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揚帆遠航LC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陸羽,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唐代復州人(今)。被後人稱之為“茶聖”。

    陸羽二十一歲時決心寫《茶經》,為此開始了對茶的遊歷考察,他一路風塵,飢食乾糧,渴水,經義陽、襄陽,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村老討論茶事,將各種茶葉製成各種標本,將途中所瞭解的茶的見聞軼事記下,做了大量的“茶記”。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陸羽最後隱居(今浙江湖州),開始對茶的研究著述,歷時五年寫成《茶經》初稿。以後五年又修訂,這才正式定稿。此時已四十七歲,前後總共歷時二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鉅作《茶經》。

  • 2 # 蛋蛋的二蛋哥

    中國茶道精神之源,起自陸羽,講究:精、行、儉、德。

    四字可解為:

    精:精益求精,行:起而行道,儉:簡約樸素,德:厚德載物。

    亦可解為:

    精行,精微致行;儉德,儉以養德。

    茶,有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有琴棋書畫詩酒茶。前者可見茶在中國的群眾基礎之廣泛,後者可知茶在中國之文化、精神之重要地位。

    要說中國茶道的精髓,自然離不開中國文化之精髓,茶道不過是中國文化的末節。大家也可以摘取自己心中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字,跟茶的形態,自由去組合自己的茶道思想。

    與茶相關的書

    古代首推:陸羽《茶經》,其次宋徽宗《大觀茶論》

    現代首推:吳覺農《茶經述評》,陳宗懋《中國茶經》

  • 3 # 茶小寳

    中國茶道正是透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標誌之一。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透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誼。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透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是中國茶道的精髓,“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鑑,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 4 # 草貼畫譜

    中華茶道以茶文化為核心。

    天人合一

    道家學說為茶道注入“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貴生、重生、養生的思想。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無比熱愛,有種迴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願望。

    尊人

    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託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如果連杯託、杯蓋、杯子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貴生

    在道家貴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更多道家高人把飲茶當做忘記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的一大樂事。

    坐忘

    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忘不存”的空靈境界。

    無己

    茶道的無己也就是無我的境界,並非是肉體的不存在,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而心納萬物。

    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的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物質方面,“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行為方面,在茶事活動中,以自然為美,以樸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精神方面,表現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釋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

    古代以茶為典籍的著作有《茶經》,《品茶要錄》,《大觀茶論》,《茶具圖贊》,《續茶經》,《煎茶水記》

  • 5 # 胖菇涼自有胖福

    中國人視道為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規律。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有茶道、花道、香道、劍道、柔道等等。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

    道由心悟

    歷代以來,中國茶道並沒有一個固定、確切的定義。茶道,不限於表現形式,更注重精神內涵。茶人常常在茶湯裡品味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杯中山川景象。這些年來,茶界中的茶人們見仁見智,紛紛提成對茶的理解與感悟。其中,“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茶道四諦“和、靜、怡、真”被廣為推崇。

    和”,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追求“保合大和”,即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而品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中和”思想,指一切都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如泡茶時平和、和緩的心境;待客時的尊老愛幼和友誼情意的人和之禮;品茶時對生命體悟的謙和。“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茶須靜品。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靜與美相得益彰。而靜,不僅僅指環境的寧靜,更是指心之靜。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通天地、思如風雲、心中長樂。

    “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在喝茶品茶時取得生理上的愉悅和精神的暢適,這種怡然自得的切身感受。

    “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追求道之真。指在品茗時的真切體悟,以達到修身養性、品悟人生的目的。追求情之真。指茶友之間真情相待,互見真心的境界。追求性之真。指在品茗中真正放鬆自己,放飛自己的心靈,放開自己的天性。相關茶的著作《茶經》

    唐代陸羽所著,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的百科全書”。

    《茶錄》

    北宋蔡襄所著。是宋代重要的茶學專著。

    《大觀茶論》

    宋徽宗趙佶所著。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製、品質、鬥茶風尚等均勻詳細記載。

    《茶疏》明代許次紓所著。《茶考》明代陳師所著。《茶譜》明代朱權所著。

  • 6 # 說茶道事

    不同於日本,花道、茶道、柔道、劍道,樣樣皆為道;我們的老祖先李耳說:“道,可道,非常道。”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說道。武藝再高強,至多為“術”,能開宗立派者,得“法”已經頂天了,偶然開了天眼,也只能是“近乎道”。所以,連皎然這樣的得道高僧也說“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能全知茶道真諦的只有神仙了。

    我們只能從歷史上那些牛人中,窺一窺何為茶道了:

    唐陸羽在《茶經》中寫道“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提出了“精、行、儉、德”4字。唐斐汶在《茶述》寫道“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提出“清,潔,和”。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寫道“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衝澹間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提出“致清導和,韻高致靜”。明周之夫為《茶書全集》作序寫道“喻政不甚嗜茶,而淡遠清真,雅合茶理。”提出“淡遠清真”。周作人在《吃茶》中寫道“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新中國茶學奠基人莊晚芳提出“中國茶德”:廉、美、和、敬。“臺茶之夫”吳振鐸提出“茶業藝精神”:清、敬、怡、真。中國佛學院院長、西冷印社第五任社長趙樸初詩云:“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淨慧法師說:“作為禪與茶相結合而形成的禪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氣、道家的清氣、佛家的和氣,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氣。正、清、和、雅的綜合,完整地體現了禪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何為中華茶道之精髓,唯有在品茶中、讀書中、處世中自己悟了。

    歷史上重要的茶書有:

    《茶經》唐 陸羽撰 歷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論述茶的著作。影響極大。

    《煎茶水記》唐 張又新撰 北宋時期已佚失,現存僅五類六則,共計不足400字。

    《茶譜》五代 毛文錫撰 已失傳。書中內容多關於四川地區茶產情況。

    《茶錄》 宋 蔡襄撰 論述烹試方法,器具。

    《大觀茶論》 宋 徽宗撰 主要敘述茶的產製、烹試、品質。

    《考槃餘事》 明 屠隆撰 記述茶的品類、採製、收藏、及擇水、烹茶等。

    《茶錄》明 張源 敘述作者對於飲茶之心得體會。

    《茶疏》明 許次紓(shu1聲) 論述茶葉品質、茶的採製、儲存、烹點。

    《茶解》明 羅廩(lin3聲)分原、品、藝、採、水、禁、器等10目。

    《茶箋》明 聞龍 論述茶的採製、儲藏及四明泉水和茶具等。

    《茶史》清 劉源長

    《續茶經》 清 陸廷燦

    參考書籍《中國茶經》,《茶經評述》

  • 7 # 易曉生

    以前的茶道文化咱不知道,不敢妄評。現在的問題是是個人都能弄個茶桌,擺幾個茶具,拉幾個人就是以茶會友,搖頭晃腦,故作文雅深沉,以前聽說過一句話“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盲”。現在想說“不以解渴為目的的喝茶都是在裝逼”。

  • 8 # liu校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標誌之一。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透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誼。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透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是中國茶道的精髓,“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鑑,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 9 # 手掌心上

    略知一二,茶的類別一般分為紅,綠,花,白,烏,普洱。茶道講究產地,季節,製作工藝,沖泡方法,還有對不同種類的鑑品,品茶時分聞香,熱杯,洗茶,沖泡,觀色,品味等,茶藝功夫獨一個“靜”字,做到胸無旁騖,身心調和,專意細品,才能感受中國茶道的深遠意境。最著名的有關茶的著作是《陸羽茶經》。

  • 10 # Mr土根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發展至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對世界文化起著積極的影響!

    在這千年歷史文化河流中,眾多的歷史偉人、文化思想、以及各朝代的更替等。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起著積極的推動和影響。

    中華茶文化,在這歷史文化河流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方式起著積極的影響!

    談到中華茶文化,不得不說一下茶文化中的兩個特色:中華茶藝和中華茶道。

    中華茶藝與中華茶道 ,中華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著: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

    中華茶藝是中華茶道的基礎,是中華茶道的必要條件,中華茶藝可以獨立於中華茶道而存在。

    中華茶道以中華茶藝為載體,依存於中華茶藝。中華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中華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透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

    中華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中華茶道的內涵包容中華茶藝。中華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中華茶道和中華茶文化之間。

    中華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中華茶藝的外延大於中華茶道。我們這裡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裡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透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中華茶藝、中華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與最高境界——中華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中華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中華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透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透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晰的認識到中華茶道的精髓所在:以和、靜、怡、真為之精髓所在。

    中華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華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是中華茶道的核心,"靜"是中華茶道的靈魂,“怡”是中華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真"是中華茶道的終極追求。

    追溯中華茶道文化的發展歷程,古代也有不少典籍著作記載著中華茶道文化。

    最著名的著作要數《茶經》,《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書。《茶經》的問世,對把茶提升為獨立學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開創了我國為茶著書立說的先河。原《茶經》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十章,內容豐富、翔實。千百年來,後人不斷以陸羽《茶經》為範本,續寫一本本《茶經》新篇使我國傳統茶學不斷髮揚光大。

    還有《大觀茶論》一書,是宋代皇帝趙佶關於茶的專論,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年。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還有《煎茶水記》一書,這是一本現存最早的專門論水評泉的著作。全文僅約900字,共列出全國宜茶用水20處。

    還有《茶具圖贊》一書,《茶具圖贊》是中國第一部茶具專著。該書繪製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圖一讚語,又以擬人手法給每一種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職責,妙趣橫生。

    以及《續茶經》一書,《續茶經》是從唐代至清代之間對《茶經》作出最完整補充的茶書,內容是《茶經》的10倍。

    這些經典古籍著作記載著中華茶道文化的發展歷程,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中華茶道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中國乃至世界都起著積極的影響!

  • 11 # 茶與紫砂得兼—碧玉軒

    中華茶道精神是茶人合一,上升到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茶葉是天地萬物的一種。中國是文明古國,是農耕文化的代表。

    關於茶葉的著作有陸羽的《茶經》。有宋朝的茶觀大論。

  • 12 # 肥豬麥

    中華茶道精神:清,敬,怡,真

    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徳、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飲茶等方式來增進友誼,美心修德。

    與茶相關的著作有:

    1.《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朝陸羽所著。

    2.《大觀茶論》——宋徽宗趙佶所著。

    3.《茶疏》——明代許次紓所著,此書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存目,可以說是明代茶著作中最好的一本。

    4.《續茶經》——作者陸廷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小心把我的世界解除安裝了,號沒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