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太拾

    魏武卒只是一個時代的象徵。

    1,魏武卒到魏惠王中後期,特別龐涓死了之後,基本就變成了等於混吃等死的公務員。

    2,魏武卒是需要非常有實力的將領來帶領才能發揮實力的(就像吳起、龐涓擔得起領導魏武卒的大任)(而公叔痤、公子申包括後期公孫衍、公孫喜等,這些人根本沒能力,也沒實力去領導魏武卒)。

    3,當魏武卒在外面常年打不贏仗後,回來還得拿高工資,你國家還願意養這樣的廢物嗎?所以沒落是必然的。

    而秦國就不同了,軍功賞罰公平,而且當時秦國窮人唯一出路就是當兵,在當時秦國那連飯都吃不上的地方,你不上戰場拼殺,你家裡人連溫飽都是問題。

    所自然造就了秦國軍隊的強大。強大一時的魏武卒徹底退出戰國舞臺了。

  • 2 # 夜談春秋肥星星

    我是肥星星,我來回答!

    魏武卒以重步兵為主,在吳起的帶領下所向披靡,創下過“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作戰記錄。巔峰時期的魏武卒還曾於陰晉之戰中以五萬之眾,擊敗了十倍於己的虎狼之秦,名噪一時。

    一支軍隊的優秀,離不開主帥的努力,主帥是軍隊的靈魂,更何況魏武卒主帥是吳起這種百年一遇的軍事奇才。當時的魏武卒從選拔到訓練再到征戰,都是吳起一人操辦,魏武卒輝煌的戰績是在他吳起的帶領下才取得的。

    可是吳起在後來由於受到繼任魏國相公叔痤的嫉妒,被排擠逃亡楚國,這支魏武卒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魏武卒在吳起之後的統帥多為一些魏國貴族,他們顯然不如吳起那般優秀,至少對魏武卒的要求不會像吳起這麼嚴格,魏武卒軍事素質自然會越來越低。

    但隨著時間推移,車戰正式轉成步戰,魏武卒的那種“新鮮感”就蕩然無存了,因為其他國家也開始重視步兵體系建設了。後來甚至還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連騎兵都開始慢慢普及了,這就讓魏武卒更加受傷了。魏武卒是以重步兵為主部隊,雖相對戰車來說機動性強一些,但較騎兵它在機動性上卻弱上了不少。時代在發展,早先以魏武卒為主的重步兵剋制戰車,但後來居上的騎兵卻又剋制了重步兵,魏武卒原本的機動性優勢在後來卻變成它最大的劣勢。

      沒有任何體制能說是十全十美的,體制都存在弊端,吳起的魏武卒制度在很早之前其實就有隱患存在,而時間長了問題就出現了。

    魏武卒的衰落是多方面的,但這些原因都可以終結於一點,那就是統治者。

      魏武卒其實是一支典型的職業軍隊範例,他脫離了周時期原有的等級體系,是國君直屬軍事力量的精銳,魏國國君的直接決策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到這支軍隊。

      假若後來的魏國國君不自負強大,調整下戰略,不再犯那些沒必要的失誤,魏國的國力或許就不會受損這麼嚴重。

      又或許國君能夠知人善用,多發掘吳起式的人才,不僅能夠讓魏武卒軍紀一直嚴明下去,而且即使是後來魏武卒制度弊端出現,也是能夠及時制止。

  • 3 # 起而論道

    一、魏武卒是魏國王牌軍,一點都不假,戰國初期,確實無敵於天下,但凡事都要看具體情況,誰都躲不過歲月這把殺豬刀。魏惠王時期,大魏王比較膨脹,稱王上癮,四處出擊,頻頻戰敗,尤其是孫臏大勝龐涓的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魏武卒老班底恐怕早就打光了,一支軍隊精氣神傳承斷了層,最終也只能剩下個名號了,不可同日而語。事實上,魏國後期的國力,也養不起標準版的魏武卒,頂多是低配版,那戰鬥力可想而知。

    二、關鍵戰爭,尤其是滅國之戰,是綜合國力的大比拼,而不僅是軍事實力,比如秦趙長平之戰,秦國便是勝在國力強於趙國,最終獲勝。秦國奮六世餘烈,君臣大多以一統天下為使命,國力日隆,而魏國在走下坡路後,後世君主雖有壯志,但少雄心,大多數是瞎折騰,沒有激起太大的波浪。

    三、當時的天下大勢,也不允許魏國像此前一般變法圖強或者悶聲發展,一超多強,秦國獨大,看到你有雄起的苗頭,馬上發兵按下去,打到服帖為止,所以說機會稍縱即逝,錯過了就只能自食苦果。

    末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任憑誰都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

  • 4 # 銷售電話別打給我

    魏武卒就是現在的特種部隊差不多,養這樣一隻軍隊是很花錢的,戰國初期魏國經過李悝變法,又有西門豹吳起等賢才,所以國力強盛。但魏惠王上臺後太能折騰,先是吳起遠走楚國,後來和齊國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消耗大量的國力,武卒也所剩無幾。最後白起伊闕之戰打掉魏國14萬大軍後,基本上魏國就成了一隻待宰的羔羊,哪裡還有錢養魏武卒

  • 5 # 圖文繪歷史

    當年的魏武卒,何等的兇悍,與秦,攻下函谷關,奪取秦國河西地區,陰晉之戰,擊敗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以少勝多的戰績,與齊,大破齊軍,震盪齊國,可就是這樣一支威武之師,在馬陵之戰後開始一蹶不振,最後隨著主將龐涓湮滅。

    其實魏武卒在吳起出走後,就開始走下坡路,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魏武卒面對齊技擊士,都有敗績顯露,特別是馬陵之戰,龐涓命亡,魏武卒10萬被全殲,魏國從此跌落神壇,如果此時魏國補充兵源,重新訓練魏武卒,還有再現雄獅的機會,但隨著吳起變法的失敗,魏武卒面對“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現狀,魏貴族們打壓孤立,只能衰弱滅亡。

    魏國鼎盛時期版圖。

    深究魏武卒滅亡的原因,一個是選拔尤為嚴苛,《荀子·議兵篇》說“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意思是士兵穿三層重甲,能開12石的弓弩,背50支弩,帶兵器,攜3天干糧,半天行軍百里,這裡不說別的,僅12石的弓弩,那不是個頂個的大力士。所以,魏國是舉全國之力選拔出了最出色的壯士入伍,建起了魏武卒,一旦被殲滅後,一時間再難以補充到足夠的兵源,加之訓練培養,等於說再重朔基本辦不到了。

    吳起縣,為紀念吳起而命名。

    另外魏武卒之所以如此賣命,是因為魏國給了豐厚的獎勵的刺激,“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只要被選中武卒,家人不用服徭役,不用交稅,分給田宅,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土地是掌握在大小貴族莊園主手裡的,魏武卒的優待能取信於民,能激發鬥志,但影響到了世襲貴族的利益,讓武卒擁有土地,就必須剝奪貴族們的土地,結果,吳起變法失敗出走,魏武卒好不容易混個自耕農,又淪落為軍事農奴,還有誰賣命打仗呢?

  • 6 # 世界全史羅銳

    公元前403年年,周威烈王分封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戰國時代正式拉開序幕,經過200年的割據紛爭,最後以七雄併入於秦而結束。然而實際上戰國初年,七雄之中最強的並不是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而是魏國。魏文侯最早重用李悝,施行變法。政治上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實行盡地力、平糴法,獎勵耕戰,嚴刑峻法。使魏國迅速走上國富民強的道路(後期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都是以魏國的李悝變法為藍本)。同時,由吳起組織訓練的精銳步兵“魏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堪稱戰國最強步兵,曾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勢的輝煌戰績,連悍勇無畏的老秦人都屢屢敗於魏武卒之手。那麼如此強盛的魏國為什麼在後期,僅三個月就被秦軍水淹大梁,破城滅國了呢?

    和其他五國滅亡存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魏國衰亡的最主要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人才的流失。戰國時期,人才分佈並不均勻,比如韓國多出思想家,如韓非、申不害,趙國多出名將,如廉頗、趙奢、李牧等等,而魏國早期的人才是最多最完備的。但是有人才不能盡用,甚至猜疑迫害使其為敵服務,正是導致魏國衰敗直至滅亡的最根本原因。

    那麼魏國究竟流失了哪些著名人才呢?我們簡單盤點一下

    一、兵家亞聖:吳起

    吳起是戰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聞名天下的“魏武卒”正是由吳起組織訓練出來的。吳起在魏國任主將時,率軍攻打秦國,盡奪河西之地,並將奪取的土地設立為西河郡,駐守在那裡。不甘失敗的秦國派出50萬大軍攻打西河郡,吳起僅用5萬魏武卒,敵軍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大破秦軍。使秦國不敢正視河西。吳起不僅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同時還是一位政治家,後來受到魏武侯猜忌的吳起,跑到楚國,主持了著名的吳起變法,使得楚國實力大增。那麼吳起為什麼會被猜忌呢?相傳魏文侯之後,魏武侯繼位,魏國的丞相王錯,嫉妒吳起才能,一方面向魏武侯進讒,讓魏王將公主嫁給吳起,另一方自己帶著妻子和吳起出遊(王錯的妻子是公主),故意讓妻子表現出飛揚跋扈的樣子,使吳起厭惡。等到魏武侯要將另一位公主嫁給吳起的時候,吳起一口拒絕,繼而受到魏王猜忌,便逃離了魏國。

    二、變法達人:商鞅

    商君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秦國正是由於著名的商鞅變法,廢除貴族世襲,重賞軍功,獎勵耕織,嚴明律法才使得秦國真正走向崛起和吞併天下的道路。商鞅是衛國人,一開始在魏國效力。魏名臣公叔痤死前曾向魏惠王諫言“衛鞅是天下奇才,請大王重用他,如果大王不能重要他,一定要殺了他,不能讓他去他別的國家。”但是魏惠王沒有聽從公叔痤的建議,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死他,反而讓其逃到秦國,幫助秦國走向了富強之路。

    三、兵家次聖:孫臏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人,後世稱其為次聖。孫臏本來和龐涓都是鬼谷子的徒弟。龐涓出師之後去了魏國,為魏惠王效力,並將自己的同窗孫臏也招至魏國。但是一方面魏王並沒有重用孫臏,另一方面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高於自己,設計陷害使他遭受臏刑,成了殘疾人。孫臏無奈逃到了齊國,得到齊威王重用,先後經歷圍魏救趙,馬陵之戰,不僅逼得龐涓自殺,還消滅了魏國十數萬大軍,使得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四、秦國名相:范雎

    范雎看起來似乎比前面三位名氣稍微小一點,但是實際上這個人對戰國後期的格局影響極大。因為他向秦昭襄王提出了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對外政策:遠交近攻。秦國正是按照這個戰略總方針,一步步消滅了其他六國,所以范雎是一位頂尖的戰略家。但是范雎本來也是為魏國效力的,因為一次出使齊國的行動中,范雎得到齊王重視,而被同僚汙衊為通敵叛國,幾乎被活活打死。最後透過裝死逃到秦國的范雎很快得到秦王重用,為秦王制定了遠交近攻這一吞併天下的總方針。

    綜上所述

    本來強盛的魏國,曾經擁有很多頂級人才:吳起、孫臏堪稱軍事奇才,商鞅、范雎的流失更使得魏國的對手秦國變得空前強大。這麼多頂級人才的流失,魏國的衰敗幾乎是必然的。所以到秦始皇下令攻魏時,秦軍只用了三個月,就將魏國都城大梁攻破,史書記載“秦灌大梁,擄王假,遂滅魏”。擁有一手好牌的魏國,就這樣一步步浪費了自己的王牌,最後被秦國所滅,為萬世貽笑。

    作者最新文章

    《三國演義》5大不合常理的硬傷,你知道幾個如何客觀評價三國正史中的關羽?歷史上,曹操陣營的荀彧真的是忠於漢室的嗎?

    相關文章

    鬼谷子識人術:這三種人看似無害,實則心術不正,切記不可深交史上最厲害的四大陽謀,對方明知道是計謀,卻又不得不執行戰國時期,有個身殘志堅的軍事家,你知道他是誰嗎?通鑑謀略:關於權力基礎穩定的2個關鍵點!

  • 7 # 天道酬勤向陽而生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士—《荀子.議兵》這是史書對戰國後期“魏武卒”和“秦之銳士”的概括。但綜合來看,魏之滅亡不在“魏武卒”之過,而在於當時魏國國君對士人的猜忌以及人才流失等原因。魏國滅在“士人的魔咒”上。

    題目提到魏武卒,咱們就先了解下魏武卒。魏武卒是魏文侯時期,由“西河流派”的吳起而組建的。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特種部隊。魏文侯魏斯初期大力啟用士人集團,開啟了平民晉升的道路,做為“西河學派”的天才人物吳起開始走上了政壇,吳起是出色的政治家 改革家 軍事家,經過他的訓練魏國“魏武卒”開始誕生,也是魏武卒成就了吳起的戰神之名。這是“魏武卒”最強盛的時期,未有之軍隊可以匹敵。

    魏文侯重用士人,開變法之先河,成就了他戰國時期霸主的地位。但是魏文侯始終不相信平民出身計程車人。導致了後期魏國國君對士人態度也是不能完全相信,魏武候時期吳起依然沒有做到理想的“相邦”職位,由於吳起功高蓋主最後只能遠走楚國。魏國也失去了這樣一個經天緯地的大才。

    同樣魏國趕出計程車人還有“商鞅”“孫臏”等大才。而正是這兩個大才最終滅了魏國魏武卒,孫臏被魏國大將龐涓所害,逃往齊國,孫臏依然是一個經天緯地的軍事奇才,孫臏經過“圍魏救趙”等打敗魏國,使魏國魏武卒氣勢受挫。

    而同時同樣去往秦國的商鞅也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啟變法,“秦之銳士”開始強勢的登上了舞臺。經過商鞅變法秦國銳士渴望戰爭,因為只有戰爭能換來軍功獎賞,秦國開啟了軍功晉升的道路,所有後期的魏武卒遇到秦國的銳士根本是不可敵的。

    魏之強勢崛起源於“西河流派”計程車人集團,但是魏國國君又不能完全信任平民出身計程車人集團,導致很多經天緯地的大才流失去了其他六國,也都成了魏國的敵人。做為戰國時期的“人才輸出地”魏國亡於打不破的“士人魔咒”。

  • 8 # 歷史大片

    魏武卒在魏惠王開始走下坡路,國力不濟,大將缺失,先後失去犀首,龐涓等知名將領!

    秦國崛起,商鞅變法,富國強軍!

  • 9 # 煙雨任青松

    這個問題問得好,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以下幾個問題。

    1、宋朝有岳家軍,為什麼還是被元朝滅掉了?

    2、明朝有戚家軍,為什麼還是被清朝滅掉了?

    3、清朝有八旗軍,為什麼還是被革命黨推翻了?

    很明顯,大家可能已經明白了我想要表達的東西,就是在國家/王朝滅亡的時候,他們最精銳的軍隊早已經不復存在,即使還有,也已經腐朽不堪,沒有戰鬥力,無法擔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

    那麼,回到問題本身,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解釋:

    第一:魏武卒成立於戰國早期,由吳起訓練而成,魏國早期能稱霸諸侯,也是因為魏武卒的強大戰鬥力:有”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戰績。

    但是,經過馬陵之戰、桂陵之戰以及後續的諸侯混戰,魏武卒元氣大傷,到了戰國晚期,魏武卒已經摺損殆盡,不成氣候。

    第二:魏武卒的強大跟強大的國力是分不開的,隨著魏國的不斷敗績,國力也不斷衰落,到了戰國晚期,根本難以支撐起成本高昂的軍隊開支。

    我們可以看看魏武卒的待遇:首先魏武卒可以分得百畝的土地,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

    面對如此高昂的成本,魏國最強盛的時候也不過維持了二十萬魏武卒,更何況晚期的魏國呢?

    第三:魏武卒的兵員很難得到有效的補充。"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士兵要披三重甲,持戈配劍,操12石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

    因此,魏武卒要經過充足的物質保障,充足的時間鍛鍊,甚至要經過實戰的殘酷檢驗,這些要求下來就不是晚期的魏國所能承受得起的。

    軍隊是國家的保衛者,國家是軍隊的堅實後盾。

    軍隊沒了戰鬥力,就無法保衛國家;國家衰落了,也就無法支撐得起軍隊建設。

    因此,沒了魏武卒的魏國就是沒了牙的老虎,滅亡也就是理所應當的啦!

  • 10 # 當代曹植

    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

    魏武卒在吳起出走後,就開始走下坡路。特別龐涓死了之後,基本就變成了等於混吃等死的公務員。

    魏武卒是需要有實力的將領來帶領才能發揮實力。

    當魏武卒外戰常敗,還拿高工資,久而久之,國家不願意養這樣的廢物。

    魏武卒選拔太過嚴苛,魏國是舉全國之力選拔出了最出色的壯士入伍,建起了魏武卒,一旦被殲滅後,一時間再難以補充到足夠的兵源。

    魏武卒之所以如此賣命,是因為待遇優厚,吳起出走後,魏武卒又淪落為軍事農奴,還有誰肯賣命?

  • 11 # 小太陽D

    魏武卒被秦國擊敗,主要原因用一個詞概括就是此消彼長,再加上商鞅一定的戰略規劃,導致魏武卒徹底失敗,也成就了秦國銳士的無上威名。

    此消彼長其實分為兩個方面,其一就是士兵的數量和質量

    魏武卒之所以厲害就是因為在魏武卒選拔的時候,最基礎的要求是能夠拉滿十二石的弓,並且可以揹著五十支箭矢,再裝上能吃上三天的糧食負重行軍,半天內可以步行前進百里的路程。選拔要求高的同時,對於入選的魏武卒賞賜也很高,首先會分給他們一百畝的土地,同時還會免除全家的稅賦,可以說是十分優渥了,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支底子雄厚的魏武卒就此誕生。

    魏武卒成名之戰就是和秦國的陰晉之戰,雖然當時秦國徵集了五十萬的農夫雜役,但仍然是五十萬的軍隊,可是魏武卒在吳起的帶領下憑藉五萬的數量,在敵我數量比為十比一的情況下將秦國五十萬士兵擊敗。

    但是成也入選條件,敗也入選條件,從入選條件就可以看到魏武卒計程車兵們都不是普通人,所以裝備到糧食都是上上之選,這就導致魏國的軍隊開支十分大。而在吳起離開魏國以後,魏武卒便開始敗落,戰鬥力逐漸下滑,開始在戰爭中出現大規模損失。

    再加上魏惠王時期,魏國軍隊的戰敗開始更加頻繁,魏武卒的損耗速度更快,魏國軍隊的實力也開始出現了大規模下滑。公元前354,魏國與趙國在邯鄲城下血拼,之後又在桂陵之戰中敗於齊軍。公元前341年,魏國又與韓國血戰,之後在馬陵之戰大敗,十萬魏軍死傷,主將龐涓戰死。兩場戰爭下來,威武卒元氣大傷。數量急劇下滑再加上得不到有效補充的情況下魏武卒戰鬥力自然不如從前。

    而秦國呢,在這個時候卻慢慢的發展,成為了大國,軍隊數量也慢慢的提升,首先在數量上就不弱於魏武卒了。

    其二則是士氣

    戰鬥時期,士氣是十分重要的,想當年項羽破釜沉舟硬是得到了一線生機。魏武卒在接連失敗的情況下,士氣大不如從前。再加上魏國國力下降,之前允諾的賞賜慢慢的縮減導致魏武卒戰鬥力下降的更多。

    反觀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設立了二十等爵位,秦國的將士想要得到魏武卒輕易就能得到的賞賜就需要戰場上努力殺敵,在他們眼中,魏武卒不僅是敵人,更是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的功勳值,自然在和魏武卒拼殺的時候要拼命了。

    雙方士氣在交戰前就處在不同階層,這怎麼打贏?

    還有就是靠著商鞅的一些小套路了

    當年商鞅攻魏,魏國公子卬領兵迎戰,其實這次雙方的戰鬥是不公平的,沒有拉開陣仗。因為商鞅與公子卬是舊交,兩軍交戰之前,商鞅就以議和為名,騙公子卬進入到秦國大營,然後就把他扣押在大營,之後趁魏軍群龍無首之際,打破魏武卒。

    在之後的雕陰之戰雙方算是真正的擺起陣仗正面對決,雖然雙方人數都是十萬左右,但是魏武卒最終還是沒有打過崛起的秦國銳士,最終被斬首八萬餘人,主將被俘,導致魏武卒算是正式的退出了和秦國銳士征戰的舞臺。

  • 12 # 自由之神1213

    魏武卒作為戰國軍事家吳起一手打造的精銳部隊,其戰鬥力非常驚人,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戰績,這與魏國率先變法綜合國力的提升是密切相關的。魏武卒的最終覆滅與其創立選拔的標準、魏國的地理位置、魏國戰略的失誤以及綜合國力下降均息息相關,是一個長期發展演變的過程,最終被秦國所滅只是表象。

    選拔標準嚴苛很難快速補充兵源

    吳起作為戰國著名的軍事家,對於選拔士兵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提出兵不在於多而在於治,他建議魏文侯用新的標準選拔士兵,透過嚴格訓練從而打造出一支精銳部隊,類似於現代的特種部隊。

    《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意思就是合格的魏武卒能夠在穿好三重甲、帶齊弓弩、利劍和長戟,並帶著三天口糧的情況下,一天急行軍50公里。但是一旦入選,國家給的福利待遇也很好,全家不用交稅,還給獎勵土地和房子。再加之士兵裝備精良,加之訓練有素,因此戰鬥力非常強悍。

    但是選拔標準高也具有雙面性,士兵的訓練和武器裝備成本很高,吳起創立魏武卒的時候,魏國經過李悝變法,國力強盛,可以負擔起魏武卒的高額的軍費開支。後期魏武卒在龐涓的率領下在桂陵和馬陵接連被齊國伏擊,魏武卒損失慘重,龐涓更是在馬陵之戰中戰死,作戰經驗計程車兵損失慘重。此時魏國國力已經衰退,已經難以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重新訓練新兵需要數十年,此時周邊的秦國、齊國均經過變法,國力大增,魏國很難再有精力和時間去培養精銳的武卒。

    魏國地處中原四面受敵

    魏國鼎盛時期主要佔據現在的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和陝西東部地帶,處於中原地帶,除了與北方的燕國沒有接壤,與秦、趙、韓、楚和齊均接壤,魏文侯時期變法後,接連擊敗秦、楚和齊國,不斷開疆拓土,一躍成為中原霸主。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在位25年,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繼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並不斷東征西討,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其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戰國是弱肉強食的時代,各國君主眼見魏國變法強大,也爭相效仿魏國相繼進行變法,魏惠王時期,秦國任用魏人衛鞅進行變法,國力大增,齊威王也在國內整肅吏制變法圖強,韓國任用申不害為相進行變法。

    魏國長期與周邊國家征戰,奪取各國領土,積怨較深,魏武卒雖然強悍,樹敵太多,當其它國家國力提升後,魏國同時抵禦各國進攻就很吃力了,在各國的不斷進攻下,魏武卒不斷消耗,魏國霸權也慢慢衰落。

    戰略的失誤導致魏武卒消耗殆盡

    公元前343年,魏國稱王,韓國不從。次年,魏國出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聽從孫臏的謀劃,待魏韓鷸蚌相爭後再收漁人之利。等兩國元氣大傷時,命田忌為帥,孫臏為軍師,再一次施展圍魏救趙的計策,直接攻打魏國,逼迫魏國軍隊回國馳援。孫臏抓住魏軍戰力強悍輕視齊軍的弱點,向魏軍示弱,引誘魏軍深入通道狹窄林木茂盛的馬陵道,並事先埋伏一萬名弓箭手,魏軍果然中了埋伏,最終損失10餘萬人 ,魏國實力急劇受損,魏武卒也元氣大傷,秦國和齊國稱霸的時代拉開序幕。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大將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發動了殲滅韓魏聯軍的作戰,史稱“伊闕之戰”。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單獨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吸引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倉促應戰後慘敗。韓軍震懾,且側翼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餘人,攻佔伊闕,經過此戰魏武卒幾乎消耗殆盡,魏國再也無力單獨抵禦強大的秦國。

    經過這兩次大戰,由於戰略上輕敵和不能與盟友同心協力,分別被齊國和秦國擊敗,使得魏國軍事實力極大受損,最終導致滅國。

    魏國國力的衰退無法維持魏武卒高昂的軍費

    魏武卒採用募兵制,創立之初便是依託魏國強大的國力,對國家實力要求較高,一旦國家實力受損,將會難以為繼。且隨著士兵年齡增加戰鬥力急劇下降,由於待遇優厚,一旦死了就沒俸祿了,時間久了打仗都不太會盡全力。隨著戰國中期魏國戰略上的失敗,樹敵眾多,政治黑暗,體制落後,國力逐漸衰落,魏武卒也漸漸被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銳士光芒所掩蓋。

    任何優秀的軍隊都不能脫離國家而單獨存在,戰爭說到底拼的是綜合國力,軍事實力只能佔的一時的上風,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力作為後盾,終究會以失敗而告終。

    總結:綜上所述,任何強悍的軍隊都是以的強大國家作為後盾,開明的政治環境和雄厚的經濟基礎不可或缺,魏武卒的創立、鼎盛和衰敗都與魏國的綜合國力的演變息息相關,最終被秦國所滅,只能說明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及後邊幾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國力急劇增強,被秦國所滅是歷史大勢所趨。

  • 13 # 風戲垂鈴

    首先,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 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

    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 重灌步兵為主,《 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成為當時世界上步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軍隊。

    至於為什麼魏國有魏武卒,依舊還是被滅,跟後期的政治體系也是有關的。

    且不說建造魏武卒的費用多少,由於後期的政治昏暗,加上連年征戰,導致體制衰落,國力也衰弱,從而使得魏武卒漸漸的退出了舞臺。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國家也是一樣,沒有賢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沒有文能治世,武能安邦的賢臣輔佐,再好再美的錦繡河山亦不能長久,更何況軍隊。

    在魏惠王時期的魏國就是這樣,魏罃棄衛鞅不用,致使衛鞅衛鞅為秦所用。衛鞅在秦國得到重用,實施嚴刑峻法,重農抑商,還改革戶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等。經過兩次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強國。

  • 14 # 一世嘉文

    君主決定盛衰的年頭。

    魏武卒有一個強勢和衰落期。

    魏國最強盛的時候是魏文王時期,魏文王在用人方面大膽而全面,實用性和“導向性”兼具。

    吳起就是其中的一位,名聲不好,好色而貪利,優點是能打!文韜武略超絕一時。

    魏文侯敢於啟用這樣的人,並駕馭得當,吳起親手打造魏武卒,在當時可以說是超前的。

    魏武卒的戰力十分厲害,憑藉魏武卒,吳起連年碾壓秦國,將秦國的國土壓縮在壓縮。直到秦國不敢東向,吳起才命人修建長城,直接把秦國和中原隔離管理。

    然後,魏國的魏武卒橫掃諸侯,無人能敵。

    魏文侯離世,魏國的繼任者魏武王不能駕馭吳起,吳起憤然離開魏國。

    吳起的離開並沒有對魏武卒的戰力產生太大的影響,因為,魏武卒制度,已經成熟,就像之後商鞅在秦國死去,商鞅的制度依然讓秦國受益一樣。

    所有魏國的戰力一直保持近百年,直到龐涓來的魏國的時候,魏國雖然大不如前,但依然能夠威震諸侯,龐涓也帶著魏武卒取得了可觀的戰績。

    孫臏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魏武卒的命運,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魏武卒喪失殆盡。

    要知道魏武卒的養成需要大量的財力,人力。魏國從此不衰落。

    白起,伊闕之戰,斬殺二十萬韓魏聯軍,魏國徹底淪為魚肉。

    秦國幾乎連續出現幾代國君厲害的國君,加上白起的橫空出世。秦國儘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位置,蜀中的糧倉,秦國在戰勝趙國後,統一的大勢已經不可阻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坡全肘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