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往事千年東方白
-
2 # 安靜2020
劉禪其實是非常精明能幹的。
1:信任諸葛亮,支援北伐。
2:劉禪從大局考慮,對於事無鉅細,大權獨攬的請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
3:劉禪頭腦清晰,眼光長遠。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可惜大將姜維繼續在外長期用兵,討伐曹魏,蜀國的國力財力繼續被大量消耗在戰場上。
4:處處隱藏自己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深入人心,以成敗論英雄,以統治需要論是非。看待歷史上真是的人物是錯誤的。
劉禪可能沒有曹丕那樣的文采,也沒有曹丕那樣的政治頭腦,但輪才幹各有千秋吧。
曹丕在位6年。
劉禪在位40年。
在哪個三雄爭霸的年代…曹丕再能幹也沒統一中國,劉禪再“無能”也得以善終…
-
3 # 海量說歷史
不會成功,其實劉禪做的已經很不錯了,給了諸葛亮充分的信認,讓諸葛亮大權在握,劉禪已和傀儡差不多了,只是諸葛亮不想造反罷了,如果想,分分鐘都能劉禪做掉,只是那時沒有了劉氏這面大旗,諸葛亮的處境會更艱難,無論從何種角度去分析,維持現在的君臣關係是他最明智的選擇。
如果把劉禪換成曹丕,以曹丕的性格,絕不會讓諸葛亮一個人大權獨攬,給自己的帝位造成威脅,一定會讓別人來制衡諸葛亮,那時諸葛亮根本不可能再調動全國之力量,來實現自己的隆中計劃,甚至北伐的人選也不一定會是諸葛亮了。
就算曹丕能充分信認諸葛亮,給他象劉禪在位時那樣的權力,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劉備夷陵之敗,已把他們多年的家底全部搭進去了,關張身死,荊州人才盡喪,劉備留給他們的是風雨顠搖的蜀國,是一個爛攤子,能收拾好就不錯了。
劉備新敗,蜀中之舊勢力人心動盪,隨時都有反叛的可能,荊州丟失,東線的路已經堵死,而南面與北面是雲貴高原,山脈縱橫,人煙稀少,蜀國要想發展,只有北伐了,但他們面臨的困難還是資源匱乏,人才凋零,誰當成都之主也無濟於事,面對強吳悍魏的圍堵,縱使孫武再生,也是衝不出去的。
諸葛亮的才能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是比曹丕強的,猛如諸葛亮北伐都沒有成功,換上曹丕,就更沒有希望。
-
4 # 中夜影視匯
不能,我們要明白一件事,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並不能說昏庸到什麼樣。
劉禪初期執政的時候這一年,蜀漢國內叛亂四起,先有牂牁郡太守朱褒佔據本郡反叛,後有夷王高定起兵。不亞於孫權即位時候的形勢,但是後主任用諸葛亮,致使國內形勢穩定。
你能說劉禪是個昏主?至少他足夠信任諸葛亮、給足了諸葛亮權力。這就讓人想起了那位殺掉袁崇煥的皇帝,讓人想起了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的宋高宗。當一個大臣執掌大權,統兵在外的時候,你如何做到和劉禪一樣親之信之?畢竟都沒開上帝視角。
蜀漢的滅亡,表面上是因為劉禪重用黃浩,聽信讒言,主張投降。
實際上劉禪和劉璋,是一樣的道理。
天下大亂時,四川可以憑藉蜀道,自享安樂。
當外面大定的時候,四川只能是困獸猶鬥,出不了川,那就只能等待被圍。
劉禪亡國,只是遲早的事。
即便劉禪有曹丕的才能,那也最多使得蜀漢延續幾年或者幾十年,想完成統一還是很難的。
劉備稱諸葛亮勝曹丕十倍,諸葛亮作為蜀漢的掌權壤的時候都不能完成統一,何況於阿斗乎?
阿斗是庸才,如果是太平日子,他可能跟漢惠帝劉盈一樣,穩住江山局面,然後平平無奇而死。如果他的父親劉備像雍正一樣、留一個強大的底子給他,他或許就能跟乾隆一樣,沒事遊山玩水,下下江南,憑藉武侯、費禕、蔣琬輔政,他也能位列歷史上有作為的君王之一,說不定也是另一個人乾隆。
-
5 # 我願為樹
諸葛亮北伐,包括後來姜維北伐為什麼不成功,最大一個原因就是蜀漢和曹魏國力想差懸殊。天命在魏不在蜀。
三國時期,吳蜀兩國的人口加起來都不如曹魏。蜀漢人口約26萬戶,士兵人數約12萬。東吳國人口約52萬戶,士兵約23萬。曹魏人口約103萬戶,士兵約50萬。魏明帝曹睿即位時,孫資便提出任命大將分別據守險要之地,只待魏國國力強大,蜀、吳必定不戰而降。諸葛亮也明白蜀、魏若長此以往,兩國國力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起來,蜀國只能坐以待斃。曹魏雖然人多,地盤大,但防守的地方也多。此時只有北伐,以戰求存。一直北伐雖然成功率低,也會消耗國力,但終歸還是有那麼一點希望的。不就北伐肯定只有等死這條路了。
蜀國還有個問題就是內部矛盾。蜀漢政權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在益州建立的政權。所以在蜀漢排第一梯隊的是荊州集團、第二梯隊是東州集團(劉璋以前帶領的文臣武將)、第三梯隊才是益州本地集團。在蜀漢的基本國策是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蜀漢四相全是荊州人)、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蜀地集團。諸葛亮透過發動北伐,可以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上,避免內亂。
劉嬋如果象曹丕能幹搞好內政或者也搞個九品中正制,就頂多算解決了蜀國的內部問題,但依然沒解決外部問題。三國初期魏蜀的國力比是4比1,大家都內部團結搞發展,國力比還在哪裡。還有就是人才,大家看遍東漢,三國,西晉這個三個時期。出人才最多的還是中原地區。此時人才又不象春秋戰國那麼隨意流動。只能說曹魏打來的時候,蜀國抵抗的人要多些,蜀國能存活一些年罷了
-
6 # 我要嘗試一下
劉禪若是像曹丕一樣能幹,恐怕蜀國就不是諸葛亮當家了,北伐不北伐都說不定。
因為劉禪若有曹丕能力,諸葛亮的處境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劉禪尊他為相父,雄心勃勃要統一天下,會允許諸葛亮北伐。但是卻不一定能成功,因為曹魏謀士文臣武將人才濟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那麼多能人?
2、雖然尊諸葛亮為相父,但卻猜忌諸葛亮,於是就架空諸葛亮,讓他有名無實,讓他北伐,但卻玩點子耍計謀,想要害死諸葛亮,諸葛亮活的戰戰兢兢。北伐當然不可能成功?
3、劉禪能力強的話,他不想和曹魏幹仗,想偏安一隅,讓老蜀中百姓安居樂業,做一個英明的勤政愛民的好皇帝!這樣一來,諸葛亮要北伐,可能不被劉禪允許,那麼諸葛亮也就沒機會北伐了,哪裡有談得上成功與否。
-
7 # 瘋言說史
如果劉禪也像曹丕一樣能幹,諸葛亮北伐能成功嗎?
很難,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蜀國的問題,不僅僅是領導人能力的問題,且不說劉禪其實並不算昏聵之主,就說在六出祁山的過程中,諸葛亮可謂是大權獨攬,也不能將北伐的失利歸咎於劉禪:
一、國力制約:東漢天下十三州蜀僅佔其一,人口94萬,兵不過10萬。憑這點實力是不足以和天下十有其八的曹魏抗衡的。
二、外部環境制約:當年漢高祖自漢中而有天下的外在因素是,十八路諸侯各自為政,可以趁亂取利。這一點蜀漢政權不具備,魏國的基本面還是很穩固的,而且背後還有一個隨時等著漁人得利的東吳;
三、蜀漢內部矛盾重重:荊州派、東州派、本土派之間矛盾重重。北伐的主要用意就是以攻代守,順便轉移派系矛盾。要以弱勝強統一天下,需要的是破釜沉舟的勇氣,很顯然蜀漢並沒有(子午谷奇謀被拒,就可以看出)
四、復興漢室的號召力的降低:大亂許久,人心思安,並不在乎天下到底是不是姓劉了,從曹丕順利代漢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還有,直到如今甘肅井亭一帶(考證可能為當年的街亭),說“我的”是“曹的”,說“你的”是“劉的”,人心向背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劉禪想要一統天下,不光要自己足夠優秀,還要有一批類似張良、韓信的大臣,還要趕上北方大亂……才有可能。
故認為劉禪成功的機率接近為零~
-
8 # 楚霸王歸來
魏蜀兩國軍事力量之間懸殊 兵力對比
蜀國地處四川盆地地區,地區狹小,人口不多,根據史書資料的記載,蜀漢軍隊兵力在8-13萬左右,所佔地盤內的人口數量在90-120萬之間。再看魏國,統治著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人口眾多,軍事力量遠超蜀國。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軍隊兵力肯定遠超蜀國。
2.軍事人才對比
曹操一生不拘一格求人才,籠絡一批有才志士為其效力,文有荀彧,程煜之輩,武有許褚,夏侯氏,張郃等人,何等的隊伍。蜀漢陣營則顯得凋零許多,自從夷陵之戰後,一批文人武將戰死沙場,歸蜀後,經諸葛亮耐心經營,才得以略微好轉,但已不能同全盛時期相比。
經濟實力對比曹魏佔據著中國北方地區,而北方地區在當時是中國的經濟重心地區,農墾發達,開發最早。反觀蜀漢,擁益州之地,平原很少,且少數民族佔據南方地區,漢人聚居地則在漢中與成都平原地區,開發較中原地區相對較晚,農墾業不是很發達,糧食產量不能同中原地區相比。
地理優勢的缺乏蜀漢全盛時期佔據著益州與荊州,尚且能兩邊夾擊曹魏,但關羽失掉荊州後蜀漢只佔據了益州一地,北有秦嶺大巴山脈阻擋,很難做到迅速攻擊,後勤補給也很難跟上,打仗打的就是經濟實力,後勤補給,一個軍隊後勤補給都跟不上何談勝利。蜀漢借地理地勢尚且可以偏安一隅,但出師北伐只會勞民傷財。
綜合以上原因,如果劉禪也一樣能幹,北伐也一定不會成功的。
-
9 # liu校
因為劉禪若有曹丕能力,諸葛亮的處境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劉禪尊他為相父,雄心勃勃要統一天下,會允許諸葛亮北伐。但是卻不一定能成功,因為曹魏謀士文臣武將人才濟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那麼多能人?
2、雖然尊諸葛亮為相父,但卻猜忌諸葛亮,於是就架空諸葛亮,讓他有名無實,讓他北伐,但卻玩點子耍計謀,想要害死諸葛亮,諸葛亮活的戰戰兢兢。北伐當然不可能成功?
3、劉禪能力強的話,他不想和曹魏幹仗,想偏安一隅,讓老蜀中百姓安居樂業,做一個英明的勤政愛民的好皇帝!這樣一來,諸葛亮要北伐,可能不被劉禪允許,那麼諸葛亮也就沒機會北伐了,哪裡有談得上成功與否。
-
10 # 星途史話
不能,古代戰爭人數資源這些東西都太重要了,遠不是現代人可以想象的。而這些恰好是蜀國缺少的,雖說三國鼎立,但蜀國一直都是最短的那條腿。
劉備在進入益州後,幾乎沒有喘息的時刻,一直在與他人交戰。在與劉璋、張魯和曹操之間一直進行著戰爭。雖說漢中之戰取得了斬殺夏侯淵、刺傷許褚取得了一些勝利,也成功逼退了曹軍。但是戰爭即使勝利也總是要付出代價的,蜀軍雖說打贏了這場耗時兩年多的戰爭,但也只是慘勝。
而後關羽敗走麥城,葬送掉富饒的荊州,劉備夷陵慘敗,一把火燒掉了蜀國數萬兵馬,讓本就不富裕的蜀國更是雪上加霜。
北伐不過是諸葛亮為轉移國內矛盾,不得已做出的決定,從一開始諸葛亮或許對這場戰爭報的希望就不是特別大,所以別說曹丕就是換成曹操,北伐取勝也難如登天。
-
11 # 李慕禪
歷史無法該變,不過可以假設,但現實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如果阿斗不再是那個"此間樂,不思蜀"的阿斗了,成了雄才大略的建安三傑,進而影響諸葛能否北伐成功,那也要看自身所掌握的資源及對手的強弱。後劉備時期的蜀國,劉關張已死,原有悍將已老,諸葛亦年勢漸高,精力不濟,苦撐而已,六出祁山不過是以攻為守以續蜀國之殘喘。若鬥哥雄起,整和天下各路英才,配之諸葛神算,能否就可一統天下呢?那也不一定,首先曹丕非等閒之輩,庭下人才濟濟非蜀國可比,尤其司馬懿父子較之諸葛不落下風。北魏地原遼闊,人馬糧草充足民風強悍,自古便是有上北橫掃下南的慣性。故而縱使諸葛武侯神機妙算加上鬥哥神功附體,最終也只能多親親幾年巴蜀江山而已。
-
12 # 史者
如果阿斗像曹丕說實話,真把曹丕換成阿斗了,弄不好人能把魏國搞的比曹丕在的時候還好,而且以人的那個壽命,司馬懿也很難篡位。
但是把阿斗換成曹丕,弄不好蜀國會更糟糕。曹丕怕是很難像對待自己老爹一樣對待諸葛亮,怕是時時刻刻惦記著諸葛亮手中的權力,曹丕的政治能力很可以,但是很遺憾的是,他的軍事能力太差,蜀漢在他的折騰下,弄不好死的會更快。
以一隅搏全國,除非大國發生大變,否則很難很難,幾乎不可能。然而很遺憾,魏國的高平陵政變發生在公元249年,諸葛亮沒有等到他期待的大變。
而到劉禪降魏那種情況,以蜀國一州之地,而與魏國這個大國相抗,魏國只要整合了內部力量,無論是誰整合的,姓司馬也好,姓曹也罷,對蜀國來說都是個災難,因為能把一個大國的力量整合起來的,肯定不是個傻叉,畢竟想宋徽宗父子和明英宗這種千古難得一見的帝王,比出現秦皇漢武這種千古一帝的機率都小。
面對這種大體量對手,蜀地是難以支撐的。就算劉禪不投降,死扛著熬過去這一波。到那時,人魏國還有下一波,而蜀國能熬幾波?
-
13 # 當代曹植
不能,蜀國人口94萬,無產馬區,交通不便,平原稀少。魏國人口442萬,有產馬區,交通便利,平原廣大。
劉備在進入益州後,幾乎沒有喘息的時刻,一直在與他人交戰,因此,益州疲敝!
關羽葬送掉富饒的荊州,劉備夷陵慘敗,使蜀國雪上加霜。
北伐不過是諸葛亮為了奪權並轉移國內矛盾,諸葛亮當然知道北伐無希望,但不北伐,蜀國失去了立國根基,因為蜀漢是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
劉禪已被諸葛亮駕空,其能力不亞於曹丕。諸葛亮死後,劉禪才得以親政,統治蜀國二十五年,百姓安居樂業,人口迅速增加。
回覆列表
不不不,季漢的敗局不在劉禪,因為與曹魏相比,季漢的生產力水平和人才數量都是明顯不足的。
曹魏的領土上有著大片的平原和人口,要知道對於封建時代的農業國,這就是最大的生產力。季漢雖有四川平原,終究還是比不了。
人才上,季漢也比不過曹魏,特別是在劉備死後。在季漢初創之時,季漢可謂人才濟濟,諸葛亮也不必事必躬親,只需要去做他最擅長的事情,就可以讓一切保持在最好的狀態上。而隨著大量人才的離世,季漢又因為人口的不足,無法向季漢的政府提供充足的人才,使得諸葛亮需要事必躬親。與之相比,無論是曹魏還是孫吳,人口都比季漢多。且這些地方都有許多世家大族,能夠穩定的提供人才(雖然說世家大族把持政府不是好事,但是必須要承認,世家大族可以憑藉自身掌握的資源,培養出更加多的人才)。
因此季漢的敗局,實際上很早就已經確定了。我相信諸葛亮也看得出來,但是他依舊要屢次北伐,為什麼呢?是忠誠嗎?是也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於先主的知遇之恩,更是孔明為重現他心中那個偉大的國家而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