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蘋說

    675年,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上元二年。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上元二年(乙亥,公元六七五年)

    春,正月,丙寅,以于闐國為毗沙都督府,分其境內為十州,以于闐王尉遲伏闍雄為毗沙都督。

    辛末,吐蕃遣其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且請與吐谷渾復修鄰好;上不許。

    二月,劉仁軌大破新羅之眾於七重城,又使靺鞨浮海略新羅之南境,斬獲甚眾。仁軌引兵還。詔以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略之,三戰皆捷,新羅乃遣使入貢,且謝罪;上赦之,復新羅王法敏官爵。金仁問中道而還,改封臨海郡公。

    三月,丁巳,天后祀先蠶於邙山之陽,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上苦風眩甚,議使天后攝知國政。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曰:"天子理外,後理內,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昌樂李義琰曰:"處俊之言至忠,陛下宜聽之。"上乃止。

    天后多引文學之士著作郎元萬頃、左史劉禕之等,使之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幾千餘卷。朝廷奏議及百司表疏,時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禕之,子翼之子也。

    夏,四月,庚辰,以司農少卿韋弘機為司農卿。弘機兼知東都營田,受詔完葺宮苑。有宦者於苑中犯法,弘機杖之,然後奏聞。上以為能,賜絹數十匹,曰:"更有犯者,卿即杖之,不必奏也。"

    初,左千牛將軍長安趙瑰尚高祖女常樂公主,生女為周王顯妃。公主頗為上所厚,天后惡之。辛巳,妃坐廢,幽閉於內侍省,食料給生者,防人候其突煙,已而數日煙不出,開視,死腐矣。瑰自定州刺史貶括州刺史,令公主隨之官,仍絕其朝謁。

    太子弘仁孝謙謹,上甚愛之;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請,數迕旨,由是失愛於天后。義陽、宣城二公主,蕭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於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見之驚惻,遽奏請出降,上許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當上翊衛權毅、王遂古。己亥,太子薨於合璧宮,時人以為天后鴆之也。

    壬寅,車駕還洛陽宮。五月,戊申,下詔:"朕方欲禪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諡為孝敬皇帝。"

    六月,戊寅,立雍王賢為皇太子,赦天下。

    天后惡慈州刺史杞王上金,有司希旨奏其罪;秋,七月,上金坐解官,澧州安置。

    八月,庚寅,葬孝敬皇帝於恭陵。

    戊戌,以戴至德為右僕射,庚子,以劉仁軌為左僕射,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張文瓘為侍中,郝處俊為中書令,李敬玄為吏部尚書兼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劉仁軌、戴志德更日受牒訴,仁軌常以美言許之,至德必據理難詰,未嘗與奪,實有冤結者,密為奏辨。由是時譽皆歸仁軌。或問其故,至德曰:"威福者人主之柄,人臣安得盜取之!"上聞,深重之。有老嫗欲詣仁軌陳牒,誤詣至德,至德覽之未終,嫗曰:"本謂是解事僕射,乃不解事僕射邪!歸我牒!"至德笑而授之。時人稱其長者。文瓘時兼大理卿,囚聞改官,皆慟哭。文瓘性嚴正,諸司奏議,多所糾駁,上甚委之。

    ——《資治通鑑》

  • 2 # 陽光清波

    公元675年曆史大事件

    1、公元675年 正月

    (乙亥 唐高宗上元二年 正月)以于闐國為毗沙都督府,以其王尉遲伏闍雄為毗沙都督。

    吐蕃遣其大臣來請和,且請與吐谷渾修好,拒之。

    新羅遣使謝罪 劉仁軌大破新羅於七重城,又使靺鞨浮海攻新羅南境,斬獲甚眾。仁軌班師,命李謹行經略新羅,三戰三捷,新羅乃遣使入貢謝罪。復其王金法敏官爵。

    2、公元675年 三月

    (乙亥 唐高宗上元二年 三月)議使武后攝政 高宗風眩更甚,議使武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諫曰:“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事乃止。

    武后用北門學士 武后引文學之士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凡千餘卷;且密令參決百官疏奏,以分宰相之權,時號北門學士。

    3、公元675年 四月

    (乙亥 唐高宗上元二年 四月)太子弘死 武后方逞其志,不滿於太子弘。太子又請嫁肖淑妃之女義陽、宣城二公主,武后怒。太子弘死,時人以為武后毒酒所害。

    五月,高宗下詔:“朕方欲禪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諡為孝敬皇帝。”

    4、公元675年 六月

    (乙亥 唐高宗上元二年 六月)立雍王賢為皇太子。

    5、公元675年 八月

    (乙亥 唐高宗上元二年 八月)詔婦人為宮官者每歲一見其親屬。

    吐蕃擾鄯州。

  • 3 # 宣染歷史

    公元675年,中國還是封建社會的繁盛階段唐朝,國富力強,影響著世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國家紛紛效仿唐朝做法,尤以日本、朝鮮、印度等國家為重。

    當時的皇帝是唐高宗,因為皇帝患有中風病,所以,準備和大臣商議讓武則天代為處理國家大事,但朝中大臣都極力反對,最後便放棄了這個想法。

    但武則天卻廣招學士,朝廷的奏章會秘密的讓這些學士審批,當時這批人被稱為“北門學士”。

    之後,太子李宏死於合壁宮,被葬於恭陵,被唐高宗追諡為“孝敬皇帝”,但當時人們以為是被武則天毒死的。

    因為史書記載的過多,我們就挑選了幾個重點的說一說。

  • 4 # 木木文史

    公元675年是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

    黃岩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公元675年開始設定永寧縣,公元690年改名黃岩。

    公元675年,鄯善城(原名樓蘭)改名石頭鎮,(又稱典合城),隸沙州所轄,公元785年至906年(唐貞元年至唐末),石頭城淪為吐蕃所統治。

    置毗沙(pí shā)都督府

    675年在於闐(tián)國 (今新疆和田西南的位置),于闐王尉遲伏闍雄攻打吐蕃有功,成立安西都護府 。以伏闍雄為都督。掌管十個州,在安西都護府西南二千里。

    龜茲王入貢

    675年正月25日,龜茲王白素稽來獻銀頗羅。12月,又獻名馬。龜茲於670年被吐蕃攻陷,一年兩次進貢,可見吐蕃控制龜茲乃至西域的野心受挫。

    吐蕃論吐渾彌來請和

    675年正月26日,吐蕃遣大臣論吐渾彌來唐請和,並請與吐谷渾和好,高宗不許。吐蕃自670年攻陷安西四鎮,一度在西域稱霸。然674年于闐王來朝唐廷,二年,唐在於闐置毗沙都督府,是年龜茲王亦來朝入貢,唐於上元中674—676年並在疏勒置疏勒都督府,焉耆置焉耆都督府,吐蕃控制西域的野心受到挫折,於是來唐請和。

    議使武后攝政

    高宗晚年風眩日重,不能處理國事,政事都是武后處理。675年3月,高宗想讓武后攝政。

    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諫曰:“天子理外,後理內,天之道也。陛下怎能以高祖、太宗之天下委天后而不傳子孫!”中書侍郎李義琰亦諫之,乃止。

    置北門學士

    675年,皇后武氏想要攝政,遭到宰相的強烈反對,所以設定北門學士,幫助自己在皇宮中做決策,抗衡外朝的大臣。

    一面幫武后編修書籍,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一共千餘卷;

    一面參決朝廷奏議及百司表疏,想要分宰相的權力。

    後來,武則天臨朝,獨攬大權,利用酷吏清除朝廷反對勢力,北門學士就完全失去作用。

    周王李顯王妃趙氏被害死

    王妃趙氏,長安人。母親是高祖李淵第七女常樂公主。中宗李顯為英王(後改周王)時,娶趙氏為妃。高宗待常樂公主很好,武后不喜歡,遷怒趙氏。675年4月7日,把趙氏關在內侍省,從外面把門鎖上,每天只給生的食材,看守的人看好幾天沒有炊煙,開啟門檢查,屍體都已經腐爛了。

    太子李弘死

    675年4月25日,太子李弘暴卒於合璧宮,年24歲。李弘是高宗的第五個兒子,母武后。653年封代王。656年立為皇太子。李弘仁孝謙謹。

    雍王李賢被立為皇太子

    太子李弘已死,675年6月5日,立雍王李賢為皇太子,大赦天下。字明允,李治第六個兒子,母武后。李賢容止端雅,早慧,小時候為皇帝所喜愛。,讀《尚書》、《禮記》、《論語》等過目不忘。

    奉先寺建成

    672年,高宗敕於洛陽龍門山鑿盧舍那佛大像,武后捐二萬貫脂粉錢助之。

    歷時四年,675年竣工,此即奉先寺。寺共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力士等十一尊雕像。主佛盧舍那高八十五尺,臺座高十尺,面容豐腴飽滿,乃唐代鑿造第一個大佛像。

    兩旁弟子各具神態,整個佈局嚴謹,刀法圓熟,為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竣工之後,武后親率朝臣參加盧舍那佛“開光”儀式。

    弘忍禪師卒

    弘忍俗姓周,蘄州黃梅(今湖北)人。七歲出家。十三歲正式剃度為僧,白天勞動,晚上靜坐修禪,恬淡自居。道信常以頓漸之旨試之,弘忍聞言察理,皆得要領。道信以弘忍可教,悉以其道授之。651年傳以法衣。同年九月,道信圓寂。弘忍承之,成為禪宗第五祖。

    禪宗初祖至三祖,一衣一缽,隨緣而住,至道信始聚僧而居。

    弘忍亦以學道宜山居,遠離囂塵,遂居黃梅東山。僧徒有七百餘,時稱東山法門。

    弘忍傳法不出文記,只口說玄理,默授與人。有及門弟子二十五人,其中大弟子十人,以神秀與惠能為最有名。

    弘忍675年圓寂,年74歲。弘忍門人弘化範圍廣遠,東山法門傳播全國,禪宗因此發展成為一大宗。其後神秀主漸悟之說,傳法於北方,形成北宗。

    惠能主頓悟之說,傳法於南方,形成南宗。

    王勃卒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縣)人。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讀顏師古注《漢書》,摘其失,成《指瑕》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而王勃詩文最具特色。

    675年,王勃去交趾(今越南河內西北)看望父親,渡南海落水而死,年28歲。

    曾補祖父王通有錄無書之著作二十五篇。

    己著有《周易發軍》五卷,《次論語》十卷,《千歲歷》,《舟中纂序》五卷,《王子安集》十六卷(一說《王勃集》三十卷)。

    其文以《滕王閣序》傳誦最廣。

  • 5 # 宋老師82856216

    公元675年大事記

    [1]春,正月,丙寅,以于闐國為毗沙都督府,分其境內為十州,以于闐王尉遲伏雄為毗沙都督。

    [1]春季,正月,丙寅(二十一日),唐朝在於闐國設立毗沙都督府,將於闐國分為十州,任命于闐王尉遲伏雄為毗沙都督。

    [2]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且請與吐谷渾復修鄰好;上不許。

    [2]辛未(二十六日),吐蕃派遣大臣論吐渾彌到唐朝求和,而且請求與吐谷渾恢復睦鄰關係;唐高宗不允許。

    [3]二月,劉仁軌大破新羅之眾於七重城;又使浮海,略新羅之南境,斬獲甚眾。仁軌引兵還。詔以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略之,三戰皆捷,新羅乃遣使入貢,且謝罪;上赦之,復新羅王法敏官爵。金仁問中道而還,改封臨海郡公。

    [3]二月,劉仁軌在七重城大敗新羅的部隊;又讓從海路奪取新羅南部地區,殺死和俘虜很多人。劉仁軌率兵返回。唐高宗下詔任命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兵新羅的買肖城,以經營該地區,李謹行打了三仗都取得勝利,新羅於是派遣使者到唐朝進貢,並且請罪;唐高宗赦免了他們,並恢復新羅王金法敏的官職和爵位。金法敏的弟弟金仁問中途返回唐朝,改封為臨海郡公。

    [4]三月,丁巳,天后祀先蠶於邙山之陽;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4]三月,丁巳(十三日),天后武則天在邙山之南祭蠶神,朝廷官員及各州的朝集使,都出席陪祭。

    [5]上苦風眩甚,議使天后攝知國政。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曰:“天子理外,後理內,天之道也。昔魏文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昌樂李義琰曰:“處俊之言至忠,陛下宜聽之!”上乃止。

    [5]唐高宗受嚴重風眩病的困擾,商議由天后武則天代理國家政事,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說:“皇帝治理外朝,皇后治理後宮,是天經地義的。從前魏文帝曹丕曾立下法令,雖然皇帝幼小,也不許太后臨朝聽政,為的是防止禍亂髮生。陛下為何不將高祖、太宗的天下傳給子孫,而託付給天后呢!”中書侍郎昌樂人李義琰說:“郝處俊的話是最忠誠的,陛下應當聽取!”唐高宗於是放棄原來的打算。

    [6]天后多引文學之士著作郎元萬頃、左史劉之等,使之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凡千餘卷。朝廷奏議及百司表疏,時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之,子翼之子也。

    [6]天后武則天廣泛招攬文人學士,如著作郎元萬頃、左史劉之等,要他們撰寫《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共一千多卷。朝廷的奏議及各部門的表疏,時常秘密地讓他們參與裁決,以此來削減宰相的權力,當時的人稱這批人為北門學士。劉之就是劉子翼的兒子。

    [7]夏,四月,庚辰,以司農少卿韋弘機為司農卿。弘機兼知東都營田,受詔完葺宮苑。有宦者於苑中犯法,弘機杖之,然後奏聞。上以為能,賜絹數十匹,曰:“更有犯者,卿即杖之,不必奏也。”

    [7]夏季,四月,庚辰(初六),唐朝任命司農少卿韋弘機為司農卿。韋弘機兼管東都洛陽屯田事務,奉命維修東都的宮殿園林。有宦官在皇帝園林裡犯法,韋弘機先行杖打,然後再向唐高宗報告。唐高宗認為他辦事能幹,賞賜他數十匹絹,說:“再有類似的犯法者,你就拷打,不必報告。”

    [8]初,左千牛將軍長安趙尚高祖女常樂公主,生女為周王顯妃。公主頗為上所厚,天后惡之。辛巳,妃坐廢,幽閉於內侍省,食料給生者,防人候其突煙,已而數日煙不出,開視,死腐矣。自定州刺史貶栝州刺史,令公主隨之官,仍絕其朝謁。

    [8]當初,左千牛將軍長安人趙娶唐高祖的女兒常樂公主,所生女兒即周王李顯的妃。常樂公主得到唐高宗的厚待,天后武則天因此憎恨她。辛巳(初七),周王的妃因犯罪被廢黜,禁閉在內侍省,送給的食物都是生的,看守觀察她的煙囪是否冒煙,後來發現有幾天不冒煙,開啟門一看,人已死去並腐爛了。趙也由定州刺史貶為栝州刺史,同時命令常樂公主隨他赴任,不許他們回京師長安朝見唐高宗。

    [9]太子弘仁孝謙謹,上甚愛之;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請,數迕旨,由是失愛於天后。義陽、宣城二公主,蕭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於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見之驚惻,遽奏請出降,上許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當上翊衛權毅、王遂古。己亥,太子薨於合璧宮,時人以為天后鴆之也。

    [9]太子李弘仁愛孝順、謙虛謹慎,唐高宗很喜歡他。他對士大夫能以禮相待,得到了朝廷內外的愛戴。天后武則天正要施展個人抱負,太子李弘奏事多次違反她的旨意,因此武則天對他不喜歡。義陽、宣城二位公主,是蕭淑妃的女兒,因受母親牽連而獲罪,被囚禁在後宮中,年過三十不能結婚。太子李弘見到這種情況,既吃驚又同情,便立即上奏請求准許她們出嫁,得到唐高宗的批准。武則天很惱火,當天便把她們分別嫁給正在值班的翊衛權毅、王遂古。己亥(二十五日),太子李弘死於合璧宮,當時人以為是被天后武則天用鴆酒毒死的。

    壬寅,車駕還洛陽宮。五月,戊申,下詔:“朕方欲禪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諡為孝敬皇帝。

    壬寅(二十八日),唐高宗回到洛陽宮。五月,戊申(初五),唐高宗下詔說:“朕正準備把帝位禪讓給太子,而他忽然一病不起。應當重申以前的旨意,給予尊貴的名號,可定諡號為孝敬皇帝。”

    六月,戊寅,立雍王賢為皇太子,赦天下。

    六月,戊寅(初五),唐朝立雍王李賢為皇太子,赦免天下罪人。

    [10]天后惡慈州刺史杞王上金,有司希旨奏其罪;秋,七月,上金坐解官,澧州安置。

    [10]天后武則天厭惡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有關部門迎合她的旨意奏報他有罪。秋季,七月,李上金因此被解除職務,在澧州安置。

    [11]八月,庚寅,葬孝敬皇帝於恭陵。

    [11]八月,庚寅(十九日),唐朝葬孝敬皇帝李弘於恭陵。

    [12]戊戌,以戴至德為右僕射,庚子,以劉仁軌為左僕射,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張文為侍中,郝處俊為中書令;李敬玄為吏部尚書兼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中如故。

    [12]戊戌(二十七日),唐朝任命戴至德為右僕射,庚子(二十九日),任命劉仁軌為左僕射,兩人都仍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任命張文為侍中,郝處俊為中書令;李敬玄為吏部尚書兼左庶子,仍然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劉仁軌、戴至德更日受牒訴,仁軌常以美言許之,至德必據理難詰,未嘗與奪,實有冤結者,密為奏辯。由是時譽皆歸仁軌。或問其故,至德曰:“威福者人主之柄,人臣安得盜取之!”上聞,深重之。有老嫗欲詣仁軌陳牒,誤詣至德,至德覽之未終,嫗曰:“本謂是解事僕射,乃不解事僕射邪!歸我牒!”至德笑而授之。時人稱其長者。文時兼大理卿,囚聞改官,皆慟哭。文性嚴正,諸司奏議,多所糾駁,上甚委之。

    劉仁軌、戴至德按日輪流接受訟辭。劉仁軌常用動聽的言詞答應遞訟辭人的要求,戴至德定要據理責問,未曾輕易答應或否定,確實有冤枉的,才私下上奏皇帝為其申辯。因此,當時美好的聲譽都歸於劉仁軌。有人問戴至德,這是什麼緣故,他說:“刑罰和賞賜都是皇帝的權力,作臣下的怎能盜用呢!”唐高宗聽到這話後,很器重他。曾有老婦人要找劉仁軌呈遞訟辭,錯找了戴至德。戴至德還未完看完訟辭,老婦人發現找錯了,說:“原來以為是懂事的僕射,竟是不懂事的僕射!快把訟辭還我!”戴至德笑著把訟辭交還她。當時人稱讚他是個恭謹忠厚的人。張文當時兼任大理卿,囚犯們聽說他改任侍中,無不痛哭。張文秉性嚴肅正直,各部門向皇帝陳述問題的上書,他常加以糾正或提出異議,唐高宗很依靠他。

  • 6 # 帶你看世界W

    在1344年前,675年4月13日(農曆675年3月13日),唐高宗詔令武則天攝國政。

    公元675年,唐高宗患的風眩症更厲害了,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后(則天)攝政。宰相郝處使諫道:“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唐高宗因而暫時停議。

    武則天得知後,就召集了一些“文學之士”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約千餘卷;並且密令參決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權力。不久,太子弘死,高宗下詔:“朕方欲傳位皇太子,而疾速不起,它申往命,加以等名,可滋為孝敬皇帝”。

    公元675年4月13日(後上元二年三月十三日)詔令:武后攝政。公元676年12月,改元儀鳳,佈施大赦天下。

  • 7 # 夏天雪飄呀飄

    公元675年,是中國唐代高宗上元二年。

    這時候唐朝處於繁榮鼎盛時期,國富民強,影響世界格局,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引來許多國家紛紛效仿,尤以日本、朝鮮、印度等國家為重。

    公元675年大事記

    [1]春,正月,丙寅,以于闐國為毗沙都督府,分其境內為十州,以于闐王尉遲伏雄為毗沙都督。

    [1]春季,正月,丙寅(二十一日),唐朝在於闐國設立毗沙都督府,將於闐國分為十州,任命于闐王尉遲伏雄為毗沙都督。

    [2]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且請與吐谷渾復修鄰好;上不許。

    [2]辛未(二十六日),吐蕃派遣大臣論吐渾彌到唐朝求和,而且請求與吐谷渾恢復睦鄰關係;唐高宗不允許。

    [3]二月,劉仁軌大破新羅之眾於七重城;又使浮海,略新羅之南境,斬獲甚眾。仁軌引兵還。詔以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略之,三戰皆捷,新羅乃遣使入貢,且謝罪;上赦之,復新羅王法敏官爵。金仁問中道而還,改封臨海郡公。

    [3]二月,劉仁軌在七重城大敗新羅的部隊;又讓從海路奪取新羅南部地區,殺死和俘虜很多人。劉仁軌率兵返回。唐高宗下詔任命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兵新羅的買肖城,以經營該地區,李謹行打了三仗都取得勝利,新羅於是派遣使者到唐朝進貢,並且請罪;唐高宗赦免了他們,並恢復新羅王金法敏的官職和爵位。金法敏的弟弟金仁問中途返回唐朝,改封為臨海郡公。

    [4]三月,丁巳,天后祀先蠶於邙山之陽;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4]三月,丁巳(十三日),天后武則天在邙山之南祭蠶神,朝廷官員及各州的朝集使,都出席陪祭。

    [5]上苦風眩甚,議使天后攝知國政。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曰:“天子理外,後理內,天之道也。昔魏文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昌樂李義琰曰:“處俊之言至忠,陛下宜聽之!”上乃止。

    [5]唐高宗受嚴重風眩病的困擾,商議由天后武則天代理國家政事,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說:“皇帝治理外朝,皇后治理後宮,是天經地義的。從前魏文帝曹丕曾立下法令,雖然皇帝幼小,也不許太后臨朝聽政,為的是防止禍亂髮生。陛下為何不將高祖、太宗的天下傳給子孫,而託付給天后呢!”中書侍郎昌樂人李義琰說:“郝處俊的話是最忠誠的,陛下應當聽取!”唐高宗於是放棄原來的打算。

    [6]天后多引文學之士著作郎元萬頃、左史劉之等,使之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凡千餘卷。朝廷奏議及百司表疏,時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之,子翼之子也。

    [6]天后武則天廣泛招攬文人學士,如著作郎元萬頃、左史劉之等,要他們撰寫《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共一千多卷。朝廷的奏議及各部門的表疏,時常秘密地讓他們參與裁決,以此來削減宰相的權力,當時的人稱這批人為北門學士。劉之就是劉子翼的兒子。

    [7]夏,四月,庚辰,以司農少卿韋弘機為司農卿。弘機兼知東都營田,受詔完葺宮苑。有宦者於苑中犯法,弘機杖之,然後奏聞。上以為能,賜絹數十匹,曰:“更有犯者,卿即杖之,不必奏也。”

    [7]夏季,四月,庚辰(初六),唐朝任命司農少卿韋弘機為司農卿。韋弘機兼管東都洛陽屯田事務,奉命維修東都的宮殿園林。有宦官在皇帝園林裡犯法,韋弘機先行杖打,然後再向唐高宗報告。唐高宗認為他辦事能幹,賞賜他數十匹絹,說:“再有類似的犯法者,你就拷打,不必報告。”

    [8]初,左千牛將軍長安趙尚高祖女常樂公主,生女為周王顯妃。公主頗為上所厚,天后惡之。辛巳,妃坐廢,幽閉於內侍省,食料給生者,防人候其突煙,已而數日煙不出,開視,死腐矣。自定州刺史貶栝州刺史,令公主隨之官,仍絕其朝謁。

    [8]當初,左千牛將軍長安人趙娶唐高祖的女兒常樂公主,所生女兒即周王李顯的妃。常樂公主得到唐高宗的厚待,天后武則天因此憎恨她。辛巳(初七),周王的妃因犯罪被廢黜,禁閉在內侍省,送給的食物都是生的,看守觀察她的煙囪是否冒煙,後來發現有幾天不冒煙,開啟門一看,人已死去並腐爛了。趙也由定州刺史貶為栝州刺史,同時命令常樂公主隨他赴任,不許他們回京師長安朝見唐高宗。

    [9]太子弘仁孝謙謹,上甚愛之;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請,數迕旨,由是失愛於天后。義陽、宣城二公主,蕭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於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見之驚惻,遽奏請出降,上許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當上翊衛權毅、王遂古。己亥,太子薨於合璧宮,時人以為天后鴆之也。

    [9]太子李弘仁愛孝順、謙虛謹慎,唐高宗很喜歡他。他對士大夫能以禮相待,得到了朝廷內外的愛戴。天后武則天正要施展個人抱負,太子李弘奏事多次違反她的旨意,因此武則天對他不喜歡。義陽、宣城二位公主,是蕭淑妃的女兒,因受母親牽連而獲罪,被囚禁在後宮中,年過三十不能結婚。太子李弘見到這種情況,既吃驚又同情,便立即上奏請求准許她們出嫁,得到唐高宗的批准。武則天很惱火,當天便把她們分別嫁給正在值班的翊衛權毅、王遂古。己亥(二十五日),太子李弘死於合璧宮,當時人以為是被天后武則天用鴆酒毒死的。

    壬寅,車駕還洛陽宮。五月,戊申,下詔:“朕方欲禪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諡為孝敬皇帝。

    壬寅(二十八日),唐高宗回到洛陽宮。五月,戊申(初五),唐高宗下詔說:“朕正準備把帝位禪讓給太子,而他忽然一病不起。應當重申以前的旨意,給予尊貴的名號,可定諡號為孝敬皇帝。”

    六月,戊寅,立雍王賢為皇太子,赦天下。

    六月,戊寅(初五),唐朝立雍王李賢為皇太子,赦免天下罪人。

    [10]天后惡慈州刺史杞王上金,有司希旨奏其罪;秋,七月,上金坐解官,澧州安置。

    [10]天后武則天厭惡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有關部門迎合她的旨意奏報他有罪。秋季,七月,李上金因此被解除職務,在澧州安置。

    [11]八月,庚寅,葬孝敬皇帝於恭陵。

    [11]八月,庚寅(十九日),唐朝葬孝敬皇帝李弘於恭陵。

    [12]戊戌,以戴至德為右僕射,庚子,以劉仁軌為左僕射,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張文為侍中,郝處俊為中書令;李敬玄為吏部尚書兼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中如故。

    [12]戊戌(二十七日),唐朝任命戴至德為右僕射,庚子(二十九日),任命劉仁軌為左僕射,兩人都仍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任命張文為侍中,郝處俊為中書令;李敬玄為吏部尚書兼左庶子,仍然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劉仁軌、戴至德更日受牒訴,仁軌常以美言許之,至德必據理難詰,未嘗與奪,實有冤結者,密為奏辯。由是時譽皆歸仁軌。或問其故,至德曰:“威福者人主之柄,人臣安得盜取之!”上聞,深重之。有老嫗欲詣仁軌陳牒,誤詣至德,至德覽之未終,嫗曰:“本謂是解事僕射,乃不解事僕射邪!歸我牒!”至德笑而授之。時人稱其長者。文時兼大理卿,囚聞改官,皆慟哭。文性嚴正,諸司奏議,多所糾駁,上甚委之。

    劉仁軌、戴至德按日輪流接受訟辭。劉仁軌常用動聽的言詞答應遞訟辭人的要求,戴至德定要據理責問,未曾輕易答應或否定,確實有冤枉的,才私下上奏皇帝為其申辯。因此,當時美好的聲譽都歸於劉仁軌。有人問戴至德,這是什麼緣故,他說:“刑罰和賞賜都是皇帝的權力,作臣下的怎能盜用呢!”唐高宗聽到這話後,很器重他。曾有老婦人要找劉仁軌呈遞訟辭,錯找了戴至德。戴至德還未完看完訟辭,老婦人發現找錯了,說:“原來以為是懂事的僕射,竟是不懂事的僕射!快把訟辭還我!”戴至德笑著把訟辭交還她。當時人稱讚他是個恭謹忠厚的人。張文當時兼任大理卿,囚犯們聽說他改任侍中,無不痛哭。張文秉性嚴肅正直,各部門向皇帝陳述問題的上書,他常加以糾正或提出異議,唐高宗很依靠他。

    這一年,唐高宗患的風眩症日益嚴重,準備讓皇后武則天攝政,宰相郝處使諫道: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唐高宗這才暫時打消了這一念頭。

    在政治上,朝廷下詔改鄯善城為石頭城,隸屬沙州管轄;並在于闐和田設定毗沙都督府,下置十州,冊封李聖天為大寶于闐國國王。

  • 8 # 曾經是知青

    公元六七五年.即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這一年除了歷史上的一些事情外.也出了一樁令人心痛的事。

    這一年沈佺期和宋之問同年高中進士。這二人才情橫溢.並稱為沈.宋.《新唐書.文藝傳》說"自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宋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並號沈.宋"。又元稹也說:"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詩聖杜甫也曾說:"律詩發展到沈.宋手裡.才完成體制"。

    這一年的痛心事莫過於王勃因渡海省親而遭溺亡了.唐初四傑中.王勃的才氣最高.成就也最大。這在今天看來.王勃的溺逝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損失。

    至於劉仁軌破新羅.唐高宗害風眩病而議天后攝政.這在歷史記年中也可找到相關註本.我也就不囉嗦了。

    2020.5.31上午

  • 9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武則天徹底攫取唐朝大權

    話說武則天將大權攫取到手,引起和唐高宗的矛盾。武則天因殺害王皇后和蕭淑妃心中有鬼,常做惡夢,有一次叫來道士進宮做法事驅鬼,把皇宮搞了個烏煙瘴氣。唐高宗知道後非常氣惱,把侍郎上官儀找來商量。上官儀說:“皇后專權,海內不滿,陛下何不下詔書將她廢掉?”

    唐高宗正在氣頭上,便命他起草詔書。誰知上官儀寫好詔書剛走,武則天就滿臉怒氣地來責問高宗。唐高宗膽怯,竟說:“我沒有廢你的意思,這都是上官儀的主張,不要怪我,是他的錯。”結果可憐的上官儀就這樣被無能的皇帝出賣,遭到武則天的殺害。

    自從發生了這件事之後,唐高宗每次處理朝政武則天都要過問,任免賞罰、生殺予奪更要由武則天決定。朝內外人士把唐高宗和武則天稱為“二聖”,實際上唐高宗已經成了傀儡。

    隨著唐高宗年歲日大,身體日衰,他怕自己死後武則天會奪取李家的天下,便在上元二年(675年) 考慮禪位,把皇帝位置讓給自己的兒子。當時的太子李弘是武則天的長子,在朝廷內外聲譽甚好,可是武則天十分厭惡這個兒子。這是因為李弘反對母親專橫,同情長期被武則天監禁的兩位同父異母的姐姐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更深層的原因則是武則天顧忌有聲望的兒子會妨礙她掌權。

    就在這年四月,年僅二十四歲的李弘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李弘一死,唐高宗在六月份再立次子李賢為太子。可是僅僅才過了五年,680年,武則天又藉故把李賢廢為庶人,讓庸碌無能的第三子李顯當了太子。唐高宗對於自己的接班人問題已完全不能做主。

  • 10 # 遊弋歷史長河

    我們都知道,歷史也是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年份所累積組成的。通常一個年份所發生的事情也是繼承之前的發展方式,同時又為接下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今天我們就走進公元675年,看到公元675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哪裡大事,這些事情又如何影響著歷史程序的發展呢?

    公元675年所處的歷史時期

    公元675是唐朝初期,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上元2年,這一時期的唐朝還處在國力強盛、蒸蒸日上的階段。唐帝國的疆域還在擴張的階段。

    圖 唐朝疆域唐朝的中央權力的歸屬

    唐高宗受困風眩病 武則天掌權

    公元675年,唐高宗李治已經在位20餘年了,朝綱獨斷也已經20年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年近50歲的李治,受到嚴重的風眩病的困擾,面對朝政大事也越來越力不從心,很多朝政都由皇后武則天處理,這也讓大唐的權力歸屬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武則天已經逐步取得了去大唐最高權力的控制。

    圖 唐高宗李治太子李弘去世

    李弘是李治和武則天的長子,為人孝順仁德,注重體恤民情,深受朝臣的擁戴,原本是帝國未來合格的繼承人。

    圖 李弘(劇照)

    但在公元675年,只有23歲的李弘突然去世。而這只是個開始,後來的李賢也是立為太子,後來被廢掉,英年早逝,唐高宗死後,繼任的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先後被武則天廢黜,唐朝已經完全掌握在了武則天手裡,甚至下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滕王閣序》問世,唐詩即將到來

    公元675年,文學家王勃創作了《滕王閣序》,這是一篇駢文,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表露了王勃的人生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

    圖 滕王閣序

    這一大作,也為後來唐詩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結

    公元675年發生的大事,唐帝國後來出現的武則天稱帝的事件,已經初見端倪;而《滕王閣序》的問世,也為唐詩到來的奠定了基礎,我們所熟知的李白、杜甫等人,即將登上歷史的創作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6年,計算機考研兩年,這幾天調劑無果,是否該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