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哲270723

    張永德跟趙匡胤的關係非常好,趙本是張的下屬,卻在一次戰役中指導張用兵,張竟然完全接受。

    有傳說張永德算過命,命中有兩個屬豬的使其大貴人,趙匡胤就屬豬。

    張永德也曾經傾囊資助趙匡胤。

    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是周世宗的小舅子,卻傾心跟隨趙匡胤,的確是件很奇怪的事,不是他太有遠見,就是趙匡胤人格魅力太高,亦或是他的運氣很好,從其事蹟看,張永德也確是個有勇有謀的人物。

    有了這麼一層關係,即使張永德依舊做度點撿,也不會對趙匡胤怎麼樣。更何況趙匡胤出兵陳橋時,手裡已有兵權,京師沒有足夠兵力平叛,光是有個度點撿的頭銜也沒什麼用。這種領兵將領權反在下,黃袍加身的事,五代時期多了,周世宗他爹郭威也是這麼得的天下。

    張永德在太祖朝以後富貴依舊,其原因固然有大宋善待周氏後裔的因素,與其與太祖的良好關係也至關重要。

  • 2 # 鋪子劉

    都點檢為後周禁軍的最高指揮官,開頭是張永德,後來周世宗不放心他,將他明升暗降為太尉,升趙匡胤為都點檢,所以說,如果周世宗不罷免張永德的都檢點一職,那麼兵權在張永德之手,出征的是張永德,與趙匡胤沒有關係了,他怎能兵變?即使兵變也是張永德‘黃袍加身’,那麼作為前三位的大姓‘張’可能就會建立唯一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了。

  • 3 # 辛鐵說歷史

    說的是五代十國後期,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的事情。

    為什麼柴榮要罷免張永德?分析主要有兩點:

    第一,柴榮身患疾病,將不久於世,而柴榮的兒子不足8歲,對於張永德這樣的權臣,而且手握兵權的人,是非常危險的,柴榮不得不擔心。

    第二,在一次柴榮出征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木盒,寫著“點檢做天子”,柴榮當場說,這是敵軍的離間,但是說實話,柴榮心裡真的一點不介意?

    所以以上兩點,張永德必須被貶。而張永德被貶了,趙匡胤卻坐上了軍隊第一把手,後來契丹來攻打後周,趙匡胤出征,才有了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了北宋。

    如果張永德沒有被貶,趙匡胤不是不敢篡位,而是根本沒有趙匡胤什麼事。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 4 # 說客先生dys123

    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造反主要是皇帝駕崩,幼子登位的時候,從國家整體層面看是大局需要,加上個人私志萌發形成。這種個人志向結合天下大勢成就了其帝王之位。我們來看看趙匡胤的機遇抓握。

    跟對領導人的機遇抓握:

    每個人都是從年輕弱小開始,透過自身積累、學習、歷練、與客觀世界的契合,與大眾群體的融合,抓握住最好的機遇成就了自己更大的豐碑。

    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出生于軍人家庭,其父親實宣祖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祖上是官宦之家,自己的父親也是一員有名戰將,在郭威廢漢建周後,父子兩曾經一同掌管禁軍。真應了那句”老子英雄”兒好漢的佳話。這種家庭的影響力對趙匡胤還是有很多方面的影響的。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諱匡胤,姓趙氏,涿郡人也。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

    宣祖少驍勇,善騎射,事趙王王鎔,為鎔將五百騎援唐莊宗於河上,有功。莊宗愛其勇,留典禁軍。漢乾祐中,討王景於鳳翔,會蜀兵來援,戰於陳倉。始合,矢集左目,氣彌盛,奮擊大敗之,以功遷護聖都指揮使。周廣順末,改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轉右廂都指揮,領嶽州防禦使。從徵淮南,前軍卻,吳人來乘,宣祖邀擊,敗之。顯德三年,督軍平揚州,與世宗會壽春。壽春賣餅家餅薄小,世宗怒,執十餘輩將誅之,宣祖固諫得釋。累官檢校司徒、天水縣男。與太祖分典禁兵,一時榮之。卒,贈武清軍節度使、太尉。

    趙匡胤能有後來的成就,和他最初的投奔郭威不無關係,後漢初年,趙匡胤到處遊歷而沒有遇到住的地方,便在襄陽一座寺廟裡住下。有一個老和尚善於看相,看到他之後說:“我把我所有的全部資助給你,你往北去會有奇遇。”趙匡胤往北去以後,於乾祐元年(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也就是說趙匡胤第一步人生選擇投奔物件投的非常正確。因為郭威後來被後漢隱帝猜忌,於是出兵造反廢掉了後漢王朝建立了自己的周朝。

    漢初,漫遊無所遇,舍襄陽僧寺。有老僧善術數,顧曰:“吾厚贐汝,北往則有遇矣。”會周祖。

    施展才華的機遇抓握:

    趙匡胤出生於五代十國戰亂時期,自己又是軍人家庭出生,在亂世建立自己的功業也成為其的志向,其投奔郭威後,在征戰中屢建功勞。說明其帶兵打仗確實有一套,能征慣戰自然受到郭威的重用。

    天福十二年(947年),劉知遠在山西稱帝,建立後漢。不久,攻下開封,定為都城。郭威幫助劉知遠稱帝有功,升戳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將相。不久,後漢高祖劉知遠病逝,郭威和蘇逢吉同受顧命,擁立劉承佑繼位,是為後漢隱帝。後來漢隱帝受親戚們攛掇對郭威非常忌憚,想除掉郭威,沒有想到被郭威先得到訊息,於是率兵造反,推翻了後漢。

    後周太祖郭威(904-954年),字文仲, 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隆堯縣)人。 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王朝建立者(951-954年在位)。

    郭威身材魁梧,勇力過人。出仕後漢,累有大功,拜鄴都留守、樞密使。後漢隱帝劉承佑厭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鄴都處死郭威。乾佑三年(950年)冬,郭威發動兵變,向南攻破開封,推翻後漢。次年,郭威建立後周,年號廣順。郭威的兒子不是早夭就是被漢隱帝殺了,沒有親生兒子,於是收了周世宗柴榮為義子,死後柴榮繼位。

    太祖會周祖以樞密使徵李守真,應募居帳下。

    初,帝與允明等謀誅楊邠、史弘肇等,議已定,入白太后。太后曰:「此大事也,當與宰相議之。」李業從旁對曰:「先皇帝平生言,朝廷大事,勿問書生。」太后深以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謀於閨門!」邠等死,周太祖起兵向京師,慕容彥超敗於劉子陂,帝欲出自臨兵,太后止之曰:「郭威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無動,以詔諭威,威必有說,則君臣之際,庶幾尚全。」帝不從以出,遂及於難。 周太祖已敗漢兵於北郊,隱帝遇弒。太祖入京師,舉事皆稱太后誥。周太祖聖穆皇后柴氏,無子,養後兄守禮之子以為子,是為世宗。

    趙匡胤在柴榮繼位以後,跟隨柴榮為統一天下四處征戰,作戰勇猛,更是立下不少的戰功。官職也是一路飆升。其治軍嚴明,就是和父親相遇也是以國事為重。敵人忌憚趙匡胤的勇猛,曾經用離間計離間趙匡胤和柴榮的關係,卻被趙匡胤輕而易舉破掉了。

    世宗即位,復典禁兵。北漢來寇,世宗率師御之,戰於高平。將合,指揮樊愛能等先遁,軍危。太祖麾同列馳馬衝其鋒,漢兵大潰。乘勝攻河東城,焚其門。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還,拜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三年春,從徵淮南,首敗萬眾於渦口,斬兵馬都監何延錫等。

    南唐節度皇甫暉、姚鳳眾號十五萬,塞清流關,擊走之。追至城下,暉曰:“人各為其主,願成列以決勝負。” 祖笑而許之。暉整陣出,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鳳禽之。

    宣祖率兵夜半至城下,傳呼開門,太祖曰:“父子固親,啟閉,王事也。”詰旦,乃得入。

    世宗命太祖率兵二千趨六合。太祖下令曰:“揚州兵敢有過六合者,斷其足!”令坤始固守。太祖尋敗齊王景達於六合東,斬首萬餘級。還,拜殿前都指揮使,尋拜定國軍節度使。

    四年春,從徵壽春,拔連珠砦,遂下壽州。還,拜義成軍節度、檢校太保,仍殿前都指揮使。冬,從徵濠、泗,為前鋒。時南唐砦於十八里灘,世宗方議以橐駝濟師,而太祖獨躍馬截流先渡,麾下騎隨之,遂破其砦。因其戰艦乘勝攻泗州,下之。南唐屯清口,太祖從世宗翼淮東下,夜追至山陽,俘唐節度使陳承詔以獻,遂拔楚州。進破唐人於氵鑾江口,直抵南岸,焚其營柵,又破之於瓜步,淮南平。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間於世宗,遣使遺太祖書,饋白金三千兩,太祖悉輸之內府,間乃不行。五年,改忠武軍節度使。

    天下大勢的機遇抓握:

    趙匡胤不管是跟隨郭威還是跟隨柴榮都是征戰勇猛,立功無數,其個人官職、威望、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但當時的趙匡胤還有一個頂頭上司張德,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北伐,趙匡胤擔任水陸都部署。到達莫州,先到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降;打退幾千名契丹騎兵,關南平定。柴榮在行軍路上,審閱各地所上文書,得到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當時張永德任點檢,柴榮臥病,回到京城,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用來代替張永德。同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六年,世宗北征,為水陸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橋關,降其守將姚內斌,戰卻數千騎,關南平。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異之。時張德為點檢,世宗不豫,還京師,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永德。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這塊柴榮無意間得到的一塊木板,引起了他的疑慮,這算是巧合還是趙匡胤為了爭奪更高職位,搬到上級的計策呢?這就不得而知了。但趙匡胤跟隨郭威和柴榮征戰多年,目睹天下大勢五代十國之間的混戰,國家政權的覆滅和更替,各種國家官場皇帝臣子之間變化那樣多,以他的智慧、志向、打仗的能力,在他的心裡有更高一級的志向也是極有可能的。這一段史書記載也說明了問題裡,張德被罷免禁軍點檢官職,趙匡胤頂替了他的職位原因。如果沒有這樣一層的變化,更高職位的上升,更多禁軍將領的團聚,趙匡胤想廢周當皇帝不敢說不成功吧,但在演變過程裡恐怕要廢很多周章,遇到很多阻力。如果是趙匡胤設下的計謀,那趙匡胤心中就早有很多人生計劃,做到最大的掌握軍權得官,就是他當時最低的目的。因為多年戰亂中的闖蕩,對天下大勢的瞭解和掌握,抓機遇能力一定非常強了。

    成就自己的機遇抓握: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後周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正月初三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開啟城門接應。

    這時後周宰相範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佈柴宗訓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改元“建隆”。

      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或止之,眾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太祖攬轡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皆下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諸將皆載拜,肅隊以入。副都指揮使韓通謀御之,王彥升遽殺通於其第。太祖進登明德門,令甲士歸營,乃退居公署。有頃,諸將擁宰相範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環按劍厲聲謂質等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質等相顧,計無從出,乃降階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制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遷恭帝及符後於西宮,易其帝號曰鄭王,而尊符後為周太后。  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巳,大赦,改元,定有天下之號曰宋。賜內外百官軍士爵賞,貶降者敘復,流配者釋放,父母該恩者封贈。遣使遍告郡國。丙午,詔諭諸鎮將帥。戊申,賜書南唐。贈韓通中書令,命以禮收葬。己酉,遣官告祭天地社稷。

    總評:宋太祖趙匡胤的官宦軍人出生對於他自己的人生走向是有很大影響的。其投軍又跟隨對拉兩個人就是郭威和柴榮,又趕上兩個人的人生變化巧合。加上趙匡胤南征北戰,鍛煉出來的才能,加上自己的志向和智慧。摸清了解了天下大勢、國家變遷、皇帝和臣子們的變化關係、時間造成的環境變化機遇等等,都給他安排好了很多人生機遇,在人生十字路口抓住了機遇,做出了很多正確的人生選擇,促成了他的成功。

    根據趙匡胤的能力和志向,以及趙匡胤父子多年在禁軍裡打下的良好基礎,再加上其戰功威望;張永德即使不被罷免,恐怕也難當趙匡胤奪位,頂多增加一點阻力。趙匡胤奪位後,能很快坐穩皇帝位置,除啦其能力智慧外,還是有國家上下統治階層中大部分人員對他的認同有關係。大家說呢?歡迎交流。

    參考資料:

    1、《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2、《宋史》元.脫脫等

  • 5 # 小南史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關於趙匡胤陳橋兵變,成為皇帝,只能說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事。

    《舊五代史》:“一日,(周世宗)忽於地中得一木,長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題雲:“點檢做”,觀者莫測何物也。”

    《舊五代史》成書於宋初,而成書於元代的《宋史》則說得更加詳細:

    “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異之。時張德為點檢,世宗不豫,還京師,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永德。”

    宋朝的立國完全得益於周世宗柴榮的這次人事改動,問題是:這個決定後周命運的“點檢作天子”的牌子到底是從哪來的,到底有沒有這個牌子?

    排除天意,就是人為,誰會做這樣的事情呢?當我們找不到明顯證據的情況下,就只有從受益人懷疑起。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人,很明顯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是趙匡胤乾的嗎?

    周世宗柴榮臨死前,兒子柴宗訓才7歲,全國禁軍主要掌握在兩個人手裡:一個是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李重進,他是郭威的外甥;一個是殿前司都點檢張永德,他是郭威的女婿。

    柴榮害怕自己的兒子壓不住這些軍界大佬,就把他們的兵權進行了拆分。調整如下:

    撤掉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務,改由趙匡胤擔任;殿前副都點檢由悍將慕容延釗擔任,主要分趙匡胤的權;而侍衛親軍司這邊則將都指揮使李重進外調,職務不變,加地方節度使,作為地方藩鎮;提拔另一位悍將韓通為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留守開封,實際掌握京師一半的軍權。

    按照這樣的安排,柴榮本以為萬無一失了,可是問題就出在慕容延釗和韓通這2人身上,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慕容延釗當了糊塗蛋,韓通則直接被趙匡胤安排的人斬殺。當然,這也要怪樞密院的範質和王溥兩人輕易就將軍隊指揮權交到了趙匡胤手上。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認為這事是趙匡胤乾的了,為了後面兵變做鋪墊,但不要急著下結論,在來看下後面的分析:

    趙匡胤和張永德關係很好,兩人穿一條褲子,後來張永德還成了北宋的紅人,一直活躍到宋真宗年間,趙匡胤怎麼會去陷害自己的一大支柱呢?柴榮是什麼人?連佛都敢滅的他會輕易相信什麼木牌麼?這一點,跟著柴榮出生入死的趙匡胤是再清楚不過,他敢自作聰明地去引火燒身麼?柴榮搞張永德和李重進是再明顯不過的事情,趙匡胤完全沒有必要去多此一舉。

    所以,很明顯,趙匡胤既有做這事的疑點,但也有不做這事的必要。

    時勢造英雄

    其實,趙匡胤的發跡就是來自於“點檢做天子”的讖言,當時疾病纏身的周世宗柴榮相信了這句讖言。

    為什麼周世宗柴榮會相信這個,末日讖言這件事在古代非同小可,幾乎歷朝歷代都有,前朝曾經應驗的也不在少數,比如隋末的“當有李氏應為天子”。人在健康的時候,往往精神狀態也如日中天,這個時候總是相信人定勝天。但一旦一個人失去健康,則往往會在內心深處充滿對神靈的敬畏,甚至會拜倒在神祗腳下祈求健康平安。

    所以,我們在中國農村經常看到很多中老年人,因為疾病的原因選擇信仰宗教,乃至於委身邪教,都是這種心理的具體呈現。年輕時雄姿英發的柴榮,在自己的壯年時代一病不起,所以他對這個“點檢做天子”的讖言異常敏感。

    於是柴榮,做了一個看起來非常折中的決策,他解除了自己姐夫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一職,轉而由趙匡胤擔任這一重要職務,雖然這件事情本身疑點有很多,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個突發事件的最終得利者是趙匡胤。而且,就在趙匡胤被破格提拔後不久,柴榮駕崩了。

    到了這個主幼的時期,加上五代十國亂世之中,掌權大將兵變的事情不少,後周太祖郭威就是榜樣,有這樣的榜樣,趙匡胤的心裡能不起小九九嗎?

    況且,柴榮在提拔趙匡胤的時候,雖然安排了人手節制趙匡胤,但沒有想到柴榮安排的那些輔政大臣完全不是趙匡胤的對手,按理說他們在柴榮手下還是挺精明能幹的,但柴榮不在了,他們也就隨波逐流了,順從了趙匡胤,沒有順從的也就被幹掉了。

    所以說,其實還是當時的時勢造就了趙匡胤,在那個時期,處於那個環境之下,而且又有條件,難免不會生出在進一步的想法。

    關於“點檢做天子”木牌一事的真假

    或許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木牌,但這種機率太小太小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因為我覺得,這“木牌”一事,就是從史官筆下而來,這塊木牌最開始是“點檢做”3個字,後來變成了“點檢做天子”5個字,怎麼看著就像“劉邦斬白蛇”、“有女武代王”之類的朝代更替故事,哪個王朝不想為自己的正統性進行修飾一下呢?

    總結

    後周的被篡,歸罪於周世宗柴榮早逝,在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之中,周世宗柴榮不早逝(至少等兒子成年),那麼大宋就沒機會建立,如果周世宗柴榮一樣的早逝,就算不罷免張永德的位置,但後周還是一樣會被取代,但就是不知道是被誰取代,很有可能就是爆發內亂,分裂數個小割據政權,然後延長五代十國這個亂世的時間,然後趙匡胤統一的機會應該最大,畢竟趙匡胤的能力擺在這裡,但這種情況無疑是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

  • 6 # 安徽解

    只怪柴榮死的太早,兒子們還沒有長大,被趙匡胤奪了政權。如果柴榮不罷免張永德兵權,趙匡胤沒有兵權不敢造反,也會有其他人造反,政權也會更替。如果兵權在很多人手裡,有可能會照成三國亂世,到處都是草頭王,到處都是皇帝。張永德與趙匡胤關係很好,一直活到了宋真宗年代都當官。如果是張永德掌握兵權,或許是張永德陳橋兵變也說不定,在五代十國那個亂世,誰有兵權誰都是皇帝的潛在者。

  • 7 # 傻傻205666629

    我來回答

    如果周世宗不免除張永德都檢點的職位,趙匡胤也會兵變,只不過準備工作上會更長,趙匡胤兵變是遲早的事。為什麼呢?

    柴榮染病,機會來臨

    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決意統一天下,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北征,決心收復被契丹(遼)佔領的燕雲十六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一帶),戰爭進行的非常順利,下一個目標就是收復被契丹人佔領的燕京,這時,周世宗柴榮不幸染病,無法再征討契丹(遼)。

    此時的趙匡胤一看周世宗柴榮的病況,知道柴榮也支撐不了幾天了,而柴榮皇位卻要傳給只有七歲兒子柴宗訓。從這時起趙匡胤就有了兵變計劃,並開始運作兵變事宜。

    如果手握重兵,對付個孩子皇帝,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這對趙匡胤實行兵變是決好的機會,但要實行兵變,一手裡的有兵,二保證兵變後沒有強大的對手與自己抗衡。而此時的張永德是趙匡胤頂頭上司,手握重兵,對趙匡胤兵變是最大障礙。

    巧設計策,獲取兵權

    周世宗柴榮北征中染病,無法再征討,只好撤兵回京,回京路上發生一件事,一日在柴榮的公案上發現一個木牌,木牌上寫著“都檢點做天子”。

    周世宗柴榮本來身已染病,看了這個木牌,內心愈發不悅,張永德我還沒死,就開始造輿論,想篡位當皇帝。

    這事不久周世宗柴榮就免去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這件事儘管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是趙匡胤幹:0::。

    但從史料蛛絲馬跡中看出可以斷定昰趙匡胤乾的,就這樣趙匡胤軍權在握,為他的下一步兵變計劃做好了準備

    公元959年7月27日年僅39歲的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趙匡胤也等來了兵變的機會。

    謊報戰事,實行兵變

    元960年正月初一,北漢勾結遼兵進犯後周。因皇帝年幼,當時主政的是符太后。

    後來歷史考證根本沒有北漢勾結遼兵進犯後周之事,這又是趙匡胤實行“兵變計劃”的一步陰謀步驟。

    接下來趙匡胤把自己家人接排妥當。於公元960年在今河南新鄉的陳橋驛發動政變,黃袍加身。

    綜上所述,趙匡胤兵變計劃始於柴榮染病,透過木牌事件,謊報戰事,等一系列總體策劃。最後實行兵變。黃袍加身,完成朝代更換。

    你覺得我分析的對嗎?

  • 8 # 尋根拜祖

    建隆元年,柴榮剛剛駕崩不到一年,朝廷就接到了契丹入侵的邊關告急文書。很顯然,這個文書應該是趙匡胤集團偽造的,是兵變計劃的一部分。趙匡胤受命率軍出征,走到陳橋驛,發生了黃袍加身事件。於是大軍又調轉馬頭,殺回開封,逼恭帝柴宗訓遜位,趙匡胤登基。

    陳橋兵變最關鍵的一步棋,就是獲得禁軍的指揮權,假如禁軍掌握在張永德手中,趙匡胤是不是隻能幹瞪眼了呢?

    張永德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周世宗柴榮的妹夫,後周駙馬爺。柴榮顯德三年,張永德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顯德五年,因為莫名其名的“點檢作天子”,張永德被柴榮罷去都點檢之職,而改任了趙匡胤。

    後世有人猜測,搞掉張永德“點檢作天子”,應該是趙匡胤的傑作。因此推斷,假如柴榮不上當,趙匡就沒機會。

    這個說法恐怕不成立,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張永德未必阻止得了趙匡胤獲得兵權

    “點檢作天子”事件太過蹊蹺,時至今日依然爭執不下,既沒有證據說明是趙匡胤乾的,也沒有誰比他更像嫌疑人。於是,大夥兒迷失了,豈不知兵變的關鍵因素,根本不在於誰當都點檢。

    柴榮即位後,對禁軍做了改革,在原有馬步軍的基礎上,又增設侍衛親軍,侍衛親軍的編制和地位,都要遠高於馬步軍。殿前都點檢,就是侍衛親軍的一把手。

    但是,趙匡胤代替張永德出任殿前都點檢,並非兵變的關鍵因素,甚至說毫無關係。

    第一個理由,趙匡胤僅僅當了不到一年殿前都點檢,也被免職,改任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期,張永德為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張永德指揮不了侍衛親軍,趙匡胤為何能可以呢?,顯然與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無關。

    第二個理由,殿前都點檢並不具備軍隊的指揮權。

    很多人並不熟悉古代軍隊的管理辦法,除了軍閥割據時代,將領擁有對軍隊從招募到升遷、日常管理、調遣、作戰指揮權外,一般情況下,這些許可權是分離的。尤其是作戰指揮權與移動調遣權,目的就是防止軍隊叛亂。

    以侍衛親軍來說,殿前都點檢是它日常訓練管理的最高軍事長官。但是如果想讓這支部隊從京城調防,都點檢調動不了,必須要有皇帝的聖旨和兵符。調遣到目的地後,作戰指揮權一般也不歸都點檢,而是朝廷另外任命的將軍。

    按照這種管理辦法,別說趙匡胤不是都點檢,即便他還是都點檢,朝廷如果不授予他兵符,他也無法指揮軍隊作戰,除非他把從上到下的主要將官全策反了。

    如果張永德依然是殿前都點檢,他能阻止得了陳橋兵變嗎?只有兩種情況下有可能:

    一、軍隊指揮權授予了張永德,沒趙匡胤什麼事

    陳橋兵變之前,趙匡胤應該做了周密安排,料定接到邊關告急後,朝臣們一定會授權給他領兵。至於誰是他的內應,已經無法考證。假如授命的是張永德,自然趙匡胤就歇了。

    二、趙匡胤雖然有指揮權,但是張永德也在軍中

    陳橋兵變其實還有一個因素很重要:改變既定計劃。趙匡胤的職責是前往邊關作戰,為何能讓大軍改變計劃?軍中一定有監軍,調防過程趙匡胤控制不了。所以,史書還隱瞞了一個環節:如何搞定監軍。

    假如張永德在軍中,且站在趙匡胤的對立面,趙匡胤除非殺了張永德,否則軍隊不會聽從他的命令,改變計劃返回開封去奪皇位。

    也就是說,趙匡胤敢搞兵變,其實是對上述兩種可能性作了預案,既保證指揮權不會旁落,又保證能搞定監軍,和軍中主要將領,包括張永德在內其他任何人的阻礙,都已經在趙匡胤計劃內。

    所以,無論張永德是不是都點檢,會不會隨軍出征,都阻止不了兵變的發生。事實上,張永德不光不會阻止兵變,很可能他還是陳橋兵變的參與人。

    第二,張永德未必不是趙匡胤的擁躉

    周世宗柴榮,其實應該叫“郭榮”,他本是郭威的夫人柴氏的內侄。柴氏無子,因此將侄子柴榮收為養子,改名郭榮。郭威比較慘,自己的親兒子被漢隱帝殺光了,所以只好將皇位傳給了養子柴榮。

    柴榮自幼就改名郭榮,而《宋史》有意識地稱他為柴榮,其實就是暗示,柴榮這個皇位是有爭議的。

    事實上,柴榮即位後,首先面臨的就是內部危機。顯德元年,面對北漢和契丹的聯合入侵,柴榮為了建立威信,御駕親征,竟然被人諷刺“你哪有唐太宗的德行”。戰場上更讓人吃驚,樊愛能等數員大將臨陣逃脫,把柴榮送上了虎口,如不是張永德和趙匡胤,柴榮就回不來了。

    郭威駕崩前,特地把外甥李重進叫到床前,強令讓他跪拜柴榮,確定君臣位分。

    這些細節說明,柴榮因為不是郭威的親兒子,他的皇位遭受內部嚴重的挑戰,既缺少親緣勢力的支援,又不具備軍中和朝中的權威。

    所以,柴榮的龍椅,一半是郭威給的,一半是自己用命博來的!

    我們雖然不懷疑張永德人品,但是,在那個大環境下,張永德恐怕也未必對柴榮那麼信服。何況現在坐在龍椅上的是個娃娃,更何況張永德與趙匡胤私交極深。

    史書至少記載了這麼幾條資訊:

    一、張永德附會睢陽書生

    說睢陽有個書生,曾經放言:趙匡胤有“受命之兆”。張永德聽到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他的反應居然是“潛意拱響”。如何“拱響”的,史書沒交代,一個“潛”字,就表明張永德早就歸心趙匡胤。

    二、趙匡胤成親,張永德奉送巨資

    顯德五年,也就是趙匡胤接替張永德,出任殿前都點檢那一年,趙匡胤迎娶第二任妻子,張永德以“緡錢金帛數千以助之”。數千錦帛值多少錢筆者沒算過,肯定比數千緡錢值錢,千緡錢大致相當於五十萬人民幣。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隨禮了,所以史書說張永德“盡太祖朝而恩渥不替”

    三、張永德是趙匡胤的伯樂

    趙匡胤的起點很低,不像張永德有皇親關係,他追隨河東節度使李守貞多年,直到廣順三年,才在張永德推薦下,投在柴榮帳下效力。

    此後,張永德又不斷在柴榮面前舉薦趙匡胤。高平之戰後,趙匡胤被提拔為殿前都虞侯,步入高階將領行列。

    還有一些其他證據,證明趙匡胤與張永德私交不一般。比如,趙匡胤稱帝后,對張永德一直以“老駙馬”相稱,趙匡胤出征,曾經讓張永德做東京留守。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張永德參加了陳橋兵變,但是他應該至少不反對趙匡胤登基。

    第三,陳橋兵變是政治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

    就算張永德站在趙匡胤對立面,就算張永德依然是殿前都點檢,恐怕沒有陳橋兵變,也會有其它形式的兵變發生。理由有如下三點:

    一、兵變奪權絕不是臨時起意,而是長期策劃

    雖然陳橋兵變迷霧重重,但是沒有人懷疑一個事實:趙匡胤就是幕後策劃人。也就是說,這是一起長期策劃的改朝換代,即便沒有陳橋驛事件,早晚也會以別的形式出現。

    二、趙匡胤已經侵蝕了北周軍隊系統

    整個陳橋兵變,只死了一個人——馬步軍副指揮使韓通。趙匡胤大軍回到開封,只有這個韓通,準備率兵抵抗,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被一個叫王彥升的軍校給幹掉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懷疑過,趙匡胤雖然帶領侍衛親軍謀反了,但是還有馬步軍,還有高大結實的開封城,還有趙家一門人質,可為何這些統統沒起作用?

    因為趙匡胤早就悄悄侵蝕了北周禁軍系統!當趙匡胤大軍開拔回到開封,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審琦等人,開啟城門,就差載歌載舞入城了。

    宋人李攸有一本著作,叫《宋朝事實》,裡面提到了一個詞“義社兄弟”,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義社十兄弟”,他們包括: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

    這些人幾乎涵蓋了北周軍界高層的巨大多數人,他們結成了異性兄弟!這就是趙匡胤陳橋兵變能成功的基礎。

    三、後柴榮時代文官政治的缺失

    五代十國五十三年間,皇帝裝了一麻袋,跟馬糞紙一樣不值錢,原因就是藩鎮割據,軍閥橫行。柴榮早就看出了危害,所以他在有生之年親自抓軍權,不辭勞苦地親征,又解除了一大批軍界大佬的軍權,包括張永德、李重進、李筠等人。

    可惜天不假年,柴榮僅僅在位五年就病逝,他很清楚,自己年幼的兒子,無法對抗軍頭們。

    他臨終前,他乾脆取消了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馬步軍指揮使等設定,將趙匡胤等人解除職務,授地方節度使。同時遺命範質、王溥、魏仁浦輔政,透露出很清晰的以文制武的意圖。

    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柴榮的這個安排太過理想化,範質能人可以做治世宰相,卻當不了亂世宰輔。趙匡胤的一份假情報,他們就落入圈套。面對大兵壓境,他們除了束手就擒,為恭帝母子求個保全身家性命,別的什麼也做不了。

    所以,柴榮臨終佈置的政治格局,就是一個很失敗的案例,沒有趙匡胤,早晚也會被別的軍頭顛覆了北周。

    由以上分析可知,趙匡胤陳橋兵變是個瓜熟蒂落的過程,既是時代大背景的縮影,也跟趙匡胤個人的客觀條件,及主觀準備工作有關。即便張永德不贊同趙匡胤兵變,他恐怕也沒辦法阻止北周江山被人篡奪的下場。

  • 9 # 第幾級

    周世宗攻契丹回軍途中,發現一個袋子,有一"點檢做天子"五字木板,疑心頓起,遂下詔免去女婿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一職,轉委趙匡胤為殿前禁軍統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公元960年,傳聞契丹南下。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宰相範質。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大軍剛離開,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趙匡胤將做天子,朝中文武百官已慌作一團。

    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基本力量既以他為首的所謂"太祖義社兄弟",大部分在周握有軍權。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即位後,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

    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看來,陳橋兵變是蓄謀已久的,並非一時興起。張永德的都點檢罷不罷都不影響實施,畢竟趙及一干兄弟已掌握軍權,會擇機發動諸如李橋兵變或者黃橋兵變。

  • 10 # 天晴愛睡覺

    周世宗柴榮臨死前,兒子柴宗訓才7歲,全國禁軍主要掌握在兩個人手裡:一個是郭威的外甥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一個是郭威的女婿殿前司都點檢張永德。

    柴榮害怕自己的兒子壓不住這些軍界大佬,就把他們的兵權進行了拆分,撤掉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務,改由趙匡胤擔任。如果柴榮留下張永德,趙匡胤敢兵變嗎?

    我覺得趙匡胤還是會兵變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張永德和趙匡胤關係很好,兩人從小穿一條褲子,後來趙匡胤當皇帝,張永德也是一路升官發財,一直活躍到宋真宗年間

    第二,武將造反稱帝是五代的常規操作,一般都是最強的武將家族取代朝廷,當此時趙家的家族勢力發育已經完成,就算條件欠缺,也有了創造條件的能量!

  • 11 # 巳寫入

    那張永德要反了。五代軍人造反是常態。當時誰不想當老大。所以五代小朝廷都很短命,只有一代至二代,強人掌權,朝廷短命。趙建立大宋後,當務之急,革除掌軍人物,所以要杯酒釋兵權。宋一系列政策都是為了控制武人掌權,但另一方面也導致軍力衰弱,被北方民族吊打,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很難齊全。

  • 12 # 風雪西樓夜

    中國不罷免張永德,趙匡胤就沒有辦法上位,也就掌握不了禁軍,後面想兵變,也沒有人支援!

    正是趙匡胤成了殿前司一把手,才有機會把宮禁重要職位換成自己人,當趙匡胤率領軍隊回京城的時候,城門都大開,順利進入了皇宮!!

    如果張永德是一把手,二人就會互相制約,趙匡胤是不會輕易動手的!而且,還有李重進,侍衛親軍司一把手,趙匡胤更不敢動手了。

    而恰恰是趙匡胤想辦法,把張永德和李重進搞下來了,扳倒了前面的攔路石,趙匡胤才從禁軍三把手,一躍成為一把手,這為兵變掃清了障礙!

    因此,周世宗不罷免張永德,趙匡胤是不會有機會的!

  • 13 # 否極W泰來

    如果不罷免張永德,趙匡胤就沒有辦法上位,也就掌握不了禁軍,後面想兵變,也沒有人支援!

    正是趙匡胤成了殿前司一把手,才有機會把宮禁重要職位換成自己人,當趙匡胤率領軍隊回京城的時候,城門都大開,順利進入了皇宮!!

    如果張永德是一把手,二人就會互相制約,趙匡胤是不會輕易動手的!而且,還有李重進,侍衛親軍司一把手,趙匡胤更不敢動手了。

    而恰恰是趙匡胤想辦法,把張永德和李重進搞下來了,扳倒了前面的攔路石,趙匡胤才從禁軍三把手,一躍成為一把手,這為兵變掃清了障礙!

    因此,周世宗不罷免張永德,趙匡胤是不會有機會的!

  • 1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趙匡胤奪得後周的天下,給人一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感覺。

    柴榮在生了重病的時候,感覺自己好不了了,擔心幼小的兒子將來坐不穩皇位,於是剝奪了朝中兩位重要大臣張永德和李重進的權力,把趙匡胤提拔起來。但是讓柴榮想不到的是,恰恰是趙匡胤奪了他兒子的皇位。

    (柴榮畫像)

    於是有人就想到,如果當初柴榮沒有剝奪張永德和李重進的權力,那麼,是不是就沒有之後的“陳橋兵變”發生了呢?

    張永德和李重進都是柴榮的親戚。張永德是柴榮的妹夫,李重進是柴榮的表弟。這兩個人,在柴榮活著的時候,他們就一直在爭權奪利。當時張永德和李重進都管理禁軍。其中張永德是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是侍衛親軍都虞侯。後來,柴榮提拔李重進為侍衛親軍都指揮室,張永德沒有得到提拔,因此他很不高興,就在柴榮面前說李重進的壞話。柴榮知道他為啥不滿,於是就又提拔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

    也就是說,柴榮知道張永德和李重進一直在爭鬥,但是他並沒有打擊他們,反而對他們進行提拔照顧。柴榮之所以這樣做,原因有兩個:一是柴榮正在打江山,他需要這兩位得力干將的幫助;二是柴榮覺得他年富力強,完全可以鎮住張永德和李重進,根本就不害怕他們會對自己有什麼不利。

    後來,柴榮在北伐的途中,撿到了一塊上面寫著“點檢做”三個字的牌子。“點檢做”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就是“點檢做天子”。當時的“點檢”是張永德。當柴榮得到這塊牌子的時候,他雖然明白這塊牌子上字的意思,但是依然沒有當回事,依然認為,這不過是張永德和李重進在明爭暗鬥的時候,李重進陷害張永德的一個做法。所以也就一笑了之。

    總之,由於柴榮當時觀察的重點,都在張永德和李重進身上,因此,從來沒有想過,這塊有字的牌子,可能是別人搞出來的。

    (陳橋兵變)

    後來,當柴榮得了重病,而且感覺自己可能活不了的時候,他覺得張永德和李重進是個麻煩,因此才把張永德和李重進的禁軍職務給罷免了,讓張永德和李重進都到地方上擔任節度使。

    張永德和李重進本來是禁軍中的兩個主要頭領,一個掌管殿前司,一個掌管侍衛親軍司。把他們罷免了,必然要選拔新的人擔任禁軍這兩個部門的頭領。於是,他把趙匡胤提拔為殿前都點檢,把韓通提拔為侍衛親軍都虞侯。

    而最終的結果,恰恰是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趙匡胤發動兵變後,韓通想反抗,最後被趙匡胤的部下給砍殺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確實是因為柴榮把張永德和李重進禁軍首領的官職給罷免了,才給了趙匡胤的機會。那麼,真實的歷史是不是這樣的。

    事實上,並非這樣。

    可以說,趙匡胤最終能夠奪得皇位,是一個長期經營的結果。有三點需要注意。

    一是趙匡胤打仗非常勇猛,同時為人非常低調。

    他能夠最終被柴榮選為張永德的接班人,正是他打仗勇猛,建立了不小的戰功,同時又為人低調,不顯山露水的表現。

    這樣的表現讓他一路青雲直上,做到了殿前都點檢這樣的高位,為他奪取皇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趙匡胤畫像)

    二是趙匡胤暗中在網羅自己的勢力。

    趙匡胤在打仗的過程中,結交了非常多的朋友,網羅了非常多的兄弟。著名的“義社十兄弟”,就是趙匡胤的鐵哥們。

    對於趙匡胤結交兄弟這件事,柴榮是沒有當回事的。畢竟趙匡胤為人豪爽,又愛喝酒。在柴榮眼裡,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他幾乎從來沒想過,這是趙匡胤在網羅自己的實力,是為了將來奪取自己江山做準備。

    而恰恰是趙匡胤有一幫鐵哥們兒,所以,“黃袍加身”這樣的劇本才會產生,這場戲,才會演得那麼精彩。

    三是刻有“點檢做”的木牌子,很有可能與趙匡胤有關。

    這塊牌子,肯定不是張永德自己乾的。也不可能是李重進乾的。李重進雖然不滿張永德,但他就算把張永德搞下去了,對他也沒有什麼好處。因為“殿前司”不可能到他手裡。

    根據對誰有幫助就與誰相關的原則來看,這件事肯定與趙匡胤密切相關。因為趙匡胤因此可得兩個好處。既可以由此扳倒張永德,讓他上位;又可以為他將來奪位的時候,尋找“天命所歸”的證據。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實際上趙匡胤早就已經在謀劃了,時間早於柴榮罷免張永德和李重進之前。由此可見,就算柴榮沒有做過罷免張永德、李重進的事情,趙匡胤也是已經打算了要奪取後周天下的。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等)

  • 15 # 鉗工雕歷史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軍報:遼國過來侵犯。剛剛繼位不久的周恭帝柴宗訓只有7歲,根本不懂事。於是,範質等幾個大臣商量決定:趕緊派殿前點檢趙匡胤,帶兵去對付遼軍。

    兩天後,正月初三,趙匡胤將軍隊停留在離首都開封,只有20公里的陳橋。當天夜裡,軍營裡傳出了“點檢做天子”的謠言。而這句謠言在三年前第一次傳出,當時周世宗柴榮聽了很不高興,柴榮便把殿前點檢張永德給罷免了,換上了趙匡胤。

    第二天一大早,趙匡胤被一群人叫醒,強拉著穿上黃袍,大家磕頭下跪,要求趙匡胤當皇帝,取代7歲的柴宗訓。趙匡胤假惺惺的推辭一番,最後“被迫”接受了,帶著軍隊又回到開封,把幼小的柴宗訓趕下了臺,趙匡胤自己做皇帝。

    以上便是“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的經過。其中張永德連個配角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個龍套。

    很明顯,即使柴榮不罷免張永德,面對只有7歲的柴宗訓,張匡胤一樣會兵變。因為,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兵變,分析如下:

    1)張永德無足輕重,而趙匡胤戰功赫赫。趙匡胤跟著周世宗柴榮時,就非常勇猛,曾經帶著兩千人戰勝過兩萬人。趙匡胤在軍隊裡積累了良好的威信和勢力,因此兵變時一呼百應。

    2)既然軍報說遼軍來侵略,但是並沒有打仗。顯然這是個假訊息,應該就是趙匡胤團隊內部的人發出來的。目的就是給張匡胤一個合理的理由,讓他出城轉一圈,再回來。

    3)行軍在外,哪裡來的黃袍?張匡胤帶兵出城,晚上睡了,第二天一早就被手下的人“強迫”穿上黃袍,通知他要當皇帝了。看起來很意外,很突然,但是,以當時的技術,連夜怎麼可能做的出黃袍?這說明黃袍是提前做好了的。

    4)帶兵回城,居然沒人反對。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家有心裡準備,各方面都談妥了的,範質還當你的宰相,其他人能晉升的晉升;二是趙匡胤實力擺在那,想反對也沒用,撼動不了趙匡胤的地位。當然,趙匡胤針對兩個可能性都做了周密的安排。

    綜上所述,趙匡胤兵變造反是和手下人蓄謀已久的,是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齣戲,而張永德僅僅只是個龍套。如果沒有罷免張永德,趙匡胤沒有做點檢,而是其他職務,頂多把傳言改成“將軍做天子”或者是“元帥做天子”,總之趙匡胤當時做的是什麼官,就會有“什麼做天子”的謠言傳出來。

  • 16 # 國史記聞

    在之前文章中,我們分析了周世宗柴榮臨終之時調整了後周的領導班子,其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把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調離京城,同時提拔了趙匡胤,隨後,以趙匡胤為首的“義社十兄弟”逐漸掌握了後周大權,為“陳橋兵變”奠定了基礎。

    張永德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在後周有著很高的威望,就連柴榮也得敬他三分。但是柴榮親征契丹的途中突然出現了一塊刻著“點檢為天子”的木牌,這就讓生性多疑的柴榮更加猜忌位高權重的張永德。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惡作劇就是趙匡胤策劃的——出掉張永德,趙匡胤才有機會進入權力核心。

    但是如果柴榮駕崩之後,張永德依然掌握著殿前司,也未必能夠阻擋趙匡胤,這一點從李重進的結局來看就很明白了。再說了,張永德一向與趙匡胤非常要好,《宋史》記載“睢陽書生嘗言太祖受命之兆,以故永德潛意拱響。太祖將聘孝明皇后也,永德出緡錢金帛數千以助之,故盡太祖朝而恩渥不替”。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張永德雖然是太祖郭威的女婿,但是他不姓郭,他與柴榮的關係就更疏遠了,所以在後周為臣或者在大宋為臣,有啥區別呢?再說了,給豁達大度的趙匡胤打工,總比給一個八歲的孩子打工要掙得多吧。

  • 17 # 狄飛驚

    如果周世宗柴榮不罷免張永德的殿前司都點檢一職,趙匡胤有機會發動陳橋兵變嗎?我認為沒有機會。

    1、殿前司是後周禁軍主力部隊,是兵變成功的關鍵。

    後周禁軍是主力作戰部隊,禁軍分兩大系統,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殿前司人數少,但都是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極強。可以說,誰掌握了禁軍,誰就擁有了兵變篡權的實力,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是也。

    2、如果張永德佔據位置,趙匡胤就控制不了殿前司。

    殿前司都點檢是殿前司最高軍事長官,位高權重。柴榮在世時,殿前司都點檢是張永德,而二把手都指揮使正是趙匡胤。

    張永德是柴榮的小舅子,柴榮對他十分信任,軍國大事經常與其商議,張永德的地位威望遠在趙匡胤之上。如果張永德不被罷免,趙匡胤無法掌控殿前司,自然無力發動兵變。

    3、趙匡胤利用離間計,誘導柴榮罷免了張永德。

    趙匡胤在柴榮病逝前應該就有了野心,深知柴榮死後若想兵變奪位,張永德將是最大障礙,於是便設計埋下一塊木頭,上書“點檢做天子”五字。柴榮見到木頭以後,竟然懷疑張永德,便下定決心罷免張永德的殿前司都點檢一職,而以趙匡胤代之,才有了後面的陳橋兵變。

  • 18 # 三點半雜貨鋪

    陳橋兵變,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我覺得他不是偶然的事件。如果沒有柴榮罷免張永德的殿前司都點檢的事件,趙匡胤可能連發動兵變的機會都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呢?

    後周的主力軍隊殿前司,這是一個關鍵的點,也是兵變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後周的禁軍是主力作戰部隊,雖然在禁軍的系統中,他要比侍衛親軍司的人少,但能在殿前司的都是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十分的強悍。這麼說吧,誰若是能掌握禁軍,誰就擁有篡權的實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有自己的部隊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

    這就是趙匡胤的聰明之處了,趙匡胤早早有了野心,他知道如果柴榮死後,要想掌握殿前司發動兵變,擋在他面前最大的障礙就是張永德,他要想辦法除掉張永德,然後巧用離間計,設計埋下一塊木頭,上書“點檢做天子”五字。後被柴榮發現,柴榮便開始懷疑張永德,然後就想法設法的罷免了張永德的殿前司都點檢一職,讓趙匡胤代替他,所以趙匡胤才掌握了兵變的能力。

    所以,如果柴榮不罷免張永德殿前司都點檢,讓趙匡胤代替他的話,可能趙匡胤連發動兵變的實力都沒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騰訊新遊戲《一人之下》開測,tap評分4.8,遊戲體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