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桂林660536
-
2 # 逆風飛翔Lxh
秋興八首其一屬於七言律詩,通篇主要對巫山巫峽的秋天景色的描寫,烘托出一種陰沉蕭條、動盪不安的外部環境,一方面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懷。
另一方面透過秋聲秋色的撲面而來,孤舟和叢菊兩度開放等景象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獨處的孤獨和抑鬱之情。也側面表達出詩人是在身邊沒有知己好友,壯志為酬鬱鬱寡歡的壓抑心情下創作的這組詩。
-
3 # 笑對人生mqb
整詩四聯皆是因秋託興、情融於景、上下連貫、一氣呵成,抒發了作者觸景傷情的悲切之感,使人讀之,深受觸動,一股秋之瀟殺悲涼之氣洗面而來,為之觸動和震撼。
-
4 # 曹宗國
你說的是對的,不過不稱前兩聯後兩聯,而稱頸聯和頜聯。巜秋興八首》其一的頸聯是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可以說是因秋託興,也就是描寫三峽秋天壯觀的景象起興。
頜聯是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確實是觸景傷情,流下“他日淚”,產生“故園心”
這首詩的全文是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5 # 襟亞
首先題主的認識我是認同的。
大體上說本詩的首聯和頷聯寫景,頸聯和尾聯是在寫景的基礎上由景生情,抒發羈旅之愁和思鄉之苦的感慨。
在這個基本共識的前提下,我很願意和題主進一步探討對於本詩的一點兒更加深入的看法:
《秋興八首》是一套組詩,如果想更真切的理解本詩,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和其它的七首放在一起欣賞。創作背景:這組詩是大曆二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時所作的,再過四年,詩人的人生就要走到盡頭。雖然當時杜甫也不過54歲(今天這個年紀還沒有退休),但是對於他來說已經到了暮年時分。
主要內容特徵:《秋興八首》八首蟬聯,結構嚴密。從整體上來說第一首整首詩都是為這組組詩起興的。下邊的七首“具發中懷”,相互照應,相互闡發,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不可拆分,也不可顛倒。
情感特徵:詩人身在夔州,暮年飄零,回想起長安,今昔對比,觸發無限哀愁。目睹國家殘破、滿目瘡痍,而自己老病孤苦對一切都無能為力。詩人不能明言,也不忍明言,婉轉低迴的綿綿悲哀化作一唱三嘆的無盡感慨。
《秋興八首》其一是這組組詩的序曲,我們從中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抑鬱孤獨之感和深摯的憂國之情。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八首》因秋感興,本詩的首聯開門見山上去就寫秋天蕭索的風景。“巫山巫峽”蕭森的境況,又烘托出詩人所處的動盪不安的時代環境。
頸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從本詩來看是由景入情,抒發感慨;從組詩整體來看,則下啟第二、第三首。第二首,寫作者身處孤城;第三首,寫晨光中的孤城。這兩首也有著承上啟下的邏輯關聯,並且還有著千絲萬縷的情感聯絡。
《秋興八首》強烈的對比手法:有於蕭索中見富麗的特徵。深秋的冷落荒涼,心歷的寂寞悽楚,卻沒有讓老杜甫一味的只書寫淒涼、悽慘。相反,他使用了很多絢麗的字詞來反襯這種悽苦。在組詩中我們能看到諸如“瑤池”、“紫氣”、“日繞龍鱗”、“珠簾繡柱”等等絢麗的詞彙。本詩首聯第一句:玉露凋傷楓樹林,凋傷楓樹林的是“玉露”,玉露是白露,它很冷也很美。
這種超乎常理的描寫手法,使得意境更加深遠,隨之產生了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
從以上情況看來,《秋興八首》包括這首其一,寫景不是簡單寫景,抒情也不是簡單的抒情。作者寫景時使用了一些看似情感對立的字句,卻獲得了更加有效的抒情效果。此外在本詩中開門見山“因秋起興”,放在全組詩中,本詩全篇又身擔為全組詩起興的作用!我們通常說的詩歌中的起興,是指“先言他物,再引起所詠之物”,《秋興八首》最後要詠的是對故園的追思,對國家人民的憂慮,對無可奈何人生際遇的感概,是一個真誠偉大的人發出的有別於“普通吶喊”的“吶喊”。
我們今天的讀者想要真實的體驗古代的文學作品,需要沉下心了充分了解這些文學作品的來龍去脈。很高興題主在對於本詩已有了解的基礎上,還願意進一步探索它的深層意義!對於《秋興八首》的瞭解,從個人角度來說,也還比較粗淺。但是我衷心希望以上回答,能對題主有些許的幫助!
-
6 # 千千千里馬
這是一首組詩,組詩就是由於受格律的制約,不能盡興的內容,需要擴充,詩人就會多寫幾章,少則兩三首,多則二十首都不止。
杜甫的《秋興》這一組詩寫了八章,所以也題《秋興八首》。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書杜甫《秋興八首》之一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是“興、比、賦”。興,就是有感而發;比,就是比喻的意思;賦,就是排比鋪陳的意思。所有的詩歌創作手法都逃不脫這三種手法。《秋興八首》這一組詩,三種手法都有。因為寫於秋天,所以也是因秋有感而發的詩作。
你的提問說第一首詩前兩聯“因秋託興”,後兩聯“觸景生情”,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格律詩有嚴格的結構。不是按前兩聯和後兩聯劃分結構的,因此,絕對不能這樣劃分結構。
律詩共八句四聯,兩句為一聯。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
這四聯的結構關係是:起、承、轉、合。
首聯叫開頭,也叫“起”,頷聯和頸聯叫展開,是“承和轉”,尾聯叫收尾,是“合”,這個結構關係是不能搞亂的。
所以,你說的前兩聯,應該是前兩句。前兩聯叫“上半闋”,後兩聯叫“下半闋”。
但是這首詩也不能用上半闋和下半闋來劃分。因為這是一首完整的詩,他的文章結構是三個部分。即:開頭、展開和結尾。
杜甫的《秋興八首》第一首詩,以“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起手,是觸景傷情。
“玉露”就是秋天的露,因為很冷了,所以是玉露“凋傷”了楓樹林。杜甫寫詩用字非常厲害,所以,這個句子也很經典。“凋傷”二字,直接從楓樹林一直到“巫山巫峽”,境界從眼前延伸到無邊無際的巫山巫峽,氣象非常宏大,可謂怨而不傷。
第二聯和第三聯是由秋興的“玉露”這個小境界,延伸到具體描寫的和想象描寫的複合,它擴大了眼界,豐富了層次,充實了思想。
以飽和的力度,分別用“兼天湧”、“接地陰”、“他日淚”、“故園心”給予了誇張的想象描寫,令讀者浮想聯翩。
杜甫在“凋傷”的楓樹林中,給我們平添的這些江間浪,塞上雲,叢菊淚和孤舟心,也讓我們為“兼天而湧”、“接地而陰”、“他日之淚”、“故園之心”而唏噓感嘆,這就是抒情的色彩。
以上三聯,由第一句的起,到第二句的承,第三句的轉,把我們從近景“玉露”,引向穿越時空的“叢菊兩開”和“他日之淚”的“同傷”之境。它點出了杜甫,已經兩年沒有安寧之日了!今天,也是飄搖不定的心。
我們知道,杜甫是永泰元年(764)的四月,因他的支持者嚴武突然暴亡,而引起蜀中軍閥混戰,倉惶離開居住了五年的成都的。
然後杜甫自己買了一條船,飄飄搖搖一年,經過忠縣、雲安等地,才來到夔州暫時安穩下來的。
杜甫之所以能夠流寓於夔州,是因為夔州的軍政首領,夔州兵馬使叫柏茂林,他曾經是支援嚴武的一位下屬部將,所以,對杜甫還是非常友好的。杜甫在夔州也居住了三年呢!
《秋興八首》是杜甫來到夔州第一年的秋天寫的。當時,他剛剛安頓下來前途未卜,一年多來,戰亂未已,朋友凋零,他顛顛撲撲,來到夔州這個非常偏僻的地方。逢秋必悲的詩人,更容易多愁善感,寫下自己心中的悲愁。
在《秋興八首》的第一章,他從眼前想到了兩年以來自己的曲折之路,和孤獨無助的淒涼。
但是在尾聯,還是回到了“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的眼前,這兩句詩中的“寒衣”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景。雖然詩人無法看到“處處”,但是,從一處可以聯想到處處,這是比較現實而合理的想象。因為詩中寫到他在白帝城聽見了砧石上杵衣的聲音。
這兩句詩又回到了“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現實情景之中。詩中的寒衣處處。白帝城高。與楓樹林,巫山巫峽。都在同一時空。所以,這就是“合”,詩歌創作起承轉合的合,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呼應,要首尾相呼應。
所以,我們不能把前兩聯詩和後兩聯詩,看作是兩個不同的部分。從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段上來講,用的是起、承、轉、合。從文章的結構來講是開頭、展開和結尾三個部分。
開頭是首聯,展開是頷聯和頸聯兩聯,結尾是尾聯一聯。
我們分析詩歌創作的結構,要把他的創作手法和文章的內容結構區別來看。
《秋興八首》第一首的創作方法,起、承、轉、合的格式沒有任何變化。第一聯因秋傷情。這在第一句“玉露凋傷楓樹林”中就已經直接點出“傷”了,這一個“傷”字,就給全詩定下了基調,也給其它的七首詩定下了基調。所以,第一句是因秋傷情。第二聯和第三聯是這種傷情的展開和推進,它襯托和豐富了傷情的情感成分和意境的氛圍,而詩歌的最後一聯,透過家家戶戶都在“催刀尺”和“急暮砧”的細節,把這種悲情推向高潮。令人首尾之間,蕩氣迴腸於秋寒之傷。
雖然尾聯只有兩句十四個個字,但是內容非常的豐富。毫無空洞之感。例如“寒衣處處”的“催刀尺”和“白帝城高”的“急暮砧”都寫的非常生動,字字有神。它描寫秋天到了,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做過冬的衣服,時間有點緊,所以有時不待我的催逼之感。天雖然晚了,但是必須把衣服洗乾淨,早點晾曬。
這兩句傷秋的詩句,寫的非常有情感和痛點,它遠遠超過了從大筆淋漓的傷景鋪陳的虛寫,到對傷人的實寫的痛點上。把“玉露凋傷”於“楓林”轉移到“寒衣處處催刀尺”的痛點上了。
這正是詩歌起、承、轉、合一般技法和大開大合的思想境界相結合的藝術手法的統一。
杜甫詩歌的境界之大,就在於他把個人的悲和人民的悲,把時間的悲和命運的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水乳交融的一幅傷秋的圖景。
下面我們再看看《秋興八首》第一首的原文:
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
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
寒衣處處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
7 # 朱獻之
《秋興八首》是唐代大詩人 杜甫寓居四川 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時創作的以遙望長安為主題的組詩,是杜詩七律的代表作。 第一首是組詩的序曲,透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
-
8 # 一杯茶1967
《秋興八首》是杜甫的晚年作品,時年56歲,已屬暮年。當時詩人趕上好友嚴武逝去,又經安史之亂,詩人顛沛流離,輾轉來到夔州,滯留江上。詩人內心悲楚,處境悽慘,令人窒息。
這八首詩就是在此時而作,詩以秋託興,有感而發。情寓景中,觸景生情。八首的前三首主寫夔州,略寫長安,詩人借物言志,以秋託情。抒寫了自己內心的淒涼,悲苦,無奈。無奈中寄悲情。悲情中有無奈。後五首主寫長安,回憶夔州的萬般罹難。回首再望長安,已無往昔之繁華,而故人已去,詩人身在夔州,心中嚮往長安而自己卻羈旅江湖,飄零無助居無定所。既報國無望,壯志難酬。又暮年貧病交加。看到秋天的悽瑟,詩人以悲秋而感故有《秋興八首》。
下面摘錄八首其一併譯文以和諸君共同感觸詩人情懷。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譯文:楓樹在深秋的露水的侵蝕下已凋零,殘傷。巫山巫峽蕭條零落。巫峽的江水波濤洶湧,濁浪滔天。塞上風雲堆積在地上陰沉沉的。菊花一開一落令我潸然淚下,一葉孤舟系在岸邊伴我思念故園之心。天氣又要寒冷了,又要趕製寒衣了,白帝城傳來一陣陣搗衣的聲音。此詩首聯,頜聯。主要描寫景物,頸聯,尾聯。抒寫了詩人內心的情感。詩人一生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卻壯志難酬,寂寞孤苦,顛沛流離。豈是命也,亦或天命!
-
9 # 劉忠義214
:前兩聯作者寫了楓林深秋露水浸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峽谷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裡面波浪滔天。天空的烏雲則像是壓倒過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看著秋天的風景,離開城都己歷兩秋了,不由的傷心落淚,看見小船雖然不能回去,心裡仍然繫著故園。冬天快到了還要趕製禦寒的衣服,我對故鄉的思念:池愈加凝重與深沉。
-
10 # 九芝海棠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前兩聯“因託秋興”,後兩聯“觸景傷情”你認為呢?
《秋興八首》是杜甫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貧病困苦,旅居夔州時的作品。
詩人晚年體衰患病,好友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生活的憑依,不得已只好離開成都沿江東下,滯留夔州。此時 詩人孤獨無依,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寂寞、抑鬱。在蕭瑟的秋風中,詩人悲憤的苦吟了《秋興八首》這組詩。
這八首詩融鑄了夔州蕭條的秋色,詩人自己暮年多病知難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悲壯蒼涼,意境沈閎。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詩人透過對巫山巫峽秋色秋聲的形象的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而來的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真是“因秋託興”抒情寫景,波瀾壯闊,感情強烈,一氣呵成。緊接著詩意落實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詩人“觸景傷情”,在這一片蕭瑟的秋風中,詩人身在孤城,從落日的黃昏一直坐到深宵,翹首北望,長夜不眠,自己已近暮年,但兵戈不息,戰亂不斷,臥病秋江的寂寞,“身在劍南,心懷渭北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表現出對長安的強烈懷念。
《秋興八首》,無論是“因秋託興”還是“觸景傷情”,承上啟下,章法縝密嚴整,脈絡清晰分明。從整體來看,從詩人身在夔州心繫長安;由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滿目蕭條的秋聲秋色而引起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嘆!這種憂思並不是杜甫一時一地的偶然觸發,而是自經喪亂以來,詩人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憂國傷時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既掌握秋色秋聲景物的特點,又把自己人生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會進去,用最生動,最有概括力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樣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詩人企圖表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麗。“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語簡而意繁,心情苦悶而意境開闊。
-
11 # 129169191行者
月兒故鄉明
他鄉遇故知
舉杯邀明月
低頭淚相思
遊子心中苦
思親寄月兒
遊子在他鄉
月兒故鄉圓
回覆列表
宋時羅大經《登臺》已說得很明白了: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再往深奧處解釋,可能連自己也要被繞暈了[what][what][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