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李金鳳老師,國家一級演員、越劇表演藝術家、越劇名家。

    在生活上,李金鳳是個很隨意的人,衣著打扮都不是她十分在意的,然而在待人對事方面他卻是相當的認真,從來沒有半點的馬虎,尤其是來自觀眾朋友的聲音,李金鳳她更是看得比什麼都重。

    一個演員呢,就是說,來自多方面的幫助,她記得在50年代的時候,一個觀眾給她寫了一封信,他說,你呢,其他地方都蠻好,你在唱腔上是不是再提高一點,那麼你就完美了,那麼她當時,他代表的是一個人,實際上也代表許多觀眾,那時候,正好是演《拜月亭》,《拜月亭》,她唱腔上確實用了蠻多功夫的,那時候導演是越劇院的朱鏗,朱鏗也是蠻好的,和她在唱腔上,大家一起組織,第二次演出以後呢,這個觀眾馬上又來信了,他說你這次唱腔特別好,那麼她心裡也很高興的,因為那時候太累了,她感冒了,又發鼻炎,她有鼻炎毛病的,嗓子啞了,人家講得心應手,她就是講,力不從心了,一個唱腔,多少好的唱腔,她就翻也翻不回來,她心裡特別難過,又要使觀眾失望了,後來她就下決心,要去學聲樂,一個演員學聲樂,是也蠻重要的,到福建以後,正好是有條件,她聲帶生小疥,有一個半月的休息時間,那麼她就到上海啊、浙江來,就學習聲樂,她自己認為,學習聲樂以後的唱腔呢,比如說她《盤妻索妻》、《紅樓夢》的唱腔,觀眾的反映以及她自己的反映,她都覺得比以前有相當大的提高。

    如果說一定要給生活所需排個順序的話,李金鳳首先選擇的是事業,其次便是人間的真情,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她,更加深知人間真情的彌足珍貴。

    她的觀點,她倒並不是希望什麼榮華富貴,也不要高官厚祿,她就覺得人間真情還是蠻可貴的,她記得她小時候呢,就是講,比較有幸的就是說,她所到之處,人家都對她比較好的,她記得印象比較深的就是14歲,在虹口大戲院,虹口大戲院呢,是裘愛花、筱紹卿是花旦小生,她那時,進去的時候是14歲,按道理講,他們的地位、年齡和她相差甚遠的,但是他們對她相當好,這麼一段情,李金鳳她一直沒有忘記,所以說牢牢地記在心裡,刻骨銘心的,所以事隔幾十多年(當時三十幾年),她還沒有和他們聯絡的情況下,1983年她到北京去,她就專程到天津去看他們,他們那時候是在天津越劇團,他們看到她也是特別開心,熱情地來接待她,而且他們講,我們還以為你忘記我們了,她說怎麼會呢,其中還有一個師傅,那時候有個師傅姓裘,他呢,也是和他們一樣的,一直對她好像是蠻歡喜的,叫她白雪公主,白雪公主,他對他們講過一句話,他說,李金鳳只要不“老掉",將來是會有出息的,他指的“老掉”是指“油掉",那時候班子裡面師傅最不喜歡那種女青年,就是說臺上拿不出的,臺下老三老四,那麼這樣一句話,雖則老師沒有教導她怎樣怎樣,她後來體會到,她覺得,師傅也是無形之中好似對她寄予一種期望,希望她不要做這樣一種人,那麼將來會有出息的,那麼這句話,她確實始終就記在心裡,至今都沒有忘記。李金鳳當時雖然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在舞臺上演出了,但是她的心卻從來沒有離開過越劇事業,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她說,自己當時才65歲,還可以再拼搏幾年。

    有人講,你現在在做點啥,她就這樣講了,我是喜歡看書的,也喜歡寫寫東西的,所以說,她退休以後,她也沒有完全停下來,她是和人家搞了一個本子,叫《媽祖》,《媽祖》這個本子,她覺得是相當好,這個題材相當好,對現在當時臺灣、澳門、香港,對媽祖是相當敬仰的,她覺得和臺灣的統一,她覺得起了蠻多的積極作用,就是講苦就苦在,就是講,她單槍匹馬,勢單力薄,就好像這個東西搞了幾年一直沒有啟動,沒有推出來,她當時倒蠻希望,有識之士或者是企業家、同行,能夠和她共同來合作,把《媽祖》推出來,這是她的願望。

    1994年10月3號,在美麗的西子湖畔,李金鳳和她的前輩與同輩們共獲文化部頒發的越劇表演藝術家榮譽證書,對於這一榮譽,李金鳳看得很重,然而,李金鳳一再說,對自己而言,藝術家的稱號是觀眾的肯定,黨和政府的鼓勵,而她則始終是一個演員,一個人民的演員。

  • 2 # 綠林居士

    越劇著名演員李金鳳?好像看了文章才知道 看來在越劇界,唱得很好的老前輩真不少。從文章裡的蛛絲馬跡感覺,好像李老師隨劇團調到了福建,是芳華越劇團的演員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不該回老家幫父母收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