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任何一個政權的建立都要得到人民的承認,秦始皇是怎樣做的呢?
5
回覆列表
  • 1 # 電視劇情的人生

    春秋戰國時期都實行的分封制度,也包括戰國七雄時期同樣也是,但是這局面被秦始皇打破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廢除了分封制度改為郡縣制,從此對天下進行了大一統,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天下統一的局面已經被廣大百姓都接受甚至得到了認同。我們的都知道秦始皇大一統後,成為歷代第一位皇帝,對天下百姓的管制非常嚴苛,甚至以暴政來描述秦始皇的統治,但是人們卻對天下統一的局面是比較認可的,這是為什麼呢?

    戰國時期,將中國分列成了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都有興衰和強盛的時候,所以免不了就會出現戰亂。因為國家之間距離是非常近的,一旦觸犯到對方的利益,他們可以很容易的就發動戰亂,這樣一來百姓的生活就會變的非常不穩定,所以戰亂對百姓的迫害是非常深的,妻離子散是家常便飯,遷移是他們經常要做的事情,更何況戰國時期是戰爭頻繁之鼎盛。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雖說百姓們過的也不是很好,但是他們最首要的問題解決了,就是他們變的比以前穩定的。最起碼可以少經歷很多戰亂了,一旦戰亂減少,他們就會逐漸穩定,人都是追求安逸穩定的,一旦這方面問題解決了,他們自然就會認同這個大一統的方式,老百姓是不會關心朝代與朝代之間的更替的,他們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是否比之前的好,比之前的優越,使他們生活的好的朝代就是好朝代,能使他們穩定的制度就是好制度,所以他們對大一統的認同是因為大一統讓他們的生活逐漸穩定,但是這不能抹掉秦國統治時期百姓過的並不好事實。

    過的穩定是一回事,好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一旦得到好的就會想得到更好的,所以有人起義反抗秦國的統治時,他們也就紛紛附和,目的從穩定已經變成了想要生活過的更好,但是最終西漢王朝的建立,確實結束了秦朝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他們也確實得到更好的生活,所以百姓對天下統一是認同的,因為從這個形式以及制度中過上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 2 # 寶寶學堂一啟蒙

    制定並實施正確的競爭策略是秦國取得勝利的保證。在既定的戰略指導下,秦國成功實copy施了兩方面的策略:一、採納尉繚的連橫策略百瓦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二、實施範睢的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策略步度驟,即消滅毗鄰的韓趙,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之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統一全國

    1、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戰亂不斷,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安定統一;各國變法運動順應了歷史潮流,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建立統一國家準備了條件;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也為六國歸秦的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長平之戰,趙國戰敗,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的進攻;嬴政透過十年兼併戰爭,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策略正確時完成統一大業的關鍵因素。

    2、原因:

    因為,在秦始皇的曾祖父 秦昭襄王時期,六國已經被秦國打殘廢了。在秦始皇接手秦國的時候,秦國已經非常強大,而六國已經基本上沒有了任何抵抗力存在。加上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能夠任人唯能;敢於向部下承認錯誤。

    所以,秦始皇能在短短10年之內就統一了600年戰亂的中國。這其中的功勞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秦始皇的先祖們所努力的結果。

    3、人物簡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 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3 # 青陽太史令

    【觀點】:秦的一統天下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的形成。提問者所說的追求天下人的認同我認為其實就是如何來鞏固統治的問題,這個主要是強制性的,不存在要天下人來承認的問題。

    秦在前221年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主要採取4項措施來鞏固統一:

    第一,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機器。秦代是後世政治制度的鼻祖,許多機構在此時得以建立,成為國家運轉的核心。

    1.建立皇帝制。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超越了三皇五帝,所以各取一字,號稱“皇帝”,此後,歷朝歷代都沿用了這一稱呼,成為最高統治者的尊號。

    2.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輔佐皇帝處理政務,是“百官之長”,太尉協助皇帝掌握軍隊,御史大夫掌“監察”。如此,則形成了相互分權,又相互牽制的格局,實際上大權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三公之下還設立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典客、廷尉、治粟內史、宗正和少府等官員負責內政軍事具體事務。

    3.廢除封國建藩制度。把全國分為36個郡縣,並仿照中央的建制設郡守、郡尉和監御史。

    透過以上措施,秦始皇構建了一套嚴密的統治網路,使得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空前嚴密,此時才真正實現了帝王“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宏願。

    第二,確立土地私有制。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古今中外皆然。秦始皇於前216年“使黔首自實田”,即讓有土地的人自行向政府呈報土地數量,政府按量收取田租。這意味著私有土地受到政府的保護,應該是比較受到持田者的支援的。

    第三,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秦統一前,六國在以上方面的標準都不一致,這給經濟社會的統一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障礙。針對這種情況,秦始皇下令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均以秦為準。並下令修建以咸陽城為中心的馳道,使得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增強。

    第四,加強思想統治。前221年,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將除《秦記》、醫藥、卜巫、農書以及除博士所藏的書籍外,凡是私人所藏的書籍,一律予以燒燬。第二年,他又下令坑殺發表不滿言論的460名方士和儒生。透過“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控制。

    總體說來,秦始皇採取了諸多措施,想要將這個新生的大一統國家融為一體,出發點上寄託了自己的宏願,但秦畢竟是大一統國家的先行者,在執政經驗上尚不成熟,再加上秦始皇突然駕崩,來不及妥善安排後事,導致秦經歷二世而亡。但秦始皇始終是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的開創者,此後,大一統成為所有中國人的共識,這份功績,則不應抹殺。

  • 4 # 陽明悟行學宮

    在我看來,秦始皇是個極有人格魅力的君主,霸氣又內斂,剋制律己又通情達理,有心計有謀略卻又不可思議地光明磊落,兼聽獨斷又能知錯就改,且胸懷大度。他的十三歲擁有了自己的國度。

    他的二十二歲學會了王道,懂得了天下,他向天下人證明了他不是扯線木偶。他的王位被覬覦,與他兵戎相間的是他的手足,行走在刀尖不由他選擇。平了亂,他能否開心,矛盾和麵對在某一霎交織,他被天下人唾罵。他的二十三歲看透了人心的脆弱,金帛的利誘與武力的打擊成全了他渴望極力被掩飾的瘡疤,他撤回了逐客令用天下治天下。可傷口,一直都在,隱痛提醒著決絕,他不可以做天下人的笑話。他問自己,也問和他朝夕相處了十年,為他勞盡天下智士之力苦心編撰《呂氏春秋》的仲父:“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他想知道的不是他問出的何功與何親,功也好,親也罷,對他都不重要。也許,他想知道的只是君何親於我,是父,還是臣?

    呂不韋不會說,也不可能說。這是對他的保護,還是殘忍?他罷黜了呂不韋,沒有了仲父,沒有了隱恨?他終究還是不夠絕情,如果他的母后可以對他有一點點的憐惜,如果呂不韋可以對他有一點點的坦白,可能他不會讓陪伴了他十年的聲音消失在咸陽城。 二十五歲,失去了什麼? 公元前235 ,呂不韋飲鴆自殺,同年趙姬離魂大鄭宮 生亦何榮,死亦何哀。他恨誰,誰都不會知道;他愛誰,誰都不該知道!愛和恨,對立又諷刺。他再也沒有了忌諱,也再也沒有了念想,世上最疼他的人去了。 他剩下的只有天下了! 他三十三歲,曾經的朋友送上了刺客,情義化做匕首的寒光刺穿了他眼中存留的信任。他明白在這個世上永遠不可以對任何人太好,傷害你的永遠都是你最親最愛的人。於是,他戴上了冷酷的面具掩藏他自卑的心。 沒有人可以透過面具看見他,他離天下越來越近,他離自己越來越遠。他三十九歲,公元前221,齊國降秦,齊滅,六國盡滅,統一天下。 天下,他握在了手中! 誰會站在他的身後微笑,誰會告訴他“天曰順,順維生;地曰固,固維寧;人曰信,信維聽”,誰會為他點燃燭火照亮孑然的腳步…… 贏了天下,只是天下歷朝歷代的皇帝,尤其是開國之君,都是馬上得天下的。所以,屠城,殺人,幾乎是必不可免的,而你們所說的暴君秦始皇他卻沒有屠過城,而你們眼中有仁義之君之名的劉邦,李世民等等,都有過屠城,殺降的記錄。 殺功臣又是一條歷來開國之君不斷重蹈的惡行,很多有仁義之名的名君都幹過這事,秦始皇卻沒有!

    再說焚書坑儒,也要看看焚的是什麼書,為什麼要坑儒!?巫醫、占卜、偏頗之論和六國史書。前三者實是害民之說,至於後者,在統一思維的大前提下,該燒!燒得好!何況本來六國史書之間就有許多不同甚至矛盾之處,扁鵲見那個什麼桓公的故事就是個例子(別跟我說初中課本上寫的是蔡,我就看過有寫是齊桓公的)。難道不該燒嗎???那是因為當時(其實不僅僅是那個時候)天下以儒家和法家門生最眾。秦以法興,法家尊崇,法家自然不會有怨言。倒是儒家,一來不為時政所好,二來又因仁政之說與秦政相悖,三來因為焚書和統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的一些矛盾,心生怨恨。儒家不是人多嘛,掌天下喉舌,有了怨恨他怎麼辦——口誅筆伐,煽動阻政!該殺,萬幸的是,始皇帝並非如常人所言嗜殺。僅僅在咸陽附近找了400多個儒生,還勞神費力地弄個西瓜來殺,殺雞警猴大概就是這個效果了。殺了400多個人,就換得天下異心之人閉嘴。從歷史上的開國君主的行政來看,始皇帝殺的人算是最少的了。何況始皇帝還並不是僅僅是開國,而是開族!至於為什麼後世對焚書坑儒如此唾罵?那是後來儒家漸成正統的緣故。哪朝開國不殺人,朱棣還遠談不上開國,不也把方孝儒的十族都滅了嘛(除了九族,還加了他學生)。這兩點為後世詬病千年,誰讓始皇帝敢第一個吃螃蟹呢。這兩點,在當時,其實積極意義遠大於消極影響。

  • 5 # 文廟山居

    秦始皇在得力丞相李斯的幫助下,大致做了這些讓天下人認同的事。一是書同文、車同軌。二是統一度量衡;三是燔詩書、明法令;四是將儒生 們趕下臺,以吏為師;五是以軍功晉升,而不搞貴族世傳;六是廢封國,設郡縣;七是推行均田制,讓裹黑頭巾的,即普通人都有田耕種。

    秦始皇帝的最大過錯是,使用民力太過急躁!秦統一的時候,大致有2000萬人。勞動力就那麼400~500萬人。但是始皇帝有這麼一些舉動:北逐匈奴、修建長城、興建阿房宮、大建驪山自己的墳墓、開發南越等等。另外始皇帝自己,三番五次巡視全國,地方接待耗費!那真是不可計數。有史家計算,秦始皇自己全國的勞動力,幾乎都徵調完了。

    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均壽命也只有20來歲。勞動力征調後,家裡種地的老少,婦女,因勞力不足收成少。自己生活困難,也完不成賦稅等。群眾不得不起來造反!最終秦帝國,二世而亡,只存在幾十年。

  • 6 # 剛日讀史

    用甜言蜜語來打動一個女孩的可可芳心,讓她認可你是她一生中的良人,這個過程叫做“追求”;然而,一棒槌打暈往洞房裡一塞,這個就不叫做追求了!

    同理而言,秦始皇用軍事來摧毀六國,就不是追求了,這是制服!服不服?不服就打到你服為止,隨後的“罷黜百家,獨尊法術”,焚列國國史等等,這些行動都算是“一棒槌打暈”的霸王之弓!

    那麼,秦始皇又是如何追求天下人對他的認可呢?答案是鄒衍的“五德始終說”!

    (鄒衍)

    歷朝歷代任何一個王朝建國的時候,他們都要去對民眾解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是你而不是他”的問題,也就是你這個政權的合法性問題!

    在《史記·殷本紀》的記錄中,商朝的始祖是簡狄,而簡狄是天帝“帝嚳”的妻子。簡狄懷的是天帝的孩子,這就有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也就是說,商朝王室是天帝的後裔,有神族血脈,他們是有資格統御天下的!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而武王克商之後,為了證明他們的推翻商王朝的正義性,為了證明周王室不是以“以下克上”的叛亂,周室也在“血脈”上動手腳。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朝始祖周嫄也是天帝的妻子,並且還是正妻、是元妃,而商人始姐簡狄被周王室硬生生地降了一級,變成次妃了,變成小妾了。

    商人始祖所懷的孩子是“庶子”,而周人始姐所懷的孩子才是“嫡系”,嫡子從庶子的手中奪回自己的家產,這就變成了一種理所當然。

    (周代商)

    周人既解釋了他推翻商王家族的正確性,又同樣地告訴了天下人,周王室同樣也是天帝后裔,同樣也有統御天下的資格。

    到了秦始皇這個時代時,這個戲法唱不下去了,因為秦人趙人的先祖在商紂王時代時是個奴隸而已,只是後來被商紂王所重用。等到周朝建立時,秦人先祖成了亡國罪臣,成了周王室中一個養馬的“牧馬人”。

    “牧馬人”怎麼可能有“天帝血脈”呢?於是,秦始皇用了齊國陰陽大家鄒衍所創立的“五德始終說”,又硬生生地給周王朝安上了一個無中生有的“火德”,而秦國是“水德”。

    (五德運轉)

    在《秦史》上記錄有“黑龍起於渭水”,因此,秦國尚黑,秦國上下以黑色為主色調。秦國是水德,周朝是火德,水克火,水能滅火,尋人常婦都知道這個道理!

    五行相生相剋,即順位相生,隔位相剋。凡是新朝建立,如果是用武力推翻,那就是五行克舊,如果是禪讓,那是五行相生。(當然這是後話了,秦始皇只認可水克火,秦代周!)

    “五德始終說”,使得秦代周,不再是一場“下克上”的叛亂,而是一次正常的天命輪轉。

    (秦代周)

    “五德始終說”,也為始皇帝塑造了“神”性。從倫理上來說,天命從此由周王室已經轉向了大秦,始皇帝受命於“天”,他有資格成為世間至高無上的神明和天下共主!

    文——千古

    x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棉花種植過程中如何科學施肥,種植出質優高產量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