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週一文
-
2 # 我願為樹
董仲舒對於帝國制度的貢獻就是為君主專制提供一套理論依據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儒家公羊學派的大師,著有《春秋繁露》等書。他自小攻讀《春秋》,晚年聚眾講學,由於讀書用功,景帝時他曾做過博士官。漢武帝初即位,各地舉賢良時,董仲舒以公羊學大師身份應召,被選首列。從此以後,他便投合漢武帝的口味,多次上書、對策;進而撰述、講學,全面闡發自已的學說,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看到統一集權是大勢所趨,又是漢武帝的要求,便搬出儒家經典《春秋》,進行穿鑿附會。他說:“《春秋》大統著,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他宣稱春秋提倡的大一統思想,是最高的真理,誰也不能違抗。他又進一步發揮說:“君人者,國之元也”,主張大一統要統到皇帝身上,因而要絕對“尊君”。君上和臣民的關係,是乾和核的關係,是木和末的關係,應該“強幹弱枝,大本小末”,主次關係,絕不容顛倒。這個話,很有點先秦法家的氣味。董仲舒還說,君主陽,臣子主陰,陽永遠居主位,陰永遠是次位,君臣的上下尊卑關係,當然也要固定不變。董仲舒確實是以儒家學說為主體,把儒、法、陰陽五行,按需而收,揉合一處,為漢武帝當時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成套的理論根據。董仲舒繼承了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進一步發展成“天人感應論”。這是董仲舒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的核心。他把“天”說成是最高主宰,而且象人一樣,是有意志的,有感情的。皇帝則是代表天意,君臨天下百姓的,當然至高至尊而不可違抗。他提出的這種君權天授的理論,借天上的神權來維護地上的皇權。
先秦法家韓非說過:“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董仲舒有取於此,提出了自己的“三”理論,並且附會於“天意”。他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且“王道之三綱,可求之於天”。從董仲舒的“三綱”思想來看,君為臣綱,是為君權,父為子綱,是為族權;夫為妻綱,是為夫權。而這三綱,又“可求之於天”,是天的意志,天的安排,最後統一到神權之上。
在政治上加強集權,反映到思想上便是要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有鑑於此,在他的《舉賢良對策》中,正式向漢武帝具體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種運用政權的強制力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雖然沒說要焚書坑人,但強行統一思想意識的想法,與秦始皇並無二致。歷代皇帝都清楚統一思想意識的的重要性,從此,儒術取得了獨尊的地位,並長期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
3 # 江湖小曉生
董仲舒這個人,可以說是學問高深的儒學家,也可以說是投其所好的投機分子。他堅定不移地實行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信念,結合各種思想融入他所謂的儒學之中,使得漢武帝對他言聽計從。
他所構建的帝王制度,本身和周朝的封建制度是沒什麼太大區別的。但是有一點進步,那就是他強調了大一統的重要性,這是很難得的。
01《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董仲舒就是個販賣學問的,皇帝需要什麼,他就販賣什麼。儒家有不合適的地方?沒關係,切掉。別的學術裡有什麼不錯的地方?沒關係,加進來。
這就是董仲舒所宣傳的儒家思想,其實就是百家思想融合在了一起,雜糅而成的一種新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百家的思想都被融合進了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裡,又怎麼能說被罷黜了呢?這就好比,大學裡面所學的數學,過去數學是分成了基礎數學、微積分、幾何、代數等等各類不同方向各自發展的,可是大學高等數學一本書裡,把他們全都給涵蓋了。這種誰看了都很舒服的思想,漢武帝看了當然非常高興,他認為董仲舒實在是太有才了,所以就把改革思想的事情交給了他。其實這裡我們就能看得出,董仲舒所要打造的,那就是思想上的統一性。過去秦始皇完成了六國大一統,所以他能夠名垂青史。
可是一統六國的秦朝只維繫了15年之久,壓根就靠不住。為什麼?因為人的思想得不到統一,光在形式上搞統一,那是沒什麼用處的。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
為此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思想上統一的要求,也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想法。這不是說百家學說沒了,而是他們的精華部分被董仲舒給汲取了,儒家思想也不是完全徹底地流傳了下來,那些不利於統治的思想也都被拋棄了。
為此在思想上的大一統,在漢武帝時期終於構建了起來。漢武帝為什麼能成為和秦始皇並駕齊驅的人物?可不僅僅是因為他喜歡打匈奴哦。
02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天人感應這個思想就非常大膽了,有點類似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過孟子提出的那個年代,還是各國爭霸的年代,所以他有膽子提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年代,可是漢武帝大一統的時代,這個時候董仲舒敢於向皇帝提出這樣的思想,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春秋繁露》
所謂天人感應,其實有很多種理解。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理解,完全顛覆了我們對封建社會的認知。
他這裡強調的天,並不是皇帝,而是黎民百姓。這裡的人指的才是皇帝。天人感應的核心思想就是,希望皇帝能夠感受到民間疾苦。
董仲舒認為,百姓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如果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那一定是朝廷做得不對,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釋。秦朝末年為何有那麼多農民起義軍呢?如果皇帝能夠管理好這個國家,讓百姓都安居樂業,誰會願意跑出來冒著殺頭的風險造反呢?周星馳電影裡有句話十分中聽,天下有多少乞丐,不是丐幫幫主決定的,而是皇帝決定的。如果皇帝足夠英明,百姓安居樂業,鬼才願意出來做乞丐。道理其實是一樣的,董仲舒提出這個思想,目的就是希望繼往開來的君主們,能夠對天下百姓心存敬畏之心。
因為百姓可以成就你的皇位,百姓也可以推翻你的皇位。誠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說法是一個道理。
03三綱五常,奠定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封建社會最大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有皇帝。所有大臣、百姓全都圍繞著皇帝轉悠。漢武帝時期,其實皇帝的概念並沒有深入人心。
即使孔子時期已經提出了君君臣臣的思想,可是那是一個亂世,大家都有各自的君臣關係,所以君主思想也不夠深刻。
《詩》雲“宜民宜人,受祿於人”為政而宜於民者,固當受祿於天。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漢書》
為此董仲舒在君君臣臣的思想引導之下,大膽提出了後人為之詬病的三綱五常。三綱五常中,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君為臣綱。
正如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一樣,董仲舒認為君為臣綱,那也是一種天理,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皇帝就應該被所有臣子們所擁戴,皇帝的命令就應該是所有的臣子都要執行。
這就好比每天人都要吃飯睡覺一樣,你可以餓肚子或者熬夜,但是一直這麼搞下去,早晚得掛了,因為這是自然規律,不遵守自然規律,當然是要被自然所淘汰的。
董仲舒的這一席話,說得漢武帝熱血沸騰,他忽然就覺得自己是真正的天神之子了。這種思想普及以後,皇帝的地位就更高了,而臣子們對皇帝自然就更加忠心了。
總結:後世封建王朝的帝王制度,其實是董仲舒確立的。漢武帝之前,天下處於半分封半郡縣的狀態,每個分封的諸侯王們都有資格建立自己的小王國。這些小王國完全可以不用聽從漢朝皇帝的調遣,因為他們有自主的賦稅、軍隊,還能夠私自鑄造錢幣。
這嚴重威脅到了漢朝皇帝的統治,為此才爆發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雖然被平定了,可是這種局面依舊存在。
那麼漢武帝便啟用了兩種方法杜絕這種情況的存在,我們比較熟悉的當然是主父偃的推恩令,這是從形式上徹底解決了諸侯王做大的可能性。
還有一種方法是從思想層面上改變人們對皇帝的看法,那就是董仲舒提出的帝王制度了。這玩意兒把帝王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將君臣關係確定為一種自然規律。
這麼一來臣子們想要造反的,就必須要掂量掂量了,是不是真的要倒行逆施,違背自然規律。所以後世的大一統王朝也就能夠長期延續下去了,否則一旦新皇即位,就一定會有臣子造反,為什麼?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
參考資料:
《春秋繁露》
《漢書》
-
4 # 文淵閣007
董仲舒對大漢王朝制度的貢獻
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到漢武帝的採納,於是在中央興辦太學,在地方興建學校,聘用儒家士子授業,當時主要教授四書五經,學成之後品學兼優的人,朝廷可以提拔為官,於是天下人紛紛進校為學,實現學而優則仕的夢想,透過這一措施,營造了很好的讀書風氣,民間讀書人由此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學於是奠定了思想上的霸主地位,使儒學逐漸成為正統思想,從而確定了西漢乃至以後各封建王朝的文化標準。
儒家學說之所以得到漢武帝的認同,主要就是儒家思想能夠起到教化民眾,維護思想統治的作用,比如其中的“三綱五常”對維護封建秩序的作用是極大的,董仲舒不僅提出意見,還身體力行在各地行辦學校授課,大力推行他的思想體系。
透過皇帝的號召,官員的實施,儒師的講學,民眾的跟從,社會的造勢,使儒學大放光彩,最終讓儒學思想深入人們的靈魂中,形成一套統治人心的文化制度,文化制度的完善促成了政治制度的強化,各項制度也隨之鞏固。
結語:董仲舒可以說是帝國制度的一塊基石,他宣揚的思想牢牢穩住了人們的思想不開小差,從靈魂深處穩固了大漢王朝。 -
5 # 淅淅的小雨857
漢武帝即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問,漢武帝問的主要是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問,武帝主要是問治理國家的政術,第三次策問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
董仲舒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很快,出現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時代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統一的國家將面臨著分裂的危險。景帝時任博士的董仲舒認為,重要的問題是要鞏固集中統一的政權,防止分裂割據的局面出現。董仲舒從儒學經傳中尋找統一的理由,他從《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統“。董仲舒就根據《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論。他在《天人三策》中說:“《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適合古今任何時代的道理。
“大一統“既然是宇宙間最一般的法則,那麼封建王朝當然要遵循。這就是董仲舒所要設立的政治哲學的核心。他根據"大一統“的普遍法則,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統“的論點。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說:“只要不是在六藝之列的,(所謂“六藝“,就是過去讀書人必備的六種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許其發展下去,不允許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教派和學說就不會再來迷惑百姓,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顯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子孫後代“。只有思想統一才能有統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為的準則,這樣才能維護與鞏固政治的統一。用思想統一來鞏固政治統一,思想應該統一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該遵循什麼,怎麼做了。只有政治統一才能長治久安,當時漢代的政治是統一了,但不穩固。統一思想成了大一統的關鍵。於是,董仲舒多次強調要用孔子儒學統一天下的思想。
在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統的建議之後,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從此漢代思想界樹起了儒學的權威,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漢代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形成經學思潮,董仲舒被視為“儒者宗“。
-
6 # 小江讀史
“天人感應”學說和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
“天人感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君王的暴政,君主的權利是神賦予的,論證了君主專制的合理性。用一切詭異的自然現象去警示君王的功過,社會的衰敗現象。一年之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那麼這是因為國君對老百姓實行了“仁政”、“德政”;一旦帝國內部到了災年,災難頻發,百姓顆粒無收,人口縮減,國家財政收入銳減。那麼就是君主實行暴政,是天降下災難使君主受到懲罰。兩種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帝國內部的穩定,加強了君主專制。
“三綱”、“五常”學說。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臣要聽從君主的,子要聽從父親的,妻子要聽從丈夫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這是一種處理社會人倫關係的基本準則,它的作用在於維護帝國社會內部的倫理綱常,建立一套封建等級秩序,以證實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統治的合理性。
“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西漢建立之前,秦末農民起義、楚漢戰爭,戰爭使得民生凋敝、社會發展停滯不前。西漢建立後,為了恢復經濟,不得不採取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黃老思想作為統治策略,“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西漢的經濟進入第一個高峰,即“文景之治”。但在那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因為劉邦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的緣故,使得漢景帝時期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吳楚七國之亂被平定,但國家仍然存在分裂的隱患。漢武帝繼位之後,急需一種思想來穩定這種局面,這時候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就恰逢其時的被漢武帝所運用了。該思想的出現,論證了天下歸於一統的合理性。董仲舒提出,不僅要政治的大一統,而且要思想文化的大一統,他認為老百姓之所以會造反,地方分裂割據,在於帝國內部所信奉的思想過於游龍混雜,因此需要思想的“大一統”,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帝國官方正統思想,其他的學派和思想,國家要限制他們的發展,防止其他思想在百姓中傳播。董仲舒的“大一統”論,一定程度防止地方權力過於集中而導致地方分裂,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西漢帝國的統一。
董仲舒對帝國制度的貢獻,體現在這三個方面。
這個問題簡要的回答,如有謬誤,請多多指教。
-
7 # 金棠文化
董仲舒對於中華帝國制度的貢獻巨大,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中國大一統社會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也為漢民族的最終形成確定了理論體系。。
秦滅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後,即在中央確立了以皇帝為首的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土地制度方面實行廢井田開阡陌,還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秦王朝還進行了焚書坑儒,採取愚民政策,用法家的嚴型峻法控制百姓的言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為子孫後代皇位永續採取的這一系列措施,唯獨少了思想建設,沒有把六國遺民的思想集中統一到秦帝國的旗幟下,最終導致陳勝吳廣起義後的一呼百應。
秦帝國滅亡後,漢初用黃老之術,採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文景之治”,國力逐漸恢復,到漢武帝時,國勢達到強盛,在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背後,尚缺少維繫正形成中的漢民族的統一思想。正是這時,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恰恰符合了封建國家統一思想的需要。
自從董仲舒將儒學推薦給漢武帝、使之成封建國家思想核心後,兩千多年以來,儒家思想不僅成為漢民族的指導思想,而且向外輸出,東到朝鮮、日本,南至越南,形成了儒家文化圈。而且,歷史上諸多曾入主中原終被同化的民族,也是敗給了儒家文化。
-
8 # 天晴愛睡覺
董仲舒的貢獻就是強化了君權,搞了場造神運動抬高了皇帝的地位,讓皇帝能更加隨心所欲的應用權力!
董仲舒能被漢武帝重用,主要是因為“天人合一君權神授”迎合了漢武帝的口味,所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說白了:漢武帝是漢景帝第十子,即位是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而且漢武帝繼位之後,今天地震明天洪水,災難片樣的沒完沒了;漢武帝自己心裡也發虛!董仲舒這一套給漢武帝吃了安心丸,堅定了漢武帝的政治自信;
回覆列表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確立了儒學的作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官方統治思想的主導地位。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引入陰陽五行理論,構建"大一統"和"天人感應"的新思想體系,他的思想是西漢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選擇出適合中國歷史的官方哲學,對鞏固漢代統治秩序與維護大一統局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
秦滅亡後,諸子百家學派非常活躍。漢初近六七十年,以"清靜無為"為特點的黃老之說盛行全國,漢初統治者希望以黃老的"無為"和"好靜"作為手段,收到"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樸"的效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黃老之說到了漢武帝時代,給諸侯和富賈豪強以擴張勢力為非作歹提供了機會,加劇社會兩極分化,激化階級矛盾,已不適應統治階級要求了。而博大精深的儒學理論正好迎合了漢武帝這種需求。儒學以"仁政"為核心的政治觀和道德觀,以及具有包含政治教育文學哲學倫理等內容豐富的特點,使得這一學說被統治階級全面利用,這一學說在和平時代控制人民更具有適應性。
當然,英明的漢武帝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極端主張並未完全實施,而是在保證儒學的官方學術、政治主導思想的前提下,在學術、思想領域走的是"悉延百端之學"。也就是說漢武帝沒有排斥百家,但不管怎樣,儒家學說自此成為統治者的正統官方學說,對後世的影響一直到現在還沒有終斷。(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