弟夷山先歸附了北宋。種諤計劃利用夷山來引誘嵬名山歸附,便用金盂為信物。嵬名山的小吏李文喜接受了金盂,答應投降,但嵬名山並不知情。到了規定的投降時間,種諤派兵出其不意包圍嵬名山的營地。嵬名山發現被包圍後,立即上馬提槍,準備率領部下殊死一戰。
夷山看到這種情況,趕緊高聲喊話,兄長已經答應歸附,怎麼還要抵抗?嵬名山發覺是弟弟夷山,不解地問,我什麼時候同意歸附?夷山說,兄長已經接受了種城使的金盂,怎麼能說話不算數?嵬名山趕緊問部下金盂所在,李文喜這才將金盂拿出來。嵬名山看到事情無法挽回,只好下馬投降,宋軍趁機佔領了綏州。
種諤奪取綏州,是在沒有朝廷命令的情況下進行的,兩府長官都不知曉。所以當綏州收復的訊息傳來,引起朝廷上一番爭執。當時的樞密使文彥博以為西夏主趙諒祚已經稱臣,種諤無端挑起宋夏爭執,沒有道理,請求將綏州歸還西夏。首相韓琦當時以陝西四路經略使兼判永興軍,他雖然表示朝廷可以接納嵬名山,但為了不引起宋夏之間的衝突,採取消極態度,命令鄜延守軍不許向綏州派兵、運糧。如果趙諒祚進攻嵬名山,也不允許支援。
韓琦的做法很明顯是讓綏州城和嵬名山自生自滅。鄜延經略使郭奎堅決不肯執行韓琦的命令,他堅決地對韓琦派來督責的使者劉航說,如果這樣做的話,投降的邊地民戶將無法生存,都會四散而逃。郭奎向朝廷上書,要求修築綏州城,派兵把守。
在郭奎的執意堅持下,綏州沒有被丟棄,但種諤卻遭到言官連續不斷的抨擊,最終他被貶秩四等,安置隨州(今湖北隨州)後來有人向神宗進諫,認為種諤雖然擅自興兵,出發點是為了消滅西夏,如果因此受到懲罰,恐怕從此之後再沒有人敢於為國盡忠了。神宗聽後覺得有道理,就下令將種諤官復原職。
元豐四年(1081)四月,西夏內部發生政變,國主李秉常被梁太后禁,種諤上言神宗,主張抓住戰機,一舉掃平西夏,神票聽從了種諤的建議,兵分五路進攻西夏。種諤指揮的軍隊進展順利,連破銀州、石州(今陝西橫山東北)、夏州等地,取得不少勝利,但由於軍糧供應不足和突然天降暴雪,不得不撤軍。
其餘各路宋軍也沒有取得預先設想的結果,反而在西夏堅壁清野和利用黃河水淹的對策下接連失敗。種諤提議在北宋與西夏之間的橫山一帶修築堡壘,以銀州為起點,步步為營,逐步向西推進,最後形成對西夏的合圍之勢。神宗面對群臣的爭執,派遣御史中丞徐禧趕赴前線實地調查。
徐禧是一個趙括式紙上談兵的人。他來到陝北後,接受了知延州沈括的建議,在銀州、夏州和宥州三州之間修築城池,作為西進的前沿陣地。神宗批准了徐禧的建議,並定城池名為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奉命趕來幫助修城的種諤發覺永樂城處於孤立無援、易攻難守的險境,就勸徐禧放棄修城計劃。徐禧很生氣,威脅要以阻撓軍務的罪名處分種諤。
種諤說,在這裡修築城池,肯定不成功。將來城池陷落,作為武將,我一定會戰死。現在我違抗軍令,也是死罪。但我不願意白白死在西夏人之手。徐禧看到種諤態度堅決,只好奏請朝廷,將其調離。永樂城完工後,由於戰略位置重要,西夏軍隊不惜傾全國之兵來爭奪。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徐禧毫無軍事經驗,既不能主動出擊,也不能保護水源,結果在西夏軍隊的重重包圍下,永樂城很快就陷落了,守城軍民死傷慘重。
永樂城陷落的訊息軍事失利未能消磨種諤消滅西夏的決心,他仍然不斷向朝廷提議對西夏用兵,而神宗因為一連串的軍事失利,有些心灰意冷,朝中官員也紛紛指責種諤虛張聲勢,枉費國家軍費。種諤病死後,有人就公開說,種諤不死,邊事就不會停止。
宋神宗是北宋中後期最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一心想消滅西夏和遼朝,恢復漢唐疆域。在這一點上,種諤的一些做法無疑很切合神宗的想法。但是,神宗無法擺脫延續百年的崇文抑武國策,對武將始終不能放開手腳使用,而且受到各方面的影響,神宗對外政策搖擺不定,這也註定了種諤旋用旋貶、一生蹉跎的命運。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軍包圍北宋都城開封。慌亂之中,宋欽宗急忙下令各地勤王。得知開封被圍,靜難軍節度使种師道和另一位西北武將世家子弟承宣使姚平仲即刻統帥涇原(今甘肅涇川)、秦鳳(今陝西鳳翔)精兵入援。
當趕到洛陽時,前方傳來訊息,金軍斡離不的部隊已經屯紮於開封城下,再向前行軍,勢必與金軍遭遇。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向种師道建議暫且駐軍汜水(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西)靜觀其變,然後再作定奪。
這其實是一種消極避戰的做法。种師道表示這個辦法根本行不通。他說,我帶領計程車兵人數不多,如果逡巡不敢前進,金人肯定會猜出我軍兵力不足;如果向我們發動進攻,到時候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相反,如果我們毫不畏懼地進兵,金人一定以為我們兵力很多,絕對不敢輕舉妄動。
只要我們有一兵一卒到達京師,把勤王軍到來的訊息傳入京師,人心就會安穩,士氣一定大振,到時候何愁不能殲滅金軍?於是种師道一面督促士兵火速前進,一面派人四處張榜,宣稱“種少保帶領西北軍隊百萬前來勤王”。
由於西北兵常年與西夏對壘,戰鬥力比較強,再加上种師道的威名,金軍不知虛實,果然不敢與之交鋒。斡離不下令將軍營從開封城下向北遷移,同時做好防守準備,种師道趁機率領部隊順利進入開封。
宋欽宗請姚平仲趁夜前往金兵駐地擒帥,結果劫營失敗時期不成,姚平仲騎駿騾逸去。劫寨失敗以後,李綱、种師道被撤銷軍權。金兵復至開封城下,宋欽宗大恐,遣使說:“初不知其事,且將加罪其人。”。
完顏宗望再攻城時被西軍擊退,於是逼迫宋欽宗以割讓黃河以北給金國的代價停止進攻,臨走前派人入城辭行,並送來一封拜辭信,說是“非不欲詣闕廷展辭,少敘悃愊,以在軍中,不克如願,謹遣某某等充代辭使副,有些少禮物,具於別幅,謹奉書奏辭。”
完顏宗望退軍之時,种師道之弟种師中率領的西軍精銳秦鳳軍三萬人開到開封,种師道即命他率部尾隨金軍之後,俟其半渡而擊之,消滅其尚在南岸的一半以絕後患。李綱也建議用澶淵故事“護送”金軍出境,密告諸將有機會就縱兵追擊。宋欽宗也同意李綱表面上的建議,派軍十萬,緊緊“護送”。但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派人在黃河邊上樹立大旗,嚴令軍隊不得繞過大旗趕金軍,否則一概處死。
以後种師道又提出亡羊補牢的辦法,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渡河,預為下次“防秋”之計。宋欽宗准奏施行,不久又被吳敏、唐恪、耿南仲等大臣壓倒,認為萬一金軍不來這筆巨大的軍事費用會被浪費,拒絕採用种師道之言。种師道氣憤致疾,以至病死。李綱則被外調河北河東宣撫使,無所作為,最後被逐到江西。
同年二月,金軍攻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間(今屬河北)三鎮,被授為河北制置副使,率軍往援。時金軍左副元帥粘罕(漢名完顏宗翰)已抵澤州(今山西晉城),建議出其不意,自邢州(今河北邢臺)、相州(今河南安陽)出上黨(今山西長治),從側後襲擊,宋廷不允。後奉命由井陘(今河北井陘北)進至平定軍(今山西平定東南),乘勝收復壽陽、榆次(今均屬山西)等地,還屯真定(今河北正定)。
五月,粘罕自太原歸雲中(今山西大同)。知樞密院事許翰誤信金兵將退,強令种師中出師,解太原之圍。其軍至壽陽之石坑,遭金軍襲擊,五戰三勝,進抵榆次。因制置使姚古等失期會師,加上楊志等人逃亡,以致陷入金軍重圍,种師中身被四創,力戰而亡。
-
6 # 無餘微微
宋朝三百多年,先後有那麼多對手,強敵環伺,怎會只有楊家將、岳家軍,只是你不關心、不知道而已。
趙匡胤就有“義社十兄弟”,全是武將。
開國大將有曹彬、潘美、張永德、高懷德、石守信、韓令坤、 王彥升、 羅彥瓌、 馬仁瑀 、 李漢超、 趙彥徽、 張光翰、王審琦、 韓重贇、李繼勳、 劉廷讓、劉守忠、王政忠、 楊光義、劉慶義、 符彥卿、 党進、 王全斌、 慕容延釗、 李處耘、 楊業、 趙普。
-
7 # 吳越黃河
這還真就是感覺。
楊家將和岳家軍的故事,從其本朝就開始流傳,經歷代文學藝術加工,形象飽滿,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綿延至今,足可稱之為“文藝現象”。
如果追本溯源,迴歸歷史,楊家將演義虛化成分太大,而大宋將門絕非楊家將一支。
大宋第一將門:曹家曹彬,出身將門,平後蜀、滅南唐、伐北漢、攻遼國,輔三朝,諡武惠。趙匡胤贊之曰:吾任得其人矣。歐陽修贊曰:曹武惠王,國朝名將,勳業之盛,無與為比。
曹彬第四子曹瑋,亦為名將,四十年無有敗績,諡號武穆。
曹彬孫輩,宋仁宗第二位皇后
曹皇后大弟,曹佾曹國舅
大宋將門高家:
高懷德,出身將門世家。祖父高思繼,號稱“五代十國第一名槍”。高懷德以勇成名,精通音律,娶趙匡胤之妹為妻。杯酒釋兵權中,同石守信一起,交了兵權。後代多有為將者,然高家槍名聲不再,直到高寵連挑鐵滑車才再次顯世。
大宋將門呼家:
呼延贊,出身將門,有勇力,得趙匡胤看重,隨趙光義徵北漢,隨真宗巡視大名,甚得信重。然無統御之才,又無治民之能。遠沒有演義中顯貴。
大宋將門種家:
種世衡,種家將開創者。大儒种放之侄,有氣節,以計謀見長,得范仲淹信重,在西北多有建樹,范仲淹稱之“國之勞臣也”。生八子,皆為將。其孫种師道,初學文,拜師張載,後從武,受制於童貫。靖康之變中,已經七十多歲了,奔波於西安、京城和太原,能解京城之圍,已是用計,等到太原城破,累死路途後,京城城破。
大宋將門折家:
地方將門之最。世居府州(今陝西府谷),承受遼國和西夏的邊防壓力,自主性極強。北宋靖康之變後,再無援軍,折可求降金,被毒死。
大宋將門很多,子孫後代雖受武職,因習武無用,多有荒廢的,這是政策引導的結果。偶有出色的,難敵虎狼之軍,如高寵。而能在亂世中整合培養出紀律嚴明的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確可以說是岳飛有獨到之處。惜乎,岳家軍隨著岳飛等核心被殺而消散。
雖同期,還有韓世忠的韓家軍,張俊的張家軍等,唯岳家軍傳世!稱其唯一,也無不可。
-
8 # 葉飄刀
這個只是評書造成的影響
楊家將和岳家軍,感覺是宋朝唯一能打的,其實這個主要是評書造成的影響。
但實際上宋朝還是有其他的軍隊和將領。
北宋名將狄青,一個從小兵做起,做到樞密使的存在。
种師道、种師中也就是水滸中常常提到的老種、小種經略相公。
孟珙、餘玠,南宋抗蒙將領;
西軍,這個是貫穿北宋後期的一個軍事集團,整個北宋甚至後來南宋的戰事都和他有關。
-
9 # 回頭看歷史的歷史
說起宋朝的軍隊,影視作品最多的是楊家將,岳家軍,但有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實際上,宋朝在西北的軍隊中有府州折家軍,麟州楊家將,青澗城種家軍,正史折家軍和種家軍的記載有很多。
宋朝的軍隊劃分為禁軍,廂軍和鄉兵,廂軍和鄉兵的戰鬥力比較弱,主要的戰力集中在禁軍。禁軍又分為河北禁軍,西北禁軍,以及中央禁軍。
作為西北禁軍來講,長期駐紮陝西與西夏作戰,一直沒閒著,以戰養戰,戰鬥力一直保持著,而且西北禁軍一般都是世代相承,有句話說“上陣父子兵”,說得就是這樣,府州折家軍,青澗城種家軍都是這樣相承。
在西北禁軍中有府州折家軍,麟州楊家將,青澗城種家,這些都是北宋時戰鬥力強悍的部隊,岳家軍是南宋時期的唯一戰鬥力強悍的部隊,而北宋和南宋都是宋朝,所以宋朝除了楊家將和岳家軍,還有種家軍和折家軍。
-
10 # 香茗史館
由於北宋高階武官均享有蔭補和優先遷轉子弟的特權,因而極容易誕生武將世家,例如石守信長子保興“年十四,以蔭補供奉官”,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楊家將”。不過,楊家將雖然著名,但其實家族為將者並不多,北宋其實另有五大武將世家,不論傳承時間,還是為將人數,都要遠勝楊家將。
曹家將:歷代皆有為將者,家族傳承貫穿北宋曹家將的第一代,便是有著“北宋第一良將”之稱的曹彬,曹彬在北宋統一戰爭中可謂立下汗馬功勞,參與攻滅後蜀後,又先後參與滅南唐、伐北漢、攻遼國,可謂立下赫赫戰功,可惜最終在雍熙三年(986年)的北伐中慘遭戰敗。
△曹彬畫像
第二代:曹彬共有七子,分別是曹璨、曹珝、曹玹、曹瑋、曹玘、曹珣、曹琮,均有將帥之才,其中以曹璨、曹瑋較為知名,而又以曹瑋最為出色。曹瑋19歲便開始為將,三十多歲時便已經贏得了極高的評價,“馭軍嚴明有部分,賞罰立決,犯令者無所貸。善用間,周知虜動靜,舉措如老將”,後率軍在西門川伏擊李繼遷,聲名鵲起。而曹瑋最為輝煌的一戰,便是對吐蕃的“三都谷之戰”,斃敵一萬餘人,《宋史》評價曹瑋用兵“平居甚閒暇,及師出,多奇計,出入神速不可測”。
第三代:曹璨之子曹儀,曹瑋四子曹僖、曹倚、曹偀、曹倩,曹琮之子曹佺、曹修,曹玘之子曹佾、曹傅等人。其中曹儀官至步軍都虞侯,曹僖曾為儀州守將,曹偀最終戰死於對西夏的戰爭中,曹修則曾在南疆帶兵。外,曹佾、傅昆仲乃宋仁宗曹皇后同胞兄弟。其中曹佾歷殿前都虞候、知澶州等,授節鉞;曹傅則官至榮州刺史。其餘同輩官高者為皇城使、防禦使,低者為大小使臣。
第四代:曹佾之子曹評在宋徽宗時曾任馬軍副都指揮使,曹誘則官至安德軍節度使。
第五代及以後:曹誘之孫曹湜尚公主,繼為武職。曹璨、曹瑋及曹琮的後裔,也有統軍為將者,其中曹誦在宋哲宗、宋徽宗時,歷任馬、步軍司主官;曹琮之孫曹詩為駙馬,擔任武職。
而直到北宋滅亡之際,曹氏後人曹曚仍為禁軍大將。曹氏為將者,一直延續至南宋高宗時期,可以說是與北宋王朝相始終了。
種家將:三代棄筆從戎,皆由文職成為名將鍾家是兩宋唯一的文臣出身而成名將世家的奇特家族,三代皆為進士出身,以文職起家,卻最終均成名將。
第一代:種世衡。據史料記載,種世衡重氣節,有才略,入仕之後曾任將作監主簿、邛州惠民監主薄、武功知縣。後因西夏經常侵擾邊境,種世衡便挑選精壯數千人,訓練騎射本領,以致西夏人聞風不敢進犯。同時,朝廷應種世衡之請修築青澗城,以固延州之勢,護河東、河西糧道,作為進圖銀、夏州基地。後來,種世衡開始戍邊,慶曆四年(1044年),為防禦邊患,帶病修築細腰城,次年,城破而亡。在西北邊疆,種世衡招撫羌人,築城安邊,並巧施離間計,除去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旺榮、遇乞兄弟,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種世衡評價極高,“平夏之功,世衡計謀居多,當時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錄其功,贈觀察使。”
第二代:種古、種諤。種古,官至涇原路兵馬都監,歷知原、寧、鄜、隰諸州。種諤,即老種經略相公,官至鄜延經略安撫副使,曾以計迫降西夏將領嵬名山,得其軍萬人,歸途擊潰敵軍圍襲,進築綏州城。後攻克米脂城,又敗西夏援軍八萬於無定川,旋進軍銀、石、夏等州,以士兵潰變回師。
第三代:種諤之子种師道。种師道,即小種經略相公,初以蔭補官,歷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後因元祐黨案而被廢黜近十年,重新復起後歷任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知懷德軍,後升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年)初,奉命修築葦平城,城未成而西夏軍至,种師道率軍大敗夏軍,六月又破西夏於藏底城,因功升任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因反對割地議和而被罷為中太一宮使,後因金軍大舉南下攻宋,才被朝廷召回,但76歲的种師道最終於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病逝。
折家將:八代為將,同樣貫穿北宋始末折德扆家族是北宋將門的著名代表,也是舊藩鎮和蕃將中的特殊世家。折氏出身党項族,五代時割據一方。宋初,折德扆聽命,遂留用。折家在折德扆父親折從阮始受到宋太祖“許以世襲”,折家父子兄弟相繼世襲府州,為宋朝鎮守西北邊陲,並世出名將。
第一代:折從阮。本為鮮卑族拓跋氏後裔(另說党項或羌族),乃是雲中大族,武將世家。自後晉、後漢、後周以來,一直以府州為根據,為中原鎮守西北。周世宗時,折從阮為汾寧節度使,其子折德扆為永安軍節度使,父子俱為邊關主將,一時傳為美談。
第二代:折德扆、折德願。折德扆為長子,少年從軍,以勇猛善戰知名,北宋初年時,兄弟二人鎮守府州對抗契丹人,屢次破軍殺將。折德扆年輕時便已經擔任永安軍節度使,負責府州軍務。傳說折德扆有一女,嫁給了名將楊業,此女便是大名鼎鼎的折(佘)太君。
△折太君(佘太君)可能出自府州折氏
第三代:折德扆之子折御勳、折御卿。父親折德扆去世之後,折御勳領汾州團練使、權知府州事,後改任泰寧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卒。折御卿則協助其兄統領部眾,屢有戰功,先後升任府州觀察使、永安軍節度使,大敗契丹大將韓德威,斬首五千餘級,韓德威“僅以身免”。後來,韓德威趁折御卿病重之際復仇,折御卿抱病出戰,結果死於軍中。
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等。根據《宋史》記載,折惟信作戰勇猛,折惟忠善治軍,折惟昌智勇雙全,射術精湛,屢建奇功。折惟信、折惟昌皆戰死沙場,折惟忠亦死於永安軍節度使任上。
第五代:折繼世、折繼閔、折繼祖等。兄弟幾人皆為抗擊西夏名將,其中折繼世為延州東路巡檢,西夏左廂監軍嵬名山降宋,折繼世數敗前來阻降的西夏軍,後同嵬名山同守綏州,以功領忠州刺史。折繼閔身材長大,熟讀兵書,多謀善斷,22歲時襲知州事,先後多次與西夏交戰,多有戰功,並奉命築寧府、安豐、西安、靖化、永寧五寨,又築河濱堡,扼制西夏出入道路。折繼祖在兄長折繼閔去世後知州事,曾率部開道,深入夏境,招降部落800帳,得以加解州防禦使。
第六代:折克行等。折克行曾隨名將種諤抵禦西夏軍隊,“與西人戰大小百七十遇,未嘗喪敗,擄獲鉅萬萬”(《折克行神道碑》),“每出必勝,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等。 折可存“為人剛直不撓,倜儻有大節,嘗慨然起功名之念,恥驕矜而羞富貴,篤學喜士,敏於為政,名重縉紳間”(《折可存墓誌銘》),曾隨童貫率軍鎮壓方臘起義和宋江起義。折可適曾隨種諤征戰,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聯軍十萬之眾,是北宋西北邊境少有的大勝仗。
第八代:折彥質、折彥野、折彥文等。兩宋之交,天下大亂,折彥質率軍十二萬大戰金軍,後隨宋高宗南渡,居官三十餘年。折彥文則在戰敗後降金,金人仍命其鎮守府州,仍與西夏軍對峙。後為改善與西夏的關係,又將其調往青州任職。
由此可見,折家歷代皆有名將,正如《宋史·折德扆傳》所說,“自(後)晉、(後)漢以來,獨據府州,控阨西北,中國賴之。”
李家將:四代為將,尤以李繼隆最為出色李處耘是宋初的樞密副使,為禁軍主要將領之一,排位僅次於石守信,曾多次參與用兵。其次女為宋太宗皇后,諸子皆繼世為將,其中尤以李繼隆、李繼和兄弟最為出眾。
第二代:李繼隆、李繼和、李繼恂。李繼隆是李處耘長子,善騎射,曉音律,好讀《春秋左氏傳》,以禮待儒士,多智謀,謙虛謹慎。弱冠之時便從軍參與平定後蜀、江南戰役,皆有功,以勇猛知名。宋太宗對北漢的戰爭開始後李繼隆一如既往“奮以先登,勇常冠軍”,後曾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率軍抵禦遼景宗南下,大破敵軍二十五寨,斬首三千餘級,俘獲萬人;又於雍熙二年(985年)攻打党項,斬首近萬。雍熙北伐失敗,但李繼龍部卻“軍成列,虜不敢擊”,後又在澶淵之盟時負責堅守澶州。
李繼隆之弟李繼和長期鎮守邊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領端州防禦使。李繼隆另一弟李繼恂,官至洛苑使、順州刺史。
第三代:李昭亮、李昭遜等。李昭亮是李繼龍之子,“四歲,補東頭供奉官”,歷北方前線守將,遷步軍及殿前副都指揮使等要職,成為又一代禁軍大帥。李昭遜則官至供備庫使。
第四代:李惟賢等。李惟賢是李昭亮之子,歷知冀州等,領遙郡團練使。
姚家將:四代為將,代代都是名將姚家在北宋赫赫有名,在當時名聲和地位並不低於楊家將,特別是第二代以後,姚家將的戰績更勝過楊延昭、楊文廣。姚家將共傳四代,代代都是名將。
第一代:姚寶。戰死於定川。
第二代:姚兕、姚麟。姚兕曾被拜為右班殿直,授環慶巡檢,在與西夏軍隊交戰中,曾一箭射殺其先鋒官,以致敵軍大敗。宋神宗得知後,召見並試探其箭法,見其箭法果然出色,特賜銀槍袍帶,並升遷姚兕為路都監,到富延、涇原等地任職。姚麟為將沈毅持重,不少縱舍,有赫赫威名,在關中與其兄姚兕並稱“二姚”。
第三代:姚雄、姚古。兩人皆為姚兕之子,姚雄曾先後參加了安南、瀘川戰役,官至檢校司空,奉寧軍節度使。姚古以戰功升任熙河經略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姚古和秦鳳經略使种師中及折彥質,折可求等率兵勤王。
第四代:姚平仲。十八歲時便率軍與西夏戰於滅底河,斬獲甚眾。後參與平定睦州叛亂,但因童貫忌恨而不得賞賜。宋欽宗時,金兵南下,恰在京城的姚平仲率敢死隊攻入金軍大營,接連攻破敵人兩座營寨,但是敵人夜裡已經撤走了。
由於藝術作品的原因,北宋名將世家之中無疑以楊家將最為出名。然而,事實上,楊家將中除第一代楊業戰功赫赫之外,第二代中除了次子楊延玉和楊業一起戰死之外,只有長子楊延昭子承父業,一直在北方邊關征戰,其餘諸子均無率兵征戰記載,第三代中則以楊文廣最為著名,而自楊文廣之後,正史中便再也沒有關於楊家將第四代以後的資料了。
如上所述,北宋名將世家之中,楊家將雖然聲名更勝,但無論是名將人數、傳承時間,還是戰功,與以上幾大武將世家相比均略有不足。
-
11 # 洞廟河機務段
宋朝的名將,不光只有楊家將和岳家軍。還有孟珙,岳飛的部將早年隨父抗金,參家過滅金的蔡州之戰,傑出表現宋蒙戰爭爆發後抵抗蒙古軍。狄青。勇而有謀,戰爭中衝鋒陷陣立下卓越的戰功。一生大戰無數最有名的是皇祐五年夜襲崑崙關。李繼龍。參於平定南唐。党項李繼遷擾邊徵幽州,破契丹。曹瑋。破章埋族於武延川,滅拔臧於平涼,大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
-
12 # 文士野
多虧明清演義小說《楊家將》、《說岳全傳》等書,讓我們後世之人知道了楊家將和岳家軍,以及楊家將、岳家將中的將門之後、英雄兒女們抗擊外族侵略的那些膾炙人口、慷慨激昂的熱血故事。
然而,楊家將、岳家將之中,許多故事都是附會或者是虛構的,不過是寄託了寫這些小說的人心中那些美好的願望吧了。
所以楊家將之中,楊宗保是虛構的人物,潘仁美的原型潘美在歷史上,遠比楊業要有能力和業績;岳家將的下半部分,幾乎都是虛構,岳飛身亡之後,他的兒子和孫子其實並沒有像小說那樣有機會繼承武穆遺志,北伐中原,直搗黃龍。畢竟當時掌權的是秦檜,所以岳家子女,要麼被流放到雲南、嶺南一帶,要麼就更改姓名,偷偷隱居起來,等到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已經30歲左右的岳家兒孫,雖然也被補封了官職,可是大多都是文官,並沒有出征掃北的機會。
歷史上,倒是有這麼一個家族,他們家族三代為將,駐紮在邊關,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報以國門,為北宋的穩定和繁榮提供了自己的貢獻,他們就是以種世衡、种師道等為代表的種家將。
一:開創者種世衡。當初,范仲淹經略西北,提拔了兩位名將,一個是狄青,另外一個,便是種世衡。
種世衡的叔叔种放是一位半隱半仕的名士,曾經官至工部侍郎,死後被追贈工部尚書。種世衡因為叔叔的關係,被補任將作監主簿,開始自己的仕途生涯。
種世衡軍旅生涯的第一個功績,是修築清澗城。當時,宋朝正和西夏交兵,守備的兵力不足,種世衡就建議朝廷在寬州(位於黃河陝晉峽谷西岸,榆林東南部與延安交界處及無定河、黃河交匯處)東北兩百里處,將之前廢棄的堡壘修築起來,既可以阻擋西夏的衝擊,可以鞏固延安的防守態勢,同時還可以作為聚集糧草,補充補給,向北的話還可以圖取銀州、夏州的舊地。
朝廷聽從了種世衡的意見,並任命他去築建城池。
當時,西夏的敵兵常常出來爭戰,種世衡一邊指揮將士作戰,一邊築城。在築城的時候,因為地處險地,找不到山泉用水,大家都說即使建成了也沒有辦法防守,士兵們鑿井尋找水源,已經深入地底四五十米,看到了石頭,依然看不到水。石匠們都說石頭很堅硬,鑿不開。種世衡命令如果能夠挖出一畚的碎石,便給一百錢的酬勞。於是鑿得泉水,築城了堅固的城牆,朝廷將此城賜名為清澗城,並任命種世衡為城主。
種世衡於是以清澗城為根據地,於內,開荒營田兩千頃,招募商賈往來貿易,沒多久就把清澗城經營得富足充實;於外,種世衡厚待西羌各部族的酋長首領,恩威並濟,使得羌人服順,邊境安寧。
有一個叫做奴訛的蕃部首領,一向倔強,從來沒有迎見過郡守長官,聽說種世衡要來,便到郊外迎接,兩人約好,第二天種世衡去他的營帳,慰勞他的部落。結果當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雪,積雪厚至快一米深。
當時種世衡的部下都覺得道路險惡,勸他不要去赴約,種世衡卻說,我正要和各個羌族部落以信義相交,不可以失期。於是緣著險道前行。當時奴訛想著種世衡不會到來,便躺在帳中休息,聽說種世衡到來,驚喜異常,說:“從前從來沒有官員到過我們部落,您這是不懷疑我們的。”
於是率領全族的人跪拜,從此服從種世衡派遣。
又有一個叫做慕恩的部落首領,他的部落在諸多羌族部落之中最強。種世衡約他夜晚喝酒,派了一位貌美的侍姬倒酒,喝了一會,種世衡就離開,躲在牆壁背後縫隙之中窺探,看到慕恩偷偷調戲侍姬。
種世衡假裝忽然出現,慕恩見到自己不軌行為被撞見,於是慚愧請罪。種世衡笑著說:"你喜歡她是嗎?"當場就把貌美的侍姬賞賜給他。由是得到慕恩的死力效命。各個部落有不服從的,就派他去討伐,沒有不服從的。
不僅如此,種世衡還透過巧施苦肉計,派人去西夏軍中竊取重要的軍事機密;透過妙設離間計,智除李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剛浪稜、野利遇乞兄弟。
種世衡便是這樣一位足智多謀的北宋名將,他在邊地數年,擅於積聚穀物,貿易生財,同時還善於安撫士兵,得到士卒敬重效力;此外,還擅於招撫西羌人心,他去世時,羌人酋長數日早晚來哀悼他,青澗城和環州人都畫其像立祠祭祀。
北宋特別是仁宗一朝,也多因為他的原因,得以西境安寧,種家軍也因此,拉開了保家衛國蓋世功勳的帷幕。
二:繼往開來的“三種”兄弟。種世衡有八個兒子:種詁、種診、種諮、種詠、種諤、種所、種記、種誼。其中種詁、種診、種諤戰功顯赫,關中百姓稱其為“三種”。三人之中,又以種諤最為知名。
和種世衡善於以謀制敵不同,種諤則是典型的實戰派,他的一生幾乎是刀口舔血的軍旅生涯。
招撫綏州西夏將領嵬名山的時候,種諤因為他的弟弟嵬夷山已經投降,就派嵬夷山去招撫,用金盂賄賂嵬名山身邊的小吏李文喜,同時發動所部的全部兵力長驅向前,包圍嵬名山的帳落,嵬名山驚慌失措,想要應戰的時候,他的弟弟嵬夷山就喊著說:“哥哥已經答應投降,為什麼還要這樣呢?”李文喜趁機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給嵬名山看,嵬名山無奈,只好丟武器哭泣著帶領部眾投降。種諤因此收復綏州,共獲得酋長首領三百人、一萬五千戶、兵士一萬人。
種諤想要在綏州築城,結果上司陸詵是個主和派,說種諤沒有經過朝廷詔令私自出師,把他召還。種諤的軍隊駐紮在懷遠城,西夏派來四萬的軍隊,大軍圍著城牆嚴陣以待。種諤大開城門,讓剛投降的嵬名山帶領剛剛歸附的一百多人前去挑戰,自己帶著軍隊緊隨其後,擊鼓前行,到達晉祠佔據險要地勢,於是派副將燕達、劉甫為兩翼,自己率領中軍,關閉營壘,讓城中老弱登城鼓譟疑惑西夏軍隊,自己則率領三軍合力應戰,一口氣追擊敵軍二十里,斬獲非常多,於是乘此在綏州建城。
將士打了勝仗,上司陸詵卻害怕打勝仗會影響宋和西夏的和平局面,於是彈劾種諤,種諤因此被論罪,多虧了賢臣侯可以因為水利的事情入見宋神宗,替他求情,所以沒多久,種諤又被官復原職。
後來,種諤又率軍在鐵城擊敗唃廝囉(宋代青唐吐蕃首領)的將領鬼章,並且征討襲殺跟著反叛的羌人;跟隨宦官李憲出兵邊塞,收復洮州,攻佔逋宗、講珠、東宜諸城,乘敵不備進襲到大河,斬下敵軍七千首級,並在帶兵攻打米脂城的時候,於無定川擊敗前來救援的西夏八萬援軍,並因此攻克米脂城。
可惜的是,宋朝重文輕武,種諤這樣能征善戰的武將,卻要背上“窮兵黷武”的鍋,許多人都說:“種諤不死,邊境戰事不會停止。”
除了“三種”,種世衡的小兒子種誼也是一代名將。他倜儻有氣節,又喜歡讀書,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領,治軍整嚴,軍令一下,將士們即使面對死亡也不敢迴避,遇到敵人的時候,如果沒有勝利的計算,就不會出戰,所以每一次戰鬥都不曾戰敗過。
當時延安百姓都說:“得到種誼,勝過精兵二十萬”。
三:壯士暮年的种師道。种師道小時候跟著張載學習,開始走的是文官的路線,後來,因為得罪了蔡京等權宦,被迫“投筆從戎”,來到先祖戰鬥過的西部邊境之地。
當時,北宋已經走到了末年,宋徽宗當政,蔡京、童貫、王黼等人手握大權,肆意妄為,翕張威福,亂政禍國,种師道因為沒有去巴結權貴,所以他的軍旅生涯,處處受到打壓和掣肘。
然而即使這樣,种師道還是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宋徽宗的賞識,並在抗擊西夏、出征遼國、抵禦金兵之中屢屢有戰績,成為北宋末年朝廷倚重的名將,被稱之為“老種經略相公”,他的弟弟种師中則被稱之為“小種經略相公”。
金人南下的時候,种師道帶兵前來勤王,向宋欽宗建議不要讓孤軍深入的金兵安全歸回,可是宋欽宗卻以已經和議為由拒絕了。
後來,种師道又建議北宋拖延交納賠款,等金人懈怠思歸時,扼阻金人歸路,在黃河予以殲滅。結果又受到了主和的奸臣李邦彥的阻擾而失敗。
再後來,因為姚平仲嫉妒种師道的功勞,一直申請速戰,丞相李綱也同意姚平仲的看法,种師道卻認為再等七八天開春之後,再開戰更好。可是之前一直以和議推諉的宋欽宗這次又急著催戰,結果姚平仲出戰失敗,自己逃跑了。
金兵撤退,种師道建議追擊,宋欽宗不肯,以致成為日後的禍患。
宋欽宗不僅沒有聽從种師道的各種建議,見到金兵撤退,他還解除了种師道的兵權,讓他成為光桿司令。
金兵撤退之後,种師道請求集中關、河兵力在滄州、衛州、孟州、滑州修築防線,以防金兵再至。可是北宋朝廷那些掌權的人,卻覺得人家剛走,自己就要高築防線,這是示弱的表現,再一次拒絕了种師道的建議。
最後,种師道實在沒有辦法了,便勸宋欽宗他們乾脆跑去長安,以免金兵再來的時候,跑都來不及。結果,那些大臣卻嘲笑种師道膽怯,又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眼看著自己的所有建議沒有一條被朝廷採納,种師道悲憤交加,沒多久就過世了。
這時候,宋欽宗才親自跑來祭奠,慟哭流涕,還贈种師道開府儀同三司。
然而,直到一兩個月之後,金兵再度南下,宋欽宗求和不成,堅守不下,最後被金兵俘虜,鑄成靖康之恥,北宋亡了國,他才真真正正地想念起种師道,捶胸大哭:“悔不該當初不聽從种師道的話,才有今天這樣的地步。”
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則在種師道身故之前,因為保衛北宋西線,在山西壽陽遭到金兵主力的襲擊,种師中率領宋軍拼命死戰,五戰三勝,最後卻因為部將謊報軍情,援兵失約,糧草斷絕,力盡戰死。
种師中一死,宋朝軍隊因此氣奪,最終導致太原被金兵攻陷,北宋西線戰敗;种師道身死,則直接導致北宋都城開封被攻陷,北宋亡國。
種家軍,從種世衡,到種諤,再到种師道,三代之間,可謂英雄輩出,名將雲集,除了種世衡、種諤、种師道之外,像種詁、種診、種誼、種樸、种師中這些人,都是北宋中後期的棟樑之柱,其中種樸、种師中這些名將,還為了北宋朝廷壯灑熱血,戰死沙場。种師道之後,他們的子孫,孫子種彥崇、種彥崧,種彥崇這些人,也都死於兵事。
所以種家軍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他們在歷史之中的故事,可是要比楊家將要精彩壯烈許多。只是可惜,楊家將有演義傳說,被搬到了臺前戲說,而種家軍,卻依然躺在史冊之中,只被少數讀史的人看到,留下青史長嘆。
回覆列表
題主提出的疑問其實很正常,因為大家都感覺宋朝的武力值很弱,面對遼、金、西夏基本上感覺都是被打的份。所以就造成了一種意識:宋朝不行。再加上電視劇和部分公營銷號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宋朝就只剩下楊家軍和岳飛能打,當然這也是由於宋朝“重文輕武”導致的一種歷史觀映像。其實不然,還有很多能打的戰將。
北宋來說,潘美也不錯,還有抗擊西夏的狄青。我最喜歡的就是李繼隆雖然可能都要汙點,但是歷史就是如此殘酷,沒有人十全十美。宋朝統一南方時,有一個將軍也打的不錯“曹彬”
南宋來說,岳飛也只是“抗金四大名將”中名氣比較大的,其他三個也很不錯,有劉光世、韓世忠、張俊(說法不一),當然還有餘玠等。還有我最喜歡的辛棄疾,雖然不是什麼大將軍,但真的很能打。
還講一個兩宋之交的,就是宗澤,也很有軍事才幹,岳飛也是靠他的提攜才打出名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