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若木小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女兒勒死母親後,將屍體裝去了行李箱中,反鎖了家門,她獨自一人與行李箱中母親的遺體待了兩天一夜,直至被她母親的同事發現。

    這得有多麼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啊!從女兒準備行李箱和事後的平靜來看,殺死母親很可能是她早有的預謀。

    事件回顧

    被害人姓張,生前是山東青島誠功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律師。據該律所發出的訃告來看,張某是5月23日在家中去世的,享年45歲。

    張某離婚已久,多年來一直單身,女兒也是她自己一手拉扯大的。由於張某對女兒要求十分嚴格,所以母女之間存在著一些矛盾。女兒今年15歲半,在青島超銀中學讀高一,而超銀中學嚴格的教學,在當地是出了名的。

    據知情人爆料,在週五這天,張律師的女兒就想殺死她的媽媽。週六放假,女兒表示要給周律師按摩放鬆,周律師看女兒這麼懂事,十分開心的躺在床上,女兒趁機便用繩子將其勒死。

    目前據警方透露,張律師的女兒只是有重大的作案嫌疑,目前案件正在偵查中,一切以官方調查結果為準。希望大家不信謠、不傳謠。

    母親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她的恩情是我們這一輩子都還不完的。無論母女之間有多大的矛盾,都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談。採取這種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必然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最終結果只會是是害人害己。

    母親的嚴厲固然有不對的地方,但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方式方法有些不妥。作為一個律師,在教育子女上,應該比別人更有優勢。可能是由於單身後的獨立強勢心理,母親做很多事沒有考慮到女兒的感受,最終導致女兒的“爆發”,釀成慘案。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父母和子女之間應該加強溝通、減少隔閡,有什麼問題要及時解決,以免矛盾越來越深,最後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 2 # 運中一家親

    再沉重的愛,也是愛,也不是行兇的理由

    5月23日山東青島15歲女兒勒死母親的弒母案,再次震驚了世人。據報道,女孩以為母親按摩為由,伺機將其殺害,然後把屍首裝進行李箱,並反鎖家門,獨自守著行李箱呆坐兩天一夜,直到事發。女孩的殘忍,女兒的冷酷,不禁讓人不寒而慄。

    近幾年,類似青少年殺害父母的案件時有發生,但與以往案件不同,切更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不能接受的,本案中的犯罪嫌疑人竟是原本文弱的女孩子,是什麼原因讓她對生她養她愛她的母親痛下殺手,其心理扭曲怎麼能到如此程度?還有本案的受害者,不僅是位母親,而且是一位律師。在人們的印象中,律師大多睿智嚴謹,有非凡的思維以及處理各種問題各種事情的能力,但這位律師母親,何以落得如此被親生女兒斷送性命的地步?

    新聞評論不應該只重點突出愛的沉重,而過多指責這位受害者母親

    對於本案,網上很多文章著眼點都落到單親家庭愛的缺失,與律師母親教育的失敗上,以至於受害者反倒成了被指責、非議和批評的物件,而犯罪嫌疑人卻好似有了臺階下,反而被同情被憐憫。對此,我感覺心寒,甚至也是恐懼,更不能接受。

    愛的沉重,固然是案件的誘因,但沉重的愛也是愛,也不是被愛之人行兇的理由,對於這種不知感恩、有悖人倫、心靈扭曲、手段殘忍的犯罪,我們要做的,不是憐憫;不是原諒;更不是縱容。我們要做的,是批判;是反思;是改進;是採取有力的措施,阻止或杜絕此類人間慘劇的發生。

    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如今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問題的很多,原因也很多。來自網路;來自遊戲;來自家庭;來自學習;來自方方面面。家庭的完整、愛的不缺失、教育的民主和諧與寬鬆,顯得尤為重要。但現實中,現在有太多離異的家庭;有太多的單親家庭;有太多留守兒童;有太多心理不健康或亞健康的青少年。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此句古訓雖然不完全對,出了問題不能完全怪父母或老師,但是為了兒女,父母能否打消或適當剋制或減少一下離婚的衝動?為了學生,老師是否能夠更多重視一下孩子們的心理疏導?社會和國家,能夠從政策或措施方面,多做一些積極有益的努力?對此,所有人形成合力,同時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挫折教育、感恩教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法制教育!使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更加正常健康、更加生機盎然、更加朝氣蓬勃地成長!

  • 3 # 卿心君悅

    現在的孩子遠比曾經的孩子心理複雜的多,雖不該如此評價,但很多時候也確屬事實。北大弒母案剛結束不久,近日又發生了15歲女孩弒母案,就是對此最好的佐證。

    先來看一下事件中的一些細節(據網上資訊統計)

    被害人張律師離異,一直單身,對女兒管教比較嚴格;

    15歲女孩在青島超銀中學讀高一,據說還學校管理比較嚴格;

    15歲女孩假意為母親按摩,用繩子勒死母親,將屍體放入行李箱,反鎖房門,獨自在家中呆了兩天一夜,直到被母親的同事發現。

    從現有資訊猜測弒母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女孩從小情感缺失,渴望獲取關懷與寵愛,而單身母親壓力較大,情緒不穩定,加上管教嚴格,由此讓女孩心生恨意。

    但無論原因為何,無論有什麼理由,也無論母親是否做錯什麼,或是帶給女孩什麼傷害,母親的養育之恩是真的,母親嚴厲管教是對女兒好,單親母親將女兒養大不容易,由此,無論如何又不該做出傷害母親的行為。

    對此,我們應該引起深思的地方

    如今的孩子,心理遠比之前孩子複雜的多,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僅僅限於學習與看管,對孩子的愛護,也不能僅僅限於衣行住食。需要注重孩子心理的成長,更需要給予孩子情感的關懷。

    如今,一些家長與父母間的矛盾出現在,一些家長年幼時,父母並沒有太多的管教,基本任由我們自由成長,由此,一些父母很容易將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套用在自己子女身上。

    問題是時代不同,實際情況也不盡相同,那個年代生活條件匱乏,社會資訊不像如今這般繁雜,孩子的成長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環境基本相同,也不存在相差太遠的對比,同時那個年代精神文化主旋律明顯,沒有太多庸俗不堪的負面資訊,然而如今,社會高速發展,各方面條件提高,存在的負面影響的可能太多太多,這時作為家長如果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很容易會引發悲劇。

    悲劇已成現實,希望大家能以此悲劇引以重視,不讓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 4 # 流星與天涯

    青島市公安局人員透露,張某死後被裝在行李箱中,其15歲女兒有重大作案嫌 疑,目前已被警方控制,“張某15歲的女兒認為母親對其要求過於嚴格,引發母女矛盾”。 網上還有一些網友披露的但未予證實的案情細節: 張某離異後獨自帶著女兒生活,女兒今年15歲半,正上高中。

    案發前一天,女兒就想殺死母親,次 日晚上她替母親按摩,然後從後面用繩子將母親勒死,把屍體裝在行李箱裡。 做完這一切後,張的女兒反鎖家門,獨自和行李箱中的母親遺體待了兩天一夜,直到被發現。

    具體細節如何還有待警方的進一步調查。如果屬實,這名花季少女為什麼會對親母痛下殺手?她的 巨大仇恨從何而來?

    01 一般來說,殺死至親的原因有以下3種可能性。

    第一,兇手可能有抑鬱症或雙相障礙伴有被害妄想、幻覺等精神病性症狀,或精神分裂症。他們以 為親人要害死自己,出於自我保護,便先下手為強。 但在此案中,這個可能性不高。而且,一般有被害妄想症的青少年患者往往會覺得同學、老師、陌 生人想害自己,而不會僅僅懷疑父母。 而且,如果發展到有殺人動機的程度,那病情肯定是非常嚴重了。除非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否則肯 定會有所察覺,帶其就醫。但這個案件裡面,目前沒有披露相關資訊。

    第二,兇手患有重度抑鬱症,先殺害親人,再自殺,屬“擴大性自殺”。

    擴大性自殺常見於產後抑鬱症的產婦中,她們不堪抑鬱症的折磨,萌發了自殺的念頭,又不忍心留 下孩子在世受苦,便帶著孩子一起離開人世。 可是,這位15歲女兒殺死母親後,她並沒有隨即自殺,因此這個可能性非常低。

    第三,受害親人對兇手造成過巨大的心理傷害,後者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傷後,出現偏執型人格改 變,甚至達到了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我認為,在此案中,這個可能性非常大。

    事件中有幾個細節:張某是一名律師,從職業上講,她是 大眾眼中的成功女性;張某是離異的單親媽媽,獨自帶著女兒生活;以及,如果兇手真的是女兒, 她雖然還沒成年,卻早有預謀,殺人動機非常強烈。 根據我們多年的、針對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經驗,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 (TPMIH)的經驗來判斷: 悲劇的根源並不在孩子身上,很有可能就在這位律師媽媽身上。 很多在大眾眼裡精明能幹、作風雷厲的成功人士,同時也有可能是一名有強迫型人格特點的家長。 他們不僅對自己的事業追求完美,對身邊的人、尤其是家人的要求也極高。而這種性格特徵有利有 弊。 一方面這可幫助他們提高工作能力,精益求精,成就事業。但事業上的成功又往往會反過來強化他 們的強迫型人格特徵,強化其自信,甚至可能過度自信,內心自負。

    另一方面,這種性格特質可能令他們在家庭關係中非常強勢。如果她是女性,可能會難以容忍丈夫 的缺點,給對方帶來巨大心理壓力,家庭矛盾和衝突頻發,最終離婚收場。在這一過程中,肯定會 給孩子帶來壓力和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如果母親有強迫型人格特質,往往對孩子的學業、行為習慣、甚至包括衣食住行也要求非常高,非 常容易下意識地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就案中的律師張某來講,離婚後,她與前夫的矛盾減少了,這對女兒來說是好事。但如果張某沒有 擺正心態,她可能會加強對女兒的要求和管控。 甚至,她的內心深處可能認為自己的婚姻失敗了,有深深的挫敗感,便有意無意地提高了對孩子的 期待和培養,希望她不再重蹈覆轍,或者證明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成功。 在這種日積月累的高壓式教育下,孩子是極其壓抑的。

    這個有重大弒母嫌疑的女孩,她對母親的憤 怒肯定是無以復加的,幾乎可以肯定她已經罹患了嚴重的精神心理障礙,可能被診斷為抑鬱症或雙 相障礙,但是關鍵在於她有嚴重的偏執型人格改變甚至人格障礙(雖然嚴格來說,她還不到18歲, 不宜診斷為人格障礙),這才是犯罪的主要原因。 這個案件像極了幾年前的“北大弒母案”。北大學生吳謝宇各方面都非常優秀,是“別人家的孩 子”。父親得病去世後,他的教師母親對他非常嚴格,達到高標準的行為規範母親才滿意。在親朋好友眼裡,吳謝宇特別懂事,是個“小大人”,天資聰明。 但完美的表象下埋藏的是暗湧。吳謝宇的真實情感很可能長期被壓抑,無人可傾訴,不懂得釋放負 性情緒,逐漸形成嚴重的精神心理障礙。(北大弒母案的回看:北大學子弒母案反思:為什麼“教 師子女”更容易出問題?) 無論是吳謝宇案,還是這個山東女律師被殺案,都是人間的悲劇。如果兇手真的是15歲的女兒,她 的內心肯定早已經千瘡百孔了,服刑期間估計也會想盡辦法自殺。即使想對她進行專業的心理幹 預,難度也是很大的。

    當然,即使張某在家庭教育中犯了不少錯誤,但她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主要是出於母親對孩子的 愛。這位母親錯不至死,而兇手也必須依法接受法律懲罰。只是這種人間的悲劇本可以避免,讓人 心痛不已。 該案件目前還有很多細節未披露,我們只是根據臨床經驗去猜測一些可能性,未必與真相完全符 合。不過,我們點評慘案,並不是想蹭熱點、“消費”受害者,而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借此加以反 思。

    02 生於19世紀的義大利犯罪學家、精神病學家龍勃羅梭曾認為,犯罪的原因就在於原始人和低等動物 的特徵在我們當代重新繁衍,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論。即惡性犯罪的罪犯因遺 傳、變異,天生具備“犯罪”基因。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在電視節目上對這個理論有所解讀。她也認為,除了後 天的社會因素影響之外,確實有部分犯罪者是“天生犯罪人”,連對至親都缺乏情感,會對社會造 成很大危害。 如果利用這個概念去看待女律師被殺的案子,那這個15歲的女兒是不是很可能就是“天生犯罪 人”?我並不認同這種基因決定論。

    我不能否認,有小部分罪犯可能因為天生的智力缺陷、腦功能異常,導致情感、自制力缺失,從而 成為其後來作出犯罪行為的原因之一。但即使是這樣,也不能用“天生犯罪人”給他們打上烙印, 對於他們的犯罪行為,我們的社會也負有不少責任。

    更何況,對於沒有智力缺陷、腦功能異常的人,即使他們真的帶有所謂的“冷酷無情、暴躁易怒、 難以自控的基因特質”,但把攜帶這種基因的人放到良好的環境中成長,透過表觀遺傳、基因表達 等生理機制,並根據經典的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他們同樣可以成為一位品格優秀的人。

    而我們透過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發現,很多孩子的仇恨實際上是來自於遭受大量疊加性心理創傷, 而非先天更非遺傳,透過高效修復再加上家庭治療,父母的自我反省和提升,這些仇恨可以迅速化 解,甚至感情可以昇華。 所以,我們要承認,如果只基於傳統精神病學和傳統心理學,我們對人的精神心理世界的認知仍有 很大侷限性。不能把無法解釋的現象一味歸結於遺傳或者先天因素。這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某個個體、某個家庭的悲劇,其實也是社會的悲劇。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只有在悲 劇上進行反思、反省,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才能得到提升。

    至少透過這個案件,真 誠地希望廣大父母們要深刻認識到以下3點:

    第一,一個人最重要的性格品質就是自我反省能力。家長們一定要覺察自己的不足,尤其要自查是 否有強迫型人格特質,切勿遇事就責備他人、埋怨社會;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改善家庭關 系和親子關係。

    第二,在婚姻關係不良甚至破裂時,要看到雙方都有責任。雙方的“三觀不合”其實是各自原生家 庭中的三觀不一致;必須理性對待,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於對方,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 更不要把所有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施加高壓。

    第三,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心身健康。時刻察覺自己的價值觀是否走偏,更不要把成年人扭曲的價值 觀強行灌輸到孩子身上,以此證明自己的成功。 只有家長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這個家庭才能 收穫真正的幸福,有更多的這樣的家庭組成的社會才能趨於穩定、和諧。

  • 5 # 老徐說事999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存在無緣無故的愛和恨。

    一個單親的媽媽帶著女兒,而且這名單親媽媽是律師

    按理說,應該是大家眼中所謂的成功人士

    這樣一個好強的女人,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自己的女兒,肯定都是嚴格要求

    然而,她可能忽略了女兒還是一個孩子,孩子的天性就是純真自然的。

    所以,這樣的一個孩子並不懂得她的良苦用心。

    當然,這個孩子也並不是純真自然那麼簡單,

    可以說這完全是一起有預謀的殺人事件,

    在殺害自己的媽媽前一天,她就想殺死她了。

    並且已經準備好的工具,甚至以按摩為名騙取媽媽的信任,

    然後把她殺害,更恐怖的是,她居然無所畏懼的和一個遺體待了兩天一夜,

    這需要多強大的心理素質啊。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知道女兒是不是受到媽媽長期的精神折磨或者是媽媽太強勢,

    還是女兒本身就叛逆,我們不得而知,

    只是,現在的壞人,不是變小了,而是很多孩子壞變了,

    希望她有一天能明白作為一個母親的良苦用心吧。

    不知道還有沒有這個機會了。一切期待警方的調查結果。

  • 6 # 元角分百千萬

    女律師被自己一手養大的15歲的女兒親手勒死,這無論怎樣看,都是一出人間悲劇。

    女律師可以在法庭上為當事人條分縷析地講清無比複雜的法律關係,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對於親子關係母女關係卻處理得並不恰當,導致母女成仇,以致於被養了15年的女兒痛恨至殺。

    我們無法想象也無法得知,她們母女間的關係如何惡劣,也不知道15年來這位母親是如何教育女兒的,一定是方法不當,導致母女關係惡化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由此看來,處理好親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夫妻關係、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係,並不比複雜的法律關係簡單,或許處理前者的方式更需要柔性的技巧吧,因為在親人之間更需要多一些理解、傾聽、寬容、主動,親人之間沒有分明的是非原則,很多的矛盾都是雞毛蒜皮的事引起的。

    為人父母,真的需要學習一些與兒女相處的藝術,既給了溫情和關愛,又給予了兒女自立自強的能力,保持合適的距離十分必要,這種距離既包括物質上的適當給予支援而不是大包大攬地滿足,也包括心理上的尊重,讓兒女獨立思考人生,獨立處理問題,而不是指揮指責兒女。

    願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前提是願父母們巧妙智慧地與兒女建立和諧的關係。

  • 7 # 中藥師說健康

    15歲,不小了,已經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而且應該懂得感恩,懂得一些法律知識了。身為一個律師的女兒,反而觸犯了法律,確實讓人唏噓不已。

    一個母親死在自己最疼愛的女兒手中,不知是何等的悲哀。前幾日親手將老母親活埋的兒子也是一樣,再母親獲救後想到的是自己兒子會不會重判?不知是母愛的偉大,還是對母愛的無視。簡直是人類的恥辱。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不知道這些蜜罐中長大的孩子們為啥就這麼不懂事兒呢,不說孝順,也不能親手弄死自己的母親吧。

    事情的來龍去脈大概是這樣的:女律師張某生前是山東青島的一名律師,離婚多年,一直單身自己帶著女兒,可以說女兒是她一個人拉扯大的。張律師對女兒的要求非常嚴格,經常有些矛盾。女兒就讀的超銀高中也是當地有名的學校,嚴格的教學是出來名的。在這樣一個單親家庭,嚴格的家教、嚴格的學校教育之下,孩子沒有學會應該學會的東西,不懂得親情,更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如何來說服母親,而是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來結束一切。

    問題出在哪?

    是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嗎?是現在的單親家庭造成的愛的缺失嗎?我覺得,都不是。跟現在人的浮躁有關、跟教育有關,當然教育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教育,跟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有很大的關係,不良的社會風氣等等都有關係。

    家庭教育嚴格,有錯嗎?沒有錯。學校教育嚴格,有錯嗎?也沒有錯。一個孩子這般管教都不能健康成長,可見只有嚴格的管教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個悲劇的出現,值得大家的反思。嚴格的教育,只能是將孩子們放在一個高壓環境下,不能釋放自己的心聲。最需要的是啥,是心裡醫生並不是說有精神疾病的人還需要心理醫生,而是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有需要諮詢心理醫生的需要。

    希望在心理培養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吧,不僅僅父母需要培訓上崗,老闆和公司的職員,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心理調節。你們說,我說的有道理嗎?

  • 8 # 首席面試專家聊育兒

    15歲女孩為何勒死母親?母親寫給女兒的一首小詩或露端倪!人才管理專家帶你分析慘案背後的心理動機。

    5月25日上午,青島勒死母親的15歲女兒瑤瑤被警方從家中帶走。該事件不再重複。

    這是一起引起轟動的弒母案,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女兒殺害母親的動機是什麼?15歲女孩為何如此殘忍冷漠?

    一首被公開的小詩,引起了我的注意。

    母親在這首名為《致女兒》的詩中寫道:“你一直一直是我心中藍色的憂傷”,“掬你於口中,怕熱度焐傷了初春的嫩芽;捧你於手中,怕溫度融化了初冬的雪絨花”,“女兒,看著我,別給我你的背影”,“你小小的背影,讓我憂傷的心,又變成冰冷的石頭”…

    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這首小詩中的豐富內涵,作為一名研究人的專業工作者,我在此從三大塊來解讀一下這首詩中的海量資訊,或許能夠窺出本案中女兒殺人動機的端倪。

    第一,行文風格下的母親思維方式。

    這一首飽含深情、文筆優美的小詩,傾注了母親對孩子深沉的愛,又蘊含了母親對孩子的希冀。什麼人能有這麼優美的文筆?仔細搜尋張某的經歷,原來她曾是教師。喜歡文字的人,擅長文字的人大多感情豐富,感受力強,即敏感。大致能推斷母親是一個感性思維較強的人。教師,教師,出於職業習慣和責任感,大多對他人要求嚴格,特別是對於自己的孩子,那基本上是相當嚴格,條條框框、規章制度,無一不是需要謹遵嚴守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母親之後改行為律師了,且工作表現相當優秀。也就是說,在思維習慣上,母親很可能在感性慣性中增加了理性的部分,思考問題和做事不再衝動,開始習慣找問題並分析原因,不斷改正問題。但我猜測母親也時常陷於感性和理性的交織中,在對待女兒的態度上充滿了矛盾。行為上,律師這個職業卻更加促成了之前教師行為習慣的延伸。母親或許更加嚴謹,認真,要求嚴格,遇事講究證據,抽絲剝繭,善於揭穿,探求真相,正是基於此,女兒在家的時候無可遁形,甚至可能毫無隱私。這對於一個15歲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窒息。

    第二,飽含深情愛意文字下隱藏的高期望值。

    讀詩裡的句子,母親對女兒的殷切希望躍然於紙上。母親深愛女兒,在母親眼裡,女兒是初春嫩芽,是初冬雪絨花。女兒笑了,就是母親的月光遐想,皎潔美妙;女兒蹙眉,就成了母親的雨中愁結。在母親眼裡,女兒幾乎是她的一切。一個眼裡心裡處處只有自己孩子的母親,會怎樣?她會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放大和渲染孩子的成績光環、喜怒哀樂。

    網上公開資料資訊顯示:母親對女兒幾乎寸步不離,上下學都接送,並深深為孩子的各項“成就”驕傲與自豪。母親經常在朋友圈裡曬出女兒的繪畫作品、活動比賽照片、獲獎證書等,女兒在母親的安排下學鋼琴、學繪畫、參加合唱比賽,參加鋼琴考級。一名鄰居說,“她媽媽把她的時間安排得很緊湊,學這個學那個的。”

    高期望值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母親的投資心理過重,容錯率很小。當孩子一旦做的不好或失敗,等待孩子的往往是母親的深深失望。母親不一定憤怒,不一定斥責,但對孩子的失望感,往往才是最致命的。可能你什麼也不說,只是悠長的一聲嘆息,就能夠讓孩子的內心潰不成軍。這樣的情況一旦頻繁出現,孩子會有什麼感覺?孩子會有深刻的無力感:無論怎樣做,也達不到媽媽心中的期望。

    第三,母親對待生活不如意時的態度。

    “我一直一直以為,有缺口的愛雖不完美,卻想在不完美中愛到極致“。資料顯示,在女兒3歲時,張某就和前夫離異,一個人帶孩子至今。從詩中這句話能看出,離異這件事是母親內心深處無法釋懷的傷口。究竟什麼原因離異,不得而知,但母親一直沒有放下,甚至因此對女兒有愧疚感。這會導致母親單方面對女兒施以母親自己認為的“更多愛”,而這個愛,很有可能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再看,母親寫道:“女兒看著我,別給我你的背影!”在母親看來,女兒應當與自己保持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這點從鄰居口中可以得到證實。鄰居說“看起來母女二人很親密”,這種親子關係是母親理想中的,也是母親願意對外營造和展示的。

    但是15歲的女孩什麼心理特徵?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意識和需求已經非常強烈,他們在本能上是想脫離父母的,如果條件允許,搬出去獨居是他們最大的渴望。從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講,這是很正常的事,但張某卻無法接受。

    在張某看來,夫妻關係沒有處理好,母女關係也岌岌可危。對待這些她理解中的“不如意”,她更多的心態是哀嘆,無可奈何,以及不甘心的心死。“你的小小背影,讓我憂傷的心,又變成冰冷的石頭”。悲觀,失落,無可奈何,本質上是一種無力感,是沒有辦法面對和解決問題,是一種能力不足之下的放棄。孩子怎麼看?既然你選擇了放棄,我又何必苦苦抓著不放。

    鄰居說:瑤瑤被帶走時沒有哭,什麼也沒說,“看起來特別冷靜。”(完)

  • 9 # 一騎風塵

    這樣的事不再特別讓人吃驚,不再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說這話的人本身大部分是一些家長,說得不好聽點,也身處危險邊緣了。不嚇你。半夜時分,你的子女可能只想拿棍子猛擊這父母的榆木腦袋。

    如果做一個能充分釋放孩子內心想法的調查,估計會有相當多孩子(學生)有著有過類似的衝動。真想一棍子打死,勒死,一斧頭砍死,一刀捅死………大部分的,是想一拳把她他揍翻了。恨之入骨。子非魚,焉知魚之水乾火熱中的痛苦呢?苦海無邊,勒死了事。

    那個謝姓北大學子呢,已經北大了,成人了,完全站在他的角度想,那真是痛不欲生方下死手。還有一位是出家做和尚了,悲乎哉。桎梏,桎梏。三座大山,教育其一。許多父母隸屬在此教育大山。許多孩子就這樣生生給毀了,一輩子給毀了。無論怎麼說,都是功利勢利的託詞與幌子。勵志啦,孝敬啦,上進啦,奮鬥啦,吃苦啦,光宗耀祖啦,開創未來啦,熱愛人生啦,心理輔導吧啦,甚至旅遊放鬆,跳舞打球,也都是圍繞著那個勢利核心。

    知道吧,那是個沒有靈魂的核心。談不上胸懷,談不上理想。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日益從反面顯示出來了。學校無形中將學生的道德,靈魂,是非觀,人生觀,給綁架了。是時候讓學生從中解救出來了。學點知識考個好學校順便讓老師賺筆錢——有時這更主要,與靈魂更沾邊,更有影響力,好吧,殺傷力,算得上源源不絕的動力吧,真正核心的東西,靈魂的東西。說白了,太沒意思。辯解的話真的不關靈魂,只是對靈魂的無情圍剿。

    家是孩子最後的靈魂庇護所,可惜,許多父母堅定地守衛著教育的圍欄,所謂的教育就是考個好分數進個好學校關乎一生的命運,其它都是水分。然而,我們知道,人作為活生生的生命體,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水分,什麼都得水分滋養,擰乾水分等於要人的命。

    有個偉人說社會是所終生大學,很多孩子卻在最能從中汲取養分的年齡,錯過了這所偉人推薦的大學。家長們,這可是孩子一生中唯一不能錯過的學校。混社會也要去混的,錯過了沒法去混的,你以為那麼簡單啊。一輩子長不成人樣。教師群體與社會上其它群體的明顯區別也在這裡。所以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只能從反面呈現了。

    兔子逼急了也要踹你兩腳。那些弒母案,啃老案,從這一角度解釋也算解釋清楚了。

    親耳聽到幾個孩子說了,如果他的老師同時又是他的媽媽,那他真的就活不成了。

    把放學後的時間還給孩子,把週六週日還給孩子,把寒暑假還給孩子,讓孩子迴歸自然,迴歸社會,迴歸天性。讓孩子混混社會吧。遠離學校的戕害。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白丁是什麼?現在那些影視劇中的小鮮肉就是白丁,許多所謂教授也可以說是白丁,空心人,非五穀雜糧養育大的人,只是學校學校教材教材餵養大的飼料人,什麼社會閱歷經歷都沒有,性情性格發育嚴重不良水平低下的人,思想蒼白靈魂乾癟的人,白丁。屬於社會廢品。

    學生們最寶貴的品質,是逆反,那是拒絕做白丁,拒絕做社會廢品,執著地想要做個健全發育發展的人。別把孩子逼得要跟你拼命。那是在絕望中求生路。

    醒醒吧。教師們醒不了的,本身就那樣,體制就那樣。父母們醒醒吧。孩子,你醒醒吧,好好學習啊——還有多少父母在這樣教育孩子呢?比如考了個電影學院,出來做演員了,一雙空洞的眼睛能演什麼角色呢?只能演個廢品角色。能演個什麼人生呢?靠顏值?顏值必須耐看,有點社會顏值好不好?

    孩子是魚,讓他在江湖裡得些魚水之歡,識點水性,有些江湖習性吧。

  • 10 # 石徑斜

    正值壯年,事業有成的女律師張某被自己從小相依為命的女兒勒死, 這樣的悲劇駭人聽聞,細細想來,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這個事件和吸取教訓。

    一、各種報道說張某離婚時女兒只有三歲,也就是說女兒自小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從三歲到十五歲正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時女兒的身邊都有媽媽的陪伴,對處於離異家庭的女兒來說,本來是幸運的,但卻以悲劇結束。那麼在女兒成長期間,這母女倆相處的關係是否平等?是否如表面上外人看到的那樣平靜呢?當媽媽的張某是否關注過女兒心理情感的變化?

    二、 張某作為知名律師,經濟條件不會很差,女兒上得是私立中學,學費不低。除此之外,女兒還上各種課外補習班。透過以上種種可以看出,張某對女兒的要求很嚴格,對女兒的期望值也一定很高。尤其是她獨身,自己事業又小有成就,自然希望女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她對女兒的嚴格要求和過高期望是不是成為了女兒沉重的負擔,進而成為了壓垮女兒的最後一根稻草?

    三、 張某事業有成,能夠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自8己工作之餘愛好寫詩,可以說是個才華橫溢的人。有這樣一位媽媽,本應該是女兒的驕傲,可是,這份驕傲先是變成了女兒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進而一步步演變成仇恨,最終讓女兒必欲除之而後快。可怕的是,這個家庭外人看上去一直是那麼風平浪靜,其實內部也許早已暗流湧動。好強的媽媽不想讓外人知道自己家的內情,內向敏感的女兒不敢或者說不願讓外人知道,才最終釀成慘劇。

    四、在這個事件中,大多數人都同情這位媽媽,譴責女兒不懂得感恩。我卻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女兒小時候也是個天真可愛的小姑娘,與媽媽相依為命。然而,她的成長過程,顯然一直被按照媽媽的意願安排。當她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打算,卻怎麼也拗不過好強的媽媽,於是心中逐漸對媽媽由愛生恨。這種恨一直聚集在心中,無人訴說。終於有一天,女孩和媽媽的又一次矛盾成為了這種恨意的導火索,於是女孩對媽媽起了殺機。上高一的孩子利用了媽媽對自己的絕對信任和毫無設防,輕而易舉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此時的女孩被心中的恨衝昏了頭腦,她哪裡會考慮後果,她只想除去面前的障礙,從此無拘無束,沒有人再處處管轄自己,這可能就是女孩勒死母親的唯一動機。

    最後我要說的是:可憐了這位媽媽,對女兒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愛,卻不被女兒理解,還被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這都是因為對女兒過高的期望,壓得女兒喘不過氣來,最終選擇了極端的方式來了結此事。

    可見平時家庭中與孩子相處,引導孩子認識父母的思想和意願讓孩子從內心主動接受,而不是把父母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這一點相當重要。否則,作為父母自認為的嘔心瀝血,很有可能換來的卻是孩子的消極反抗和冷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結婚以後再相愛的人過日子也會吵架鬧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