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niushu生活視角
-
2 # 儒姐在北京
1.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親親而親民,親民而愛物。是孟子重要的一個思想,人不愛自己的親人,卻去愛別人,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真實的,愛他人也是一種虛假的表象。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卻說尊敬單位領導,那也是不可能的,尊敬領導也是一種虛假的客套。人不愛自己的子女,卻說關心自己的員工,那更不可能,關心員工也是虛假的利益關係。所以,人不愛自己親人而愛他人,這就像人臉上有傷疤,任你怎麼化妝,即使掩蓋住了,也不能否認你臉本來面目的缺陷。
-
3 # 李志勇LZY
我估計孟子的意思是:
上層建築當官親仁民;
下仁義百姓愛動產物;
他希望時應政通人和;
核心時代永遠向前進。
-
4 # 枕月拾星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這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親親”、“仁民”、“愛物”三個階段。
美國以前的總統卡特,一上臺就大談人道主義,於是人道主義的口號,在美國盛行起來,西方一些國家也跟著喊。但是做了多少?做了沒有?越南難民漂流在海上,外國輪船望望然而去之,雖見而不理不睬。我們臺灣的輪船、漁船把他們救回來,一批又一批,安頓在澎湖好好生活。我們如果到了外國,或者遇到外國人,可以告訴他們,中國幾千年以來“仁”的文化,早已經是“超人道”的了。卡特的人道只是以人為本位,是自由主義的個人立場,是人與人之間的;中華傳統的仁道是“親親”、“仁民”、“愛物”。現在美國人所號稱的人道主義,是以個人立場爭取自由,只是“親親”之後“仁民”階段中的一個小節而已。至於孟子說的“愛物”是什麼內容呢?這是說人對於萬物,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也都須要對它們有愛心,這是仁義之仁的“仁道”,不同於現代西方人所說的“人道主義”。雖然愛心也由仁心而來,但到底不像對人那樣仁慈,所以孟子說“愛之而弗仁”。他進一步說,對於人類,“仁之而弗親”,人與人之間是相愛的,是仁慈的,但是不如對自己親密的人那麼親切。這也就是前面所引述過的,假若孔子與釋迦牟尼,救兩人溺水的母親,誰先誰後的道理。“親親而仁民”,儒家的仁是個人先親自己的親人,然後再推而廣之,以及於整個人類,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仁民”,然後進一步“愛物”。所以修養是以自己為基礎,然後擴充範圍,及於天下,次序是慢慢來的。
-
5 # 遼東鶴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註釋:仁,《說文》,親也,從人,從二。即以人為本,分恩澤於他人。
譯文:
孟子說:“君子對待財物,愛惜而不吝惜。對待百姓,分給他們恩澤,不是去和他們套近乎。君子親愛親人,恩澤百姓,因為要恩惠百姓所以要珍愛物力。”
議論: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老人們多如此,平時自己省吃儉用,可以說非常小氣,一旦子女有事,會毫不猶豫把平生積蓄拿出來。每次國家有難,總有一些收入很微薄的底層人民幾乎捐出所有存款,搞的國家都不要意思,讓他們別捐了。
於民也,仁之而弗親。古時官有官威,出門要鳴鑼開道,百姓迴避。官員主動和百姓套近乎有違禮法,還容易引起猜忌。《長短經》禮說,田單有復國大功,卻因為可憐涉河的老人而把自己的袍子給他穿上而引起齊王的猜忌。而他們田家的江山,就是親民的手段,大斗借,小鬥收,這麼收買人心得來的。仁之而弗親,避嫌也。
《世說新語.政事》記載,東晉名臣陶侃作荊州刺史時,曾命令造船的官員把鋸下的木屑和竹頭全部儲存起來,別人都不解其意。後來趕上雪後天晴,廳前臺階潮溼,道路泥濘。他令人把木屑鋪在地上,使路變得好走了。桓溫伐蜀要打造船隻,他便讓人用那些竹頭作成釘子,既節約又不生鏽。木屑竹頭這些平時被人們不屑一顧的東西,陶侃卻視之如寶,關鍵時刻都派了大用場。這就是“仁民而愛物”。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6 #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孟子是誰?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他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意思是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人愛百姓而愛惜萬物。在這裡,孟子說出了愛的層次感。
對於親,也就是自己的親人,即有血緣關係的。也是最自然,最親密的一個層次。我們要以愛護和睦相處,不要內疏而外親,造成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對於民,也就是百姓,需要仁愛。只有當你能夠親愛親人時,才有可能去仁愛百姓。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是花草樹木及禽獸所不及的
對於物,你只有能夠仁愛百姓,才有可能愛惜萬物。不然的話,就會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可能維持下去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要保護環境,珍惜自然資源。
從親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推向仁愛百姓,再推向愛惜萬物,這就形成了儒學的“愛的系列”。這一系列和《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統一的。
由此可見,聖賢所論,無不用心深刻。只有用心體會,才能領會其精髓。
-
7 # 竊鉤者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觀點。我們如果通讀《孟子》,會發現孟子的觀點是非常統一而一貫的。
比如,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觀點非常類似的一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的《梁惠王上》。
這兩句話的意思,首先都是指出了愛是有親疏,有差等的。愛自己的家人的程度,和愛外人的程度肯定是不一樣的。愛熟悉的人的程度,肯定是和愛陌生人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因此,要先愛最近的人,即所謂的“親親”,“老吾老”。
其次,這兩句話也指出了,在儒家的理想中,愛不能僅限於身邊最親近的人,需要由近及遠,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推向愛周圍的人,愛百姓,再推向愛惜萬物,這才是一個儒家理想中君王應該做的事情。而這個順序,和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也是一致的。
因此,“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意思是,先愛自己的親人,進而仁愛百姓,進而愛惜萬物。
-
8 # 真一道子
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儒家的“大學之道”、“外王之功”。
所謂“親親而仁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之為人,首當要親愛自己的親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兄弟姊妹、以及親戚朋友,這是倫常之道,人間真情,人人當珍惜這份人情。若是失去了親情,變得冷漠疏遠,那麼,這個世界就沒有了溫暖,世人就變得孤獨,生活就失去了許多意義。
人,不但要親愛自己的親人,也要親愛親人之外的人,把所有的人當做親人來愛戴,不去為了一點利益而爭鬥,不去為了一點名聲而搶奪,大家和平相處,那麼,這個人間就到處充滿了愛,在愛的陽光下,人人都感到幸福美滿!
所謂“仁民而愛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之間,不但有人,還有物,人生活在地球上,既有花草樹木與人相伴,也有飛禽走獸相鄰,這是人類的福氣。所以,人作為萬物之靈,應該一視同仁來愛護它們,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強行佔有它們,更不要為了以飽口腹之慾而傷害它們,如此,天地之間,萬物一體,一片祥和景象。
這樣的人間是多麼的溫暖!這樣的世界是多麼的美好!
-
9 # 悠然箭
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由人及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至"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
10 # 我要嘗試一下
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體現的是孟子“性善論”的思想。
這句話用現代文說就是:
親近愛護自己的親人才能對百姓施加仁慈愛護有道義的政治,對百姓仁慈愛護才能對世間萬物抱有愛惜呵護的大愛之心。
這種愛是由己推及人,由人普及到世間萬物,由小愛發展到大愛!治理國家的出發點是愛,如此世間充滿愛,這個社會就不會有紛爭仇殺之類使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存在了。
但是對待敵人又另當別論,因為敵我之間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生死之鬥,不能有任何心慈憐憫,否則你就會被對方殺掉!
-
11 # 開啟塵封的記憶16895
我認為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人親近父母重視親人的人才會對別人仁慈,一個對人仁慈的人才會愛惜與人們生活相關物品與社會有用的東西和自然環境。
反過來如果一個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親敬愛護的人,更不會對別人仁慈護佑,一個連人都不遵敬幫助的人肯定也不懂的愛惜其它物品,更不會保護生存環境。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教育孩子,首先要讓孩子董的孝道,再引導孩子學習忠義仁慈。這樣才會使整個社會和諧昌盛,源源流長!
-
12 # 紹興李珍
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什麼意思?
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譯: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護而弗施予仁德;對於人民,施以仁德而不親近。親近親人仁德於民,仁德於民就會愛惜萬物。”
本句話有三層意思:君子敬愛親人,慢慢懂得仁德待民,進而愛護萬物,這是講仁愛層層擴大之順序呢。
不知道敬愛親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或者乾脆離婚了之。自己對自己尚有牙齒咬到舌頭、不滿意自己的時候,何況與人相處呢。家人講究親情,在親情面前,一笑了之。有原則性錯誤,要提出來改正。叫親親。
施仁德於民,不去表述功勞,所以不親近。
布仁德的結果才會愛惜萬物。敬奉!
-
13 # 陳廣逵
13.45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
13.45[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①,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②。”
13.45[通釋]
孟子說:“君子對於物質愛惜而不注入仁慈的情感,對於民眾以仁慈之心相待而不親近。親近親人並以仁慈之心對待民眾,以仁慈之心對待民眾因而愛惜物質。”
13.45[註釋]
①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君子對於物質愛惜而不注入仁慈的情感,對於百姓以仁慈之心相待而不親近。第一個“之”,放在“君子”與“於物”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物,物品,物質。愛,愛惜。後兩個“之”為代詞,分別復指“物”與“民”。而,錶轉折語氣。弗,不。仁,仁慈,作動詞,注入仁慈的情感。第二個“仁”,作動詞,以仁慈之心對待。親,親近。
②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近親人並以仁慈之心對待民眾,以仁慈之心對待民眾因而愛惜物質。親親,親近親人。前一個“親”,動詞。後一個“親”,名詞,作賓語。前一個“而”,並列連詞。後一個“而”,因而。
13.45[解讀與點評]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中的“愛”是“愛惜”,“弗仁”是“不注入仁慈的情感”。君子之“於民也仁之而弗親”,“仁之”是“對民仁慈”,是“愛民”,是“以仁慈之心愛民”“弗親”是“不親近”。“愛”“仁”“親”三個動詞表現了君子對親人、民眾、物質有差別的態度。
之所以“親親”,是“親人”生我養我,與我有親緣關係;之所以“仁民”,是“民眾”是有人性有思想有需求的生靈,是天下的根本;之所以“惜物”,是因為物是養育我、我的親人及民眾的資源,它生之有時,是要付出勞動的。由“親親”到“仁民”,是“老吾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老”“人之幼”的拓展;為“仁民”而“惜物”,是近似“愛烏及屋”的思維,因為“親親”“仁民”,所以要“惜物”。
本章談的是君子對親人、民眾、物質有差別的態度問題。搞清楚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就搞清楚了儒家為什麼反對墨家無差等的“兼愛”了。
-
14 # 一生淑女
一則“陝西靖邊一名58歲親生兒子,活埋了79歲母親”的新聞駭人聽聞、刷人三觀。這件事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是我們堅守了幾千年儒學孝道思想在歷史長河的衝涮下褪色了,還是西方各種文化的新奇和傳統文化的對抗中孝道思想沒落了?今天我們帶著問題重溫一下儒家孝道思想中曾經的經典,先從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開始,瞭解儒家孝道的本真。
這段話的原文如下: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大意是:
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於百姓,仁愛,但談不上親愛.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
孟子的這段話說了三個層次的愛而且層層遞進。第一層是愛惜,這一層是對有生命沒有思想的愛,比如動物和植物。第二層是仁愛,這層是對血緣關係的以外的人要寬仁慈愛,比如家人以外的人;第三層親愛。有血緣關係的人。從像愛自己親人那樣愛別人,這不正是孟子推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其人之幼。”的思想嗎?從愛他人推及到愛自然界的一切,這就何嘗不是“愛屋及烏”。我們再結合“男子活埋母親”(簡稱)這則新聞來分析。案件中的男子把生活不能自理的生母推進廢舊墓穴時,他一定忘了自己曾經也是母親捧在手心裡的寶貝,自己也享受過12年的母愛。俗語說“兒不嫌母醜 犬不怨主貧”。58歲的男士有家庭有孩子,推己及人,孩提時代收到的傷害應該被家庭的愛填滿,應該和心中的塊壘和解了。從他作出有悖倫理道德的事看,不然,這是個被厭惡泯滅了人性的男人。一個人心裡裝滿了憤恨,不相信他會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一個心裡沒有愛的人,他的世界必定是陰暗;一個思想陰暗的人,做事必定會走極端。法不容情,自己釀的苦酒自己吞下。這是個反面典型,違背了人倫道德。與孟子倡導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背道而馳。
當然,我們也不是說儒家孝道就是完美無缺的,它和其它文化主張一樣也有自身的缺憾和漏洞。特別是經過歷朝歷代的政客和利己主義者刻意打磨中它的有些主張變得圓滑而失去本真。好在我們今天的孝道文化,在去偽存真中創新和與時俱進中不斷完善。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給我們的生活和行為定了基調,重申了公德、品德、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尊老愛幼依然是公民道德準則。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們的孝道文化,比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主張,經受住西方文化的衝擊屹立不倒,並因自己獨特的光芒流光溢彩,是經典總會流傳的。
回覆列表
一、名句含義: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出自戰國孟子《盡心章句上》其意思是:只有能夠親愛親人時,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愛百姓;只有能夠愛人民,才能珍惜一切。否則,它就會變成沒有水源的水,變成沒有根的樹,這是無法維持的。
二、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三、譯文:
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於百姓, 仁愛,但談不上親愛。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