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按理說,明朝末年有外敵清軍,更應該團結起來維護漢人王朝,但是卻沒有出現什麼人才,內訌不斷;而清朝末年明明是滿族統治,卻反而出現一批人才為朝廷鞠躬盡瘁,豈不怪哉?
14
回覆列表
  • 1 # 醬油小弟路人柒

    明末:朝廷面對的問題:朝廷之上東林黨,宦官,武將權力之爭,皇室基本失去把控之力。朝堂之外,局女真,內蒙,李自成之流,加上天災。

    清末:其實算中晚期,真正的末期應是慈禧逝世。朝堂:清廷對朝堂仍然處於絕對的控制地位。朝廷面對的唯一對手僅是太平軍。

    綜合:若比身體疾病,一個是可以治癒的疑難症,一個是疑難症加各種併發症,明之局勢比清廷複雜的多。朝堂清,則天下平,朝堂亂,則天下難安

  • 2 # 唐家有肖

    清末的農民起義和明末農民起義是不太一樣的,這也就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老規矩,先簡單介紹一下兩個時代的農民起義軍。

    明末是由李自成(從小頭目做起來的)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最後建了“大順”政權,在1644年攻克北京。清末農民起義軍是由洪秀全等領導的,1851年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最後建立了“太平天國”,佔領了差不多一半的大清江山。

    回到題主所問的問題,為什麼明末沒有扛住農民起義,而清朝扛住了?

    第一,大明的覆滅也不完全是由農民起義造成的,如果皇帝朱由檢不自殺,去南方繼續抵抗的話,說不定也不會那麼快就滅亡。為什麼說大明不完全是由農民起義滅亡的勒?在皇帝自掛東南枝後,也存在了以“明”為國號的南方小朝廷,實力都不弱。闖王死後,其實戰鬥的果實基本上被入關的清軍拿走了,當然也可以這麼說,是由於農民起義加速了大明的滅亡。南方小朝廷也不爭氣(內鬥)。關於明朝滅亡有人提出了“氣象”的影響,由於當時是“小冰期”,導致了饑荒,加上官僚腐敗和後金的壓力,明朝已經疲於應付。

    第二,清末為什麼能抵住農民起義,首先要明確一點的是,明末和清末的時代背景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清末是屬於近代了。那麼為什麼清朝還能抵住農民起義?

    (一)內因

    1.“太平天國”起義軍在攻陷南京監督後,就開始腐敗了,大肆封王,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個王之外,大大小小的王封了上千餘。而且洪秀全為首的領導人開始了享樂模式,大修宮殿,官僚也開始腐敗。

    2.對外軍事行動,太過於著急,北伐基本上就是孤軍深入,低估了清廷的實力,雖然前期取得了一系列戰果,但是很快就被清軍反撲了。

    3.內鬥,“東王”楊秀清基本上屬於軍事主要領導,“太平天國”的大部分軍事力量都被起掌握。而且日益嬌縱,洪秀全密令韋昌輝對付楊秀清,最後導致楊秀清滿門被殺(史稱“天京事變”),這一情況是得到洪秀全的默許的。最後洪秀全又殺掉了韋昌輝,導致石達開遠走四川,兵敗被殺。嚴重削弱了“太平天國”的軍事實力。

    (二)外因

    1.中外聯合勢力的絞殺。在對付“太平天國”的軍事行動上,清朝統治者和帝國主義達成了共識,共同對付太平軍,甚至直接參戰。

    2.清廷下放了一部分權利,允許地方武裝的建立,如“湘君”等,讓地方武裝和太平間作戰。而且帝國主義對這些地方武裝都有武器支援。

    總的來說,“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 3 # 樂清紅豆

    農民起義,以武將形式的成功率比較高,文人形式的成功難。做以下比較,明未李自成成功是信任重用部下將領,反抗明朝統治棄而不捨,尊重文化,智謀之士,爭相來投。清未洪秀柱以秀才出身,懷疑手下兄弟,內鬨不斷,怎麼成功。所以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 4 # 爐香贊

    打仗消耗最大的是什麼?錢啊!

    明末最大的問題是:缺!錢!花!

    當然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解釋,氣候原因(明末遇上小冰期,北方大部分地區農民都快活不了了)是一個方面,問題裡描述的人才凋敝也是一個方面。

    崇禎皇帝的性格缺陷(不擔責任,猜疑心重,刻薄寡恩,小家子氣……),使得他與大臣關係極差,根本沒人願意為他賣命,看看那些可用之人,比如袁崇煥、洪承疇,不是被殺,就是投敵。

    不過我還想講另外一個更不容易被察覺,但卻是最根本性的一個問題,就是財政問題!

    對比一下一組數字就很明白了,有明一代最高收入在萬曆三十年,但也只是區區2300萬兩;清朝後期在“甲午海戰”爆發之前,清廷每年財政收入都在7-8000萬兩白銀左右,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更是逼近9000萬兩。

    差距在於政府的稅收能力!

    太平天國即使把當時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塗炭,但清廷依然可以依靠對外貿易,海關,對外借款等源源不斷的增加財政收入,而明朝後期,政府真實窮到連底褲都不剩了,以至於崇禎三番五次下令讓皇親大臣們捐錢,真是可憐啊。

  • 5 # 白秋畫嘮

    為什麼清末可以扛過面對農民軍起義?而明朝不行?

    首先說第一點,起義的原因。

    明末是遇到災荒,而明庭腐朽,也沒錢!可以說是天災人禍一起來。農民沒有吃的,朝廷也沒錢賑災,大家都是為了活命,最重要的是跟著闖王,在一起不用交徭役交賦稅!

    1、明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斷髮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明廷面對皇太極在邊外的威脅和內地的災荒,為了節省開支,精簡機構,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這裡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所以率先引起農民起義。[4]

    2、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軍河南,時河南大飢,史載: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是為了反對封建統治和外國入侵的。跟明朝不一樣的是,清朝農民窮,雖然朝廷因為鴉片戰爭財政上是虧的,但老底子在,還是比明朝有錢的!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第二、地理上來說。明末農民軍在北方、天平天國在南方!從四川陝甘寧往北京打比較容易!歷史上成功的比比皆是,秦、漢、隋、唐等等,都是西北出發,統一天下!而從南到北,只有一個明朝成功了!難度也要大些!

    第三、明朝是兩面夾擊,內有李自成、張獻忠,我友我有女真族扣山海關!經常性的把鎮壓農民軍的部隊,拉去抗擊女真,拆東牆補西牆,兩邊都忙不停!而清朝雖然說有鴉片戰爭,一邊倒的戰爭根本就沒打多長時間,只是割地賠錢好了。清政府對付太平天國也有精力了!

    陝西境內的起義軍幾被鎮壓下去。此時明軍情勢大好,但因清軍在此時攻入長城,崇禎帝急調洪承疇與孫傳庭回京防禦,李自成便得到喘息。

    第四、明朝農民軍打入長安,是偶然性,而且也是守不住長安的,因為李自成以搶掠富人為主,實質沒有根基的流寇和土匪。太平天國沒有打過清政府,也有西方列強的支援政府的原因在內!

    第五、太平天國的制度並不完善,而且在攻取南京以後,沒有太大的志向,其內部腐敗和內訌嚴重!還有洪秀全的昏庸導致太平天國不能成功!

    由於領導集團政治上過早的封建化,組織上不能始終保持領導核心的團結,軍事上戰略決策一再失誤,以及外交上缺乏經驗,太平天國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領導人沒有真正認識到列強的實質,最後遭到內外鎮壓,陷於失敗。[8]

    所以雖說,同樣是農民起義,其實兩個情況,根本就不一樣的!希望你會喜歡!

  • 6 # 縱橫論道

    明朝皇室,不但對老百姓刻薄寡恩,人民生活極端困苦,而且朝廷內部已經一盤散沙,總之,明皇室已經失去人心;而有清一朝從頭至尾沒出過昏君,社會治理也達到封建社會的頂峰,農業發展、人丁興旺,雖在西方入侵、太平天國運動和工業革命的打擊下搖搖欲墜,但是朝廷並未失去人心,尤其是士大夫階層,他們得到了清廷寬厚優渥的對待,願意為朝廷效力,所以最終雖然滅亡,但清皇室是遜位,而且得到了民國友善的對待。[呲牙][呲牙]

  • 7 # 漢風侃史

    一、首先講農民起義的問題。

    談中國歷史,必有一句「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

    為什麼?

    不過「順應民心」四字罷了,歷史上真正符合這個要求的,劉邦算一大半,朱八八同志基本符合。

    那麼問題就明瞭了,農民起義真正取得成功的,歷史上也就這兩人成就最大,其他的農民起義大多為他人做了嫁衣。

    明末不用說了,便宜了豬尾巴。

    二、再談談為國盡忠的問題

    忠臣跟朝代沒有關係,跟皇帝昏聵與否沒有關係。

    這是我的論斷!

    文丞相的《正氣歌》裡有一段: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中間舉了那麼多忠臣節將的例子,其中的那一句「為嵇侍中血」說的是「八王之亂」時,皇帝遭到亂軍攻擊,侍中嵇紹護衛皇帝被殺,血濺御服,等事情平定以後,收下人想給皇帝換身衣服,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皇帝是誰?

    就是那個「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所以,忠只是個人品德,明末也有大量忠臣殉國,只是他們沒有成功,被歷史淡化了而已。

    第三、談清帝國滅亡的問題。

    大清朝自入關至滅亡(1631-1912)總共兩百餘年,基本符合中國王朝更替週期規律。

    但是。

    清王朝的滅亡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中間摻雜著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的列強!

    這是王朝更替中的最大不同。

    按照歷史軌跡,如果沒有列強強行干涉的話,清王朝的結局沒什麼不同。

    農民起義!

    統治階層起異心!

    天下大亂!

    最後決出勝利者!

    大清朝不可能逃得掉這個輪迴。

    忠臣?

    李鴻章?張之洞?還是往前數的曾國藩?

    為什麼清朝能抗住農民起義?

    那是因為:

    「列強無不懷念我大清」啊。

    沒有列強的跨時代的力量的扶持。

    幾個忠臣?

    有個毛用!

    順便說一句,諸列強到了今天念茲在茲的,還是那個乖乖賠款割地的「大清朝」。

  • 8 # 狐筆春秋

    所謂“時乎,勢也!”明清兩代所面臨的危機,從根本上而言是不同的。簡而言之,明王朝的崩潰固然是因為皇帝的昏聵和因天災人禍而導致的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但最重要的卻是文人士大夫階層的集體背叛。

    至於清王朝則不一樣,首先,他自明朝手中接過大旗之後,不僅以雷霆萬鈞之勢強行處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而且還對當初那批自恃清高的文人士大夫極盡拉攏之能事。不僅保證了他們身為社會中堅的客觀利益,而且還透過封拜孔孟的形式表達了自己願意與士人階層共治天下的心願。如此一來,無論是在面子上,還是在理子上,都極大的滿足了這群寡廉鮮恥的文人士子的虛榮心。至此,一個內外勾結的滿清政權的框架就此建立。

    但世事無絕對,本就出於權宜之計才不得不虛與委蛇的滿清政府在徹底剷平國內異己分子之後,隨即調轉槍頭,對這群只顧自身私立而不惜背主求榮的叛臣進行了清算,而清算的結果就是此起彼伏的“文字獄”和白紙黑字的“貳臣錄”。而與此同時進行的還有對中華固有文化的弱化與閹割,再加上入關初期雷厲風行,極為酷烈的“剃髮易服”運動所帶來的血腥尚未消散。如此種種,一套組合拳下來,不僅身為叛臣,甘為漢奸計程車大夫階級其內心僅有的羞恥之心也就隨之灰飛煙滅。就是備受奴役,生不如此的普羅大眾也因此而愈發麻木不仁,直若行屍走肉~

    再加上本就身在社會上層階級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在物質上早已與滿清政府密切相關,難分彼此。所以,當初在明朝時還算是個人計程車大夫們也就不得不拋下人的臉面,卑躬屈膝,心甘情願的做起了滿清王朝的奴才、僕役。

    而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大的前提,當洋夷的堅船利炮轟開滿清的大門時,身為奴才和家僕計程車大夫們自然也就有了看家護院的職責。畢竟,此時此際的他們與滿清政權之間早已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了。更何況,相對於當年悍然入關的滿清王朝而言,此次叩關而來的角色確實真正意義上的異族,是風俗習慣、禮儀文明皆與我們迥然而已的洋人。倘若滿清政府真的被洋人所覆滅了,那對於這群向以道德自我標榜計程車大夫而言,臉面上終究還是掛不住的。更何況,即便他們願意屈身侍奉這些洋大人,那也得看洋大人們是否樂意啊?

    再者,不管如何,雖說當年曾經背叛了明朝,背叛了漢民族。但在骨子裡,漢奸也多少還是有些許羞恥之心的。更何況,對於文化的傳承,他們也還是相當執著和固執的。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天下覆亡,政權更迭之後,痛心疾首的顧炎武會提出“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的原因。因為,衝鋒陷陣,蹈死不顧終究不是這些舞文弄墨的書生的事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雪崩發生時,又有那片雪花是無辜的呢?

    再者,自滿清建國以來,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這近300年的歲月裡,我漢民族的先賢往聖們也始終未曾放棄過“光復漢室”宏圖大業,只不過在“鴉片戰爭”之後,崛起於“金田”的太平天國實在有夠不倫不類的,而且這群光腳乾的角色在對待國民和同胞方面甚至還不如滿清政府來的溫和有人性。

    就此而言,在此內憂外患比肩繼踵的檔口,對於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沈葆楨等一時之精英選擇異族之滿清而背棄本族之太平天國,個人覺得是再明智不過的選擇,世殊事異,事異則備變。面對歷史,我們只能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功業,每個人物都有每個人物的職責。時尚未至而強行為之,或許只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罷了。

  • 9 # 新莽傳奇

    清末中國的對手是帝國主義列強。他們發現洪秀全“信仰”基督教,出於文化認同感。他們希望中國的當政者能夠是洪秀全,再加上太平軍戰事進展也比較順利。不久就佔領了南京,成立了新政權。此時,天平傾向於洪秀全,列強也在觀望。後來經過考察發現,洪秀全的信仰是四不像。一旦他成功了,對列強的權益不利。那麼聯合清政府剿滅起義軍就變成一種共識。列強一切出發點都是保障自己的權益為先。定都天京(即南京)後腐化迅速,農民起義軍的侷限性也在此,解決溫飽後,馬上就會追求享樂。天國高層間權力爭鬥激烈,內部的幾次屠殺後,元氣大傷。無力奪取全面勝利。至於有很多人才為清朝鞠躬盡瘁,那是因為他們和清政府是利益共同體,都是地主階級、統治階級。面對起義軍時,利益是一致的,一定要剿滅起義軍的。(岳飛也平定過農民起義)。

    清政府能扛過除了太平軍自身的問題外,列強的選擇也是它能渡過難關的原因之一。

    明末農民起義的面對的國際環境不一樣。主要的對手就是明朝朝廷。當時滿洲軍隊還進不了山海關。所以農民軍很快就打入北京,崇禎自殺。

    李自成入京以後,也很快墮落。最後被清軍剿殺。

    明政府抗不過起義軍是封建王朝的通病,也逃不過被新的政權代替這個歷史迴圈。

  • 10 # 好古不怠

    引語

    明朝末年,爆發了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從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經過17年的戰鬥,李自成最終攻陷北京城,推翻了大明王朝。清朝晚期同樣也爆發了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領導的農民起義,史稱太平天國運動,不過同明末農民起義不一樣的是太平天國運動被血腥鎮壓了,那麼為什麼兩場農民起義的結果截然相反呢?為什麼明朝沒能鎮壓住農民起義而清朝卻能呢?

    第一,具體情況不同

    先說明朝末年。

    明末政治腐朽,官僚腐敗,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便是土地兼併問題,地主和藩王大量兼併農戶的土地,農戶們失去土地只能成為佃農或者淪為流民,如果只是這樣,農民還不會鋌而走險去起義造反,更要命的是明末的稅收問題,明末苛捐雜稅眾多,除了正賦,遼餉外還有口食錢、庫子錢、火耗等各種雜稅,後來還有剿餉、練餉,遼餉、剿餉與練餉合稱明末三餉,正是這三餉讓農民傾家蕩產,越來越多的農民反而走上了起義造反的道路。

    明末軍隊的軍紀也日益敗壞,據馮夢龍的《甲申紀事》記載“今官兵所至,動以打糧為名,劫商賈,搜居積,淫婦女,焚室廬。小民畏兵,甚於畏賊。”另外,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萬曆後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雪上加霜的是明末災害不斷,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頻發。

    總的來說,當時明朝已經進入到了王朝末期,積重難返,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官僚和軍隊腐朽不堪所以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

    再說清朝晚期。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於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爆發的原因則是因為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清政府為支付戰爭賠款和彌補西方列強經濟入侵導致的財政虧空,所以開始橫徵暴斂,同時地主階級乘機大肆兼併土地,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此外,外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這對中國的傳統手工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大量手工業者破產,階級矛盾開始激化,這才爆發農民起義。

    與明朝不同的是,清朝更多是因為受到外部的衝擊,才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咸豐時期,清朝並沒有完全腐朽。

    第二,財政狀況不同

    明末財政匱乏,無力支撐起大量軍費。

    前面說了,明末為了支撐對滿清的作戰,開始徵收遼餉,後面為了剿滅農民軍,而徵收剿餉和練餉,可為什麼徵了那麼多稅,明朝的財政還是入不敷出呢?

    因為明朝的開支實在是太大了,除了要支付大量的軍費,明朝還要俸養宗室,據《明神宗實錄》的記載,萬曆二十三年(1595),宗室人口已經增長至十五萬七千人,據《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記載,萬曆初年全國財政支出為一千八百五十餘萬兩白銀,而其中宗藩俸祿開支就高達五百五十多萬兩,比例將近百分之三十,光俸養宗室這一項開支,就嚴重拖累了朝廷的財政,宗室在經濟上還享有特權,他們不用納稅,明末各地藩王大肆兼併土地,朝廷財政本來就吃緊,大量的土地稅收還進了藩王的口袋。

    此外,明末官僚腐敗不堪,從農民手中徵收到的錢,很大一部分進了他們自己的口袋,崇禎皇帝曾經號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餉銀,折騰了一個月,共得銀二十餘萬兩。後來,李自成入主北京城,拷掠明官,四處抄家,最後竟從文武百官、太監、勳貴那兒共得到兩千萬兩金銀。從中可見明末官僚的腐敗有多麼嚴重!

    清朝財政相對充足,足以鎮壓農民軍。

    太平天國起義剛爆發的時候,清朝也一度出現財政危機,為此咸豐帝採取了一切可以採取的措施: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等,終於籌措到了1億7千萬兩,但這些手段只是暫時,無法保證收入的穩定。國庫沒錢並不代表整個清朝沒錢,清朝相比明朝,商品經濟更加發達,於是清政府實行了厘金制度,向店鋪和商販徵收商業稅,據統計1853年到1864年,可統計的厘金年收入在一千萬兩白銀以上,這就使得清朝軍費立馬充裕起來了,注意支撐起鎮壓起義軍的龐大消耗。

    另外不同於明朝的是,咸豐即位以後,開始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這使得官場風氣大大改觀。

    第三,兩朝軍制不同

    明朝實行衛所制度,士兵的來源就是軍戶,每個軍戶都要出一個男丁赴衛所當兵。軍士在營,分成守備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時輪流,屯田固定上交糧食,以供給守備軍及官吏。衛所制的一個巨大的優點就是養兵又不耗國家財力。明初衛所制度的實行的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又有不同,明宣宗之後,軍隊逐漸腐敗,將領開始侵佔軍屯田地,同時又私役軍士耕種,剋扣軍士糧餉,大量軍士隨之逃亡,明末此類狀況尤甚,明軍戰鬥力大大下降。

    /*清朝兵制,主要分為八旗兵與漢兵兩大類。其中八旗兵不事生產,為職業軍人,但是咸豐時期大部分八旗兵早已不堪大用,漢兵分為綠營、鄉勇和新軍,綠營實行世兵制,同八旗兵一樣也是不堪大用,戰鬥力低下。鎮壓起義軍的主力便是鄉勇,所謂鄉勇就是在地方上所招募的軍隊,這就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另外鄉勇的武器裝備和訓練制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清廷在一部分洋務派官僚的主持下,購買和仿製洋槍洋炮、輪船鐵艦,僱用外籍教習和顧問,舉辦武備學堂,開始採用西式武器和操典訓練軍隊,這使清軍的戰鬥力大大加強,因此可以有力地鎮壓起義軍。

    當然這些都要在軍費充裕的前提下才能實施,明末朝廷同樣在地方上進行募兵,但依然因為財政問題,效果有限。

    結語

    清朝可以鎮壓起義軍首先便是本身並沒有到了完全腐朽的地步,而明朝則已經完完全全的腐朽了,文人士大夫開始集體腐敗,種種問題頻發。其次財政原因十分重要,明末財政匱乏,入不敷出,清朝財政充盈,足以支撐鎮壓起義軍的花費。

  • 11 # 一貳一橙

    與其說是大明和大清兩個朝代所面對的壓力不同,倒不如說是李自成和洪秀全兩個人的思想、旗幟,在本質上就不一樣。題主也說了:為什麼同樣面對農民起義,大明朝內沒有一個幫忙,而清朝卻湧現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呢?歸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了吧!

    大順軍和太平天國的起義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李自成在稱帝前後,也被迫屈服於儒家學派之下,而太平天國,一直都是以基督教為治國政策,和“孔孟之道”背道而馳,而且是個離經叛道的國家。單從其國名來看,“太平”二字很明顯取自於東漢末年的太平道,而天國二字有來自於基督教,這樣中西合璧的國名,看著挺新潮的,實際卻是不三不四,內部混亂,引起當時士大夫們的嚴重反感。

    至於大順軍,剛開始的李自成也確實對官僚集團十分痛恨,基本是過一城就屠一城,直到科舉士子李巖加入後,李自成開始重用儒生,採取懷柔政策治理地方,穩固後勤,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擁戴,甚至連明廷計程車大夫們也多傾心於李自成來改朝換代。

  • 12 # 靜夜思160519196

    滿清在南方建立許多滿城,壓制漢人士族和地主勢力的發展。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橫掃南方的滿城,沉重打擊了滿清在南方的統治根基。雖然滿清在後來又恢復了滿城(旗營),但是漢人士族和地主勢力的崛起已經無法阻擋。發展需要時間,曾國藩他們不是不想推翻滿清,而是自己的力量不夠,就像後來的革命黨,也是改“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五族共和”,就是力量不夠,力量夠了誰願意做鳳尾呢?

  • 13 # 北派說書人

    氣死朕了,樓主竟然說起這話,首先表明,我不是什麼明粉,但是這可就冤枉明朝了。多餘的話不多說,直接上菜。

    明末為何沒有抗得過農民起義

    首先明朝勢弱的時候,是從萬曆開始的,雖然說有萬曆三大徵的戰績,但是薩爾滸戰役,讓明朝損失不少,到天啟、崇禎時候,國庫空虛,民間災害連連,農民起義流寇等等到處都是,再加上文官集團的蛀蟲式治國,此時的明朝大廈將傾,接著陝西李自成爆發農民起義,全國各地都有響應,遼東方向後金崛起,難以平定,此時的明朝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後來李自成攻入北京,在嚴重的內耗下,明朝徹底土崩瓦解,而滿清騙過吳三桂,被帶入了北京,驅趕走了李自成,明朝就這麼個樣子,這樣的情形怎麼抗?你行你試試。

    而滿清末期所對應的農民起義軍

    滿清末期對應的農民起義軍主要是太平天國,其它的都上不了檯面,有人說有義和團,其實義和團是滿清養的一群人,專門對付太平天國後的漢人軍閥的。

    太平天國的初期,確實有點棘手,一度讓滿清政府有點驚慌,後來在曾國藩的帶領下及太平天國不爭氣的內耗下,最終失敗,這其中還有洋人的幫扶,讓太平天國背腹受敵,畢竟太平天國以基督教起家,後將基督教耍的不倫不類,還專門針對了洋人,此時的太平天國到處樹敵,自家人關起門來互相砍殺,也就是說天邦了李自成,天也幫了滿清。

  • 14 # 海中巖haha

    運氣是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朝代有固有規律,300年一般來說是很難過去的,危機發生的早一點還容易克服過去,越接近300年越難挺過去。明末農民起義時明朝已經超過250年了,清朝太平天國時才200年,清朝到260年時武昌一場兵變就亡了國。太平天國是發生的早了一點,清朝還有底氣可用。同時太平天國內訌是太平天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清朝運氣不錯。歷朝歷代基本上到250年左右內外問題就同時過來了,哪朝也扛不過去,清朝如果八國聯軍和太平天國同時鬧起來肯定也就完了,但是太平天國、同治回亂、八國聯軍依次發生在200-250年之間,可以分開處理,也就不用亡國了。明朝是250年以後內部農民起義和滿州入侵一起來了,顧內顧不了外,所以亡了國。

  • 15 # 魏東雙

    大明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多爾袞不入關,以富庶南明的實力,完全可以蕩平災疫橫行而凋敝的北方。

    大清經歷了白蓮教和太平軍兩大打擊,已成腐朽,水到渠成成就了新軍和革命黨的成功。

    同是改朝換代,北洋軍的兵不血刃,比農民起義對國力民生的破壞小得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季後賽拿了4043分,他能超越科比的總得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