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小寳
-
2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然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史記》也有不真實或不合理之處。略舉三例:
呂不韋與趙姬同居,後獻有身孕的趙姬與異人,生始皇——是一種捏造。是司馬遷不取《秦策》之說,還是後人篡改《史記》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悅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而《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史記》前後矛盾。前者說嬴政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兒子,後者說嬴政是莊襄王的兒子。因為《史記》如此記載,弄得後世對始皇身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明人王世貞《讀書後》認為: 自古至今以術取富貴、秉權勢者,無如呂不韋之穢且卑,然亦無有如不韋之巧者也。凡不韋之所籌策,皆鑿空至難期,而其應若響。彼固自天幸,亦其術有以攝之。至於御倡而知其孕,必取三月進之子楚,又大期而始生政,於理為難信,毋亦不韋故為之說而洩之秦皇,使知其為真父而長保富貴邪?抑亦其客之感恩者故為是以詈秦皇?而六國之亡人侈張其事,欲使天下之人,謂秦先六國而亡也。不然,不韋不敢言,太后復不敢言,而大期之子,人烏從而知其非嬴出也。
其一,《秦策》謂不韋為異人使秦,當孝文王時;而《史記》謂不韋西遊,當昭王時,孝文王尚為太子。
其二,《秦策》不韋所說為文王后弟陽泉君,而《史記》則謂不韋說華陽夫人姊。
其三,《秦策》謂異人之歸,乃王后請之趙,而《史記》乃謂異人於邯鄲之圍脫亡赴秦軍。
其四,《秦策》不言不韋獻姬事,而《史記》乃言獻姬匿有身以釣奇。
如《史記》言,安國君與華陽夫人已許異人為適嗣矣,奈何不速其歸,濡滯至數年之久,使遭長平之戰,邯鄲之圍,是棄若敝履,置之死地,適嗣云何哉!且獻姬一事,既曰取諸姬之善絕舞者與居,遂獻其姬,子楚立以為夫人。而下文曰子楚夫人豪家女,亦不自為矛盾也。如《秦策》不韋使秦為孝文王時,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生於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則始皇此時年且十歲,安有獻姬生子之事?疑皆不韋賓客顛倒嫪毐之辭,何可信也。司馬遷去《秦策》而取此,可謂好奇之過矣。
司馬遷為獵奇,相信呂不韋賓客之言,而不取《秦策》,使得始皇被抹黑。呂不韋賓客為舞文弄墨之人,曾受厚遇,隨著呂不韋失勢和自殺,也被放逐、奪官,流散各地,他們對始皇懷有仇恨。司馬遷採風,聽其流言,而不取《秦策》,故《史記》偽其事也。
或許並不是司馬遷之過,本來司馬遷依《秦策》並無不韋獻姬匿有身之事,後世為抹黑秦國與秦王,遂篡改《史記》,流傳後世。
張儀和蘇秦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都酷愛學習,發奮讀書,故有張儀折竹、蘇秦刺股之典故。比如都有不堪的經歷,張儀困於楚,不招人待見,蹭頓吃喝還因其寒酸猥瑣而被誣陷為私懷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的盜賊,遭到毒打,致皮開肉綻,血肉模糊,所幸三寸不爛之舌安然健在;蘇秦外出遊歷多年,潦倒而歸,狼狽而回,家人都私下譏笑他不治生產而逞口舌之利,捨本逐末,使其羞愧難當。比如後來兩人都有了用武之地,並有上乘表演,聲名遠播,位高權重,達到了“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的地步。
蘇秦遊說列國,被燕昭王賞識,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即各國外交聯絡官,類如外相、外交部長級,並不是丞相),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吞宋、疏趙、惡秦,四面樹敵,致燕昭王離間齊國的外交方略大功告成,最終因間諜行為敗露被齊湣王車裂而慘死。
張儀的智詐、行事方式比蘇秦更下作,“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為魏相,拆散魏齊聯盟,為楚相破壞楚、齊聯盟”,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重武好戰,不喜智詐,多數大臣也對張儀沒好印象,張儀被迫出走至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一是蘇秦比張儀的政治生涯晚25年左右,蘇秦是張儀死後才步入政壇,他們兩人的政治活動沒有交集。蘇秦的真實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12年至前284年。
二是《史記》《戰國策》中有關蘇秦的記載錯誤百出,蘇秦、蘇代、蘇厲兄弟的事蹟混淆,甚至連他們兄弟的輩分都搞混了。蘇秦兄弟五人,他應該排行最小。《史記》記載:“蘇秦約從山東六國攻秦”,這裡蘇秦乃公孫衍之誤,因為此時蘇秦尚未登上政治舞臺。《戰國策》記載,燕昭王派蘇代於公元前300年入齊進行反間活動之事,乃是蘇秦所為,不能記入蘇代名下。
三是蘇秦確是燕國間諜,但從來沒有身佩六國相印。
秦昭襄王尊寵范雎,稱之是寡人叔父,但最終還是處死了范雎,而不是《史記》所稱的范雎病退,壽終正寢。
有人認為,史書和電視劇都表明范雎是病死的,而不是被處死的。認為范雎是病死的,主要是根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范雎最後主動將相位讓給蔡澤,其讓位的原因是由於蔡澤對他陳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的道理,並且用商鞅、吳起、大夫種等人功成不知身退而遭禍的事例,勸說他“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必有伯夷之廉,長為迎候,世世稱孤,而有許由、延陵季子之讓,喬松之壽”。范雎聽了這番話,就稱:“善。吾聞欲而知不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雎敬受命。”故范雎主動向秦昭襄王提出:“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業,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臣之見人甚眾,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聞。”昭襄王經過與蔡澤談話,很賞識蔡澤,拜為客卿,迎候因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病篤。范雎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劃,遂拜為秦相。
范雎即張祿。戰國時魏人,他是秦國曆史上智謀深遠、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公元前266年范雎拜為丞相,封之於應城(今河南魯山之東),故號為應侯。范雎當初想為魏國建立功業,早年家境貧寒,後隨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為其所誣,受盡相國魏齊摧殘,歷經磨難後輾轉入秦。范雎設法躋身於秦廷後,開始施展他的全部謀略和才幹,輔佐秦昭襄王,因深得賞識和器重,出任秦相。他對秦國有巨大貢獻,為秦統一天下發揮過巨大的作用。
張祿和范雎為何是同一人?范雎因家貧無法得見魏王,投在中大夫須賈門下當門客。魏昭王使須賈出使齊國,范雎隨往,憑雄辯之才深得齊襄王敬重。齊王欲留他任客卿,並贈黃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謝絕。須賈回國,不僅不讚揚他的高風亮節,反向相國魏齊誣告他私受賄賂,出賣情報。魏齊將他拷打得肋折齒落,體無完膚,又用席裹棄於茅廁,讓賓客往上撒尿。范雎裝死,被拋於郊外。返家後即託好友鄭安平將自己藏匿,化名張祿,並讓家人舉喪,使魏齊深信自己已死不疑。半年後,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訪魏。鄭安平設法讓范雎暗同王稽會面。經交談,王稽發現范雎是難得之才,將他和鄭平安帶回秦國,范雎得以脫險。
范雎最後怎麼死的?秦攻打邯鄲失敗,河東和太原郡失守,與范雎任用私黨有很大關係。鄭安平、王稽都是范雎保任,鄭安平為將軍,王稽為河東守。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王稽私通外敵,鄭安平率部投降,都是死罪。因此,在公元前255年,范雎就同王稽一起被處以死刑。最有說服力的是出土的睡虎地簡(竹質)記載:(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藏於湖北博物館)
按道理以范雎之大名,其被處死,當時不可能不引起轟動,誰人不知?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感情用事的地方。范雎被拷打得肋折齒落,體無完膚,又用席裹棄於茅廁,其不幸遭遇與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同樣不堪,司馬遷樂於塑造身殘志堅的形象。
-
3 # 微微的言
歷史是由勝利者寫的。
史記官所記載的史料對當朝得令者都取“為尊者諱”的春秋筆法。
史記官的職責,是以朝庭的視覺去觀察記錄歷史,,不能以個人喜好而置評……
-
4 # 秦百川Bates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一個記史官員,負責記錄本朝所發生的各種事情。司馬遷是史官世家,其父親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從小受家族氛圍的耳聽目染,讀了不少的歷史書籍和文獻,同時作為朝廷的史官,其著作《史記》絕不可能瞎編亂湊。 古代的記錄工具非常之原始,文獻匱乏,到了秦始皇嬴政時期,又經歷了焚書坑儒。導致了很多重要的史書失傳。慶幸秦朝統治才十五年,漢朝建立後,官方及民間立刻組織人力拾遺校勘,透過倖存的老文化人口述恢復典籍書籍。也有透過藏在枯井、牆壁而倖免的書籍復刊。司馬遷父親去世後,他承襲父親的職位,更是有條件可以看到當時漢朝的大量國家檔案。但是,他就不太可能對三千年的歷史瞭解到每個細節。司馬遷撰寫史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嚴謹和認真,他記載的每一個事件,都親自去走訪調查,並對事件的真實性進行反覆核對,最後才作為史料載入史冊。其親自走訪地相當廣,其大部分才富都用在旅途中啦,到最後入獄,無能力支付贖金而受宮刑。 在史記中說,劉邦出生時候有不同尋常的事件,他的家鄉地勢低平,多溼地湖泊、沼澤池塘,偶然的一天,劉邦的母親劉媼在池塘邊休息,因困就地睡著了,夢見與神邂逅,突然間,天色昏暗,雷電交加,劉邦的父親跑去看,看到一條龍趴著劉媼身上,不久後就懷孕生下來劉邦。 這是統治者美化自己真龍天子我撒的謊言。作為朝廷的太史公司馬遷經過反覆權衡利弊,然後把這個傳說原封不動的載入史冊,最後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 《史記》記載“堯舜禪讓”事實記載。《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為西晉時魏王墓出土,書中則是這麼描寫堯、舜之間的帝位傳承“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這裡寫的就很明白了,“舜”的帝位並非是“堯”以“禪讓”的方式傳給他,而是以“舜”囚禁“堯”,並使其子“丹朱”不能與父親“堯”相見的方式“篡位”得來的。也許是年代太過久遠,以至於世人對於過去數千年的歷史真實性難以正確判斷。而司馬遷的《史記》作為最早的系統類史書,其影響力又太大的原因,這才導致了美好的“禪讓制”成為了“真實”歷史。
-
5 # 骨痛丶難症賢醫陳
史記是司馬遷於漢朝時寫的,包括戰國時期和漢初的內容。
司馬遷不經歷所有事,所以存在著太多的聽來的東西,聽來的東西自然存在著不真實。那怕是司馬遷認為真正的,事情也真真正正的,但在寫皇家的非議時,因皇帝制約,也不敢100%寫出真的東西來。
所以即使是吏記,也存在假東西。
-
6 # 天馬行空128039981
《史記》中有多少成份是真實的?歷史類的記載一般都後人編寫的,大多數內容都是當代文人墨客受時代當權者之命而編撰的,內面肯定包含著統治者的旨意,其多多少少的捏造水分是難以避免的。但巜史記》這部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一一紀傳體通史真實性是較為可靠的。《史記》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歷史。被列為“二十四”之首。與後來的巜漢書》、巜後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其記載的歷史內容應該具有真實性,但客觀地講無論什麼樣的史書記載的內容象物體存在那樣的真實是不能的。
剖析自《史記》過後所編撰的歷史文選,其內容水分滲透多些,所謂越古老的史記越真實,人為的現象畢竟少許多。
-
7 # 任微言卿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的通史,在中國史學中的崇高地位不可撼動。
《史記》時間跨度非常大,是“二十四史”中時間範圍最長的,司馬遷憑藉一人之力修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難度可想而知。如此一來,出現一些錯誤也在所難免。我們可以質疑《史記》,但是不能全盤否決《史記》,辯證看待才是科學的治學態度。
司馬遷和《史記》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稱為“太史公”。
司馬遷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後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
司馬氏家族家學淵源深厚,世代擔任太史令,可以接觸很多史料文獻。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後,立志效法孔子精神,繼《春秋》作史書,完成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
經過畢生之心血,耗費十四年功夫,司馬遷編撰完成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沿用。全書初名《太史公書》,三國後,以《史記》之名流芳後世。
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史料來源1.司馬氏一家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有機會接觸到漢朝中央政府儲存的大量珍貴歷史文獻和國家文書檔案,這是在民間難以找到的,這是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第一手資料。
2.司馬遷在二十歲時開始遊歷天下,他從長安出發向東南行,到汨羅江屈原沉淵處憑弔,觀南方楚越舊地,考察齊魯地區文化,沿著秦漢之際風起雲湧的歷史人物故鄉和楚漢相爭的戰場,一路遊歷,遍訪遺址,尋訪前代遺民,蒐集到了很多民間中口口相傳的歷史故事。由於並非他親眼所見,所以肯定有誇大的成分。
3.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世時,曾經準備動手編寫一部史書,並有了初稿,這也是司馬遷寫《史記》的底稿和母本。
4.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儲存了大量歷史。
《史記》中的主要疑點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盜戰國時期魏安釐王的墓葬,發現大量戰國時期竹簡,經整理成《竹書紀年》後,《史記》中的大量記載被質疑。
宋代以後金石學興起,清代文獻考據學興盛,學者們已經考證出了很多歷史是漢儒後期偽造的。近代以來,西方的考古學傳入中國,殷墟中大量的商代甲骨出土,逐步得到釋讀,史學界興起了“古史辨派”,疑古之風盛行。
當代,除了越來越多的考古成果出爐,清華大學所藏的戰國竹簡《清華簡》和北京大學從海外收購的西漢竹簡《趙正書》中,很多內容均有與《史記》不同之處,《史記》所記載的歷史受到懷疑。
其中主要的質疑點,在此僅舉幾例:
其一,《史記》記三代之初是堯舜禪讓、商代的伊尹放逐商王太甲後迎回;《竹書紀年》記載“舜殺堯”、“伊尹殺商王太甲”,給儒家筆墨中黃金盛世的上古時代抹上了一層血腥色彩。其二,《史記》記周厲王之後,西周“共和行政”,是周公、召公二人代替天子行使職權;《竹書紀年》記載的則是“共伯和幹王位”,就是說有個諸侯國——共國,它的國君是伯爵,名字叫做“和”,稱之為“共伯和”,佔據了王位。《清華簡》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共伯和立”。其三,《史記》記東周建立是因為“烽火戲諸侯”,周幽王被殺,隨後周平王東遷;《清華簡》則無“戲諸侯”一事;《竹書紀年》記載,虢公立王子餘臣為周天子,即周攜王,與周平王形成“週二王並立”的局面。其四,《史記》記載晉國的屠岸賈發動“下宮之難”,造成“趙氏孤兒”的慘案,趙家的兩個門客程嬰和公孫杵臼含辛茹苦養活趙氏孤兒,助趙氏復仇;然後根據多種先秦古籍對比,此事被認為是子虛烏有。其五,《史記》中記載龐涓在齊魏馬陵之戰後自殺;而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則記載孫臏在桂陵之戰抓住了龐涓。其六,《史記》記載張儀與蘇秦是同一時期的人,合縱連橫爭鬥不休;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晚於張儀,與張儀鬥爭的是公孫衍。其七,《史記》記載秦國將軍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兵;而高平市長平之戰遺址發掘的趙軍屍骨坑土層很薄,說明不是活埋的,這些屍骨多有刀劍劈砍或鈍器砸傷的痕跡,證實這些趙軍是戰死的。其八,《史記》記載秦二世胡亥是篡位的;北京大學收藏的竹簡《趙正書》記載:“秦始皇傳位於胡亥。”其九,《史記》記載項羽火燒阿房宮;但是根據考古發掘,在阿房宮遺址上沒有發現秦代磚瓦,也沒有找到火燒的痕跡。其十,《史記》中神話色彩不少,如周人的祖先是踩了巨人的腳印而生,秦人的祖先是吃了飛鳥的卵才誕下,夏、商、周、秦四代的祖先同時一起在堯舜手下做官,顯得有些荒誕不經。諸如此類,歷代爭論不休,但是目前很多新出土的文獻還只是孤證。對於史記的記載,我們當然可以去否定去質疑,但作為孤證的新出土文獻不能用來作為否定《史記》的唯一證據,還應更多采用“二重證據法”,比對勘誤,慢慢還原歷史真相。
先秦時代史料的破壞中國曆來比較重視修史,先秦時代各諸侯國都有本國的太史官員和專門的史書,如晉國的《乘》、魯國的《春秋》、鄭國的《志》、楚國的《檮杌》,其間由於諸侯兼併混戰,史書丟散、記載中斷,僅有魯史《春秋》流傳下來。
戰國到秦漢,有《尚書》《國語》和諸子百家在世間流傳,但各種史書中間的記敘經常互相矛盾。
秦始皇時期和楚漢相爭時期,無數寶貴的先秦典籍被焚燬,很多歷史到了漢代都已經成為了一片空白。
漢武帝時,儒家被獨尊。漢儒為了政治需要,難免對歷史進行篡改,很多歷史事件被經過精心塗抹,甚至劇情出現重大反轉。
等到司馬遷看到這些史料時,多多少少都已經受到了塗改和包裝。
客觀公正的看待司馬遷和《史記》的歷史貢獻無論考古學材料還是歷史文獻,都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不能因史記中的一些錯誤而否決它的偉大。
總體來說,司馬遷對這部書嚴謹的態度,使得《史記》有了質量的保證,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參考,方便我們繼續探究歷史真相。
比如王國維就利用殷墟中出土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證明了《史記·殷本紀》當中所載的商代十七世、三十帝的世系是可靠的。
一是因為司馬遷痛苦的接受宮刑,含悲忍辱,在敘事時個人愛恨情仇的感情傾向太過明顯,對歷史人物注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二是個別歷史細節方面,事實和傳說的區分有些混淆;三是對一些重要歷史事件交代不詳,比如對春秋時代一些小國、各諸侯國內重要卿族著墨不多;四是有一些史實,在不同的篇章中分別記述,並有相互矛盾之處。
除此之外,司馬遷和《史記》並無太多可指摘的地方,尤其是對夏、商、週三代的時間和事件脈絡的梳理,使得極其複雜的事實架構變得秩序井然。
如果沒有司馬遷的功勞,我們至今對先秦時代的歷史瞭解可能還是一團亂麻。飲水思源,這一功績不能不歸功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無論怎麼樣,《史記》的地位依舊是偉大的,無論是在歷史貢獻還是文學貢獻,首開風氣的《史記》都對得起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8 # 趙日金141
孔子的春秋筆法,對統治者有利就記,不利則刪。《史記》也不例外。
《史記》記載的歷史,司馬遷之前的,當然是根據前面的史官記載。有的所謂歷史,不過是傳說,不一定真實。但是,司馬遷記載,對照其它史料,可以驗證是否真實,也可以比較出其它記載是否真實。
如,《史記》記載,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孔子為周文王的《易》作《易傳》。司馬遷說,孔子傳《易》,代代相傳,傳到楊何,司馬遷受《易》於楊何。據此可見,司馬遷對孔子傳的《易》及作的《易傳》都十分熟悉。但是,現通行本《周易》與《易傳》合為一書,《易傳》卻直接否定了《史記》的說法,周文王之前已有六十四卦。
這說明什麼?要麼《史記》造假。要麼《周易》和《易傳》造假。
《史記》記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個裡”。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現在任何一本《周易》即使《易傳》都找不出來。這說明什麼?
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周易》與《易傳》幾乎完全不同於通行本。同一個周文王怎麼可能作兩套不同的《周易》?同一個孔子怎麼可能作兩套不同的《易傳》?
-
9 # 北極狼人
《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有言過其實之處,可以說史記中有很多內容都是司馬遷根據根據神話傳說記載的,根本算不得歷史,
從黃帝到公元前841年的記載都是神話或者一筆帶過,很少有詳實的史料,所以都不足為信,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距離司馬遷的漢朝最短也有著近千年的時間距離,要想搞清這些歷史非一人所能及,
其中五帝本紀記載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明顯是被後世史官修改過,而這個人很有可能就是新莽時期的劉歆,作為史學大家的劉歆最擅長的就是偽造史書,用書來為王莽的政權服務,其他內容是否被修改就不得而知,但書中對很多歷史大事的記載都和別的史籍不同,只要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史記的記載不是史實。
例如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被寫成只愛美色的無道昏君,而在《左傳》和《竹書紀年》中記載的卻是幽王逐太子宜臼,申侯怒起兵反叛,周幽王兵伐申國,申侯求救犬戎,打敗週六師,破鎬京,殺幽王,哪個是真實的歷史讀者們可以自己進行斟酌,
還有趙世家中的趙氏孤兒,記載也和左傳中大相徑庭,莊姬通姦趙嬰,趙同趙括兄弟趕走趙嬰,欺負寡居的莊姬,莊姬進宮告狀,晉景公聯合欒氏,郤氏兩大家族突襲趙同趙括兄弟,將他們二人的族人全部誅殺,傳說中的孤兒趙武和母親在公立安然無恙。
像這種讓人覺得很假的記載在史記裡還有很多,不得不懷疑太史公寫成的史記是否被西漢的皇帝進行過大幅修改,還是司馬遷寫史就是如此不嚴謹呢?
回覆列表
《史記》所記載的內容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那是兩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司馬遷又是如何知道那時候的事情呢?二是秦始皇曾進行過“焚書坑儒”。當時李斯曾給秦始皇建議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也就是說把除秦朝以外的歷史書都燒掉了。既然都燒掉了,自然就沒有了。三是項羽進入咸陽的時候,曾火燒阿旁宮。有可能燒掉了不到史書。
既然如此,司馬遷又是從什麼地方獲得真實的史料來進行記載的呢?
就連魯迅稱頌《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有人認為這是《史記》違背歷史事實,更接近於文學作品的一種評價。
那麼,《史記》所記載的歷史,是不是歷史事實,有沒有胡編亂造的成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司馬遷看的史書多不多?他能不能看到真實的史料?
其實,司馬遷看的史書是非常多的,他也看過不少真實的史料。有幾個證據可以證明。
一、秦始皇並未燒光所有書。
“焚書坑儒”只是李斯的一個建議,究竟這個建議是不是被秦始皇採納了,我們現在其實並不完全肯定。而且,就算把其它國家的史書給燒了,秦國的史書是儲存下來了的。而秦國當年在史書記載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從呂不韋把很多讀書人找來,編寫《呂氏春秋》就可以看出來。同時,李斯只是建議燒掉諸侯國的史書,在諸侯國之前的,記載西周、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時期的史書,並沒有燒。而且,很有可能只是燒掉了民間的史書,朝廷中的史書並沒有燒掉。
二、蕭何搶救了秦宮中的典籍。
史料上只是說項羽燒了阿旁宮,並沒有說他燒咸陽的其它宮殿。再說了,在劉邦打進咸陽的時候,蕭何已經把這些史料都搶救下來了。所以,就算項羽焚燒的不只是阿旁宮,還包括咸陽的其它宮殿,也沒有燒書。
三、司馬遷能讀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其出生了史官世家。雖然是不是出生於史官世家,還有不少爭論。不過,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確確實實是漢朝的太史令。他的工作,就是為國家修史。當司馬遷出生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是太史令了,這樣的條件,讓司馬遷能夠讀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馬遷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時候最多的。
四、司馬遷曾遊歷全國收集史料。
司馬談不但讓司馬遷讀了皇宮中可能讀到的所有書,而且還讓他去全國遊歷。
司馬遷去全國遊歷,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穫。
一是他了解到了歷史上所發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現在不同,現在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的程序,我們很難感受了在這塊土地上歷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司馬遷能夠體會那些歷史事件的所有場景和麵貌。這讓他在寫的時候,具有足夠的真實性。
二是司馬遷在這次遊歷中,獲得了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各種史料。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把民間所有的書都燒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書偷藏了起來。有不少人知識分子跑去當隱士,同時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張良兵法的那個黃石公,就是這樣的一個隱士。而司馬遷在遊歷全國中,有不少這樣的收穫。
三是司馬遷收集了不少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也許並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記載下來的,但是並不表明它就沒有史料價值。實際上,民間往往更能夠聽到真實的聲音。司馬遷透過這些真實的聲音,印證史料,他得到的結果更有說服力。
五、司馬遷曾拜一流的學者為師。
司馬遷曾拜過董仲舒、孔安國這樣的一流學者為師。他不但從這些學者那裡獲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樹立起了一種正確的史學價值觀。這種史學價值觀,讓他在進行史學創作的時候,能夠努力追求“微言大義”,表達對國家興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這種理解,也為後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
所以,儘管司馬遷生活在三千年後,儘管他能獲得的資訊,並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個時代,獲得有價值的資訊最多的一個。他所寫出的《史記》,也是最接近於歷史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