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任微言卿

    周王室的東遷,是一場地緣政治結構的重組,是一次冒險之旅,形勢可謂是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在這種不利情形下,周王室能夠逐步站穩腳跟,在東部順利重建,主要是五個方面的原因:天子權威的光環、實力大國的支援、西部勁敵的覆滅、政敵的握手言和,以及地方諸侯的崛起。

    東遷之前的形勢

    公元前771年,申國勾結鄫國、犬戎,聯合進犯周都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王朝覆滅。此時的周王畿內部,呈現的是慌亂、割據和無政府狀態。

    (一)政治局勢上看

    周王室分裂為兩大勢力:周平王和周攜王,形成“週二王並立”的局面。

    “……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史記·周本紀》

    “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古本竹書紀年》

    周平王,名姬宜臼,周幽王姬宮涅的兒子,早先是周朝太子,後被周幽王廢黜,改立褒姒的兒子伯服,周平王逃到母舅之邦申國尋求政治庇護。周平王一方,支持者主要是申國以及晉、鄭、秦、衛等諸侯。

    周攜王,名餘臣,可能是周幽王的族弟或庶子。

    周攜王的支持者主要是虢國,虢國由周文王兩個弟弟虢仲、虢叔所建立,是周室傳統強國,有西虢、東虢、北虢、南虢等分支。幽王時期的西虢國國君虢石父,與幽王、褒姒結成一黨,傳聞中的“烽火戲諸侯”一事相傳就是虢石父一手導演的好戲。

    周平王自持原太子身份繼位名正言順;周攜王則攻擊平王有弒君嫌疑,得位不正,雙方嚴重對立。“週二王並立”的局面,一定程度是西周年間“幽王、褒姒、虢國”與“太子、申國”兩黨政治鬥爭的延續。

    (二)戰略形勢上看

    周平王一方,晉、鄭、衛等支持者都遠離周都鎬京,距離關中地區較遠。

    周攜王一方,虢國此時已東遷到今河南省三門峽一帶,佔據了進出關中與中原的交通咽喉。

    這還是內部矛盾,別忘了還有外部矛盾。不懷好意的犬戎在鎬京大肆搶劫一番,雖然暫時心滿意足的退了出去,但已摸清進犯周都的道路,隨時可以再次入侵。

    面對來勢洶洶的周攜王和虢國,以及虎視眈眈的戎狄,缺兵少將、缺錢少糧的周平王只能選擇東遷避開鋒芒,伺機再圖反撲。

    周室的東遷

    “晉侯會衛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於成周。”——《今本竹書紀年》

    “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國語》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東方諸侯的護送下,從鎬京東遷至洛邑,重建了周室的根據地。

    此時的周朝還擁有東部半壁江山,它的重建,也恢復了不少左右搖擺的王室重臣、中原諸侯對周平王和復興周朝的信心。

    雖然形勢仍然岌岌可危,不容樂觀,但是周王室在東部慢慢立足,一點一點站穩了腳跟。

    東周得以順利重建的原因(一)天子權威的光環

    周王稱天子,上天之子,給王權蒙上了一層君權天授的神秘色彩。

    東遷之初,周王室威名尚在,近三百餘年攝人心魂的統治力量很大程度上是有歷史延續性的。

    西周定鼎天下,周公作禮制,形成了以分封制、宗法制、朝覲制等為核心的周禮制度。周王室與諸侯大多是血親,形成了以舅父、伯父、叔父等為紐帶的統治系統。

    身為前合法太子,現任天子,諸侯從自身利益考慮,還是願意支援和藉助王室的力量的。

    在諸侯和老百姓心中,周天子的地位仍還是神聖尊嚴的。

    即使之後,天子權威不斷下降,春秋大國仍然爭先恐後搶著打天子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也證明了周天子這塊金字招牌的作用。

    (二)實力大國的支援

    “週二王並立”,但雙方的實力並不對等。

    周平王一方,支持者眾多,晉國、鄭國、衛國、申國都是但是一等一的實力大國,還有新興的秦國在西周舊地,從後方牽制周攜王。

    周攜王一方,支持者除了虢國以外寥寥無幾,雖然虢國是周朝中前期的傳統實力大國,並佔有地利優勢,方便依託崤山通道進退有據,但以一國抗衡眾國畢竟力不從心。

    因此,周平王一方的整體實力在周攜王之上,他們化決戰為持久戰,步步緊逼,積小勝為大勝,最終搶奪了勝利的天平。

    (三)西部勁敵的覆滅

    周平王為了消滅周攜王一方,採取了多種手段。

    側後翼戰場上,將淪陷的西周舊地賜封給秦國,以空頭支票的形式鼓勵秦國征服這一地區。得到天子承諾的秦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從老家甘隴一帶不斷向關中腹地逼近,在討伐西戎的同時也順帶剪除了不少攜王一方在西部的支持者,最後歧豐之地皆納其下。

    正面戰場上,鼓勵其他諸侯向攜王開戰,晉國、鄭國首當其衝。鄭國消滅了虢國在東部的支系東虢,剪除了周平王後方危險。晉國不斷向崤山以西進逼,周平王二十一年,晉文侯親率大軍攻殺周攜王。

    周攜王被殺,一方面確保了周平王的地位,一方面也標誌著無論是法統上還是形式上,西周到東周過渡的最終完成。

    (四)政敵的握手言和

    晉文侯攻殺了周攜王后,當時虢國的國君是虢公忌父,面對晉、鄭、秦東西包夾,虢國並未俯首就擒,而是與周平王達成了和解。

    一方面,自周分裂以來,雙方兵戈不斷,“天下一統”得之不易。虢國沒了大老闆再折騰也就沒了幌子。況且當時崇尚古禮,不興趕盡殺絕那一套。以虢國地位之重,周平王十分看中,握手言和是雙方都能接受的選擇。

    另一方面,鄭國自恃功勞,對天子不太恭順,鄭武公久專朝政。周平王以和解換得虢國的支援,以拉攏這個昔日的仇敵。

    果然不久,虢國君主就到洛邑朝覲,拜周平王為新老闆,大喜之下的周平王甚至動了任命虢公為輔政的念頭。周桓王時,甚至還派虢國出兵干涉對東周有再造之恩的晉國“曲沃代翼”內亂。

    平王與虢國實現和解,在形式上,掃清了一切政敵,周平王可以從此在天子的君位上高枕無憂了。

    可見,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這句話的正確性。

    (五)地方諸侯的崛起

    在周代,天子與諸侯,大體上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

    周室東遷之初,各諸侯國大體上還是在周王室劃定的國土範圍內發展,土地、人口、財富沒有太大的變化。

    隨著東遷,各個諸侯國都在藉助政治無序這個時機,在沒有外力約束下大肆發展和擴充實力,佔領荒田,獎勵墾殖,興建城池,擴充軍隊,不少諸侯國都經過有為之君或名臣賢相輔佐的治理和變革,實力得到很大增強。

    周王室在中央,諸侯在地方,齊心協力,同仇敵愾,周人世界的綜合力量顯著提升,所以才能在戎狄接踵而至、荊楚興兵北上,中原時刻面對“吾其被髮左衽矣”的危險時,保住了華夏文明不會被顛覆。

    【結論】東周,靠著歷史的慣性、天子的招牌、諸侯的力挺,步履蹣跚的繼續運轉。

    但畢竟時過境遷,王室威望江河日下,翅膀硬了的諸侯野心加劇。隨即,春秋戰國的大幕即將開啟,大國爭霸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復學,幼兒園小朋友家長該做什麼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