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硯古書法黃大魁

    最好是那樣,我平時臨的都臨歐陽詢和趙孟頫居多,相對其它書體臨的不費勁,下圖為第一臨的米芾《烝徒帖》,只能臨寫外表結構,因為第一次,所以對筆法一概不知!

  • 2 # 單衣雜談

    書法就是不停的寫。寫某一位的書法家時間長了之後有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厭煩的心理,那就換一家,既然學書法,這一輩子你都得寫書法了。寫誰的都行。

  • 3 # 辛野人

    學書臨先賢碑帖,是書法的不二法門。臨帖的目的是為創作積累素材;創作目的是透過臨帖,掌握的帖之素材。 孔子曰:“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藝者技也。故此,我不主張過度臨寫帖之結構、外形,留下“蠟像”似的墨痕。如此臨帖習慣,久之,必成定勢習慣,創作時自然逃避不了擺字,設計,安排之嫌,自然不能心手雙暢 。 反之,帶著自己的審美和用筆習慣臨帖,帶著強烈的創作目的臨帖,再蠢的臨者,不可能臨“張遷碑”,臨出“曹全碑”的味道來!掌握基本該帖筆勢、筆意後,再回頭工臨、精臨。務必認真分析原帖作者,帶著問題臨,並不斷自我提醒,自己的創作有哪些點畫、結字,和外形與原碑帖差距,便強化這部分的訓練。如此往復,最終會創作出——“ 熟悉的陌生人”之作品來。這其中“陌生人”就是書者自己,“熟悉人”便是原碑帖,這樣的作品在當代國展中比比皆是,也算是初步臨創作品被專業人士認可。如此先虛後實的“回頭”法臨帖,效果要比傳統的形臨實惠多多 ,有利於融入臨者思想情感。 只寫形,易呆滯、流俗,容易結殼,短期內效果好,日積月累,釀成用筆習慣記憶,欲拔不能,最終扼殺書者的創造、創作能力。很多書者就死在,死寫“ 傻形 ”的古人堆裡。有書法名家調侃書法人:“ 臨帖臨不像就說意臨 ”。這句話純屬忽悠後學,不負責任的一孔之見,嗚呼!觀此名家所臨古法帖,幾乎無一件形神兼備者 。有誰臨帖形像超過影印機 ?即便是書聖王羲之,再臨他自己的墨跡《蘭亭序》,也無法臨得形神兼備,不然老王也不可能雅集返家後,重書《蘭亭序》二十幾遍,均不稱其意,因為時空已變換,情感不一,心境不一 豈能還原 ?臨像得形,皮相耳!無神的形只是“蠟像”,無生命特徵便是無意義的臨帖 。臨不像形,至少還有味,有氣就有生命,總比軀殼的蠟像可觀 。臨像臨不像都是相對的,各自取的側重點不一,臨帖的目的不一,所臨結果效果不一,符合人性,符合書法規律,符合藝術規律才是臨帖的本 。 臨帖最終目的不是臨得酷似原帖,誰也臨不過影印機,過分追形似必然影響氣韻 。臨帖的終極關懷,是創作自己的點畫、結字語言,歷史上的大家莫不如此。故此,我一貫主張 臨帖—— 先虛後實,先神後形的臨帖方法。先通氣,先寫大概之味,要帶著創作的目的臨帖學習,不是亦步亦趨的傻寫,只觀照結構、點畫寫準,是很蠢笨的臨帖方法,這種愚笨的方法臨帖,多數臨習多年,仍不能脫帖後模擬創作,豈不是浪費筆墨又浪費時間 ?友人言:臨帖如修路,不可能一直修,重複修路,修得越多越浪費,做的都是廢功,如再不收過路費,便沒人承認是你修的路。收過路費,就是你的創作,就是你臨帖的價值,修路的價值,也能傳播後世,為後世造福。

    當代臨帖者,各體形準者不乏其人,久之不化,後果是引來偽古典創作,山寨創作,頂多算是個集古、承古的二傳手,三傳手,稱不上真正有才情,有創造的書法家,最終也就是個四五流的書家。 很多毫無思想,套路 化的模式創作,背離了藝術本源 。臨得形神兼備,是文學用語,切勿當真。

    庚子孟夏,新野人記於【歸一堂】

  • 4 # 成之書法天地

    你說對了一半,臨摹字帖,是為了更好的學到筆者的巧妙筆法,佈局,章法,用意!不僅僅是形似,形似反而是次要的!要弄懂筆者的內在表現意圖才能臨的好!臨得透!形似是很多初學者很容易陷入的誤區,所以你會發現很多人臨摹很像,到自己寫卻不知從何下手,就是會出現臨帖容易出帖難的問題!這一點提醒你注意了!這個坑踩了,你的腳要出來就比較難了!

    臨摹是貫穿一個學習書法的人一生的課題,你別說我成為書法家了就不用臨帖了?學無止境嘛!

  • 5 # 殘墨修者

    臨某位書法家作品,不需要臨像一幅後又在臨他的另一幅作品,可以全部一起臨,這樣效果會更好。

    臨帖的目的不是影印,而是學習毛筆字作品書寫的筆法、結字、章法佈局、墨法等知識。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從而使自己知道怎麼寫字,怎麼創作作品,怎麼行成自己的風格。

    如果你一幅臨會在臨另一幅,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結果,當你臨第二幅後,第一幅可能又生疏了,又要回頭從臨第一幅,這樣反反覆覆的重複,有點浪費時間,不划算。

    書法學習應該是這樣的,找準一家,專心一家,找來他所有自己喜歡的帖,一遍一遍的臨所以的帖,不要會一帖再臨另一帖。通臨的好處是可以融會貫通,打通氣韻。

    一個書法家的作品會有多種風格,一起通臨學習,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一種不適合自己,難說另外這種又和自己胃口。如果你一幅一幅的臨,尋找對自己胃口的作品過程會漫長。

    一起臨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同時記住更多的字多,自己創作時做到心中有料,信手拈來。

    書法練習不是一撮而就,而是長年累月的練習熟練過程。所以我個人覺得不要一幅一幅的臨,一起臨好處更多。

  • 6 # 靜心書法

    這是很多書法愛好者經常會問的問題,這其實是在追問臨帖的意義何在,是啊,我們為什麼要臨帖呢?我們來看看啟功先生是怎樣看待臨帖這個問題的,一篇《啟功先生談臨帖》與您分享。

    | 啟功

    常有人問入手時或某個階段宜臨什麼帖,常問“你看我臨什麼帖好”,或問“我學哪一體好”,或問“為什麼要臨帖”,更常有人問“我怎麼總臨不像”,問題很多。

    據我個人的理解,在此試做探討。

    問:為什麼要臨帖?

    答:“帖”這裡做樣本、範本的代稱。臨學範本,不是為了和它完全一樣,不是要寫成自己手邊帖上字的影印本,而是以範本為譜子,練熟自己手下的技巧。

    譬如練鋼琴,每天對著名曲的譜子彈,來練基本功。當然初臨總要求相似,學會了範本中各方面的方法,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上來,就是臨帖的目的。

    啟功 月圓花好立軸

    約1986 50×60cm

    問:選什麼帖?

    答:這完全要看幾項條件。自己喜愛哪樣風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無從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跡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範本學了一生也沒練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現在影印技術發達,好範本隨處可以買到,按照自己的愛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學,沒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問:選範本可以換嗎?

    答:學習什麼都要有一段穩定的熟練的階段,但發現手邊範本實在有不對胃口或違背自己個性的地方,換學另一種又有何不可?隨便“見異思遷”固然不好,但“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語)又有何不該呢?

    啟功 臨顏魯公

    無年款 33×24cm

    問:我怎麼總臨不像?

    答:任何人學另一人的筆跡,都不能像,如果學就像,還都逼真,那麼簽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獻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蘇轍的字不能十分像蘇軾,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

    所謂“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語),何況時間地點相隔很遠,未曾見過面的古人呢?臨學足為吸取方法,而不是為造假帖。學習求“似”,是為方法“準確”。

    啟功 日月星辰

    1986 69×46cm

    問: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徵是怎麼寫成的?如龍門造像記中的方筆,顏真卿字中捺筆出鋒,應該怎麼去學?

    答:圓錐形的毛筆頭,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麼“刀斬斧齊”的方筆畫,碑上那些方筆畫都是刀刻時留下的痕跡。

    所以,見過那時代的墨跡之後,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難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筆畫輕重應是什麼樣的情況。再能掌握筆畫疏密的主要軌道,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跡也都能成為書法的參考。

    至於顏體捺腳另出一個小道,那是唐代毛筆製法上的特點所造成,唐筆的中心“主鋒”較硬較長,旁邊的“副毫”漸外漸短,形成半個棗核那樣,捺腳按住後,抬起筆時,副毫停止,主鋒在抬起處還留下痕跡,即是那個像是另加的小尖。

    不但捺筆如此,有些向下的豎筆末端再向左的鉤處也常有這種現象,前人稱之為“蟹爪”,即是主鋒和副毫步調不能一致的結果。

    啟功 斑斑寇跡

    1986 69×46cm

    問:應學“哪一體”?

    答:所謂“體”,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類的書法風格,我們試看古代某人所寫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處。

    我們學什麼體,又拿哪裡為那體的界限呢?那一人對他自己的作品還沒有絕對的、固定的界限,我們又何從學定他那一體呢?還有什麼當先學誰然後學誰的說法,恐怕都不可信。

    另外還有一樣說法,以為字是先有篆,再有隸,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淵源”,必須先學好篆隸,才能寫好楷書。

    我們看雞是從蛋中孵出的,但是沒見過學畫的人必先學好畫蛋,然後才會畫雞的!

    啟功 行文做事對聯

    1986 67cm×22cm×2

    問:什麼是筆畫的“有力”?

    答:還有人誤解筆畫中的“力量”,以為必須自己使勁去寫才能出現。其實筆畫的“有力”,是由於它的軌道準確,給看者以“有力”的感覺,如果下筆、行筆時指、腕、肘、臂等任何一處有意識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寫不出美觀的“力感”。

    還有人有意追求什麼“雄偉”、“挺拔”、“俊秀”、“古樸”等等,不但無法實現,甚至寫不成一個平常的字了。

    清代翁方綱題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詩說:“渾樸當居用筆先。”我們真無法設想,筆還沒落時就先渾樸,除非這個書家是個嬰兒。

    啟功 節臨智永千字文

    無年款 33×24cm

    問:每天要寫多少字?

    答:這和每天要吃多少飯的問題一樣,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規定一致。總在食慾旺盛時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學生功課有定額是一種目的和要求,愛好者練字又是一種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

    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寫幾篇字,都是臨張遷碑,寫了的元書紙,疊在地上,有一人高的兩大疊。我去翻看,上層的不如下層的好。

    因為他已經寫得膩煩了,但還要寫,只是“完成任務”,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還有給旁人看“成績”的思想。其實真“成績”高下不在“數量”的多少。

    有人誤解“功夫”二字。以為時間久、數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實上“功夫”是“準確”的積累。熟練了,下筆即能準確,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槍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彈,不如精心用手眼俱準地打一槍,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經不錯了。

    所以可說:“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

  • 7 # zhangguoan張國安

    臨摹古代名家書法作品,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即使能用於創作,甚至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仍應繼續臨摹,學海無涯,藝無止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板上放上土可以種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