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陽光清新人生

    蘇軾帶著一家20多口來到黃州。可由於俸祿太低,沒法養活一大家子人。

    於是他就去求見黃州太守徐君猷,幫想辦法。

    徐君猷後來就把東門土坡50畝荒地給了他。

    蘇軾帶著一家人,開始了墾荒種糧大生產。這片坡地雖然貧瘠,但足夠大,

    種上糧蔬,倒也勉強可解決一家溫飽。

    第二年三月初七,朋友勸蘇東坡:

    “這片地太貧瘠了,種什麼收成都不好。

    離這不遠的沙湖,有塊稻田要出售。

    賣得也不貴,你可以去買下來。”

    蘇東坡覺得這建議不錯,便和朋友們欣然前往。

    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

    朋友們東奔西竄,狼狽地找地躲雨。

    蘇東坡卻悠哉遊哉,一邊走路一邊吟詩。

    回家後,他就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2 # 蛋蛋的二蛋哥

    蘇軾其人,就不必多介紹了,作為文人的榜樣,一不小心,就火了一千年,粉絲如過江之鯽,多到不行。

    定風波詞牌,蘇軾生前填過兩首,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首《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兩首雖寫作情景不同,但相同的灑脫、相同的曠達,真情依舊。用司馬遷評孔丘的話講,可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讓我輩不免敬服!

    莫聽穿林打葉聲寫在“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時,出行遇雨,同伴狼狽,而蘇軾獨灑落不以為然,尤其末句“也無風雨也無晴”,足見蘇軾曠達之胸懷,透盡人生,無懼風雨。常羨人間琢玉郎寫在受“烏臺詩案”牽連的好友王定國貶斥嶺南多年,北還之後。王定國被貶,歌姬柔奴毅然隨從,不離不棄。在這場好友久別再聚的宴會上,兩個人喝大了,柔奴在旁侍酒,蘇軾問及二人嶺南經歷,柔奴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作此詞贊之。

    兩首詞附上: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人說得,蘇軾做得。說得與做得,中間差個王陽明,蘇軾,千古文人之楷模,誠可擔當!

  • 3 # 花有道

    寫《定風波》的蘇軾雨中的形象是怎樣的

    吸收文化精華@♥♥♥愛的力量@#喔愛小咪#

    莫聽竹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上闕寫的什麼呢?寫蘇軾同幾個好朋友酒後正在郊遊,天突然下起雨來,雨水滴在竹子的葉片上,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蘇軾和朋友都沒有帶傘。朋友被淋雨了,十分的鬱悶。蘇軾卻很享受雨水的涼爽,在雨中哼起了小曲,歡快地繼續前行,欣賞郊外優美的景色。他雖然沒有騎馬,只穿著草鞋,拄著竹枝做的柺杖,卻覺得自己如同騎馬一樣輕鬆暢快。他心裡想:下點雨又怕什麼呢?穿著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我照樣過好這一生。

    下闕寫什麼呢?寫蘇軾和朋友冒著雨走在路上欣賞風景,突然一陣春天的冷風吹來,讓蘇軾完全從酒後的醉意中醒來了。同時發現前面的山頭上出現了緩緩下降的夕陽,原來雨停了。回頭一看來時的路,一派蕭瑟蒼茫的景象,原來暮色也降臨了。蘇軾心想:此時風停了,雨住了,太陽也下山了,天不早了,我也該回家了。

    親愛的讀者,你現在可以知道蘇軾在雨中的形象了吧——那就是飄逸、灑脫、樂觀、豁達、喜樂的形象。不管風雨多大,蘇軾照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快快樂樂地行走天地之間。這首詞不僅描寫的是蘇軾在雨中的形象,也是蘇軾瀟灑樂觀豁達的人格形象的寫照。

    蘇軾曾說過:“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蘇軾是如此的胸襟開闊,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所以在雨中郊遊的時候,別人生怕雨水打溼了衣服,蘇軾卻樂呵呵的,覺得在雨中漫步也是一中難得的快樂。

    您覺得我說得對不?親愛的讀者,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請您關注“喔愛小咪”,我們共同談古論今。

  • 4 # 一葉孤帆行萬舟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的精神。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此詞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上片著眼於雨中,下片著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定風波.莫聽穿竹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竹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雨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5 # 天涯操賦

    要了解蘇軾在這首定風波詞雨中的形象,得首先了解作者在寫這首詞時的背景。蘇軾是在公元1082(宋神宗元豐五年)的春雨之中寫下這首詞的。當時已是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其實,蘇軾在逃過烏臺一劫之後心胸就已經豁然開朗多了,“此去聲名不厭底”,“餘年樂事最關身”。在到達黃州後,由於得到黃州知州徐君猷以及新交的幾個黃州朋友的支援與關愛,境況大有改觀,心情也更加開朗豁達。此詞是蘇軾在去距黃州東南三十里的湖州買地的途中遇雨而吟懷。我們先來看看定風波這首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詞一般是用來抒發慷慨激昂的情懷。首先來看看上闕。“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寫不必介意雨打竹葉之聲,只管吟嘯前行就好。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是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些溝溝坎坎,跌倒了就爬起來,“依然一笑作春溫”。“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以東坡當時的戴罪之身,是沒有馬騎的,但他卻豪邁依然,竹杖芒鞋都勝過馬。“誰拍”,沒啥可怕的。末句“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這種不懼人生中風雨的情懷之概括與凝練,也從此成為千古名句。

    下闕繼續寫景。“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是指作者看到雨後初晴,斜陽西照,一杯舒懷。“相迎”二字可以得見作者此時喜悅的心情。“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指回頭看看來時曾經風雨蕭瑟的地方,其實什麼也沒有,“也無風雨也無晴”,作者是在告訴我們,不必在意眼前的一點風風雨雨,風雨總會過去的。作者在經歷了烏臺詩案後,早已不在乎眼前的這點風雨。另外也可以看出作者又何嘗不期待今後自己的仕途也能夠“也無風雨也無晴”啊。萬事不可強求,一切順其自然,是蘇軾的人生觀。

    這首定風波是本人最喜歡的東坡之作。“一蓑煙雨任平生”。不必太在意生活中一點風雨,只管吟嘯前行就好。與朋友們共勉!

  • 6 # 白澤戰場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7 # 趙二小的文藝江湖

    形象應該是落湯雞一樣的,但他絕對又是非常開心暢快的面容,甚至還有點小興奮的神態。

    我們這就來讀一下這首詞。

    開頭部分有個小引子,是這樣寫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先交代時間地點,還有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僕人拿著雨具先走一步,天卻下雨。同行的人都很狼狽,都變成了落湯雞,所以都在埋怨雨下的太突然,埋怨僕人伺候的不周到。

    而蘇軾卻沒有這種抱怨,他感覺雨中漫步,也是難得的一種生活體驗,所以寫了這首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已經定下了作者此刻的心情基調,是根本不把雨當上一回事的。雖然雨打竹林“嘩啦啦”的響,但是這些絲毫不能減弱他的興致,他要在雨中一邊吟誦一邊的緩緩前行。

    他此時的心情灑脫,所以步子也格外的矯健,竹杖芒鞋也被他穿出了比騎馬還輕鬆暢快的感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向眼前的雨挑戰了,但是又深入一步,一語雙關,他一路走來,從沒有畏懼過任何人生的風風雨雨。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是雨過晴天了,但是還有點寒冷的春風,把他的酒意吹散了,有點涼意,可是馬上又有山頭的Sunny斜照,來把他相迎。

    這是把景色,情愫,還有心理活動,都融為了一體的句子,讓人體會到的已經不是經歷了一場雨的故事了,這是複雜的人生感悟。

    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看淡了人生風雨,接納了自己所有的悲歡離合的和解,沒有大境界和大格局的人,真的吟誦不出如此動人卻深刻句子。

    所以比起被淋為落湯雞的外觀形象,這突然的雨,勾出了他的人生大感悟,不但灑脫了蘇軾,也美好了若流水的古人和今人!

    所以蘇軾在我心中,一直都是千古第一文人!

  • 8 # 飛鴻亂泥

    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蘇軾越發成熟穩重。風雨既然不是我所能左右的,那就泰然處之,平常待之吧!沒有了早年熱情迸發的激進,也沒有遭受苦難後的頹廢與放縱,坦然而率真,豁達而自信!

  • 9 # 黠狸黠狸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偏居荒野,自娛自樂。是年春,詩人至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新購田地,歸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賦此詞。

    這首詞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塑造了一個沉著,豪邁,隨意而安,通達的形象。

    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禍福,但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休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處了7年的物件,感情不合分開了。已經3個月了還能挽回回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