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拂硯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出自宋朝黃庭堅的《清平樂-春歸何處》。

    筆者摘抄原詞如下,以饗讀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首詞是一首惜春詞,表現作者惜春的心情。文筆清淺恬淡,清新婉約。

    乍一看,覺得應該是婉約派詞人的尋常作品,無甚驚豔之處。

    再一看,出自北宋黃庭堅的大手筆,立刻懷了恭敬仰慕之心,仔細拜讀!

    後世之人聞黃庭堅大名,率先肯定其書法大家的地位,其作品成為很多書法愛好者臨帖首選。

    論起文學成就,他略遜於同時代詞宗蘇軾,曾以學生身份拜在蘇軾門下,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但是,黃庭堅在書法造詣上成就突出,生前已經和蘇軾齊名,在北宋文壇成為比肩之人。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

    同時,黃庭堅被譽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

    我們來看一下黃庭堅這首惜春詞,甚覺感慨,大人物也有小情懷。

    筆力雄健的書法大家,文學家在尋常生活中,用他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情感觸角,為世人留下了接地氣的一首詞。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下片惜春之無蹤影可循。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後,仍不一語道破,餘音嫋嫋,言盡意未盡。

    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意境優美。

    這首詞的詩眼就是“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黃鸝百囀千回,反覆詠歎,誰也不知道它說的什麼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就像風兒飛過了薔薇,過去了也就過去了,誰也不知道它去了哪裡,問世間情為何物,問世間誰人解得風去了哪裡?

    春歸去,也像是黃鸝鳴囀無人曉得天機,更像是風兒飛過了薔薇了無蹤影。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春像人一樣,一轉身就不見了,難覓蹤跡。

    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世間之人,失去了親人正是如此況味,徒增傷感和悲辛!

    讀到這裡,細細品味,有過悲傷經歷的人,頓悟作者到底要說什麼?

    原來,這並不是一首平淡無奇的惜春詞,而是一個鐵血男人最無奈和悲情的嘆惋,他把春天比擬為失去的親人,誰也不知道她去了哪裡?

    反正這世間,我是再也看不到她了,她像風飛過薔薇一樣了無蹤跡。

    悲傷啊,徒留我在此地悲哀、掙扎、想念你,你是我的春天,你到底去了哪裡?無人能夠解答,我只有長嘆息以掩涕兮!

    筆者認為,這才是宋朝大書法家、大文學家黃庭堅,寫這首貌似清淺惜春詞的深意,明寫春歸,其實另有苦衷,是以春比擬失去的親人。

    作者悲傷、哀婉,又不失態。懂得作者的深意之後,讀者方才明白了以作者之大手筆寫這首小詞,乃是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以上個見,不揣淺陋,與大家分享!

  • 2 # 小學老師王誠實

    詩以賞心,畫以悅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當我們在詩中賞盡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當他們鋪紙勾勒出心中領悟到的意境與生命力,詩便不再是遠方,而是日常。

    悟其意,畫其境,等一朵花開!

    《清平樂·春歸何處》宋代·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清平樂•春歸何處》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詞作。這是一首感嘆時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詞,作者以悽婉的筆法,抒寫了對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體現了詞人對美好時光的熱愛、眷戀、痴情和追求。

    這首詞的高妙之處,在於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

    好像盪鞦韆,既跌得深、猛,又蕩得高、遠。上片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下片前兩句是說,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要想知道,只有問一問黃鸝。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為什麼呢?因為黃鸝常和春天一同出現,它也許能得知春天的訊息。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末兩句是說,那黃鸝千百遍的婉轉啼叫,又有誰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黃鸝鳥趁著風勢,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薔薇花開,說明夏天已經來臨。

    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實是回不來了。

  • 3 # 花影流年

    這句詩是說黃鸝鳥的叫聲婉轉悠揚,固然好聽,可是沒有人能聽懂它在說什麼。不一會兒,它就藉著風飛過一叢薔薇花不知所終。

    此詩的前一句是“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意思是說,春天的蹤跡沒人知道,春歸去了,詩人想尋春留春而不得。問問黃鸝鳥吧,可是黃鸝鳥也沒法給詩人答案。

    這是宋代詞人黃庭堅的詞句。詩句表達的是對美好春光的珍惜留戀,是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

  • 4 # 老街味道

    問題: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的意思?

    前言

    這兩句詩,出在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兩句並不難解,只是“因”這個字有些特別。

    一、因風飛過薔薇。

    這裡的因,不是因為的意思,而是乘風、趁風,藉著風勢等意思。其實就是在春風中,黃鸝飛過了爬滿薔薇的牆頭或籬笆。

    因的這種用法,在古人詩文中很常見,例如《史記·項羽本紀》:

    “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三國志·魏志·郭嘉傳》:

    “因其無備,卒然擊之。”

    辛棄疾《鷓鴣天·水荇參差動綠波》

    水荇參差動綠波。一池蛇影噤群蛙。因風野鶴飢猶舞,積雨山梔病不花。

    二、尋春與問春

    黃庭堅的這首詠春之詞,表達了惜春之意。前後段開頭是兩個疑問句,尋春和問春:

    春歸何處? 春無蹤跡誰知?

    詩中提問,常見自問自答, 不過往往不是最直接的答案。

    寂寞無行路,其實並不是“春歸何處”的答案。寂寞無行路, 詩人眼中所看見的景物,所以引起了心中“春歸何處”的疑問。

    春無蹤跡誰知?也沒有直接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個方法:除非問取黃鸝。但是黃鶯百囀無人能解,而且,這個似乎知道答案的黃鸝,卻不管不顧的飛走了。

    在黃鸝的心中,春歸何處,與我何干?

    留下詩人獨自悵惘,繼續思索。

    三、詩人心中的春,到底是什麼

    據說,這首詞,是黃庭堅晚年的作品,當時他因受到蔡京等人的迫害,被除名編管宜州。

    路上,還作有詩一首《十二月十九日夜中發鄂渚曉泊漢陽親舊攜酒追送聊為短句》

    接淅報官府,敢違王事程。宵征江夏縣,睡起漢陽城。鄰里煩追送,杯盤瀉濁清。袛應瘴鄉老,難答故人情。

    詩人創作,講究風人之旨,表面上是一回事,實際上心中所寄是另一回事。

    這首清平樂似乎是惜春,更像是說他們這些人的好時光已經消逝了。

    1103年,蔡京等人立元祐黨人碑,將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蘇軾、範祖禹、晁補之、黃庭堅、程頤、秦觀等一百二十人,分別定其罪狀,稱作奸黨,並由徽崇親自書寫姓名,刻於石上, 稱之"元佑黨人碑"。

    這時,蘇軾、秦觀都已經去世。黃庭堅不久也在1105去世。屬於他們的春天已經遠去了,黃庭堅暗問蒼天:春歸何處?可惜無人能解此謎題。

    結束語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兩句和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類似,春天走了,花兒怎麼會知道呢?

    同樣,春天走了,問黃鸝有什麼用。黃鸝的百囀,當然不是答案,即使你能聽懂了有如何呢?是不過是詩人的一種心靈的安慰罷了。

  • 5 # 逢春186177958

    黃鸝嘰嘰嘰喳喳的鳴叫,彷彿正在告訴人們春天的資訊,只可惜無人解語,黃鸝順著春風掠過,不見了蹤影。那飛掠薔薇的黃鸝,不正是春天的影子嗎?

  • 6 # 阿山的詩和遠方

    前言

    你的原句應為“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這是出自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詞作《清平樂·春歸何處》的千古名句。

    全詞為: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要想準確理解“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這兩句詞的意思,還得從全詞去把握,而要想充分理解全詞,還得先知道詞人黃庭堅的大致經歷及他填這首詞時的寫作背景,然後再逐句推敲,上下闕聯絡起來分析。

    結合他的人生遭遇和當時的處境,理解他寫這首詞的用意並不難,詞人明寫不知春歸處,實際上寄託了他仕途失意後的幽懷獨抱。

    寫作背景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1045年生於江西修水縣,22歲考中進士,做過知縣、校書郎、起居舍人、秘書丞、鄂州知州等官職。他詩承杜甫,是“一祖三宗”的三宗之一、“蘇門四學士”之一,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其書法自成一家,為“宋四家”之一。

    黃庭堅因故得罪朝廷重臣趙挺之,趙挺之屢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說黃庭堅的不是,於是,黃庭堅多次被貶,59歲的時候,被貶至偏遠的廣西宜州(今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十二月,黃庭堅至崇寧,次年二月過洞庭,初夏才抵達廣西宜州貶所。這首詞就是作於被貶謫後到達宜州的第二年,即公元1105年(崇寧四年)春天。宜州是劉三姐的故鄉,北宋那時候屬於蠻荒之地,但風景相當優美。黃庭堅在宜州職務很低,自由還受到限制。

    全詞譯文

    春天回到了哪裡?沒有留下它的行蹤,讓我感到孤單落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所去的地方,請把它喊回來與我住在一起。

    誰也不知道春天到底有沒有蹤跡。只有把黃鸝叫來問一下。那黃鸝千百遍地婉轉啼鳴,卻沒有人能懂得它的意思。一陣風吹來,它就趁勢飛過了薔薇。

    賞析

    先看上闕:

    寫作時間既然是在春天,詞的開頭卻問“春歸何處”,這實際上是他遭貶後心境的反映,明明就在春天,卻感覺春天已離自己遠去。

    “寂寞無行路”,實際上是“無行路,寂寞”,可翻譯成“沒有留下它的行蹤,讓我感到孤單落寞”。找不到春天的行蹤,所以詞人感到寂寞。寂寞是一種心理狀態,當一個人離開群體或親人、同伴,就會有這種狀態。詞人在這裡是把春天擬人化了,只有春天在身邊他才不會寂寞,春天離開了,蹤影都找不到了,像與自己朝夕相伴的親人離開了一樣,自己內心充滿了無限的孤獨和落寞。

    古詩詞中多用到“寂寞”一詞,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詩《石頭城》中有句“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大詩人杜甫在其詩《秋興八首》其四中有句“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詩人元稹在其詩《行宮》中有句“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宋代大詩人陸游在其《卜算子·詠梅》中有句“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等等,其意思都是一樣的。

    後面兩句“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用假設,心中寄希望於別人,可譯為“如果有人知道春天所去的地方,請把它喊回來與我住在一起”。

    春天萬物復甦,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到處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詞人筆下,春天代表一種美好的事物,給人溫暖,給人希望,其實在這裡,春天是寓意政治前景,詞人當時的處境,自然是離仕途的春天遠了,所以他幻想春天,希望有人為他找到春天,也就是希望有人能舉薦他,朝廷重新重用他,他還希望在大的平臺上為國家出力。

    再看下闕:

    “春無蹤跡誰知”,就是“誰知春無蹤跡”的倒裝句,這裡的“無”,應該是“有和無”兩層意思,這一句可譯為“誰也不知道春天到底有沒有蹤跡”。

    “除非問取黃鸝”,“除非”就是除此以外,沒有別的,詞人說“只有把黃鸝叫來問一下”。黃鸝又叫黃鶯,大多數是留鳥,羽毛多為金黃,叫聲悅耳動聽。古詩詞中多寫到黃鸝。筆者分析,北宋朝廷命官服飾多為黃色,這裡提到黃鸝明顯有某種寓意,且皇帝的“皇”字與黃鸝的“黃”字是同音字,會讓人聯想到,要問皇帝,才知道自己仕途的春天在哪裡。

    黃鸝在中國古詩詞中是一種常見的意象,往往象徵著美好的事物,寓意飛黃騰達。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其詩《絕句》中有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韋應物在其詩《滁州西澗》中有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王安石在其詩《送春》中有詩句“黑貂裘敝歸幾時,相見綠樹啼黃鸝”,宋代詞人方千里在其詞《蘇幕遮·扇留風》中有“夏木陰陰,相對黃鸝語”的句子,宋代詞人葉夢得在其詞《南鄉子·小院新雨晴》中有句“初聽黃鸝第一聲”......太多了。古詩詞中寫到黃鸝的例子不勝列舉,都是表面寫景,實有所指,與自己的仕途起落和人生遭遇有著莫大的關係。黃庭堅寫黃鸝,寄託著深切的希望和美好的幻想。

    最後兩句“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應是千古風流句,也是此詞的核心。

    薔薇在古詩詞中既有美人仙女的象徵意義,也可作為文人傷春傷離別、嚮往隱逸恬淡生活的情感寄託。在這首詞裡,“薔薇”當屬後一種,寄託著黃庭堅對現實的不滿和過閒適恬淡生活的嚮往。薔薇的花期一般是春末夏初至九十月份,用在此詞中也有暗含春天不再,仕途的春天已經過去的意思。

    古詩詞中的“風”結合不同的語境,表達不同的含義,有的透過風寄託相思之情或思鄉之情,如劉禹錫在《秋風引》中有句“秋風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有的用風渲染悽清的氣氛以寄託愁苦的情懷,如李清照在《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中有句“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的是透過風抒發豪邁之氣,如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有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等;有的是以風突顯生命力,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有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而“風”在黃庭堅這首詞裡不僅是指自然界的風,更多的是指某種政治氣候、人生際遇等。

    最後這兩句可譯成“那黃鸝千百遍地婉轉啼鳴,卻沒有人能懂得它的意思。一陣風吹來,它就趁勢飛過了薔薇。”

    結語

    這首詞表面意思是很好理解的,沒用典故,也沒有生僻的詞語,用了設問和擬人等修辭手法,每一句都明白如話,一經仔細推敲,就會發覺詞淺意遠,詞人是別有用意的,不是隨便寫著玩的。

    詞人晚年的遭遇可謂每況愈下,貶到宜州算是到了窮途末路,聯絡上下闕來看,仕途上正逢悽風冷雨,明明時令正在春天,他卻不知春歸何處,內心充滿孤單寂寞,希望與春重逢,希望黃鸝在啼鳴中給他帶來好訊息,卻又不懂得黃鸝的意思,只好無可奈何地看著它飛過薔薇去,就像春天一樣消逝得杳無蹤跡。

    詞人的內心其實是十分矛盾複雜的,既幻想著黃鸝能給他帶來他想知道的訊息,卻又對春天的消逝無能為力,更深一層意思是,既對朝廷重新啟用自己懷著希望和幻想,卻又清楚現實的殘酷無情,奸臣當道,朝政腐敗,忠正賢能之士難以得志,自己東山再起已無可能,有些心灰意冷,不如歸隱,去過與世無爭、恬淡閒適的生活。

    所以,詞人看似輕鬆的惜春、覓春,背後卻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仕途失意後的幽懷獨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艾滋病合併糖尿病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