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惠舒旅社老闆
-
2 # 身邊大事早知道
宇宙中純物質的東西很多,一般我們看到的就是物質,一般物質都是純實體的。像我們看到的星星。這些都是實體的物質。
就像在網上我們看到的許多外來的隕石,也都是這種實體物質構成的。但是,宇宙中也有精神的物質,比如黑洞,黑洞能夠吞噬所有的東西,但它並不是物質的實體。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霍金的時間簡史中,我們可以知道有許許多多由物質組成的東西,其中物質也分為很多類,比如電子,暗物質,粒子等。
-
3 # 村曉剛
純實體應該有,佔宇宙的百分零點一 ,中子星就是,百分九十九都是實體,宇宙是圍繞黑暗運轉的,星系團是圍繞黑洞運轉的,可以想象從大到小中間都是空的,實物大部分情況下不存在,但事無決對,太極圖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空物中有實物,實物中有空物,就像絕對冰點,科學家不管多努力也是做不到的,黃金不管誰來提煉,也無法提煉到百分百,就是這個道理
-
4 # 淡漠乾坤
在經典力學時期,盛行機械的世界觀,每一個概念都是絕對分立的。它們既是絕對的不同,又是彼此無關的。例如,能量與物質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連續且無固定的形狀,只具有做功的能力;而後者則是不連續的實體,可以靜止獨立地存在。
這一理想化的觀念,就好比是曾經的樣板戲,好人壞人一目瞭然,涇渭分明。只是,在現實的世界中,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比較複雜和有機聯絡的,並沒有那麼卡通。
從十九世紀末,人類的認識超出了宏觀範圍,相當於一個人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發現了許多新的現象與實驗。於是,人們才意識到,世界並非如此理想,逐漸地由機械的世界觀轉變為有機的量子宇宙觀。
比如,科學家意外地發現,放射性物質會使膠片曝光,由大質量的原子衰變為較低質量的原子。由此說明,能量與質量並非截然不同,兩者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其意味著能量與質量具有共同的本質,它們的區別僅在於形式的不同。
比如,為了避免連續的能量會發生紫外災變,即能量集中在高頻端輻射,普朗克於1900年提出了一個新的黑體輻射公式。他在該公式中,添加了一個量綱為粒子角動量的物理常數h,從而消除了無窮大。由此證明,只要存在著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能量就是不連續的。於是,能量是關於粒子運動能力的度量。
比如,盧瑟福為了證明其老師湯姆遜麵包加葡萄乾的原子模型,進行了一項意義非凡的實驗。他用阿爾法粒子轟擊金箔,期望絕大多數的粒子都被反射回來。然而,令其意外的是,只有極小比例的粒子反射了回來。由此計算,原子的質量只集中在很小的區域。所謂原子的體積,竟然只是由電子的高速運動所形成的封閉體系,即原子並非實體。
於是,科學家們意識到,能量的虛無和物質的實體,都只是宏觀物理的表象,是虛假的;實際上,能量不虛和物質(質量)不實。由此,才使得兩者可以相互轉換。它們都是描述粒子運動的物理參量和粒子不同的存在形式。前者是開放的,後者則是封閉的。兩者的共同基礎是粒子及其運動。
於是,質能的守恆,要求存在著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否則的話,無論是能量還是質量都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為,一個無限可分的粒子意味著無。然而,無限可分,這是哲學上的一個重要命題。否則的話,為什麼會存在最小粒子呢?
問題的解決,在於宇宙的定義。如果宇宙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如是自然界,那麼其所對應的粒子就是開放的,是無限可分的。這就如同,人類的存在是開放的,可以無限延續,並沒有壽命的限制。然而,如果宇宙只是一個具體的物體,那麼其所對應的粒子就一定是有限的,存在著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類似於個人的壽命總是有限的,不過百年而已。
於是,普朗克常數h定義和定量的最小粒子,就是我們宇宙的基石,其相對於宇宙而言是不可再被分割的實體。因此,被命名為量子,這就是量子力學的物理基礎。由此可見,量子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實體,宇宙是由無數個量子構成的封閉系統。
至於其他的粒子如基本粒子中的電子和質子等,都僅只是宇宙的極速膨脹所形成的耗散結構。通俗地說,能量是量子,物質是量子的聚集,即是由高能量子的運動所形成的封閉體系。
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的被發現,所有的微觀粒子都具有波動性,所有的星光都具有紅移現象,上述種種現象都說明無數個量子充斥於宇宙之中,構成了宇宙的本底物理背景。這就是量子空間。
如果我們把量子空間比作大海的話,那麼物質僅只是由於海水的湧動所泛起的泡沫。所以,各種物理現象以及不同的相互作用力,都可以歸結為量子空間的對稱性破缺,即空間量子子對物體的不對稱碰撞。例如,物質的加速運動,會引起空間量子對該物體的前後不對稱碰撞,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慣性力。
總之,作為現實存在的宇宙,其是一個具體的物體。因而,宇宙一定是由實體的粒子構成的。反觀其他的物體,它們僅只是該實體粒子的耗散結構。如果該粒子是氣體分子的話,那麼所有的物質都只是充斥著該粒子的氣球。這個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就是普朗克常數定義和定量的量子。其是我們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純實體物質。
-
5 # 詩徒
從宇宙大的概念來講,宇宙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無限無形態的空間(我稱之為空間宇宙),一個是相對無限的空間宇宙中的有形態物質圈(我稱之為空間宇宙中的物質宇宙)。物質宇宙就是純實體物質組成。我們的地球本身就是宇宙純實體物質之一,其實宇宙中的微塵埃也是純實體物質。如果要講清這個問需要長篇闊論,所以只能簡要表述,你懂就行了。
回覆列表
(首)我們一抬眼,滿目都是具體的物質——各種形態的物質,比如大樓,它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但是現在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組成大樓的微觀粒子——原子,其中99%以上的是空間,而剩餘不到1%的部分,也不是純實體的,其中絕大部分還是空間,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真實的大樓與所的物質存在方式。
在人類所認知的物質當中,黑洞是密度最大的。大爆炸理論是奇點的大爆炸。無論是黑洞還是奇點,也都不是純實體的,就是說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純實體的物質,若存在純實體的物質,起碼違反了二個現有理論——辯證唯物主義與量子力學。
1、量子力學:拿電子來說,若它是純實體的,那麼它就失去了內部結構,無論分割的再小,它仍然是電子,即更小的電子,但是實際上從電子中躍遷出來的是光子,光子已經與電子的性質完全不同。任何一個微觀粒子,在“分割”後都是質變,而不是量變的分割,比如上面所說的從電子躍遷出來的已經不是更小電子而是光子了;但是,無論分割的再小,也都是“一份一份”的形式為存在方式,有其內部結構與自身功能的,這就是微觀粒子量子性的基礎。這裡再提一下系統性概念。宏觀世界的系統性與微觀世界的量子性,其實質是一樣的,也就說系統性是宏觀物質的存在方式,而量子性是微觀粒子的存在方式,二者的共性是都有其內部結構、運動空間,都是一個功能體,這就是世界萬物,無論宏觀微觀的共同存在方式。
2、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宇宙中存在的任何物質都是運動的,不運動的物質是不能存在的,運動是物質存在的根本前提。那麼,黑洞也好,大爆炸的奇點也好,若是純實體的,就不會有內部空間,而沒有內部空間又怎樣承載內部運動呢?而沒有其運動的物質是不可能存在的。
3、對大爆炸奇點的解釋:試想一下,若奇點是純實體的,那麼,它的內部就不可能有運動的,絕對靜止的奇點怎麼能夠爆炸?從哲學角度,若去追究最初奇點的產生,只能以陰陽學說、對立統一規律加以解釋。奇點大爆炸後,形成了我們現在感知、生活的現實宇宙,現實宇宙在吸引力的作用下,黑洞終將會將同星系中的恆星等天體吞噬掉,然後黑洞之間互相吞噬,而回到奇點的。在巨大吸引力作用下,黑洞相互吞噬回到奇點的時間很短,奇點也只存在某一時刻,當宇宙演變為奇點這一時刻時,將立即大爆炸形成新的宇宙。在黑洞變成奇點的這個很短的時間內,其內部運動急劇增加,到奇點這一時刻時,無限小的奇點已經承擔不了急劇增加的運動了(無限小的空間承擔無限大的運動),於是用大爆炸來緩解運動(即來釋放能量,也即擴大運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