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磊哥武俠圈
-
2 # 楊醫生講健康
蜀漢陣營中爭議最大的名將是誰呢?
很顯然,他不是別人,正是蜀漢王朝的名將——黃忠,黃漢升。也許,有人就會說,怎麼不是魏延呢?他可是一直被黑化,被抹黑,也非常具有爭議性啊!其實,這裡的問題,也很好回答,魏延“反骨仔”形象,是羅貫中先生《三國演義》塑造的,並非 裴松之注《三國志》的形象,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爭議了。正史之中,魏延本是就是一介名將,只是做人的問題,導致結局非常悲慘,不存在很大爭議。
黃忠到底存在哪些爭議呢?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黃忠是南陽郡人,年齡具體不詳,但是一直是以勇猛的老將形象深入人心。當年,劉備自封漢中王的時候,分封前後左右將軍,當時的前將軍就是關羽,聽到黃忠既然也授封后將軍的時候,就表示非常的不服氣,憤怒地罵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當時的關羽年紀也比較大了,既然稱呼黃忠為老兵,那麼想必黃忠的年齡不小,甚至還要大關羽不少。
爭議之一,那就是黃忠能夠成為蜀漢王朝的大將,能力不錯,勇武非凡,為什麼早期壯年卻寥寥無名呢?
從黃忠出道軌跡來看,被有著“江夏八俊”之稱的劉表看中,當上了中郎將,具備一定的地位,也跟著劉表的侄兒劉磐駐守在長沙攸縣一帶,跟著劉磐混了差不多七八年,接觸的人物和戰事太少,其中最典型的戰爭,發生在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和劉表爭奪地盤,孫策派出麾下頭號大將太史慈抵抗劉磐,兩方人馬旗鼓相當,最終以劉磐絕跡不復為寇而結束。
這個時候的黃忠還跟著劉磐,很顯然肯定跟太史慈有過正面交鋒,無論過程多麼精彩,可惜結果並沒引起多大的影響力。說不定也打了一個醬油,沒有出戰的機會,畢竟劉磐也頗驍勇,沒有給黃忠發揮的機會。更何況此時此刻的中原地區,曹操已經開始與袁紹爭奪霸權了。相較之下,荊州地方區域性戰役,就沒有多大的關注度了,黃忠早期的表現也被忽略了。還有一點,那就是作為江東小霸王孫策麾下頭號大將太史慈去世過早,表現太少了,連對手都沒啥名氣,黃忠也就沒有可比性了。
爭議之二,黃忠一戰成名,全靠斬殺夏侯淵,黃忠到底有沒有親自斬殺夏侯淵呢?
因為《三國演義》的情節生動,導致在我們大部分的人印象之中,黃忠是親自斬殺夏侯淵,從而奠定了劉備北取漢中的基礎。實際上,在正史之中,黃忠殺夏侯淵存在一定的水分和運氣。
夏侯淵是誰,可以是曹魏宗親家族之中的大佬了,而且在三國混戰時代,夏侯淵在曹魏陣營可以算是曹操的左右手,虎步關右的名將,曹軍方面軍總司令,他的陣亡無疑是曹魏方面的一大損失,影響力巨大,從郭淮傳中可見,是三軍皆失色。要知道,在夏侯淵死之前,曹魏在漢中戰局處於相當有利的地位,劉備數次進攻都沒有取得進展,夏侯淵的陣亡,幾乎意味著劉備得到漢中。
黃忠大戰夏侯淵,地點是定軍山,俗稱定軍山之戰。《三國志》記載:“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講的比較簡單,不知具體情況,在《諸夏侯曹傳》記載:“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總之,夏侯淵在這次戰役之中陣亡,具體被誰斬殺的,不知。但是最終的結果功勞卻歸功於黃忠了。
沒辦法,黃忠是這次突擊的先鋒將軍,哪怕夏侯淵被黃忠麾下小兵殺掉了,人頭也只能算到黃忠身上了。這次總指揮是劉備,總參謀是法正,先鋒將軍就是黃忠了,劉備在法正的計策下,佔據定軍山有利地形,化被動為主動,讓夏侯淵從防守變進攻。劉備先攻張郃,聲東擊西,圍點打援的計策,逼得夏侯淵分兵,然後派黃忠攻打夏侯淵南圍鹿角,然而夏侯淵正在率領400曹軍精兵修復南圍鹿角,黃忠乘著地勢高,摧鋒進擊,勢不可擋,一戰就將夏侯淵斬殺在南圍鹿角。
黃忠做夢也沒有想到,夏侯淵身為主帥不坐鎮大營,去修鹿角,就這樣輕輕鬆鬆地幹掉了。夏侯淵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偷偷摸摸修復南圍鹿角的時候,黃忠就率兵殺來了,稀裡糊塗死於亂兵之中。這是運氣,當然,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就這樣,定軍山以夏侯淵以死亡的代價成就了蜀漢王朝老將黃忠的英名,黃忠因殺了夏侯淵而從“討虜將軍”進位為“徵西將軍”,劉備在漢中稱王時又擢拔其為“後將軍”,位與關羽、張飛、馬超同列。只可惜,劉備還沒來得及稱帝,黃忠就去世了。
-
3 # 古都的河
我個人認為蜀漢陣營中最大的將領是:魏延。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北伐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心懷不滿。諸葛亮死後,與長史楊儀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一日,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屢建奇功,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但其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最後因為與楊儀勢同水火,在諸葛亮病逝後反叛而遭到傷害,並被誅滅三族。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說魏延天生反骨,被諸葛亮料到日後必反。當然這都是小說杜撰,應該是魏延與楊儀等政見不和,在諸葛亮死狗,被逼無奈反叛。
-
4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很顯然,他不是別人,正是蜀漢王朝的名將—— 黃忠,黃漢升。也許,有人就會說,怎麼不是魏延呢?他可是一直被黑化,被抹黑,也非常具有爭議性啊!其實,這裡的問題,也很好回答,魏延“反骨仔”形象,是羅貫中先生《三國演義》塑造的,並非 裴松之注《三國志》的形象,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爭議了。正史之中,魏延本是就是一介名將,只是做人的問題,導致結局非常悲慘,不存在很大爭議。
黃忠到底存在哪些爭議呢?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黃忠是南陽郡人,年齡具體不詳,但是一直是以勇猛的老將形象深入人心。當年,劉備自封漢中王的時候,分封前後左右將軍,當時的前將軍就是關羽,聽到黃忠既然也授封后將軍的時候,就表示非常的不服氣,憤怒地罵道: “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當時的關羽年紀也比較大了,既然稱呼黃忠為老兵,那麼想必黃忠的年齡不小,甚至還要大關羽不少。
爭議之一,那就是黃忠能夠成為蜀漢王朝的大將,能力不錯,勇武非凡,為什麼早期壯年卻寥寥無名呢?
從黃忠出道軌跡來看,被有著“江夏八俊”之稱的劉表看中,當上了中郎將,具備一定的地位,也跟著劉表的侄兒劉磐駐守在長沙攸縣一帶,跟著劉磐混了差不多七八年,接觸的人物和戰事太少, 其中最典型的戰爭,發生在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和劉表爭奪地盤,孫策派出麾下頭號大將太史慈抵抗劉磐,兩方人馬旗鼓相當,最終以劉磐絕跡不復為寇而結束。
這個時候的黃忠還跟著劉磐,很顯然肯定跟太史慈有過正面交鋒,無論過程多麼精彩,可惜結果並沒引起多大的影響力。說不定也打了一個醬油,沒有出戰的機會,畢竟劉磐也頗驍勇,沒有給黃忠發揮的機會。更何況此時此刻的中原地區,曹操已經開始與袁紹爭奪霸權了。相較之下,荊州地方區域性戰役,就沒有多大的關注度了,黃忠早期的表現也被忽略了。還有一點,那就是作為江東小霸王孫策麾下頭號大將太史慈去世過早,表現太少了,連對手都沒啥名氣,黃忠也就沒有可比性了。
爭議之二,黃忠一戰成名,全靠斬殺夏侯淵,黃忠到底有沒有親自斬殺夏侯淵呢?
因為《三國演義》的情節生動,導致在我們大部分的人印象之中,黃忠是親自斬殺夏侯淵,從而奠定了劉備北取漢中的基礎。實際上,在正史之中,黃忠殺夏侯淵存在一定的水分和運氣。
夏侯淵是誰,可以是曹魏宗親家族之中的大佬了,而且在三國混戰時代,夏侯淵在曹魏陣營可以算是曹操的左右手,虎步關右的名將,曹軍方面軍總司令,他的陣亡無疑是曹魏方面的一大損失,影響力巨大,從郭淮傳中可見,是三軍皆失色。要知道,在夏侯淵死之前,曹魏在漢中戰局處於相當有利的地位,劉備數次進攻都沒有取得進展,夏侯淵的陣亡,幾乎意味著劉備得到漢中。
黃忠大戰夏侯淵,地點是定軍山,俗稱定軍山之戰。 《三國志》記載:“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講的比較簡單,不知具體情況,在《諸夏侯曹傳》記載:“ 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總之,夏侯淵在這次戰役之中陣亡,具體被誰斬殺的,不知。但是最終的結果功勞卻歸功於黃忠了。
沒辦法,黃忠是這次突擊的先鋒將軍,哪怕夏侯淵被黃忠麾下小兵殺掉了,人頭也只能算到黃忠身上了。這次總指揮是劉備,總參謀是法正,先鋒將軍就是黃忠了,劉備在法正的計策下,佔據定軍山有利地形,化被動為主動,讓夏侯淵從防守變進攻。劉備先攻張郃,聲東擊西,圍點打援的計策,逼得夏侯淵分兵,然後派黃忠攻打夏侯淵南圍鹿角,然而夏侯淵正在率領400曹軍精兵修復南圍鹿角,黃忠乘著地勢高,摧鋒進擊,勢不可擋,一戰就將夏侯淵斬殺在南圍鹿角。
黃忠做夢也沒有想到,夏侯淵身為主帥不坐鎮大營,去修鹿角,就這樣輕輕鬆鬆地幹掉了。夏侯淵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偷偷摸摸修復南圍鹿角的時候,黃忠就率兵殺來了,稀裡糊塗死於亂兵之中。這是運氣,當然,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就這樣,定軍山以夏侯淵以死亡的代價成就了蜀漢王朝老將黃忠的英名,黃忠因殺了夏侯淵而從“討虜將軍”進位為“徵西將軍”,劉備在漢中稱王時又擢拔其為“後將軍”,位與關羽、張飛、馬超同列。只可惜,劉備還沒來得及稱帝,黃忠就去世了。
-
5 # 雄心雅者
蜀漢陣營中認為爭議最太的是張飛,看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人就知道了蜀漢陳營中爭議最大的是張飛。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塑造張飛是:粗莽大漢,勇猛莾為,豹頭圓眼,方形黑麵,滿面黑鬍子,穿黑長戰袍,騎黑馬,給人一種感覺沒有文化,沒有多大收修的一位蜀漢陳營將軍,如果不瞭解真實歷史的人,總以為張飛是這祥的人。
看過《三國志》和了解歷史的人知道,張飛被《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給很大的滇倒抹黑,
歷史上真正的張飛是:一位英俊美男子,面容潔白,愛穿整潔白戰袍,是一位十足儒將,文武雙全,愛詩繪畫,揮筆書毫,書畫精深,特別愛畫美女圖,史書《三國志》記載善精美女圖、善書法。是漢末文化領域著名的畫家,書法家,特別精通隸書、現在保傳張飛唯一的書法是《立馬銘碑》,在一次戰役中,曹軍大將張郃帶領軍隊十萬大軍攻打蜀國,在戰場八濛山,張飛帶領萬多精兵,大敗曹軍張鄰帶領的十萬大軍,以小勝多戰役,在喜悅勝利的戰場八濛山石崖上,用八丈長矛當筆寫石碑書法《立馬銘碑》流傳後世,見證了張飛的功底深厚書法真跡。
真實歷史中高大英俊美男子,文武雙全的張飛被巜三國演義》作者完全滇倒抹黑,所以張飛是蜀漢陣營中爭議最大的將軍。
-
6 # 五金員工陳可為
蜀漢陣營中爭議最大的將領是廖化。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好像廖化是沒有什麼作為的大將,其實廖氏善勇猛將,武功厲害,最光輝的一頁是,把魏國大都督司馬懿打得扔盔棄甲,灰頭土臉,險些殺了司馬懿,如果沒有武功如何打輸司馬懿這級別的大將?廖化的武功厲害,只不過晚點出名罷了。
-
7 # 將軍哥哥
趙雲,很多人認為趙雲就是個保鏢,沒有演義說的那麼厲害。還有說諸葛亮也沒是被神話了,其實就是搞後勤的,現代網路資訊發達了,小時候心中的偶像全被毀童年了[捂臉]
-
8 # 段華為
個人覺得爭議最大的將領是張飛。
三國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頗受爭議的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三國中最受爭議的是誰?三國中,號稱萬人敵除關羽外,還有張飛,加上諸葛亮,構建蜀漢三傑。說起張飛,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有意思在於,你明明很熟悉他,卻又根本找不到和這個人有關的任何可靠資訊。
通常你能想起來他的樣子是這樣的:但是史書記載,這個人學問不錯,而且還是個儒將。
張飛不僅書法作品甚佳,而且還很愛畫畫,尤其喜歡畫美人。應該是個有才的人!傳說下面是張飛大破張郃,所書(隸書)。那他是不是該是這樣的?
張飛還好色,重情義。三國志第九卷,裴松之注引:初,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
說的是張飛抓十三四的女孩,想想應該不是談談心那麼簡單,事後才知道是夏侯霸的妹妹,夏侯淵的女兒。就當娶了當老婆!
張飛是有勇有謀,攻打劉璋的時候,張飛在江州俘虜了嚴顏。還勸降了。
張飛對士人尊敬,但是愛打下屬,劉備都勸過他:劉備對張飛說,你總是鞭撻士兵,打完之後卻又讓他們侍奉左右,這是取禍之道。張飛不聽,果然死於此!
張飛非常受諸葛亮和劉備信任,這點也非常難得,尤其是諸葛亮,更是非常看重!
我們在看看陳壽所言: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好了,看官們,你知道張飛具體是個什麼樣子嗎?不要受三國演義所誤導哦!
-
9 # 丶謝四百
有人說過“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真相都已經被掩埋。很多人想著為歷史洗盡鉛華,還原她本來的模樣,可是因為時代太過久遠,那些被時人和後人新增上去的“脂粉”,早已無法完全剝離。所以人們研究歷史的時候,常常會發生分歧,這一點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分析上,尤為明顯。例如三國時期,就有很多人物至今依舊備受爭議。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蜀漢陣營中最受爭議的三員武將。
第一名:關羽
說起關羽,大家並不陌生,他是蜀漢王國締造者劉備的結拜義弟,從黃巾之亂時就跟隨在了劉備身邊,一生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他不但已經成為了忠義的化身,還被尊為武聖人,成為黑白兩道都崇拜的物件。可是他的一生並非從無敗績,而且他不但敗過,還曾兩度兵敗被擒。關於他的第一次大敗,一般沒有爭議,大多數人都感動於他的忠義,並折服於他的武藝。
但是他第二次大敗,導致荊州失守一事,卻一直受到人們的爭論。很多人提起此事的時候,都會用“大意失荊州”五個字來概括,原因是他攻打樊城的時候,原本在荊州佈置好了大軍,以防東吳突襲,可是在陸遜建議呂蒙假裝卸任之後,他就將大軍調往了攻打曹魏的戰場,導致荊州空虛,這才使得東吳的詭計得逞,自己也落得了身首異處的下場。 荊州失守一事真的是因為他太過大意嗎?他出徵的時候,“(糜)芳、(傅士)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使兩人心懷不安,先行投靠東吳。再加上吳魏兩方,數十名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和司馬懿、陸遜等頂尖謀士聯合,關羽再勇猛善戰,再精通謀略,都不可能不敗,就算沒有中這一計,還有無數的計謀等著他,所以失荊州是必然的,與他大意與否無關。第二名:趙雲
在大多數三國迷心目中,趙雲都是完美的存在,他不但武藝高超,曾單騎救主;還頗有韜略,大擺“空營計”,嚇退魏軍。如今我們提起他,一般都會將其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人並稱為西蜀五虎上將,陳壽在《三國志》中也將他與這四人列為一傳。但是如果仔細品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趙雲一生之中,幾乎沒有過單獨領兵的經歷,而且官職也明顯比另外四人低一大截。劉備在世的時候,其他四人被封為四方將軍,他不在其中;其他四人被封侯,他依舊不在其中。
如此分析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其實趙雲的完美形象是後人杜撰出來的,真實歷史上的他,無論是戰功還是官職,都與其他四人有所差距,陳壽將他與其他四人列為一傳,並不是說明他們能力、功績相當,只是認為趙雲與關張馬黃為同一類人罷了。
第三名:魏延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魏延給世人留下的印象並不好,所以千百年來他一直揹負著叛賊的罵名。但是小說終究是小說,不能代表正史,陳壽在《三國志》中曾為他正名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殺除儀等。”所以喜歡正史的人,就會以此為憑,證明魏延沒有叛亂,認為他一直在含冤,被夷滅三族更是可悲。
然而當時諸葛亮新死,軍中權力最大之人便是他與丞相長史楊儀,誠然諸葛亮臨終之前吩咐撤兵一事沒有跟他商量,楊儀平時也與他不和,但是他因為與楊儀發生衝突,就直接率軍南歸,而且燒燬棧道,在蜀漢最該團結一致的時候鬧起內訌,又確實於國不利。到底算不算叛亂,實在難說。
-
10 # 諸葛不孔明
蜀漢陣營中爭議最大的我認為是趙雲。
支援趙雲的人認為趙雲智勇雙全,是個獨當一面的軍事統帥,只是趙雲是從公孫瓚那邊投奔過來的,所以不受劉備的重用。
反對者則認為趙雲不過是跟在劉備身邊的保鏢,不像關羽、張飛、馬超獨領軍隊作戰,甚至在軍事才能上也不如老將黃忠。
1、趙雲智勇雙全,是個獨當一面的軍事統帥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有人甚至認為劉備入蜀應該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交給趙雲而非關羽。趙雲智勇雙全,並且顧大局,雖然荊州處於東吳和曹魏的爭奪之中,但是趙雲處事冷靜,必定能協調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共同抗擊曹操。不像關羽那樣冒然攻擊襄陽,致使大軍處於堅城之下,最後被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自己也死於呂蒙之手,劉備集團就此元氣大傷。
2、趙雲能力有限,只適合做劉備的保鏢趙雲武藝高強確實是真的,長坂坡一役成功保護阿斗和甘夫人脫離險境也是確有其實。只是小說《三國演義》對此有誇大之處。趙雲很少有機會獨擋一面,因為劉備前半生都在顛沛流離,擁有的軍馬最多不過三四萬,關羽、張飛是異性兄弟,雖然趙雲號稱“四將軍”,但畢竟是從公孫瓚處投奔過來的,自然不會像關羽、張飛那樣。所以統領的兵馬有限,只能做起劉備的保鏢。
另外一個原因是趙雲確實不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具有獨擋一面的經驗和能力。關羽、張飛就不用說了,跟著劉備幾十年,大仗小仗何止上百場,而且都是他們二人衝鋒陷陣,軍事經驗肯定豐富。再有馬超,馬騰長子,自小統領西涼軍,曾一度對曹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老將黃忠雖然年老,但是也非常勇猛,定軍山之戰斬殺夏侯淵更是其軍旅生涯的輝煌。
在劉備奪取漢中後,世人都認為張飛或者趙雲會鎮守漢中,但是劉備卻選擇了魏延,且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曹魏都不敢來犯。因此可以看出魏延也是非常有軍事才能的。趙雲不被重用也不是沒有原因。
總結:趙雲自然有其軍事才能,但是個人認為相比於劉備集團的其他將領還是有所欠缺的。當然,趙雲不被重用也和當時劉備所處的環境有關。
-
11 # 吉爾菲艾斯
個人意見,爭議最大的是李嚴,魏延和趙雲。李嚴經常被拿出來作為攻擊蜀國和諸葛亮的反面典型,魏延被演義黑的太慘了,趙雲則是被演義吹的太過了。
-
12 # 阡陌說歷史
我認為爭議最大的是姜維。
姜維,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維年少喪父,侍奉母親,崇拜儒家大師鄭玄。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蜀相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延熙十七年,拜大將軍,獨掌軍權,繼續北伐事業,大戰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互有勝負。為躲避黃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景耀七年,魏國伐蜀,姜維擺脫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鍾會進軍。鄧艾陰平偷襲成都,後主劉禪投降。姜維志存光復,假意投降,勾結鍾會反叛,事敗被殺。
姜維比較大的爭議有兩點,就是他一生敗多勝少,那麼他的軍事能力到底如何呢?
一敗:延熙十二年秋,姜維出兵攻打雍州,不克而還
二敗:延熙十三年,姜維出兵西平,不克而還
三敗:延熙十六年四月,姜維攻打南安,不克而還
四敗:延熙十八年夏天,姜維出狄道和王經作戰,相持,後來陳泰過來解了兵圍。
五大敗:延熙十九年秋八月,魏大將軍鄧艾在上邽擊敗了姜維。這一次死了很多人,可以說是慘敗啊,最後姜維不得不學諸葛亮一樣上表自降職位為後將軍,但權力還在手裡。
六敗:延熙二十年,姜維率數萬人出駱谷,到了沈嶺的地方和司馬望相拒,結果毛也沒有佔到,就退回來了
七大敗:這一次是詐降,結果所有人都知道,姜維死於成都之亂。蜀漢徹底結束。
但我認為他是很有軍事才能的,因為蜀國本來就在實力上不如魏國,洮西之戰,是三國時期,魏、蜀兩國於洮西的交戰。公元255年(魏正元二年)魏大將軍司馬師病亡,其弟司馬昭控制魏國朝政。蜀漢衛將軍姜維得知後,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徵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討伐曹魏,姜維於洮西大破曹魏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餘人。
洮西之戰後,曹魏於雍州的軍力大損,少數民族更加蠢蠢欲動,曹魏於雍州境地的民眾甚至還有出現因為惶恐而投靠姜維的。魏帝曹髦被迫在一個月內連續下了三道聖旨來平復戰後的雍州問題。陳泰和王經作為責任人全部調回了朝廷,失去了兵權,徵西將軍由原安西將軍鄧艾接任。
第二個爭議是姜維到底是真投降還是假的。我覺得是假投降,因為姜維對諸葛亮的感情很深,且最後蜀國已經投降,如果他是真降,必定不會有被剖心的結局。
-
1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三國時期,魏蜀吳之中,蜀漢陣營無疑是最受大家喜歡的陣營。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小說《三國演義》把蜀漢徹底塑造成了一個正面的,悲壯的形象。但事實上三國時期,魏蜀吳都屬於那種“兩個饅頭踩一腳,沒一個好餅”。因為不管是曹魏,還是蜀漢,亦或者東吳。他們都不過是利己主義者而已。他們所追尋的就是消滅掉其他兩方勢力一統天下。所以也談不上誰正面,誰反面。大家都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但因為小說演義的關係,導致蜀漢被很多人所喜愛。這也就導致了蜀漢的諸多將領成為了大家爭執不休的話題。這其中又以廖化、魏延、諸葛亮、馬超等人議論最為激烈。
比如廖化此人,很多人因為深受小說演義的影響,他們認為廖化就是一個醬油角色,根本無足輕重。但事實上廖化可是蜀漢後期的最重要的將領之一。說其為蜀漢的國之柱石也不為過。小說故事中關羽千里走單騎的橋段就來源於廖化的切身經歷。所以可見廖化對於蜀漢的忠謹是毋庸置疑的。非但如此,廖化的軍事才能才頗為不俗。諸葛亮北伐時期,廖化就曾數次建功。蜀漢後期,七十多歲的廖化還不得不出徵抵抗曹魏的入侵。一方面可見蜀漢人才之短缺。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廖化頗有一種廉頗未老的意味。
再來說說魏延,在被小說演義黑化醜化之後,魏延被成功的塑造成了一個腦後有反骨的背叛者的形象。但事實上呢?魏延的能力絲毫不遜色蜀漢的五虎上將,甚至在我看來萬,整個蜀漢軍事能力魏延也是名列前茅的。更別說魏延鎮守漢中十年,曹魏毫無辦法,漢中絲毫未損。和關羽丟失荊州導致蜀漢徹底陷入被動相比。魏延的能力簡直吊打關羽。更重要的是,魏延對於蜀漢的衷心更是蒼天可鑑。歷史上曹操多次想要收買魏延,但均被魏延所拒。魏延的死也十分的悲劇,他是被諸葛亮的黨羽陷害致死。根本就不存在什麼魏延叛漢。那不過是欲加之罪罷了。
諸葛亮嘛,他確實是一個大才。但諸葛亮的能力只體現在內政方面。軍事方面諸葛亮真的很一般。要不然為啥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把內政託付給了諸葛亮,而並非軍權呢?再從諸葛亮的數次北伐來看,毫無成果,反而是把蜀漢給折騰的夠嗆。蜀漢後期無力抵擋曹魏的進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無休止的北伐導致蜀漢國力大損,一直沒有恢復。但有很多人卻偏偏要信傳說故事,把諸葛亮想成了一個多智近妖,無所不能的人。這和真實的諸葛亮完全是南轅北轍。事實上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蜀漢,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毀了蜀漢。
最後來聊聊馬超其人。馬超在後世被人評為蜀漢五虎將之一。或許很多人認為馬超歸漢屬於龍游大海了。但事實上馬超投降劉備後有多麼悲慘,只有他自己知道。本身原為一方諸侯的馬超,在歸順劉備後,就一直受到了劉備的警惕和排斥。雖然劉備給了馬超高官顯爵,但並沒有真正重用馬超。馬超自己也活著戰戰兢兢的。甚至一度馬超以拍劉備馬屁為生。這在歷史上都是有記載的。可見馬超是有多麼的悲劇。
-
14 # 煙花一森
蜀漢陣營爭議最大的將領,有人說魏延,有人說是黃忠,又有人說是姜維。但我要說的這個人應該是爭議最大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家熟悉的張飛張翼德。可能有人不贊同,那麼他有哪些爭議呢?請看如下爭議。
爭議之一,張飛的形象,三國演義裡寫的是:“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額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說明他粗獷,不修邊幅。三國志裡也說飛雄壯威猛,也說明了張飛的威猛。結合諸多影視形象,張飛也多以粗人莽漢的形象示人。於是多數人也贊同這一形象。但三國志也說了張飛有國士之風。祖無擇:“蜀之諸將,惟飛最雄。”更有馮夢龍:“釋嚴顏,誨馬超,都是細心作用,後世目飛為粗人,大枉。”一個“大枉”,說明張飛的形象並不是粗人莽漢。這裡出現了爭議。
爭議之二,這個就比較明顯了,就是張飛是否有勇無謀。在影視劇裡只見到張三爺大吼大叫,殺人全靠吼。三國演義裡多寫張飛與萬軍叢中如入無人之境之類的。似乎張飛除了無腦衝殺其他啥也不會,一會鞭撻士卒,一會喝酒丟城,好像真的無謀。但真若無謀,又怎能義釋嚴顏?又怎能大破張郃?曾鞏:“侯以智勇為將,號萬人敵。”說的就是張翼德。這裡又出現爭議。
還有就是據記載,張飛不但喜歡畫美人,書法上更是擅長草書。還會寫銘文,還會作詩賦。分明就是一個儒將。
以上爭議足矣說明蜀漢陣營爭議最大的當屬張飛了。
-
15 # 刀筆傳神
在三國蜀漢陣營中,有爭議的將領挺多的,像魏延、黃忠、姜維等,今天我介紹的這位,雖然不如上述將領名聲大,但他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一點不比以上幾位差,他是被嚴重低估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位曾三次拯救蜀漢的大將——王平!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王平其人。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人,籍貫益州。王平在軍旅中長大,不會寫字,認識的字不超過十個,但是他能口述讓別人代寫書籍,都有意理。諸葛亮死後,拜前監軍、鎮北大將軍,鎮守漢中,曹爽率領十萬大軍攻漢中時,被王平所擊退,累封安漢侯。
王平原屬曹操手下卻不得志,在漢中之戰中跟隨曹操征討劉備,被劉備打敗後趁勢投降了蜀漢,被劉備封為牙門將、裨將軍,由於王平沉著穩重,受到劉備重用。就是這樣一位降將,卻三次拯救蜀國,連諸葛亮犯下的錯誤他都能挽救!
第一次是在諸葛亮首次北伐時,他和馬謖一起守街亭,王平作為副手協助馬謖,這段歷史大家都很熟悉了,最終馬謖不聽從王平的勸說,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馬謖的這一次失敗帶來的後果可不僅僅是北伐失敗這麼簡單,還會讓蜀國大部隊都要遭受魏國的窮追猛打,慌亂撤退的蜀國軍隊絕對會損失慘重,這對於蜀國而言絕對是難以承受的代價。這個時候王平在這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了:“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正是因為王平的機敏,讓魏國不敢追捕,損失了重創蜀國的大好機會。正是街亭之戰中嶄露頭角,王平受到了諸葛亮的重視。
第二次挽救蜀漢是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與楊儀互相奪權而起兵作亂,這一次又是王平遣散的魏延的部隊,最終讓馬岱成功將魏延誅殺。當時諸葛亮的死已經讓蜀國民心士氣大亂,倘若魏延真的反叛成功,帶走大量軍隊與蜀國情報,對於岌岌可危的蜀國無疑是雪上加霜。
第三次也是王平一生成就的巔峰。當時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領漢中。延熙七年,魏國大將軍曹爽率領十餘萬精銳步騎兵進攻蜀國漢中。當時的漢中守軍還不足三萬人,有人說:"我們的兵力不足以阻擋魏軍,應該放棄關隘固守漢、樂二城,魏軍進入漢中以後,涪城的援軍一到,就可以將陽平關搶回來。"這個提議受到眾多將領的支援,然而王平卻不以為然,他說::"不行,漢中去涪城有一千餘里,魏軍若是得了陽平關就會成為禍患,應該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我為後拒,若是魏軍分兵進攻黃金城,我親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時候涪城的救兵就剛好到來,這才是上策。"王平的這個提議只有護軍劉敏一人贊成,其他人都反對王平的建議。即便如此王平依舊力排眾議,堅持使用自己的計劃,最終果然堅持到涪城諸軍以及大將軍費禕趕到,最終成功擊退魏軍。
綜上所述,王平在蜀漢特別是中後期所起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與馬忠、鄧芝並稱為“平安三侯”。但他為什麼在史書中記載很少,名聲不顯,是因為其性格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加上其屬於文盲,所以造成了現在這樣一個局面,我個人認為王平才是爭議最大的蜀漢將領! -
16 # 塵子渝
蜀漢陣營爭議最大的是魏延?顯然不是現在絕大多數意見都為魏延平反,是姜維?姜維黑歷史不少,但總歸形象還是很鮮明的。反而是被《三國演義》過度神話的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以及成為武聖的關羽爭議最大,兩相比較之下諸葛亮則是爭議最大的,其評價越來越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實際上關於諸葛亮的爭議是太多了,只列舉五大爭議如下:
爭議之一陳壽評價“諸葛亮將略非其所長”是否有失偏頗?爭議之二諸葛亮是否有篡漢之心?爭議之三諸葛亮是否處心積慮,排除異己,劉封、廖永、彭羕、李嚴、馬謖之事是否太過?爭議之四諸葛亮以攻代守戰略究竟有效無效,是否空耗國力爭議之五諸葛亮《隆中對》戰略是否必然失敗?實際上諸葛亮和關羽一起都是被《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給過度包裝神話的諸葛亮的智絕,關羽的義絕,曹操的奸絕都是被文學作品給過度放大了某種方面的特質。臉譜化的人物形象,讓真實人物的複雜性給忽略了,於是就產生許多質疑和矯枉過正。
而蜀漢不置史官讓可信的歷史資料非常短缺,無疑又促使了更多的爭議產生。爭議一產生的原因就在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已經深入人心,房玄齡撰寫的《晉書》中記錄了陳壽父親因為馬謖之事收到牽連,因此輕視諸葛亮,寫諸葛亮將略非其長處,又無臨敵應變之才。
但是晉書裡的說法,多認為是不可靠的,何況無論《三國志》還是《諸葛亮集》陳壽都是非常追捧諸葛亮的,其評價是三國志中最高的,被人抓住不放的將略非其所長前面原文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這已經是人臣的典範了,縱觀其他任何人都無出其所右,在這樣的政治才能面前,諸葛亮的將略難道不是短處麼?
更何況《三國志》中司馬懿稱讚諸葛亮“天下奇才”也是陳壽寫的,《晉書》中還記錄了陳壽因為向丁儀、丁訥的子孫索賄未成,而不為丁儀、丁訥做傳。這就更加子虛烏有了,丁儀、丁訥外無退敵之功,內無執政之才,還早早被曹丕滅族,何談後人?
人性是複雜的,毋庸置疑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但是在政治鬥爭上,諸葛亮從不缺乏手段和智謀關於諸葛亮的篡漢之心就要和李嚴一起講,實際上李嚴要軍權並沒有錯,按照劉備託孤的方略來說,本就安排諸葛亮治理國家,李嚴對外作戰的。但是李嚴錯就錯在手段不光彩,還被諸葛亮抓住把柄,最終身敗名裂,含恨而亡。
李嚴在和諸葛亮奪權的時候,曾經慫恿諸葛亮“宜受九錫,進階稱王”。諸葛亮回覆李嚴的時候說“若滅魏斬,帝還故居,與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也正是這句話,讓諸葛亮是否有篡漢之心有了很大爭議,認為諸葛亮如果能成功消滅魏國,興復漢室必然會是第二個曹操。畢竟素有奸雄之稱的曹操也只是當了魏王,而終身沒有稱帝。九錫已經是古代人臣所能達到的禮儀規模最高的地位了,而諸葛亮要加十錫無疑是大逆不道。
實際上,諸葛亮敢如此回覆李嚴,而李嚴也沒有因此借題發揮就說明了很多。諸葛亮這是拿話堵李嚴呢,但是諸葛亮排除異己,獨掌朝堂也是不爭的事實。
蜀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派系鬥爭依舊尖銳,諸葛亮想掌握話語權,就不得不施行獨裁,甚至出入都有甲士護衛。前有劉焉帝王儀仗被燒,後有費禕被降將刺客所殺,可見蜀漢朝廷其實暗流洶湧。也只有在諸葛亮執政時期,蜀漢內政才真正走在正規,這是換了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情。
也的確,彭羕、廖永、劉封、馬謖都是諸葛亮政治鬥爭下才產物,諸葛亮想整合蜀漢朝廷就不得不清除害群之馬,也不得不賞罰分明。哪怕是用手段不夠光彩,更何況諸葛亮不可能十全十美,特別是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智慧的政治家,在古代封建專制環境下不可能完全依靠偉光正就能夠治理好國家,充分調動國力和曹魏死磕。
諸葛亮的戰略是否失誤?無論是《隆中對》還是後來的六出祁山,都是古往今來無數帝王將相、平民百姓爭議的話題之一。實際上《隆中對》的戰略並不完成錯,也不去諸葛亮獨創,周瑜割據江南,進圖巴蜀的兩分天下之計、魯肅、甘寧等人亦有此構想,可見在當時無疑是劉備集團的最佳選擇。
至於後來,關羽丟荊州,劉備伐吳,《隆中對》戰略徹底失敗,那也不是一開始就失敗的原因。但是忽略東吳對荊州的渴望,《隆中對》無疑是有很大責任的。
同樣,《隆中對》失敗在於荊州丟失,如果守衛荊州的不是關羽一人,而是關羽和諸葛亮組合,或者說龐統、法正、劉巴沒有早死,蜀漢就不會分身乏術,頂級人才的缺失依舊是制約蜀漢發展的關鍵因素。
以結果論,六出祁山無疑是失敗的,甚至在戰略角度上看,諸葛亮的“以攻代守”也並不高明,可是諸葛亮不是韓信,卻面臨比韓信當初面臨的還要艱難的戰場環境和對手。蜀漢只有一州一地,國小民弱,卻要攻擊吞併已然是龐然大物的曹魏,無疑是困難的。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就在於諸葛亮實際上是不敢打大仗,打消耗戰的,因為弟子薄,糧草運輸困難。
諸葛亮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士,也是為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義士,也同樣是深諳謀略,機智百出的政治家,更是一個難得的一流軍事家。但同樣,諸葛亮絕對並非是十全十美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
17 # 清辰的男孩
蜀漢陣營裡面最有爭議的將領當屬趙雲
三國時期的趙雲最開始是公孫瓚手下的白馬義從,後公孫瓚被袁紹所敗,白馬義從被消滅了,幾經輾轉他被劉備所看重,成為了劉皇叔手下的一員悍將兼職劉備的私人保鏢。可以說趙雲除了“七進七出”的長坂坡之戰,幾乎就再也沒有能夠拿的出手的傲人戰績。
趙雲沒有像關羽那樣過五關斬六將的傳說事蹟,也沒有像張飛那樣一聲大吼嚇死敵方大將的騷操作,除了世人對他的吹捧,似乎默默無聞。
最為讓人質疑的就是,趙雲在三國那個能人輩出將星雲集的壯闊時代,他沒有與當時的一流將領有過任何的交手記錄,而且劉備寧願馬超這個西涼子弟去帶兵打仗也不用趙雲領兵坐鎮一方,可見趙雲個人能力。
在蜀漢陣營他一直都是個邊緣人物,不受劉備的重用,沒有像關羽張飛一樣帶領精兵強將行軍打仗,而且趙雲似乎也默認了這種狀況,沒有過任何不服的舉動去引起劉備的重視,可見趙雲的能力為何受到人們的質疑。
-
18 # 御史大夫001
魏延的爭議比較大,至於魏延到底反和沒反到現在也是爭論不休。
趙雲的爭議也很大,趙雲是除了呂布之外戰力是最高的。三國猛將如雲,死在趙雲手中的沒有名將。趙雲三國第二的戰力和排名真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回覆列表
姜維,從一位降將成長為王朝的大將軍,中流砥柱,最終結局卻非常悲壯,令人唏噓。世人對於姜維的評價也頗有爭議,有的人說他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是忠君愛國的賢臣,有的人說他是禍亂蜀漢王朝的罪人,多番征伐,勞民傷財,導致民怨迭起不息,最終加速蜀漢王朝的滅亡。
總之,姜維此人,在歷史上是存有很大爭議的。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關於姜維的功過是非,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值得一提的事,蜀漢王朝高階武將之中,除了姜維頗有爭議之外,還有一位非常有爭議。他是半路投靠劉備的悍將,追隨劉備大殺四方,戰功赫赫,其地位不比趙雲差。
很顯然,他不是別人,正是蜀漢王朝的名將——黃忠,黃漢升。也許,有人就會說,怎麼不是魏延呢?他可是一直被黑化,被抹黑,也非常具有爭議性啊!其實,這裡的問題,也很好回答,魏延“反骨仔”形象,是羅貫中先生《三國演義》塑造的,並非 裴松之注《三國志》的形象,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爭議了。正史之中,魏延本是就是一介名將,只是做人的問題,導致結局非常悲慘,不存在很大爭議。
黃忠到底存在哪些爭議呢?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黃忠是南陽郡人,年齡具體不詳,但是一直是以勇猛的老將形象深入人心。當年,劉備自封漢中王的時候,分封前後左右將軍,當時的前將軍就是關羽,聽到黃忠既然也授封后將軍的時候,就表示非常的不服氣,憤怒地罵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當時的關羽年紀也比較大了,既然稱呼黃忠為老兵,那麼想必黃忠的年齡不小,甚至還要大關羽不少。
爭議之一,那就是黃忠能夠成為蜀漢王朝的大將,能力不錯,勇武非凡,為什麼早期壯年卻寥寥無名呢?
從黃忠出道軌跡來看,被有著“江夏八俊”之稱的劉表看中,當上了中郎將,具備一定的地位,也跟著劉表的侄兒劉磐駐守在長沙攸縣一帶,跟著劉磐混了差不多七八年,接觸的人物和戰事太少,其中最典型的戰爭,發生在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和劉表爭奪地盤,孫策派出麾下頭號大將太史慈抵抗劉磐,兩方人馬旗鼓相當,最終以劉磐絕跡不復為寇而結束。
這個時候的黃忠還跟著劉磐,很顯然肯定跟太史慈有過正面交鋒,無論過程多麼精彩,可惜結果並沒引起多大的影響力。說不定也打了一個醬油,沒有出戰的機會,畢竟劉磐也頗驍勇,沒有給黃忠發揮的機會。更何況此時此刻的中原地區,曹操已經開始與袁紹爭奪霸權了。相較之下,荊州地方區域性戰役,就沒有多大的關注度了,黃忠早期的表現也被忽略了。還有一點,那就是作為江東小霸王孫策麾下頭號大將太史慈去世過早,表現太少了,連對手都沒啥名氣,黃忠也就沒有可比性了。
爭議之二,黃忠一戰成名,全靠斬殺夏侯淵,黃忠到底有沒有親自斬殺夏侯淵呢?
因為《三國演義》的情節生動,導致在我們大部分的人印象之中,黃忠是親自斬殺夏侯淵,從而奠定了劉備北取漢中的基礎。實際上,在正史之中,黃忠殺夏侯淵存在一定的水分和運氣。
夏侯淵是誰,可以是曹魏宗親家族之中的大佬了,而且在三國混戰時代,夏侯淵在曹魏陣營可以算是曹操的左右手,虎步關右的名將,曹軍方面軍總司令,他的陣亡無疑是曹魏方面的一大損失,影響力巨大,從郭淮傳中可見,是三軍皆失色。要知道,在夏侯淵死之前,曹魏在漢中戰局處於相當有利的地位,劉備數次進攻都沒有取得進展,夏侯淵的陣亡,幾乎意味著劉備得到漢中。
黃忠大戰夏侯淵,地點是定軍山,俗稱定軍山之戰。《三國志》記載:“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講的比較簡單,不知具體情況,在《諸夏侯曹傳》記載:“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總之,夏侯淵在這次戰役之中陣亡,具體被誰斬殺的,不知。但是最終的結果功勞卻歸功於黃忠了。
沒辦法,黃忠是這次突擊的先鋒將軍,哪怕夏侯淵被黃忠麾下小兵殺掉了,人頭也只能算到黃忠身上了。這次總指揮是劉備,總參謀是法正,先鋒將軍就是黃忠了,劉備在法正的計策下,佔據定軍山有利地形,化被動為主動,讓夏侯淵從防守變進攻。劉備先攻張郃,聲東擊西,圍點打援的計策,逼得夏侯淵分兵,然後派黃忠攻打夏侯淵南圍鹿角,然而夏侯淵正在率領400曹軍精兵修復南圍鹿角,黃忠乘著地勢高,摧鋒進擊,勢不可擋,一戰就將夏侯淵斬殺在南圍鹿角。
黃忠做夢也沒有想到,夏侯淵身為主帥不坐鎮大營,去修鹿角,就這樣輕輕鬆鬆地幹掉了。夏侯淵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偷偷摸摸修復南圍鹿角的時候,黃忠就率兵殺來了,稀裡糊塗死於亂兵之中。這是運氣,當然,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就這樣,定軍山以夏侯淵以死亡的代價成就了蜀漢王朝老將黃忠的英名,黃忠因殺了夏侯淵而從“討虜將軍”進位為“徵西將軍”,劉備在漢中稱王時又擢拔其為“後將軍”,位與關羽、張飛、馬超同列。只可惜,劉備還沒來得及稱帝,黃忠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