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叔在隔壁
-
2 # LIAOQI
美國是典型的利己主義者,鷸蚌相爭 漁人獲利,美國人也懂這個道理。若美國利益受到威脅,自然會報復。當夏威夷被襲、美商船隊被擊沉,激起民憤和國憤,是啟用美國參戰神經細胞主要原因。
-
3 # 青年史學家
不僅在二戰前期,美國早在一戰的時候,就在大部分時間裡面保持中立,在戰爭形勢逐漸明朗後,美國才加入了協約國集團,最後成為戰勝國,並因此大發戰爭財。二戰前期,美國依然選擇了中立,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才參與到戰爭中來。美國在二戰前期為何要保持中立呢?小編細細道來:
首先,一戰以後,由於看到歐洲遭受沉重打擊,人民死傷無數,美國輿論興起了一股強烈的和平主義思潮,當然歐洲同樣在一戰後也是和平主義盛行,一般的民眾不願意再看到戰爭和殺戮,因而反戰成為主流,美國政府也不會違背民意,強力推行戰爭,因而在二戰開始後(以國際公認德國閃擊波蘭為開端),美國政府除了譴責和透過租借法案給予英國以援助外,並沒有派出實質性的軍事力量參與對德作戰,同樣對中國也是,美國輿論普遍同情中國人民的遭遇,特別是南京大屠殺的訊息在美國傳開來後,高達八成的美國人對中國表示同情,但是同情歸同情,美國人也沒有派出軍事力量協助中國抗戰的意思,反而在和日本一直進行談判,試圖透過外交手段使美國避免戰爭。
其次,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依然制約著美國政府的行動。美國自立國之初,就有所謂光榮的孤立主義傳統,對外政策的表現就是不參與歐洲大陸的國家間糾紛,盡全力建設美國這個被上帝眷顧的新天堂。二戰爆發後,美國國會依然堅持孤立主義的原則,不願意捲入戰爭之中,雖然羅斯福總統個人傾向於積極介入戰爭,發揮美國的作用,但是沒有國會的授權,他也無可奈何,因而一度有傳聞說珍珠港事件是羅斯福總統的苦肉計,旨在逼迫美國政府和民眾參與戰爭,但是小編認為,羅斯福總統既不會也不可能這樣幹,因為一旦幕後細節被曝光,羅斯福總統將受到災難性的懲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宣佈對日作戰。實際上,縱觀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美國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4 # 馮瑋
美國能在二戰前期始終保持中立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原因:就客觀原因而言,美國本土原離二戰戰場,沒有遭到進攻;就主觀原因而言,美國受中立主義傳統影響,不想參戰。
客觀原因,毋庸贅言,我主要談一下主管原因。
早在1776年建國時,美國著名政治家約翰·亞當斯就提出:“美國應當離開歐洲的政治和戰爭,越遠越好,越久越好。”1783年,美國國會作出決議,再次強調,美國的利益要求美國儘可能避免捲入歐洲政治和紛爭中去。1784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離任時也特別強調了這一國策。他告誡國人:“我們對待外國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是,在擴大我們商務關係的同時,儘可能少於它們發生政治關係。”他反對把美國的命運“與歐洲任何一部分的命運糾纏在一起,以至使我們的和平和繁榮捲入歐洲的野心、爭鬥、利益、情緒或反覆無常的羅網中去。” 按照丹尼斯·史密斯在《美國和軸心戰爭》中的說法:“國會在任何時候辯論外交政策時,華盛頓的幽靈就主宰辯論的程序。參眾兩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60年中,每逢華盛頓誕辰日(2月22日)或此日前夕,都要誦讀他的《告別演說》以資紀念。”
1935年,美國通過了《中立法》,1936年又對《中立法》進行了修正。顧名思義,其核心就是不想捲入戰爭和武裝衝突。因此,1937年7月7日後,日本對中國的戰爭不斷擴大,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美國都沒有參戰。直至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美國才被迫參戰。
-
5 # 老李飛豪
上趕著不是買賣,等到整個歐洲和亞洲都來求他的時候,不就可以隨便抬價了嗎?你以為華爾街裡都是一些見架就上的二桿子嗎?
-
6 # 我是第九重天
本性如此!戰火沒燒到北美大陸,拿什麼藉口出兵?隔岸觀火,誰看誰爽!蘇聯不也如此麼,還和日德簽了秘密協議,保持中立。
-
7 # 子夜羌笛
美國之所以遲遲沒有參戰,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是經濟方面的原因。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都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大批企業倒閉,許多人失業,每天都要餓肚子或者生存艱難的人不在少數。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恢復經濟就成了美國社會的共識。因此羅斯福政府一邊實施著激進的內部經濟刺激政策,一邊為了攫取利益,大肆給納粹黨執政的德國基建貸款同時出口鋼鐵、石油等工業原料給日本。透過這些手段,美國不僅較好地治癒了嚴重的經濟問題,還透過與急於擴軍備戰的德國和日本間的貿易大發橫財。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國內經濟一片欣欣向榮,中產階級人群數量大增。終日沉溺於享樂的美國人民壓根不願意淌戰爭這趟渾水。現在有學者甚至認為,日本之所以能夠順利攻擊珍珠港,完全是因為美國領導人在事先知情的情況下有意給日本方便。以此來警醒美國人民,從而獲得國會透過宣戰授權。
日軍偷襲珍珠港
再者,就是美國領導人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的心態。戰爭剛剛開始時,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可謂是風頭正盛,直接與之交戰必定會遭受重大損失。讓高傲的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以及紅色蘇聯先與法西斯交手,待到幾方都損失嚴重、精疲力竭之時再參戰,就可以最小的代價快速收拾掉法西斯軸心國。這個時候,同盟國中無論是英法還是蘇聯也都已經實力大損,戰後再也沒有誰有能力再與美國競爭世界老大的位置。這一招不可謂不高。
諾曼底登陸
事實證明,美國人的預想最終都較好地實現了。透過二戰,法西斯國家徹底垮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都遭受了很大損失,一時難以恢復。美國國內的軍工企業還透過戰爭出售武器大發橫財。美國的科研水平也透過戰爭得到了大幅提升,再算上戰後被移民到美國的納粹德國科學家,一個科技大國、強國的框架由此形成。
-
8 # 那片海78722089
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要想像米國一樣強大,就要避免本土戰爭。就算開戰,必須選好對手,找好展場![摳鼻][摳鼻][摳鼻]
-
9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強國與強國的碰撞,小國只能任人宰割,所以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強國是被慾望矇蔽雙眼的野獸,倚仗自身的實力,就隨意發動無理由的戰爭,去搶奪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資源。德國作為二戰的主角,憑藉自身歐洲最強國的實力,不僅想要佔領歐洲,甚至想要統一世界。而當時在軍事實力上還要略勝德國的美國,為什麼在二戰前期要袖手旁觀,保持中立呢?現在回看當初,才明白美國的明智。
美國經過200多年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強悍。不僅是當時的第一強國,還在工業生產上趕超了法、英兩國。而在歐洲的大地上,德國橫行無阻,憑藉絕對的實力,做著稱霸歐洲,稱霸世界的夢想。1934年9月,德國這顆炸彈終於爆炸了,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佔領周邊多數的國家,接著打降了法國,英國也在德國的猛攻中,岌岌可危。這樣一個威脅世界的隱患,為什麼美國會袖手旁觀光呢?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美國也有著德國一樣的野心,只是美國用了更加巧妙的手段。美國深知德國的做法是違反人心的,即使贏得了勝利也會快速的崩塌。但是,過早的參戰就會消耗自身的實力,延遲參戰會怎樣呢?不僅儲存了自身的實力,反之在與德國的纏鬥中,英、法、蘇等幾個強國則消耗了鉅額的金錢與資源,中國有句古話叫:“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美國便有此意。在美國的眼裡,其他的國家只有對手和潛在對手。只有在雙方消耗殆盡的時候,自己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時機來了,在各國拼鬥的精疲力竭,消耗殆盡的時候,美國出手了。以逸待勞的美軍怎麼會輸呢?連勝利的果實,得來的都如此的容易,最後還扔了兩顆原子彈以示慶祝。美國這一手,有著“不戰則屈人之兵”的韻味。
-
10 # 坤哥自媒體Vlog
早在20世紀初美國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一戰中美國也是主要受益國之一,基於美國傳統的孤立主義傳統,美國利用兩戰之間的20多年,一切已經濟建設為中心,遠離歐洲紛爭。
就算在歐洲已經戰火連天的1941年5月,美國的外貿出口額每年約30億美元,只佔其總收入的5%,"從貿易的觀點來看,美國可以自給自足"。
美國離開歐洲依舊可以繁榮。
1940年,在工廠工作的美國女工。
但世界上的殖民地掌握在英法手中,美國要更上一步需要更大的市場和資源。
當時的國際結算貨幣是英鎊,美國的經濟實力世界第一,但從金融角度上看還不是。
軍事力量上,海軍僅次於英國為世界第二,但由於有"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天然壁壘,美國陸軍力量孱弱,僅有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約14萬人,坦克的數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稱作世界第七。
1932年4月1日,美國納粹總部開門大吉之時,兩名身著制服的美國納粹分子站在他們紐約辦公室的門口。
1934年,邁阿密海灘,穿著泳裝的美國女孩正在嘲笑那塊警告牌。
1936年8月8日,齊柏林飛艇興登堡號飛越紐約曼哈頓的帝國大廈。
....................................................................
1937年9月18日,加州洛杉磯,照片中的瑞特·卡恩駕駛著一輛美國電影業捐助給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救護車。
....................................................................
1939年9月3日,照片中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正在華盛頓白宮透過廣播發表全國講話,鄭重承諾美國將盡最大努力保持中立。
....................................................................
二戰前美國紐約唐人街。
....................................................................
二戰前美國一家四口出門遊玩。
....................................................................
40年代,紐約街頭的時髦女子。
40年代,紐約海灘上游玩的人群。
1940年,在工廠工作的美國女工。
1940年代,美國佛羅里達州,鄉村裡正在一起聚餐的農民們。
美國參加二戰最直接的原因是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其次是因為由於傳統和經濟等原因,英美關係長期友好,且美國透過《租借法案》投資了大筆的金錢給英國,再次法國投降,英國岌岌可危,一個由德國統一的歐洲對美國將形成巨大的威脅。
-
11 # 醫生049
二戰時期,美軍反攻舊大陸的反法西斯作戰在歐洲戰場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有人說,為什麼美軍不早點參戰?一直等到二戰白熱化(被日本抄家了後正式參戰)才參戰?
實際上,在歐洲戰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丘吉爾就多次請求美國總統羅斯福結盟,並多次要求美國政府參戰。
但當時美國國會的權利遠大於總統:而非現在美國總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當時國會同意撥款170億美元用於防務工作,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國會總共撥款了390億美元分別用於防務和援助英國和其他同盟國。
1940年的6月15日,羅斯福決定設立國防研究委員會——同時羅斯福向丘吉爾表示:我們正在竭盡全力籌齊英國所需的物資——而國會那幫人也同意了:但只同意加強防務而非對英國的援助。
當“敦刻爾克大撤退”以英國的勝利告終之時,丘吉爾也發現——雖然人是撤回來了,但絕大多數武器裝備都留在法國的海灘上了——與此同時,羅斯福下令把美國的軍火庫中幾乎所有庫存的武器都借給了英國——而國會對於羅斯福的這種行為表示極為不滿,甚至稱之為“自殺行為”。
其實在二戰開始的時候,羅斯福就多次請求國會批准美軍早點參戰以奪取戰場主動權,但國會堅決不同意——所以前期的美國只是給盟友運輸物資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參戰——直到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才讓羅斯福說服了國會參戰
-
12 # 島主說事
二戰前期,美國並不是袖手旁觀,而是有中立法約束不能參戰。但是,沒有軍事力量參戰並不等於美國沒有參與其中。
首先,抗日戰爭爆發以前,美國就與日本有貿易往來,日本侵華的許多戰略物資都與美國貿易有關。而且,美國不僅在世界各國戰爭期間大發戰爭財,還借戰爭機會左右通吃。在歐洲戰場,一戰結束後,美國為了能登陸歐洲,也是與英法與德國同時保持貿易往來,可以說,美國無論是戰爭期間還是打響之前,美國都沒做過虧本的買賣。
其次,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美國正式介入二戰。此時美國是真正左右逢源大小通吃。一方面,美國加入二戰以後,迅速切斷與日本德國等軸心國的貿易往來,將戰爭物資全部投入到歐洲和亞洲兩個戰場,這是藉助租借法案出臺在世界範圍內獲得經濟和政治雙重利益。另一方面,美國透過英國與蘇聯達成同盟關係,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為歐洲戰場提供了一系列的軍事援助,有的是租借的,有的是直接援助的,客觀上美國做了些貢獻,但更多的是獲得了美軍登陸歐洲的軍事和政治雙重利益。
第三,二戰之前,美國名義上明哲保身,實則是沽名釣譽。雖然美國在二戰中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太平洋戰場打敗了日本,也在歐洲戰場登陸諾曼底作了些貢獻,但與其在戰後獲得的重大利益來講,美國是二戰中獲利最大的國家。正因為二戰,才使美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問鼎世界頭把交椅,也使美國的世界霸權政治一直延續到現在。
-
13 # 標峰理論評
美國早在一戰的時候,就在大部分時間裡面保持中立,在戰爭形勢逐漸明朗後,美國才加入了協約國集團,最後成為戰勝國,並因此大發戰爭財。二戰前期,美國依然選擇了中立,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才參與到戰爭中來。美國在二戰前期為何要保持中立呢?
首先,一戰以後,由於看到歐洲遭受沉重打擊,人民死傷無數,美國輿論興起了一股強烈的和平主義思潮,當然歐洲同樣在一戰後也是和平主義盛行,一般的民眾不願意再看到戰爭和殺戮,因而反戰成為主流,美國政府也不會違背民意,強力推行戰爭,因而在二戰開始後(以國際公認德國閃擊波蘭為開端),美國政府除了譴責和透過租借法案給予英國以援助外,並沒有派出實質性的軍事力量參與對德作戰,同樣對中國也是,美國輿論普遍同情中國人民的遭遇,特別是南京大屠殺的訊息在美國傳開來後,高達八成的美國人對中國表示同情,但是同情歸同情,美國人也沒有派出軍事力量協助中國抗戰的意思,反而在和日本一直進行談判,試圖透過外交手段使美國避免戰爭。
其次,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依然制約著美國政府的行動。美國自立國之初,就有所謂光榮的孤立主義傳統,對外政策的表現就是不參與歐洲大陸的國家間糾紛,盡全力建設美國這個被上帝眷顧的新天堂。二戰爆發後,美國國會依然堅持孤立主義的原則,不願意捲入戰爭之中,雖然羅斯福總統個人傾向於積極介入戰爭,發揮美國的作用,但是沒有國會的授權,他也無可奈何,因而一度有傳聞說珍珠港事件是羅斯福總統的苦肉計,旨在逼迫美國政府和民眾參與戰爭,但是小編認為,羅斯福總統既不會也不可能這樣幹,因為一旦幕後細節被曝光,羅斯福總統將受到災難性的懲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宣佈對日作戰。實際上,縱觀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美國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14 # 吃瓜智哥侃大片
因為美國和秦朝剛剛建立時期的基本國策一樣,奉行的是孤立主義,信奉守好城牆這道防線,管好自己,外面基本上就打進來,沒什麼問題。
只不過秦朝的城牆是修建的萬里長城,美國的屏障是天然的太平洋和大西洋。
上古時代的神農、軒轅、蚩尤以及《權力的遊戲》曾經有人高贊司馬遷的《史記》:說它略神農而重軒轅,結束了春秋戰國時代士大夫論史“言必稱神農”的局面,是一種壯舉。
但經過本人仔細研究考證,司馬遷當初著書斷然不是什麼鐵筆直書,而且是受漢武帝嚴格把控的————以後會專門放出。
就比如忽略華夏史最早源於神農而重軒轅一事,其實就是太史公為漢高祖劉邦稱帝的合法性以及劉家世襲制背書,可謂私心不小。
抓住了這點小九九,就把住了司馬遷《史記》的脈絡,其中的破綻弊病,多加揣摩就可得出真相。
《史記》開篇就有很多子虛烏有的杜撰————以後也會專門放出。
按《五帝本紀》記載:華夏最早源於炎帝神農,早在他們那個時候,版圖就已經很寬闊。
到了黃帝這一代,神農氏衰落了,諸侯之間互相侵閥,而神農氏也管不了,百姓因此遭殃————看看這口氣,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如果秦始皇、魏武帝曹操的史官著書,也一定會這麼寫。於是其中一個分部落的首領黃帝奮起,打敗了強大的蚩尤,也打服了其他部落,當然也征服了炎帝一族,最終入主中原,再次統一了華夏。
喜歡讀《三國》的人讀到這裡,就會發現:這故事怎麼眼熟?啊,沒錯,這就是《三國演義》的最早版本,神農、軒轅、蚩尤版————同時也是上古時代中國版《權力的遊戲》。
若《史記》等史料的關於這段的記載得到考證,那時漢族和東西南北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就已經非常融洽,步入了正軌,促進民族大融合也不是李世民的首創。
那時的中國,和美國最像。兩個國家的政策曾經也是如此的一致:利用大自然的天塹險要大力打造自己的國防工程—————美國曾經用大西洋和太平洋做鴻溝,中國後來建造了萬里長城。
這兩樣完全不同的國防工程,在以後兩百多年的重大國際爭端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徹底影響了兩個國家領導層和民間應對國內問題和國際關係的思維,最終使他們走在了完全不同的路上。
-
15 # 歷史雜談驛站
二戰前期,美國並不是袖手旁觀,而是尋機而動,在最合適的時間介入,並選擇能給自己最大利益的方式,這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用過,而且收穫頗豐!當然也不是中立法約束不能參戰,因為中立法案也是美國人自己籤的,要撕毀就一張嘴而已!
而真正美國不急於參戰的原因,歸納為總共兩大點:
一,美國民眾認為戰爭離自己遠,不支援參戰,直到日本真的動了美國的蛋糕!
到了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拉開。法西斯德國和日本四處侵略,世界狼煙四起,尤其是歐洲打的亂成一團。雖然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強國都捲入了戰爭,而美國卻依然至身世外,他們並不急於出兵參戰,作壁上觀。
這裡很多人會說美國不參戰只是為了賣軍火,發戰爭財。這種看法也不能說是錯的,但更深層次的原因並不那麼簡單。事實上,當時美國已經擁有龐大經濟體,賣軍火的那點收入他並沒有看上眼,這些收入比二戰時對外援助少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罪魁禍首是德國,而因為剛剛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不久,其實當時美英法國人並不願意再次介入戰爭,否則就不會有縱容德國法西斯勢力綏靖政策的產生。
而美國民眾當然也一樣,直到二戰爆發後,美國大部分民眾仍然不支援政府參戰,尤其是在美國的德國裔和愛爾蘭裔。而德國裔和愛爾蘭裔接近美國人口的一半,他們對美國總統選舉票的影響甚大,作為民選政府不可能不考慮這個因素。
直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才不得不介入戰爭,可以說是被日本人變向逼迫的,而美國政府有這次日本人主動偷襲,已經有足夠理由說服本國民眾全力支援參戰了。據說希特勒得知日軍偷襲珍珠港後,氣得大罵日本人愚蠢至極!
二,美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不斷權衡利弊,選擇最合適的時間參戰!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嚐到甜頭的美國,當世界大戰再次爆發時,他們更深知,二戰是自己在世界坐強坐大的最有利契機。當時美國雖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國,但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還遠遠不如傳統強國英國,甚至在很多方面跟法國都沒法比。
美國如果要成為未來的世界霸主,必須借這次二戰的機會,真是天賜良機,美國希望德國,甚至是蘇聯能把英法搞垮。德國對英法的入侵,讓美國人暗喜,當英法與德國死磕,雖然給了一些表面援助,但就是死不出兵,美國希望借用德國來消耗英法的實力。
而倒是蘇聯一直讓美國人捉摸不透,實際上戰爭初蘇聯人和德國人穿一條褲子,還瓜分了波蘭,在蘇聯和德國沒有翻臉前,法國就投降了,英國就只能以一國之力抗擊德意兩國,國力損耗巨大,老底子幾乎掏空,美國人只能給這位“兄弟”報以安慰。
法國亡了,英國半殘,按說美國已經達到了整垮英法的目的,應該出兵了,但不是還有蘇聯啊,美國人認為仍然不是出手的最佳時機。後來大家都知道,蘇德戰爭爆發了,這時可能最高興的是美國,你們個個打得頭破血流,我的機會馬上來了。
蘇聯剛開始招架不住,損失慘重,眼看德國人就要拿下莫斯科了,這也不行啊!如果德國成為世界老大,美國人也不高興!於是美國給蘇聯又是捐飛機又是援大炮,好歹蘇聯人也自己爭氣,硬是把德國人扛回去了。
蘇聯的斯大林曾經不斷問英美,你們倒是回個話啊,什麼時候西線開闢第二戰場,我一個人打德國壓力太大了。英國小弟只能回頭望著美國,這時美國終於有了做大哥的感覺!美國說:不急,不急!還要多多準備,德國人太強大了,我們慢慢準備好了就諾曼底登陸。
不久蘇聯人越打越強,甚至一路反攻,大有反敗為勝的節奏。美國看苗頭不對,如果蘇聯自己直接拿下柏林,那麼蘇聯不是世界上唯一“救世主了”?不行,我要參戰了!
於是直到1944年6月,終於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開始諾曼底登陸了,美國人認為這個時間點最合適了,你們個個打得傷得傷,死得死,我就來當回“救世主”。後來攻柏林時,美國人又害怕傷亡大,這個硬骨頭還是給蘇聯人啃吧,說不定蘇聯人還得感謝美國呢,因為當時蘇聯人個個報仇心切,對德國咬牙切齒!蘇聯人打下柏林後,我們一人佔一半就是了!這如意算盤打得,不服都不行!
回覆列表
地域限制。長途奔襲入侵美國,對軸心國不利。雖說保持了中立,但對於德國而言,希望在拿下歐洲大陸後,與日本拿下的亞洲,首先拿下蘇聯,等與義大利拿下非洲後再是對美洲的入侵。這是符合長理並能讓其陸軍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