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娛驛站
-
2 # 有情人間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古代的科舉制度。這就好比我們高考,要經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這幾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都是歲月打磨和個人的努力付出。以明清科舉制度為例,要經過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過了鄉試,中了舉人,才具備了做官的資格。透過會試,榜上有名,才可能有了任職,食國家俸祿。而透過殿試,名次排列,進士排位後,就可能被任命國家要職。如果會試榜上有名就算是功成名就,那麼殿試進士及第出身就可以算是光宗耀祖了。搞明白這些,假設我們足夠聰明,從識字到熟讀經書需要三年時間,加上考試順利,一次性透過童試,院試後,並且成績優秀獲推鄉試資格,接著透過鄉試大概需要兩年。第三年,即鄉試次年,再一次性透過會試,殿試。這樣算下來大概是六年。事實是一次性透過考試是很難很難的。而鄉試又是每三年才舉行一次,運氣好了會有恩科。所以十年寒窗苦讀是真實的寫照。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經濟上的付出。如果一個人出身貧困,即使非常勤奮,在沒有準備好經費之前也是很難踏上求取功名之路的。上私塾要花錢,行路打尖要花錢。如果家庭出身不好,就不能確定你能不能走上仕途之路,可能因此而走得更加緩慢。相反,如果家庭出身比較好,甚至可以透過捐官等等方式不必走一些制度程式而快速獲得功名。
最後,就是社會大環境對考取功名的影響,有些影響可能會加快,或者直接結束科舉考試,也就影響了功名考取。比如戰爭,天災等等。
總之,古人求取功名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巨大的。若非,何以來“頭懸樑,錐刺骨”之說。
-
3 # 易曉生
古時科考制度好象是從隋朝開始有的,沒有年齡限制,只要身體好,一直考到老。有句話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有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如果都是三年一次的的話,考到舉人算是有功名了(鄉試)。如果順利的話六歲啟蒙,十歲考秀才,十三歲考舉人,得七年,再三年考進士,正好十年。
-
4 # 宮宇宏
都是些半吊子文人的矯情!他咋不提他還不稼不穡呢?從古至今,想有一個好的結果,哪個不需要付出努力?真正為結果付出的,都是埋頭苦幹,讀書也一樣!抱怨生活的,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
-
5 # 盤馬彎弓射大雕
頭懸樑、 錐刺股,囊蟲映雪,十年寒窗,這些都是付出的努力!否則怎會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百尺高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朝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
-
6 # 辛鐵說歷史
第一,科舉考試層層選拔
我們以明朝為例,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5個層次選拔,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童試:指的是地方上的基礎考試,一般是以縣為單位的內考,代表的是基礎的文化知識和寫作的才能的具備,很多人終其一生也不過是一個童生!
院試:指的是透過童試的考生到州府行政單位進行的考試,透過院試的人就達到了我們經常說的“秀才”級別。
鄉試:指的是透過院試的考生參加的進階選拔,全國總共選拔1000多人,每3年一次,競爭壓力極大,第一名叫做“解元”。
我們熟知的明朝大才子,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就是鄉試第一名,很多人都叫他唐解元。
會試:是鄉試的又一次進階考試,需要到祖國首都參加考試,3年一次,錄取200多人,透過考試的人叫做“進士”。
這裡有一個歷史故事:
話說唐伯虎鄉試第一名,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當時和唐伯虎一起住宿拼房的另一個考生與唐伯虎關係不錯,兩人經常一起遊玩。
後來會試考試結束後,唐伯虎在酒館喝了點酒,就大喊“今年會試第一名非我唐某人莫屬”,這句話就被有心人聽到了,於是把唐伯虎舉報了,說唐伯虎考試作弊。
說也奇怪,當年的科舉考試,主考官出了一道非常刁鑽的題目,答出這道題的考生非常少,具體題目是什麼已經無法考究了,就是這麼巧,唐伯虎就非常巧妙的回答了這道題目,並且連與他一起拼房的同窗也答出了這道題。
皇帝聽後大怒,廢除唐伯虎解元第一名的身份,永世不得錄用,從此一代才子唐伯虎便再也無緣官場!
透過唐伯虎的事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古代科舉考試只有才華還不行,還要有運氣!而現在高考不同,高考只需要你才華橫溢,臨危不亂!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參加的考試,狀元、榜眼、探花就是殿試的前三名,也就是全國的前三名。
可見古代的科舉考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高考與之想比較,輕鬆很多。
第二,科舉制度只選拔極少的人
探究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選撥的是國家的領導圈層,也就是一旦透過選拔,就會成為國家領導,管理一方事務!
所以,被選拔出來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數也是極少的。
隋朝時有記載的進士只有6人,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房玄齡;北宋擴大了錄取名額,也僅僅是每年平均130人左右;明朝每年平均100人左右......
-
7 # 小養趣看歷史
古人云:“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意指古時書生為了參加科舉考試以追求功名,事前得經過十數載的寒窗苦讀,至為艱辛。
在古代,讀書人想要成名,唯一的途徑就是中舉了。
讀書是古代最佳的超越階層的方式。朝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這就是古代科舉的魅力所在,古代唯一出人頭地的機會就是當官,別無它路。
但是,在古代,不是有才就能考取功名,就像明朝大才子徐渭,只是秀才學歷,考了8次舉人不中!
考試範圍以明清為例,明清科舉考試主考八股文,題目範圍四書五經。答題要求從文章風格、佈局、字數都有規定。考科舉,從四歲就要背書學習,從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由簡到難,滾瓜爛熟。
不過,就算最後完美殺入殿試,但是,大才子龔自珍“楷法(字)不中程,不列優等,不得入翰林”。所以他憤然寫了“我勸天公衝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晉級過程古代科舉考試晉級之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科舉考試就像一架伸向雲端的天梯,只能一級級往上爬。
院試是通往雲端的第一步,多少人從小一直考成耄耋老人,只有透過院試才能成為秀才,也算進入了科舉的門檻。
有了秀才身份,就能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鄉試是科舉中最重要的環節。鄉試一般在秋天進行,又叫做“秋闈”,題目由皇帝選。鄉試考試非常激烈,一般20中1,考中就是舉人了。
有了舉人的身份,就可以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會試一般在春天進行,也稱作“春闈”,春闈中了就是進士,終於踏入了官場。
但是,想做大官?那還在最後一步,殿試。皇帝親自擬題,前十的卷子由皇帝御覽,也算入得帝王眼了。
所以,古代的科舉除了自己要把一輩子的寶全押上去,還要過五關斬六將,最終走到皇帝面前的,可謂是萬里挑一了。
-
8 # 兵兵74837481
功名對於古代的貧困讀書人,是一種能夠改變現狀的途徑,也是古代步入仕途的主要方法。同時還是讀書人所追求的一種榮譽。正所謂“十年寒窗苦讀,只為考取功名。”古代的讀書人,稱為書生。在古代,由於家境貧寒,讀書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家境貧寒沒有錢讀書,也沒有書可讀,所以古代的人為了讀書需要付出很多。只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考取功名,衣錦還鄉。為了實現功成名就的事業願望,古代讀書人往往發奮圖強,特別刻苦。古代的一名讀書人,要讀很多的書,也要背很多的書。四書五經是必不可少的。還要能夠寫出足夠漂亮的文章,表達出自己的思想。
縣試、府試、院試
科舉制度的發展以來,如果想要進京趕考獲取功名。首先要參加縣試、府試。縣試是第一場童生考試。縣試通過後參加府試,由當地的知府大人主持。考試的場次、內容同縣試差不多。府試是童生第二場考試。府試通過後參加省裡面主持的院試,透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也就正式成為了一名秀才。秀才屬於士大夫的最基層。所以秀才也算是有了功名。有免除差徭,見到知縣可以不跪,不能被隨便用刑的權力。鄉試和會試鄉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參加鄉試的必須都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必須要透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院試科考,成績優秀的人,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通過了鄉試以後,第二年的二月份參加由朝廷禮部在京城舉行的會試,參加考試的旅途費用由朝廷發給。因為考試的時間是春天,所以又稱為春試。三甲進士
會試透過以後,下一關就進入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也是級別最高的考試。由皇帝親自考試的殿試。透過殿試的稱之為“進士”。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常稱之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最後由皇上點定,然後開榜,俗稱皇榜,也叫金榜題名。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一般都在皇上身邊工作。通常擔任翰林官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甲和三甲的進士如果想要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過一次考試,成績優秀的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俗稱的“點翰林”。其餘的分發給各部任主事或到地方擔任縣丞、縣令等官。 -
9 # 佑悠書舍
這些年一直在呼籲為學生減負。其實,這一心願已喊了上千年。
古時候考取功名有多難?我們先從古代的科舉制度說起,以明、清時期為例。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依次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一、“院試”又叫“童試”,經縣、府、院三級考試,童生參加,透過考試為生員,即秀才。
二、“鄉試”又叫“秋闈”,考三場,秀才參加,透過為舉人。其中第一名稱為解元。
三、“會試”又叫“春闈”,考三場,舉人參加,透過為貢士。其中第一名稱為會元。
四、“殿試”由內閣預擬,呈請皇帝選定,貢士參加,透過為進士。
殿試後,官府會在各地張掛皇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分為“三甲”:
第一甲三名,按名次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皆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
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考取功名不易,且看有以下幾個因素:
財力因素一般能有機會讀書的,家裡的環境都比較富裕,比如購買書籍資料、筆墨紙硯、請老師或進私塾讀書都是不小的費用。去外地赴考,遠的一來一回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路上及到考試所在地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強大財力的支援。且並不是每一位都能一考皆中,漫漫考試長路,一路財力支援不是平民百姓可以負擔的起的。
晉代車胤家貧無油點燈,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同時代的孫康在冬天利用雪的反光讀書,他們都家境貧寒但勤學苦讀。這也是成語囊螢映雪的由來。
為了幫助寒門子弟,地方政府以及民間的鄉紳富貴人家,會提供一部分田地,稱為學田。以學田的收入供學子們使用。如此能讓更多的優秀人才不因貧困而埋沒。
考試內容僅童試,考生們需要背誦《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等共40多萬字的書籍內容,不僅書籍要精讀背熟。考生們還要看相當於原文幾倍數量的註釋,以及必讀的經典、史書、文學書籍等。倒背如流只是第一步,真正關鍵的是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考試時長和考試環境其中鄉試和會試都分三場,每場考三天,共計9天的時間。每位考生一個隔間,吃飯、睡覺都在單間自己解決,考試期間不得離開。
到了夜間天氣很涼,身體素質弱的考生,極易染上風寒,病病歪歪影響考試作答事小,一旦一病不起,一命嗚呼也是常有的事情。
考場環境如此簡陋,考試時間又如此漫長,對考生們的精神和體力都是巨大的考驗。
科舉不易,且每次考試都有爺爺輩的考生參加,如此堅持不懈。那是因為背後巨大利益的吸引。比如一旦考取秀才,那就是和平民百姓的分水嶺,即有功名在身,能因此享有一些特權,比如秀才家中可以減少一些田賦徭役,見了縣官也不用下跪。高中進士就能入朝為官,明清時期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對資質聰慧,但又家境貧寒的平民學子來說,科舉無疑是改變自身現狀和社會地位的最佳出路。
-
10 # 彭松悟語
我們從課本《范進中舉》就可以看到,古人為了考取功名可能會付出一生的努力。透過朝庭組織機構進行教育和考試形式從民間選用人才,是中國曆朝歷代的一種人才晉選機制。有利於社會機構廣泛獲取人力資源,也有利於社會各階層在社會上上升提供了通道。朝庭也宣傳“學而優擇仕”以引導社會競學風氣。
漢朝時的中央官學稱為太學,其教學制度並不嚴格,沒有規定畢業年限,也不考勤,上課學習很隨意。但太學非常注重考試,用考試的方式來督促學生自主完成學業。漢朝太學一年一度的考試稱為“歲試”。考試方式為“設科射策”。考試前考官將寫有考題的竹筒根據難易程度分為兩科,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其中一科,然後進行抽籤選題。經過歲試,成績好的可以授官職,成績一般的繼續留在太學讀書,成績不好的勒令退學。
隋唐時建立了科舉制,極大加重了古代學生的學業負擔。為了考科舉,學生們都是日夜苦讀。所以,唐朝之後的學生上學只能更累。
到了唐朝,中央官學的模式大體上與漢朝類似,但考試的頻率大幅度提高。唐朝的考試有句考、月考、季考、歲考等諸多名目。今天的中學生也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擬考等,真可謂“古風猶存“。
另外,唐朝有嚴格的動退制度,連續三年考試不合格、在校九年未畢業、曠課太多等情況都會被勒令退學。考試多規矩多,所以唐朝學生真心比較累。也許是太累的緣故,唐朝設立了固定的假期。
每十天休一天的叫“旬假”,類似今天的週末。“田假”和“授衣假”一次體15天:田假在農曆五月,讓你回家幫助幹農活;授衣假在農曆九月,讓你回家準備冬季衣物。“田假”和“授衣假”類似今天的寒暑假。
官學如此,私學也不可能輕鬆。私學的師資和平臺都比不上官學,所以學生得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私學沒有統一的教學制度標準,各類私塾、書院都是自行安排作息時間,一般天亮即入學下午放學。儘管放學比今天早,但放學後的作業很多。
古代科舉考試需要熟背經典文獻,所以大家放學後得繼續背書。必背的儒家經典“十三經”,原文和註釋加起來有60多萬字,這可不是今天背幾首古詩和兒篇文言文能比的。明代文人謝肇湖有“夜讀書不可過子時”的名言,子時是現在的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1點,說明那個時候讀書到凌晨是普遍現象,所以才會有這種勸告。
要說古代上學最累的,還得是清朝的皇子群體。清代史學家趙翼曾大發感嘆:“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清朝皇子6歲即入學,15歲封爵後方可畢業。清朝皇子的上課地點一般在上書房,在皇帝的寢宮附近。皇子居住在紫禁城北邊御花園附近的皇子所,兩地距離不近,所以天不亮就要趕路上學了。比上朝的大臣還要早,因為要比老師早到一個小時溫習前一天的內容。每天的課程也非常繁重。早上5點就要開始上第一節課類似今天的外語課,學習滿語和蒙古語,有時還要選修一些藏語和維吾爾語。第二節課是漢文課,類似今天的語文和歷史,不但要學儒家經典著作,還要學《史記》《漢書》等官修史書本朝先輩的創業史以及先帝留下的聖訓。這節課時間最長,要從早上7點多到下午3點左右。最後是體育課,要學騎馬和射箭,下午5點才能放學。每天上學期間除了吃飯時間只能休息兩次,每次15分鐘。更為恐怖的是,他們沒有周末,沒有寒暑假,一年當中只有5天能夠休息——春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即便是大年三十那天,也只能提前放學而已。這種嚴苛的教學模式使清朝皇帝的文化素養都很高,遠高於明朝皇帝。所以,別以為生在皇家就能一輩子吃喝玩樂,在清朝當皇子可沒那麼容易!
-
11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麼說吧!
起碼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還要再加上好運氣。
所謂好運氣只是風調雨順,家中不要出現常年的病人,生出的孩子會讀書。
以曾國藩為例吧!曾國藩的爺爺曾玉屏雖然也識的幾個字,但充其量也就是半文盲,家中雖然也有幾畝水地,依然要去大太陽下面朝黃土種地,辛苦異常。
這傢伙也是個聰明人,不甘心種地辛苦,決定“我也識的幾個字”!幹麼不出去闖一闖呢?
在家中斂了幾個錢,打起包裹就去了湘潭城,每天騎著馬,穿的水光光地四處尋找發財的機會。
他一個農民,儘管算是小富農,城中又能幹什麼呢?
無非就是四處打流,辛苦的工作也不願意幹,“如果還要吃辛苦,我幹麼要出來呢!”
你一個半文盲,又不會做生意,又不願意賣苦力,誰會用你?
慢慢地曾玉屏就變成了一個浪蕩子,在湘潭城中市井四處鬼混遊蕩,廣交“朋友”,盼望有一天時來運轉,花錢如流水,眼看著就要變成“三和大神”了。
一天,他遇到了一個知曉他底細的老頭,老頭嘲笑他說:“你一個農家子,這樣混,不就是個敗家子嗎?你家那幾畝地早晚也會被你敗光的。”
老頭這句話刺疼了曾玉屏的心,“我怎麼會是敗家子呢?我出來就是要振家聲的啊!”這時候的曾玉屏雖然在湘潭城很長時間以來一事無成,花錢無數,但他四處亂逛,廣交朋友,世面總算是見過的了,見識也是積累了不少了。
知道自己除了種地也幹不了什麼了。
馬上就賣了一直捨不得賣的一直拿來充門面的駿馬,步行了幾十裡山路就回家了。
回家之後的曾玉屏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也不怕種地辛苦了,勤奮異常 ,農業之餘也不願意閒著,也不怕小生意丟人了,反正能掙錢的都要去幹!
與此同時,卻要求自己的三個兒子發奮讀書,“你們誰會讀書,可以不幹農活!都會讀書,都不用幹農活!”
三兄弟只有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算是讀書還行!這就是曾國藩的運氣之一,他父親身上有讀書的基因。
只是曾麟書的運氣不算好,雖然曾玉屏大力無條件支援她讀書科考,曾麟書從十多歲就下場考試,一次一次又一次,足足考了17次,才終於進了學,成了一個秀才!
而,曾麟書已經43歲了。
這一晃,離曾玉屏發奮種地已經20多年過去了。
你說容易不容易,如果曾玉屏沒有受過刺激,沒有見識閱歷,不懂的讀書的重要性,怕早就放棄了,都不一定出了曾國藩。
這時候,曾國藩也已經21歲了。21歲的曾國藩雖然有一個讀書人父親親自教導,在爺爺和父親的督促下,也不可謂不用功,奈何運氣只是不好。
21歲的曾國藩也已經名落孫山五次之多了。
按照一般的窮家庭,也就放棄了,幸好曾家在曾玉屏以及曾麟書兩個兄弟的操持下還不算窮;如果是不怎麼上心讀書功名的富農,也就放棄了,幸好曾玉屏受過刺激,不願意放棄。
這一年,21歲的曾國藩又背起了考箱,徒步走了100多里山路去縣城參加了縣試。
時來運轉,驚險過關,於是又風塵僕僕徒步200多里,去了長沙府,祖宗有靈,他竟然又過了府試和院試,算是成了秀才一名。
曾玉屏這個高興啊,孫子這麼年輕就考上了秀才,比他爹強太多了,據說跪在祠堂痛哭失聲!
已經努力那麼多年了,當然要繼續努力。
曾玉屏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年輕的曾國藩送進了省城長沙“嶽麓書院”,“讀,繼續讀,再花錢也要讀,咱進就進最好的學校!”
同年,曾國藩考中舉人!
曾家的社會地位就算是“鄉紳之家”了。
可是還不是官!需要繼續考!
三年後(1835年),曾國藩進京趕考,意圖進士及第,失敗。
也不能就回家啊,還有例行的恩科呢!
於是在京城居住了一年,我們可以想象“京城居有多不易”,很花錢的。
次年恩科,亦不中!
回長沙繼續讀書,並沒有回家!
又三年,曾國藩已經27歲了,又赴京城,天可憐見,曾玉屏幾十年的努力終於等來了好結果,曾國藩一舉中第!
雖然只是三甲第四十二名,怎麼也是“同進士出身”了。
曾玉屏可以在他家的門楣上掛一塊大匾了——進士及第!
曾國藩做了大人物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繼續參加了“朝考”。
這次運氣更加的好,竟然考了一等第三名,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又稱“觀政進士”,可以面見道光帝的。
自此開始,曾國藩才開始他的京官之路,仗著會考試,一路上升,十年七次升官,最後位列工部左侍郎。
即是大清朝中央六大部之一正部長。
這一切都是因為幾十年前曾玉屏不願意做一個敗家子!都不容易!
回覆列表
有詩為證:
勸學詩
[ 唐 ]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琵琶記》
[元末]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