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養殖人愛好教育
-
2 # 小熠小米媽媽
低年級的時候,家長輔導作業的重點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字寫得工整,頁面保持整潔有序。
坐姿正確,握筆姿勢這些。
幫助孩子怎麼安排時間預習複習訂正作業,教他檢查書包整潔好第二天的書本資料,
做完作業把書桌收拾乾淨。
基本都是習慣性的東西。
慢慢地學會自己做這些。
-
3 # 綠意人生
不贊成家長輔導作業,也建議孩子作業一律學校完成,減少或不佈置家庭作業,當然這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支援。家長不輔導作業,不代表家長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放任不管。而是跳脫開輔導作業,去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如進行親子閱讀、親子游戲等,培養孩子自信、有擔當、勇敢、合作等品質。與老師共同攜手,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而這些,又會作用到孩子的學習作業上來。所以,不輔導孩子作業,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去更好地培養其品質(習慣),做更有意義的事。
-
4 # 艾克斯雜談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起到的是一個輔助作用,而不是包辦作用。
就像題主說的,如果每天都是家長來輔導作業,會讓孩子形成一個依賴作用。這是不恰當的輔導方法。要知道輔導作業並不是教孩子把當天的題做對,而是讓孩子學會怎麼思考。
那麼家長輔導是輔導哪方面呢?
起初,讓孩子學會寫作業流程。剛開始,孩子對於作業來說,是迷茫的,雜亂的,毫無章法的。這時候,家長的輔導是以示範引導為主。
一步步教會孩子怎樣記作業,怎樣安排寫作業的順序,形成一種適合自己的寫作業模式。
再次,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有的孩子寫作業時看一眼不會就問家長,有時候甚至連想都不想,如果家長不告就一直盯著一道題。這個習慣是很不好的,家長如果一直告,就會讓孩子疏於思考。
要先讓孩子自主完成,有不懂的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來就先空著,等全部做完之後,再次思考。如果還是做不出來,再問家長。
這是積極思考與主次分明的習慣,在考試的時候就不會浪費太多時間。
然後,培養孩子認真專注的態度。可能剛開始,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經常三心二意,不能一心寫作業,這時候就需要家長了。並不是陪在旁邊監督,家長可以拿一本書看,讓孩子在自己看哪幾頁的時候不要停下來,完成一小步就休息一會兒。這樣,孩子慢慢就會學會專注於一件事情。
所以,輔導,並不是一種方式,並不是告答案,而是培養行為習慣的基礎。
-
5 # 凱迪家庭實驗室
如果家長作為孩子做作業的協助者,而不是替代者或者監管者等,那麼是可以的。讓孩子自發安排自己的時間,這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在做作業遇到困難時,家長給予協助即可。而大多數家長全程陪同,干預太多,自己火大,孩子受傷,雞飛狗跳身心俱疲,沒有必要。作為協助者的角色,在不同情況下給孩子提醒,建議,引導,關注,鼓勵和答疑即可。
我覺得家長不應該這樣做!長此以往會給造成依賴性,不會獨立思考!在校上課不認真聽講(因為回家有人講),而且回家後沒有玩耍的時間,所以在學校玩耍!惡性迴圈!等到高年級家長輔導不了了,就花錢去輔導機構,其不悲哉!
回覆列表
家長輔導孩子學習那是點到為止,不可能家長把所有的作業都一一輔導。一般的情況輔導重點或者難點。如果全部輔導孩子學習的話。孩子也會抓狂,你也會不耐煩,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做啊,你也會抱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