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小太陽D
因為關羽和夏侯淵的死亡,使得三國時期三方格局的整體改變,確實影響了三國四十年的走勢,關羽死後的46年,西晉一統三國。夏侯淵的死,加速了三國鼎力的形成,而關羽的死,可以說是更改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我們先看看夏侯淵的死亡影響夏侯淵自曹操起兵之時就開始跟著曹操征戰天下,官至徵西將軍(按職位來說比關羽的前將軍還要大)之前一路征戰自不多說,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進軍平陽關,夏侯淵率領張郃還有徐晃等將軍駐守,雙方僵持一年之久。第二年,劉備夜燒鹿角,夏侯淵命令張郃守住東面,自己率領輕騎兵守護南方,張郃守不住劉備的攻勢之時,夏侯淵分了一半的兵力支援張郃,最終在救鹿角大火的時候,被老將黃忠斬殺。
夏侯淵對於曹操極其忠誠,但是為將勇猛有餘,智謀不足。夏侯淵戰死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漢中這個地盤被劉備佔據,即便之後曹操親率大軍也沒能攻下,草草收尾,只能丟棄漢中。
劉備佔領漢中之後,才基本實現了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的北方戰略佈局,漢中之地上通巴蜀,下達漢江,交通十分便利,地理優勢明顯,可以震懾吳國。也就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加速了蜀吳交好,而且漢中還可以加速消耗魏國。
所以說夏侯淵的死亡加速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再說另一個對魏國的影響,夏侯淵一死,曹操率兵出征,楊修作為隨軍主簿說出了雞肋的含義,致使楊修被斬殺,使得曹植在和曹丕爭奪儲君位置的最大助力消失,間接幫助曹丕奪得下一任繼承權。
再說關羽死亡對於三國的影響關羽的地位自不用多說,可以說是蜀漢方面外派的最高軍事長官,率領著蜀漢戰力最強大的軍團,自劉備起兵以來,但凡需要分兵的時候都是劉備率領一軍,關羽率領一軍,關羽一死,蜀漢最強的將軍就此消失,使得蜀漢方面損失一大強力軍團。
再說政治方面,關羽的死亡加速了孫劉聯盟的瓦解,可以說是關羽的死亡直接導致了孫劉聯盟的瓦解,同時讓之前漢中得到的一系列對曹魏的優勢就此終結。
還有地理位置方面,荊州乃是隆中對南方最重要的棋子,關羽一死,孫權就藉著收回荊州的名義將荊州從蜀漢手中奪了過來,隆中對的局面就此破滅(之前的計劃是先佔領荊州招兵買馬,然後從漢中和襄陽出兵,使得曹操首尾不能相顧,待得平定中原之後,說服孫權投降或者討伐東吳,最終平定天下)。不過荊州失去之後,顯然行不通了。
結語關羽作為季漢第一大將在加上劉備的生死兄弟等等一系列的頭銜,使得關羽一死,季漢的一切優勢幾乎都消亡殆盡,影響之大,不可以毫釐計量,同樣的,夏侯淵雖然在地位上沒有關羽高,但是所產生的影響同樣不小,所以說夏侯淵和關羽的死亡影響了三國40年的走勢,沒有問題。
-
3 # 花近高樓1
建安24年正月(219年),黃忠在定軍山殺了夏侯淵。
黃忠此舉雖然對劉備來說是奇功一件,但同時也得罪了劉備手下最有權勢的兩員武將:關羽和張飛。
夏侯淵是張飛岳父,夏侯淵又是曹操的連襟,如此算下來,曹操是張飛的姨丈,這親戚關係著實不算遠。
劉備是一代梟雄,手下最得力的大將張飛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劉備對張飛表面上寵愛有加,其實暗中還是對張飛有所提防,張飛在劉備手下並沒有太出色的戰績,就是劉備對他刻意壓制的結果。
夏侯淵是維繫張飛和曹操關係的紐帶,夏侯淵一死,這條紐帶就斷了。張飛用他老丈人的一條命,換回來劉備對他的重新信任。
而關羽惱恨黃忠殺掉夏侯淵,絕不是為了他和張飛的傳統友誼,關羽有個女兒,他曾經非常粗暴的拒絕了孫權的親事,關羽想把女兒嫁給誰,除了劉備的兒子劉禪沒有第二人選。
和劉禪的婚事,本來對關羽來說,是件十拿九穩的事,因為夏侯淵的原因,張飛的女兒還不能對關羽的閨女構成威脅。可現在夏侯淵被黃忠殺了,他成功的為關羽製造了一個強有力的挑戰者。
關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提升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悍然發動了對曹魏的戰爭。結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曾經因為兒子婚事被關羽侮辱的孫權突然出手偷襲荊州,把關羽置於死地。
關羽的死表面上讓諸葛亮《隆中對》制定的戰略目標化為泡影。
其實關羽、張飛之死完全可能是諸葛亮一手策劃的。
在兩漢時期,外戚干政非常嚴重,無論是關羽還是張飛,他們的女兒嫁給劉禪後,位高權重的外戚,對以諸葛亮為首的蜀漢群臣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
相比張飛,剛愎自用的關羽威脅更甚,假手孫權除掉關羽以後,張飛也被當作潛在的威脅,莫名其妙的掛了。
蜀漢政權在存在的40多年裡,再也沒有出過外戚干政的現象。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定軍山夏侯淵被殺造成的。
-
4 # 刀筆傳神
在三國中,有兩位大將的死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一位是曹魏夏侯淵之死,丟了漢中,對劉備的意義重大,有了戰略迴旋餘地。而另一位就是關羽之死,不僅讓蜀漢丟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由於關羽的身份還引發了一系列後續事件,影響更大。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論述一下這二位的死造成的後果!
一、夏侯淵之死及其後果:
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曹操賬下名將,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隨征伐,擅長千里奔襲作戰,常常出敵不意,屢立戰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自陽平渡過沔水,駐於定軍山,夏侯淵率軍相爭。劉備率精銳萬餘人,分十部夜襲張郃,張郃率親衛奮戰反擊,劉備不能克,夏侯淵派張郃守備鹿角東部,自率精銳守備鹿角南部,劉備於是全力猛攻張郃,張郃不敵,夏侯淵遂分軍一半往救張郃,於是劉備又在走馬谷採用燒圍角之策,趁夏侯淵前去救火、修補鹿角之時,派討虜將軍黃忠居高臨下突襲淵軍,夏侯淵遂戰死。
夏侯淵的戰死不僅讓曹操失去一員上將,還在於漢中從此歸屬劉備,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漢中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如果攻下漢中,不僅能夠從政治方面鼓舞西川,而且還能夠方便後期進攻關中、涼州等地。正是進可攻,退可守。從以後諸葛亮五次北伐就可看出。
二、關羽之死及其後果:
關羽字雲長,三國的無敵猛將,劉備的二弟,死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授與符節黃鉞總領各路軍馬。這年,關羽率領軍隊在樊城攻打曹仁。曹操派于禁援助曹仁。秋天,樊城一帶下起連綿大雨,漢水氾濫,于禁統領的七路兵馬都被淹沒。于禁投降了關羽,關羽又殺了將軍龐德。曹操逼不得已使出“離間計”,讓孫權對關羽產生嫉恨,再加上關羽“剛而自矜”的性格和“驕於士大夫”的作風導致其內部不和睦,部下心懷怨恨而無處訴說,於是關鍵時候反戈一擊,諸如糜芳、傅士仁等。孫權出兵佔領了江陵,俘虜了關羽的全部兵馬的妻室兒女,關羽的軍隊於是潰散。孫權派將領呂蒙迎擊關羽,在臨沮殺了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
關羽的死不僅喪失了荊州這處戰略要地,還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首先關羽死後,張飛一心想為關羽報仇,性格大變,日夜嚎哭,並將心中全部的怨氣發洩到士兵身上,因為毆打士兵,最終士兵忍無可忍,趁張飛酒醉之後割了張飛的首級,可憐一代名將竟死的如此之冤,也使劉備又失去一位無敵上將加兄弟。
其次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然而卻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的一把大火燒的大敗,劉備也在逃到白帝城後病逝。夷陵之戰讓劉備損失了很多蜀國後起之秀,如馬良等,這也導致本就人才匱乏的蜀國更加無人可用,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尷尬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關羽的死打破了三國多年來的平衡,也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三國的歷史局面,從此蜀漢進入衰退期。
所以說歷史就是這樣,一個人的死或一件偶然的事件都會改變歷史的走向。我們只能慨嘆,而歷史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
5 # 雷霆尚人
如果要這樣細究的話,好多事件甚至小人物也影響了歷史程序和走向,如在三國之前,董承、王子服、太醫(姓名忘記了)等人密謀殺曹,如果不是董承的小舅子與他的小妄有染,被罰而向曹操告密,而導至這些人被殺的話,曹操很可能會被那個太醫毒死,後面也就不會有魏國了。還有,東吳有個許貢的人因私通曹操,被孫策發現後殺了許貢,許貢的三個家客為其報仇,行刺了孫策導致孫策身受重傷,不久便死了,如果不是許貢的死也不會行刺孫策,那樣的話至少東吳就沒孫權什麼事,吳國的發展走向毫無疑問會改變,這可不是一件小事進而可能會影響三國曆史走向。
-
6 # 奇卡奇卡
你好,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提到夏侯淵和關羽之死,不得不提三國中兩場非常重要的戰役———定軍山之戰和襄樊之戰,這兩場戰役的勝負,直接決定了三國的走勢,下面,我們圍繞今天的主題,深度剖析一下這兩位將軍之死,以及兩場戰役的利弊。
一:定軍山之戰,夏侯淵之死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此時的劉備已經今非昔比,聽取了龐統之言,已經取下了蜀中,勢力橫跨荊益二州,遠在許昌的曹操知道劉備下一步計劃必取漢中,於是先發制人,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出兵十萬,一舉拿下了漢中和陽平,兵鋒直指益州。
劉備為解益州之圍,聽取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東吳攻打曹操的門戶——合肥,曹操北部受敵,自然班師北上,臨行前吩咐張頜輔佐徵西將軍夏侯淵鎮守漢中。
建安二十二年,劉備趁曹魏大軍完全退出漢中,率領大軍向漢中發動進攻,攻下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進入戰略相持狀態
建安二十四年,發生在定軍山的一場戰事, 徹底影響了漢中戰事的走勢,更為蜀漢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定軍山之戰,成於法正,敗於夏侯淵,夏侯淵善於奇襲,善攻不善守,法正正是抓住了夏侯淵的這一弱點,誘敵深入,被黃忠斬於馬下,黃忠也因此一戰成名,歸根結底,夏侯淵敗在了他輕率、衝動的性格。對於定軍山之敗,曹操也有責任,明知道夏侯淵不適合作守城統帥,還安排他來鎮守漢中,這是決策上的失誤。
而這失誤的代價有點大,直接導致了魏軍在漢中戰局上的失利。定軍山一戰後,劉備終於奪得了圖謀已久的漢中,至此,橫跨整個益州、以及半個荊州的蜀漢版圖總算是成型了,當時天下亦形成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
二:襄樊戰役,關羽之死
在襄樊之戰之前,劉備已經取得了荊州,益州,漢中,實力大漲,而孫權由於在合肥失利,不得已把戰略眼光投向了荊襄一代,所以說此時的蜀吳也只是表面兄弟。
公元219年,荊州統帥關羽見曹操大勢已去,於是率軍三萬進攻襄陽,揭開了曹劉襄樊之戰,也埋下了蜀國覆滅的伏筆。此次戰役,歷時四個多月,最終以關羽的失敗而告終。
襄樊之戰的失敗,直接影響便是蜀國失去了荊州三郡的土地,近60萬人口,數千各級中下層官吏,5萬精銳荊州軍以及數不精的糧食、賦稅等物資,等於損失了劉備政權一半的實力。
見接影響便是關羽因此失去了性命,由此引發的夷陵之戰更是帶來了數萬精銳士卒的損失,無數中下層士官的損失,以及無數提振的信心損失,然則最大的損失則是劉備及其所創業的季漢政權永遠地、徹底地失去了統一天下的信心和實力。三國鼎立的天平就此失衡。
總結一下,如果是定軍山之戰是蜀漢的巔峰,那麼襄樊之戰便是蜀國由強變弱的轉折點。
-
7 # 世界映象觀察員
說是三國鼎立,實際上最有可能統一的是曹氏和劉氏,孫氏從始至終就差了那麼一點點。漢中和荊州對於曹氏和劉氏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夏侯淵和關羽的死使得最後統一的國家發生了變動。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州,然後他又取得了益州,這個時候劉備和曹操的領土接壤處為漢中和荊州,雙方的攻防戰肯定都是從這兩個地方開打。按照當時的實力對比,即便劉備擁有荊州和益州,他的實力還是不如曹操,劉備想要戰勝曹操,他必須取得戰略要地,而漢中和荊州是劉備非佔不可的兩個地方。
益州的核心地區為成都平原,它的四周群山環繞,易守難攻,但是成都平原不小,這就給了敵方發揮的空間,如果曹操軍隊打到成都平原的話,成都根本守不住。漢中如一道門般卡在關中和益州之間,從那裡既可以進攻關中,也可以進攻成都,曹操的軍隊只需要從漢中經過葭萌關、劍閣和綿竹關等幾處關卡後,幾乎就可以長驅直入到成都了,後果可想而知。
如果劉備得到漢中的話,他就能確保益州不會輕易遭到曹操的攻擊,曹操想要去益州,幾乎先要過了漢中才可以,只要漢中不丟掉,益州幾乎不會出問題。夏侯淵被斬本身對曹操傷害不大,但是附帶失去天蕩山和定軍山,那等於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優勢地理位置,曹操想要防守漢中的話,代價不會很小。正因為如此,曹操在夏侯淵丟掉天蕩山和定軍山後,直接就開始把漢中當成了“雞肋”,他也沒玩命去防守漢中,致使漢中被劉備奪取。
本來漢中在曹操手上,只要劉備從荊州進攻,他就可以從漢中派軍隊攻擊成都,劉備肯定會停止從荊州發起的進攻,這個是互相牽制,可是漢中落入劉備的手上,那麼劉備就可以放心從荊州進攻曹操了,這個也就是漢中落入曹操手上後,劉備開始命令關羽進攻襄陽的原因。漢中已經落入劉備的手上,曹操自己又沒辦法奪取荊州南郡,最好的辦法就是荊州南郡給孫權。
關羽被呂蒙算計,荊州南郡落入孫權之手,這樣劉備就沒辦法從荊州一路攻擊曹操了,劉備方的戰略因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果荊州一直在劉備的手上,從荊州進攻許昌的話,路途要短很多,糧草消耗也會少很多,這顯然對劉備方有利。關羽死了,荊州南郡也丟了,劉備要進攻曹操只能從漢中出發,而且為了確保安全,需要先攻下隴西等地,這個對劉備糧草物質消耗太大了,看看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就知道了,這條攻擊路線真的不好走。
夏侯淵的死讓曹操丟了漢中,曹操方無法給益州造成威脅,劉備可以鞏固益州大本營後,反過來攻擊曹操。劉備進攻曹操的最佳發起地肯定是靠近許昌的荊州,從那個進攻的話,省錢、省糧和省力,劉備不僅可以讓曹操經常被“噩夢”驚醒,還真的有可能打下許昌救漢獻帝。可惜,關羽中了東吳的計策,荊州落入孫權之手,曹操和劉備只能在漢中那一帶死磕,劉備方國力不如曹操,這使得他們最後因國力衰弱而被消滅。
-
8 # 卜文刺史
總論——
細節決定命運,大人物改變歷史。
夏侯淵的死,在事實上推動了魏、蜀、吳三個政權的三足鼎立之勢,而關羽的死則直接瓦解了這種局面,蜀漢政權就此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諸葛亮後續所做的一切北伐努力,都成了徒勞無益的掙扎。而夏侯淵的死,從某個細節看來,甚至是關羽之死的誘因。
詳解——第一個:曹魏徵西將軍夏侯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率數萬大軍渡過沔水,在定軍山與夏侯淵的大軍相衡而峙。劉備首先使全力攻打張郃,部將張郃抵擋不住,向主將夏侯淵求救。夏侯淵分兵半步部去支援張郃。劉備麾下老將黃忠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放火焚燒夏侯淵部南面鹿角,誘其救火,趁機而襲。夏侯淵猝不及防,被黃忠斬殺。曹軍主將戰亡,導致群龍無首,軍心渙散,繼而全面潰敗,漢中之地遂為劉備所奪。
《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夏侯淵戰死,曹操不僅僅是損失一員大將這麼簡單,還徹底丟失漢中之地。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險局咽喉,是益州的門戶,曹軍要想進取益州,必須先佔據漢中。反過來,蜀軍要想出川蜀之地,也必須以漢中為跳板,進而佔據關中平原。
蜀漢據有漢中之地,等於給益州之地加上強有力的保護屏障,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裡,為蜀漢政權的穩固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64年,諸葛孔明及其繼任者姜維所進行的數次北伐,都是透過漢中發起的。試想,如果劉備沒有在公元219年的奪取漢中,諸葛亮拿什麼作出祁山基地?!姜維又憑藉什麼討伐中原繼承孔明之遺志!?四十年來,弱小的蜀漢多次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為藉口進攻強大的曹魏,這全依賴於漢中這個益州門戶。
而曹魏丟失漢中,導致在和蜀漢的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防守的局面。史書記載,蜀漢方面,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十三次揮師北伐,而曹魏方面,曹真、曹爽、鍾會、鄧艾僅僅進行寥寥數次南下伐蜀。曹真和曹爽父子二人的伐蜀之戰,還因漢中道路崎嶇難行導致無功而返。
公元263年,鍾會和鄧艾各自帶領數萬曹魏大軍伐蜀,由於姜維戰略部局失當,漢中之地被奪。鍾會主力與姜維主力對峙於劍閣,而鄧艾率軍偷渡陰平,進入蜀漢腹地,迫降了劉禪,蜀漢遂亡。由此可知,漢中之地對戰爭雙方是多麼重要,夏侯淵之失漢中,影響深遠。
還有,我們再換個角度來看——
夏侯淵身死地失,等於說為劉備送了一塊肥肉,肥的流油。不管劉備的吃相難不難得,畢竟是吃到了。而對於權力野獸來說,越肥的肉越能激起其更加強烈的慾望。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得到漢中之地的劉備,其野心應該說是急劇膨脹的。
就是在這一年的七月,在手下文臣武將一百二十多人的擁戴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以漢中、廣漢、犍為、巴蜀等地作為封國。
再向後退五年,即公元214年,劉備以不甚仁義的手段從同宗同族劉璋手裡取得益州之地的控制權。在這五年並不算短的時間裡,益州土著士族與荊州流亡集團如諸葛孔明之間的地域矛盾利益糾紛始終沒有妥善調和。如果劉備真的是為民著想,他應該做的是發展生產,獎勵耕織,步步為營,壯大益州之地的勢力。而不是心急火燎地自為得意地自封漢中王。
我們再分析,為什麼夏侯淵之死是關羽之死的誘因——
黃忠斬殺夏侯淵,為劉備等於說是立了一件奇功。比起奪取益州之地中間充斥的少許齷齪,漢中之地之所得過程,顯然要正氣得多,乾淨得多。這對向來以仁義自居的劉備來說,不僅僅是一塊根據地那麼簡單,畢竟他是從劉備口中“漢賊”曹操那裡名正言順地奪來的,為劉備的“正統”作了一個十分有力的註解。黃忠之所以能位列“五虎上將”之列,當因此功。
但是,黃忠之功在贏得劉備信任和倚重的同時,得罪了劉備身邊兩位軍政要員——張飛和關羽。
夏侯淵不僅張飛的岳父,還是曹操的連襟,如此算下來,曹操是張飛的姨丈,這種親戚關係著實不算遠。
劉備是一代梟雄,織蓆販履之時,與有如此得力的家庭背景關係的張飛結拜,你說他們之間沒有互相利用的成分,任誰都不會相信。劉備對張飛表面上恩寵有加,暗中對張飛還是有所提防的。張飛在劉備手下一直沒有做出什麼耀眼戰績,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性情衝動,而是因為劉備對他刻意壓制之下的必然。
夏侯淵是維繫張飛和曹操親緣關係的紐帶,夏侯淵一死,紐帶就斷了,等於在事實上徹底斷絕了張飛投效曹魏的可能。張飛用他老丈人的一條命,解除了劉備對他的心理戒備,再加上他性情中人,腦袋裡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比起關羽來講,更容易贏得劉備的親近和好感。
還有一個事實是,張飛有一個女兒,關羽也有一個女兒,他們都想把女兒嫁給劉禪,即未來的“太子”。關羽之所以拒絕孫權的女兒,實在是有此考量的。
那麼,如何贏得劉備的青睞,提升自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就成為關羽不得不考慮的重點問題。
關羽在劉備自立漢中王的同一年,沒有事先跟劉備商議,私自發動對曹魏的攻伐之戰,一是給劉備稱王立威,以壯聲勢,二就是讓劉備高看一眼,告訴他,他關雲長,絕非凡人,他的女兒,自然也非凡夫俗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先圍曹仁於樊城,後水淹于禁七軍,活捉大將於禁,再斬不投降的大將龐德,繼而收編各地方豪傑,荊州刺史和南鄉太守也束手歸順,一時之間,關雲長之英明神武,威震華夏,傳揚四海。
但好景不長,醒過神兒的曹操派出二路援軍徐晃增援,連奪關羽數個營寨,解開樊城之圍。關羽久攻樊城不下,就從荊州把防守東吳的兵調了過來。誰曾想,中了東吳呂蒙跟陸遜的調虎離山之計。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南郡。關羽手下士兵大都是荊州人,田產、妻子、兒女、家園也都在荊州。呂蒙這一擊,徹底動搖了他們戰場殺伐的勇氣和鬥志。關羽無奈,只能放棄攻打樊城和襄陽,回師荊州(南郡)。關羽派使者責問呂蒙為何背信棄義,襲擊荊州,不僅沒能達到他的目的,反而使他的荊州兵軍心散亂了。在得知家人平安無事之後,他們那些人都紛紛歸順呂蒙。
關羽無奈之下,只能帶領數十餘騎出逃,一路狂奔。可惜,在突圍至到距益州不過二十里的臨沮時,被東吳潘璋部將馬忠擒獲,不久被孫權所殺。
關羽之死,著實令人扼腕嘆息。而他帶來的影響,巨大而深遠。
第一,他直接導致了兄弟張飛的死亡。
《三國志》記載:“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關羽死後,劉備復仇,讓張飛率萬人赴江州。還沒來的及在對敵戰場上施展拳腳,就稀裡糊塗地被部將殺害了。劉備再失一臂膀,實力受損。而張飛的死,似乎是劉備悲劇命運的警示。一腔悲氣,一場怨氣,一腔義氣,一腔恨氣,劉備的不歸路就此造就。
第二,劉備罔顧孫劉聯盟這個戰略國策,以怒興師,以為關羽報仇之名,發動對東吳的夷陵之戰,結果以慘敗告終。
魏蜀吳三大勢力,曹魏佔據北方中國大部,實力最強。東吳雄據江東,經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人的經營,實力日盛,不可小覷。最弱的是蜀漢,剛剛割據益州和漢中,統治基礎遠沒有到可以勞師遠征的地步。倘若不是慾令智昏,劉備對赤壁之戰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赤壁之戰時,孫權和劉備雙方精誠合作,才僥倖取得了對曹操的勝利。若論單打獨鬥,哪一家都不是曹魏的對手。
現在,劉備舉傾國之兵討伐東吳,想奪回被關羽弄丟的荊州。鑑於荊州對劉備和孫權雙方都有著性命攸關的戰略地位,顯然,這將會是一場持久的彼此消耗戰,最後無論誰勝,曹魏都將漁翁得大利。
還好,命運對他們雙方還算照顧。戰事還沒有進行一年,劉備就兵敗夷陵,嗚呼哀哉了。孫劉彼此之間的征伐消耗也停止了。夷陵之戰後,丞相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雙方擱置荊州爭議,重新結盟。在強大的曹魏集團面前,重新贏得了輾轉騰挪的空間。
第三:關羽身死,荊州丟失,標誌著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徹底破滅。蜀漢跨荊、益兩州以圖中原的北伐偉業終成黃粱一夢。此後,諸葛孔明耗心費力進行的每一次北伐,都證明蜀漢集團有做夢的權利而無圓夢的能力。
在諸葛亮出山之際,給主公劉備提出了著名的戰略構想——《隆中對》。他是這樣謀劃的:劉備從荊州入益州,佔據荊益二州,與曹魏、東吳三足鼎立。勢力穩固之後,劉備從益州漢中出兵北伐,同時派能獨當一面的上將從荊州出發,配合劉備主力北伐,只要配合得當,中原之地可得。《隆中對》是這樣記載的: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與東吳結成穩固的戰略利益同盟之後,諸葛孔明的戰略規劃是切實可行的。關雲長大意失荊州這件事,造成的戰略影響是致命的:
①儘管諸葛亮從大局出發,重新修復了與東吳的同盟關係。但這種關係顯然要比關羽死之前的關係脆弱得多。蜀漢集團從東吳身上看到了他們的反覆無常。一旦有新的戰事,東吳是否還會背後捅刀子,這是深深值得他們懷疑和考慮的。他們怎麼可能從心底信任這個盟友呢?!
②蜀漢集團失去了北伐中原最重要的戰略通道,戰爭成本加劇,北伐只剩下名義上的價值,而無實際利益,幾乎是得不償失。
諸葛亮及其繼承者姜維,要想北伐,只能從漢中出發,走祁山一線北伐,路途遙遠,山路難行。錢糧、輜重、軍械等的調配,也成一巨大工程,往往是事倍功半,徒勞無益。諸葛孔明六出祁山,而終無所斬獲,最根本的原因也在於此。倘若關羽沒有丟失荊州,沒有跟東吳撕破臉,劉備從漢中出發,攻擊曹魏的後腿部,關羽聯合孫權,取曹魏下腹部,曹魏則不可抵擋。北伐大業可成。
結語細節決定成敗,大人物改變歷史。而只有真正的偉人,才能創造歷史。夏侯淵也好,關羽也罷,在整個三國時代,都曾大放異彩,推動歷史滾滾前行。但終究來看,他們還算不上真正的偉人。
-
9 # 塵子渝
夏侯淵之死對大局無關影響,因為有張郃、郭淮等人穩住了局勢,關羽則不然,關羽之死,丟了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已經失敗。張飛也因此暴怒,鞭撻士卒被殺,劉備也陷入不理智狀態,興兵伐吳。三國曆史從此截然不同,蜀漢也由此由盛轉衰,隆中對成了鏡花水月。
夏侯淵之死,無關緊要,因為魏國的確人才和地盤多,輸得起漢中之戰,夏侯淵之死不過是剛剛開始,劉備軍並沒有因為夏侯淵死而讓曹操的軍隊潰敗。郭淮等人推舉張郃做主將,很快就穩定軍心,和劉備陷入對峙狀態。劉備軍並沒有因此而有效的擊敗或者消滅曹操在漢中的軍隊。
也因此劉備會對黃忠斬殺夏侯淵一事評價說“當得渠魁,用此何為耶?”意思是說斬殺夏侯淵沒有什麼用,殺了張郃才值得慶祝。當然殺夏侯淵還是非常有用的,對敵我雙方計程車氣對比還是非常有影響的。
劉備如此說,自然不是打擊黃忠,而是為了讓軍隊和將領不要高興太早,漢中之戰不過剛剛開始,驕兵必敗。夏侯淵雖然死亡,但是曹營諸將果然如劉備所料,推舉張郃為主將,很快就穩住陣腳,和劉備陷入僵持,順利堅持到曹操援軍到來。漢中之戰才真正拉開序幕,劉備面臨的困境顯然不是一個夏侯淵就能左右的。
只有一州之地的劉備,不得不舉國而戰,整個益州達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諸葛亮一度也懷疑如此爭奪漢中是否得不償失,還是楊洪的建議,讓諸葛亮打消疑慮,全力支援劉備爭奪漢中。漢中之戰這才艱難打贏,縱觀漢中之戰的過程,夏侯淵之死對全域性影響還真不大,如果張郃被殺,繼續由輕率急躁的夏侯淵掌控全軍,或許劉備反而能在曹操沒來之前就擴大戰果,佔領漢中,漢中之戰的形勢就不會如此嚴峻。
實際上曹操雖然任命夏侯淵為統帥,但是真正作戰指揮的不一定就是夏侯淵拿主意。合肥之戰的統帥也是夏侯惇,但是真正臨機應變和作戰的是張遼、李典和樂進,曹魏在軍隊把控方面向來是宗族將領做軍區首長,但下面真正作戰的將領素質還是非常優秀的。這就是曹魏很難大敗的原因之一,曹仁、曹休都被擊敗過,但是都被順利救援,真正損失的地盤和軍隊並不多。夏侯淵之敗其軍隊損失也是微乎其微的,黃忠是突襲率領三百人補鹿角的夏侯淵而一戰功成的,對曹魏在漢中的軍隊總數來說幾百人顯然是不夠看的。
關羽之死,石破驚天,因為蜀漢人才凋零,人口地盤也少,輸不起反觀關羽之死,則不然,首先蜀漢的確是人才凋零的,遠遠不及曹魏。荊州除了關羽,留守的糜竺、博士仁先不論忠心程度,其能力也遠遠不足。曹魏地盤廣大,主要分為三塊,無論是夏侯惇節制的張遼、李典、樂進的揚州地區,還是荊州曹仁這邊的滿寵、呂常,還是夏侯淵漢中這邊的張郃、郭淮等人都比關羽配備的部將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這就導致,關羽一心攻破襄樊的時候,後院輕易失火。關羽兵敗被擒之後,荊州更是無人能主持大局。人才眾多的曹魏則不然,夏侯惇曾經被呂布刺客挾持,眾人都左右為難,韓浩用言語動搖刺客又當機立斷攻擊,成功解救夏侯惇。
曹休也曾被東吳打敗,卻有賈逵支援,不至於大敗。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可見在人才和軍隊方面,蜀漢是遠遠比不上曹魏的。周瑜、魯肅、諸葛亮都有“曹操不可卒除”的觀點,意思就是說曹操是很難輕易打敗的,戰果也是很難擴大的,這就是底蘊不同。
關羽之死,荊州徹底崩盤,蜀漢從此與荊州絕緣,《隆中對》戰略缺少了核心重要的一環,只能寄希望於東吳配合兩面夾擊,疲勞曹魏的計劃。蜀漢自己之間打配合都沒有配合好,關羽荊州之戰實際上漢中之戰的延續,關羽是為了吸引曹魏注意力而攻打襄樊,而漢中之戰平息之後,關羽就不該繼續擴大戰事。
蜀漢還是有些飄飄然了,低估了孫權對荊州的渴望。畢竟你拿下了漢中、益州,孫權去拿合肥被張遼大敗虧輸,心裡自然不平衡,更何況荊州對東吳來說是其立命之基,以呂蒙為首的派系無不處心積慮想要拿下荊州。魯肅死後,蜀漢就應該有所警惕,更何況漢中之戰前夕,關羽已經和呂蒙、甘寧交過手,劉備更是親自來和孫權劃湘水而治。
可以說呂蒙的白衣渡江的意圖早已暴露無疑,然而或許是蜀漢分身乏術,在漢中之戰已經拼盡全力,對東吳有心無力,但是在司馬懿、蔣濟、曹操都能輕易判斷孫權動向的時候,蜀漢竟然如此遲鈍,可見蜀漢在法正、龐統、劉巴都相繼離世之後,諸葛亮還沒有太多軍事經驗的情況下,其軍事謀略是三國之末。
也因此,關羽之死,使最為薄弱的蜀漢走向了衰落,劉備怒而興師就更註定了蜀漢最早滅亡。勾踐臥薪嚐膽,用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這才打贏夫差,吞併吳國。在發展力低下的三國時代,損失的人口和軍隊是很難輕易補充的,關羽之死,丟失荊州,蜀漢能發展的地盤有限,諸葛亮不得不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艱難行軍,想要蠶食掠奪隴西關中,這才有和曹魏爭雄的資本。單憑蜀中的割據勢力,無一滅亡了,只有佔據關中,才能像劉邦一樣有了席捲天下的一線生機。
所以夏侯淵對歷史走向上影響不大,關羽之死對歷史走向則非常重要。關羽之死是蜀漢局勢走向幾乎不可逆轉的頹勢重要因素之一。
-
10 # 麻花的故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麻花之前也沒有想到夏侯淵和關羽的死有如此的大的影響,直到看見這個問題後想了一會發現影響還真有這麼大。下面麻花就來分析一下。
夏侯淵之死劉備奪取益州之後,還在和孫權就荊州問題扯皮,而此時聽聞張魯降了曹老闆,這還了得。
漢中不僅是關中的門戶,同樣也是益州的門戶,對於曹老闆和劉備來說都是必爭之地。
之前有張魯在漢中還能牽制曹老闆,現在張魯降了曹老闆對益州進可攻退可守了。反之、對於劉備老說也是一樣。
劉備得到訊息後第一時間就向孫權妥協了,還了三郡給孫權,準備全力奪取漢中。
公元219年,劉備親率大軍攻略漢中。定軍山一役中,張郃不敵劉備向夏侯淵求援,劉備乘夜火燒夏侯淵南面鹿角,夏侯淵忙於救火被黃忠斬殺。
主將戰死,魏軍不攻自破,劉備藉機攻佔漢中,至此,漢中落入蜀漢40餘年。
此後,蜀漢與曹魏的戰爭一直都是曹魏被動防守,少有幾次主動進攻都無功而返。
直到公元263年鍾會、鄧艾奉命伐蜀,姜維的錯誤部署導致漢中丟失,魏軍進入益州腹地,勢如破竹直逼成都,劉禪不戰而降,蜀漢其滅亡。
由此就可以看出漢中的重要性,而夏侯淵作為守衛漢中的主將,其被斬殺後直接導致了漢中落入蜀漢手中長達40餘年,蜀漢也因此堅挺了40餘年。
關羽之死還記得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嗎?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戰略規劃嗎?
佔領荊州進攻益州,奪取漢中,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領荊州將士出宛、洛,而劉備則從漢中出益州直取關中,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這一切本都在諸葛亮謀劃之中,直到關羽之死。徹底讓這一謀劃變成了笑話。
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不料呂蒙白衣渡江捅了關羽的後花園,導致關羽眾叛親離,不得不攜十數騎敗走麥城。
就在關羽以為可以安全返回去益州時,半路殺出個馬忠,直接把關羽生擒了。這個馬忠不得了,栽在他手上的名將可不少。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查查。
最終關羽被殺,劉備因此興師伐吳。張飛因此被歹人所殺,劉備也在夷陵被黃毛陸遜火燒連營最終死在了白帝城。
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直接讓本就不強的蜀漢雪上加霜,就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問鼎中原的能力,諸葛亮不得不轉戰略進攻為戰略防守,守住蜀漢這最後的基業。
因此,關羽之死的牽扯很大,諸葛亮未來40年的戰略規劃被付之一炬不說,甚至讓蜀漢未來49年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惡劣,最終沒能擺脫亡國的命運。
結語其實歷史的蝴蝶效應有很多,不只夏侯淵和關羽兩人,經過仔細思考後你就會發現還有很多,比如曹操沒有殺劉備、諸葛恪之死、鍾會姜維叛變等等。
-
11 # 北山菩提樹
漢中是漢高祖劉邦興隆之地,人口物產糧食特別豐盛,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自張魯投曹後,曹操派夏侯淵去鎮守漢中,夏侯淵是曹操的族親,也是一位文韜武略兼備的萬人敵,在曹操眼中,能夠擔此大任的屈指可數,他自己算一個,曹仁算一個,夏侯淵算一個,思慮再三,將鎮守漢中的任務交給夏侯淵,信任他的能力,但還是擔心有閃失,並又派五子良將中張郃一起鎮守。深諳謀略的老曹明白,漢中的戰略性,西可劫持劉備,南可吞滅孫權。
結果張魯的投降,曹操的戰略部局,徹底惹瘋了劉備,劉備何許人也,一代梟雄也,連老曹這點心思看不懂,也太無能了吧,所以他動全國之兵,十路大軍,一定要把漢中拿到手裡,不然老曹掐著死,還不如拼命一搏,置之死地而後生,奔著生死鬥來的,再好的良將張郃和夏侯淵也頂不住,過程再不累述,結果,張郃隻身逃走,夏侯淵被黃忠斬殺,漢中被劉備奪走,至此四十餘年,牢牢的掌握在劉備手裡,劉備得不到漢中,也許早就被老曹送去和閻王做鄰居了。所以漢中的得失改變了三國的佈局,
守將夏侯淵生死足見其重也。關羽是三國時代超一流的人物,文武全才,武力值,統兵能力,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也是劉備的手足兄弟,有能力,信得過,所以就放在重要崗位上荊州。劉備眼中荊州的位置就是老曹眼中漢中的位置,關羽守在哪兒,孫權是也不能眠,有鯁在喉的感覺,他又不敢像劉備,用全國之兵和關羽拼命,關羽太厲害了,神一樣的存在,,沒辦法,無奈,找機會!機會終於來了,趁關羽帶荊州兵攻打曹仁,水淹于禁,殺龐德,關羽得意忘形之時,又統兵在外,荊州空虛,趁機攻略了荊州,又和老曹連合設計殺死收尾不能兼顧的關羽,至此,致使一生無敗的關公也走了麥城一次,嗚呼!
關羽的失敗,導致荊州的丟失,劉備傷心,心痛,心哀,心怒,又起全國之兵,為關羽報仇,想重新奪回荊州,可人算不如天算,心急如焚的他在戰略佈局上著了陸遜的道,,身死白帝城!至此。一代梟雄隕落。
關羽之死!也是劉備之死,也是蜀漢氣數衰落的開始。 -
12 # 十分之七君
更確切的說,是讓夏侯淵和關羽戰死的“漢中之戰”“樊城之戰”這兩場戰役,影響了三國40多年的走勢。
單個人的力量往往有限,只是透過在重大事件中發揮的作用來影響歷史程序。
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兩場戰役以及這兩個人的死到底有何影響?
漢中之戰漢中是益州北方的一個郡,靠近長安三輔地區,易守難攻,緊扼益州咽喉,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益州北方門戶,關係益州安危。劉備214年攻下益州後便一直謀劃奪取漢中。
漢中當時在曹操手中,曹操派徵西將軍夏侯淵鎮守漢中,麾下將領張郃,徐晃,郭淮等皆是三國名將。
公元217年,劉備準備就緒,開始攻打漢中。隨軍出征的有法正,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黃權等人,基本是劉備能抽調的最強戰力。五虎上將,除了關羽鎮守荊州,悉數到齊。對劉備而言,這是關乎益州存亡的生死之戰。
劉備這一邊是主力全出,良將盡遣,誓死奪取漢中。漢中守軍這邊,雖然夏侯淵作為曹操西路軍總司令,也算是一代名將,但兵力和氣勢皆有不如。曹操先派曹洪曹休曹真支援,隨後又親率大軍前往。
夏侯淵戰死戰爭前期雙方互有勝敗。到公元219年,劉備夜襲夏侯淵部,燒其軍營外圍鹿角,夏侯淵與張郃分守兩邊。劉備率重兵猛攻張郃,夏侯淵分兵救援。老將黃忠趁著有利地形,一鼓作氣,攻入夏侯淵軍營,斬殺夏侯淵。
夏侯淵一死,曹軍主帥喪失,軍心不穩,接連潰敗,劉備趁勢佔領漢中多地。當曹操率大軍抵達漢中時,劉備已穩住陣腳,雙方形成對峙之勢。
此時曹操對漢中局勢已無力迴天,留下的“雞肋”暗號被楊修破解後,終於決定退兵。
戰後影響此戰劉備佔領整個漢中,掌握北方門戶,確保益州安穩。從這一年的219年到蜀漢滅亡的263年,這40多年間,漢中一直牢牢掌控在蜀漢手中,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北伐,以弱蜀攻強魏,均是從此地出發。
後來曹魏大將軍曹爽攻打漢中也是無功而返,反而動搖了曹魏的統治。
可以說漢中在手,保護了蜀漢數十年安穩。
樊城之戰在劉備攻下漢中這一年,關羽認為《隆中對》中所言的“天下有變”已經到來,於是揮師北伐曹操。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威震華夏關二爺不僅勇武,作為一方統帥指揮作戰也是一流。關羽率軍從南郡出發,敗曹仁,圍困襄陽樊城,曹操緊急派于禁領七軍前來營救。關羽趁著雨季漢水上漲之際,水淹七軍,殺龐德,降於禁,一時威震華夏,嚇得曹操一方甚至商議遷都以避。
曹仁一直死守待援,關羽一時難以攻下,陷入僵持。
襲取荊州曹操這一方也打算聯合孫權夾擊關羽,孫權一直有意謀取荊州,都督呂蒙覺得這是一個重大機會。於是呂蒙假裝休病,派年輕書生陸遜接替。陸遜寫信恭維關羽,進一步降低關羽對東吳的防備。
關羽放鬆警惕,調走部分防守東吳軍隊繼續攻打曹軍。這時呂蒙率領東吳兵將,白衣渡江,矇蔽守軍,奇襲南郡,攻陷關羽後方。
關羽被殺荊州大本營丟失,關羽軍中人心大亂,只得退兵,此時孫權一方已經佔領荊州大部,各地文武紛紛投降,關羽只得向西退守麥城。
孫權派人截斷關羽退路,最終關羽及其子關平被馬忠擒住,不久被殺。
戰後影響關羽兵敗被殺,劉備集團失去了經營十多年的荊州,損失慘重,不僅軍力受損,失去大片地盤,更是失去了北伐曹操的戰略要地。《隆中對》中計劃的從益州荊州夾擊曹操再難實現,這也是諸葛亮屢次北伐皆無功的重要原因。
劉備張飛得知關羽被殺後大怒,決議為關羽報仇。結果張飛報仇心切,苛責鞭打士兵,被叛徒暗殺。
劉備一氣之下發動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結果被陸遜火燒七百里,自己也死在白帝城,蜀漢差點遭遇滅頂之災。
從此之後三國鼎立之勢基本固定,一直延續四十多年,直到蜀漢滅亡。
夏侯淵和關羽是整個三國時期戰死沙場的兩名最高將領,兩人之死對本方集團都是巨大損失。而且他們二人戰敗的這兩場戰役,都對三國局勢有決定性影響。所以會說他們的死影響了三國40多年走勢。
-
13 # 方圓論壇
說關羽的死影響了日後三國曆史的走向這不假。說夏侯淵之死影響了三國曆史的走向,這就完全沒有道理了。關羽之死毀了蜀漢的未來,這對於三國日後的發展歷程肯定會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夏侯淵之死除了對曹魏來說是一個損失之外,事實上並沒有造成什麼足以影響改變歷史程序的影響。這就是兩者之死的最大區別。夏侯淵死後曹操悲痛不已。關羽死後劉備也同樣悲痛,但劉備悲痛的是失去了荊州,或許內心中對關羽的恨那是無以復加的。
夏侯淵和曹操不僅僅是親戚關係,兩人之間還屬於連襟,並且早年間夏侯淵還給曹操當過背鍋俠。所以夏侯淵和曹操兩人之間的關係那是非常的親密。從曹操起兵之後,夏侯淵就一直追隨曹操南征北戰。歷史上的夏侯淵雖然也有一身的勇武,但其個人能力確實不怎麼突出,不管是智慧還是統軍作戰能力都沒有多麼讓人折服。即使如此夏侯淵還能身居高位,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夏侯淵是曹操的兄弟。所以曹操才會安排一系列能人帶著夏侯淵升級。比如於禁、張遼、張頜的等人。
有了這些能力出眾的武將帶著升級,夏侯淵的功勞也自然也來越高,曹操也自然有理由逐步的提升夏侯淵的職位。但夏侯淵雖然官職越來越大,但其能力並沒有什麼提升,除了滿腦子武力解決問題之外,夏侯淵智慧也並沒有什麼長進。也難怪曹操評價夏侯淵說道“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可見曹操有多麼恨鐵不成鋼。歷史上夏侯淵的死並沒有給曹魏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說夏侯淵之死並沒有影響三國的歷史走勢。
關羽則完全不同了。劉備在進荊州之前,把自己的命根子荊州交給了關羽鎮守。在劉備的戰略計劃當中,蜀漢佔據荊州而並益州和幷州。以此來組成一個穩固的蜀漢政權。荊州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首先荊州不像北方常見經歷戰亂,所以荊州人口稠密,特殊的氣候又決定了荊州糧草充足。再加上荊州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進可攻退可守。劉備完全可以以荊州為橋頭堡,以益州和幷州為大後方,和曹魏東吳爭奪天下。
但事實上呢?劉備委以重任,千叮嚀萬囑咐的關羽把荊州給丟了。荊州一丟哪怕劉備佔據了益州,那也是得不償失的。而且劉備等於活生生把自己關在了籠子裡。沒有荊州的劉備再也無法和曹魏爭奪天下了。別說曹魏了,就連東吳劉備都沒辦法和人家一較高下了。關羽荊州兵敗身亡,丟了荊州就等於葬送了蜀漢的未來。葬送了蜀漢的未來也就等於改變了三國曆史的走向。如果荊州沒丟,劉備也就不會對付東吳,諸葛亮也就不會在無休止的北伐曹魏了。這一切都是因為關羽丟了荊州。所以說關羽的死改變了三國曆史的走向,這是十分正確的。
-
14 # 嚼嚼三國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專門剪輯了一個影片,用更直觀,更便捷的方式讓大家瞭解那段精彩紛呈的三國曆史,萬事俱備,請君擦亮眼球欣賞吧!
【《三國演義》電視劇夏侯淵被黃忠戰殺】
《三國志》: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劉備聽聞關羽戰死的訊息,摔的啪啪的!(因為諸葛亮的偉大戰略構想《隆中對》要破滅)《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演義》電視劇關羽戰敗被殺】
綜上所述,夏侯淵和關羽兩人以及兩人所處的戰事都是關係到兩國未來走向的歷史重要節點,真乃牽一髮而動全身! -
1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蜀漢政權是三國時期崛起最晚的政權,同時也是三國時期大起大落最嚴重的政權,更是三國時期勢力最弱小,最不穩定的政權,嚴格來說,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應該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業期
從公元184年劉備開始參與平定黃巾起義算起,一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期間,總計長達24年,這一段時間的劉備處於顛沛流離、四處投靠的時期,不具備建立政權的實力,只能算初期的創業期。
劉備
第二階段:崛起期
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開始後,經公元209年南郡之戰期間,劉備南下荊南奪取荊南四郡開始,經借荊州、入川奪取益州,並在漢中之戰中斬殺夏侯淵奪取漢中,劉備稱漢中王為止的公元219年,這一段時期是劉備政權的崛起期,算起來只有11年時間,但是這是劉備集團發展最快的11年,僅僅只用了11年時間,蜀漢政權就達到勢力頂峰。
第三階段:衰弱期
從公元219年7月關羽開始北伐,經過關羽威震華夏,敗走麥城,最終大意失荊州,到劉備稱帝,發動夷陵之戰,最終全軍覆沒戰敗於夷陵,狼狽逃回永安宮,直到公元223年劉備去世為止,這一段時期是蜀漢政權的衰弱期,算起來只有短短4年,卻讓蜀漢政權從頂峰一下子跌到深淵之中,並且永遠地失去了爭霸中原的實力。
三國局勢
第四階段:平穩期
從劉備去世、諸葛亮掌權的公元223年開始,經諸葛亮平定南中,五次北伐,姜維11次先後北伐,再到公元263年魏滅蜀之戰,劉禪投降,蜀漢滅亡為止,一共40年的時間,這是蜀漢政權存在的最後40年,也是無法改變命運、苟延殘喘的40年,直到蜀漢滅亡的那一天,都已經是40年前註定的命運。
再回過頭看蜀漢政權的崛起期和衰弱期,都是因為兩個人的死,而導致了蜀漢的崛起和衰弱,這兩個人就是夏侯淵和關羽,夏侯淵之死導致蜀漢奪取漢中,勢力達到頂峰,關羽之死導致蜀漢失去荊州,開始了衰弱之路,直到勢力徹底退出荊州,失去爭霸天下的實力。
夏侯淵
1、夏侯淵之死
夏侯淵是曹魏關中地區最高軍事指揮官,負責關中、漢中到涼州一帶的軍事防務,曹魏西部地區最大的敵人就是劉備的蜀漢政權,而且在整個西部地區,曹操因為提前佔領了漢中地區,在與劉備的對峙中佔據著絕對的優勢,當年劉璋幾十來都沒能攻下漢中張魯,換了劉備與曹操,似乎是相同的結局。
夏侯淵如果不死,劉備就無法拿下漢中,蜀漢的核心地區益州將會一直受到曹魏勢力的侵襲,別說北伐了,劉備沒有漢中地區作為依靠,連八百里秦嶺都走不出去,就更說攻擊關中統一中原了,夏侯淵鎮守的漢中是劉備集團崛起的命門,夏侯淵在,劉備只能困在益州,夏侯淵死,劉備就能向北發展進而擴大勢力。
劉備運用了法正的一系列奇謀和夏侯淵白地將軍的稱號,採用聲東擊西、圍點打援的計策,讓黃忠在 戰場上斬殺了漢中曹軍最高軍事領導人夏侯淵,夏侯淵之死,不僅僅只是一個人死亡,還代表著曹魏在漢中的全面潰敗和蜀漢在漢中的全面崛起。
漢中之戰
從夏侯淵在公元219年被殺,一直到公元263年鍾會伐蜀,這一共44年的時間中,漢中都歸屬在蜀漢政權的手中,有漢中在,才能保證蜀漢44年的國運,若夏侯淵不死,蜀漢絕對不可能維持44年國運,所以說夏侯淵之死影響了蜀漢政44年,同時也影響了三國局勢44年。
2、關羽之死
關羽是蜀漢政權在荊州的最高軍事與政治領導人,屬於軍事與政治一把抓的最高統帥,如果說漢中關係到益州的生死存亡,那麼荊州就關係到蜀漢政權爭霸天下、問鼎中原的實力保證,荊州在,蜀漢強,荊州失,蜀漢衰。
關羽
發生於公元219年7月的襄樊之戰,是一場徹底的虎頭蛇尾的戰爭,原本有希望奪取曹魏的襄陽,最終卻賠上了整個荊州數萬軍隊、數千官吏、近百萬老百姓,以及荊州三郡的戰略地盤,這是一場得不償失的戰爭,誰也沒有想到最終的結果是關羽被殺,荊州徹底脫離蜀漢。
關羽的死預示著蜀漢政權勢力徹底退出荊州,並且開始走向了衰弱,還引發兩年之後的夷陵之戰,劉備繼續賠上了四萬軍隊的性命,以及蜀漢數十年的國運,雖然諸葛亮天賦異稟、妙手回春,對於走下坡路的蜀漢來說,也僅僅是迴光返照而已,蜀漢陷入了長達44年的衰弱穩定期,直到滅亡。
襄樊之戰
荊州如果不失,關羽如果不死,蜀漢仍然有問鼎中原的能力,荊州失,關羽死,蜀漢徹底淪為割據政權,將與華夏傳統核心的中原區徹底割裂,所以說關羽的死其實是蜀漢政權開始衰弱的標誌,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公元219年前後,到蜀漢滅亡的公元263年前後,合計44年時間裡,蜀漢就走上了一直衰弱直到滅亡的不歸路,這不是任何人可以改變的。
蜀漢政權的鼎盛衰弱與夏侯淵、關羽兩人的生死息息相關,正所謂“鼎盛一夏侯,衰弱於關羽”,夏侯淵與關羽兩人的生死決定了蜀漢政權44年的國運,同時影響了三國局勢44年。
-
16 #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有點不妥,更合適的提法應該是:漢中之戰與荊州之戰,何以影響三國未來四十年的走勢?
第一,漢中之戰基本確定蜀、魏的邊界夏侯淵是死於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新興的劉備蜀漢政權與老牌的曹操政權的一次大交鋒。當時劉備奪取益州,而曹操則奪取漢中。由於漢中連線著關西與益州,是由隴入蜀的必經之地,因此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視為川蜀之門戶。一旦漢中控制在曹操手中,川蜀政權難以持久。為此,劉備發動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轉折點,是定軍山之戰。劉備對曹軍發動突襲,黃忠在定軍山擊斃曹軍統帥夏侯淵。是役令曹軍士氣大衰,後來儘管曹操親征漢中,卻被趙雲殺了個措手不及。此時曹操老矣,不復有當年堅韌意志,遂退出漢中。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而告終。這場戰事對三國史產生重大影響,基本確定了蜀、魏的邊界。
劉備去世後,從諸葛亮到姜維,蜀國發動十幾次北伐,但都無法奪取關西之地;同樣,魏國有過幾次伐蜀,都在漢中遇阻而不得不退師。直到鍾會、鄧艾伐蜀,奪取漢中後,蜀國失去門戶,很快就投降了。
第二,荊州之戰基本確定了蜀、吳的邊界與漢中之戰相類似,荊州之戰基本確定了蜀、吳邊界,在此役中,關羽為東吳所殺。
荊州的爭端源於赤壁之戰。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大破曹軍,並溯流而上,攻取江陵、夷陵,把長江航線收入囊中。周瑜去世後,魯肅認為長江防線太長,建議孫權把江夏以西的荊州借給劉備,讓劉備去抵禦曹操。然而,魯肅這一建議,卻為後來劉備、孫權交惡埋下伏筆。
劉備奪取益州後,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孫權三番五次要討回荊州,劉備找各種理由搪塞,遂使荊州問題一拖再拖。同時鎮守荊州的蜀漢大將關羽飛揚跋扈,屢屢挑釁東吳。關羽以荊州為基地,北伐樊城,孫權認為奪取荊州的時機已然成熟,便派呂蒙、陸遜趁關羽主力在北,奇襲荊州,斷其歸路。在荊州之戰中,關羽遭到慘敗,被後被俘而死。
荊州之戰後,劉備為了為關羽報復,同時重奪荊州,遂發動伐吳之戰,不料在夷陵在陸遜打得大敗,最後不得不嚥下苦果。
由上可見,荊州之戰實際上確定了蜀、吳兩國的新版圖。後來諸葛亮重新與吳國結盟,兩國的邊界線基本上就沒有變化了,直至蜀國滅亡。
因此,漢中之戰(夏侯淵戰死)與荊州之戰(關羽戰死),對三國未來歷史產生重大影響,這一點所言不虛。
-
17 # 小文章大視野
這個說法我倒是不同意。這兩人之中,影響較大的,還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及隨後被殺於麥城。相比較而言,夏侯淵之死,卻沒有那麼重要了。
夏侯淵當時受曹操的委託,鎮守漢中,這裡曹操有兩個打算:首先最基本的是守住漢中,將劉備困死在益州,其次便是待日後有機會,以漢中為根據地,一鼓作氣,攻入西川,滅掉劉備。在《三國志》中,只模糊地提到夏侯淵是被劉備率軍突襲殺死於軍陣中,而《三國演義》則是被老將黃忠所殺。不過這都不是重點,漢中之戰只能說對劉備的意義比較重大。在漢中擊敗曹操之後,劉備佔據兩川之地,鞏固了自身的地位,真正意義上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而對曹操而言,只不過失去了一次殲滅劉備的機會和一塊進攻益州的跳板而已,遠遠沒有傷到根本。
關羽之死則不同。這次事件將三國勢力都捲了進來,並徹底改變了三國的力量對比。起先本來是鎮守荊州的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將曹仁率領的曹軍打得節節敗退,派來的援軍于禁龐德也被關羽一擒一殺,只要樊城一破,關羽兵鋒便直指宛城,進入曹操統治的中心中原地區了。在接連大敗後,曹操甚至動了遷都的念頭,以求暫時避開關羽的威脅。就在這關鍵的時刻,本該是劉備盟友的孫權突然轉過性子,和老冤家曹操合作表演了一出雙簧:東吳的大都督呂蒙搞了個白衣渡江,把關羽的老家荊州給偷了。遠在前線的關羽知道訊息後氣得差點吐血,只得放棄眼前的大好局面,且戰且走,並向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可惜遠水解不了近渴,關羽最後還是在麥城被擒,隨後被孫權所殺。
說改變了三國的力量對比是有依據的。劉備自從三顧茅廬之後,便一直遵循諸葛亮指定的戰略路線,先取荊州安家,再取益州建立基業。時機成熟以一員大將帶兵從東邊直取宛洛,自己則出漢中直取長安,兩軍會師中原,再度恢復漢家江山。西邊先不說,東邊關羽這邊是完全達到了戰略構想,只要再假以時日,劉備整合兵力,北出漢中,在聯合孫權,一舉滅掉曹魏絕非不可能。此時曹魏雖然佔據中原之地,兵甲充足,卻反而是劉備佔據了戰場的主動權,而東吳更是成為了徹底的陪襯品、局外人。可惜呂蒙白衣渡江後,劉備大好的形式蕩然無存:關羽死了,荊州丟了,之前的盟友也瞬間變成了敵人,而諸葛亮的戰略構想算是徹底破產。
本來到這時情勢都還有挽回的餘地,偏偏劉備一根筋要為關羽復仇,傾全國之兵東伐孫權,結果被一把火燒得全軍覆沒,復興漢室的希望最終就這麼煙消雲散了。所以,說關羽之死是三國的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不為過的。
(全文完)
-
18 # 羅賓說歷史
夏侯淵和關羽分別是曹魏和蜀漢的名將,在各自陣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然而這2人都是死在了戰場上,也對三國後面的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可以看一下。
首先說夏侯淵,夏侯淵是曹操的兄弟,屬於曹氏宗親系的武將,地位顯然比外姓武將要高一些。曹操經常會讓夏侯淵去擔任重要區域的負責人,也足見曹操對他的信任程度。
曹操在拿下漢中後,沒有繼續進攻立足未穩的劉備,自己帶著大部隊撤離了,把漢中交給夏侯淵來鎮守。劉備在益州養精蓄銳後,開始進攻漢中,夏侯淵率軍迎戰,開始雙方互有勝負,處於對峙狀態,劉備突然襲擊夏侯淵側翼的張郃,夏侯淵在救援張郃的行動中,被黃忠斬殺。
夏侯淵的死,讓曹魏受到很大損失,軍心也受到影響,曹操也最終失去了漢中。而劉備的勢力得到了增強,同時因為漢中吸引了曹操的主力,這也給關羽發動樊城戰役提供了機會。
我們再說下關羽,劉備奪得漢中後,也派遣劉封孟達奪取了東三郡。而曹操的主力此時還在西線,曹操也在長安沒有回去。為了緩解西線的壓力,劉備也希望關羽可以在荊州方向給曹操一些壓力,而關羽也看到曹操在襄樊方向的防守力量是不足的。所以毅然發起樊城戰役。
戰役開始階段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尤其在水淹于禁率領的七軍後,關羽威震華夏,許昌附近的盜匪也都響應關羽,曹操趕緊回到許昌指揮,甚至一度有遷都的念頭。這下劉備在西線是沒壓力了,關羽好像還能取得更大的戰果,哪怕撤回荊州也是賺的。
但是劉備有點忽略他大舅哥孫權的感受了,首先孫權對荊州一直是念念不忘的,雙方之前就因為荊州的問題差點爆發大戰,而關羽對待孫權和東吳眾臣也是非常傲慢,還羞辱過孫權,所以關羽在前線取得的勝利越輝煌,孫權心裡越不爽。
關羽和東吳的關係,曹操這邊是看的很明白的,所以曹操派人向孫權傳話,雙方可以聯合除掉關羽,事成後不但荊州歸孫權,曹操還有賞賜,雙方因為共同的利益迅速達成一致,孫權終於在關羽背後下手了,最終偷襲成功,關羽被擒殺,荊州陷落。
關羽的死和荊州的丟失,讓劉備損失慘重,不但失去了一員大將,荊州沒了也意味著諸葛亮的隆中對化為泡影,後面更引發了劉備和孫權的夷陵之戰,此戰過後,蜀漢元氣大傷,從此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格。
所以夏侯淵和關羽的死確實是影響了三國後面的歷史走向的,關羽的影響更大一些,但是夏侯淵的死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關羽後面的結局,所以這是有聯絡的。如果這2人不是戰死的話,那三國的歷史確實會有一些不同。
-
19 # 社會歷史觀
建安二十四年可以說是三國曆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漢中之戰的勝利讓蜀國達到鼎盛,在某種意義上已然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關羽大意失荊州,隨後被呂蒙處斬之事卻也為後續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公元218年,劉備一直想佔領漢中為自己謀得一席地位,奈何漢中大將夏侯淵憑藉著持續的支援讓劉備大軍寸步難行。相持數月之後,夏侯淵實在忍受不了劉備大軍無止境的騷擾與進攻,貿然派兵出擊,被黃忠於定軍山斬滅。
夏侯淵本是曹魏一面大旗,如今大旗倒下,漢中之地已是飄搖欲墜,而曹操唯恐劉備能佔得先機,想方設法阻礙劉備的進攻。奈何為時已晚,劉備攻取上庸之後,於公元219年七月在漢中上書稱王。當然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劉備上書只不過是惺惺作態罷了。
必須要說的是,劉備佔領漢中後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自己的政權,而他拜將封官無一不表明自己的立場與身份,表明自己對抗曹魏的決心與信心。
但是蜀國的日益強大,讓魏國和吳國都十分忌憚。更重要的是劉備這荊州本就是借的,現在既然安定了卻遲遲不歸還,讓東吳對蜀國失去了信心。於是曹操便和孫權一同聯手謀劃對付蜀國的方法,而關羽就是他們直接動手討伐的物件。
站在魏國的角度來看,襄樊之戰關羽威震華夏,靠著水淹七軍的天下奇謀俘虜了眾多曹魏將軍,讓曹操又驚又怕。
站在吳國的角度來看,關羽鎮守荊州,是蜀國的得力大將,只要他在,荊州便一日不可得手,而後方的劉備卻安枕無憂。
雖然荊州失守並不能完全怪關羽,乃是由於內部出了叛徒,但是關羽身為鎮守武將,理應明辨形勢,卻因驕傲自負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關羽的離去讓劉備深受打擊,自打訊息一傳出,就開始策劃籌謀對吳國的報復行動。在當時,魏國依然是蜀國最強大的敵人,吳蜀本應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曹操,奈何劉備已經被所謂的兄弟之情衝昏了頭腦,不顧眾將的勸阻親自領兵出征,卻因經驗不足被東吳小將陸遜火燒連營,蜀軍自此元氣大傷。
諸葛亮後續的北伐是為了先帝匡扶漢室的遺願,但實際上蜀國一直沒能從這場戰爭中恢復過來。因此,夏侯淵與關羽二人的離場,讓三國的形勢急轉直下,蜀國輝煌之日,亦是失勢之時。
-
20 # 西南阿甘
我來說說為啥夏侯淵和關羽的死影響三國的走勢。
夏侯淵死於219年的定軍山,關羽死於220年。這兩個人的死都直接影響兩場大的戰役。而這兩場大的戰役直接影響三國的走勢。
先說夏侯淵,劉備在取得蜀中過後,直取漢中,而曹操因為擔心後方的穩定,派遣夏侯淵等人守漢中,這就是漢中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夏侯淵死於定軍山,直到導致剩餘魏軍沒有主動出軍的優勢了。張郃等人只有在陽平關據關等待曹操的援兵。但是曹操來了過後並沒有奪回漢中,反而最後退守長安了。這場戰役最後劉備取得了勝利。直到這個時候,劉備方的戰略目標基本達成。對劉備來說,只有實際一到,一路可以出兵攻打長安,收服故都。一路出荊州,打許昌,大勢已成。而對曹操方來說,漢中的丟失,直接失去了從西線入蜀的橋頭堡。同時也是糧食運輸的關鍵點,鄧艾和鍾會成功入蜀也只是靠小路,帶少量糧食入蜀。而諸葛亮更是憑藉漢中的地理位置優勢,才有機會六次攻打魏國,如果漢中丟了,成都只能被動挨打。所以說夏侯淵的死,間接影響了三國的歷史走勢。
再說關羽,劉備入蜀時就派關羽守荊州。當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就讓關羽從荊州北上進攻曹魏。但是赤壁之戰過後,劉備借荊州埋下了禍端。孫權一直對荊州年年不忘。所以偷襲了荊州,如願以償的掌握荊州全部地方,而關羽戰死。而荊州丟死,關羽戰死直接引發了孫劉大戰,劉備去世。對蜀漢來說損失嚴重,第一:失去荊州一大塊地盤,人口,稅收,糧食都沒了。更重要的是直接打破了諸葛亮隆中對的計劃,兩隻手同時進攻曹魏的計劃直接被打廢一隻手。第二:主力部隊損失嚴重,劉備戰敗,大量士兵死的死,逃的逃。軍事實力變弱,劉禪繼位,諸葛掌權的前幾年蜀漢都在休養生息。第三:名將時代的終結,關羽死後不久,張飛被部下殺害,馬超和黃忠相繼病死。五虎將只剩趙雲,蜀漢將領開始出現斷層,比劉備差很多的劉禪上位。所以說關羽的死,間接的影響了三國的歷史走勢。
回覆列表
有戰爭,便有傷亡,一個將軍,一個士兵,戰死沙場,是他的宿命。三國時期,每逢大戰,傷亡人數少則數千,多則數萬,連大將也有不少馬革裹屍的。其中有兩個上將的死,影響了三國四十年的歷史走勢,他們分別是誰呢?
第一個:徵西將軍夏侯淵
夏侯淵戰死的直接後果:蜀漢佔據漢中,保住了益州門戶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帶兵渡過沔水,與定軍山的夏侯淵大軍相抗衡。劉備先全力攻打張郃,張郃抵擋不住,向主將夏侯淵求救,夏侯淵於是分兵一半去支援張郃。
老將黃忠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放火燒夏侯淵南面鹿角,誘導其救火,趁機襲擊。由於夏侯淵沒有準備,被黃忠斬殺。曹軍主將夏侯淵戰死,全面潰敗,丟失漢中。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初步勝利。《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如下:
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夏侯淵戰死,曹操不僅僅損失了一個大將,還徹底丟了漢中。我們知道,漢中的益州的門戶,要想進入益州,必須佔據漢中。同理,蜀軍要出川,要以漢中為跳板,進而佔據關中平原。
後續影響:蜀漢佔據漢中,多次伐魏,而強大的曹魏被動防守
蜀漢在佔據了漢中後,才確保了益州的安全,長達四十多年。從公元228年到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一共發動了五次北伐,從公元234年到264年都是透過漢中北伐的。試想,如果劉備沒有在公元219年奪取漢中,諸葛亮拿什麼作為出祁山基地,姜維憑藉什麼討伐中原。四十年來,弱小的蜀漢多次進攻強大的曹魏,這全依賴於漢中這個益州門戶。
曹魏由於丟失漢中,在和蜀漢的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防守。正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十三次揮師北伐,而曹魏僅僅曹真、曹爽、鍾會鄧艾寥寥數次伐蜀。曹真和曹爽父子二人伐蜀之戰,還因為漢中道路崎嶇,無功而返。
公元263年,鍾會和鄧艾帶領曹魏大軍伐蜀,由於姜維部署失誤,他們順利奪取漢中。鍾會主力與姜維主力對峙於劍閣,鄧艾偷渡陰平,進入蜀漢腹地,逼降劉禪,蜀漢遂亡。由此可知,曹魏滅蜀漢最大的難點就是漢中,只要曹魏佔據漢中,滅蜀是分分鐘的事。
因此,夏侯淵戰死,漢中從曹魏轉到了蜀漢手裡,影響了曹魏和蜀漢雙方四十年的歷史。
第二個:漢壽亭侯關羽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開始進展順利,包圍曹仁於樊城,又水淹于禁龐德七軍,收編各地豪傑,就連荊州刺史和南鄉太守也歸順了關羽,一時之間威震華夏。
但是好景不長,曹操派出第二路徐晃援兵,連奪關羽數個營寨,解了樊城之圍。關羽攻勢受阻,但是還有餘力,最要命的是後方荊州(南郡)被東吳呂蒙奇襲。眾所周知,關羽手下士兵大都是荊州人,他們在前線打仗,家裡的老婆孩子卻都被敵人俘虜,還有心情賣嗎?換做誰都不會再給關羽賣命了,他們最關心的是家裡人有沒生命危險,過得怎麼樣?
關羽只能放棄攻打樊城和襄陽,回師荊州(南郡)。由於關羽錯誤派出使者責問呂蒙為何背信棄義,襲擊荊州,不但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反而使他的荊州兵軍心散了。這些荊州兵得知家人平安無事後,紛紛歸順呂蒙。
關羽無奈之下,只能帶領數十餘騎出逃,一路狂奔,可惜突圍至到距益州不過二十里的臨沮,被東吳潘璋部將馬忠擒獲,不久被殺。
關羽被殺後,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
第一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卻大敗而歸。
魏蜀吳三大勢力,曹魏佔據富饒的中原,實力最強,東吳佔據江東,經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人的經營,也不差,最差的是蜀漢,剛剛佔據的益州和漢中並不穩定。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和劉備兩人聯盟,才能和曹操抗衡,單獨一人與曹操對抗,是死路一條。現在,劉備為了給手下大將關羽報仇,為了奪回丟失的荊州,傾國之兵東征,討伐東吳。
本來東吳和蜀漢兩雙方聯手,才可能抵禦曹魏,現在蜀漢和東吳卻打起來了,還拿什麼來抵禦曹魏。更要命的是,劉備在決定命運的這一戰,還戰敗了,敗得很徹底。幸好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派出鄧芝出使東吳,雙方擱置荊州爭議,重新結盟,共同對付曹魏。這才沒有釀成更加無法挽回的後果。
第二個:荊州丟失,標誌著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破滅。
在諸葛亮出山前,給主公劉備提出了戰略《隆中對》。他是這麼構想的,劉備從荊州進入益州,佔據荊益二州,與曹魏、東吳三足鼎立。劉備從益州漢中出兵北伐,同時派一員上將從荊州出發,配合劉備主力北伐,只要配合恰當,天下可得。《隆中對》中相關內容如下: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不討論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行與否,關羽大意失荊州,已經宣告了這個戰略的破滅。此後,諸葛亮及其繼承者姜維,只能從漢中出發,走祁山路線北伐,事倍功半,徒勞無功。試想,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在天下大變時,配合劉備諸葛亮主力,從荊州北伐,將有很大的機率獲得成功。
因此,關羽之死,同樣影響了三國四十年的走勢。
結語
夏侯淵和關羽應該是三國期間戰死沙場最大的兩個上將了,夏侯淵是曹操在關中、漢中的最高統帥,而關羽是蜀漢在荊州的主將。他們兩人的犧牲,都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了三國四十年的歷史走勢。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