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未未
-
2 # 徐汐揚
大概筆法很重要吧,書畫中畫枝幹最講究筆法,哪些地方該剛健有力,哪些地方該柔韌舒適都很講究,否則畫出來的東西不管是結構還是構圖都很受影響,我不會書法,自學過國畫,雖然看上去像回事兒,但是真正到畫枝幹就沒有辦法,畫上去就沒有形,更別提有神了,所以這幅畫,一直沒有勇氣加上枝幹[捂臉]
-
3 # 趙華虎
我們所講的主要在於用筆,書法更講究一筆成型,而繪畫還是有一定的可塑空間的,所以書法的嚴謹性還是比繪畫高,還有句話說,二十年出一個畫家,三十年出一個書法家,由此也可以看出書法的技法較繪畫技法還是難的
-
4 # 秦州飛雲
書畫同源,透過這四個字,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書法對繪畫的影響。學畫三年,學書至少十年,中國書法藝術文化底蘊深厚,影響深遠。
一、繪畫的墨色乾溼濃淡澀,在書法藝術中都能找到雛形
練習書法,對墨色筆墨的掌握尤為重要,墨色太濃,行筆不暢,線條幹澀,書寫速度決定著墨色的輕重,行筆太快,則出現飛白效果。墨色太淡,書寫的速度要快,在草書創作中,墨色的變化及其豐富,這和中國傳統中國畫的墨色的處理具有相似性。
二、書法的用筆及其豐富,中鋒、側鋒等筆法的靈活運用,會出現不同的藝術效果,這一點和中國傳統國畫藝術的運筆線條,也是相吻合的。
書法影響繪畫,繪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書法,因為書法和繪畫具有相同的藝術元素。繪畫的墨色、用筆、線條,在書法中找到相同的交集。一定意義上講,書法對繪畫的影響更深一些,要學好國畫,書法練習,必不可少!
-
5 # 古建彩繪壁畫承包
書法影響繪畫是,好的畫有時寫字落款時寫壞了,正個畫都不好了,這個一定要注意,我有時畫出來的畫都找別人寫字的,
-
6 # 希哥繪嘎
書畫同源,透過這四個字,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書法對繪畫的影響。學畫三年,學書至少十年,中國書法藝術文化底蘊深厚,影響深遠。
-
7 # 大帽山書法
談談書法影響繪畫問題。這裡的繪畫主要指的是中國畫或水墨畫或寫意畫或文人畫。
書法影響繪畫,首先是因為“書畫同源”。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裡載述:“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造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由於書法和繪畫在工具材料的運用上,都是以毛筆和水墨為主,使兩種藝術的表達形式非常相近。東漢蔡邕說:“唯筆軟則奇怪生焉”,這表明,在運用毛筆創造筆墨的效果上,書法與繪畫追求的目標是相當類似的。
其次,為提升畫品,歷代畫家都注重“以書入畫”。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說:中國繪畫應以“寫”代“描”,以書法的筆法來畫畫,就是強調“以書入畫”的重要性。明代王世貞在其《藝苑卮言》一書中,以畫竹為例,對此進行了生動的概括:“幹如篆,枝如草,葉如真,節如隸”,這無疑是對“以書入畫”的一個非常精闢形象的論述。
第三,中華文化的整體一致性是“以書入畫”的基礎。中華文化是書法和繪畫的共同交集,是書畫藝術賴以生存的土壤,是兩種藝術志趣相通的本質所在,也是書畫審美品格相近的關鍵所在。學習與傳承中國繪畫,一般主張由書而入,並建議終身練習書法,以促進繪畫水平的持續提高。吳昌碩說“直從書法演畫法,絕藝未敢讀其餘”,黃賓虹說“中國畫訣在書訣”。當代更有人直截了當地說,如果畫家的書法寫不好,就不能稱其為真正的畫家。中國畫特別推崇詩書畫印俱佳,有文化品位的綜合性藝術作品。
當然,也有“以畫入書”的說法和踐行者,八大山人就是成功的典範之一。八大山人既精通書法,又精通繪畫,並在書、畫兩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且成功地將書法和繪畫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聯絡起來,既能以書入畫,又能以畫入書,使他的書法充滿了濃濃的畫意,繪畫又洋溢著深厚的書寫意味和氣質。
-
8 # 謝安偉
2元8角大前門香菸沒有了,沒了,老虎灶沒了沒了、老刀牌香菸沒了、沒有了。爆米花沒了沒了、疫經沒了沒了沒了沒了巳經沒了沒了..........................已清了
-
9 # 五洲同畫
書法與國畫的立意是不同的,書法與國畫有著本質的區別。
書法是在用筆力量基礎上追求蛻變,繪畫是在用筆效果基礎上追求昇華,“書畫同源”指的是形式上的一統,不是技法上的一統。
書法強調中鋒用筆,每一個筆畫都可以給人以立體感,透過對一個字的組架,就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形態。書法以力量為基礎,以表達自我意志而給畫不同,每一筆都不是獨立的,都要為一個統一的效果而用筆用墨。
在繪畫中,筆畫力量也就退入次要位置了。
為什麼繪畫會影響書法,而書法不影響繪畫呢?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在繪畫中,擁有筆力是錦上添花一事。不會影響繪畫,但需要打破書法思維,並且要豐富繪畫理念和技法。而常繪畫卻會直接影響書法水平,因為繪畫的技法慣性會不自覺的進入書法當中,使書法不再純粹。會削弱書法的意志表現力。
日本書法:川穀尚亭、比田井天來
作品:“飛”一九七0年獨立書展展品(70*140)。紙:中國宣紙;筆:羊毫大筆,墨:中國古墨
一個高水平的書者,不一定適合於給繪畫題字,因為每一幅畫的統一性都是很重要的。而有個性的好書法,不一定切合畫的風格。反而會壓迫畫作應有的光彩。入畫之字,首先要自然,要平和,要有願做配角的姿態。唐伯虎的字就社和入畫。而鄭板橋的字只適合入自己的畫。
啟功先生年輕時是繪畫的,山水是畫的很好的。有一次啟功的舅舅讓他畫一幅畫,要求他別落款。這件事給啟先生打擊很大,從此棄畫從書,後來在書法中有了很大的成就。
把繪畫和書法關係理清,對我們愛好書畫的朋友,會有很大的幫助,要主動的進入理智的學練境界中來。學習書法和繪畫必事半功倍有條不紊。
日本書法:宇野雪村
作品:古文“舟”,一九七0年奎星展展品:(180*90)。蟬衣箋加工紙;筆:羊毫大筆;墨:加工紙專用熬墨
-
10 # 千千千里馬
那麼,書法和繪畫是不是同源呢?在理論上看來是很難講通的,按照歷史的事實來講,繪畫的起源要早於文字的起源,而且,而且文字的起源是有自己獨立性的。我們的漢字叫做象形文字,一直有文字起源於繪畫的說法,確實有一部分文字是有一定的圖畫色彩的,但是,如果僅僅靠圖畫來發展文字,這是完全不可能形成文字的。
王羲之的草書《喪亂貼》目前為止,在世界上仍然存在著用圖畫來表示文字的地區和民族,比如說,我們中國的納西族的東巴文字就是一種圖畫文字。
但是這些圖畫遠遠不能夠滿足語言文字的需要,這說明文字和圖畫還真不是一個體系,不是一回事兒。
所以,古人所謂的書畫同源,這是在理論上完全站不住腳的。
一個是,書法不是早於繪畫,而是晚於繪畫。
一個是,不是因為產生了文字就有了書法。從有文字到有書法,仍然有一個距離和過渡期。
這兩個事實都充分的說明,書法和繪畫他們都各自有自己的獨立發展系統。
我們再看看中國漢字的發展和繪畫的發展,也不是在同一個水平上的。
中國的書法在漢代就非常的發達,到魏晉時代,已經產生了我們現代書法的所有書體,例如,楷書、行書和草書。
而在楷書、隸書、行書和草書之前的書法,主要是隸書和篆書以及一些草書。
王羲之時代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繪畫線條仍然是篆書體系的用筆從文字和繪畫發展的水平上來講,漢代以前的繪畫,更是低於文字發展的水平和程度。
那麼,我們再看看漢代之後,魏晉時代的繪畫,魏晉時代的繪畫以顧愷之的代表作《洛神賦》、《女史箴圖》而看,完全處於一個幼稚的時代,顧愷之的繪畫大致上還相當於書法史上隸書初期的水平。
而顧愷之與王羲之是同一時代的人。
那麼,我們再看看王羲之的書法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呢?王羲之的書法,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明清繪畫時代的發展水平了。
如果我們從書法和繪畫兩個不平衡的藝術發展來看,中國的繪畫的水平,從漢代到元代,都遠遠落後於書法的水平將近1500年。那麼,我們怎麼能說是書法是繪畫的基礎呢?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書法是繪畫的基礎,那麼有了書法的基礎繪畫,就應該同書法是在大體同一水平上的。而事實上,在宋元之前,書法和繪畫是不在同一水平的。
中晚唐時代書法家懷素的草書《論書帖》,筆法已經非常豐富了。再比如說,在唐代我們產生了大書法家,狂草書法家,張旭和懷素。他們的書法美學大致上已經相當於明清時代的大寫意和潑墨繪畫,甚至,相當於現代繪畫了。而唐代的繪畫呢,大體上相當於唐初的書法。
我們再從書法和繪畫的用筆上來講。在唐代已經產生了狂草,在狂草書法裡邊有很多筆法和墨法非常的豐富,這些豐富的用筆用墨,具有寫意畫特色的筆法,而唐代的繪畫,還保持在篆書體系裡的繪畫用筆。繪畫的線條和用墨是比較單純的。
例如初唐閆立本的繪畫作品《歷代帝王圖》、中唐時代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出遊圖》、韓幹的《牧馬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這些傑出的繪畫作品上,都沒有使用太多用筆用墨的變化,他們基本上都是用高古遊絲描來刻畫衣褶和人物輪廓的。
如果我們把唐代的書法和繪畫加以比較,我們就會發現:書法的發展遠遠高於繪畫,而且繪畫並沒有吸收書法的各種技法,例如在唐代中期以前,沒有出現大寫意,也沒有出現山水畫裡邊的皴法和墨色變化的用墨方法等等。
與懷素大體同時代的畫家周昉的繪畫作品《簪花仕女圖》區域性但是,隨著中國書法和繪畫的不斷髮展,中唐以後,宋元時期,繪畫就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開始自覺的在書法裡邊吸取用筆用墨的營養,並且利用繪畫墨分五色的特點,把用墨髮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因此反過來又對書法的用筆給予了更加自覺的發展。
從宋元時代開始,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開始得到了很好的結合,互相借鑑,到元明清時代,這種借鑑達到了一個高潮,從而推動了中國書法和繪畫的融合。
那麼,從近現代以來,為什麼書法和繪畫的融合要融為一體互相借鑑呢?到底繪畫對書法有沒有影響?當然有。
這種影響是一種自覺,而不是一種自發。繪畫從書法裡邊吸收了用筆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統一,同時,繪畫把強呼叫墨濃、淡、幹、溼的技法,融入到了書法創作當中,產生了明清時代書法的濃墨方法、漲墨方法、淡墨方法、以及現代書法的宿墨用墨方法。
顏真卿的書法《祭侄稿》這些近代以來的書法用墨方法,都是從繪畫當中借鑑而來的。隨著中國寫意畫的高度發展和成熟,繪畫的用筆用墨,也需要豐富和高度的發展。
因此,繪畫的發展速度又開始跑得快了起來,比書法的用筆用墨要更大膽、更解放、更豐富一些,這樣,本來就是繪畫一個組成部分的書法,例如,給繪畫作品題字題跋等等,都需要用書法。
現在,繪畫又反過來促進了書法進一步自覺的融入到書法中,成為繪畫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所以說,書法和繪畫的互相促進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是書法一步一步由強調書法的實用性,到走向書法的藝術性的一個過程。
從目前的書法發展來看,繪畫對書法的發展還會產生進一步的影響,以至於有些書法作品產生了有繪畫傾向的特點。當然我們不強調書法變成繪畫,但是個別時候,書法適當吸收一些繪畫的繪畫性特點,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與顏真卿同時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書法永遠是一個豐富的藝術花園,我們完全可以有豐富的藝術手段,去不斷的豐富書法的藝術魅力和藝術的內涵,這樣的發展,必然會從中國畫自身裡邊吸收到很多的美學營養。因為中國的書法和繪畫自從唐代產生宣紙以來,就一直有著互相親近的關係。
書法用毛筆用宣紙,繪畫也是要用毛筆用宣紙的,這是我們中國繪畫藝術和書法藝術的物質條件基礎。
如果書法和繪畫都離開了毛筆和宣紙,中國的繪畫和書法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例如中國最早的繪畫用紙是帛。這種絲綢性質的繪畫用“紙”,是很不利於用筆用墨的,正因為書法和繪畫逐漸拋棄了用“帛”做紙的時代,才會產生書法繪畫互相融合在一起,這樣親近的淵源關係。
所以書法和繪畫之間互相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會越來越有互相影響的關係和深度,因此說,繪畫沒有影響書法,這是不對的,起碼在理論上是沒有任何依據的。
-
11 # 使用者名稱深水
這個問題好理解。文字的在任何時候的實用性和使用頻率要遠遠高於繪畫,所以文字出現雖然晚於繪畫但是其書寫技法的變革要遠遠快於繪畫。繪畫技法借鑑文字技法很正常的,也是歷史事實,也為在歷史上有重要貢獻的畫家所公認!很多現代人不瞭解歷史,往往是閉眼瞎爭論!
-
12 # 一笑貫長天
因為中國畫寫的意味要比畫的意味濃!
書法呢?書法不能畫,書法若畫就偏離了書法的方向,也失去了書法的味道,失去了書法趣味,以及悖離了書法的書寫初衷!
所以,書法一定是寫出來的,絕不是畫出來的!那麼中國畫呢?或者工筆有畫的成分!可是大小寫意絕不能畫吧?中國畫是需要看線條的,畫的線條與寫的線條有本質的區別!中國畫需要寫的線條,排斥畫的線條!
寫是書法的最根本特徵!寫也是由書法引申到畫中的。書法高超,線條能力一定會強,書法高超,,造型能力也不能弱了,所以書法高超的人學習中國畫有巨大的優勢,反過來,就弱一些了!
-
13 # 埋沒明珠W
哎呀!中國畫、和中國中醫理論都是“一丘之貉”、“醬缸蛆”理論!?
繪畫(中醫)不講科學、實用的繪畫(或醫學)語言,競講些“歪門邪道”,不著邊際的話!如:“周易”、“禪佛”、“玄學”等等的“高大上”、假大空的理論!?使年輕的學子們聽、感“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最後收穫結果不是“多快好省”!而是“少慢差費”是也!
-
14 # 康王書畫
感謝邀請!人們常說書畫同源,書畫一體。書法與繪畫本就同屬一種藝術形式,無以傳意謂之書,無以傳形謂之畫,它們有著相同和不同之處。甲骨文、金文與原始社會的大型壁畫有著很深的淵源。書法講求筆法力度結構,具有不可塑性,小到一個字,大到整幅字,常常因為不經意的一筆使得整體印象大打折扣,稱之為敗筆,是不可修改的,需一氣呵成,精氣貫通。而繪畫則不同,具有可塑性,透過筆法的調整和色彩的變化以期達到完美。大型國畫《開國大典》就是一個例證。有人說,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就如一幅優美的畫,給人以美的享受。而沒有說一幅畫像一幅字。大凡文化素質較高的人沒有不懂書畫的,而繪畫者不諳書法的並不少見。
-
15 # 書道歸真
其實這個問題算不上是主流認識,至少學西畫的人沒有這種認識。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書畫同源是學術上的共識,中國的文字本身就是繪畫符號,只是我們從意識上忽略了這一點,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畫脫胎於書法,主要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畫是在書法的筆墨工具下誕生的,書法可以獨立為作品,而繪畫如果沒有文字題款與鈐印則不能算是完整的作品,這也中國畫的藝術特點,在書法與繪畫的從屬關係上,說是書法影響了繪畫也完全合理。
詩、書、畫異中有同——詩、書、畫承載不同的感情元素——書法是純形式的,它的形式即內容——把書寫的“素材”當作書法內容是一種誤解——節奏美是詩、書深層的共同點——書法的歷史,本質上是書法風格發展史——書法不給人知識——書法在文化中的地位,由於它是一門藝術——書法擔當不起“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的重負。
回覆列表
一、從技術角度看主要是筆法,書法的筆法影響繪畫(中國畫)。
二、書法經過歷史的長河形成了自己的各種字型流派與獨特的審美,繪畫(中國畫)很難影響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