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應試教育不能說錯了,但孩子的教育本不該單純的為了考試,如今社會對做人做事對情商要求越來越高,只會考試的孩子到底能走多遠?但為何大家還樂此不疲的逼著孩子為考試而讀書?
14
回覆列表
  • 1 # 郝峰濤

    虛榮之心……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優勢中心”,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

  • 2 # 雛菊學館

    因為骨子裡的生存危機,很多人還是缺乏安全感(即使家庭和諧,卻也抵擋不住基因裡、民族血液裡對生存的恐懼)。不是所有學霸的目標都是清華北大或雙流高校,只是為了讓自己身披鎧甲在這個世界漩渦更能抗擊打。很多家長在應試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瘋狂,是因為看到了同行者,是保底思維在作祟,選擇大多數人的選擇,勝算的機率總要大些,不需要孩子大富大貴,就像這芸芸眾生,能足夠抵禦生存危機即可。[呲牙]

  • 3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4 # 使用者110385592071

    因為辱國敗類許可馨太多了,它的示範作用!理論上對,現實中不可能,辱國敗類許可馨就是典型!連辱國漢奸都處理不了,許州牛什麼逼啊?打卡5.26!真噁心,許州真是沒臉沒皮,利用辱國漢奸做代言人,惡意營銷!許州辱國敗類可馨不除,天理難容!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靜待花開!只 許州 官 放火[滑稽][滑稽]不是沒有道理滴……威武………!許州,革命尚未成功,國民仍需努力。兩萬五千裡都走過來了,這就是毅力。

  • 5 # 山城的吖吖

    關於孩子應試教育是對的,應試教育是很好的檢查孩子在書本中學到的知識。從古科舉考式到現在升學中考,中考一直都在用。

    但孩子的成長不單于考試,家長和學生要教育好孩子,心理上的應受能力,遇到事和做人做事處理能力。人們為何會樂此不疲的逼孩子考試呢?

    因為人只有多努力學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書中教會你看通透不一樣的人生,能吃讀書的苦長大後就不會受太多的苦。

    那些真正的好學生考出好成績,那又能走到人生那個點呢?心態也很重要,往往付出後看不到回報,這時心裡的害怕,和無奈要得到很好的開解。

    現在的孩子心裡很弱容易受到傷害,比如孩子犯錯,受到懲罰覺得自己很沒面子,喪失讀書的樂趣,還有一類是受到社會不好人的影響,說什麼輕鬆快捷的成功,走偏人生的軌道。

    最後我希望家長們能好好陪孩子讀書成長,每個年齡段都要仔細關查孩子的變化,即便娃娃不愛聽平時也要多唸叨。個人觀點,望你喜歡。

  • 6 # 青桐觀點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一個家庭的能力受社會影響,一個社會又是由二八原則現象形成,極少數人影響大部分人。應試教育是受極少數有權力的人影響形成。

    學歷是國家頒發,要經歷規定時長的學習時間並對應試教育考試合格才能畢業。而學生畢業要麼進入部門單位,國企或民營企業。那些有後臺背景靠山,有經濟實力幸運的孩子可以逃脫限制,只有普通家庭的孩子才被應試教育限制。

    有後臺背景的可以靠關係選擇學校和工作部門,家庭經濟實力強的孩子應試教育不行可以出國留學,許多應試教育不行到了國外成績可變好了。因為國外注重的是實力能力,不搞虛擬形式,只要頭腦靈活,語言組織能力好,有專業領域優勢,再加上經濟實力,那成績能摔出大部孩子好幾條大街。

    有後臺背景的孩子,只要應試成績中等以上就可以進入部門,再不好不願意進單位上班給資金支援下海。

    草根孩子可沒那幸運,唯一最快的出路只能削尖腦袋的獲取學歷。沒辦法,誰叫咱國是人口大國,企業就那麼多,較好的崗位那需要那麼多職員,只有透過面試,第一輪面試只抽取高學歷,然後再從這些所謂高學歷的孩子中面試出相對勉強行的職員,再次進行培訓合格錄取。

    所以,知道了現象後,我們家長就不要那麼偏執固執了,接受孩子的個性與我們不同,根據孩子的天資和興趣選擇培養。環境在變,人也要變進步才對,不是嗎?

  • 7 # 種花家的鐵錘

    應試教育沒啥不對是現存最公平的教育!唯一遺憾的是硬塞的東西太多像語文歷史政治哲學完全可以是一門課嗎非得變成幾門!

  • 8 # 育鄰人

    教育是社會性的,教育問題需要集社會的力量來解。

    歌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家庭之中,並以家庭為“根據地”實現與社會對接,投身到社會建設分工、協作的大家庭之中。每個人在身體和思維上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但這個獨立是相對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活成長都離不開社會中同伴的幫助、不可避免的要與社會大環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絡。

    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單個個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與同伴協作互助、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類社會生活的主體目標就是盡最大可能與同伴分工、合作,將各自的優勢能力都盡皆施展出來,讓個人能力勞動效能最大化,比如原始社會以部落或氏族的方式群居,今天的人們以家庭為最基本的單元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合作,其本質就是為實現個人能力貢獻社會建設效能最大化。

    學習的目的就是更好的認知生活的世界

    教育系統是社會進化分工的必然選擇

    教育是一個特別寬泛的事物,它是關係到人類適應社會生活技能的獲取方式、關係到社會分工協作的組織形式等多方面。教育是一個人【包括但不僅限與家長、學校老師和兄長】透過自身言行示範帶領另外一些人成長、成長、成人的活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每個人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更好的參與社會分工協作。原始社會生產活動就是狩獵和採摘,教育在親子之間手把手的教即可完成;農業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分工形態增多、語言文字、國家形態的出現,教育開始逐步分離成為一項專業的工作;工業革命以來,由於社會生產對勞動力素質要求的提高和專職勞動者集中勞動時間要求的增長,學校教育在社會中得到普及,教育成為為社會建設輸送人才的助力系統,開啟了“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家、教育強國之路。

    教育是社會分工協作中最基礎的那一環,它是培育社會建設人才的搖籃,它是開啟每個人通往智慧生活的鑰匙,它是人類社會進化、進步的基石。教育傳承人類智慧知識,讓每個人都能“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讓社會勞動生產效率穩步提升。從人類社會誕生之日起,社會物質資源並沒有增加多少,相反某些資源還因被開發利用逐年減少。但是,人類在人口數量巨量增長的情況下生活仍然變得越來越富足,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育提升了人均勞動生產效率、提升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

    學校教育是社會生產分工協作的必然

    每個人的學習成長都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紀·哈·紀伯倫曾作《自由之詩——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和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你是弓,兒女是從你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不是家庭或者父母的“私有財產”,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被烙上了深深的社會屬性,每個孩子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生活必須的資源來自社會......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產大分工、大協作,人生參與分工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家庭。家庭需要為孩子指引辨識生活顏色、善惡、美醜的方式與方法,但這並不是說一定要求孩子對顏色、善惡、美醜的認知完全與父母相同;教導孩子學習成長不是在家庭之中能夠完成的、孩子不是時刻都依偎在父母左右,他們需要與生活中的其他同伴發生聯絡、彼此影響......每個人的成長道路,都需要自己用腳步到社會中去丈量,教育給予孩子行走的方法、辨識並戰勝前行途中艱難困苦的能力。

    孩子是社會性的

    教育問題需要集社會的力量來解

    關於如何教育孩子學習成長,古人主張“易子而教”,就是不同家庭交換孩子進行教育。而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正是在“易子而教”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它已成為社會分工進化的必然,預防“為教不專、為教難嚴”的關鍵。

    1、“易子而教”有助於資訊互通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吾師”,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教養和專長的領域,特別是在社會教育未能普及的古代,“易子而教”對於孩子連結多種生活技能是非常有幫助的。今天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就是充分借鑑和發揮了“易子而教”強大的資訊互通交流功能,讓專業的人在專業的領域做專業的事情、讓老師能夠專注於教導孩子們學習成長,而社會中絕大部分人則能夠安心的參加社會經濟建設。

    2、“易子而教”預防為教不專

    俗話說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社會之中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活技能,比如有擅長寫作的作家、有擅長表揚的藝術家、有擅長研究的科學家.....更有專注且擅長於教學的教育家。“易子而教”就能更好的發揮出教育家在教導孩子學習成長方面的優勢,讓孩子們能夠更好的學習成長、成才、成人。

    3、“易子而教”是社會生產分工協作的必然選擇

    社會生產分工協作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各行各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從大領域分工形成了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領域,而細小分工從狩獵、採摘——>360行——>一顆螺絲釘的製作都分為若干專門工序。社會分工進化的標準就是每個人所負擔的協作邊際越來越小,“易子而教”就是教育進化的必然,而今教育系統又被進一步細化為孕前教育、孕期教育、啟蒙教育、學前教育、小學、中學、大學等若干分支,分支之後還有分科,比如語言、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自然科學......

    4、“易子而教”預防為教不嚴

    有人說:“為將者就應該與士兵保持距離”,而家庭之中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彼此之間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方“一覽無餘”,而且孩子還時常在家中“撒嬌”、家長也時常有許多“難言之隱”會被孩子發掘。因此,家長在日常管束孩子的過程中也時常容易被孩子反駁“你自己......”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長處、優點;同樣也有劣勢和不足,而這一切在家中就幾乎沒有秘密。

    常言道:“老虎也會有打盹兒的時候”,生活中,家長難免有許多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都做不到,更談不上為孩子做行為榜樣,這就為“為教不嚴”埋下了隱患。“易子而教”讓老師能夠將自身最完美的形象展現給孩子們,讓他們全身心的模仿老師最好的生活方式,老師因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孩子們展示的都是積極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能夠按照更高標準要求孩子們的學習上進,而不用擔心因為孩子反駁“你自己.....”造成客觀事實上的“為教不嚴”。

    社會是個大熔爐,教育為社會建設培育人才,教育所傳授的智慧知識來源於社會。當今,社會工作、特別是在高科技企業推行“996”工作制之下,很多青年上班一族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全力投身於工作之中。如今國家對生育已經放開了很多,但是願意生育孩子、敢於生育孩子的人已然是越來越少,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生育孩子增添生活的壓力實在太多,比如生育孩子可能意味著夫妻雙方有一方工作不保、生育孩子家庭生活開支增加30%左右、生育孩子將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擔憂20多年。根據“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改編的電視劇《一諾無悔》,廖俊波同志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學習成長、沒有時間陪伴父母、買房需要貸款......作為縣委書記尚且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學習、無法陪伴父母、買房需要貸款,那麼作為普通工薪階層社會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

    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一項社會性工程,它需要解決孩子學習成長汲取什麼樣的知識、解決孩子們透過什麼樣的渠道獲取知識、解決孩子學習成長由誰陪伴、解決孩子們養成什麼樣成長價值觀等問題。教育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幼有所育,讓家庭敢生孩子、能育孩子、能育好孩子,這就註定了教育的問題不是某個人、某個家庭能夠獨自應對的事情,它必須調集社會資源和力量才能做到更好。

    學校老師呈現給孩子最完美的榜樣

    教育是社會生產分工協作進化的必然產物,教育為社會分工協作服務。因此,作為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教育的規則、遵從教育發展進步的大勢。目前,教育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提升國民素質,為社會培養建設人才。然而,現階段界定人才最主要的標準就是學歷,也就是每個人曾經的學習成長活動得到了哪些教學系統的認可,比如雙一流大學的畢業證就肯定比某中學、某職業學校的畢業證更具社會價值,從而獲得更好參與社會分工協作的機會。

  • 9 # 愛是暖暖的陽光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應試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的代名詞。它主要透過考試選拔人才,是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延續。但這種教育模式近十多年卻被‘’劇場效應‘’推動走向了極端,因而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變現為能力用於實踐。但在這種極端教育模式下分數的重要性被無限放大,而能力的培養卻被擠壓和忽略了,學生變成了考分的機器。這樣培養的孩子對知識的記憶力很強,但知識運用能力、變通能力較差。走向社會適應社會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都會很弱。所以,我國教育模式也在不斷改革,家長的教育理念也需要轉變跟進,以便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培養出出色的有用人才!

  • 10 # 南人北行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又不是割裂的,非此即彼的關係,所以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別的地方我不敢說,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和現在我對孩子的教育都是育人為主,生活技能,交友能力等都排在學習成績之前。分數不是唯一,只是一個檢測學習的一種工具和手段!我所在的學校也沒有哪個學生因為考試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學的!老師更關注孩子的品德和各方面的能力而非單純唯成績是問!

    尤其優秀的孩子各方面都優秀,不僅僅是學習成績!

    看這個目光堅毅的娃,從五歲練球,每週只去球場和隊伍合練一次,但是是球隊絕對核心和隊長!司職中後衛,能夠直接拿球過人,一舉進球!市足協多次點名讓他參加市隊集訓,但是人家並不是想吃足球這碗飯,僅僅是鍛鍊自己,培養愛好而已!所以在別人仰望嘆息聲中,這小子帶上球瀟灑走開了!

    最開始,我很納悶,為什麼這麼好的條件和能力,怎麼就不想著成為足球運動員呢?直到孩子們參加瑞士的足球冬令營,我被他一口流利的英文介紹驚呆了!他自信而幽默的介紹贏得陣陣掌聲,連外國球員也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你看看整個歐洲之行,孩子們自信滿滿,從容不迫,與各國好手過招,輸了不垂頭喪氣,贏了也不驕傲自滿!你很難想象他們只是一幫10歲的孩子!

    所以,見世面,能獨立照顧自己,與對隊友團結協作,並肩戰鬥!這些孩子走到哪也不發怵啊!這些孩子的家長大多都不是抱著走職業的態度,而只是當做興趣或特長,助力孩子成長!

    現在能力培養,愛好培養是更多家長傾注的,各種能力上去了,學習自然也不太差!生活應是多姿多彩的,學習成績只是其中一種顏色!

  • 11 # 春之聲1953

    中國的青少年為何有那麼多的孩子患各種各樣的精神疾病?就是因為有一些老師給每個孩子背上了幾座大山,承受不了了!也有因為有一些家長浮躁,就把自家的孩子逼上了梁山,走上了深淵!要改變這種狀況,只有讓中國的基礎教育走寬鬆之路,才是每個家庭之幸……。美德等西方國家就是走寬鬆的基礎教育之路,才迎來了全世界獨佔鰲頭的高等教育!因為這樣的教育才符合每個孩子的生理特點,才能讓每個孩子在符合成長規律之中逐漸長大成人,然後讓她們順其自然地學習,這樣才有豐碩的學習成果。如今它們就是因為寬鬆的基礎教育,迎來了全世界獨佔鰲頭的高等教育,獨佔鰲頭的高等教育,使它們的科學技術發展得最高,使它們的創造創新能力最強,使它們獲得諾貝爾獎的能力最多!這就是寬鬆的基礎教育給它們帶來的豐厚成果!希望中國的孩子一定改變學習方法,整個社會應該用寬鬆的基礎教育教育孩子,才是中國正確的教育之路!

  • 12 # 山4156555558

    誰學的好誰學的不好總要有個能讓大家服的標準吧,那標準自然就是考試。名校招生名額有限,那麼你想進名校就得要提高自己的分數,不然怎麼辦?難道學美國拿總統州長的推薦信去名校。現在窮苦人家雖說難好歹還有一個相對比較公平的機會那就是高考,如果這改成了推薦那麼他們永遠就只能在最底層。

  • 13 # 皓媽課堂

    一個鄰居,衛校畢業,小城市三甲醫院從護士做到醫院中層管理,讀了電大本科自考研究生,人漂亮性格好,能力強,情商高。媽媽總拿她舉例說考試不是那麼重要,有能力就行,勸我不要總讓皓寶學習。我只問了一句:如果她當初上了名牌大學呢?起點好了,能力是不是能得到更好發揮?

    會考試的孩子能有多遠我不知道,情商高的孩子,學會了考試能走更遠是一定的。

    所以重點大學是鑰匙是敲門磚,能為孩子提供更高的人生起點?為什麼不爭取?

    只要高考還在,只要待遇好的企業還喜歡985 211,應試教育功利教育就永遠存在。家長要做的不是讓孩子逃避,而是正確的引導。

    1.人生百態品讀書真味。不是你逼我學習而是我感謝你為我提供學習的機會。多讓孩子接觸社會,多講解各行各業,事實說話。問問海鮮市場的人幾點進貨,問問汽車修理工每月休幾天,問問出租車司機腰疼不疼,街邊力工抗的東西他能不能扛起,地裡收苞米他能堅持幾天,風雪裡掃馬路的環衛工人工資多少。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生存的艱難,跟生活比起來學習的苦都是小兒科。

    2.揚長避短找對路。應試教育也不是逼迫孩子學習不喜歡不擅長的。總有孩子喜歡的吧!這個智商高,加強數理化,爭取985——研究所,高校專家型人才。那個情商高,加強史地政,全力保一本——公務員軍校企業,全面性人才。有個一本文憑在配合情商高不是如魚得水嗎?那個體育好——體育特招進體校——體育老師,特警。文化課加強點有個文憑路更多啊。

    不要因為個別事例就否定應試教育,就成為不努力的藉口,初中高中六年應試教育的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培養和最大的挑戰。今天你吃不了學習的苦明天你也受不了工作的累,不能堅持的人將一事無成。

    應試教育不是不歸路,只是人生的初考驗,跨過去,我們在更美好的舞臺展示自己。

  • 14 # 笑看平庸

    當今社會,雖然對學生有多維度評價,但最客觀,最公正的還是考試,尤其是高考,中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子未來的發展。

    知識改變命運。從古至今,這句話一直被驗證著是真理。在奴隸社會,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才能讀書,處於底層的奴隸們幾乎沒能力讀書;在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科舉考試成為貧寒知識分子改變命運的捷徑。因此,流傳下許多刻苦讀書的典範事例,至今仍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現今社會,除了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考公務員,考律師等等,哪一個不是要考試,要成績?雖然成績不是唯一標準,但是對考生來說,是最重要的。

  • 15 # 樹樹樹行行行

    吃東西容易胖,不吃東西會餓死。到底吃不吃??

    如果連應試教育這關都過不去,怎麼證明孩子優秀??高情商高能力那些東西要比做幾道題難多了,所以先比簡單的,過關了,才有機會比別的。很多學習不好的,在那說自己情商高,能力強。臭不要臉,你情商高,怎麼不知道努力學習才有機會??明明就是傻子嘛。還有說學習無用的,哪怕會一加一等於二的,都比不懂的強,何況更好深的知識。哪怕用來吹牛逼都比不懂的厲害。而且在中國,應試教育,才有絕大多數的相對公平,如果自由面試,很多孩子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真搞不懂,那些普通老百姓有什麼理由反對應試教育,喝多了吧?一看當年就沒好好學習,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太差。

  • 16 # 攜手一遇

    近些年來,面對無數出問題的孩子,我無數次的感到痛心,更多的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弱,心理素質弱,抗壓能力弱)學生不斷湧現,我甚至痛斥家長:你想要一個健康的孩子,還是一個廢物學霸?

    其實,大家都清楚,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應該是並存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讓興趣和運動陪伴學習才能讓孩子們走的更遠更穩,然而,中高考各類學校的擇優錄取,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們及社會不得不盯在了分數上,學校的壓力,教師的壓力和家長的壓力,全部給了孩子們,家長和教師捨不得時間去重視素質教育,學習佔用時間是家長,教師覺得唯一正確的選擇。

    分數的競爭導致所有人的壓力,壓力之下導致整個教育的惡性迴圈,我看到的是更多的老師焦慮,更多的家長焦慮,這樣的陪伴下能不讓孩子焦慮嗎?

    再次呼籲!重視孩子身心健康,才會讓教育走的更遠更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家婆婆幫你冼衣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