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者要行萬里路

    當然需要了。

    有句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當時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了天時,孫權據有江東已經經歷了三世,利用長江作為天塹易守難攻佔盡地利,而劉備一無兵將二無城池,拿什麼來與二人爭呢?就是以仁義作為立足之本,老百姓都擁護他,這才佔了人和最終三分天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越是現代這句話越是適用,遠的不說就說最近的疫情之下不同國家的表現,中國雖說是最早公開發現疫情的國家,但是馬上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犧牲經濟為代價換來的是疫情的有限控制,並且在這期間一切費用都由國家承擔,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觀念,放眼世界哪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而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為了眼下的經濟利益不惜以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為代價,只顧眼前的發展和自己的選票,所以最終的結果是中國很快控制住疫情並且現在是萬眾一心的,無不處處體現著泱泱大國只風度。而形成鮮明對比的美國疫情恣意蔓延,人民怨聲載道,總統都不得不靠不斷的“甩鍋”來轉移注意力,這種情況人們下活下來都成問題還談何發展?

    當然,劉備也不是一味地只強調仁義,他也強調法制。在攻下西川之後,法正和諸葛亮擬好的特別體現寬刑愛民的法令就被劉備否決了,就是因為劉璋管理下的西川已經亂到不能再亂而人民心中沒有法的概念,劉備就要反其道而行,所以後來西川在劉備管理下處處井井有條,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過去也好現在也罷,永遠都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但同時現在也是法制社會,只有寬民愛民的同時也讓法制觀念深入人心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 2 # 牛頭鷹0625

    仁義是中國傳統最高美德!以仁義為本的人在他的身邊都會聚集著強大的精神魅力,吸引著無數的英雄和人民匯聚在其周圍,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都是首先以仁義為前提的。

  • 3 # 靜虛

    何為“仁義”?

    劉備大漢皇叔,禮賢下士,兼愛百姓,口碑傳千里,使得一干人等誓死追隨,可為仁義;

    曹操宦官之後,品性有缺,屠殺百姓,挾持漢帝,亦可為仁義。

    劉與曹俱為“仁義”之輩。

    劉備之仁義為對下恩惠,更多體現在細節上;

    曹操之仁義為大勢宏願,亂世當以殺止殺,“設使…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是其寫照。用“霹靂手段,菩薩心腸”形容曹操亦可。

    不是“仁義”沒用,要看你對“仁義”的理解及如何定義“仁義”。

  • 4 # 夜談春秋肥星星

    我是肥星星,我來回答。仁義是立國之本,需要存在,對內需要以仁治國,太宗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但是國家之間就不能完全用仁義一套了,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國家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在新三國裡,孔明有一句話很對啊,仁義是對人民的,而不能對諸侯的,跟他們要講的是實力。

    為什麼戰亂時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施行不了?春秋時期的魯國講仁義講禮節,還不時被滅了。國與國之間,實力才是真正的後盾!網友常說世界三大真理,東風、白楊、民兵。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 5 # 江湖小曉生

    三國君主之中,最窮的肯定是劉備,一度他的兜裡比臉還要乾淨,可是不管他多窮苦,總是有很多人願意跟隨他,甚至有人願意散盡家財支援他,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仁義二字在那個年代尚且還能行得通,劉備對手下和兄弟都充滿仁義,對管理的百姓也施以仁義,所以他縱然很窮苦,才能夠恩威遍佈四海。那麼劉備的這種仁義,現在還行得通麼?

    我認為是行不通了,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信用體系基本崩盤,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光靠一張嘴已經無法維繫,處處都需要嚴密的合同才行。任何一個小小的漏洞,都有可能把你給搞死。

    在這種社會體系中,如果你玩仁義,一定會被那些所謂的聰明人給玩死。相反,曹操的手段,在現代社會卻更容易受到很多人追捧。這就是為什麼古代人追崇劉備,現代人喜歡曹操的原因之一。

    01劉備的仁義,就算是裝,也裝了一輩子。

    很多人認為劉備的仁義是裝出來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梟雄,哪有梟雄會講究仁義呢?其實這種說法很片面。曹操作為梟雄,講究殺伐決斷,但不是每個梟雄的成長之路,都必須要跟曹操一樣。尤其是劉備,他跟曹操是死對頭,更不可能跟曹操用相同的方法。

    曹操十多萬大軍進攻徐州的時候,陶謙四處求援,沒有任何諸侯願意前來搭救。劉備手裡只有3000人馬,卻敢前來幫助陶謙作戰,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打算,這種仁義,光靠裝是裝不出來的,你得有隨時喪命的打算。

    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劉備寧可自己受難,也必須要帶著10萬百姓一起逃難。有人說他這是要靠百姓來給自己打掩護。曹操是個屠城屠習慣的人,他會在乎10萬百姓的性命而放過劉備麼?這樣的仁義,也需要用性命作為賭注。

    東吳偷襲了荊州,殺害了關羽,張飛也因此而被手下殺掉。劉備在成都登基以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為兩位兄弟報仇雪恨。明知道這樣做有可能丟了江山,但是劉備還非得這麼做,這種仁義,需要丟棄的是你的利益。

    仁義這種東西,不是說出自骨子裡有,就一定會有的。有些人內心充滿了仁義,但是他表達不出來,這也是白搭,誰能知道你仁義呢?就算你仁義,對周圍人做了什麼貢獻了麼?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

    而劉備的這種仁義,不僅內心有,而且能夠表達出來,這樣的仁義,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仁義。儘管要體現仁義,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可人家承受得起。

    02劉備的仁義放到現在,會被騙得只剩條短褲。

    其實人原來都很善良,可是有些人非常制定一些所謂的規則,把人給框死了。而制定規則的這幫人自以為聰明,其實破壞了人類的善良。

    久而久之,總歸會有更聰明的人,發現這些規則的漏洞,從而開始尋找解決的辦法。那麼你制定的規則,也就失去了相應的效力。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三國志》

    仁義禮智信,這是傳承了數千年的優良傳統,可是到了近現代,這種傳統似乎被完全徹底給顛覆了,為什麼?因為不少人覺得,這些東西阻礙了歷史的程序。

    比如說清朝末年,在民間還是非常講究這些品格的,但末年的清朝,卻被列強打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很多人把罪責怪罪到了這些品格之上。

    其實他們搞錯了一點,仁義禮智信,從來只存在於民間,那些掌權的貴族們,還不都是勾心鬥角什麼壞心眼都使得出來麼?

    這幫人掌權,才能控制清朝的未來,所以說不是民間的這些優良品質導致了清朝的衰敗,而是那幫偷奸耍滑的權貴們,導致了清朝的衰敗。

    可惜那個時代的新文化大人物們,一棒子把過去的一切道德品質給打死了,他們要樹立新文化,要擁有新思想。

    久而久之,便有了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社會上所謂的聰明人太多,隨便一個陷阱,就能把你這個仁義的人給拖入深淵。

    你說拉我一把吧,可人家有這個義務嗎?不是每個人都像劉備那麼仁義,跑過去屁顛屁顛地拉你一把,然後再讓你訛上人家?信用體系的失敗,的確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所以現在才會有失信人員名單,才會動不動就上個徵信。

    03曹操的酸辣手段,放到現在依舊可以成就大業。

    曹操是個心狠手辣的傢伙,他才不管那些思想道德的事情。他要做的就是成功,就是要奪取勝利的果實。

    在攻打徐州的時候,為了洩恨,他可以連續屠殺三座城池的百姓,眼睛都不眨一下。其實得罪他的是陶謙,根本就不是這些城池的百姓。

    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三國志》

    他的這種殃及池魚的行為,放到現在,會讓很多人都不敢去招惹曹操。因為不招惹他尚且會被搞死,要是招惹這種狠角色,那還得了?

    曹操還講究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其實在現代正是大行其道的時候。

    總結:仁義存高閣,騙局滿人間。

    劉備的仁義很難在現代社會有立足之地,反倒是曹操的手段可以大行其道。

  • 6 # 葉飄刀

    能啊

    你如果要是能“仁義”到劉備那種地步,就能立足。

    劉備的仁義是什麼地步,也就是天下人說起他,都說他仁義。

    你要是能做到劉備那樣,成為公認的天下第一仁義的人,就足夠你立足了。

  • 7 # 三國略

    我覺得劉備是假仁義,曹操的謀士早就看出劉備並非寄人籬下之人,早晚有一天會開創自己的未來,叫曹操軟禁劉備,後來劉備騙了曹操幾萬大軍,猶如出籠的猛獸,高飛的雄鷹,開始開創自己的根據地!

    劉備的假仁義也被三結義的關羽蔑視,關羽忠心漢室,後來劉備稱帝后兩兄弟開始離心離德,關羽每次報名號都是報漢壽亭侯,從不報劉備給他的那個封號,也說明關羽看重的是大漢而非劉備的蜀!

    我們再說說現在的仁義,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以仁義為本,仁義是立足的根本!

  • 8 # 使用者4308519446186戰

    仁義是立根之本/不管在亂世三國,還是在和平盛世,如果人們沒有了仁義!何談世界,何談信用,,不管在任何時侯仁義永遠不能丟

  • 9 # 文史學徒夢九霄

    我的觀點:

    一、劉備以仁義為本具有雙重性,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劉備的仁義為劉備贏得了民心,天時地利與人和,劉備佔了人和從而三分天下有了一席之地。

    二、儒家仁義禮智信,仁義二字很重,即使放在今天,仁義依舊能成為立足之本,但要辯證的看待仁義二字,否則就是迂腐。

    一、劉備“仁義”的真實性

    對百姓寬厚仁義,堅持以人為本

    古今成大事者,必須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像唐太宗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劉備能夠成就帝王之業和他對百姓實施仁義分不開。

    火燒新野,曹軍跑了,可是劉備也要選擇棄城而走,面臨曹軍大軍的追殺,帶著隨行的百姓,劉備說: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

    後有詩讚: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慟三軍。至今憑弔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關心體諒兄弟,俠肝義膽顯真情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誓同生死,在三國這樣的時候,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卻產生了這樣真摯的感情,張飛醉酒丟了城池,對劉備來說,地盤就是自己發展事業的根據地,但是劉備沒有怪罪張飛反而好言安慰,關羽丟了荊州,命喪東吳,於是不惜舉國之力一戰。

    二、劉備“仁義”的虛偽性

    先禮後兵奪益州

    劉備的仁義自古以來就備受爭議,主要就在於劉備的虛偽上面,尤其是奪取益州,新三國中他和龐統的對話源自三國志的版本,興兵討伐怕有損自己仁義的名聲,不佔益州這又是自己等了很久的機會,不能失去。

    最後因為龐統之死,找了合適的藉口,說劉璋恩將仇報,把挑起戰爭的罪名強加給劉璋,從而順理成章拿下了益州。

    玩弄權術,籠絡人心

    《三國演義》中三十一回說劉備敗軍不足一千人,狼狽逃跑,跑到漢江的時候,安營紮寨,劉備就開始了自己“仁義”虛偽一面的表演,說什麼大家都是王佐之才,跟了我劉備委屈大家了,說的眾人感動不已,更加死心塌地跟著劉備。

    “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隨劉備,備之命窘,累及諸君,今日身無立錐,誠恐有誤君,君等何不棄備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

    三、不是忍就是仁,何時何地皆可立足

    劉備在你死我活得亂世,不殘忍,只能仁義,畢竟連曹操都說天下英雄為使君與操耳,可見對劉備評價之高,後世史學家也曾評價劉備“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放在當下,劉備真正君子仁義的地方還是值得學習的,對關羽,你死了我為你報仇,對諸葛亮,他死了,什麼都交給你,對黃權,你被迫投降,我不計較因為我知道你的難處,對糜竺,你弟弟犯事了,我不會追究你,對魏延,你出身行伍,依舊有機會官升高位。

    仁義,無亂在什麼時候,都是讓我們做個真君子,哪怕生死之際,依舊保有仁義之心,但一定要分清是非曲直的看待問題,自己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去踐行仁義的真諦,畢竟劉備只有一個,但是仁義二字卻可傳承千年。

  • 10 # 嗥月小築

    仁義二字放在任何時代都有用。

    但是,很多人曲解了仁義的含義,所以一敗塗地。

    所謂仁,絕非演義裡面的婦人之仁。孫子兵法裡面有為將五要,智信仁勇嚴。這裡的仁,換著現在的詞彙,個人覺得應該是體恤,而不是仁慈,寬容,放任。在工作或者創業路上,你體恤和尊重了你的員工,你的客戶麼,你的夥伴,乃至領導了麼?

    所謂義,絕非混混口中的江湖義氣。義乃是道義。所謂道義,一分付出一分收穫。你身邊每個人如果感受到了這點,他們應該都會支援你,追隨你。

    很多老闆,做事講著仁義,但是,往往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本來員工該拿1萬,卻大張旗鼓的獎勵800,還覺得自己對員工恩重如山。在平時請請客,吃吃喝喝,覺得自己特大方,員工客戶不按自己要求就是忘本。這是仁義麼?我個人認為不是。

    今年疫情導致我們去年投入的專案血本無歸。但是直到現在,所有員工都天天望著我起新的專案。有的跟了我11年,有的10年這些年他們也多次拒絕了別家的高薪厚職。而我幾乎不請他們吃吃喝喝,偶爾聚聚也是路邊攤。上個月問他們為啥,他們還是覺得,這些年,雖然沒能發財,但是,從來沒有少給他們一分。他們也看過許多老闆,只有我不蒙他們。賺多少,他們應拿多少,他們覺得合理。

  • 11 # 跳蚤哥哥

    能,也不能。

    “仁義”,說到底,也只是洗腦員工的一種方式,目的和史家評價曹操的霸道殊途同歸。都是為了搶錢搶糧搶地盤,高階點說都是為了讓自己的集團公司搞壟斷,採取的手段而已。

    而縱觀古今歷史,只要稍微有點野心的,哪個國家創業初期沒搞仁政?曹操創業初期搞農業、搞經濟,人心所向,不就是因為他能讓人民生活的更好麼,讓大家有活幹、有飯吃。這就是仁。

    劉備基礎比曹操差點,雖然口頭白條多一些,然後宣傳工作到位,但能做到的承諾也算做了不少,人民喜歡也很合理。這也是仁。

    放到現在來說,如果咱們工作單位是個創業,說的很好聽,錢很少,如果你還能留住,至少老闆對咱們不錯。這和劉備一個道理。如果這個老闆還能抓起磚板為員工直接拍人,估計你也會感激涕零。

    所以,如果一個老闆在現在以“仁義”為本,還是能站住腳的。

    至於為什麼不能。

    那更簡單了。創業中前期這樣搞還行,後期集團發展規模大了,你再這樣搞,你覺得能上市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能不能告訴我,被男孩子很認真地保護和心疼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