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銘人歷史

    首先讓我們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東漢末年也就是公元184到 220年,它是一段東漢亡國前夕的36年,當時的漢王朝政府已經腐敗不堪,最為出名的就是“十常侍”,宦官干政,腐敗朝綱,讓整個朝野烏煙瘴氣,坑殺忠臣無數,朝中再無人才可用。

    另外,當時的土地矛盾非常嚴重,土地兼併讓百姓徹底失去活路,而朝廷對此仍不聞不問。此時各路諸侯紛紛脫離中央管理,由於皇權非常虛弱,對於地方的軍閥割據佔領之事心有餘而力不足。

    直接導致禍亂爆發的還是天災和瘟疫,百姓不在相信漢朝能有所作為,先是黃巾之亂爆發,敲開了東漢末年動盪開啟的大門。此時的各地豪強開始散財招兵買馬,自己組成地方武力,而政府對叛亂無力解決,只能給這些豪強加官晉爵,讓他們替政府平叛禍亂,再加上賄賂十常侍就可以得到官爵,後來董卓進京,開始了最早的挾天子令諸侯。

    東漢末年,整個東漢已經分為13個州,都是一路豪強佔領,其中以曹操,袁紹,孫堅等人最為突出,當然還有一些劉皇后裔,例如劉表之流,還在為朝廷效力,甚至殺了孫策,為朝廷對抗曹操。 東漢末年的結束也就是三國鼎立局面徹底開啟的時候,吳國孫權稱帝,東漢末年時代徹底結束。

  • 2 # 逍遙散人的酒館

    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 。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 ,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 ,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佔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計程車族政治 。

    刺史改州牧

    除了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是造成地方豪強興起的誘因之外,刺史制度的變動,則是造成群雄割據的主因 。

    刺史制度源自西漢武帝時期,本意是用等級低的官員監察等級高的官員,以達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條問事制衡官員),儘管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始終沒有統領一州的法定權力和信度。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於是,刺史成為地方的官員,從原本的中央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為中央、州、郡、縣的四級結構。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 。

    這樣的情況持續的結果,使各個州牧紛紛利用天下大亂,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而那些未被改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利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亂中自封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等於宣告東漢政府的實質統治力已經名存實亡 。

  • 3 # Y路程

    淺談歷史,細看古今。

    “東漢末年分三國”,為什麼東漢末年天下會大亂呢?請各位看官聽我細細道來。

    其一:皇帝昏庸

    漢朝末年自恆、靈二帝開始,疏賢臣,近小人,不以天下為己任。奸臣當道,官場混亂,買賣官職十分猖獗。苛捐雜稅,百姓苦不堪言。

    其二:國家制度

    漢朝實行郡縣制,全國設十三個郡縣,每個縣設刺史一名,下面管幾個政事(古代官職),刺史為朝廷委任,權利越來越大,到後來掌握了軍權。到最後朝廷無法有效的制約,使其稱霸一方。這就是所謂的尾大不掉。

    其三:戰亂

    西羌入侵,漢朝勞師遠征,每日耗費千金的糧草軍餉,而且還不能獲得勝利。戰亂導致民生凋零。

    綜上所述,東漢末年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天災人禍不期而遇,上無法抵入侵,下無法制約各地。中央權力的削弱,導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以上就是東漢末年為何會天下大亂的原因。各位看官有不同的見解,敬請指點。

  • 4 # 辛鐵說歷史

    這個問題主要的有三個原因:

    1、刺史制度

    東漢末年,設定刺史這個官職,刺史這個官職權利很大,後來刺史改成了州牧,掌管地方軍政,影響力甚至超過太守,有很多刺史和太守成為了一方霸主,有兵,有糧,有民,實際上就可以看成一個小國家了。

    2、中央政權羸弱

    東漢末年,中央的威信逐步喪失,很多地方已經不聽從中央的號令,最主要的是中央沒有能力對地方進行討伐等動作。

    3、莊園經濟

    大莊園經濟導致了一個嚴重的現象。那就是土地兼併嚴重,也由此產生了一大批士族階層,他們的影響力很大,甚至超過中央。

    當時的東漢一共有13個州,每一個州都有豪強割據,比如曹操,袁紹,孫堅父子,劉表等等。

  • 5 # 民國歲月

    1、外戚和宦官專政。

    漢安帝、漢順帝、漢衝帝、漢質帝、漢桓帝、漢靈帝。這些皇帝在位時不斷被宦官了外戚輪流掌控。出現了梁、竇太后、鄧太后等外戚;李閏、孫程、單超等宦官。

    2、門閥興起。

    以察舉制選官,以至於當官的全是大家族。當集團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政、豪強門閥勢力擴張時,遭罪和受壓榨的都是老百姓。再加上當時水旱蟲蝗風雹連年襲擊農村,一時間百姓流離失所,流民達十萬居多。當流民走投無路時就會到處暴動,接著就是農民起義。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就是漢靈帝時期張角的黃巾軍起義。

  • 6 # 笑侃歷史那些事

    原因不外乎這幾點:武將與宦官爭權,外兵入京,禍起蕭牆

    公元189年漢靈帝病亡,漢靈帝有兩個兒子,長子劉辯和次子劉協。長子劉辯即位做了新的皇帝漢少帝。當時的大宦官蹇碩想要扶持次子劉協,密謀謀反,被大將軍何進發現,被何進殺死。

    這個時候何進的手下袁紹就勸何進一不做二不休,把宦官全殺了。何進就去找自己的弟弟妹妹商量。何進的弟弟何苗對何進說,"咱們本來就是南陽一賣豬肉的屠戶,現在承蒙妹妹和宦官支援才有了今天的榮華富貴,好不容易太平幾天,咱們能別鬧了嗎?"何進的妹妹何皇后對何進說,"自古以來都是宦官管理宮中事務,你現在把宦官全殺了,是要讓袁紹那幫士人入宮來侍奉我們嗎?"

    何進一聽,好像也有道理。就把袁紹招來,對袁紹說,"袁紹啊,咱們還是把為首的幾個宦官處理掉就可以了,不要全殺了。"袁紹一聽不樂意了。"咱們要殺就把宦官全部殺了,你現在不斬草除根,一定會留有後患啊。"這個建議直接把大將軍何進和宦官推到了完全對立的位置上了。我們知道宦官裡面也不是一條心的,有很多人都是向著大將軍何進的,有的人做了很多壞事,也有的人做了好事。

    袁紹想置所有宦官於死地,又擔心何進變卦,就採取了一系列很壞的招術,激化何進和宦官的矛盾,讓這個事情不可回頭。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當時袁紹採取了三個措施:

    1、袁紹派遣大軍監視京城所有宦官,讓宦官人人自危。

    2、派遣使者督促董卓進京。

    3、袁紹偽造何進的詔書,向全國各地傳送公文,要求抓捕所有在京城做宦官留在各地的家人。

    這三個措施叫什麼,叫打草驚蛇。袁紹為什麼要打草驚蛇?就是要激化何進和宦官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造成何進騎虎難下的形式,逼迫何進早下手。另一方面也是逼迫宦官動手。對於袁紹來說,何進要是把宦官殺了最好,如果何進被宦官殺了那也不錯,我袁紹少了一個朝廷最大的對手,同時能夠名正言順地除掉宦官。這在袁紹眼裡叫一石二鳥。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就發現其實袁紹起到了非常不好的作用,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袁紹要擔負不少責任。

    袁紹的這些措施最終使得何進和宦官走上了不歸之路,雙方都沒有退路了。這個時候京城的宦官就開始謀劃誅殺何進了。而何進這個人是個沒有決斷力的人,都這個時候,火上眉梢,大將軍何進還是猶豫不決,這個猶豫不決最終害了自己。

    當年八月,宦官張讓偽造皇后的聖旨,招何進入宮。何進以為是自己的妹妹找自己商量事情,毫無防備。何進進入宮中,剛剛坐下,就被數十個宦官團團圍住,何進當時大驚失色。為首的宦官張讓對何進罵道,"以前你妹妹何太后要被皇帝廢掉,正是我們哥幾個替你們何家請求,才得以保全。現在你倒好,要來把我們趕盡殺絕,是不是太過分了。"張讓說完身邊的宦官拔起劍來一劍就把何進殺了。

    何進的死訊沒多久就傳了出去,袁紹聽到了,心想之前說要殺宦官,何進一直在猶豫,現在何進死了,正好是殺宦官的時候。袁紹關閉北面的城門,派遣士兵捕殺所有的宦官。《後漢書》記載,只要是宦官,無論年齡長幼全部殺死,甚至誤殺了很多沒有留鬍鬚的平頭百姓。在古代,宦官是不留鬍鬚的,所以區分宦官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是否留有鬍鬚。但是並不是所有男子都留有鬍鬚,很多老百姓為了不被殺死,不得不把衣服脫了來證明自己不是宦官,當天袁紹在京城屠殺了兩千人,這裡面有一些就是無辜的百姓。

    現在何進已死,宦官已除,袁紹想著接下來將是自己掌控天下的時候了。誰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漢朝的掘墓人董卓,應袁紹之邀,帶著精銳的涼州兵,這個時候來到了京城洛陽。

    董卓這個人,是甘肅臨洮人,從小就喜歡勇武仗義,很喜歡結交少數民族的朋友。董卓年輕的時候性格豪邁,某日遠方羌族的朋友來做客,就把自己家裡的耕牛給殺了,請大家吃飯。我們知道在農村,耕牛是不能隨便殺的,耕牛是用來種田耕地的。董卓為了朋友可以把家裡的耕牛給殺了,這些羌族的朋友見董卓這麼講義氣,吃完飯回去之後都送了董卓好多牛羊回饋董卓。董卓不僅性格豪放,打仗還非常厲害,臂力過人,能夠身背兩個箭袋,在馬上左右開弓,所以被選入做京城皇帝的御林軍。後來董卓常年在西北打仗,官位也是步步高昇,在應何進、袁紹的邀請入京的時候,已經是朝廷的前將軍了。

    董卓之前接到袁紹的加急快報,只帶領三千士兵星夜兼程,趕來洛陽。董卓到洛陽以後,想要以武力控制中央朝廷,但是擔心別人知道自己兵少,就想了一個詭計。每天到了晚上,偷偷派士兵換上便裝跑出城外,到了白天,這些士兵穿著軍裝,前呼後擁地再進城。就這麼連續四五天,洛陽城中的人都以為來的西涼兵數不勝數。沒過多久,大將軍何進的部下和士兵又投奔了董卓,這個時候董卓可以說是兵強馬壯。董卓又打起了自己的同僚丁原的主意來了。丁原是個粗人,但是打仗很勇猛。董卓就買通了丁原的部下呂布,許諾給呂布高官厚祿,呂布就把自己的上司丁原殺了,董卓趁機吞併了丁原的部隊。

    這個時候,董卓憑藉自己的武力控制了朝廷。但是董卓做了三大惡事,即掃殺搶掠,擅行廢立分別破壞了中國的民生、經濟和政治。

    1、燒殺搶掠

    極大地破壞了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達官貴人的民生。東漢王朝經歷了200年的積累,都城洛陽是非常富庶的。根據史書的記載,董卓西涼兵從大西北跑過來,從來沒見過這麼多金碧輝煌的宅邸,這麼多金銀財寶。這些士兵流氓看到富貴人家就三五成群闖入,看到金銀財寶、名畫字玩全都搶走了。這些士兵甚至連婦女都不放過,淫掠婦女,使得漢朝的首都洛陽被劫掠一空。

    董卓不僅劫掠有錢人,對沒錢的老百姓也不放過。《後漢書》記載,在陽城這個地方有一次有大型趕集的活動,當時百姓很多。董卓的部隊就把參加趕集的人給殺了,用他們的牛車載滿百姓自己的貨物,謊稱是戰利品,把百姓的人頭系在車上,謊稱這是敵軍的首級,大搖大擺地回到洛陽邀功請賞。可見當時董卓以及董卓的部隊是多麼作惡多端。

    2、濫發貨幣

    3、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從經濟上摧毀了中國。根據《後漢書》的記載,董卓當時破壞漢朝的五銖錢,私自鑄造小錢。五銖錢是漢武帝時確定下來的銅錢,流傳了近四百年。五銖錢外圓內方,為什麼在民國的時候又叫錢為"孔方兄"呢?就是因為銅錢的孔是方的,這就是漢武帝定下來的規矩。董卓當時不再鑄造五銖錢,而是以更少的銅鑄造更小的銅錢,甚至四處蒐集銅器、銅人、銅馬用來鑄幣,這樣就造成了貨幣超發。比如本來能造十萬五銖錢的銅現在能造三十萬的小錢。那麼市面上的貨幣供應就突然增長,按照現在經濟學的觀點,貨幣超發,但是社會生產的商品價值並沒有上漲,這就會帶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帶來的一個惡果就是錢貶值,錢不值錢了。當時一石糧食需要數十萬錢,很多老百姓一輩子的積累瞬間連一石糧食都買不起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通貨膨脹,在董卓當政初期並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人為的造成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擅行廢立

    董卓進京後乾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廢殺漢少帝。公元189年9月25日漢少帝回到洛陽。三天之後,董卓就宣佈廢掉漢少帝,改立漢少帝的弟弟劉協為皇帝,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也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董卓為什麼要廢掉漢少帝,根據董卓自己的說法,是漢少帝愚笨,而弟弟劉協很聰明。

    之前董卓在來到洛陽的路上遇到正被百官迎回洛陽的漢少帝和弟弟劉協。董卓見到漢少帝的時候向漢少帝詢問情況。漢少帝當時剛經歷了宦官叛亂,驚嚇得哆哆嗦嗦,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董卓就不耐煩了,問起身邊的劉協來。劉協當時只有九歲,雖然經歷了被宦官劫持,死裡逃生,但是當時表現卻非常從容,有條有理地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一向董卓解釋清楚。董卓一聽,覺得劉協這孩子不錯,可是這漢少帝是太窩囊了。

    當然董卓不會僅僅因為皇帝愚笨就廢掉皇帝,董卓為什麼要廢掉漢少帝呢?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漢少帝的母親何皇后還在世,早晚會成為董卓的心腹大患。而漢獻帝則不一樣,漢獻帝劉協出生沒多久,母親就被何皇后毒死,父親漢靈帝又早亡,孤苦伶仃,在朝中沒有可以依靠的物件。九歲的皇帝漢獻帝即位後,董卓可以輕而易舉地控制朝廷,這才是董卓廢立皇帝的真正原因。董卓不僅廢了漢少帝,不久之後,派遣部下(李儒)毒殺了漢少帝和何皇后。至此,九歲的漢獻帝在世上真的是一個親人也沒有了。

    我們看董卓的三個舉措,對百姓燒殺搶掠,這是破壞了中國的民生;破壞五銖錢私鑄小錢,這是摧毀了中國的經濟;廢立皇帝,這是破壞了中國的政治制度。董卓當政時間不長,把中國的民生、經濟和政治全都給破壞了。可以說董卓就是漢朝的掘墓人,把漢朝僅剩的一點家底全都糟蹋光了。

    董卓不僅對活人殘暴,甚至連死人也不放過,《後漢書》記載,董卓派遣呂布盜挖陵墓,把洛陽附近上至皇帝,下至達官貴人的陵墓全給挖了,把陪葬的金銀財寶納為私用,從而引發在外諸將的不滿而群起討伐董卓,自此漢朝進入了群雄割據的時代。

    參考歷史文獻:

    《後漢書》

    《三國志》

  • 7 # 奇卡奇卡

    你好,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政局不穩

    縱觀整個東漢歷史,“外戚”和“宦官”是根本繞不過的兩個角色,由於大多皇帝年幼,從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開始,外戚與宦官的爭鬥便使得這個王朝長期處於動盪之中,尤其是士大夫與外戚聯合對抗宦官的兩次“黨錮之禍”,使得這個王朝的統治根基已經嚴重動搖。漢靈帝繼位之後,更加寵信宦官,導致東漢王朝從上至下處於一片混亂之中,統治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二:漢羌戰爭的影響

    東漢之初,漢光武帝劉秀便陸續將羌族遷徙於隴西、天水、扶風一帶。東漢永平元年(58年),在竇固等攻破青海境內未臣服的燒當諸部後,又將他們遷徙至關中一帶。內遷的西羌,本就與河西走廊、隴西當地的漢朝百姓時常發生衝突,再加上西北地方官的殘酷苛暴,導致西羌部落的叛亂此起彼伏,西羌人屠殺漢人,漢朝軍隊也屠殺西羌人,雙方這種惡劣的關係,使得西羌一度成為了自匈奴之後東漢的第一外患。綿延不絕的戰亂,不僅花費巨大,而且使得徭役兵役繁重,百姓早已怨聲載道。

    三:土地兼併嚴重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歷史上的王朝始終無法擺脫土地兼併這個問題,而每個王朝滅亡的原因中,也總能看見土地兼併的影子,東漢同樣如此。土地兼併的出現,也使得地方逐漸形成豪強實力,進而形成士族與寒門兩大陣營,由於士族則長期掌握著土地和權勢,自然引起了貧苦百姓和天下寒士的不滿。

    四:瘟疫肆虐

    在東漢末年的短短三十年間,僅是明確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便爆發了十二次之多,曹植的《說疫氣》中說道“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可想而知當時的悽慘景象。即使有“醫聖”之稱的張仲景,他也曾悲痛的回憶道,其家族兩百餘口,竟然也因為瘟疫死去了三分之二的人。東漢的都城洛陽,瘟疫更是直接奪去了一大半人的性命。

    正如《明朝那些事兒》中所說,“中國的老百姓歷來是隱忍的,無論是什麼樣的困苦災難,只要有一口飯吃,他們都會忍受著,不到最後一步,都不會走上造反這條路”。因此,歷史上每一次農民起義,幾乎都是在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情況下爆發的,民不聊生,這也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

  • 8 # 大鋒讀史

    三國演義開篇寫到,推其至亂之由。始於恆、靈二帝。漢恆、靈帝壓制士大夫 寵信宦官。大將軍竇武、太尉陳蕃 李膺、杜密、翟超、劉儒、荀翌、範滂、虞放等百餘人,被下獄處死。在各地陸續被逮捕、殺死、流徙、囚禁計程車人達到六、七百名。這就是三國時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謀士俊才 寧可做幕僚也不為漢廷效力的原因。最為大家熟悉當數十常侍自亂了,大進軍何進為了消除宦官勢力,召各地軍閥進京。董卓就此進京。雖然宦官勢力從此退了大漢政壇 ,隨之登場的就是各地軍閥割據,群雄逐鹿中原的局面。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 全國爆發了大規模的很多農民起義反抗東漢王朝的統治了。黃巾起義更是加重了東漢滅亡。

    刺使制度的改革 直接導致的地方軍閥的行成 刺史源於西漢 是朝廷用來監察地方官員的。漢靈帝接受劉焉的進言將各地刺史 改為州牧,在原來朝廷 郡 之間再加州這級別。州牧權力很大,可以自己招募軍隊。劉焉自己申請跑到益州去當益州牧,這其實就是變向的裂土分王了。只能說漢靈帝真的太傻了。

    總結東漢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恆帝 靈帝專信宦官導致士人離心 ,失去了文人的心,治理天災人禍不力,導致民心盡失。設定州牧,導致地方軍閥實力強於中央,導致朝廷無可派之兵,想想漢獻帝從長安逃回洛陽是有多落魄。一個王朝失去了這三樣焉能不亡。真如新三國裡劉備說的那樣,亂世始於人心離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此外,西羌接連入寇,勞師遠征,動搖數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資,而不能全勝。

  • 9 # 靚頭魚仔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怎麼來的?當然是分裂而來——由漢代分裂而來。那漢代是怎樣從強盛到天下大亂亡掉的呢?時也!勢也!

    說到諸葛亮,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知名度極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極佳,當年在出師表裡就和劉阿斗交代: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而這裡就指出了漢代傾頹之由。

    東漢在歷史上被詬病最多的,就是外戚和宦官的輪流專權,這個問題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自公元88年章帝崩,和帝劉肇即位,竇太后臨朝稱制開始算起,到公元189年袁紹徹底誅殺宦官,前後長達101年之久,要知道東漢的歷史一共195年,這其中還包含了漢末三國群雄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30年。也就是說東漢的歷史基本就是外戚和宦官的歷史,這事兒不是桓帝和靈帝造成的,但卻在桓帝即位的時候到達頂峰。

    漢桓帝劉志是東漢第是十一位皇帝,漢章帝劉炟玄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

    但此時東漢的大當家的是大將軍梁冀,老梁家父子從順帝開始把持朝政已經十餘年了。梁冀不學無術,睚眥必報,只是憑著父親和姐姐的關係身居高位,一旦掌握朝廷生殺大權,其專權驕橫的面目漸漸顯露出來,對粱冀的專橫霸道,漢桓帝為生存下去,不得不委曲求全,處處討好梁冀。梁冀踩著無數人的屍體一步步走向了人生巔峰,但是從來秉政愈久,政敵愈多,倒臺一定會到來,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漢桓帝越來越大,對梁冀專政再也難以忍受,159年7月,梁皇后因病去世,漢桓帝在後宮中少了梁冀的耳目,他開始密謀剷除梁冀及其家族的勢力。一個月後,漢桓帝在宦官唐衡、單超、左悺、徐璜、具瑗的幫助和策劃下,突然發動政變,誅殺了梁冀及其家族成員,並清除了梁冀在朝中的黨羽,奪回了本應屬於自己的權利。漢桓帝在宦官的幫助下誅殺了粱冀,然後封有功的宦官為列侯,於是東漢歷史上極其黑暗的宦官當政時代來臨。

    由於宦官當政,賣官鬻爵等種種弊政,導致朝政更加奢侈腐敗,國家財政基本枯竭。桓帝採取加重農民賦稅的辦法來解決財政困難,搞得百姓民怨沸騰。東漢開始滑向深淵。

    當年漢桓帝死的早,沒有子嗣,於是外戚們著急啊,東挑西挑,最後選了當年只有十二歲的劉宏即位,這就是漢靈帝。漢靈帝的親生老爹只是小地主,出身於小門小戶,怎麼也沒有想過家裡居然會出個皇帝。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劉宏出身很低,背景很差,沒有受過什麼學術的薰陶,更沒有接受藝術的培養,骨子裡就沒有做好皇帝的基因,稀裡糊塗就當上了皇帝,後來事實也證明如此,甚至位居中國歷史昏庸榜前列。

    劉宏在位的大部分時期,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他又設定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甚至以賣官鬻爵用於自己享樂。朝野上下烏煙瘴氣,民間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在位晚期,爆發了黃巾起義,涼州等地也陷入持續動亂之中。東漢朝廷政府為了鎮壓民變,將權力下放給地方,形成了各地事實上的軍閥割據的局面。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正式進入滅亡倒計時,讓我們來看看這位昏聵天子都幹了哪些好事:

    無腦舉動:賣官鬻爵

    說到漢靈帝,再聯絡到賣官鬻爵,是不是覺得很奇怪:皇帝居然賣官?

    所謂賣官鬻爵,就是把官位爵位明碼標價,有錢人就可以買官當。

    按理說,賣官鬻爵其實不是新鮮事,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後來商鞅發揚光大,於是大秦帝國透過這一方式收集了大量財富,最後統一了六國——可是那些個賣官的錢財都是放進國庫裡充當國家財政經費,用來建設國家,用來統一國家。而漢靈帝——所有錢財全部金部進了自己的腰包。

    從此,後漢開始亡了!不難想象——賣官鬻爵,那些個有錢人買了官位可不是傻子,這麼大手筆地投資當然得有回報呀,於是開始利用特權搜刮百姓——某種意義上,這間接構成了黃巾起義的大潮!

    賊會“玩”的大奇葩

    先說一個事兒,漢靈帝喜歡狗,喜歡到什麼地步呢——他給他的愛狗們戴上官帽,拴上綬帶!這不鬧著玩嗎——還真是的,大概在他看來,這些個狗兒們比那幫大臣還高貴呢!

    漢靈帝還喜歡馬,特別喜歡,可是馬很貴啊,愛錢的靈帝傷不起啊——“那什麼,我騎驢吧!”於是四馬座駕變成了四驢座駕,這不——皇帝都騎驢了,大臣們還敢騎馬嗎?接著爭相效仿,短短一段時間裡,驢的價格一下子就被抬起來了,甚至和馬的價格一樣。

    這可苦了老百姓啊——這老百姓出行、種地、拉磨、耕地哪一樣不需要頭驢,這一下子和馬的價格一樣高,哪裡買得起,可怎麼活喲!所以頓時民怨四起,不可收拾。

    可那漢靈帝哪裡管得著,此刻還在他自己開的步行街裡頭晃悠呢!

    是的,您沒聽錯,就是步行街,漢靈帝閒著無聊啊,說自己手裡的錢得投資啊,幹放著豈不是很虧——這倒有點經濟頭腦,可是他怎麼投資呢——把皇宮裡頭的東西拿出來,讓宮女們賣,等宮女們熟絡了,就偷偷從宮裡偷出來賣! 可憐了這傻皇帝還拿著個算盤逛來逛去地核算呢!

    又說,漢靈帝經常與宮女妃子們經常玩到很晚,所以每天早上總是起不來,於是找來一隻雞為他打鳴,可是又一想,這雞是畜生呀,不準時,怎麼辦呢——讓大臣們學雞叫不就完了,於是大臣們都去學雞叫了,每天一到那個時間點,就“咯咯咯咯咯”地給漢靈帝打鳴……

    看到這裡,眼睛都快掉出來了吧!所謂奇葩是也!

    荒淫無度

    他荒淫到什麼地步呢——傳說,宮裡十四歲以上十八歲以下的女人每日必須濃妝豔抹,搔首弄姿,漢靈帝看上哪個就直接“就地正法”,此外宮裡的所有女人穿的都是開襠褲,這個各位都應該明白用意吧!

    劉宏還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裸遊館,每日和宮女們在裡面飲酒作樂,晝夜不分——當然光著膀子!

    其他的荒淫之法就不贅述了!不忍直視!

    漢代攤上劉宏這樣的昏君只能說是時也,命也!是時代的不幸,是老百姓的災難。

    這就很容易理解孔明所言: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之亂爆發。這是一場規模宏大的農民起義,參與人數多達數十萬,席捲全國七州二十八郡。東漢朝廷派遣皇甫嵩、盧植等率中央軍鎮壓,同時號召各地豪強招募鄉勇組建私兵,與黃巾作戰。後來的蜀漢皇帝劉備,就是在此時招募了關羽、張飛,報效沙場,建功立業。 黃巾之亂不久便被平定。但東漢朝廷不積極撥亂反正,撫卹天下,反而驕奢淫逸,更甚於前。這導致黃巾軍主力雖被擊潰,餘部卻並未銷聲匿跡,而各地難民也藉著這股東風紛紛起事,對抗中央政府。那時全國各地幾乎都有叛亂,大大小小,形式多樣。據《後漢書》記載: 自黃巾賊後,復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哂之徒,並起山谷間,不可勝數。 為了鎮壓叛亂,東漢正規軍不得不四處東征西討,疲於奔命。隨著軍事作戰的不斷消耗,東漢軍隊的實力,開始逐漸減弱。沒有黃巾之亂,東漢州郡之間不會出現眾多的軍閥和豪強, 也就是說,正因為朝廷軍事實力衰弱,才會有後來的董卓帶兵入京。董卓亂政是東漢局面“不可收拾”的時間節點,自此天下進入大爭之勢,群雄逐鹿

  • 10 # 乏味的生活198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相信很多看官跟小編一樣,當這首歌的旋律一想起,就會在腦海裡浮現出那一幕幕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的場景。那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恐怕也是好多小夥伴常用的口頭語吧,有人說三國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當然這毋庸置疑,可這三國產生的導火索----確實一個很多人都不會想到的地方,那就是何進。

    歷史上,像東漢這樣,在自己還非常強盛的時候就滅亡的朝代,可以說非常罕見。東漢末年,雖然有農民起義和異族入侵,但是漢朝的各個勢力都非常輕鬆的消滅了他們,可以看得出來漢朝那個時候還是很厲害的。如果要說漢朝滅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話,可以說是從大將軍何進之死的時候開始的,在何進死了以後,漢朝的天下就可以說是非常混亂,並且最終滅亡了。實際上,何進本身不是什麼關鍵人物,而之所以他死了之後,就導致天下大亂了,是因為各方勢力的平衡控制不住了。

    在東漢,朝廷內主要的勢力有三股。其中一股是宦官,因為受到皇帝的寵信,掌握著權力。實際上,歷史上的宦官並不全部都是奸臣。之所以被描述成貪婪之輩,實際上有被抹黑的成分在裡面。宦官的權力完全來自於皇帝,沒有皇帝的支援,他們很快就會倒臺。另外一股著名的勢力是外戚,外戚的權力實際上也主要來自於皇帝,但與宦官不同,他們很多都來自地方,能夠成為地方勢力的代表,因此外戚的角色總是搖擺不定。最後一股勢力是世家,他們的權力可以說是從皇帝手中奪過來的,如果有選擇的話,皇帝一定不會讓他們擁有權力。但是沒辦法,古代的交通不發達,皇權的控制範圍有限,想要維持地方的穩定,只有依靠世家。而對於皇帝來說,最穩定的朝政應該是宦官和外戚一起針對世家,但是外戚在這一點上往往扮演不好自身的角色,因為皇帝一旦駕崩,外戚的勢力就會瓦解,想要避免這樣的結局,外戚就要儘量加入世家,成為世家的一員。這樣的結果就是,世家的勢力往往佔有優勢,甚至會使得皇權難以進行,這個時候皇帝就是親自下場,也就是所謂的黨錮。而到了漢靈帝的時候,何進作為外戚也是這樣,想要親近世家,手下也大多都是世家的子弟,希望在皇帝駕崩之後能夠自己也成為世家的一員。

    然而,漢靈帝死的太早,沒能等皇子劉協(即後來的漢獻帝)長大,也沒有把這個兒子立為儲君。新登基的漢少帝劉辯(何進的外甥),雖然有著皇帝的名號,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勢力,因此根本沒有什麼存在感。

    何進掌握朝政大權後,先後招攬天下名士二十餘人入他的幕府。這其中有:袁紹、伍孚、荀爽、荀攸、陳寔、鄭泰、王允、華歆、孔融、申屠璠、王謙、劉表、王匡、鮑信、蒯越、陳琳、鄭玄、何顒、邊讓、董扶……許多漢末風雲人物成為大將軍府中的座上賓,一時間何進手下人才濟濟,蔚為大觀。

    悲催的是,這些名士吃何進的、喝何進的,卻不怎麼在乎何進的感受。在士人眼中,何進永遠只是一個屠家子。位尊權重的何進希望與王謙結為兒女親家,哪知卻被王謙一口回絕。王謙是山陽高平(今山東濟寧)人,祖父王龔曾任順帝朝太尉。父親王暢在靈帝登基之初擔任過司空之職,他的兒子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按道理,做為何進的僚屬,與大將軍結姻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王謙卻對此嗤之以鼻。此事給何進心底造成的傷害,至少也有上萬點。

    不只是士人不看好他,就連尋常百姓也對這個屠家子的執政能力表示懷疑。南陽何家除了在豬肉價格堅挺的時候大發橫財之外,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在世人面前炫耀的資本。何進除了有一個異母妹妹入宮受寵成為皇后,從此平步青雲,做了大將軍、封了侯,有權有勢之外,本是個難以擔當大事的庸才。

    如何為生豬注水或者是何進的拿手絕活,宰割天下他則是“殺豬捅屁眼——外行一個”!

    何皇后的宮內事情可以交由宦官去打理,何進在宮外處理繁雜的政務就顯得力不從心。讓一個屠家子去日理萬機,委實是有點強人所難。做官與作豬倌的差別太過巨大,何進沒有料到管理人遠比管理豬要困難萬分,面對著如山的公文政務他從心底打怵。因此,儘管王謙之流對他不假辭色,何進仍對待士人如初戀。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對於其中一些德高望重者,何進也放低身段裝出一派尊老敬賢的模樣。他特意為鄭玄設“几杖”,行敬老之禮。(几案與手杖,以供老年人平時靠身和走路時扶持之用,故古以賜几杖為敬老之禮。《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

    鄭玄卻並不領情,表現得非常不識抬舉,人來就是給了何進天大的面子,至於在豬倌手下作官,還是算了吧。史載,“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一宿逃去”。

    鄭玄這樣做,並不是擔心“殺戮眼中盡名士,幾人安穩到黃泉”,而是預感到天下將亂。他明白“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道理,最好的選擇無過於——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身為儒學大家,鄭玄深諳“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粟。”的道理。

    不只是碩儒鄭玄有這種清晰的認識,就連普通農夫也看出了東漢覆亡之兆。

    延熹年間(158~166),桓帝巡幸雲夢。地方百姓爭相觀看皇帝龍顏(去動物園看猴還得花錢),唯獨一個老農在田間耕作不輟。事情引起了時任尚書郎的張溫注意,他特意上前向這位老農詢問究竟。

    老農說出一連串驚世駭俗的話,當場就雷倒了他;

    “天下亂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事天子邪?”

    這位老農民實話實話:立天子沒有必要,皇帝就是個事媽!事情和哪有交警,哪裡的交通就阻塞同理。

    正所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歷史的車輪滾滾,後世人不過看客而已,正如三字經而言:“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多少王朝更替,皆是自身腐敗墮落而知,我們應從前人歷史吸取經驗,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平統一。做出正確的價值導向。

  • 11 # 小太拾

    很多人把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責任,完全推給漢桓帝和漢靈帝是不可取的,因為東漢順帝開始,梁氏專權,東漢局勢就已經不可扭轉了。

    這時候土地兼併,百姓流離失所,四處盜匪從生就已經很嚴重了,桓帝、靈帝繼位後,都進行過改革嘗試,可惜都失敗了。

    而且綜合後漢書,東觀漢記,東漢演義,資治通鑑,等書籍來看,桓、靈二帝就猶如明武宗、明熹宗倆人在清朝史官眼中一樣,自己去品吧。

    資治通鑑對東漢除前期四帝外,普遍都有嚴重抹黑的嫌疑,一個朝代其它的一百多年間,全是昏君庸主,這就有點離譜了,不是嗎?

  • 12 # 小陌逢春

    東漢末年只所以會出現群雄逐鹿,天下大亂的局面,這首先要從繼位的皇帝說起。

    東漢總共才13位皇帝,居然有10位是娃娃皇帝,從第四位開始,連著10位皇帝繼位時年齡都特別小,基本都是小孩兒當皇帝!東漢十大娃娃皇帝登基時的平均年齡才8.7歲,其中最小的才出生3個月!這如何能執掌朝政呢?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有的只有幾歲,大權往往由皇帝的母親太后主持。畢竟封建時代的女人執政經驗手段有限,怎麼辦?太后只能倚重自己孃家人:重用自己的父親兄弟及親戚,這樣導致外戚的權力膨脹。

    皇帝長大後,不甘做傀儡,要親政,要把權力從姥爺舅舅們的手中奪回來,只能依賴身邊的宦官,設法除掉外戚。

    外戚是鎮壓下去了,可是又造成了一個問題。宦官由於擁戴有功,又經常與大臣聯絡,早就培養了自己的心腹大臣,權力大增,又造成了宦官獨攬大權。新皇帝為了鎮壓宦官勢力,又得依靠自己母親那一面的人來誅殺宦官,這樣外戚又起來了。如此往復形成了東漢中後期的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特點。無論外戚還是宦官專權,都任用親信,誅殺異己,導致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導致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東漢地方長官是州刺史,後改為州牧,東漢中央政府的腐朽,給了地方勢力崛起的機會。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領導的黃巾軍起義,在全國各地同時向東漢王朝發達猛烈攻擊,東漢政權迅速處於土崩瓦解的境地,東漢統治者調集軍隊鎮壓了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地方勢力進一步壯大,形成割據勢力,中央政府無力掣肘。各割據勢力爭奪權力地盤混戰不止,無下大亂了,後形成了三國鼎立局面,東漢滅亡。

  • 13 # 熊貓2190918

    3小時前

    淺談歷史,細看古今。

    “東漢末年分三國”,為什麼東漢末年天下會大亂呢?請各位看官聽我細細道來。

    其一:皇帝昏庸

    漢朝末年自恆、靈二帝開始,疏賢臣,近小人,不以天下為己任。奸臣當道,官場混亂,買賣官職十分猖獗。苛捐雜稅,百姓苦不堪言。

    其二:國家制度

    漢朝實行郡縣制,全國設十三個郡縣,每個縣設刺史一名,下面管幾個政事(古代官職),刺史為朝廷委任,權利越來越大,到後來掌握了軍權。到最後朝廷無法有效的制約,使其稱霸一方。這就是所謂的尾大不掉。

    其三:戰亂

    西羌入侵,漢朝勞師遠征,每日耗費千金的糧草軍餉,而且還不能獲得勝利。戰亂導致民生凋零。

    綜上所述,東漢末年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天災人禍不期而遇,上無法抵入侵,下無法制約各地。中央權力的削弱,導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以上就是東漢末年為何會天下大亂的原因。各位看官有不同的見解,敬請指點。

  • 14 # 年華似水0418

    一 漢朝末期,皇帝命運多舛,多早亡,所以皇帝年幼。新皇登基,無法管理國家大事,需要有人輔助。而宦官趁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藉助小皇帝對外發布號令,甚至賣官。這樣建立起來的統治階級,內部只為權力和錢財,不為國家未來發展考慮。必然喪失民心,久而久之引起農民起義,黃巾起義就是這樣產生的。

    二 宦官在內掌控皇宮,而外戚居外控制兵權。兩個集團為各自利益考慮,互不相容,反目成仇,必然發生爭鬥。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張讓等設計殺害,而袁紹曹操帶兵進宮掃清宦官集團就發生了。

    三 黃巾暴動,朝廷的根基不穩。但是黃巾起義的人數之多,地方之廣,部隊無法應對。所以命令各地方諸侯,召兵買馬,建立地方武裝應對黃巾暴民。到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這股勢力得到平息了,新的地方武裝又不願解散了,開始互相打仗,爭奪地盤。每個諸侯手上有人,有馬,勢力得到增長的就做著皇帝夢了。有一部分諸侯還是追隨皇帝的,追隨漢朝的。這樣忠於朝廷的諸侯,和想自己另立門戶的諸侯之間就難免會有戰鬥。

    總之,國家最高統帥—小皇帝失去了對於皇宮的統治權,失去了對各地方諸侯的控制。統治階級的力量削弱了,缺少有力的支援集團應對其它威脅。所以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了。

  • 15 # 不畏未來

    東漢末年到了後期造成天下大亂是前期和中期弊病集中體現了出來,加上後期的皇帝處理不當,執政能力軟、昏庸,外戚干政,又趕上天災從而引起人禍造成的。

    豪強地主佔有大量土地,土地兼併嚴重

    一個朝代的開始,尤其是經過戰亂破壞建國的朝代,土地的持有者被打破,造成好多無主土地,而剛剛建國的朝代皇帝都是鼓勵農民耕作,輕徭薄賦,儘量增加人口。而一些武將功臣到了地方就是新的豪強地主,隨著財富的增加土地兼併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在豪強的田莊中,有農、林、牧、漁各業,還有從事某些手工業和生產,或進行一定的商業和高利貸活動,具有極強的自給自足性質。

    皇帝執政能力弱昏庸,外戚干政,宦官專權。

    漢章帝時期開啟任用外戚的先河,東漢中後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皇帝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朝政日益腐敗。漢靈帝設西園八校尉,統帥首都洛陽軍隊,以宦官主之,這是後世宦官領兵的開端。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期間,昏庸無道,橫徵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夏不堪重負,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公元188年,劉焉謂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權輕,遂改部分刺史為州牧,使刺史成了一州的軍政長官、太守的上級,州郡縣三級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設立和刺史權利的提升,埋下了東漢末期軍閥割據的禍根。

    東漢的天災頻發

    東漢時期是天災特別多的。瘟疫、水災、地震導致人口急劇下降,中國古代最大得一次瘟疫發生在東漢末年,當時的中原地區流行瘟疫,那時“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當時正值黃巾起義,又恰逢瘟疫肆虐,真可謂禍不單行!中原地區陷入極恐怖的狀態。黃巾之亂就是瘟疫流行下傳播並爆發的。

    這些綜合起來造成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 16 # 談話說歷史

    東漢末年最主要的問題是:大多的皇帝壽命太短外戚和宦官相繼掌權,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不斷鬥爭,消耗國力,使得國力每況愈下,不可挽回。

  • 17 # 有來有去

    一、東漢的拐點,外戚干政

    漢和帝時期是東漢的拐點,漢章帝曾立劉慶為皇太子,但竇皇后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所以故意誣陷劉慶生母宋貴人,宋貴人被迫自殺後,劉慶也被廢,後來劉肇被立為太子,並於公元88年繼位,繼位時才10歲,竇皇后變成了竇太后。

    由於劉肇繼位時年幼,所以由竇太后臨朝稱制,孤兒寡母的竇太后當然最信任孃家人了,所以漢朝的外戚干政又開始了。雖然竇憲兄弟橫行不法,但太后卻生活儉樸、勤勞國事。公元96年竇太后離世後,漢和帝劉肇掌握實權後,為了表示對生母梁貴人的懷念,又重用梁棠、梁雍、梁翟等人,從此東漢歷史上勢力最大、為害最大的外戚“梁氏集團”的勢力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漢和帝劉肇在位18年,死於公元105年,漢殤帝劉隆繼位,中國歷史上最小的皇帝,出生不到100天就當上了皇帝,同時也是壽命最短的一個皇帝,死的時候不到一週歲。

    二、宦官專權

    東漢政權一共出現過十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是第四個繼位的,從劉肇以後十個皇帝年齡都很小,在位時間也很短。所以外戚干政的現象十分普遍和正常,當小皇帝要奪回政權的時候又要依靠官宦的幫助,包括後來的十常侍之亂等,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所以在政權的繼承過程中,外戚干政和宦官專權問題是東漢末年最典型的說明。

    三、農民起義

    東漢晚期,朝廷腐敗、外戚宦官爭鬥不休、邊疆戰事不斷、加上全國大旱,天時、地利、人和都不沾邊的時候,出現大亂也成了必然,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紛紛揭竿而起,向已經岌岌可危的漢王朝發出了最後的衝擊。

    再後來,為了鎮壓這場黃巾起義和以後發生的故事就都耳熟能詳了……滾滾黃河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 18 # 當代曹植

    外戚與宦官的爭鬥,使得東漢王朝長期處於動盪之中。內遷的西羌長期叛亂,使東漢財政長期赤字。土地兼併加劇,流民眾多。瘟疫肆虐,已成地獄。

    黃巾起義爆發後,中央無力平叛,被迫下放練兵權、人事權與財政權給地方,讓地方自行籌餉練兵平叛。

    剿滅黃巾起義之後,地方割據之勢已成。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共主,董卓專權,撕下了皇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於是各地軍閥開始混戰不休。

  • 19 # 鹹魚談歷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原因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天災人禍。

    從天災來看,從桓帝元嘉元年到獻帝建安22年,66年中9次大疫,平均7年一次。

    除瘟疫之外,水旱、地震、蝗災接踵。譬如桓帝永興元年,32郡國蝗,領地熹平6年,7州蝗,如此全國範圍的蝗災,必然導致全國性的災荒。

    從人禍來看,東漢自順帝之後,皇權旁落,外戚、宦官輪流坐莊,桓靈昏聵,致使宦官之禍日熾。

    此外,西羌接連入寇,勞師遠征,動搖數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資,而不能全勝。

    這天災人禍接連相逼,加上地方勢力過大,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在外戚和宦官的爭鬥中不斷減弱才會導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

  • 20 # 八步嶺

    如果說漢高祖劉邦在馬上打下了漢朝的天下,那麼他的九世孫劉秀,則以柔道鞏固了漢家的基業。

    “風華最美、儒學最盛”的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在經歷了長達十二年的統一戰爭後,決定以“柔道”治國。他深知安天下未必更容易,所以一方面“鑑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另一方面“退功臣而進文吏”。也許是劉秀的人格魅力使然,也許是開國功臣進退有度,光武帝與這些開國功臣保持了非常友好的君臣關係,君既不重任,臣則守本分。同時,劉秀集大批優秀人才於朝堂,像雲臺二十八將、三十二名臣為他固守基業。

    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在政治上精簡地方,整頓吏治;實施軍事改革,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休養生息,文化上崇尚儒術。。。這一系列偃武修文、投戈講藝、息馬論道的治國之策,令遭受戰亂的生產和生活得到快速恢復,史稱“光武中興”。不得不說,光武帝劉秀為東漢的發展鋪墊的十分穩固。

    在光武帝之後,東漢又經歷了“明章之治”、“永元之隆”的鼎盛時期,直至漢和帝去世,東漢逐漸步入政治跌宕時期。總的來看,年輕的東漢共持續了195年,繁盛了一半的年華,蹉跎了一半的年華。最後在外戚和宦官的交鋒以及軍閥的割據下,慢慢走向沒落,直至滅亡。

    其實,在漢章帝時期,外戚就已經開始得到重用,漢章帝死後,竇太后和她的戚族專權,直至漢和帝親政,聯合宦官才得以剷除竇氏一族。

    然而,外戚之風一起,哪有不效仿的?漢和帝死後,鄧太后一族又開始掌控朝堂,後又被親自扶持起來的漢安帝滅殺。但此時,外戚已如燎原之火,難以撲滅。漢順帝時期的梁冀更是達到了外戚權力的至高點。 這個梁冀有多跋扈?只因年幼的質帝在朝堂上說他“專橫跋扈”,便用毒酒殺死了質帝,而對於一些敢於直諫的賢臣,他也照殺不誤。直到公元159年,漢桓帝才聯合宦官密謀,得以剷除梁氏一族。

    但漢桓帝也給予了宦官至高無上的榮耀,他將輔佐他的十三名宦官封侯,開啟了宦官專政的時代。豈知宦官的腐敗更甚於外戚,這也引起士大夫和外戚的不滿,兩方的鬥爭日甚一日,最終引發了黨錮之禍。

    東漢自此,江河日下。

    後來繼位的漢靈帝同樣信任宦官,致使國家局勢更加動盪,最終激起了民怨,在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而此時的東漢朝廷,已近末日之態,無力鎮壓,只能依賴於各地自行募兵抵抗,這一措施雖然成功鎮壓了黃巾起義,但副作用也很大,那就是各地開始擁兵自重。同時,東漢宗室劉焉為霸權一方,向朝廷建議設立“州牧”,提升刺吏職權,這就為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埋下了禍根。

    公元189年,面對朝廷內外戚和宦官的鬥爭不休,朝廷外的戰亂不止,軍閥董卓裡應士大夫袁紹,趁機攻佔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天子發號施令,此時的東漢,已然名存實亡。

    但董卓此人,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各地勢力紛紛以討伐董卓為名起兵,同時為了增加自己的勢力,各地軍閥互相攻擊,東漢政權如一盤散沙,威望全無。本就軍閥割據的東漢朝,從此開始了混戰的局面。

    公元192年,呂布與王允謀殺董卓,結束了“董卓之亂”。后王允又被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殺死,此二人後又發生內鬥,致使朝廷失控,漢獻帝出逃,最終困於曹操之手。

    真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發生了!

    然一代梟雄曹操,即使權傾朝野,生前仍不敢篡位。直到公元220年,他的兒子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改國號為“魏”。

    自此,東漢滅亡,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三國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對自己親近的人要保持尊敬”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