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拾
-
2 # 當代曹植
晉國是春秋時期,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晉國國土面積第二,僅次於楚國,晉國人口五百多萬,幾乎佔當時中國總人口的一半,當時秦國人口一百多萬,齊國人口一百多萬,楚國三百萬。
齊國跟秦國一樣,都太偏居一偶了,而晉國地處中原。
晉國獨霸中原跟楚國獨霸南方數百年是一樣的道理,就是因為周圍沒有真正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後來晉國三分為韓趙魏,魏國仍然是霸主,戰國後期,趙國成為惟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
3 # 南朝居士
這其實是個誤區,把秦朝、秦國混了了,兩個不是一個東西。
秦國立國550多年,它的強盛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初期的秦穆公時代,也就是晉文公、齊桓公時代。
那個時代的秦國,算是二等強國,僅次於楚國、齊國、晉國,但是在上百個諸侯國的春秋初期,那還是一流的強國了,排名前五完全沒問題。
這段強盛持續了近百年,而後就是百年衰落了,基本無力踏足中原,跟中原強國爭霸。
而到了戰國中期的秦孝公時代,商鞅變法,秦國重新崛起,這段時間才是大多數看到的秦國曆史,差不多180年左右。
齊國實際上也差不多,立國800多年,跟西周同生共死,怎麼可能沒有強盛呢?
齊國有兩個時代,姜齊和田齊,也就是姜子牙的齊國和田常的齊國,大多數看的歷史,比如齊威王,都是戰國的田齊,也強大了一百多年吧?
都是立國數百年的諸侯國,其實走的路都是差不多的,誰也不比誰好、
-
4 # 元豐說事
春秋時期,齊、秦、晉、楚、吳、越都曾稱霸一時,其中齊國、晉國是公認霸主,秦國只在西方有威懾力,吳越只在南方徵雄一時,有東方還是齊、晉的天下,而自從齊桓公以後,齊國內鬥,停滯不前,輝煌不再,只有晉國能夠一直保持霸主地位,這與晉國一直改革不無關係,其中的軍事改革:作州兵、三軍六卿制、軍事學校讓晉國有了俾倪天下的資本,哪怕是到春秋晚期,晉國任然是各國中實力最強王者,雖然最後韓趙魏三家分晉,但是不影響它曾今的輝煌。
春秋五霸中晉國能夠扛過齊國的霸主大旗,從二流諸侯國,到霸主,並稱霸百年,除了本身根苗正紅,開國之主叔虞,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在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下,晉國地盤、經濟軍事實力都很強,齊國和秦國這一點都沒法比,晉國除了出身好,還特別自強,晉軍改革讓晉國霸業延續百年之久。
作州兵
失敗是成功之母,公元前645年晉國輸掉韓原之戰後,“兵甲盡矣”,窮則思變,為了軍事物質補給,,晉惠公的親信呂甥鼓吹了軍事改革,並於同年開始“作州兵”的軍事改革。
春秋時期晉國的“州”,相當於今天的“鄉”,晉國之前徵兵,是隻徵居住在城裡的“國人”,城外的“野人”是沒有資格當兵的。作州兵則不再區分國人、野人,按照州來徵兵,擴大了徵兵基數。
三軍六卿
到了晉文公(晉惠公哥哥)回國執政的時候,有了這麼多兵源,晉文公為了資源最大化和最高效化,正式確立晉國“三軍六卿”制度。
在西周時代,軍隊是禮儀制度的延伸,只有天子才能擁有六支軍隊,最大的諸侯國只能設立三支軍隊,中等諸侯國最多擁有二支軍隊,小的諸侯國只配擁有一支軍隊。
晉國剛開始只有二支軍隊,到了晉文公時代,擴大軍隊規模,先確定“三軍六卿”制度。將每支軍隊由傳統的12500人,擴大到25000人,三軍分別是上軍、中軍、下軍。每個軍由軍正和軍佐,由六卿擔任。其中中軍軍正為三軍統帥,由國家執政正卿(相當於今天的國家總理)擔任(之前軍隊統帥為國君擔任)三軍75000人,和天子的六軍人數相當了,和其他諸侯國軍隊上相比,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晉國也就有了稱霸的實力,並且六卿輪流執政,保證了晉國沒有腐化,一直與時俱進。
晉國版的黃埔軍校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並不是軍人多,戰爭就能贏。還是要靠戰略、戰術,最重要的是靠人,去規劃、溝通、執行、調整、控制。而在夏商周時期,還沒有軍事學校,直到晉文公首創,雖然在今天看來比較原始,但是對當時來說,已經很先進了。
設立武官,並進行專業培訓,武官從貴族的非嫡長子中挑選,來保衛國君,另一方面重視退役軍人的培訓,這種軍事培訓制度,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中層將領,這也很好的說明了,在那個名將輩出的年代,為什麼晉國沒有名將,卻一直能夠獲得戰爭的勝利。
城濮之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了高素質的三軍六卿,又碰上咄咄逼人的楚國,一場百年戰爭的序幕拉開。
《左傳》雲:春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後重耳反國執政,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避之。
城濮之戰,晉文公兌現了對楚成王的承諾,退避三舍,輿論上贏得主動,形勢上也贏得戰機,以逸待勞,讓楚軍陷入自己的主戰場:城濮。晉國的三軍:上軍、中軍、下軍都非常靈活,楚軍三軍:左軍、中軍、右軍。左右倆軍實力較弱,晉國中軍猛攻楚軍左軍,下軍把戰車的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的猛攻楚軍戰鬥力最差的右軍。很快楚軍左右倆軍被擊敗,統帥子玉迅速下令中軍逃離戰場,最後只有中軍得以保全,晉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晉文公一站封神,打的楚國二十年不敢北上。
-
5 # 你三十罐鳳梨罐頭
我認為最主要還是地理因素決定的,齊秦兩國都是偏居一隅,進可攻退可守。
反觀晉國,處於中央屬四戰之地必須時刻自強以攻為守。晉國稱霸時候和其餘四霸都有衝突,它不可能滅掉其他大國,其他大國對他都有威脅。它一旦衰弱就會被各大國蠶食,所以最後三家分晉。最後趙魏韓也被秦國所滅。
齊秦守得時候是在積蓄力量,進而可以兼併六國。滅六國是秦非齊就是其他原因所在了
-
6 # 奇卡奇卡
提起春秋時期,首先想到的是春秋五霸,那麼圍繞答主的問題,同樣為春秋五霸的晉文公、秦繆公、齊桓公,為何只有晉文公的霸業可以延續百年,秦繆公和齊桓公卻僅僅稱霸一代,便從此衰落?
我們從兩點來分析
首先,分析晉國的霸業為何可以持續百年第一,晉國所處的位置佔據中原大部分,晉國依靠著中原強大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實力在晉文公和後續幾位君主的經營下,已經飛速發展,睥睨眾國。
第二,春秋戰國時期,君主是否賢明,對於一個諸侯國的整體實力存在較大的影響。晉文公之後,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不過,對於這一時期的晉國,卻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在積蓄實力後,晉景公在位時的晉國還一度攻入楚國本土。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晉文公之後的歷代君主,基本上都是非常有作為的。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戰國末期的秦國君主身上,連續六代明君的經營,才使得秦始皇用9年時間掃平六國,統一天下。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齊國和秦國為何一代而衰第一,還是從位置上來說,齊國地處山東最東部,西面有魯國,宋國,想要往中原發展受限,後來齊國南部吳國和越國相繼崛起,對齊國形成了不小的威脅,也徹底斷了齊國復興霸業的念頭。而秦國地處西北,常期以來與戎狄等遊牧民族相鄰,經濟,文化,生活習俗都很落後,是不被中原主流認可的。秦穆公包括其後代也想過東進中原,無奈遇到了強大的對手——晉,幾次交手,秦國被打的落花流水,於是老老實實做了晉國的小弟(如果不是後來三家分晉,統一天下的未必是秦國)
第二,再說說後代君主,齊國繼齊桓公以後,內鬥不斷,後來更是田氏橫行,最後“田氏代姜”,當然,這是後話,再說一下秦國,穆公之後秦國國君頻繁更替(相對於穆公39年,不少是執政幾年或十來年就死了),經歷了康公,共公,恆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歷公,躁公,懷公,期間內鬥不斷,又被晉國揍過,被西戎侵略過,民心離散,直到商鞅變法,秦國才一步步崛起。
-
7 # 填哥嗑歷史
匯入:平王東遷路茫茫,齊桓晉文稱霸狂。秦穆楚莊意氣揚,宋襄南柯夢一場。闔閭勾踐遙相望,趙魏韓立春秋亡。——自賦詩一首。
春秋戰國,是一個群英璀璨的年代。各路諸侯紛紛登臺亮相。你爭我奪,使得這場大戲高潮迭起,百看不厭。各種學說紛紛創立並且發展,為這場大戲增添了新鮮的血液。各類人物的奔走遊說,則為這場大戲增加了不少看點。
和現在的很多戲劇一樣,春秋戰國這場大戲,也分為上集和下集。如果說,下集的主角,是後起之秀秦國的話,上集的主角,無疑是一個強大的老牌國家——晉國。
晉國
強大的晉國晉國,是西周到春秋時期盛極一時的老牌諸侯國。說他老牌,因為它的首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和同在春秋時期的盛極一時的秦鄭兩國相比,要早上兩百多年。
當然,和齊楚兩國相比,晉國慢發展了些,因為早期一直內亂頻頻。但是晉國內亂平定之後,發展速度並不慢。
在晉獻公時期,也就是齊桓公稱霸時期,晉國就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大國了。有時候,晉獻公都敢於不把齊桓公放在眼裡,比如在齊桓公舉行葵丘會盟的時候,晉獻公就沒有到。齊桓公也無可奈何。
二十六年夏,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晉獻公病,行後,未至,逢周之宰孔。宰孔曰:“齊桓公益驕,不務德而務遠略,諸侯弗平。君弟毋會,毋如晉何。”獻公亦病,復還歸。——《史記.晉世家》
後來,晉國內亂再起,在外流浪多年的公子重耳回到晉國,穩定內政,發展實力,晉國開始了稱霸之路。
一、南敗楚國
早在晉國內亂頻繁的時候,南方的楚國透過鯨吞蠶食,已經發展成了讓人恐懼的江淮大鱷了。而且它正將血盆大口,對準中原地區。中原一向將楚國視為蠻夷,自然不願被其征服。但是早先的共主周王已經實力大跌,無力立領導抗擊楚國的重任了。挑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齊桓公於是得以藉著機會,稱霸中原。
可是齊桓公死後,齊國就衰弱了。於是,晉文公重耳挑起抗擊楚國的大旗。
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晉國聯合秦、齊兩國,與楚國及其僕從國陳、蔡、鄭、許五國軍隊在城濮展開大規模會戰,晉軍佯裝敗退,引誘楚軍全線追擊。側翼暴露,楚軍因此左右兩軍被擊潰,全線潰敗。中原地區原先附楚的諸侯紛紛背叛楚國,投向晉國。
不久,晉文公在踐土大會諸侯,成為一代霸主。
之後,晉國在晉成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時期,晉楚多次大戰,晉國敗少勝多,楚國北上中原的意圖被遏制。晉國得以繼續稱霸中原。
二、西壓秦國
秦國,是春秋時期的地處西方的一個大國。在晉國高速發展的晉獻公時代,秦國也獲得高速發展。兩國的接觸不可避免。
在晉文公時代,秦晉保持友好關係,但在晉文公死後,秦晉兩國就多次兵戎相見了。特別是三次殽之戰,秦國次大敗,使得野心勃勃的秦穆公被迫將目光轉向西戎,益國十二,闢地千里。
此後,秦晉多次大戰,比如在前623年新城之戰,前620年令狐之戰,前619年的武城之戰,前615年的河曲之戰,前594年的輔氏之戰,前578年的麻隧之戰,前562年的櫟之役,秦軍敗多勝少,被壓制在關中地區。
三、東制齊國
齊國,是東方強國。在西周時期,齊國就曾經因為強大,沒去朝見周王,被周王烹煮了。在齊桓公和管仲的領導下,齊國實力強大,稱霸中原。
齊桓公死後,齊國衰弱。霸主之位,被迫讓給晉國。但是,齊國雄厚的實力仍存。時不時吞併他國,挑戰晉國的權威。甚至聯合宿敵楚國,共同對抗晉國。
齊桓公
於是,為了維持晉國的霸業,晉國時不時攻打齊國,對齊國進行壓制。在這方面,齊晉鞌之戰 是齊晉之間最出名的一場會戰。齊國大敗,被迫承認晉國霸主地位。
所以,在春秋中後期,甚至可以說整個春秋時期,晉國是一個巨無霸的存在。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四代,東制齊,西壓秦,南敗楚,北伐狄,稱霸中原近百年。
因此,有“春秋五霸,晉獨佔其四”的說法。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而我們看看春秋時期的其他稱霸的諸侯國:
鄭國:鄭莊公被稱為“小霸”。莊公之後,鄭國迅速衰落,後來,晉楚爭霸的時候,稱為晉楚兩國的小弟和兩國拉鋸的戰場。
齊國:齊桓公時期盛極一時。之後迅速衰落。被晉國壓著打。
秦國:秦穆公時期曾經盛極一時。秦穆公死後,秦國霸業衰落,被晉國壓制一百多年。
宋國:有爭霸之名,沒爭霸的實力。所謂的“霸主”宋襄公,在別國眼中不值一提,之後宋國逐漸衰弱。
楚國:晉楚爭霸近百年。楚國敗多勝少,後來國勢江河日下,被吳國攻破都城。
吳國:吳王闔閭,吳王夫差時期盛極一時。
越國:越王勾踐稱霸中原。之後逐漸衰弱。
那麼,晉國為什麼能稱霸中原近百年,而秦齊等國為什麼“富不過三代呢”?
晉國能持續稱霸的原因晉國能持續爭霸,是因為晉國有條件,有實力,有雄心。其他國家都缺少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因素。
一、晉國稱霸的條件。
1、地理條件
晉國自成立以來,一直處於發展壯大之中。多年的鯨吞蠶食,吞併小國,使得晉國擁有了廣袤的國土。它北面戎狄,東連齊國。西接秦國,南臨楚國。幾乎完全佔據黃河中游地區。是除了楚國之外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而且晉國的地理位置極佳。比如在西面,它控制著包括崤函之地河西地區。這是秦國的命脈。控制著這塊地區,也就扼住秦國東出的咽喉。秦國因此被鎖死在關中地區,近三百年不得東出。這也是秦國霸權衰弱的原因。
秦晉崤之戰
而在東面,晉國相對齊國地勢較高,形成居高臨下之勢。而且晉國國土面積較齊國大,基本扼住齊國向西發展的企圖和希望。這也是齊國霸業受阻的原因。
向北,則是戎狄國家。一方面,有太行山等山脈作為依託,晉國能輕易擋住戎狄的侵略,另一個方面,晉國也在中原發展不順利的時候,向北發展,擴張領土。
2、人口條件
晉國所在的黃河中游地區,是中國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早期中國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目前國內對晉國的人口的研究不多。單是有研究表明:晉文公時期的人口約在200萬左右,而到了後期,幾乎是翻了一倍,到達四百萬左右。
人口是國力特別是軍力的保證,晉國的眾多的人口,是晉國能夠長期稱霸的保證。而在同一時期,能夠與其匹敵的也就齊楚兩大國。
3、“尊王攘夷”的影響
在春秋時期,雖然周王室的勢力江河日下了,但是,周王畢竟代表著正統。周王室仍然受到表面的尊重。很多有實力的諸侯,仍然打著尊重周王的旗號行事。
在這方面,起了個頭的是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口號就是他提出來的。
但是這個口號嚷得最久的卻是晉國。得利最多的也是晉國。為什麼,因為平王東遷的周王畿,也就是現在的洛陽,就在晉國的眼皮底下。所以,晉國能很好利用這個“周國”,以達到目的。
晉文公劇照
比如晉文公踐土會盟,就讓周王封他為伯。
五月丁未,獻楚俘於周,駟介百乘,徒兵千。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賜大輅,彤弓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珪瓚,虎賁三百人。晉侯三辭,然後稽首受之。周作晉文侯命:“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能慎明德,昭登於上,布聞在下,維時上帝集厥命於文、武。恤朕身、繼予一人永其在位。”於是晉文公稱伯。癸亥,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史記.晉世家》
不僅如此,晉國與周王同為姬姓,是姬姓諸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對春秋時期仍然大量存在的姬姓諸國的號召力還是比較強大的。
二、晉國稱霸的實力
1、經濟實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對國家的外交、軍事實力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中國的古代,是一個農業的社會。農業的發展程度,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晉國佔據了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與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古一部的廣大地區。
這裡有我國四大平原之一——華北平原的絕大部分。它在古代一直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
農業的發達,也為工商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晉國早期的運城盆地一帶,一直是晉國的經濟中心,也是工商業繁榮的地帶。這是後來魏國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晉國能夠長期堅持與楚國抗爭的原因之一。
與之相比的是,秦國的關中平原和楚國的江漢平原,在當時還是荒涼之地。齊國雖然靠海,工商業發達,但是齊國的農業顯然是塊短板,遠遠不如晉國。
2、軍事實力
眾多的人口,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晉國發展軍力提供了兵源和經濟條件。
所以,在春秋時期,晉國一直是軍事力量雄厚的國家。
在春秋時期,齊國。晉國,楚國等國家都號稱是千乘之國。
那麼,千盛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根據研究表明,春秋時期每輛戰車會配有三位甲士,七十二名徒卒(徒步行走計程車卒)。共七十五人,稱為一乘。千乘之國大約有7.5萬人。
而千乘之國只是一個概數。像晉國、楚國等國家可能不止。
比如在城濮之戰中,晉國出動戰車“七百乘”,楚國則出動更多。鞌之戰齊國和晉國各自出動戰車八百乘。如果是全國動員的話,應該不止一千乘。
春秋戰國的戰車
到了春秋後期,隨著經濟實力的發展,各國兵力增多。千乘之國已經有點弱了。像晉楚等國家都有四千乘之多的兵力。
三、晉國稱霸的雄心
1、晉君稱霸天下的雄心
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眾多決定晉國持續稱霸的原因中,晉國君主的雄心勃勃是第一位的。
正是因為有爭霸天下的雄心,晉獻公才野心勃勃,一舉吞滅三十多個小國,使得晉國成為僅次於齊國的強國。
晉獻公
正是因為有雄心壯志,晉文公才能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而沒有泯滅心智,才在晉國國內改革內政,富國強兵。一舉大敗楚國。
正是因為有雄心壯志,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一代代野心勃勃,對內穩定晉國,對外接連擊敗秦齊楚等國,稱霸中原。
2、晉國中期政局相對穩定。
不同於晉國早期曲沃代翼時的血雨腥風和驪姬之亂,以及後期的六卿的爭權奪利的白熱化。晉國中期的政局相對穩定。
這是因為在晉獻公時期,為了防止曲沃代翼的再次發生,晉獻公基本上把晉國的除了自己的兒子之外的公族全部誅殺殆盡。後來的驪姬之亂又讓自己的兒子掛了大多數。只剩下晉文公一脈。而且晉國從來不用自己的公族子弟當官,造成“晉無公族”。也就不可能因為爭奪王位而發生內亂了。
在這方面,齊國就做的不好。在齊桓公屍骨未寒之時,齊國多個公子就為了自己的王位而起了內訌,導致齊國宮廷政變頻頻,這也是齊國稱霸一代就衰弱的原因。
但這不是說晉國的內部就很穩定了。相反,晉國國君將軍隊分為六支後,六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在晉國國內位高權重。輪流執政。他們在晉國國內爭權奪利,甚至弒殺君主。擁兵自重。但是基本能做到一致對外。而且這個時候他們都在積蓄力量,鬥爭並沒有到達白熱化的階段。晉國國內得以暫時平靜。
結束語:晉國能持續稱霸,是晉國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的體現,也是晉國的地理優勢的必然結果。但更離不開晉國一代代君臣的努力。所謂的事在人為,在晉國爭霸這件事上是最好的體現。不過晉國的強大,也讓秦國的東出幾無可能。還好三家分晉,不然天下就可能沒有秦始皇什麼事了!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
-
8 # 大語文走四方
作者的批評有道理,誠心改正!重新回答一下!
晉國的霸業能夠持續一百多年,可能與六卿有關。
晉國六卿實力的均衡。
春秋時期的晉國和秦國齊國相比,不同之處在於他重用外姓大夫,也就是所謂的六卿。這些卿大夫都擁有自己的封地,為了保有自己的封地,她們跟著國君拼命作戰,開疆擴土。這為後來三家分晉埋下了隱患,但是在春秋時期確確實實起到了壯大晉國實力的作用。
-
9 # 梅溪沐雪客
關於“為何晉國的霸業可以持續百年,而齊國、秦國稱霸一代後就衰落”這個問題,我打算從齊國興衰史、秦國興衰史、綜述三個方面開展分析。具體如下:
一、齊國興衰1.齊國的興盛
齊國是周朝重要的封國,公元1000年前,姜太公幫助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齊國建立,齊國位於今山東省。春秋時期,齊國在山東北部,經濟富足,人民安居樂業,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宰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加強軍隊改革,擴充齊國的邊疆,齊國的勢力與日俱增。公元7世紀,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秋會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戰國時期,齊國和秦國成為兩大霸主。公元298年,齊國、韓國、魏國、趙國、中山國等五國聯軍進攻函谷關,秦國在五國的進攻下被迫退還韓國、魏國的土地,齊國成為了關東各國的盟主。
圖:齊國版圖
2.齊國的衰亡
公元前286年,秦國聯合了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等五國共同伐齊,削弱了齊國的力量,齊國這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公元231年開始,秦國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於公元221年吞併了齊國等六國,統一了中國,齊國就此滅亡。
圖:秦滅六國的順序
二、秦國的興衰1.秦國的興盛
春秋時期,秦國發家的地盤屬於最邊緣的地方,剛開始的時候,秦國特別弱小,其他國家都不怎麼待見,但是秦國卻抓住機會,默默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秦國後來參與中原的混戰,成績顯著,秦穆公被列入“春秋五霸”。戰國初期,秦國又經歷了百年的衰落期,河西之地被魏國給攻佔了。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變法讓秦國開始富國強兵,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奠定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基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公元前316年兼併巴國和蜀國。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為止,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六國,並於公元前219年開始平定南方百越。從此,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進入了君主的帝國時代。
圖:秦始皇
2.秦朝的衰敗
(1)宦官專權,胡作非為。秦朝統一六國沒多久,秦始皇就病逝,他的遺囑是立公子扶蘇為太子,只是宦官趙高是嬴政小兒子胡亥的老師,希望胡亥成為皇帝,好為自己謀求私利,所以他聯合丞相李斯,擅自改變了秦始皇的遺願,殺死扶蘇,立胡亥為皇帝,胡亥登上皇位之後,宦官趙高掌控了實權。
(2)奉行苛政,民不聊生。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實施苛政,繁重的苛捐雜稅和沉重勞役,民不聊生。特別是秦始皇后期以及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後,苛捐雜稅和徭役更加深重,統治者大興宮殿、長城等重要的工程設施,勞民傷財、國力減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開始了反抗,最為典型的就是陳勝吳廣農民起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百姓渴望有個領袖人物可以帶他們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圖:胡亥劇照
(3)焚書坑儒,禁錮思想。為了禁錮人們思想,秦始皇實施焚書坑儒,首先“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次“隳名城,殺豪傑”。秦國的崛起,離不開商鞅、張儀、甘茂、穰侯、范雎、蔡澤、呂不韋、李斯這些人的獻計獻策,這些人都不是秦國人,但正是這些精英團隊為秦朝披荊斬棘,秦朝才所向披靡。焚書坑儒這個事情,註定秦國不可能再凝聚出改革的精英人才,秦國本身沒有非常優秀的人才,這個舉措讓天下英才寒心,阻斷了精英團隊為秦朝效力的通道。
(4)利益衝突,矛盾激化。秦始皇統一後廢棄了沿用千年的分封制改為郡縣制,郡縣制的實行促進了中央集權的形成,卻嚴重侵害了“貴族利益”。滅掉秦朝的主力軍項羽就是楚國貴族。
圖:焚書坑儒
三、綜述其實齊國和秦國沒有題目說的那麼短暫,他們有一個較長的興衰史,提問者之所以覺得齊國曆史很短,可能是從齊國在春秋和戰國初期爭霸,到戰國後期被秦國所滅,把這段歷史單獨拿出來分析,那就顯得很短了,它的滅亡是偶然也是必然,就像狼對於羊來說,是強者,但是當狼遇到猛虎的時候,狼就是弱者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齊被秦所滅了。
其次,秦國為什麼只有一世,我猜測提問者可能是把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秦二世胡亥上位,到秦國滅亡這段歷史單獨拿出來分析,具體的原因我上面已經分析了,總之,就像一個脫離百姓的王朝,就像一個離開大樹的蘋果,撐不了多久,內部就開始腐敗了。就像一隻離開水的魚,註定不會太久,因為每個朝代最興盛的時候,都是很注重魚水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
10 # 社會歷史觀
如果從春秋五霸時期來看,齊國在齊桓公統治的時期是鼎盛時期,可作為五國之首。但事實上在這個階段,無論是秦穆公還是晉文公,都展現了很強的統治能力,而5個國家相互對峙,也十分的精彩。但是放眼於當時的歷史中,無論是齊國,晉國還是秦國都經歷了很多的君主,不能說他們的霸業是一代而亡的。
秦國簡述話說回來,秦朝是秦國統一後的最終形態,不能與之前混為一談。而到了最後,其實秦的力量遠遠大於了齊國,所以最終才能取得統一。其實琴一開始的勢力沒有多大,雖然相較於許多的諸侯小國有很強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力量,但是比起齊國和晉國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秦國真正崛起得益於商鞅變法,但是那已經到了戰國時期了,這個時候秦的經濟,軍事,國力迅速增長,開始使用計策和武力進行擴張,而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大部分來源於這一段時期,即秦統一六國的階段。秦在這段時期內大放異彩,很多故事也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因為它是秦朝建立的開端,所以很多人都喜歡研究這部分的歷史。
齊國簡述齊國在齊桓公時期達到了鼎盛,可以說在這個時期,齊桓公是中原的霸主,屢屢得到周朝天子的獎賞,讓其他諸侯國望而卻步。但是有趣的是齊桓公晚年的時候不作為了,就和唐代晚年的李隆基一樣,老做一些糊塗事,直接導致了齊國的經濟,政治大幅度下滑,而他的兒子們也都不爭氣,每日只知道相互爭奪,勾心鬥角。可惜齊桓公英明瞭一生,最後的結局竟然是餓死。此後就是各種黨羽的互爭,以田氏為主掀起了爭奪君主位置的風暴,導致齊國難以平復,最終被崛起的秦消滅。
晉國簡述晉國鼎盛時期地盤十分的廣,涵蓋了如今的山西省全部,陝西省的不分,甚至部分河北,河南的土地都歸屬於晉。晉國因為兩件事而衰落:
其一,是在晉文公死後,他的兒子繼位,但是卻封賞給了他的叔叔比自己所在城池還要大的地盤,這就違背了君臣之道,意味著他的叔叔能力比他要強,將來有可能取代他的位置,由此引發了一場爭亂。
其二,雖然爭亂平復了,但是在晉獻公的時候,由於對驪姬的寵愛引發了一場大亂。正是由於此,晉國逐漸走向了衰落。這也是歷史上紅顏禍水有名的一個事件了,這裡我們不過多敘述,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查閱。
總之這三個國家各有各的特色,經歷的事情也完全不同,但是歷史的規律是相似的,那就是願意進步的一方總是可以留下,而固步自封,發生內亂的一方總是要被淘汰,秦的崛起在於統治者敢於改革,但是秦的滅亡在於它的殘暴,這自然是後話了。
-
11 # 玉之溪
周朝建立,天生晉國就是爵位比較高,領土比較大的諸侯國,是開國姬姓王室的本家,重用外姓人才,國力昌盛,走到一定時間,公室式微,造大權旁落,成了權臣把持朝政,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晉國還會長久。
-
12 # 水墨鄂州
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 文 武 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也即在司馬遷等歷史學家看來,在春秋時期,齊國、晉國、秦國、楚國是四個最強大的諸侯國,也即春秋四大強國。就春秋四大強國來說,晉國在晉文公稱霸之後,還維持了霸業上百年,並且在晉楚爭霸中佔據了上風。與此相對應的是,第一個稱霸的齊國,卻在齊桓公後走向衰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可以稱霸上百年,齊國卻一代而衰呢?
一
首先,在春秋戰國時期,君主是否賢明,對於一個諸侯國的整體實力存在較大的影響。就晉國來說,在晉文公之後,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不過,對於這一時期的晉國,卻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在積蓄實力後,晉景公在位時的晉國還一度攻入楚國本土。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晉文公之後的歷代君主,基本上都是非常有作為的。
二
進一步來說,正是這幾位賢明的君主,促使晉國可以維持霸業上百年。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戰國中後期的秦國君主上,正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連續六代明君,促使秦始皇可以用9年的時間就剪滅山東六國,建立秦朝。不過,就齊國來說,雖然齊桓公可以和晉文公、楚莊王等君主相媲美,但是,在齊桓公之後,齊國卻陷入到內亂中。根據《史記》、《春秋》等史料的記載,齊桓公生前曾經立公子昭為太子。但是,在齊桓公病逝後,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權。
三
在此背景下,齊桓公之後的齊國陷入到內亂中。比如齊孝公死後,其子被公子開方殺死,公子潘奪位,是為齊昭公。齊昭公死後,其子舍在位僅五個月,就被公子商人弒殺自立,是為齊懿公。此次動亂之後,齊國國力衰落,齊桓公霸業告終。一連串的爭位至此結束,但齊國因此國力衰落,只能跟隨晉國與楚國爭霸。和齊國相對應的是,晉國在晉文公去世後,歷代君主維持了內部的穩定,並且在即位上都沒有發生較大的內亂。也即齊國因為內耗問題而逐漸衰落,促使了繼承齊桓公霸業的機會。等到晉國強大後,齊國只能選擇跟隨晉國了。
四
最後,在整體國力上,晉國也要明顯超過齊國。就齊國來說,疆域主要在今山東省一帶,如果齊國想要東進中原的話,還要受到魯國、宋國等中等諸侯國的阻擋,也即齊國缺乏擴張的空間。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對於春秋霸主晉國,不僅佔據了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區,還能夠向北邊擴張,促使自身的疆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超過齊國,這也是晉國能夠稱霸上百年的關鍵。而晉國一旦強大起來,不管是齊國還是秦國,都會被長期壓制。
-
13 # 少顏翁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晉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唐叔虞之子晉侯燮父徒居晉水,至晉孝侯時,定國都名翼。曲沃代翼之後,晉獻公遷都絳(山西省翼城縣)
晉國在晉文公的治理下,軍事上取得的成就非常顯著。在城濮之戰中,晉聯合秦,齊,宋擊敗了陳,蔡,楚軍聯盟。這一戰使得晉國成了中原地區的軍事盟主國。
晉國利用自己盟主國的身份,為自己的爭霸不段的增加砝碼。麻隧之戰,晉國毅然連盟齊,宋,衛,鄭,魯等諸侯國組成聯軍,痛擊了秦國。鄢陵之戰,晉國再次連聯盟齊,魯,衛,莒,薛等國共同討伐鄭國,與楚國拉鋸爭奪鄭國。即使在後期的晉悼公在軍事上,並沒有什麼大作為,但是依然可以主盟。
在平丘會盟之後,晉國有會盟17各諸侯國共同攻伐楚國。最後的伐楚失敗,晉國的霸業才開始衰落。從宏觀上看,晉國與秦楚都不同,秦楚兩國是強凌弱,兼併鄰邦。而晉國聯盟眾多弱小的諸侯國,肩負著大國的責任,所以也就使得晉國擁有了空前的威望。
晉國共經歷了600餘年,在晉國鼎盛時期,地跨,晉,豫,冀,魯,疆域遼闊,到了春秋晚期,公室衰落,六卿專權,最終導致三家分晉。晉國滅亡!
-
14 # 疾風小兔
晉國在春秋時期的國土面積第二,僅次於楚國,晉國人口五百多萬,幾乎佔當時中國總人口的一半,當時秦國人口一百萬,齊國人口一百多萬,楚國三百萬。晉國,是西周到春秋時期盛極一時的老牌諸侯國。它的首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和同在春秋時期的盛極一時的秦鄭兩國相比,要早上兩百多年。春秋時期,齊、秦、晉、楚、吳、越都曾稱霸一時,其中齊國、晉國是公認霸主,秦國只在西方有威懾力,吳越只在南方徵雄一時,而自從齊桓公以後,齊國內鬥,停滯不前,輝煌不再,只有晉國能夠一直保持霸主地位,這與晉國一直改革不無關係,其中的軍事改革:作州兵、三軍六卿制、軍事學校讓晉國有了俾倪天下的資本,哪怕是到春秋晚期,晉國任然是各國中實力最強王者,雖然最後韓趙魏三家分晉,但是魏國和趙國都是戰國時期的強國。晉國能持續稱霸,是晉國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的體現,也是晉國的地理優勢的必然結果。但更離不開晉國一代代君臣的努力。所謂的事在人為,在晉國爭霸這件事上是最好的體現。不過晉國的強大,也讓秦國的東出幾無可能。還好三家分晉,不然天下就可能沒有秦始皇什麼事。
在晉獻公時期,也就是齊桓公稱霸時期,晉國就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大國了。有時候,晉獻公都敢於不把齊桓公放在眼裡,比如在齊桓公舉行葵丘會盟的時候,晉獻公就沒有到。齊桓公也無可奈何。二十六年夏,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晉獻公病,行後,未至,逢周之宰孔。宰孔曰:“齊桓公益驕,不務德而務遠略,諸侯弗平。君弟毋會,毋如晉何。”獻公亦病,復還歸。——《史記.晉世家》後來,晉國內亂再起,在外流浪多年的公子重耳回到晉國,穩定內政,發展實力,晉國開始了稱霸之路。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一、南敗楚國
早在晉國內亂頻繁的時候,南方的楚國透過鯨吞蠶食,已經發展成了讓人恐懼的江淮大鱷了。而且它正將血盆大口,對準中原地區。中原一向將楚國視為蠻夷,自然不願被其征服。但是早先的共主周王已經實力大跌,無力立領導抗擊楚國的重任了。挑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齊桓公於是得以藉著機會,稱霸中原。可是齊桓公死後,齊國就衰弱了。於是,晉文公重耳挑起抗擊楚國的大旗。
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晉國聯合秦、齊兩國,與楚國及其僕從國陳、蔡、鄭、許五國軍隊在城濮展開大規模會戰,晉軍佯裝敗退,引誘楚軍全線追擊。側翼暴露,楚軍因此左右兩軍被擊潰,全線潰敗。中原地區原先附楚的諸侯紛紛背叛楚國,投向晉國。不久,晉文公在踐土大會諸侯,成為一代霸主。之後,晉國在晉成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時期,晉楚多次大戰,晉國敗少勝多,楚國北上中原的意圖被遏制。晉國得以繼續稱霸中原。
二、西壓秦國
秦國,是春秋時期的地處西方的一個大國。在晉國高速發展的晉獻公時代,秦國也獲得高速發展。兩國的接觸不可避免。
在晉文公時代,秦晉保持友好關係,但在晉文公死後,秦晉兩國就多次兵戎相見了。特別是三次殽之戰,秦國次大敗,使得野心勃勃的秦穆公被迫將目光轉向西戎,益國十二,闢地千里。此後,秦晉多次大戰,比如在前623年新城之戰,前620年令狐之戰,前619年的武城之戰,前615年的河曲之戰,前594年的輔氏之戰,前578年的麻隧之戰,前562年的櫟之役,秦軍敗多勝少,被壓制在關中地區。
三、東制齊國
齊國,是東方強國。在西周時期,齊國就曾經因為強大,沒去朝見周王,被周王烹煮了。在齊桓公和管仲的領導下,齊國實力強大,稱霸中原。齊桓公死後,齊國衰弱。霸主之位,被迫讓給晉國。但是,齊國雄厚的實力仍存。時不時吞併他國,挑戰晉國的權威。甚至聯合宿敵楚國,共同對抗晉國。於是,為了維持晉國的霸業,晉國時不時攻打齊國,對齊國進行壓制。在這方面,齊晉鞌之戰 是齊晉之間最出名的一場會戰。齊國大敗,被迫承認晉國霸主地位。所以,在春秋中後期,甚至可以說整個春秋時期,晉國是一個巨無霸的存在。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四代,東制齊,西壓秦,南敗楚,北伐狄,稱霸中原近百年。因此,有“春秋五霸,晉獨佔其四”的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稱霸持續百年大體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地理、人口、政治影響力都促成了晉國稱霸。
1、地理條件。它北面戎狄,東連齊國。西接秦國,南臨楚國。幾乎完全佔據黃河中游地區。而且晉國的地理位置極佳。比如在西面,它控制著包括崤函之地河西地區。這是秦國的命脈。控制著這塊地區,也就扼住秦國東出的咽喉。秦國因此被鎖死在關中地區,近三百年不得東出。這也是秦國霸權衰弱的原因。而在東面,晉國相對齊國地勢較高,形成居高臨下之勢。而且晉國國土面積較齊國大,基本扼住齊國向西發展的企圖和希望。這也是齊國霸業受阻的原因。向北,則是戎狄國家。一方面,有太行山等山脈作為依託,晉國能輕易擋住戎狄的侵略,另一個方面,晉國也在中原發展不順利的時候,向北發展,擴張領土。
2、人口條件。晉國所在的黃河中游地區,是中國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早期中國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人口是國力特別是軍力的保證,晉國的眾多的人口,是晉國能夠長期稱霸的保證。而在同一時期,能夠與其匹敵的也就齊楚兩大國。
3、“尊王攘夷”的影響。在春秋時期,雖然周王室的勢力江河日下了,但是,周王畢竟代表著正統。周王室仍然受到表面的尊重。很多有實力的諸侯,仍然打著尊重周王的旗號行事。在這方面,起了個頭的是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口號就是他提出來的。但是這個口號嚷得最久的卻是晉國。得利最多的也是晉國。為什麼,因為平王東遷的周王畿,也就是現在的洛陽,就在晉國的眼皮底下。所以,晉國能很好利用這個“周國”,以達到目的。
二、晉國稱霸的經濟、軍事實力
1、經濟實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對國家的外交、軍事實力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中國的古代,是一個農業的社會。農業的發展程度,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國佔據了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與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古一部的廣大地區。這裡有我國四大平原之一——華北平原的絕大部分。它在古代一直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農業的發達,也為工商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晉國早期的運城盆地一帶,一直是晉國的經濟中心,也是工商業繁榮的地帶。這是後來魏國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晉國能夠長期堅持與楚國抗爭的原因之一。與之相比的是,秦國的關中平原和楚國的江漢平原,在當時還是荒涼之地。齊國雖然靠海,工商業發達,但是齊國的農業顯然是塊短板,遠遠不如晉國。
2、軍事實力。眾多的人口,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晉國發展軍力提供了兵源和經濟條件。所以,在春秋時期,晉國一直是軍事力量雄厚的國家。在春秋時期,齊國。晉國,楚國等國家都號稱是千乘之國。
那麼,千盛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根據研究表明,春秋時期每輛戰車會配有三位甲士,七十二名徒卒(徒步行走計程車卒)。共七十五人,稱為一乘。千乘之國大約有7.5萬人。而千乘之國只是一個概數。像晉國、楚國等國家可能不止。比如在城濮之戰中,晉國出動戰車“七百乘”,楚國則出動更多。鞌之戰齊國和晉國各自出動戰車八百乘。如果是全國動員的話,應該不止一千乘。
三、晉國君主稱霸的雄心和社會政局的穩定
1、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眾多決定晉國持續稱霸的原因中,晉國君主的雄心勃勃是第一位的。正是因為有爭霸天下的雄心,晉獻公才野心勃勃,一舉吞滅三十多個小國,使得晉國成為僅次於齊國的強國。正是因為有雄心壯志,晉文公才能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而沒有泯滅心智,才在晉國國內改革內政,富國強兵,一舉大敗楚國。正是因為有雄心壯志,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一代代野心勃勃,對內穩定晉國,對外接連擊敗秦齊楚等國,稱霸中原。
2、晉國中期政局相對穩定。不同於晉國早期曲沃代翼時的血雨腥風和驪姬之亂,以及後期的六卿的爭權奪利的白熱化。晉國中期的政局相對穩定。這是因為在晉獻公時期,為了防止曲沃代翼的再次發生,晉獻公基本上把晉國的除了自己的兒子之外的公族全部誅殺殆盡。後來的驪姬之亂又讓自己的兒子掛了大多數。只剩下晉文公一脈。而且晉國從來不用自己的公族子弟當官,造成“晉無公族”。也就不可能因為爭奪王位而發生內亂了。在這方面,齊國就做的不好。在齊桓公屍骨未寒之時,齊國多個公子就為了自己的王位而起了內訌,導致齊國宮廷政變頻頻,這也是齊國稱霸一代就衰弱的原因。但這不是說晉國的內部就很穩定了。相反,晉國國君將軍隊分為六支後,六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在晉國國內位高權重。輪流執政。他們在晉國國內爭權奪利,甚至弒殺君主。擁兵自重。但是基本能做到一致對外。而且這個時候他們都在積蓄力量,鬥爭並沒有到達白熱化的階段。晉國國內得以暫時平靜。
-
15 # 欲雲談史論今
春秋時代,王權沒落,列強爭霸成為時代主流。然而,即便是諸侯爭霸,其實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能有資格去參與爭霸的諸侯也不盡相同。
譬如,在春秋早期,堪稱“小霸”的就有齊莊公、齊僖公、鄭莊公、楚蚡冒等等;鄭莊公之後,有資格參與爭霸的有晉獻公、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齊襄公、齊桓公等等;齊桓公之後,有資格參與爭霸的有楚成王、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等等;晉文公之後,東周進入了晉、楚二強爭霸格局,持續長達一百二十多年的時間;在晉、楚爭霸晚期,吳、越先後崛起,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齊景公是這一時期積極參與爭霸的重要人物。
由春秋爭霸簡史可看出,齊國在春秋初就號稱“小霸”,春秋晚期齊景公趁晉國沒落也曾當了十來年的“小霸”,但齊國最為輝煌時期還是齊桓公當政期間——成為東周第一位名副其實的霸主。可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就立刻陷入了五公子爭位內亂,國力長期停滯不前,再也沒能在東周當過霸主。
秦國在春秋初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其後經歷數代與戎狄異族的拼死搏鬥,逐漸佔領渭河平原而強大起來。到秦穆公之時,他多次平定晉國內亂,並不斷向西北擴張,一度稱霸西戎。然而,秦穆公一生可謂“成也晉國,敗也晉國”。因為平定晉亂,秦穆公得以聞名於東周;卻又因強大晉國的存在,讓秦國東擴程序戛然而止,秦穆公也始終未能奪得中原霸主之位。秦穆公去世後,秦國更是長期未能突破崤函天險,被晉國牢牢封鎖在渭河平原之內!
縱觀整個春秋,能在百年以上參與中原爭霸的僅有晉、楚兩個大國;齊、秦二國都是一代興盛後就長期陷入沉寂狀態。
為什麼晉、楚兩個大國能長期興盛,而齊、秦二國卻是隻能一代興盛?崤之戰被晉人偷襲戰敗後,秦穆公堅持使用敗將百里孟明視,即便後來他在彭衙(今陝西白水東北)之戰中再度敗給晉軍,依然用之不疑。最終,孟明視第三次伐晉,在王官(今山西聞喜南)之役打得晉人不敢出來迎戰,徹底洗刷了崤之戰失利的恥辱。
秦穆公在位期間,也許是秦國使用外來人才最為頻繁的時代。在他執政早期,啟用了賢相百里奚,並透過百里奚,又引入了蹇叔。此後,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蹇白乙丙都被秦穆公重用。到了秦穆公執政後期,因為東擴之路受阻,他又重用晉人由余,大伐西戎,開地千里。秦國能在秦穆公手中走向強大,不拘一格重用賢才是其中關鍵因素。
可在秦穆公死時,他卻突然做出了一件不可思議的怪事:竟然令秦國良臣子輿氏三人陪自己殉葬!當時人對此評價道,“秦穆公當不上霸主是理所當然,死後竟然拋棄了民眾!先王離世,往往留下法度,而秦穆公卻奪走了百姓中的善人!”
殉葬制度恢復之後,後世秦國人才誰還敢輕易接近公室呢?萬一被國君寵幸,國君死後要求自己殉葬,這到底是福份還是災難?秦穆公以後,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很難再看到秦國人才有任何突出表現,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殉葬制度。特別在晉國阻止了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後,異國人才投奔秦國的機會也大大減少,這更讓秦國在人才選拔上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倒是因為晉國內亂,有不少晉人投奔到了秦國——但晉人士會寧願放棄被秦康公重用的機會而返回晉國,焉知他不是害怕被秦人殉葬呢?
因此,秦國之所以在秦穆公之後發展長期停滯不前,關鍵在於秦國人才出現了斷層。秦穆公臨死前恢復殉葬制度,替後人留下了一個壞榜樣,使得人才愈發不敢輕易在秦國出仕。
晉國的封鎖讓外部人才難以進入秦國,殉葬制度讓內部人才不敢出頭,秦國又怎麼能得到快速發展?相比較於秦穆公,齊桓公也以好用賢才聞名於世。
齊桓公奪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差點射死自己的管仲為相,並尊稱管仲為“仲父”。除了管仲外,鮑叔牙、隰朋、甯戚、賓胥無、曹孫宿等人也是齊桓公身邊的治世之才。可以說,早在齊桓公執政之初,身邊已是人才濟濟。
可是,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之際,齊桓公卻突然發覺身為東海大國,整個齊國居然都找不到管仲的繼任者!管仲臨終前,齊桓公特意來問誰可以接替,結果他能提出的候選人依然是鮑叔牙、隰朋、甯戚、賓胥無、曹孫宿等人,再也找不到其他人選,足以證明齊國政壇已多年不見新鮮血液了。
即便是在齊桓公這樣的賢明國君之下,齊國政壇的官員都難以更新換代,就更不用說齊桓公以後的歷代國君了。所以,除齊桓公外,直到春秋中晚期齊國才出現了另一位曾經重用賢人的國君——齊景公。人才在齊國長期不受重視,齊國又怎麼可能再次參與中原爭霸呢?
據說,在立國之初,齊人始祖姜尚就提出齊國治國之策是“尊賢尚功”。為什麼在春秋時期僅有少數齊國國君能重視、重用人才呢?
個人以為,這是因為齊人對宗法制的變革不徹底。齊頃公之後,齊國政壇湧現的崔氏、慶氏、高氏、欒氏、陳氏、鮑氏等等大家族,除了陳、鮑二氏外,其餘都是齊國公族。這些公族再加上齊國世襲上卿高氏與國氏,意味著齊國政壇高位長期被舊氏族與公族壟斷,中下層人才難有出頭之日。雖然有那麼一兩位國君能打破這一局面、重用賢才,卻難以改變齊國政壇的大局。春秋中晚期時,“兵聖”孫武竟然到偏遠的吳國出仕,足以證明齊國人才在國內有多麼不受重視!
中下層人才長期無法晉升,這說明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階層固化現象。因此,齊國國力長期停滯不前也就是情理之中事了。相比較於齊、秦二國,晉、楚二國的人才選拔機制要靈活得多。
以同樣沒有對宗法制進行徹底變革的楚國為例,楚成王在位共四十六年,令尹卻換了有五、六位之多。
楚成王時期著名的賢相子文,不但為政清廉,還是將楚國帶出子元亂政低谷、重新走向復興的大功臣。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功勳卓著的良相,在楚成王執政期間也是“三上三下”,無法終身霸佔令尹之位。在子文晚年,還一次主動退位讓賢,推讓族弟子玉為令尹。雖然子文所託非人,但可見楚國並不像其他諸侯國一樣,讓令尹等等核心關鍵崗位實行終身制。只要令尹有失職,楚王隨時可以撤換他,甚至殺死他!“仲父”管仲佔據國相之位一直到死,楚國令尹卻很少被一人終身壟斷;雖然楚國令尹很多不是戰死就是被楚王殺死,但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無疑是一大進步。因此,楚國核心崗位之職雖然很少由外族、外姓人才擔任,可政壇關鍵崗位仍然能長期保證新鮮血液的出現。
比起楚國來,自從晉獻公建立“無蓄公子”制度以來,晉國就在公室層面徹底變革了宗法制。從此以後,晉國發展就極度依賴異族、異姓人才。晉文公回國後,又逐步建立完善起六卿制度,更是讓晉國政壇人才輩出,新鮮血液不斷。因此,晉國雖然未能廢除卿士職位終身制(還是有不少卿士主動退位,如士會、韓厥等人),但六卿制度建立起來後,關鍵崗位就能實現有序輪換,保持政壇不斷有新人湧現。
所以,在晉、楚二國,其政壇核心管理崗位是能長期出現新人、不被少數家族壟斷的。直到晉、楚爭霸後期,晉國卿族在經歷多次政治鬥爭後慢慢集中在少數幾大家族,楚國關鍵崗位簀愈發集中於王族,晉、楚兩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階層固化,這兩國才逐步走向了沒落。
因此,為什麼晉、楚二國霸業能持續百年,而齊、秦強盛一代後就衰落?從人才選拔制度上來說,是因為晉、楚兩國的人才選拔制度能在更長時期內避免階層固化。相反,齊、秦二國的人才選拔還處於人治階段,國君賢明就可選賢任能,國君平庸則政壇人才難尋。
當然,晉、楚二國人才選拔制度的基礎也存在差異。楚國是在縣制基礎上建立起了相對集權的體系,人才選拔權利掌控在國君手中,國君能力差異依然決定著楚國人才質量的高低。晉國在六卿制度成型後建立起了相對分權的體系,人才選拔雖然仍國君由主導權,但他的選拔範圍卻是基本侷限在卿族之內,一定時期內是在精英中選精英。這一差異的結果,就是晉國在晉楚爭霸的一百二十多年裡,絕大多數時期都處在上風。
回覆列表
晉國底蘊擺在那,而且當時真正的中原核心之地,只有晉國一個超級大國,即使鄭、衛、宋、這些國家加起來都達不到晉國那個層面。
齊國明顯跟秦國一樣,都太偏居一偶了,根本不存在晉國那種得天獨厚的優勢。
晉國獨霸中原跟楚國獨霸南方數百年是一樣的道理,就是因為周圍沒有真正強有力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