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玄武岩
-
2 # 夜談春秋肥星星
我是肥星星,我來回答!
首先,北洋軍閥是由清朝後期北洋運動演變而來的,當中包括袁世凱,和其手下分裂而成的軍閥。主要有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段祺瑞,馮玉祥等等。但是,由於歷史教材的過於簡單的介紹,和忽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貢獻,所以讓人民群眾並不是十分了解真真正正的北洋軍閥。先說說其對歷史的壞處。
第一,袁世凱大量擴充軍備,積極備戰,造成大量戰爭產生,使生靈塗炭,致使國家經濟衰退。
第二,各路軍閥各自為戰,造成外國勢力進一步入侵中國,甚至成為戰爭代理人,消耗中國民力國力。
第三,袁世凱不斷徵收重稅,致使民眾購買力進一步降低,民不聊生。
這使袁世凱造成的大致影響。
但是,袁世凱的貢獻亦不容忽視的。
第一,袁世凱統一了中國,至少中國人民處於以個統一的狀態。
第二,袁世凱大力發展經濟,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民族經濟的起飛就在這一時段。
第三,袁世凱實際上在維護國家尊嚴上起了一個作用,不僅抵抗了外國勢力,而且有利於國家的發展。雖然被國人視為賣國但是袁世凱在此後發表了一篇國恥宣言,這表明袁世凱至少還有一份愛國的心。
第四,袁世凱一定程度上爭取了中國的利益,拒絕外國的干涉。
第五,袁世凱編練了一隻陸軍,而這支陸軍在某些程度上維護國家的安全。
所以袁世凱的北洋軍閥在某些程度上還是有作用。
-
3 # 魯中居士
關於這個問題,史料相當豐富,就看從那個立場、角度使用文化了!如:胡繩先生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劉仲敬先生的《民國紀事本末》,中華書局出版的,由李新主編的六卷本《中華民國史》……
-
4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北洋軍閥的創始人是袁世凱,所以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開山鼻祖。甲午戰爭後,滿清政府痛定思痛,準備練新軍以維護腐敗的統治,任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從而北洋新軍成立。同時北洋新軍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軍官,這批軍官掌握了北洋新軍,擁戴袁世凱成為領袖,慢慢形成了北洋軍事集團,這個就是北洋軍閥的前身。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憑著掌握北洋新軍的兵權,硬逼著滿清宣統帝退位。從而與南方革命黨同盟會議和,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北洋政府建立,北洋新軍中的軍官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作霖正式在中國政治舞臺露出崢嶸。以他們為首北洋新軍分成直系和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北洋軍閥正式形成。袁世凱稱帝失敗病逝後,直系,皖系,奉系為了爭奪中央執政權,打起了內戰,北洋軍閥最終開始衰弱,最後被國民黨擊敗徹底下臺。
一,爭權奪利,兄弟反目,直皖戰爭
1916年袁世凱病逝後,北洋政府沒有強有力領袖為首,從而凝聚團結北洋各派系在北京執政。各大派系勾心鬥角為了中央執政權大打出手。段祺瑞以皖系首領自居,以總理之職獨斷專行,打壓代表直系的大總統黎元洪。終於矛盾在1920年徹底爆發。雙方兵戎相見,兄弟反目,在京津地區互相攻伐。激戰五日後,皖系在直系,奉系夾擊下敗退。以是直系和奉系控制了北京中央執政權。
二,人心不足蛇吞象,直奉窩裡鬥,狗咬狗
直系和奉系奪取大權後,雙方為了權力又互相攻訐。張作霖強行推自己人梁士詒做內閣總理,因為北洋政府施行內閣總理制,對這個位置直系也勢在必得,不肯相讓。直系新首領吳佩孚一再通電指桑罵槐,1922年1月25日,梁士詒辭職內閣下臺。惱羞成怒的張作霖一不作二不休,乾脆武力奪權。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雙方血戰二個月,奉系兵敗如山倒,張作霖無奈與直系簽訂停戰條約,退到關外,直系徹底掌握北京中央執政權。
1924年9月,不甘雌伏的張作霖又捲土重來發動了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15萬人馬入關作戰。直系領袖曹錕下令抵抗。直系新秀吳佩孚,王承斌,王懷慶,馮玉祥領兵20萬出戰。雙方你來我往爭奪九門口,一仗死傷一萬人。正在雙方打的熱鬧時,直系將領馮玉祥,胡景翼,孫嶽反戈一擊,友動北京政變攻佔北京,直系吳佩孚兵敗逃亡溏沽。奉系奪取北京中央執政權。
最後總結:
北洋軍閥作為一箇中央執政集團,以一己之私奴役全中國,只知道爭權奪利,貪汙腐敗。為了權力年年發動戰爭,老百姓遭戰火摧殘,民不聊生。北洋軍閥這樣的不得民心,最終被國民黨趁機興起,北伐軍滅亡了北洋軍閥的殘暴統治。
-
5 # 瀋陽有青山
這時的“北洋”與我們理解的“北洋”是不一樣的。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接收改造“定武軍”,並改名為“新建陸軍”,而這個“新建陸軍”就是我們常說的“北洋軍”,也是“北洋軍閥”的前身。
在“小站”這個本來毫不起眼的地方,在清末民初時期,除了袁世凱之外,還有許多歷史重要人物出自這裡,比如號稱“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還有後來也稱霸一方的曹錕、吳佩孚、倪嗣沖、陸建章、張懷芝、孫傳芳、齊夔元、盧永祥等等二十多位名噪一時人物,因為這些人都出身於“北洋系”,他們佔據的地盤,所率領的軍隊,在後來都被史學家歸屬到“北洋軍閥”的團體之內。
1912年4月,袁世凱掌權之後,正式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當時由於“同盟會”內部產生矛盾,袁世凱拉攏部分“同盟會”的人,並與他們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統一。1916年6月袁世凱因尿毒症去世,隨之“北洋軍閥”產生了分裂,主要有三大派系:直系、奉系和皖系。
在此後的十餘年中,這些軍閥因為政治、經濟、人口以及所轄地域的歸屬問題發生了無數次的戰爭,除了派系內部的爭鬥之外,也發生了派系和派系之間的戰爭,比如1920年發生的直皖戰爭,1922年發生的第一次直奉戰爭,1924年發生的第二次直奉戰爭。這幾次大的戰爭,各個軍閥都是背靠帝國主義的勢力,在中國的土地上大打出手,使中國當時的社會受到極大破壞,對中國的形勢也造成了惡劣影響。直到1928年張作霖被日本人刺殺於瀋陽皇姑屯,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北洋軍閥”統治才得以結束。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除了發展工業和教育之外,剩下的就是收刮民脂民膏了。
先是發行“有借無還”公債,接著便是增加稅種,再然後是濫發紙幣,這些做法無異於搶劫,尤為可恨的是,他們還鼓勵種植鴉片,徵繳高額煙稅的同時,還武裝販賣鴉片,獲取暴利。這使得廣大人民處於朝不保夕,衣食無著,啼飢號寒的悲慘境地。
所以,從其本質上來說,“北洋軍閥”這個團體是一個反動的軍事集團,也是“辛亥革命”歷史時期一個令人唾罵的醜惡角色。
-
6 # 風清雲讀
我年輕時讀過焦菊隱做《北洋軍閥簡史》,時隔多年大都忘記了,但偶爾看到有關的東西還能想起一些,不像現在有人胡說八道,胡編亂造。因為這段歷史與大多數人無關,知道一些就行,算是常識吧。
-
7 # 弓目
對學歷史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有點大,關於北洋軍閥。袁世凱可以寫幾本書。袁世凱,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是早期代表人物,後來的曹昆,吳佩孚,馮玉祥也是!
-
8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北洋軍閥除了有名的大頭目外,也有很多小軍閥的。
我就知道一個,他並不是要做軍閥。
但是,天趕地催,他的人生恰好在那個位置,被時運和人事催逼,不得不做而已,大時代降臨,該軍閥安心接受失敗,跑去天津做了二十年的寓公。
竟然也幸福地過完了一生。
李厚基是江蘇豐縣梁寨鎮大王村人,他家是清軍世家,祖祖輩輩都做的是大清朝的武官,不過,一開始不是大官。
然而,也夠了,李家怎麼也要算地方實力派了。正所謂三代人連續努力才可以興起一個家族,李家興起自李厚基曾祖李光晉。
李光晉以武秀才入大清軍營,一直在徐州的地面上做軍官,可以說徐州的地面被他走盡了。
先後做過鄭集和碭山縣的把總,然後一路升職為豐縣千總,宿遷守備,徐州中營守備,宿州遊擊。
遊擊是參將,從三品,要算將軍了。
古代的人,一人得道全家跟隨,李光晉又把弟弟李光禹和李光烈也帶進了軍營。
後來,李光晉在與太平天國的瓜州戰役中戰死。
李厚基的祖父李明廉得以子襲父職,被編入淮軍與太平天國和捻軍作戰,後來又戰死。
然後就是李光基的父親李忠純了,李家接連兩代人為大清戰死,皇恩深厚,李忠純九歲襲職“雲騎尉”,官不算小了,正五品。
長大之後,李忠純在叔祖李光禹和李光烈的親切關懷下,也進入了大清的軍隊,先後做過保定府四門千總,一路升職河澗守備,天津左營守備,大沽中左營都司,前右營遊擊,古北口參將加副將銜,在天津周圍統兵40年。
將軍不免陣前亡,1900年,李忠純在與八國聯軍的作戰中也犧牲了。但是,這已經夠了,李忠純在天津做官40年,已經為李厚基留下了深厚的官場人脈,他生前與李鴻章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李厚基就出生在天津,雖然自小生活在軍營,熟讀兵法,但也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教育,精通八股文章,書法寫的很好,絕對算一個儒將。其時,大清朝已經開始練新兵了,李鴻章在天津開了一間軍校——大名鼎鼎的“天津武備學堂。”
有文化,有世萌,有人脈的李厚基理所當然的要去“天津武備學堂”讀書當兵了。
李厚基因為李鴻章的關係,畢業後得以直接進入總督衙門,充任衛兵,曾經跟隨李鴻章出使俄國,歐洲,日本,回國後升任總督衙門管帶。
1903年,袁世凱開始小站練兵,李厚基是陸軍第四鎮第七協第十四標標統(團長)。
自此,李厚基算是進入了北洋軍系統,一進去就是團長級別。十年後,二次革命爆發,1913年7月,袁世凱命令第四師(第四鎮)開往上海,與陳其美作戰,李厚基指揮部隊配合袁世凱的海軍打下了吳淞口炮臺。
被袁世凱任命為吳淞要塞司令。
有點軍閥的樣子了,一方司令了嘛!
四個月後,1913年11月,李厚基奉袁世凱命令率部入閩,任福州鎮守使,授中將銜。
我們都知道,北洋軍的鎮守使基本上全是軍閥了,手中有財權,有政權,有軍權。
李厚基在福建乾的不錯,一年後,1914年7月,李厚基鎮守使改為福建護軍使,後改為福建督軍,統轄福建全省民政財政和軍政,加上將銜,
兩年後,袁世凱死,各省督軍各自事實上獨立,李厚基也不例外,成了霸佔福建的一方大軍閥。這人生之路多麼地順暢啊!開始了軍閥亂戰的職業生涯。
一直到了1922年,南方國民革命軍已經成型,南方基本是北伐軍的天下了,李厚基看看大勢已去,打是打不過了,天下確定已變。
李厚基急流勇退,就帶了一輩子積累的財富,帶著30餘人的衛兵和秘書回到了天津。
然後,進入租界,做了一個“平民”,一直活到了1942年。
沒做漢奸。 -
9 #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北洋軍閥史是從袁世凱開始的,一直到曹錕結束,開始時間是1912年4月,結束時間是1928年12月(一說是1926年7月北京政府的潰敗)。這段時期的大總統共有五個,分別是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再往後就是蔣介石,當然到了蔣介石這裡,由於抗日戰爭的出現,我們對蔣介石時期的歷史也就熟知起來,這裡就只說說前五位總統的軍閥史。
一、袁世凱時期
袁世凱開始的時候是前清大員,官至一品,為直隸總督。然而袁世凱真正擁有實力是從他在天津小站練兵的時候開始的,他利用清政府給他的練兵機會,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比如當年跟他一起赴朝鮮的老部下,拉攏以前的一些故交,像徐世昌、唐紹儀等人;培植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以及曹錕、陸建章、段芝貴、王佔元、田文烈等人均在此之列;招納其他軍種人才,比如薑桂題、張勳等人。
袁世凱對這些部下有著恩威並施的管理方法,他能夠做到熟知部下,知人善任,基本上各級軍官及幕僚,甚至小頭目都能知道他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對於最底層計程車兵則用非常嚴格的法規。在袁世凱的領導下,北洋軍逐漸的成為他的私人軍隊。
正是由於這一點,溥儀登基後,攝政王載灃才將袁世凱趕回老家。按理說袁世凱沒官職了也就一無所有了,然而他即便是不當官了,那些北洋軍依然聽他的調遣,所以清政府不得不請他出來鎮壓革命軍。
袁世凱跟革命軍約定,只要他把清帝逼迫退位,孫中山就要把臨時民國大總統的位置讓給他,當然這件事情他成功了,不然也沒有後來的什麼事了。之後袁世凱又利用國會選舉,讓自己把“臨時”那倆字去掉了。
在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期間,全國其他地方雖然也有一些軍閥,但大都不敢妄動,相對來說還算是和平的。但袁世凱稱帝之後,全國各地都通電討伐袁世凱,於是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開始了,各地的將領紛紛通電獨立,各地軍閥也都宣佈獨立,袁世凱當上皇帝八十多天就嗝屁了,而隨著袁世凱的死亡,他的時代也就此落幕。
二、黎元洪時期
黎元洪發跡很偶然,是一個被歷史推著走的人,他本身毫無功勳,卻成為民國時期唯一一位榮任三屆副總統,兩屆大總統的人物。當然了,黎元洪不管怎麼上臺,怎麼執政,他都是一個沒有兵權的傢伙,而扶持他上位的軍閥,不過拿他當棋子罷了。
黎元洪在武昌起義的時候,還是清軍將領。由於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製造炸彈不幸爆炸,起義機密遭到洩露,起義領導人非死即逃,起義軍群龍無首,這時候需要一個比較有名望的人來鎮場子,於是就將清軍將領黎元洪抓來充數,就這樣黎元洪前一日還在鎮壓革命軍,後一日就成了革命軍的首領。
選中這麼一個貨色當湖北省都督,絕對是革命軍最大的敗筆。1913年5月,袁世凱假共和的面目暴露,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黎元洪早就知道袁世凱的大名,並且深知革命軍不是北洋軍的對手,於是臨陣倒戈,成為了袁世凱的馬前卒。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一命嗚呼。此時實際上控制北京政權的是段祺瑞,而黎元洪在此前就一直擔任民國副總統(袁世凱稱帝前),但他手下一直無兵,在那個年代,手底無兵就只能任人宰割,雖然他被段祺瑞推上了總統的寶座,但什麼用也沒有。
黎元洪雖然想真正的當一回總統,但無論怎麼玩弄權術,始終被時任民國總理的段祺瑞打壓。在1917年6月,一直被段祺瑞暗示復辟的張勳殺到了北京,此前黎元洪也私下聯絡過張勳,想讓其制約段祺瑞,等張勳到北京的時候,黎元洪還以為他是來幫自己的。
沒想到的是,張勳不僅不來幫自己,反而要殺掉自己,扶持清帝重新登基。黎元洪匆忙下只好逃到日本使館避難,並且致電馮國璋,讓其代行大總統的職權。段祺瑞看到黎元洪已經被趕跑,於是出兵將張勳也趕跑了。
三、馮國璋時期
自從黎元洪下臺後,馮國璋一直都是擔任代理大總統,雖然這前面有“代理”兩字,但一點也不影響他為當時民國政權的最高領導人。馮國璋與王士珍、段祺瑞同為“北洋三傑”,最後也就他一個人登上了大總統的寶座,雖然是代理的。
馮國璋在前期的時候,幫助袁世凱打下了不少江山,但他是個有原則的人,堅決不同意袁世凱稱帝。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馮國璋一直被袁世凱防範。袁世凱稱帝后,一直想讓馮國璋進京做參謀總長,但一直沒有如願。
不過時間不等人,歷史與民眾已經容不得袁世凱胡來,袁世凱稱帝后不久,各地的軍閥都宣佈獨立,並且出兵討伐袁世凱。而馮國璋在受命鎮壓革命軍的時候,也消極怠戰,後來又聯絡了江西將軍李純、浙江將軍朱瑞、山東將軍靳雲鵬、湖南將軍湯薌銘密電各省將軍發報令袁世凱取消帝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五將軍密電”。
雖然馮國璋手底有兵,但北京終究是段祺瑞的地盤,沒過多久馮國璋和段祺瑞就因一些問題而爭鬥起來,形成了第二次“府院之爭”(第一次是段祺瑞跟黎元洪),尤其是在對待南方的政策上,這兩位的態度截然相反。
由於雲南、廣西軍閥要麼公開反對北洋政府,要麼宣佈獨立,而且孫中山又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在對待這個問題上,馮國璋主張與南方和解,而段祺瑞則主張以武力去征服。
但馮國璋終究是在皖系的地盤上,由於政見不合,皖系將領多次製造軟禁大總統的氛圍出來,後來馮國璋一次南逃失敗後,就真的被皖系半軟禁了。本來段祺瑞即將要成功了,但原本傾向於皖系的曹錕突然傾向直系,由主戰變為主和。
最終馮國璋與段祺瑞共同通電下野,表面上看起來大家都下野了,但實際上馮國璋還是敗了。段祺瑞下野後雖不做總理了,只留任參戰督辦,但仍然自己幕後操縱和控制。而馮國璋下野(1918年8月13日)之後就回到河間老家,棄政從商,1919年12月28日因病去世。
四、徐世昌時期
徐世昌是北洋軍中的元老人物了,在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候,徐世昌就是袁世凱的幕僚,據說戊戌政變的時候,還是他同袁世凱一起出的向榮祿告密的主意。徐世昌在前清已經官居一品,擔任軍機大臣。
武昌起義爆發後,還是徐世昌向載灃保舉的袁世凱,雖然他不保舉,袁世凱也會再次出山,但他保舉了,這效果就不同了。清帝退位後,徐世昌並沒有立即跟著袁世凱做官,而是到青島隱居,順便觀望局勢。
徐世昌在隱居期間,擔心隱得太久就被政治拋棄了,於是他暗中與袁世凱聯絡,慫恿袁世凱解散國會,制約國民黨。等到徐世昌的目的達到之後,便於1914年5月1日就任民國國務卿一職,充任袁世凱的智囊。
馮國璋下野後,社會各界認為軍閥當大總統,太容易引起腥風血雨,還是選一個文人當比較好。於是大家都決定選舉徐世昌,在正式選舉時,到會議員有436人,徐世昌竟然以425票當選。當然一個沒有兵權的總統,註定是平衡各方勢力的傀儡罷了。
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從馮國璋手中接任民國大總統一職,那天也是馮國璋宣佈下野的日子。徐世昌在任期間,國內的環境相對來說還算是比較平和的,但他同黎元洪、馮國璋一樣,一直受皖系制約。
在徐世昌任總統期間,一直沒有選舉副總統,一方面他不願意有實力的軍閥擔任,因為他擔心自己被取代。另一方面他藉口南北調停,副總統的位置留給南方的岑春煊等人比較好(當時孫中山已經被排擠走,岑春煊任護國軍政府主席總裁),這樣他還能聯合護國軍對付皖系軍。因為他也是主和的,同皖系的主戰相反。
徐世昌在任期間,我國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但北洋政府選擇了鎮壓。在外交方面,徐世昌收回了日本繼承德國的青島及其膠濟鐵路,但由於這是英美兩國幫忙的,也被迫承認了“中國門戶開放”、“各國在華利益均等”的原則。
直皖戰爭後,皖系失敗,由於吳佩孚一直都對徐世昌擔任總統表示反對,於是重申召開國民大會另選總統。然而這個計劃被直奉戰爭擱置了,當時徐世昌還想要以奉系制直系,但說來說去,不管誰輸誰贏,他這個位置都坐不穩。奉系敗退後,徐世昌被迫下野(1922年6月2日)。
五、曹錕時期
徐世昌下野後,曹錕並沒有立即當上總統,而是把早已經下野的黎元洪拉出來復位(1922年6月11日),這樣做一來可以使南方護國政府名不正言不順,而來可以使總統和國會都成為直系的傀儡,這樣一來,就可以像之前的皖系那樣,控制總統了。
扶持黎元洪覆位是吳佩孚提出的,理由是讓黎元洪補足五年總統任期,等到黎元洪期滿下臺後,曹錕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擔任大總統了(國會都是直系的人)。但曹錕已經等不及了,以各種手段逼迫黎元洪交出總統印信。
1923年6月13日,黎元洪被直系將領王承斌軟禁在車站,被迫交出總統印信。之後他將這件事情通電全國,並且否認總統職權已被解除的說法,但他到底沒有兵權,說話不夠硬氣,怎麼折騰也不管什麼用。與此同時,曹錕已經組織選舉了,並且在選舉中“大獲全勝”。
雖然黎元洪說話沒什麼分量了,但他被逼迫下臺的訊息,大可以被奉系、皖系以及護國軍政府做文章,比如當時梁啟超就曾通電指責曹錕,其他各地軍閥也紛紛指責曹錕不講道義。就這樣在直系與各路軍閥的周旋下,直到1923年10月10日曹錕才到北京正式就職。
由於曹錕這總統來的不乾淨,他飽受社會各界的質疑,最令他焦頭爛額的是,這總統當的一點都不稱心。別說統一全國了,他連統一直系都沒有做到。在直系中,吳佩孚居功自傲,一直想將曹錕取而代之。在直系之外,還有護國軍政府在時刻準備著北伐。
1924年9月初江浙戰爭爆發,5日孫中山下令護國軍討伐曹錕、吳佩孚(此時孫中山又已經掌握護國軍政府)。15日奉系又對直系發起挑戰書,第二次直奉戰爭拉開序幕。在10月22日晚,早已對曹錕和吳佩孚不滿的馮玉祥悄悄回到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曹錕被迫交出總統印信,之後被馮玉祥囚禁。
儘管曹錕被囚禁,但明面上還是總統,直到11月2日才向國會提交辭職諮文。然而非常諷刺的是,前來逼他辭職的人,就是去年逼迫黎元洪交出印信,捧他上臺的王承斌。1926年春天,馮玉祥被張作霖打出北京,曹錕又恢復了自由。
張作霖委託張學良來告知曹錕,說一定擁他復位,這讓曹錕滿心歡喜,沒過幾天他就通電各省說馮玉祥已經撤出北京,意思是希望各地擁護他復位,結果沒有得到任何一方的迴應,前幾天說擁護他的奉系也不說話了。
之後曹錕又去找吳佩孚,結果連吳佩孚都不支援他復位,自此他才死心,於是在1926年5月1日,通電發表補行辭職宣言,聲稱“因病辭職”。而總統的職權則一直由段祺瑞執行(從1924年曹錕被囚禁後不久開始)。
1926年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釋出《北伐宣言》,蔣介石下達“北伐動員令”,一週後北伐軍出征,一路上勢如破竹,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部40萬眾節節敗退。直到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東北易幟”,從此北洋軍閥統治的日子正式落幕了。
-
10 # 不畏未來
北洋軍閥的由來
1901年,袁世凱任北洋大臣,所建立的軍隊稱為北洋軍。袁世凱也就稱為了北洋軍閥的創始人。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
發展階段:1912年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起到1916年逝世。
·衰落階段:1916年袁世凱病逝到1926年7月北伐開始前。
·覆滅階段:1926年7月開始北伐到1928年東北易幟。
創始人-袁世凱
北洋軍閥的三大派系直係軍閥:分佈在黃河、長江中下流域及直隸,頭目是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靠山是美國、英國
皖系軍閥:分佈在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頭目是段祺瑞、徐樹錚、王永泉、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靠山是日本
奉系軍閥:分佈在遼寧、黑龍江、吉林,頭目是張作霖、張學良,靠山是日本
北洋軍閥勢力範圍
三大派系的吳佩孚、段祺瑞、張作霖代表人物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秀才出身,後投效北洋,併成為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吳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華北淪陷於日偽之後,愈顯其晚節彌堅。最後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軍醫殺害 )。他還是亮相《時代》雜誌封面的首位中國人,被《時代》雜誌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
吳佩孚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物件。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段祺瑞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
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1928年因前線戰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日送回瀋陽官邸後即逝世
張作霖
此三人代表的北洋軍閥無疑是反動的,但是三個在民族大義、大是大非上的問題的問題是還是值得肯定的,不喜勿噴。
、
、
、
-
11 # 迷史小書童
提起北洋軍閥政府,大家想到的是什麼呢,這個一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軍閥混戰時期,更是一個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血雨腥風的混亂時代。這些軍閥為了個人私利,可以不顧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存亡,百姓的死活,他們永遠被訂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雖然他們都是十惡不赦的歷史罪人,但是他們身上也有我們所不瞭解的閃光燈的,每個人都是有人格魅力的。
第一:軍閥之間的戰爭,在他們看來也是君子之戰。無論是哪一方勢力戰敗,軍閥頭子也不會被殺掉,他們只需要通電下野就可以明哲保身了,然後可以回到老家或者住到租借區過安全日子。
第二:北洋無漢奸。軍閥頭子們為了爭權奪利互相廝殺,但是面對日本侵略者時卻不約而同的一致對外,堅決不做歷史罪人,不賣國求榮。東北王奉系首領張作霖,利用日本人給自己武裝力量,但是他當政期間多次拒絕和日本人合作,涉及到國家利益的時候他堅決回擊日本人的侵略要求,最終被日本關東軍暗殺。皖系首領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毅然拒絕日本讓他出山組織華北傀儡政府的邀請,他表示中國人唯有團結一心才能自救,堅決不做漢奸。東南王孫傳芳九一八事變後隱退天津,面對土肥原賢二的拉攏,恪守民族氣節,堅決不為所動。直系首領曹錕,雖然有賄選總統的汙名,但是他在民族大義面前也絕不含糊。晚年他無權無勢,面對日本人的拉攏,他聲稱寧可餓死也不給日本人做事,令國人肅然起敬,1938年因病去世還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第三:無心之舉給中國增加一塊海外領地。
那是1925年段祺瑞執政的北洋政府,一天法國駐華大使主動找到段祺瑞,交給他一份《斯瓦爾巴條約》,說這是他們歐洲幾個大國共同簽署的檔案,也希望中國也能簽字。段祺瑞仔細看了一下,這是一份關於和平開發改島嶼的檔案,只要簽了字就可以對改島用開發和使用權,就相當於對該島擁有主權。雖然當時簽字蓋章了,但是當時國內軍閥混戰,該島離中國又很遠,北洋政府也沒當回事。可是沒想到,就是段祺瑞的無心隨便一簽,現在卻讓我們中國受益匪淺,千禧之年我國雪龍號破冰船前往北極,透過不斷努力,我們在那裡建造了首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這樣中國科學家可以在此長期從事科學研究,獲得北極資源,而這一切,就得感謝段祺瑞簽訂的《斯瓦爾巴條約》。
第四:武力收回外蒙古。幸亥革命後外蒙古在沙俄的支援下單方面宣佈獨立獨立,當時的中國沒有承認。隨著一站結束德國戰敗和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列強無暇顧及外蒙古事物,北洋政府不顧蘇俄和日本的威脅警告,下令讓徐樹錚帶兵武力收回外蒙古,一個月之後,蒙古宣佈歸屬中華民國,蒙古全境迴歸。武力收外蒙古一改之前中國在國際上軟弱無能的形象,這一事件在在國內外享有高度讚譽。
第五:一戰勝利後,北洋政府雖然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但也沒有在合約上簽字,相反還廢除了清政府所簽訂的眾多不平等條約,還趁機收回了許多的租界。在西藏問題上也是寸土不讓,北洋政府排遣李根源將軍出兵在清末就被英國侵略的西藏片馬地區,並取得了勝利。
北洋政府以弱國之勢敢於和列強對抗,甚至和列強兵戎相見,在當時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算是已經做的很好了。起碼在對外問題上,北洋政府不失民族大義,與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12 #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26
北洋軍閥持續時間是1912年袁世凱上位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北洋軍閥前身是清政府的北洋新軍,後來在袁世凱的指揮下和南方革命軍孫中山先生談判,逼迫末代皇帝溥儀退位,而袁世凱也成功竊取了革命果實,成為了大總統,成為大總統之後的袁世凱實際上就是最大的軍閥頭子。
圖為袁世凱圖為北洋軍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去世,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沒有新的人物能夠服眾,分裂成為直系,奉系,皖系。直系馮國璋由英法扶持,皖系段祺瑞則由日本扶持,奉系張作霖也是有日本人支援,同時期的軍閥還有山西王閻錫山,蔡鍔的繼承者滇系軍閥唐繼堯,還有桂系軍閥陸榮廷,徐州還有張勳的定武軍,皖系軍閥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在眾多軍閥中實力最強。
圖為段祺瑞1920年,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聯合奉系軍閥張作霖打敗皖系,段祺瑞下野 。之後奉系和直系一起控制北京,但是直系勢大,1922年張作霖入關,被吳佩孚領兵打敗,奉系軍閥大部分狼狽逃回關內,說起吳佩孚,他被英法稱為最有希望統一中國的人。吳佩孚本是清末秀才,後來棄文從武,成為直系領袖,領兵打仗很有一套,個人生活作風也很好。1924年奉系15萬精銳再次入關。吳佩孚直系20萬與奉系交戰,此戰吳佩孚首次使用了鋼盔旅,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裝備鋼盔。誰成想馮玉祥突然叛變,領兵打入北京城,扣押直系首腦賄選大總統曹錕,趕走了溥儀,在馮玉祥部隊和奉系夾攻下,吳佩孚戰敗逃脫。此後奉系一家獨大,大舉入關,扶持段祺瑞為總統。
圖為玉帥吳佩孚圖為裝備法式亞德里安鋼盔的直系第三師“鋼盔旅”1925年進入上海,奉系軍閥勢力達到頂峰,佔據九省一市,東三省,熱河,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成為了中國最有勢力的軍閥,嫡系加上改編的軍隊將近四十萬人,但可惜只是曇花一現,隨後自家後院起火,郭松齡率領六萬奉軍精銳叛變,浙江督軍直係軍閥孫傳芳也反攻奉系,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才打敗了郭松齡,此戰後奉系元氣大傷。
圖為張作霖1926年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開始北伐,晉系軍閥閻錫山和西北軍閥馮玉祥先後加入革命軍,先後消滅了直係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打敗了奉系軍閥張作霖,1928攻陷了北京城,張作霖在坐火車退回關內時在皇姑屯被炸死,此後奉系軍閥由張作霖長子張學良接管。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加入國民政府,北洋政府退出歷史舞臺,蔣介石名義上統一中國。
圖為張學良 -
13 # 歷史小博主
北洋軍閥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關於其成因,既有外在的條件,更有內在的原因。
軍閥混戰20世紀20年代,中央政府失去了統御全域性的能力,導致南北各地大小軍閥相繼割地而治。
經過多年的軍閥混戰,到北伐戰爭前夕,國內還存在張作霖、孫傳芳、吳佩孚三大軍事集團。他們各自稱雄一方,背後都有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援,例如,奉系軍閥背後最大的金主就是日本帝國主義。
北洋軍閥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是由中國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的。
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一變初衷,開始物色代理人並透過代理人攫取所需利益,袁世凱正是合適的人選。於是,帝國主義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給予袁世凱以有力的支援。這樣一來,帝國主義透過軍閥集團終而控制了舊中國。
袁世凱死後,由於沒有一個強勢的人物能夠威懾住其他實力派將領,各個將領誰也不服誰,於是就誕生了各派軍閥。隨著廣州國民政府的成立,帝國主義深感統治乏力,急需新的代理人,再加上各國之間分贓不均,因此實力最強的皖系、直系、奉系軍閥就成了列強爭相拉攏的物件。
直皖戰爭結束後,直奉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張作霖為左右北方政局,開始投靠日本。
為爭奪北方控制權,直系和皖系軍閥也不甘示弱,爭相跟帝國主義國家合作。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援下,控制了皖、浙、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援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
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張勳的“辮子軍”,盤踞在西南一帶的滇系軍閥和桂系軍閥,都暗懷鬼胎。眼看中國政局這麼混亂,帝國主義也樂得所見,全力支援各系軍閥爾吞我並。
北洋政治學界所說的北洋時期,一般指1912年1月1日至東北易幟,這期間的中國政治。因其形式上主要受袁世凱建立的北洋軍操縱,因而稱為北洋政治或北洋政府。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爭相擴大侵華特權,逐漸形成了多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操縱中國政治的局面。為維護特權統治,他們大都採用了扶持代理人的辦法,清政府和袁世凱都曾是代理人制度的受益者。
袁世凱敗亡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開始物色新的代理人,而南北地區大小軍閥恰也需要帝國主義的支援來壯大自己的力量。在列強的扶持下,很快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從這一層面來說,帝國主義分而治之的侵華策略是導致軍閥割據局面形成的外部條件。
從大的線索而言,北洋政治經歷了承認民國、洪憲帝制、參加一戰、巴黎和會、軍閥混戰、修約運動等多個時間節點,每一個節點背後都存在著複雜曲折的鬥爭。其複雜之處,不僅限於北洋軍閥內部的爭鬥,還在於列強勢力攫取利益,甚至有時親自出馬,干涉北洋內政。
究竟是誰操縱了北洋政治?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事件面前,並沒有絕對的主導者,但主要起作用的無疑是幾個實力帝國主義國家的結合。
例如,從日本、英美等國在北洋時期的表現就可窺得一角。從承認民國到提出“二十一條”,都可體現出日本對中國利益的訴求。而美國則從華盛頓會議開始就一直限制日本的發展,企圖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努力,這也為後來兩國在二戰期間的“翻臉”埋下了伏筆。
1926年,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北洋政治徹底被清掃出歷史舞臺。但新的代理人政治無疑在繼續,這是不可避免的。
回覆列表
北洋軍閥有些事情做得還是很不錯的:
1.收復外蒙古。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後,部分外蒙古貴族叛亂。北洋政府任命奉系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率領兵1 萬進軍外蒙古。徐樹錚率領的人馬不多,但卻是多年苦練的勁旅。即便是沙俄殘留在外蒙古的哥薩克騎兵也不是對手。指揮有方的徐樹錚直搗庫倫,外蒙古的王公們只好俯首稱臣。
1919年11月18日,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正式宣佈收復外蒙古,並宣佈其為中華民國領土,撤銷其自治,北洋政府直接統治外蒙。
2.段祺瑞坑日本人的錢。1916年,段祺瑞上臺,皖系執掌中央政府。以“經濟開發”和“參加歐戰”為名不斷向日本人借款,主要經辦人是北洋軍閥政府的政治軍事顧問日本人西原龜三,所以這筆外債就叫“西原借款”,共計借了1.45億元。最後這筆借款一直都沒有還過。1929年經濟危機來臨時,日本“一朝回到解放前”,甚至逼的討債人佐分利貞男破腹自殺。
3.張作霖寸土不讓。張作霖不僅把東北治理的比較好,而且他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有一次他手下的一名士兵被日本人殺害了,張作霖便氣沖沖的找日本人算賬,結果日本竟然要給5000快錢打發了。他對手下說“以後遇到日本人該殺就殺”果然不久之後,就有兩名日本人被殺,這次日本人來找張作霖算賬,張作霖說“兩個人,我給你們1萬塊”氣的日本人直跺腳,也拿張作霖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