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年兩會期間,教育都是一個熱點話題,這兩天又有一個教育話題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區政協副主席許洪玲建議父母持合格父母證上崗。對於這個提案,大多數網友都紛紛點贊。作為老師或者家長,你怎麼看?期待您的留言
5
回覆列表
  • 1 # 寫聲

    我感覺隨著國家社會的發展進步自然就會形成!相比十年二十年我們國家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未來也一定越來越好!大環境影響個體影響家庭!開班上課畢竟侷限!受到時間的制約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時間培訓!並且對孩子的教育不只是父母還有其他家人!爺爺奶奶……都多身邊人這樣就是需要國民素質整體提高!都不單純是孩子只是父母。整體提高才更高!

  • 2 # 明白人都知道

    父母“崗前”培訓是應該的。現在的年輕父母,在家教方面差別很大。有的重視學習借鑑當今家庭教育的先進知識,教育孩子很有一套辦法。少數父母,還在不加思考的“吃老本”,小孩很多方面都落後於同齡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上,父母重視與不重視,學習與不學習,在小孩身上就體現出來了。

  • 3 # 海邊的黑森林

    我覺得這個是很好的提議。

    很多人雖然生了孩子,但不知道怎麼做父母!不是溺愛就是傷害。以至於對孩子未來的人格健全產生障礙。很多性格方面的缺陷都來自原生家庭來自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所以,我覺得如何做好父母,這個真的是個大課題。父母也需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我覺得這個提議很有意義!

  • 4 # 新東方徐州學校

    但是,這個證書的實施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困難。比如如何才算合格的父母?是透過實地考察,還是書面考試?實地考察的話,工作量太大,估計很難實現。而書面考試的話,過了及格分真的就能成為一個好的父母嗎?

    只是希望,這個父母合格證能真的幫助到那些想成為好父母的人吧。“優生優育”這方面感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父母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成為三觀正的人,才能培養一個好的孩子吧。

  • 5 # 德希老師

    父母持證上崗,我們期待的很多。

    我們期待,父母終於在崗位上顯現自己的能力了。父母持證上崗,表明父母還沒有閒著。有了這個上崗證,既體現出父母有了自已應有的位置,也是對父母的一種約束。有了這個上崗證,證明父母還未老去,還沒閒著,還有精為,還有能力。

    我們期待,父母終於在崗位上體現自己的價值了。父母持證上崗,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自己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父母一天天的努力工作,一天天的流淌汗水,一天天的創造價值,也一天天實現著自身的價值。父母持證上崗,既未呆在家中閒著,來回奔波,也鍛鍊了自己的身體,作為兒女,心裡也就踏實多了。

    我們期待,父母終於可以掙回屬於自己的工資了。父母吃穿用的錢,花的是自己的;父母有病就醫,花的是自己的錢;父母外出旅遊,花的是自己的錢。父母持證上崗,證明還未到達耄耋之年,還未重病臥床,還未被別人忽視。父母持證上崗,證明自己還有充沛的精力。

    父母持證上崗,自己願意,兒女樂意,是一件美事。美其之美,美美與共,何樂而不為呢?!

    也期待著朋友們的見解!!!

  • 6 # 浮世人物誌

    今年的兩會上,政協會員許洪玲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倡議:

    要求父母也要持證上崗。在社群舉辦家長課堂,經過考核合格的家長頒發“合格父母”上崗證,孩子入學時一併進入學生檔案。

    這個提議引起輿論一片譁然,支持者說這個想法值得推廣,孩子不只是要養大,更要教育好,而這,有合格的父母是首要前提。

    反對者認為,現在生活節奏那麼快,家長們單單是為了生活奔波就已經忙成了狗,還要去接受培訓根本不現實。

    其實,隨著越來越多問題少年的出現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提高,家庭教育的問題一再被端上桌面,讓人深思。

    這三個孩子被送入一家特殊教育機構接受81天的改造,而他們的父母也參加了為期6天的家長課堂。

    片中的三個孩子都來自於物質條件富足的家庭,父母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這些孩子卻無一例外的遭受著精神荒漠化,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紀錄片中有句話稱: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而這些問題家庭也是社會的鏡子。

    的確,我們的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人人都在為追逐富足的物質生活而馬不停蹄,卻忘記了審視日益空虛的精神家園,而這些精神養分的缺失最終在孩子那裡顯出了原形。

    01、“問題少年”的背後有著不一樣的問題的家庭

    紀錄片中的三個孩子,張釗、家明和澤清,都輟學在家,與父母的關係劍撥弩張,而他們的背後站著的都是並不怎麼“合格”的父母。

    張釗是一名高三學生,本應在學校里加足馬力備戰高考的時候他卻輟學在家。

    不僅如此,他還把父母趕到外面住,自己帶著女朋友住在家裡,父母如果不同意便會以極端手段甚至自殘來威脅父母。

    張釗的爸爸是一名受過大學教育的國企職工,媽媽是門店私營業主。

    張釗的爸爸回憶,孩子以前各方面都很好,學習也很不錯,但是自從早戀後便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而且性格變得暴戾起來。

    家明中考後便輟學在家,高中學校開學了也不願意踏入校門,每天在家沉迷於網路遊戲。

    家明的父親從小家境貧寒,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家企業的管理人員,在他的觀念裡,好好學習就是唯一的出路。

    家明想要唱歌想要畫畫,想要當個依靠自己的“揹包客”,唯獨不想上學。

    面對孩子想要的“自由”,家明的父親極度不理解,他不明白為什麼孩子不知好歹,不分是非。

    澤清是個輟學在家的初中生,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沉迷於網路上下軍棋的娛樂遊戲。

    看似溫順安靜,實際上動輒對自己的媽媽進行辱罵,甚至拳腳相加。澤清的家庭屬於中產階級,外公外婆都是退休教授,爸爸媽媽也都是部門領導。

    紀錄片中,透過這三個孩子的敘述我們看到了三個家庭的不同問題。

    在張釗的記憶裡,父母和他在一起的時候除了看電視就是看電視,爸爸基本上是面無表情。每當他說要幹什麼時,父母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總是說“料定你也不敢幹!”。

    就因為這樣,張釗把所有父母認為他不敢幹的事情幹了個遍:打架、拿手機、談戀愛......

    而張釗的爸爸沒有意識到根源所在,堅持認為談戀愛把張釗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家明的父母總是在承諾他,考完試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又從來不兌現承諾。

    家明想做的事情不經商量就會被全盤否定,他的父母會覺得他一個小孩子能懂什麼,全部都聽從家長的就對了。

    在父母那裡長期得不到尊重,一直被控制,於是家明在壓抑中學會反抗,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去做父母最不支援的事情以獲得自己的存在感。

    澤清的父母夫妻關係不合,動輒吵鬧,媽媽怒罵甚至有暴力行為,爸爸為了眼不見心不煩直接不回家,這一切他都看在眼裡。

    當他希望媽媽能夠關心他的時候,得到的是一大堆推脫的藉口和無數個理由。

    澤清的媽媽屬於那種自己的人生都還沒有理清的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卻又抱怨得不到別人的關注。

    這樣的環境下導致澤清少年老成,看不慣媽媽的做派,強迫自己沉迷在網路裡以逃避現實世界,而他的內心渴望被關注,渴望父母能被改變。

    孩子的問題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他們身後家庭教育存在的缺失。

    孩子們並非天生就叛逆蠻橫,反而,他們為得到父母的關注,會想盡辦法證明自己,但沒有人告訴他們,這個“證明”的路該怎麼走。

    02、不想改變的父母是孩子心裡永遠的痛

    在片中,孩子們被送到特殊學校改造的同時,大人也要去參加為期六天的家長課堂。在對待去家長課堂的態度上,三個孩子父母的反應都讓人很失望。

    家明的爸爸一心關注公司的業務,不願意請假,甚至提出只讓家明媽媽一個人去的要求。

    在他的心裡,他的價值觀就是正確的,無需改變。孩子想去流浪、想當揹包客是荒謬至極的行為,最應該接受教育的是孩子。

    張釗的父母對孩子表現出來了極大的不信任,張釗說出不想上學的真正理由時他們直接否定了,他們覺得兒子心眼多喜歡編謊話。

    他們去家長學堂的時候仍然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孩子談戀愛了。

    澤清的媽媽在臨出發前還在外和朋友逛街聚餐,臨走才收拾好東西。他的爸爸堅定認為他已經為這個家改變了太多,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他沒有什麼需要改變的。

    這一幕很諷刺,那邊的孩子們在聲嘶力竭地控訴父母對他們造成的傷害,而這邊的父母一致認為該“修理”的是孩子:

    父母那麼愛你,物質富足供你上學,孩子感激還不夠呢,哪來的錯誤。

    在訓練營接受“改造”期間,張釗曾經收到過父親的信,看到父親對自己的囑咐,他說自己差點絕望了,因為他沒有看到他的父親對他們的關係認知上有任何的改變。

    在家長課堂上,心理諮詢師李品寬說,我們從事的很多行業很多角色都是需要“考證”的,而我們做爹做媽卻不用拿證,而且一做就是一輩子。

    初為人父人母時,每走的一步都是人生不曾經歷過的路,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更沒有做什麼都對的父母。

    就像片中澤清說,我認為需要待81天的是父母,他們最需要被改造。

    有問題的孩子都在內心強烈的渴望父母能夠聽見他們心裡的聲音,他們不是機器人不會中病毒,而只是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被看見。

    執拗不接受改變的父母是孩子心底裡最大的痛,因為他們都想擁有個更好的爸爸媽媽,他們對父母的愛始終在那裡,等待著被發現。

    幸運的是,經過6天的家長課堂,父母們都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主動改變自己,然後去接納孩子的世界,這就是最大的進步。

    03、親子教育是一場長跑,堅持不懈方得始終

    90分鐘的紀錄片,以孩子們結束學習回到家裡與父母相處的情節為結局,很多人覺得這樣的結局沒有意義,父母在嘗試改變自己,但是根本就沒有看到孩子有多大的改變,這樣的“改造”有什麼用?

    誠然,結局中張釗依然不讓父母住在家裡,甚至向父親要錢為女朋友買寵物狗......

    家明過足了揹包客的癮又偷偷的去上網了……

    其實,這樣的結局不正是最真實的生活嗎。

    長期積攢的親子教育問題如果在幾十天的學習後立馬發生三百六十度轉變,那反而是最不切實際的。

    看到父母對自己態度的變化,張釗直言他們都是裝的,我看他們能裝多久。

    對於父母的突然轉變,每個孩子都有防備心,他們欣喜看到變化卻又擔心隨時會失去。

    每一對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如果想改變就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走進孩子封閉的內心才能重拾那份最真摯的情感。

    為人父母雖然不需要“考證”,但是肩上的擔子卻始終很重,孩子的到來是一份責任,在為孩子提供物質的同時,也要去關注他們的精神成長。

    蹲下身、靜下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不要讓金錢的富養超越關愛與陪伴。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只有經常面對面,才能看得清“自己”的模樣,不是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2歲1個月了,現在時不時漢語中夾雜著蹦幾個英語,這種英語啟蒙是不是適得其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