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夢神

    這個問題首先因人而異“不愁吃喝”的標準不同,所以無法準確回答!可以回答的是,做哲學家是一定有收益的,而且做到“家”的級別的人,收入應該是不低的(這個也是因人而異,或者是看社會平均工資的)。因為,達到“家”的級別的專業人士,一定是深度(透徹程度)、廣度(涉獵的知識面跨度)、接觸面(可以解讀的行業、產業、人群等等)及知名度(粉絲量、多渠道媒體主動推廣意願)已經到到該領域少數人很難企及的程度,所以當一個人有高價值的時候,金錢自然也就追尋他而來。

    另,即使達不到“家”的程度,如果你可以將所學習或者悟道的哲學體系能聯絡到需要解決問題的“人(不一定是自然人)”實際情況中,幫他們知道“思維方法”,那你的“哲學”就可以化作商品交易了=賣東西收錢。

    雖然真正的哲學家不是改造世界的,但是哲學本身是可以解決人們的“茫然”和混沌的,所以想借助哲學不愁吃喝,首先要想辦法所所學哲學具象化放到具體問題中!

  • 2 # 奔跑的兔子hare

    哲學家喜歡問一些比較極端的問題。比如,關於幸福,他們常愛問的問題是:“一頭只知吃喝睡覺的快樂的豬和一個思考人生的痛苦的哲學家,究竟誰更幸福?”哲學家似乎是想說,膚淺的快樂不值一提,深刻的沉思才值得追求。哲學家這麼說,實在沒考慮豬的感受和意見:子非豬,焉知豬之樂也?但至少它至少提示我們,不應該把幸福等同於簡單的快樂。

    幸福總是和快樂聯絡在一起。相比於抽象的幸福,我們更熟悉具體的快樂。一頓美餐、精彩的電影、約會或者春天的陽光下散步,都會讓我們快樂。但快樂有它的侷限。首先,快樂更多指向消費而非創造。帶來快樂的活動通常消耗時間金錢資源,所以我們的文化對休閒式快樂一直都頗有微詞。窮人的休閒式快樂,往褒裡說叫安貧樂道,往貶裡說就變不知進取了。富人的休閒式快樂,往褒裡說叫生活品味,往貶裡說就變玩物喪志了,相比起來,我們的文化更推崇“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其次,休閒式的快樂總是容易適應和厭倦。在第二課我們曾經講過,人對擁有什麼不敏感,但是對變化敏感。慾壑難填,要維持同樣的快樂水平,我們的口味只好變得越來越重,而隨時可以滿足的慾望,只會讓我們空虛。第三,最重要的是,快樂水平大部分是天生的。行為遺傳學的研究發現,人的快樂水平,由50%左右是先天遺傳決定的,10%左右是環境決定的,只有40%是心理因素決定的。也就是說,後天再努力,快樂的操作空間仍有限。

    這麼看來,把幸福等同於快樂,既窄化了幸福的含義,又縮小了幸福提升的空間,實在不是好主意。更重要的,相比於快樂的人生,我們更需要一個充盈、豐富、蓬勃、創造而有意義的人生。這也是哲學家鄙視豬的原因。積極心理學之父Seligman提出了一個更全面的幸福模型:PERMA模型,正順應了幸福的此種真義。

    在PERMA模型中,幸福的第一個要素,是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積極情緒和我們剛剛所說的快樂有點像。它是輕盈的、微笑的、放鬆的、振奮的,是幸福最原始的要義。關於積極情緒的作用,比如,它會讓人更長壽、更健康、有更好的人際關係等等,且留到下節課再講了。積極情緒包含快樂但遠不止於快樂,想想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就會意識到這一點。相比於外向的激烈的快樂,寧靜也是一種積極情緒。

    幸福的第二個要素,是專注和投入(Engagement)。在從事緊張激烈的活動,如攀巖、打球、舞蹈甚至考試時,我們並沒有體會到太多的積極情緒——我們壓根就沒來得及體會什麼情緒。活動吸引了我們所有的注意力,在專注和投入中,我們感受和創造一種特殊的秩序和節奏。一切盡在掌控中,一切完美無缺,活動中我們用盡全力到身體和心靈的肌肉隱隱作痛,結束後卻是如此踏實、安詳和平靜。我們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長。這是專注的快樂。通常,意識會分配一部分自我用於自我監控,防止自我做出不合常規的事情——聽起來像是一部分自我把另一部分自我監管囚禁。越是容易焦慮、抑鬱、強迫的人,我們稱之為有神經症傾向的人,越是給自我更多的關注,對自我的監管越甚。但是,當我們專注於某個活動,用於監視的自我意識,也被投入到了活動中。監視的防禦性自我和被監視的自我齊心協力,對挑戰性活動做出正確的反應。於是自我消失了。隨之消失的,是視覺知覺。我們全力創造一種優美的秩序,還原事物最該有的模樣,直到任務結束。沒錯,這種叫做福流(Flow)的東西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和我們的幸福息息相關。

    幸福的第三個要素,是人際關係(Relationship)。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愛和友誼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朋友和親人則承載著的溫暖、驕傲、責任和生命意義。人際關係中,既有讓我們感激的援手,也有有心無意的傷害。於是,我們學著感恩、寬容和諒解。當然我們更學習貫穿我們一生的主題:愛與被愛。

    幸福的第四個要素,是人生意義(Meaning)。如果福流是幸福的全部,那麼遊戲玩家一定很幸福。因為他們通常都有通宵達旦、欲罷不能的經歷。但他們同樣也不少“遊戲害我一生”的感嘆。這是因為,遊戲雖然讓我們投入,對我們人生意義的領悟,卻實在沒什麼幫助,因此也無法帶給我們持久的幸福。

    什麼是人生意義?這事可大可小。小到茶餘飯後的牢騷,大到選擇生死的理由。我們也許尚不清楚人生意義是什麼,我們卻知道,在某些時刻,我們比渴望快樂更渴望著,被某種使命召喚,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像英雄一樣忍受痛苦。我們更該知道,這種召喚不來自外界,而來自內心。要知道,對於人生意義這樣的問題,你並非提問者,而是解答者。同時要知道,人生意義雖然事關重大,你卻無法透過人生意義的思辨,來解決現實的問題,相反,正是在瑣碎小事組成的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讓我們對人生意義心生困惑。而如果我們明瞭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會堅定沉著,無論身處何地,知道心歸何處。

    幸福的第五個要素,是成就(Achievement)。沒錯,我們都希望自己成為人生贏家,有時候不為金錢權色,而只為站在更高處,為贏而贏。

  • 3 # 使用者1943358872001

    哲學家是分多型別的,如何成為一個不愁吃不愁穿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哲學家到佛堂,教堂去傳經文加上自己的博學哲學解釋。信徒們會稱呼這位哲學家是活佛再生。

  • 4 # 臘廿七

    如果只思考,不勞動。成不了哲學家,也不能吃喝不愁。

    在實踐中前行,前行中思考,會有更切身的體會,才會不脫離現實,沉盡到虛無裡。

    所以哲學是要身力勞動的。歷史上的哲學家大多都有職業,作家,醫生,公務員。

    當個有職業的哲學家吧!

  • 5 # 空筐

    我不知道做什、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不愁吃喝的哲學家?

    因為哲學家的人生是告別之旅,他的使命永遠在路上⋯⋯

    我就是把哲學家想像成千種模樣、萬般風情,也不會把他想成一個不愁吃喝的人。

    如果哲學家真成為一個那樣的人,我不知道他留給後人的是什麼?

    哲學家是燈塔,他的智慧之光,引領著千百萬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民眾走出迷惘和困惑,在精神王國裡心安身安。

    哲學是懷著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在尋找天地之大美、人間之善惡,而不是坐在家裡,不愁吃喝、消遙自在。

    哲學家首先要對大自然敬而畏之,對現實社會進行揭露和批判,讓人性樹立起崇高莊嚴的精神嚮往。"勞我一生,息我一死"。這是真正的哲學家說的。

    喜歡幽靜孤寂是哲學家命裡註定,"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

    哲學家的心不靜,怎麼去明照社會,"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呢?

  • 6 # 吳琬君JessieWu

    成為哲學家容易,條條大路:)

    一輩子吃喝不愁,就不太容易。

    因為後者嚴重依賴社會環境。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或者再看一下王朝活不過三百年。並不是二代三代都紈絝,帝王昏庸。而是積重難返,又遭遇多重黑天鵝打擊。

    任何問題孤立來看,人力都可以應對。組合無套路打擊看看,有些就是人力無功。

    所以成為哲學家和衣食無憂是兩個不相干命題。兩者同時達成,嚴謹來說是你是哲學家,你有一生衣食無憂的運氣,兩者恰巧相加而已。沒有特別通道:)

  • 7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說這個話就是本末倒置了,應該是先成為一個吃喝不愁的人,再成為哲學家。

    哲學家本來就不是一個職業,因為能成為哲學家的人太少。學習和研究哲學的人本來就不多,現在的學校有哲學這個專業,也有以從事研究哲學為職業的人。但是能稱為哲學家的人,現階段來說好像是沒有的。只能說有一些研究哲學的人。以前的那些能夠被稱為哲學家的人,也基本上都不是以哲學為職業的。他們要不然有自己的謀生手段,要不然得到別人的資助。現在來說,你可以學習哲學專業,並且找到研究或教授哲學的工作,當然就可以不愁生活。要不然你有其他的謀生手段,把哲學當做一個愛好。至於能不能成為哲學家,那主要看你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了。夢想還是要有的,說不定就實現了呢!

  • 8 # 戰鬥的青春

    不愁吃喝的哲學家,應該沒有,至少在我所知道的,在我有限的認知範圍內沒有。為什麼,首先哲學家的任務是: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努力奮鬥和創造。在這個過程中,他也許會為了吃喝而憂愁,但是他會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而高興。所以不愁吃喝的哲學家我看不到,也沒有發現,因為不愁吃喝不是他的首選和最終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豬的利和弊?大家都來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