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檸檬講歷史
-
2 # 像晚風吶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代,也是朝代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通俗地來講,就是在這個時間段裡出現的皇帝最多。要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們需要把這個詞拆開來理解:
1.魏:這個魏指的是三國時期的魏朝,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這段時期的主角是魏蜀吳三國,彼此都想吞併對方,卻又彼此相互制衡,直到劉備去世傳位劉禪,最終蜀國被魏國所滅,而吳國依然與魏國抗衡著。
2.晉: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說過,在蜀國滅亡後,吳國與魏國依然對抗著。在魏國的陣營裡,司馬氏開始掌握實權,最終司馬炎逼迫在位的曹奐禪位給他,並改國號為晉,十幾年後晉國滅掉吳國統一政權。
好景不長,晉國只過了十幾年的太平日子,各方擁有軍權的將領就開始作亂,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晉朝也由此經歷了西晉時期和東晉時期。
3.南北朝:這個時期是指在晉朝政權滅亡後,南北方兩政權對峙的時代,南朝有宋齊梁陳四代,北朝則主要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和隋朝,是一個戰亂紛爭不停的時代,直到隋朝滅掉南方的陳朝,最終結束了南北朝分裂的狀態,實現了大一統。
-
3 # 白龍赤子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山著名的亂世,這一時期出現了“五胡亂華”的現象,也出現了“十六國”的政權,這麼多的政權,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當然這種現象的出現有著它深刻的時代背景,當然,這一現象的出現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也是雙向的。在造成破壞的時候,也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政權林立這一時期有出現的政權有“十六國”的說法,這種說法來自於北魏著名史學家崔鴻的《十六國春秋》,該書中記載了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成(漢)、後燕、南燕、北燕、後秦、夏、西秦、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實際上,當時的政權不止十六國,還有吐谷渾、仇池等政權。所以,此時是歷史上少有的多政權林立時期。
民族大融合前述十六國,它們的建立者多為中國歷史上的匈奴、羯、氐、鮮卑、羌五個民族,所以史家將這一時期歸納為“五胡十六國”。這些民族的南下,透過在漢地建立政權、生產生活,客觀上達到了對這些民族的“漢化”。同時,漢族從這些民族中也學到了許多有利於生產生活的方式,比如西域地區椅子的傳入,就很大的便利了漢族的生活,這是顯而易見的。
另外,關於這一時期民族大融合還有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那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這次改革明確地提出了許多漢化的措施,包括“易漢服”、“講漢話”、“改漢姓,定門第等級”、“通婚姻”等等。這些措施的實行,對民族大融合有很大的促進意義。
“南朝”和“北朝”這一時期,南方和北方有著明顯的不同,南方的政權由基本生由漢族建立,而北方政權
大多由北方遊牧民族所建立。南方的政權主要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北方的政權主要有北魏、前秦、北周、北齊、後趙等等。這一時期,“南朝”和“北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不同的,大多數學者認為正是“北朝”為隋唐大一統時代的到來貢獻更大,如錢穆等學者,而一些學者則持相反的態度。總之,在提起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南朝”和“北朝”的不同之處。
門閥政治的盛行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門閥政治盛行的時代,出現了一大批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家族,如陳郡謝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弘農楊氏等等。這些家族的成員,一旦掌握了國家的權力,幾百年間都具有重要的話語權。這樣一來,出身寒門的人就根本沒有做官的機會,難怪鮑照有:“瀉水置平地,任爾東西流”的感概!社會的執行受到很大的限制,肯定也會有人起來反抗門閥士族的統治,劉裕和孫恩就是這類人。
結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此時“中國”版圖內政權之多,是歷史上少有的。同時,這樣一個“五胡亂華”的時代,必然有利於迎來民族大融合的時代,這是此時的優勢。另外,我們應該注意此時“南朝”和“北朝”的不同,二者對於歷史的貢獻有所不同。最後,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門閥政治盛行的時期,也反映了這一時期政治的黑暗。
-
4 # 歸隱南山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社會大分裂時期(公元220——公元589)。魏指三國時代(曹魏220——280蜀漢221——263孫吳223——285)。公元285西晉統一中國並於公元316年被匈奴人劉淵滅掉。公無317年司馬睿在士族王導和王敦支援下於金陵(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與此同時,北方和西南先後建立十六國:即西南李特建立的成漢。北方五個少數民族和漢族呂光先後建立十五個政權:前涼後涼,西涼,南諒,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秦,後秦,西秦,前趙,後趙,夏。歷史上稱五胡(匈奴,羯,羌,氐,鮮卑)亂華。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南北對峙。南北雙方為統一國家,長期發動戰爭。如東晉初的祖逖北伐。和前秦苻堅的南征(淝水之戰386年)。
公元42O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宋”。東晉滅主。此後南方先後經歷了劉宋,蕭齊(蕭道成),蕭梁(蕭衍),陳陳(陳霸先)。史稱南朝(420——589)。都建康(今南京)。(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同樣北方士族大量南迂,給南方帶來大量熟練勞動力,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工具,這是南方經濟開發發展得到進一步發展,縮小南北經濟差異。
公元386年來自大興安嶺的鮮卑人拓拔部右首領拓拔珪帶領下建立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間)。從此北方經歷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公元386——581),史稱“北朝”。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古中原漢族朵居,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特別是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進一步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和理濟的發展。
長期的政權分立,帶來社會動盪不安。長期的南北政權的對峙,阻斷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歷史要求一個大一統的中國重新組建,在南北朝後期初現曙光!
北周武帝宇文邕,透過社會革新,和“滅佛”運動,其國力倍增,消更北齊的高洋集團統一北方。公元581年。北周外戚隋國公楊堅廢掉八歲周靜帝,建立國號為“隋”。公元589年隋滅掉南方陳朝。建立大一統國家,建立盛極一時的隋唐時代。也結束了自東漢未年以來中國時間最長的國家分裂局面。,
隋唐立國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制。加強對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深度和難度,如首創科舉制,,使用文官治理國家。並開創中央集權的三省六部制。這些制度為大唐的鼎盛經濟和繁榮文化奠定堅實基礎,並被後世廣泛使用。
-
5 # 曉書齋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這種大動亂體現在多方面的矛盾,胡漢矛盾,地方與中央的矛盾,士族與寒族的矛盾,儒家秩序解體的矛盾。這些矛盾是這個時代的主題,胡漢矛盾是以北魏拓拔氏全盤漢化而至隋一統天下而解決,門閥與士族的矛盾是上承東漢察舉制中敘九品中正制,終因士族自身腐化墮落以及以寒士劉裕稱帝而逐漸解凍,餘緒一直延伸到隋唐科舉制而告徹底瓦解,地方與中央的矛盾,在西晉是各地實封的王與皇權的衝突,在東晉主要是門閥大族與皇權矛盾,如王敦,蘇峻,桓溫,桓玄與皇權的爭鬥,這些來自地方實力派與中央政府的矛盾歷安史之亂,唐末藩鎮一直到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而宣告終結。儒家的崩潰與信仰秩序的重建則經歷了更為漫長的過程,道教與佛教攜手登上舞臺中央,並與儒家相互滲透影響和融合,而至北宋才從回舞臺中央。因此,認識魏晉南北朝主要要從這四個方面入手。一胡漢矛盾
胡主要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居於北方的少數民族。比如匈奴人建立的前趙,羯族石勒建立的後趙,鮮卑慕容垂建立的後燕,慕容德建立的南燕,氐族苻健建立的前秦,羌族姚萇建立的後秦,以及鮮卑拓拔部建立的北魏。根據氣象學家竺可楨的研究,公元兩百年至六百年是世界史上的寒冷時期,在北半球的氣溫降低,嚴重影響了草原民族的生計而被迫南遷。在這樣的氣候大背景下,從漢武帝擊敗匈奴之後,匈奴臣服南遷就已經開始,後來光武帝劉秀甚至打破邊民內遷的禁令,以充實邊郡,也就是說內遷和漢化早已發生。隨著在西晉八王之亂中耗盡國力,自幼生長在長安的匈奴人劉淵敏銳的看到了晉王朝的虛弱,趁勢而起。多米諾骨牌一旦推倒,就如開啟的潘多拉魔盒再也收不回來。
西晉王朝長安,洛陽被攻破,權力真空由誰來填補?這是擺在時代各民族的主題。是晉王朝收拾河山,還是北方各族逐鹿群雄,定鼎中原,是每一個雄主必須面臨的時代課題。石勒,苻堅應時而生,可惜北方只是短暫的統一而歸於分裂。桓溫,劉裕,北伐功敗垂成。最後這個時代的問題透過北魏幾代統治者而解決。這個問題是什麼?就是胡漢問題。是以漢化胡,還是以胡化漢,還是以胡入漢?拓跋宏的選擇是以胡入漢。如果說馮太后重新整理了政治,從部落制到官僚制,鄔堡制到三長制,還是推行均田制,革新稅制的租調製,那麼孝文帝拓跋宏無疑要進行社會大革命。他的措施主要有這樣幾條,一是禁止各階層禁止穿鮮卑服飾,二是朝堂之上禁止使用鮮卑語,三是把都城從平城(今大同)遷到中原文明的中心洛陽,四是姓氏漢化胡漢通婚。這種全盤漢化的結果,甚至讓護送元昊北還的南梁將領陳慶之以為中原衣冠猶存而甚於江東。這是北魏完成的使命。
二.士族與寒門的矛盾晉士族在東漢就已見端倪,後曹魏採納陳群九品中正制則把世家大族利益制度化,士族登上舞臺成為主宰則在東晉,典型的如王謝世家。東晉後期,這些高門士族子弟,享受門閥制度的好處,位高而身尊,一天天的腐化墮落下去,視政務軍事為俗物,朝政可以勉強虛以逶迤,軍事這種高危繁苦行業當然是士族子第所極力迴避的。於是乎從軍就成了寒門上升的通道,劉裕是行伍出身,蕭道成行伍出身,陳霸先亦是行伍出身。這些行伍出身的將領深知士族之衰敗,墮落,而授之以清要之職,而大批啟用寒士,承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根基才開始動搖。士族與寒族的矛盾是隱性的,但是對國家的影響卻很重大。士族壟斷政治經濟與文化,必然腐化墮落,腐化墮落計程車族政權又怎麼實現政治清明,克服神州的願望呢,在這種保守封閉的圈子裡,當士族再無王謝一般的人物,士族的政治統治就宣告結束了。只是它們在餘緒一直影響到隋唐,而終以科舉為唯一上升通道而告徹底結束。
三.地方與中央的矛盾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最大的特徵是中央政府衰弱,非常不穩定,地方與中央對抗的事件層出不窮。司馬炎篡魏建國以後,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宗室子弟實封其國,這跟劉邦立漢的時候分封功臣與宗親是一樣的策略。結果自不必說,最後以宗親血戰而收場,地方勢力做大,中央政府沒有權威,尾大不掉就會衝擊皇權,天下紛爭。等八王之亂過後,西晉河山殘破,士族登場了。
士族登上舞臺的原因則是晉室衰微,衣冠南渡,毫無實力的司馬睿被王導,王敦扶上帝位,加之以王導調和吳郡大族,取得支援,方有晉室在南方立穩腳跟。東晉這樣的建國曆程,從一開始就是外重內輕,本末枝強。掌軍如王敦,桓溫,桓玄,無一不起於世家。在看東晉當國掌權的,如王導,庾亮,桓溫,謝安,亦是豪門大族。而東晉最重要的兩支武裝,北府兵,西府兵,都是將領自行招募組建,西府北府兩支軍隊,對於可以禦敵,對內可以平叛,當然亦可威脅皇權。王敦,桓溫,桓玄的軍事資本是西府兵,劉裕則起於北府兵。這些士族在朝為官,在野又是經濟實力強悍的莊園主,中央政府對於這些經濟和軍事可以自為的豪強,自然是動彈不得,這就構成了對皇權極大的挑戰。而解決這些問題,一直要等到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再無讓藩鎮再現。
四.儒家的崩潰儒家的崩潰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武帝獨尊儒術後,董仲舒融天人感應,陰陽五行入儒家,導致讖緯之說興起,儒家神秘化,繼之以儒家著疏日益鎖屑,這自然不能滿足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是政治導致的信仰坍塌。魏晉之交多少名士被殺,孔融,何晏,王弼,夏侯玄,嵇康,張華等等。那些陰謀家,做的都是陰狠狡詐之事,竊國掌權,如司馬氏,掌權之後骨肉相殘,華夏一片血汙。在這樣的亂世,仁義道德的君子是沒有市場的,只有殺人的英雄和姦雄,只有趨炎附勢的小人才最做適合生存。儒家在這樣的背景下,是遭遇到了思想和現實的嚴峻挑戰。魏晉玄風正是因此而起。玄風不關時政,不關人物,自然無礙統治。吃藥,喝酒,佯狂,長嘯,清談,是遠離政治血汙的心靈天地,是政治極陰暗下留給那些深具道義感的人的最後樂土。儒家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能不受其影響,因而儒家玄學化。在魏晉南北朝之際,佛道大興,正是因此背景,現實不可逆轉,只能心向玄遠和虛空。
儘管兩晉南北朝是大亂的時代,在文明程序中充滿血汙,然而這是在這些無序與混亂中,完成了偉大的轉變,如胡漢融合,門閥消解,寒族得勢,儒家崩潰與改造,有些則仍然留給後世去解決,如中央地方關係失衡問題,然而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了隋唐這樣的盛世,把中國古代文明推向了另一個高峰。
(本文完)
-
6 # 常棣tandy
說起魏晉南北朝時期,我想我們中的大多數總會有一個印象那就是一團漆黑到暗無天日!我今天就來談談我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理解: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形態
1、土地所有制形態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態是世家大族地主佔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佔有土地上的依附農民——部曲、佃客。這種封建關係的形成,隸屬性被極度強化,但勞動者和土地的結合,緩和了兩漢以來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這一嚴重的社會危機。
這時候的屯田制、佔田制、均田制,只是作為這種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補充形態出現的,它們得受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制約。
2.門閥士族
關於世家大族這個名稱,有不少人認為不如用門閥士族好。我認為世家大族和門閥士族其實是同義語。世家這個名稱,可能會和春秋時代的“世卿”、“世祿”混淆,其實是能夠區別開來的,春秋時代的“世家”,如淳釋為“世世有祿秩家”(《史記平準書》集解引),我認為這樣解釋是比較確當的。
魏晉南北朝的世家就是士族。《新唐書·杜羔傳》:“開成初,文宗欲以真源、臨真二公主降士族,詔宗正卿取世家子以聞。”可見世家和士族本來是同義語。“士”“仕”本來是一個字,仕族用古義稱士族,而士族二字驟看起來,好像帶有書香子弟的味道。
東晉、南朝的琅邪王羲之、王融,陳郡謝靈運、謝朓,南陽庾信,琅邪顏之推,他們才華不世出,稱之為士族倒可以;至如北朝的趙郡李元忠、勃海高昂,這些帶有土豪氣息,沒有一點書香餘韻的,稱之為士族,真是不相稱。所以仍用世家來稱呼他們。
大族見《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世江東大族。”《北史·宋弁傳》:“高門大族。”門閥見《北史·辛術傳》:“寒人必擢,門閥不遺。”《新唐書•薛登傳》:“魏取放達,晉先門閥。”門閥和大族雖然不是同義語,但也很接近,只是從字面上看來,門閥的門第更高峻一些,一般世家大族有時還不能企及,因此就採用大族這一個名詞了。
世家大族有時候又被簡化成世族,這是根據《晉書·外戚傳》:“庾亮世族羽儀。”《宋書·恩幸傳》論:“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把世家大族一詞簡化一下,就成為世族這個名詞了。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形態和民族融合
魏晉南北朝,西晉的佔田制,北朝和唐代的均田制,實際又是封建社會前期,地主經濟已經佔統治地位下再度建立起來的村社殘存形態。到了唐中葉,均田制破壞,兩稅法實施,中國村社的殘餘形態才基本結束,後來只有實行連坐法的保甲制度還殘存下來罷了。
這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它的中期和後期了。江南的地方經濟,在兩漢以前是不算十分發展的。歷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北方南下流民和江南土著農民經過長期辛勤勞動,江南的農業和手工業才有了巨大的發展。
侯景亂梁和隋文帝滅陳,江南地方經濟一度出現停滯跡象,到了唐代中後期,全國經濟的佈局,又數“揚一益二”了。五代十國時期,南宋時期,明清時期,江南地方經濟都有長足的發展,所以江南成為中國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
關於六朝時期江南經濟的發展情況,無論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經歷了民族融合這個過程。只有透過這個過程,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吸收了新鮮的血液,才會更加發展壯大起來。在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係中,各族人民之間的密切聯絡、相互聯合和融合是主流,是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我們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與此同時,對於當時各族統治者或政權(國)之間的矛盾和鬥爭,需要指出這些鬥爭的階級實質,區分正義和非正義的不同性質。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長時期的劇烈的戰爭中,湧現了不少優秀的軍事統帥,他們指揮戰爭的藝術,一直到今天,還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這裡著重說一說《尚書·仲虺之誥》裡提出的“取亂侮亡”的問題。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如果內部安定團結的話,無論敵人勢力怎樣強大,也不見得會被消滅掉。
十六國時期,前趙進攻前涼,前趙主劉曜有二十八萬軍隊,“列營百餘里,金鼓之聲動地,河水為沸”。前涼張茂雖然只有幾萬軍隊,但內部和睦,使敵無隙可乘。後來後趙主石虎也動員了十多萬軍隊進攻前涼,還是攻不下來。相反,兵力雖然強大,如果內部充滿矛盾,像前秦主苻堅統率八十七萬人大舉南下,同只有八萬人的晉兵會戰於淝水,也會敗塗地。劉裕北伐的兵員並不比後秦多,只是趁著後秦姚氏眾叛親離之際,“取亂侮亡”,終於攻下長安,滅掉後秦。
所以,只要自己內部安定團結,別人就不敢輕易欺侮,在中國歷史上,這類例子還很多。這個歷史教訓,我們應該好好記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匈奴、羯、氐、羌、鮮卑等部族已經融合到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裡去了。此外構成中華民族的一些部族,如東北的夫餘、沃沮、勿吉、室韋、庫莫奚、契丹各族,西北的高昌、焉耆、龜茲、于闐、疏勒諸城邦,西邊的吐谷渾、附國、女國、鄧至、宕昌、党項各部落,西南的東爨、西爨各部落,他們的融合,促使中華文明有了一次大的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四鄰的友好往來,也是非常頻繁的。東方和海東的高句麗、百濟、新羅以及日本,北方和柔然高車、突厥,西北和大月氏、噘噠、波斯、粟特、大秦以及五天竺國家,東南和佔婆、扶南、狼牙修、訶羅單、盤盤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從未斷絕過,儘管困難險阻重重,遠遠大於治世。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3—6世紀的東方各國,並不像西方資產階級學者所說的那樣,還都處於矇昧落後狀態,其實它們是有較高的文化的。而且,它們相互間往來頻繁,包括派遣使節進行訪問和開展經濟文化交流,這些友好關係是值得加以闡揚的。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發展
直到今日,總有人把魏晉南北朝時期看作是中國史上的黑暗時代,認為它一團漆黑,社會經濟停滯不前。後來學習了世界歷史,逐漸改變了這個看法。
是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經濟佔絕對統治地位,貨幣近於廢棄,這是由於封建依附關係的加強而造成的,但不等於說這個社會就裹足不前了,這個社會的文化就不再向前發展了。
相反在這個時期,無論是經學思想、哲學思想、宗教思想,史學著作、地理學著作,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繪畫、書法、雕塑、音樂舞蹈、雜伎等等,以及科學技術方面,都有重大的成就。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上的成就,為以後唐宋時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正文完)
-
7 # 孤膽騎俠
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三百多年的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快,存在有多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至589年隋朝楊堅滅南陳重新統一結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漢與孫吳並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未計算冉魏和西燕)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位於江南皆建都在建康(現今的南京,孫吳時稱為建業)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國家合稱為六朝。
公元189年漢靈帝死後,中原長期混亂。在地方勢力割據混戰中誕生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由曹操之子曹丕、劉備和孫權分別建立。曹魏政權在魏明帝之後,逐漸被以司馬懿為首的司馬氏攫取,266年被西晉取代。263年蜀漢於魏滅蜀之戰亡於由司馬昭秉國的魏,280年東吳政權於晉滅吳之戰亡於晉,近一世紀的三國時代最後由西晉短暫統一。
晉朝完成統一之後迅速腐敗,短暫的統一於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後分裂瓦解,政局再度動盪。在304年因為成漢與劉淵的立國,使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316年建國僅五十年的西晉亡於匈奴的劉曜後,宗室司馬睿南遷建立東晉,南北再度分立。東晉的司馬氏皇室長期受江南世族控制,後於420年被劉裕取代,劉裕建立劉宋,南朝開始,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後才開始正式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
南朝歷經宋、齊、梁、陳等四個朝代。初期經濟與軍事強盛,但由於戰略運用錯誤,加上皇室與宗室內鬥淫亂,使國力由盛變衰。南梁國力尚可,但在侯景之亂後分裂成西梁與南陳,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與北周。北魏統一北方屢次擊敗南朝,意圖南並,但被北方外族柔然牽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後才有餘力對付南朝。北魏經漢化運動後經濟持續發展,但亦造成北方六鎮鮮卑貴族與洛陽鮮卑貴族的文化衝突,後期政治混亂髮生六鎮起義,分裂成高歡擁護的東魏與宇文泰擁護的西魏,之後分別自立為北齊與北周。
北周主張胡漢融合,於577年攻滅北齊,統一北方。578年,北周武帝死後,政權逐漸掌握在外戚楊堅手上。581年楊堅篡北周,建立隋朝,並於589年滅南陳,統一中國,長達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隋唐時期開始。
南北朝的最終統一對於中國歷史具有深遠的影響。也對後世中國大一統思想的形成產生積極的作用。
-
8 # 草臺班子
魏晉南北朝時間跨度太大了,而且這是一個大分裂的朝代,僅東晉十六國就讓不少人暈乎乎的,分不清彼此。
在我瞭解這段歷史的時候,有三點體會最深:
1.這是一個人性逐漸泯滅的時代,越往後統治者越冷血。
這其中的分水嶺是前秦天王苻堅,他那一代人,基本上還堅守著儒家的“仁”,在他之前,統治者對待前朝的皇帝還算“仁慈”,一般也就是幽禁起來而已。苻堅這裡,對他征服的政權,不僅是不殺,反而是重用,比如前燕的慕容家族。
但是淝水之戰後,這些異族卻紛紛揹他而去,曾經與他共枕的慕容衝殺入了長安,而他曾經的得力干將姚萇把他送上了“斷頭臺”。
苻堅的悲劇,慕容的背叛,起了一個反面的典型,此後的統治者越來越冷血,對待前朝的皇室,基本都成為了“滅族”!
2.得罪了人民不要緊,得罪了世家大族必亡。
我們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在門閥制度橫行的魏晉南北朝,這句話是行不通的,支撐一個朝代前行的通常都是世家大族的力量。
偏居江南的東晉如此,後來的宋齊梁陳也是如此,就是北方的“異族”政權也不例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後燕慕容盛,對待屬下苛刻,執法嚴峻,只做了三年皇帝就被“政變”了;而接替他的慕容熙,吃喝玩樂反倒坐了六年的皇帝。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慕容熙不折騰世家和官員。
3.漢人政權忙著“玄學”,少數民族政權偏儒學。
少數民族政權其實並非都是殘暴,除了羯族的政權外,其它政權“漢化”都比較深厚,在東晉流行清談、玄學的時候,這些政權反而尊崇儒學。
前秦如此,前燕也是如此,後來的拓跋魏也是如此。
回覆列表
魏晉南北朝,又被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替最為頻繁的時期,主要分為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三國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
如何呵護長髮
在古代是男女大都留長髮,影視劇中也能看到打扮是這樣的。在沒有飄柔也沒有清揚的時代,他們是如何保養維護一頭長髮,不長頭皮屑也不長蝨子的呢?
那個年代人們洗頭也是會用到洗髮膏的,一種叫“澡豆”的東西,就是豆子研磨成粉,再新增各種香料製成洗滌劑,散發著優雅的香氣。魏晉時期是中國古代“香料行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因為民族大融合,各種西方的南方的香料傳到中原,首先在上層貴族圈子裡流行開了。後來洗臉洗澡甚至洗衣服都可以用澡豆,這大概是最古老的衛生用品了吧。
“五胡”名字咋亂來呢?
五胡亂華的五個少數民族是鮮卑、羌、匈奴、氐、羯,為什麼使用這古怪的名字?它們可不只是名字古怪,其寓意更“沒人性”。鮮卑是“賤奴僕”的意思,羌是“頭戴羊角的鄉巴佬”,匈奴是“很兇很兇的奴隸”,氐是“低下低賤”的意思,羯是“被閹割的公羊”。這缺德名字可都是我們大漢族知識分子的傑作,其實環顧古今,“漢族知識分子”這一類人當中還真沒幾個好貨,非常的傲慢。它們都覺的這些個少數民族都是缺弦少筋的土包子,不配參與到優雅昌盛的漢文學當中來。
這種對五胡少數名族的輕視,赤裸裸地體現在漢民族文化中,我們大量的貶義成語:胡思亂想、胡編亂造、胡吃海喝、胡言亂語、胡說八道、胡作非為、胡攪蠻纏,這些“胡”字開頭的成語都是貶義詞。
選官制度
曹魏時期,曹丕發明了一個官員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知道後來發明科舉制,期間三四百年間都是使用這個制度來選拔人才。當初看《琅琊榜》的時候,我就納悶兒,怎麼這一搓人鬧來鬧去鬧了半天就是在一幫皇親國戚之間玩兒,原來按照這個九品中正制,能當上官兒的呀都是上層階級。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的要素大致是:出身要好;對長輩父母要孝順、你的人氣要旺!換現在來說,鹿含能去當宰相。按照這個弄法,天然的就不公平,貧賤人家的孩子,怎麼去跟他們拼人氣!在這九品當中只能在下面混混,上面的頂層高官還得是貴族。於是這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
怎麼過節日呢?
首先,關於“端午節”的各種習俗,主要就是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在魏晉以前,華人還真的沒那麼多節日或紀念日要過,我們現在的生日、祭日都是從那個時代傳開,算起來這得歸功於“佛教”的傳播。佛教就是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並生根的,哪怕現存的少林寺等寺廟、雲岡龍門等佛教石窟,都是那個時代開始流傳下來的。在佛教以前,中國的國教是根正苗紅的道教,道教反而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但佛祖有啊!佛教就是要給各個菩薩過生日的,漸漸的,老百姓們也加入進來,自己也開始過起生日來。再接著就一發不可收拾,順帶著給本土的各路神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也都有了生日,原來要拜佛祖所賜呀!
人們都吃什麼?
主要食物是麥子跟稻米,還有傳統的五穀雜糧。那時候還沒有土豆、番薯跟玉米這三樣最重要的副食,這三樣是發現新大陸之後才傳回來的,也就是明末清初的年代才有(其實中華大地只能養活五六千萬人,但因為有了土豆番薯,產量瞬間翻了幾番,所以有了康乾盛世,康熙皇帝也是運氣好呀)。哪怕是納入零食類的水果,那時候也非常貧乏,大概只有梨子、桃子、獼猴桃、大棗、杏花、殷桃這幾樣,有荔枝但這個太奢侈了,盛唐時期吃個荔枝還被寫詩來罵咧,漢王朝傳入了葡萄跟石榴,至於我們現在路邊滿地都是的西瓜、草莓、香蕉菠蘿,當時根本還沒有。那真的是個物質非常貧瘠的時代呀。
再說吃肉,這個就更沒得吃了。我以前看《三國》電視劇的時候,覺著奇怪,他們怎麼動不動就五斤美酒兩斤牛肉,一桌菜被很多個場景來使用,不僅不能吃而且菜會馬上便餿,只有五香牛肉方便儲存,所以他們就是能吃牛肉。兩晉時期的物資,只有皇帝才能吃得到豬頸肉其他人不許吃,於是才有了“禁臠”一詞。兩晉時期,牛市重要的農產物資,是絕對不允許宰來吃的。哪怕是到後來經濟已經很發達的宋王朝,牛肉跟羊肉也是極其昂貴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