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靜2020

    渤海鎮,之所以說歷史悠久是因為這個小鎮的前身是唐朝時期渤海國的一個城鎮,被當時的唐皇封號為“上京龍泉府”,也就是現在當地人所說的“渤海古國”

    渤海國上京故城,又稱東京城

    1:根據考古發現,上京故城規模宏大,由外城(廓城)、內城(皇城)、宮城(紫禁城)及內苑等部分組成。渤海的都城建設在當時可與唐朝王宮相媲美。

    2:渤海國的經濟非常繁榮。當時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紡織業的產品都在中原很有名氣

    3:繁榮的文化和生活習俗的變化。從現有的渤海文字看,當時渤海曾湧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詩人和書法家。渤海人的文字和書法曾被日本人譽為“筆下雕雲”、“毫含松煙”流存下來的渤海讀詩文不多,但體裁多樣,有絕句、律詩、古風、七言、五言。渤海的詩曾得到晚唐詩詞大家溫庭筠的讚譽:“盛勳歸舊國,佳名在中華”。出土的渤海國貞理貞孝二公主墓誌銘,都是酷似唐代風格的駢文傑作。渤海的音樂和舞蹈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據文獻記載公元740年渤海國已珍蒙出訪日本。就曾為日本宮遷演秦渤海樂,隨後日本宮造成派內雄等人來渤海學習“音聲”,並被吸收為日本宮遷樂。至渤海國滅亡後,其教坊一直為遼人所用…

    經濟…建築…文化…紡織工業…陶業…達到了相當強大的水準。

  • 2 # 世界全史羅銳

    遠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東北就有一個渤海國。它的疆域相當於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公元698年,粟末靺鞨[讀作mò hé]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延吉一帶)建立政權,稱“震(亦有作振)國王”。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762年將渤海升格為渤海國。還有靺鞨國,渤海靺鞨和高句麗等別稱。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渤海國的疆域

    渤海國都城最初在東牟山,742年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755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785年再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794年遷回上京龍泉府。

    渤海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居民由靺鞨人、高句麗人等民族構成。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經濟制度,全盛時轄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響,享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2006年韓國拍過一個電視劇叫《大祚榮》,這個大祚榮就是渤海國的締造者,被韓國當作民族英雄。在這部劇裡,李世民被塑造成侵略者,還被射瞎了一隻眼。韓國海軍青海部隊有一艘軍艦叫“大祚榮”號。我去遊覽那天,正好碰到一個韓國旅遊團在拍照。 當地人說,朝鮮領導人曾經來過這裡三次,因為他們認為渤海國是他們歷史上的國家。因此這裡經常有韓國來的旅遊團,是來此尋祖尋根的。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韓國青年在渤海國遺址尋祖尋根

    上京龍泉府在當時人口達10萬,是中世紀亞洲僅次於長安的第二大都市。根據考古發現,上京故城規模宏大,由外城(廓城)、內城(皇城)、宮城(紫禁城)及內苑等部分組成。外城呈長方形,東西寬,南北窄,與唐長安城形制基本相同。城垣以土築為主,間有石築,外城垣周長16千米,現已知有11門,南三北四,東西各二門。

    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是目前最大的渤海國文物史料收藏博物館,博物館館名是啟功先生題寫的。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

    遺址出土的寶劍,這些鐵器或為生鐵鑄造,或為熟鐵鍛制,品種多、質地好、造型美。說明渤海國的手工業製造已經非常的發達了。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遺址出土的寶劍

    這是鎮館之寶之一的三彩釉陶缸,口徑138.5釐米。工藝超精,足見當時渤海國手工業之發達。從故城出土的建築材料看,當時的建築業十分發達,寶相花紋磚、三彩獸頭和鴟吻堪稱一絕,出土的完整飾件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列為國寶珍藏。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的“三彩釉陶缸”

    宮城在故城北部成中,平面呈規整長方形,城垣周長2.5千米。宮城分東西中三區,中區有一座門址和五重殿址。宮城東側有禁苑和離宮遺址。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頒佈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000年,考古隊發現渤海國上京宮城內有五座大殿,自南向北排列在一中軸線上,第二宮殿為中軸線南起第二座殿址,是宮城內規模最大的宮殿。經發掘出土了一批文物,包括三彩殿階螭首、獸頭、琉璃瓦等。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宮城遺址

    公元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率大軍親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龍泉府,國王大諲撰率300餘人投降,渤海滅亡。公元929年又強遷渤海人南下,為斬斷渤海人的思鄉情結,將城池一律火焚,首當其衝的就是上京城。契丹放火燒了渤海國的宮城,使之成為一片廢墟。渤海國立國229年,歷經15代國王。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八寶琉璃井是一口千年古井,是渤海國國王的飲水用井,至今尚未乾枯。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渤海國國王的飲水用井

    如今,宮城遺址就剩下一個大土臺,上面有宮殿遺址。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公園

    考古界把渤海國宮城南門至興隆寺的這條街標註為第一號街,興隆寺位於街的東南方向,歷史上屢建屢毀。金代時在這塊原址重建了石佛寺,後年久失修傾塌了。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在此地基建興隆寺。道光二十八年即公元1848年毀於火災。咸豐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鏡泊湖南湖漁民孫晴出資重建興隆寺,並增建馬殿和關聖殿。儲存至今。如今興隆寺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築群,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觀音殿(原來的馬殿)、關聖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興隆寺內有三寶:石燈幢、大石佛,千年古榆樹。專家考證這些都是渤海國遺存,甚是珍貴!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渤海國興隆寺

    寺門口掛著“唐·渤海國佛教文化博物館”和“興隆寺文物管理辦公室”兩塊牌子,遠看還以為是一副對聯呢。興隆寺原址為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城內的寺廟址”。據舊《寧安縣誌》載,現存的興隆寺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部分殿宇被燒燬,清咸豐十一年( 1861)修復,並在院內增建了鍾、鼓樓和東、西配殿,稱之為“古剎”。原有禪堂、配殿、鐘鼓二樓、今皆不存。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渤海國興隆寺

    一進院內看到玄武岩刻的龜趺,旁邊一古柳下隨意堆放著建築殘件,一律玄武岩製成。清代的龜趺,又名贔屓[讀作bì xì],霸下等,在中國神話中是龍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六。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臺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它們的造型渾圓,與烏龜十分相象。它是渤海時期的石雕,是珍貴的渤海文物。它身上的石碑早已丟失,至今沒發現。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無碑的龜趺

    第一進院是觀音殿,咸豐五年建成的,幾經維修。興隆寺的馬殿現為觀音殿,世人信奉觀音,念其慈悲普度,有求必應,比佛陀親近。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一進院觀音殿

    觀音殿供奉持瓶觀音。觀音菩薩手裡的淨瓶,是幫助眾生解脫苦難和痛苦的甘露。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觀音殿供奉持瓶觀音

    二進院內石碑,立於咸豐十一年桂月,如今只能看清“萬古流芳”四個大字。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咸豐年間的石碑

    二進院殿堂是關聖殿,為咸豐五年(1855年)建。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二進院關聖殿

    關聖帝是屬於護法的伽藍菩薩,是護法神,左右為周倉關平。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關聖帝

    塔剎造型的石刻,有資料稱之為舍利塔。建造年代不詳,但頗有古韻。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舍利塔

    三進院是天王殿,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和彌勒佛。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三進院彌勒殿

    布袋和尚,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彌勒佛

    四進院是大雄寶殿,是興隆寺古建築群的代表作。大雄寶殿為單簷九脊歇山式、四邊過廊、全木斗拱建築,全殿沒用一根釘子、斗拱相接相卡,雕樑畫棟,建築十分宏偉壯觀,是黑龍江省獨有的一處斗拱建築。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院中的主殿,是供奉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的佛殿,在興隆寺的大雄寶殿中供奉的是橫三世佛,居中的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藥師佛,右邊是西方阿彌陀佛。

    三聖寺門前雙獅系玄武岩質,獅身高1.53米,底座長1.03米,寬0.83米,是一雌一雄,它們昂頭挺胸立身坐在石座上,雙目圓睜,怒視前方,顯得十分威武雄壯。我國的石獅雕刻是十分含蓄的,以踩球為雄獅,以踩幼獅為雌獅,區別雌雄。但此雄獅卻明顯清楚的刻出了它的外生殖器,這是在我國的石獅中是非常罕見的。

    三聖寺雙獅

    古寺中的石燈幢,其稱為石燈、石塔、石香爐、石燈籠等。此塔幢是唐代古渤海國時期儲存下來的唯一完整的著名佛教石雕藝術品。原高為六點四米,後因原剎損壞,現高六米。是用十二塊經過雕鑿的玄武岩迭築而成。全幢雕刻細緻,由塔剎、相輪、塔蓋、塔室、蓮花托、中柱石、蓮花座和底座等部分組成。塔蓋形似亭榭,八角攢尖,雕刻蓋脊和瓦壠。塔室鏤空,亦為八面體,與塔蓋相接處雕刻斗栱,具有我國木構特點。石燈幢坐落於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鎮西南的興隆寺(南大廟),在三聖殿前,為國家一級文物。

    一級文物石燈幢

    石燈幢基座為八角形,束腰上刻有唐武門。基座為蓮瓣覆盆,上面立著粗壯的圓柱。柱上置一朵盛開的巨蓮,撐託著八角形的燈室,燈室上覆蓋著圓形尖狀類似屋頂的燈罩。整個石燈雕刻別緻,比例勻稱,碩壯有力。 塔室八面各刻長方窗孔,其上又有小窗孔。中柱石之上的蓮花托是仰蓮,之下的蓮花座是覆蓮,均刻三瓣花片,層層重迭、猶如巨蓮盛開。渤海盛行佛教,而石燈塔是典型的佛教石雕藝術作品,是渤海具有代表性的石雕珍品,也是渤海文化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實物例證。其雖歷千餘年風雨剝蝕,仍然儲存完好。

    一級文物石燈幢

    五進院是三聖殿,是興隆寺的第五重殿,殿裡有第二件國寶——大石佛。這尊居中而坐的大石佛,是渤海時期遺留下來的石佛造像,佛像高三米,面目安詳,細眉鳳眼、大耳垂肩、袒胸露懷、身披袈裟、體態端莊、兩腿盤坐在蓮花座上,是佛主釋迦牟尼的造像,這尊石佛和石燈幢為同一時期的,可謂是千年石佛。據稱,大石佛的軀幹部分是遺存,頭和手是後人修復上去的。

    大石佛

    寺內的古井,清代還在沿用。

    寺內的古井,清代還在沿用。

    興隆寺有三件寶,石燈幢,大石佛和老榆樹,這些都是1300多年前的遺存。

    千年榆樹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四個成年人都圍不過來

    清代所建寺院的北門遺存。

    寺院的北門是清代遺存

    當年的大火,把渤海國的建築燒了個精光,唯有這裡還有一些遺存。渤海雖文化發達,但傳世文獻堙沒殆盡,所依託的原始資料僅有當時唐朝和日本的相關記載及後世考古發掘,故有關渤海國的許多問題難以解決,尤其是其歷史地位和歸屬問題一直是中國、朝鮮、韓國等國家之間的一個爭議焦點。

    遊罷雁鳴湖,看看還有時間,我們決定去曾經的渤海國都城--上京龍泉府遺址看看。很多人都知道風光秀麗的鏡泊湖,但是並不會注意到距鏡泊湖不到20公里的一個小鎮,有一個深藏了千餘年的神秘古國遺址,這就是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一箇中世紀赫赫有名的大都市。據史料記載,渤海國(698年—926年)是東亞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其範圍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一部分。渤海立國按唐制建立政治、經濟制度,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響,有“海東盛國”之美譽。公元926年,渤海國為契丹國所滅,歷時229年……上京龍泉府從公元755年開始作為渤海國都城,除了中間有十年時間都城移到他處外,一直是渤海國的首都。渤海亡國兩年後,契丹為強迫渤海人遷離故土,遂將上京龍泉府焚燬,其中心地區幾成無人之境。燒不壞的石佛、石幢、石礎、石牆、石壘、石階,淹沒於野草中,冷冷清清地度過了700個寒暑春秋。直至清順治16年,一批從關內流放而來的寧古塔文人,才發現了荒草中的上京龍泉府的廢墟。我們是在下午三點多到達景區的。景區門票每人30元,車輛進入景區收費20元。對於遺址景點來說,不喜歡歷史的人是沒必要看的,因為裡面除了殘垣斷壁以外沒什麼風景。我喜歡感今懷古,所以要進去看看。進入大門不遠就看到一個建築,叫“工字廳”。建築應該是後來建的,原來的早就焚燬了。工字廳裡面有個展廳,展出一些渤海國的歷史遺物和歷史展板。

    再往前走不遠是宮殿遺址。

    宮殿遺址前面有一口古井。

    渤海國上京城宮城內有五座大殿,自南向北排列在一中軸線上,第二宮殿位於宮城的中心,是宮城內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宮殿。

    宮殿礎石。

    儲存基本完好的石階,上面的圖案精美,可見當時渤海國也有很高的建築工藝。

    宮殿遺址。

    宮殿高臺及密集整齊排列的碩大柱礎遺址儲存完好,石塊砌築的城牆清晰可辨。

    八寶琉璃井,位於第二宮殿址旁邊,據說是供後宮賓妃飲水之用。

    宮殿遺址內樹木茂盛,環境莊嚴肅穆。

    濃濃的秋色把遺址公園染上一片金黃,想必當年渤海國鼎盛時期,這裡的宮殿也都是金碧輝煌的吧。

    站在遺址中,遙想當年曾經在這裡居住過的帝王,叱吒一方,聲名顯赫,現在他們已隨風飄去。千年以前,他們是否想過千年以後這裡的模樣?看著已成廢墟的皇宮遺址,無限感慨......

  • 3 # 設計師講歷史

    說到上京龍泉府的輝煌,這個需要更多的歷史來考證,但是從發現的遺址我們就大概可以瞭解當時的發展程度!

    興隆寺(當地人稱南大廟)院內有一石燈幢

    在寧安縣渤海鎮西南的興隆寺(當地人稱南大廟)院內有一石燈幢,是渤海時期儲存下來的唯一完整的大石雕,取材當地的火山岩,雕刻精細,刀法嫻熟,敦實古樸,渾厚壯觀,是價值很高的雕作精品,也是渤海石雕藝術的典型代表。現在,人們已經把它作為渤海古國的象徵了。

    渤海國的詩歌也很了得,可惜在國內史籍已完全失載,後人只能從有關散落的史料裡以及日本的古籍中找到一些珍貴的遺留。被譽為渤海第一詩人的楊泰師是詩壇大家,他出使日本期間留下很多佳作,比如其五言律詩《奉和紀朝公詠雪詩一首》道:“昨夜龍雲上,今朝鶴雪新。徑看花發樹,不聽鳥驚春。回影凝神女,高歌似郢人。幽蘭難可繼,更欲故效顰。”文字洗煉,風格清新。還有渤海中期的王孝廉,他的五言律詩《和坂鄰客對月思鄉見贈之作》很出彩:“ 寂寂朱明夜,團團白玉輪。幾山明影徹,永珍水天新。棄妾看生悵,羈情對動神。誰雲千里隔,能照兩鄉人。”其中“誰雲千里隔,能照兩鄉人”一句可以傳世。在那個時候,渤海很多詩人與唐朝詩人有密切往來,互相酬唱,留下不少佳作。如大彝震的一個好詩文的兒子在京都長安任職多年,與晚唐大詩人溫庭筠交往密切。這位王子受命返回故里,二人依依不捨,溫庭筠寫下感人至深的五律名篇《送渤海王子歸國》相贈,詩道:“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勳歸舊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就在這個“海東盛國”安享繁華的時候,即被稱為“中興之主”大仁秀之後約100年,公元929年,渤海國竟一下子被契丹滅了,“像是一出有聲有色的戲突然來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擁有200多年積累的基礎、數十萬軍隊和強大的國勢,面對遊牧民族的突襲竟然似決堤江水一樣的潰敗,僅僅二三十天就破國了,有點匪夷所思。對於細究渤海國被滅的原因,我不感興趣了,因為那是史學家的事兒。我更關注後來發生的一幕:渤海遺民9.4萬戶,約90萬人被強行遷走;渤海世子大光顯率數萬戶近10萬人南投高句麗;餘下則逃進森林裡藏匿或出走他鄉。史料說共約200萬渤海遺民離家失所。可以想象一下,渤海百姓的房屋、田地、傢什以及平靜的生活,一下子全部化為烏有,僅攜帶簡單的行囊倉惶離去,那是怎樣悲慘!

    佔領者玩得更狠。攻破渤海國後,契丹人不知出於什麼考慮,一把大火把這座已經存在約160多年的大都市給燒個精光。無法想象這座都城在火海中慘絕的情形,也不願意揣度當時渤海人在扶老攜幼踉蹌出逃的路上回頭看見這場大火時的目光和心情。說到這裡,總要有一個疑問,契丹人為何燒城啊?史料沒有介紹,後人只好瞎猜。餘秋雨先生懷著其特有的感性,這樣解釋:“契丹人佔領渤海國首都之後,先是盡情地搶掠了一番,後來發現一座城市是一種無形的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默契的定型,哪怕是無聲的磚石簷牆、大街通衢也會構成一種強大的故國之思和復仇意念,要去捕捉卻又不知去向,以為沒有了卻又瀰漫四周。契丹人惱怒了又膽怯了,膽怯與野蠻一結合總能做出世間第一等的大壞事,他們下令騰出首都,舉國南遷,逃開這些街道和樓宇,拆散這些情緒和氣氛,然後放一把大火把這座都城徹底燒燬。”這話有點雲山霧罩,其實可以簡單這樣說,契丹人面對透著莊嚴寶相和強大精神的這座大城害怕了,於是野蠻的毀滅念頭主宰了大腦,犯渾了。

    硝煙散去,北方凜冽的寒風吹了一年又一年,已成灰燼的土地很快恢復了生機,綠草茵茵,蟲鳴鳥叫,飄來的樹種也開始生根、生長,一片青翠,似一切沒發生過,一座曾經舉世聞名的大都市消失得無影無蹤。說來奇怪,這片曾經創造輝煌、繁華熱鬧的土地,在渤海國毀滅後長達734年竟無人問津,典籍裡記載的渤海國又似乎海市蜃樓一樣,只飄渺在歷史記憶裡,不知坐落何方。後來,直到清朝順治年間兩個有大學問的流放犯方拱乾和吳兆騫路過此地,發現了此地不尋常,之後又有一些流放的文人加入考察並記載於他們的文字裡,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神秘面紗自此被揭開了。

    歷史的風雲際會總要在世上留下斑斑的遺落,再久遠的往事總會在時空中留下回音。

    如果說人世間最感慨的是悲歡與離合,因為它涉及人性倫理的快樂和情感的撕扯,那麼塵世間最感慨的應當是王國的興衰與存亡,因為王國的動盪總要給百姓帶來深重的苦難,飢餓、流離、甚至殺戮如影隨形。渤海古國已成堆土,那段煙塵早已散去,這塊土地上已經作古的先人不會訴說那時的艱澀和悲苦,但殘破的瓦礫和土堆,暗示我們什麼是民眾最寶貴的期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嘴唇薄的人真的說話不客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