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人鬼
-
2 # 王朝興替
封建世襲制的存在最大的合理性就是有利於國家安定和統一,但是你不能保證接班人的優劣。
世襲制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世襲制也發生著變化。
西周的世襲制西周的世襲制是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三合一。
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轄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並授予他們爵位,諸侯再分封貴族。然後以嫡長子繼承製度為核心。無論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和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利的主要繼承者。
這種世襲制度。是爵位、官職的一種傳承製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這種世襲的次數理論上是無限的。
這樣可以保持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時也有利於維繫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統治。
秦以後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後,官職由朝廷任免。世襲制度很大程度體現在於皇位的傳承,只不過君主與君主之間可能有血緣關係,但不一定就是嫡長子,有的是直系,有的是兄傳弟,也有的是叔傳侄。有的看誰順眼就選誰,反正都是自己兒子。
隨著中央集權的發展。皇位世襲變得越來越重要了,人選也比較多,範圍也變大了,這樣有利於皇位的傳承和國家的安定和統一。
比如:
漢景帝劉啟就是漢文帝劉恆的嫡長子漢武帝劉徹,他就不是嫡長子,連長子都不是,有個庶長子就是原太子劉榮。這屬於直系傳承。唐太宗李世民是嫡子,但不是嫡長子,嫡長子是李建成。
兄傳弟的有宋太祖趙匡胤死後,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宋仁宗趙禎無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曙被立為皇太子,最後繼承皇位,為宋英宗。。這就是典型的叔叔傳侄子。【李世民】
爵位每個朝代的爵位都不同,有的是給有功之臣的,沒有實權,有工資。有的只是虛封,啥也沒有就是個名號。有的有封地,可以收稅,沒實權。
比如:明朝爵位分兩種,一是隻授終身,二是可以世襲。爵位的“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
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衍聖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號和食祿,並無封邑。
王爵為皇族專享,皇族封爵均世襲罔替
總的來說就是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
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公、侯、伯封號分四等歲祿以功為差,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
3 # 辛鐵說歷史
說到世襲制,我們需要分析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制度
世襲制是封建社會的典型代表,講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為社會制度的限制,世襲製成了必然選擇,也是那個時代的人無法逾越的思想鴻溝。
第二,世襲制傳給誰
古代的帝王如果只有一個兒子,那帝位只能傳給他的兒子;如果帝王有多個孩子,世襲是傳嫡,傳長,所謂的嫡長子,一般指的是皇帝的正室妻子的兒子,帝王的妃嬪等生的孩子就算是年長,也要靠邊站。皇后死後,是可以進太廟的,其他妃嬪沒有權利進太廟。
從這點來看,世襲制有很大的弊端,因為很有可能有能力的皇子無法繼承皇位,昏庸無能的皇子卻有可能繼承皇位。
第三,宰相制度可以彌補世襲制
我們把一個帝國比作一個公司,皇帝是董事長,是公司的所有人,宰相就是公司的CEO,負責管理公司,運營公司。
所以,公司的董事長即便無能,也沒有關係,因為公司的管理者CEO肯定是有能力的人,如果CEO無能,董事長可以換一個CEO,同理,皇帝可以更換有才能的宰相,為他管理國家,所以宰相制度有優越性。
我們回到題目,世襲制的合理性,當然是合理的,在世襲制不合理的時候,就會出現社會制度的更替。
-
4 # 唐島漁夫
下面由我,來簡單回答下這個問題。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世襲制是合理的,但是不夠嚴密。
嚴格來講,應該是宗法制度下的嚴格嫡長子繼承製,才是合理的。
我們只看中國,其實感受並不強烈,不妨對比一下中世紀的歐洲。
所謂中世紀歐洲,是指在公元五世紀羅馬帝國分裂到公元十五世紀東羅馬帝國滅亡,這個一千年中古典封建制度下的歐洲歷史。
如下,
西歐封建制跟當年中國古代西周封建制,其實是有本質不同的,雖然二者在中文語境中的翻譯方式完全一致。
中國的封建制,是周天子根據《周禮》所進行的分封制以及宗法制的結合,根子上講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分封。舉個例子,周天子的嫡長子就是大宗,未來繼承王位,那麼作為庶子的小宗就順延成為諸侯;而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爵位,小宗則就只能做卿大夫。如此這般,以此類推。這樣的一套宗法制,配合後來出現的儒家理論,很容易形成一套非常完美的繼承製度。那麼到後來出現中央集權配合龐大官僚體系的皇帝,地主和平民基本單元,也就順理成章了。
與之相反的是西歐封建制,這套體制並不看重血緣,即便是國王的兒子,其繼承權也並沒有被法律予以全權認定,而是以財力和軍事能力為基礎。並且國王以下,作為大貴族的封臣們在自己的領地上,可以行使自主的行政,軍事,司法,財務權力,包括單獨發行貨幣的權力。這樣的封建體系,很大程度上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獨立傾向。這種情況甚至誇張到了——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地步。甚至國王本人,分封到最後,只能是把自己的地盤越搞越小,搞到最後自己只能在自己的自留地賺點零花錢的窘迫地步。
王權如此不堪,教權就一定會趁虛而入。因為教皇本人,包括教皇可以控制的西歐境內的大大小小的教士,無不都是貨真價實裂土封疆的封建主。今天史家有一種說法,中世紀光是教會與修道院所擁有的土地面積,就已經佔據了整個歐洲的三分之一了。想一想,這是多麼恐怖的一個封建組成部分。
所以,我們談當時法蘭克王國以及中世紀那些所謂的皇帝們,繞不開的話題,就是西歐奇葩的封建制,還有無處不在的大奸似偽的基督教影響。
教會控制了中世紀歐洲人的生活模式,所以一夫一妻制才是當時社會的主旋律。當然,一夫一妻制只是個幌子,只要國王願意,他儘可以跟無窮無盡的女人們在一起,充分享受特殊階層為自己帶來的特殊享受。然而,不管國王外面有多少野女人,正牌妻子也只能有一個,也只有正牌妻子所生的兒子,才能算是親兒子。其他所有野生女人哪怕生一萬個兒子,也只能算是私生子。
這一點,跟中國古代的情況完全不同。
中國古代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正房擁有繼承權上的第一順位,但在正房不能生養兒子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讓偏房的兒子們繼承家業,區別只是嫡出和庶出而已。然而,中世紀歐洲講究當婊子立牌坊,這個牌坊還是教會給立的。除了正妻之外其他的情婦統統不能算是“妻子”,由此所產生的私生子,不僅不能夠擁有繼承權,甚至連親爹的姓氏都不能繼承。
所以在《權力的遊戲》中,瓊恩.雪諾(Jon Snow)只能是雪諾,而不能是史塔克(House Stark),這就是活生生的歐洲中世紀繼承製的具體體現。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的老爹路易七世跟埃莉諾生不出兒子,他想的不是趕緊找個其他女人嘗試生孩子,而是趕緊搜腸刮肚琢磨著跟正妻埃莉諾離婚。
好,如果說到離婚,問題又繞回來了。
教會規定,基督徒們無緣無故不能離婚,如果確實有特殊情況需要離婚的,則需要提出申請,由教會批准之後才能離婚。即便是國王,也不例外。
原因在哪裡呢?
當初你男女熱戀,乾柴烈火,先開車後補票這事無所謂。但補票的時候,就必須要由教會給你辦法定手續。所以說中世紀的基督徒們結婚並不容易,需要拿到教會許可狀(dispensation)才能持證上崗。
舍此之外,都是非法。
相對於結婚,離婚這事的影響力,比結婚只大不小。
比如說吧,你的正妻很爭氣,給你連續生了三個兒子,你現在不愁王位傳下去的問題。但是三個兒子成年之後不和,三個人兵戎相見爭奪長子繼承權。這件事情讓你很失望,你不想把王位傳給這三個龜孫了。這個時候你只要向教會申請離婚,一旦申請透過,你的妻子就變成了你的前妻。而這三個倒黴孩子,也就順勢而成了私生子,三個人也就全部喪失了繼承權。
當然我們說的是極端案例,意思是,離婚的事情更加不能含糊。
歐洲中世紀的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製搞成這樣,只能說是西方人在頂層制度上的設計缺陷了。
政府和公務員過分的契約化,權力的無線被細分化,最後直接導致了西方人“小政府”的行政傳統。
此外,如果再算上文官制度的缺乏,流官制度的缺乏,一直到今天,西方的公務員制度還有很大的弊病。
這次新冠爆發以來,相信大家已經看在眼裡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的世襲制,無論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都是先進的。
-
5 # 天上人間文史鑑
世襲制的存在當然是有其合理性的,這是由時代的社會基礎決定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世襲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逐漸削弱的。
在先秦時期以宗法制為核心封建社會,是世襲制的巔峰時期。
封建貴族透過世襲權力、地位、封地以掌控政治、經濟、學術文化乃至教育。
而經歷過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和封建社會的逐步崩塌,到秦漢統一天下以後,封建貴族也開始走向沒落。
隨著貴族的沒落,皇帝便成為了唯一的最大貴族領主,只有皇帝能夠世襲權力和地位。
當然貴族的沒落和貴族社會的崩塌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幾經波折。
經過秦末封建主義的反撲,漢初的七王之亂,在漢武帝時期封建主義基本被消滅了。
然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又崛起了。
東漢時期,士族在於宦官、外戚的鬥爭中獲勝,並透過支援曹丕篡漢掌控了仕途。
曹丕為了獲取士族的力量,實行九品中正制,從此士族便透過掌控仕途而逐步掌控了政治。
士族透過與豪門的結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新型貴族,掌控了社會的經濟、文化,又掌控了政治,儼然和先秦封建貴族相差無幾。
但經過南北朝到隋唐統一天下後,門閥士族也開始沒落。
最終在經歷五代的破後而立後,於宋代徹底進入了古代平民社會。
宋代的政治以及社會體制無疑是最為開明和成熟的,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巔峰,沒有之一。
世襲制是貴族擁護的制度,而中國自秦統一天下開始,便由封建社會進入到中央集權的專制社會。
在專制社會中,皇室是唯一的貴族,並不允許其他群體成為貴族而威脅到皇權。
在專制社會,政府和宮廷一分為二。
宰相作為政府首腦代表平民,皇帝作為宮廷首腦代表貴族。
再到近代經歷了專制制度的崩塌,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湧入,世襲制也進一步瓦解。
到如今,所有權力、地位的世襲都已不在存在,僅僅剩下了財產的世襲。
財產的世襲是順應人性自私的需要,在現階段沒有任何不妥之處。
而在古代社會,權力、地位自己封建的世襲也是有利於社會安定的制度。
然而這種世襲必然會造成諸多階級矛盾,這是那個不成熟的社會階段不可避免的。
現代社會沒有了權力和地位的世襲,也就避免了一個以血緣為核心的群體掌控政治、經濟和文化。
然而在古代,社會需要這樣一個群體來掌控政治、經濟和文化。
民主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價格高昂,而自然經濟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卻不能達到建立民主制度的要求。
古希臘的民主城邦是不成熟的民主,而且是在一個極小地域內,這明顯不能適用於中國廣大的疆域。
封建和專制是社會的兩個階段,而這兩個階段都需要世襲制。
從歷史的走向來看,世襲制的力量實在逐步減弱的,從封建社會的貴族世襲,到專制社會的皇權世襲,再到現代民主社會,就只剩下了財產世襲。
-
6 # 書家集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父傳子、子傳孫,家族之中,皇位一代代傳接下去,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世襲制度的基本表現,滿清王朝之前的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都是遵循這種基本上規範的世襲制度,僅僅是在古老的堯舜時代,稍稍有所不同。即使是一些短命王朝、區域性的“草頭皇帝”,也大都是這麼做的。
歷朝歷代皇權傳接,之所以一直遵循著這種世襲制度,這是由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特徵、特定社會結構和封建社會發展需要所決定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中國正統觀念深入人心
何為“正統”?在封建社會,首先奪取政權、第一個奪得皇位的那一家,就是正統。漢朝的劉家、唐朝的李家、宋朝的趙家、滿清王朝的愛新覺羅家,就被定製為“正統”。維護這些家族的皇權,就被視為維護國家“正統”。
儒家文化佔統治地位的中國,強調正統觀念和維護正統,成為維繫統治制度的一種法則,幾乎每個朝代都得遵守。即使是到了一個朝代的末期,原來的皇權眼看就要延續不下去了,也根本無力延續下去了,後面衝上來爭奪權位的外戚和諸侯們,也不敢明目張膽地說:“我是外戚,我現在就要奪你們家的皇位。”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那麼多強勢諸侯,誰不想奪皇位?他們個個都想!可是,正統觀念在那裡擺著,無形地約束著他們,誰都不敢直接動手滅了皇家,自己公開取而代之。曹操野心勃勃,也只能搞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
即使是小皇帝成為了籠中之鳥,沒有任何權勢了,那些想奪權的諸侯和軍頭們,用兩個手指頭就能把他捏死,他們也不勇敢這樣做。畢竟那是“逆正統”的行為,屬於亂臣賊子之所為,末了會落下一個“反賊”的罪名,隨即可能招來“天下共討之”。
雖然有的強勢人物已經實質上奪權了,他們也要來一番假仁假義的“禪讓”把戲,以此告訴天下人,不是我篡奪了皇位,而是原來的皇家延續不下去了,是他們主動把皇位“禪讓”給我這個“能者”的。老曹家的人是這麼幹的,接下來司馬家的人“照葫蘆畫瓢”;到了唐朝中期,強勢女人武則天奪取李家皇位,居然也是遵循了這個“套路”,裝模作樣地讓李家人把皇位傳給了她。即便如此,到了最後,在武則天臨死之前,她還是不敢過於違背正統原則,依然宣稱自己是李家媳婦,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代替李家管理國家,最後還把皇位還給了李家。至於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從柴家奪權,也搞了個周恭帝柴宗訓“禪位”儀式,這都成了中國歷史上的“戲精故事”了。這就是世襲制合理化的思想基礎。
二、皇權不可能允許外戚和普通百姓染指
封建社會實行的是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度,其核心是帝位終身制與皇位的世襲制。最早奪取政權的強勢人物,一旦登基,便希望自己一族成為終身帝王。王朝之內,皇帝就是老大,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最高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權力,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刀把子就握在皇帝一個人手裡,其他人都是被皇帝支使去幹活的。
專制制度是什麼?就是一家專權,個人說了算。我是皇帝,我就是至高無上的君主,其他所有人、包括朝廷的大臣們、各路諸侯們,以及統兵在外將軍、元帥們,都是皇家的奴才和僕人,只有全力以赴維護皇權的義務,沒有搶奪皇家政權的權力,連奪權的想法都不要有,否則就是“大逆不道”。有道是“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這個道理。既然接受正統,就得老老實實地接受皇家的專權管制,不能有自己的“小九九”,更不能搞獨立王國。
中央集權是什麼?就是一切權力都集中在皇家、集中在紫禁城之內。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決策權、指揮權、用人權,都集中在皇家,甚至就集中於皇帝一身,一切都得聽從皇上的“聖裁”,一切都要按照皇帝的“聖旨”去辦,聖旨一下,就得馬上執行。否則就是“謀反”“叛逆”,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朝廷大臣,地方諸侯,即使再有威信和權勢,就是功勞再大,也是應該的,也是一個奴才該做的,絕對不能有非分之想。封建社會,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頂多就是個執行者,聽皇帝的話才是本分。當個好臣民,才是優秀品格。
皇家擁有這樣大的權力,包含這麼多的好處,根本就不願意放棄,更不願意把皇位傳給別人,只能傳個他們的子孫後代。這就是世襲制的社會結構基礎。
三、世襲制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國家穩定
在中國歷史上,那些有為的王朝,由於制度穩定,皇帝英明,世襲承接順利,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保障了國家的穩定、統一、鞏固,甚至走向強盛。比如漢代的前幾個皇帝,繼承過程基本上很順利,這就非常有利於皇權的鞏固和國家的穩定,以至於出現了多次戰勝北方匈奴、不斷擴張領土的輝煌過程;相反,皇室不靖,下面的子孫們沒完沒了地爭奪皇位,也是導致國內大亂的重要原因,晉代的“八王之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司馬氏子孫紛紛起兵奪皇位,搞得天下大亂,戰火紛飛,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不固定一家,誰都來奪皇位,天下自然就大亂了。之所以有春秋戰國的天下紛爭,殺聲四起,處處狼煙,就是因為周氏無能,皇權無力,世襲制度瓦解,周家的統治地位沒人尊重,原本屬於大周王朝統轄的各路諸侯,根本就不把世襲制和正統觀念當回事了,都想爭霸奪位,也就有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爭,他們最後爭的是什麼?並不是就想掙得個“天下第一能臣”、海內“第一諸侯國”,實際上就是想滅了其他各個諸侯國,掃清最後逼宮的障礙,進而奪取皇位,自己坐上金鑾殿。
相反,如果大家都遵循正統,人人都不想入非非,就不會出現互相爭鬥、互相開打的惡劣局面,戰亂就起不來,能夠基本保持社會秩序的穩定性,這樣對國家建設和發展都有利。老百姓也不會因此而陷入戰火之中,整日流離失所。能夠安下心來,好好種地,好好做工,好好生活,過安穩日子。
總之,世襲制度維繫不下去了,天下越來越亂,就會逼著改朝換代,走向下一個世襲制,求得下一個穩定局面的到來。所以,為了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為了避免長期的分裂割據,也需要穩定的世襲制度,來鞏固國家的統一局面。這就是世襲制的積極意義。
當然,世襲制也有很大的侷限性,有時候還有很大的危害性,這裡就不一一解釋了。
-
7 # r耗子升級
封建王朝在世界上廣泛的長期存在,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肯定是有它的合理性。封建是建立在私有的基礎上,封建世襲是權力財產的繼承。封建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個階段的必然產物。
中國從大秦帝國開始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封建了。秦朝是中央集權制,大部分地方是靠中央任命的官員管理,官員管理的郡縣不是官員私有的,也不是世襲的。
中央集權限制了貴族,秦朝的短命不能不說是各地貴族的反抗復國有直接關係。貴族的減少和貴族精神的消失,對一個國家和民族影響是很大的,在這方面大家褒貶不一。但官員腐敗懶政,中央任命官員的公正性,官員的只唯上,這些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秦朝之後雖然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為主,分封也是同時存在的。漢朝雖然打擊了異姓王的勢力,同姓王還是存在的。各朝各代也都有分封。
現今世界上的國家,大多都有相當一段時間的封建制度,所以說封建制度和封建世襲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但歷史上階段性的合理,不是說今天封建制度合理。
-
8 # 大語文走四方
在當時是符合時代要求的!
最底層的民眾相信君權神授。人們相信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這一思想根深蒂固,君主的兒子們被分到哪裡,哪裡的人就會擁戴他。例如周朝的建立者創立的分封制,他們取代商朝的統治地位後,主要是從思想上取代的。
君主也會時不時的製造異象,以此鞏固統治。君權神授需要一些輿論的準備,於是就走了劉邦斬白蛇起義的說法。這種事情在中國古代很多,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因為廣大人民群眾相信,所以統治者的製造就有很大的作用。世襲制也就合理了。
回覆列表
封建王朝的世襲制度當然有其合理性,就像你自己家建的房子,肯定希望一代代世襲傳承下去。
世襲制度本身沒有什麼,是個人都想讓子孫後代一直延續下去,延續自己的輝煌。即便是當今社會,誰不想讓自己的子孫延續家族的榮耀呢?
英國皇室還一直延續至今,可以說世襲制本身沒有多大問題,這是人性本身就存在的自私性。
當官的還想自己的兒孫繼續當官呢,雖然許多官二代當不了,但不代表不想當;富豪們大多數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一直富有下去,富二代、富三代到富萬代……就像秦始皇當初想的一樣,自己是始皇帝,然後是秦二世、秦三世至秦萬世。
世襲制度只是既有所得利益階層的世代傳承,就像現在的遺產繼承一樣。
雖然對自己家很好,但是對別人就可能不公平了!憑啥你是皇族、貴族、高官、富翁就能一代代傳下去,而我家是農民就要一代代當農民?
(封建等級制度)
所以,地主階級很滿意世襲制度的時候,農民階級等被統治階級就不樂意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
(陳涉吳廣起義)
封建王朝的根本矛盾在於經濟體制,是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係的矛盾。
而世襲制度只是建立在封建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一個政治制度之一,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同樣也有不合理性。
一個制度通常都有它的兩面性,主要還是要看所處社會的主要矛盾。
(英國女皇)
反正,我們國家的封建王朝與世襲制度已經塵封於歷史的塵埃說明其制度存在不合理性;而英國的女王與皇室至今猶在,不少國家還儲存在世襲制度,如英國、日本、泰國等,因此說明世襲制度也是有其合理性。
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