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邵哥說古今
-
2 # 小龍女5505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王爺中含金量最高的有,西晉發動叛亂的八位藩王,前燕皇族、一代名將蒙古翰,北齊皇族、三大名將之首、被譽為一代戰神的蘭陵王高長恭,唐朝風光一時的親王們,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文武雙全的寧王朱權,清朝歷經兩朝、權傾天下、風光半生、顯貴一時的攝政王多爾袞。
-
3 # 老胡的和光同塵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王爺”的由來。
“王”是一個爵位,是中國古代勳爵等級中的最高階秦朝以前,“王”是對公國天子和諸侯國主的稱呼,而諸侯國主的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秦嬴政統一六國後,王便成為了一個最高的爵位。漢初開始有“王”的分封制,能被封為“王”的只有皇帝的兄弟和兒子們。到魏晉時出現王爵分封的等級:一字王分封為親王,二字王分封為郡王,如晉王、汾陽郡王等。
“王”只是爵位。要說哪個朝代的“王”最有含金量,其實就是說在哪個朝代“王”的權力最大。這其中有兩個時期:西晉和明初。司馬懿登極後分封“王”制,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一千五百人。這些大小國主的爵位只是“王”,他們可以開府設屬官,就像一個小朝廷,可以說權力是非常大的了,為日後“八王之亂”埋下了引線。相較於西晉,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他的龍子龍孫大肆分封,實行實藩封王,不僅有封地而且有兵馬。親王俸祿有米萬石,軍政經濟兩手抓,若開府儀同三司,設屬官還配有文武相,文相管地方,武相掌軍隊。王府的親兵多至一萬五六,同時親王還可以調令當地的駐軍。由此可見,明初時期的親王權力不是一般的大,強大到可怕,極度的威脅到中央政權。這也是建文帝“削藩”以及朱棣靖難為帝后馬上剝奪諸王權力的原因。
“王爺”這個稱呼在明朝以前是沒有的。民間開始流傳“王爺”這個說法,有的說是明代的小說中就有了,有的說是清朝,我個人比較認同後者。因為清建立後,當權者縱觀前朝王侯權力影響的弊端,沒有賦予親王開府掌軍的權力,王侯的一切權力是皇帝給予的,它只是行駛皇權的執行人(只有特殊情況下極少幾個人除外,如多爾袞、胤祥、奕訢)。沒有了權力就會有經濟補償,世人稱他人為“爺”,只有富貴閒散的人才被這樣尊稱。所以“太平王爺”浮世,“王爺”由此俗傳。
回覆列表
西漢初起的王爺是歷史王朝最具含金量的王爺,劉邦給了王爺們很大的權利。
首先:西漢初期,王爺具有領土權,有封地。
其次:具有人事權,也就是領土內官吏的任免權利。
再次:軍權,西漢時期的王爺擁有建軍權利,所帶領的軍隊中央朝廷不得干預。
最後:財政稅收權,領土內所有的稅收統一自己管理使用,只需逢年過節上繳一些給朝廷就行。
所以綜合來看,在漢初前的王爺相當於是一個獨立王國,在自己的領地內就是皇帝,所以也造成了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
明朝朱元璋時期的王爺是第二含金量的王爺。總結漢景帝時“七國之亂”的歷史,朱元璋給了王爺一些軍權,但是規定“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王爺的任務就是是守護一方,但不能拉攏當地的官員、干涉地方官處理政務,沒有皇帝的宣召不能擅自離開封地,諸王之間不能相互串門,甚至沒有皇帝批准也不探親。
其他朝代的王爺親王封都是沒有兵權、財權、人事權和土地所有權,全部靠朝廷撥款養著。必須強調一點秦朝是我國曆史上唯一沒有分封王爺的大一統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