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一直以來,我們一說到婚姻的美好詞彙,不由自主地會想到“同甘共苦”這個詞。如果一對夫妻能經歷貧賤生活的奮鬥,忍受生活蹂躪的磨難,還能在腥風血雨後共同迎來春天,那麼,在我們的意識中,這樣“久經考驗”的愛情,必是我們心目中愛的模板了。但是,一些現實的事例,卻走向了“同甘共苦”的反面。

    為何夫妻“共苦”並不是難事

    我在多年的諮詢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故事:某位漂亮聰明的女孩,自幼家境不錯,父母也為她安排了“門當戶對”的結婚物件。但是,女孩最終不顧家人反對,以愛情至上之名,執意嫁給了一個一貧如洗的男人。

    一開始,他們的日子雖然清貧但也很快樂,男人的創業資金可能部分還來自女孩向孃家借的錢。慢慢地,男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來越好,眼看苦盡甘來……之後的劇情卻變成了“男人有錢就變壞”的經典版本——男人有了外遇,情人貌美如花,還很能幹,裡裡外外幫襯著這個男人。而曾經的那個“漂亮聰明”的女孩十幾年來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照顧父母,不但自己熬成了黃臉婆,也因為容顏老去,讓自己曾經為家庭的付出在新歡面前不堪一擊。

    有人說,愛情經受不了容顏的考驗、經受不了時間的考驗。現在,難道也經受不住財富的考驗了?

    很多一開始感情很好的夫妻,為什麼在面臨困難或者生活貧困時,感情都非常好?也就是“共苦”對於夫妻來說,並不是件難事?我想,主要取決於以下幾點。

    群體壓力導致從眾行為。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社會行為,也是從眾行為的表現。“同甘”與“共苦”現實的群體壓力不同,“同甘”的現實群體壓力要大於“共苦”的現實群體壓力,因此,在群體壓力面前,“共苦”要比“同甘”容易。在我們傳統文化的美德評判裡,也很傾向於讚美兩個人在面對共同困難時,同仇敵愾,齊心協力,舉案齊眉。

    解決困難成為共同目的。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們的內在也比較傾向於解決當下的實際困難,這時候,主要矛盾是解決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和現實生活條件的差距。也就是說,兩個人的目的在這個階段高度一致,就是解決困難。在這樣的階段,選擇“共苦”會比“同甘”所面臨的社會壓力更小。

    生活貧困的時候,個人擇偶選擇面也相對較小。在主流文化下,評價婚配的條件,還是主要以物質水平為主。在這樣預設的俗規下,相對來說經濟條件稍遜的人,擇偶的選擇面就比較小。關於婚姻中要考慮的兩個人的內在價值觀、成長性都會放在“有個人能看上我就不錯了”的信念之後。所謂的人窮志短,這也為日後婚姻的隱患埋下了伏筆。

    貧窮階段,兩個人的目標高度一致。就像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一樣,在這個階段兩個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如何賺更多錢?”這樣的一個單一的相對可操作的目標上。在這樣的大願景下,兩個人的想法、感受、節奏、話題,都圍繞著這個單一的標準進行。自然,標準越簡單目標也就越清晰,其實現性也就越強,兩個人共同克服困難的決心也就越大。

    走出低谷反而分離的原因

    夫妻共同奮鬥若干年,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要,走出人生的低谷後,卻選擇離開經受過大風大浪的另一半,這又是為什麼?簡單來說,有以下幾點:

    原先的目標跟不上當前的變化。“共苦”的目標沒有了,又沒有找到新的共同目標,自然兩個人的凝聚力就會減弱,這時,由長年積累下來的一些次要矛盾就會凸顯出來。比如:性格差異、三觀不合、婆媳矛盾等。在嘗試不同的方法後,確認這些次要矛盾已經嚴重影響彼此的生活質量,這個婚姻解體的可能就很大。

    婚姻的基礎,其實最終還是取決於底層的人格結構和彼此的價值觀。而這些內在的差異,彼此如果不經過長期的相處,是無法感受得到的。同時,如果被其他目標暫時障目,這些基礎性的東西也難於體現出它們的重要性。

    人格基礎與成長速度的不同最為致命。底層基礎有差異並不會讓婚姻致命,讓婚姻致命的是人格基礎不同,而且雙方的成長速度也不一樣。在兩個人實現了共同目標後,我們經常看到,一方開始追求新的人生目標,而另一方則安於現狀,將自己的世界侷限在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身上。一個談的是生命意義,另一個談的卻是家長裡短,共同話題越來越少,彼此在關係裡都無法被另一方理解和支援。這往往是大多數“共苦”容易“同甘”難的婚姻解體的原因所在。

    好的婚姻就像是開公司,本質是合作關係,當你的合夥人已經聽不懂你說什麼的時候,這個婚姻的“公司”就會有破產的危險。

    脫離困難後的補償心理。這對應了共苦難的第三點,很多人在婚前的擇偶圈子太小,以至於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愛人時是怯步的,所以,婚姻的結合很多是現實的考量。自然在物質條件轉好後,想到自己的人生不能如此虛度,就會有補償性的心理出現。

    不得不說,還有些婚姻解體是出於人性的自私。共患難是為了有人能跟自己一起奮鬥,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能“同甘”,是因為不希望有人跟自己分享勝利的果實。很殘酷的事實,但確實存在。

    如何實現“同甘共苦”

    那麼,夫妻之間到底該如何更好地經營情感,成為靈魂伴侶,實現“同甘共苦”呢?其實,現實中有很多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很穩定的夫妻關係,比如影帝梁家輝,幾十年來零緋聞,守著平凡的糟糠之妻;實力派富豪曹德旺,中年發跡後,也曾心動,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愛人,但是,最終還是決定與共同奮鬥的妻子共老。

    這樣的同甘共苦的婚姻要怎樣經營呢?

    任何一方都不要停止自我成長。成長得快的那一個,停下來等一下成長慢的那一個。但是,成長得慢的那一個,千萬不能賴在原地不動,否則,對另一方絕對是一種折磨。

    伴侶之間彼此共情的能力。在曾經困難的時候,與對方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雖然更多的只是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支援,但這點在富裕起來後也同樣需要。也許我們的人格基礎不一樣,對世界的理解也不一樣,但是,我可以允許這部分偏差,去體諒你的情感,去共情你的脆弱。慢慢地在歲月中積累起來的感情,是一種比愛情更淳厚的親情。

    伴侶之間應該有一些肝膽相照的義氣。我們無法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要求一個生命要對另一個生命全程負責,但是,如果兼具了成長和共情兩種能力,再經常念及彼此在患難時的恩情,這樣的婚姻想破裂都難。

    我們經常將多年的夫妻比喻成左右手的狀態,我並不覺得這是對愛情的絕望的論調。真要傷到任何一隻手,我們都會體會到徹骨的疼痛;同時,兩個大小均等、溫度相同的手相搓出的溫暖,又有哪種感情能夠替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儒家向來主張“學而優則仕”,為什麼閔子騫卻辭官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