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隱軒主人
-
2 # 抗日限南朝鮮
文學,以文字為先,後而精於所學。
顧而文以通俗為第一,以朗朗上口為旨。它不是記實,不是案卷,更不是歷史。它可以憑作者想象超出科學,亦可按個人喜好誇大事實。只是看客能夠接受。
所以,文學是由它的綜合造詣決定成就,而非吹毛求疵去求實一時一事。
-
3 # 文發揚
此事在《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說的寧國府<黑山村烏莊頭烏進孝給寧府送地租年貨來了。書中動物不少。他從哪裡來?他們是<山坳沿海子上的人。走了一個月零兩日。>。從這裡可以看出,全部走的是陸路。從所送東西中,<海參五十斤,大對蝦五十對>,海產品並非他們的出產。從陸路運來可得肯定。
如何運?走了一個月零二天。車走,人走,馬走。車運馬馱。
-
4 # 哲蝶化羽
古代沒有鐵路、公路,所以像如今的高鐵火車、高速公路、還有航空飛機都不存在,那麼古代的貨運是怎麼運輸的呢?@會飛的胡蝶認為,是以當時高速發展的水路運輸貨品的。
古代路運都是以馬車來運輸,小小馬車能裝載多少東西,再說當時的公路也不發達,以泥地為主,遇到雨天坑坑窪窪,更不好運輸。大型物件或是數量龐大的貨品只能走水路運輸。《紅樓夢》裡,多次提到船運,說明當時的船運比較發達和人們都習慣用船來運送貨品。
01賈元春晉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皇帝降隆恩,准許後宮娘娘回家省親,賈府也在準備接駕。一天賈璉的奶媽趙嬤嬤來府上想央求賈璉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安排事務,碰到賈璉和王熙鳳說省親的事,就和王熙鳳聊了起來。
鳳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見個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歲年紀,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沒見世面了。說起當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書還熱鬧,我偏沒造化趕上。”趙嬤嬤道:“唉喲喲,那可是千載希逢的!那時候我才記事兒,咱們賈府正在姑蘇揚州一帶監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預備接駕一次,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說起來……”鳳姐忙接道:“我們王府也預備過一次。那時我爺爺單管各國進貢朝賀的事,凡有的外華人來,都是我們家養活。粵,閩,滇,浙所有的洋船貨物都是我們家的。”
趙嬤嬤說,太祖皇帝時期,賈家在揚州一帶監造海航,就已經富可敵國:“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還有能力接聖駕,大把大把的花錢,花起錢來像淌海水似的;王熙鳳也不甘示弱,“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請來金陵王”的王家,上祖輩單管各國進貢,外國來的人都由王家招待,廣東、福建、雲南、浙江的貨物都是由水路貨運到京城,並且運貨物的洋船都是王家管理。可見水路船運是當時最大的交通運輸工具,人們當時的物品運輸都是由水路船運。
02烏進孝進貢,一張禮單,品類眾多,數量寵大,沒有說到貨品是怎以運輸來的,但是從烏進孝和賈蓉的對話可以看出,烏進孝也是從水路運輸貨物的。烏進孝說賈元春升了皇妃,必有許多賞錢,賈蓉說:“你們山坳海沿子上的人”怎麼知道這些道理,皇上的賞錢只幾百金,哪裡夠家裡一年幾千銀兩的開支。
烏進孝笑道:“那府裡如今雖添了事,有去有來,娘娘和萬歲爺豈不賞的!”賈蓉等忙笑道:“你們山坳海沿子上的人,那裡知道這道理。娘娘難道把皇上的庫給了我們不成!他心裡縱有這心,他也不能作主。豈有不賞之理,按時到節不過是些綵緞古董頑意兒。縱賞銀子,不過一百兩金子,才值了一千兩銀子,夠一年的什麼?這二年那一年不多賠出幾千銀子來!”
賈蓉說烏進孝是海沿上的人,說明是住在沿海地帶,不是內陸,烏進孝是貴族官宦家裡的供貨商,每年供貨數量寵大,在當時船運高速發展時代自然是走水路運輸。
03林黛玉從揚州到金陵,也是林如海安排了船,把黛玉和賈雨村送走;第五十七回,紫鵑試探寶玉,說林家人要把黛玉接回揚州,寶玉發病,看到自己房間裡的工藝金西洋自行船的模型,以為是接黛玉的船,便指著亂叫說:“那不是接他們來的船來了,灣在那裡呢。”
可見,船運在當時非常發達,並且當時的人們都是普偏在使用船運運輸。
-
5 # 楚塞江郎
如果這樣去理解《紅樓夢》的話,我只能非常遺憾地說:“你根本就沒有認真看過這書”!就你提到的問題,書中雖未專門給你提點交待,但其實已經是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別不相信,下面就拿你例舉出來的這張單子,聽我來告訴你《紅樓夢》中烏莊頭是怎麼把這些東西運進京城送到賈府中去的:
書中原文如下:
(賈珍)一面忙展開單子看時,只見上面寫著:“大鹿三十隻,獐子五十隻,狍子五十隻,暹豬二十個,湯豬二十個,龍豬二十個,野豬二十個,家臘豬二十個,野羊二十個,青羊二十個,家湯羊二十個,家風羊二十個,鱘鰉魚二個,各色雜魚二百斤,活雞,鴨,鵝各二百隻,風雞、鴨、鵝二百隻,野雞,兔子各二百對,熊掌二十對,鹿筋二十斤,海參五十斤,鹿舌五十條,牛舌五十條,蟶乾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對蝦五十對,幹蝦二百斤,銀霜炭上等選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萬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雜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乾菜一車,外賣粱谷,牲口各項之銀共折銀二千五百兩。外門下孝敬哥兒姐兒頑意:活鹿兩對,活白兔四對,黑兔四對,活錦雞兩對,西洋鴨兩對。”
就這份“單子”而言,其中所列的“……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銀霜炭上等選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萬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雜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乾菜一車,外賣粱谷,牲口各項之銀共折銀二千五百兩”等,這些東西是怎麼運到賈府的,答案自然是“用馬車、牛車拉去即可”,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存疑,故此處不再多說。
那麼,除掉以上這些和最後送給“哥兒姐兒”們的“頑意”,剩下進貢的物品清單中總計還有三十個品類(含因工藝不同而重複的品類)。為便於說明運送問題,我們先按照書中的交待將這些東西進行分類:
一、第一類為臘制肉食品,即以傳統工藝“臘”制好的幹品,現代在中國的江南、西南及東北地區仍非常普及。按照“單子”中註明及《紅樓夢》一書的行文習慣,至少有以下貢品應屬於此類:“家臘豬二十個,野羊二十個,青羊二十個……”;
二、風乾類魚肉製品,即現在仍十分常見的風乾肉製品類。此類在“單子”中應該有“家風羊二十個,鱘鰉魚二個,各色雜魚二百斤……風雞、鴨、鵝二百隻,野雞、兔子各二百對”等,至於再後面的“熊掌二十對,鹿筋二十斤,海參五十斤,鹿舌五十條,牛舌五十條,蟶乾二十斤……幹蝦二百斤”等等,應該不會有人認為這些東西是鮮活的吧?不用說,肯定全都是幹品;
三、保鮮類肉食品,書中沒有明說具體的保鮮工藝,但以當時的條件,還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就比如在中原及許多地區流傳已達數百年以上的鹽漬保鮮,比如冬季運輸輔以覆冰冷藏等,以當時賈家的實力,似乎都不算什麼難事!況且據書中烏進孝所言“今年雪大,外頭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天氣嚴寒,保鮮自然更非難事!而在單子中,此類貢品至少有“湯豬二十個,龍豬二十個,野豬二十個……家湯羊二十個”等等,相對而言,這些均屬於較大宗的肉製品!
四、“活”物,也就是作者在單子中專門註明“活……”字的貢品!在單子中有以下這些“活雞、鴨、鵝各二百隻……外門下孝敬哥兒姐兒頑意:活鹿兩對,活白兔四對、黑兔四對,活錦雞兩對、西洋鴨兩對。”除此之外,還有可能為鮮活水產品的“大對蝦五十對”等;
五、在此,還需要提請各位注意的是,在這份“單子”中,凡屬尚有生命的動物(主要為“頑意”類),作者都特意註明了“活……”,為什要這樣做呢?難道象曹公這樣的大師,還非得要閒得蛋疼沒事找事兒地多寫個“活”字,圖好玩兒嗎?顯然絕非如此,個人認為,他在此處特意如此著筆,顯然是為對應“死”而寫的!也就是說,他的意思是,凡未註明“活……”的,應該均為死物,不管是風乾或是“臘制”、保鮮等如何加工,但肯定都已經是肉食品了!而在這份“單子”中,至此尚未完成分類的貢品,就只剩下了“大鹿二十隻,獐子五十隻,狍子五十隻,暹豬二十個”而已,它們雖然體積可能相對較大,但如果已經變成為肉食品的話,相信運到京師、送入賈府肯定也不會太難!你以為呢?
綜上所述,雖然看似烏進孝入府進貢的動靜不小,但其實真正需要一路上小心看護的,也不過就是“孝敬哥兒姐兒頑意”的四隻小鹿、十六隻小兔、四隻錦雞、四隻西洋鴨,外加六百隻活禽,可能還有五十對大對蝦(不確定)而已,就這麼點兒東西,對於烏莊頭聲勢浩大的進貢車隊而言,你還會以為是很難辦到的事兒嗎?如果他個“老砍頭的”連這點兒小事兒也辦不了,那恐怕賈家也早就換了莊頭了!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烏進孝進貢,賈珍看禮單:只見上面寫著:“大鹿三十隻,獐子五十隻,狍子五十隻,暹豬二十個,湯豬二十個,龍豬二十個,野豬二十個,家臘豬二十個,野羊二十個,青羊二十個,家湯羊二十個,家風羊二十個,鱘鰉魚二個,各色雜魚二百斤,活雞,鴨,鵝各二百隻,風雞,鴨,鵝二百隻,野雞,兔子各二百對,熊掌二十對,鹿筋二十斤,海參五十斤,鹿舌五十條,牛舌五十條,蟶乾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對蝦五十對,幹蝦二百斤,銀霜炭上等選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萬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雜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乾菜一車,外賣粱谷,牲口各項之銀共折銀二千五百兩.外門下孝敬哥兒姐兒頑意:活鹿兩對,活白兔四對,黑兔四對,活錦雞兩對,西洋鴨兩對。”
說是走了一個多月,我就想問一問這麼多活的動物是怎麼運來的?還走了這麼長時間。以現在的運輸條件都難以想象。
回覆列表
不清楚賈府的莊子離賈府有多遠,但是按照書裡描述肯定是老莊主和兒子帶著莊裡的勞力長途跋涉運送過來的。交通工具可能有牛車,馬車,舟船以及挑夫擔運等。
這種情況在現代都市人眼裡感覺不可思議,但這個確確實實在以前是存在的。無論是鏢局走鏢,牧民轉場,少數民族和地方進貢,還是災荒戰亂年間逃荒。都是長途跋涉,趕牛趕羊,甚至肩挑手扛。
就是在八十年代,農村人蓋房子,很多還要自己去挑木材。遠的也有幾十上百里的路程。
這些事兒看似遙遠,其實也僅僅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只是現在的生產力發展的太快了。年輕人沒有經歷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