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涼縣令
-
2 # 大漢校尉
隋朝建極後,因突厥侵掠內地,隋文帝遣將征討,適逢突厥遭饑荒內亂,遂稱臣於隋。在突厥的內部矛盾和隋文帝的軍事打擊下,突厥分為東西二部。隋煬帝時,突厥復叛,而隋朝也在群雄並起中滅亡。
隋末群雄逐鹿時,多稱臣於突厥,以期得到突厥的幫助。唐高祖李淵起兵時就曾稱臣突厥。唐朝建極後,突厥又屢次入寇。
唐太宗時,趁東突厥內亂,派大將李靖率軍一舉攻滅之,俘虜其頡利可汗,將其部眾安置於朔方,建四州二都督府管理。武則天時,東突厥復叛,唐玄宗時,與回紇聯兵攻滅東突厥,將其地盡歸回紇。東突厥遂滅。
西突厥則在唐高宗時,由大將蘇定方率軍剿滅。西突厥之處月部先臣屬回紇,後臣屬吐蕃,因吐蕃懷疑其有貳心,又臣服於唐,自命為沙陀。唐末,沙陀突厥助唐平叛有功,賜其主國姓為李。五代時,沙陀突厥李存勖建後唐,石敬瑭建後晉,劉知遠建後漢。五代中有三代是沙陀突厥所建,可見其勢力之大;但他們往往自稱為漢人,石敬瑭以出賣燕雲十六州並自稱兒皇帝為代價,換取契丹支援他稱帝,也被歷來的史書罵為漢奸,又可見沙陀突厥漢化之深,他們後來大概也全體漢化了。
突厥殘部西遁,後來消滅了東羅馬帝國,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即今土耳其的前身。
-
3 # 設計師講歷史
唐朝剛剛成立時,突厥是其面臨的首個大敵。突厥軍隊甚至還兵臨長安附近,以“二可汗兵百萬,今至矣”對唐朝進行軍事威脅。
據《新唐書》載,突厥阿史那氏,蓋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陽,臣於蠕蠕(柔然),種裔繁衍。至土門,遂強大,更號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其地三垂薄海,南抵大漠。
土門,即阿史那土門。552年,其率部擊敗了柔然,突厥汗國自此崛起,並迅速統一了漠北。
北齊、北周時代,突厥軍事勢力已經能夠影響到中原。隋朝建立後,突厥分為東西兩部,但兩部都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僅東突厥就能對隋朝施加壓力,一直到唐朝成立後,東突厥依然威脅巨大。
唐太宗貞觀貞觀三年(629年),詔幷州都督李世勣出通漠道,李靖出定襄道,左武衛大將軍柴紹出金河道,靈州大都督任城王道宗出大同道,幽州都督衛孝節出恆安道,營州都督薛萬淑出暢武道,凡六總管,師十餘萬,皆授靖節度以討之。
這次大戰,一戰而滅東突厥,自此唐朝北境的巨大軍事威脅消除。但隨著唐朝經略西域的開始,西突厥成為了唐朝直面的強大對手。
一:遠交近攻
西突厥的領土範圍東即突厥(東突厥),西雷翥海,南疏勒,北瀚海,直京師北七千裡,由焉耆西北七日行得南庭,北八日行得北庭,與都陸、弩失畢、歌邏祿、處月、處蜜、伊吾諸種雜。
其大致的分佈區域在今中亞靠北一些,當時的軍事實力能夠輻射到西域諸國和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河中諸國。
唐朝建立時,西突厥為統葉護可汗統治,其“勇而有謀,戰輒勝,因並鐵勒,下波斯、罽賓,控弦數十萬,徙廷石國北之千泉,遂霸西域諸國”。
因為當時東突厥和西突厥並不和睦,反而攻戰不休,因此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唐朝和西突厥建立了關係,統葉護可汗甚至向唐朝求婚,以求建立聯姻關係。
唐高祖徵求群臣意見:西突厥去我遠,緩急不可杖,可與昏乎?大臣封德彝說:計今之便,莫若遠交而近攻,請聽昏以怖北狄,待我既定,而後圖之。
可見此時的唐朝已經有了進一步圖取西突厥之意了,只不過在有著東突厥這個大敵的現狀下,對西突厥採取遠交近攻的手段罷了。
但既準婚事,就要有所行動,於是以高平王李道立到西突厥細談。統葉護可汗大喜之下,獻萬釘寶鈿金帶、馬五千匹以藉約。
不過東突厥隨後犯邊,控制了唐與西突厥的來往要道,再加上統葉護可汗生病後國內發生政變,其死於莫賀咄之手,因此這場聯姻才沒有取得成效。
唐太宗繼位後,僅僅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就攻滅了東突厥。隨著北部邊境這個大敵的消失,唐朝便有很大的餘力經略帝國的四周了。
640年,唐軍攻滅高昌國,在其地設定西州都護府,同年九月又在交河城設定安西都護府。自此,唐朝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域,而這裡原是西突厥的勢力範圍,唐朝與西突厥的交鋒已經不可避免。
二:輕取西域
640年安西都護府的設定是唐朝正式經略西域的開始,但其治所交河城在今吐魯番地區,根本起不到遙制西域的目的,僅僅是一個橋頭堡而已。
當時的西域有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稍大的小國,以及真的很小的小國,如精絕國等,其大多依附於西突厥。西突厥雖然不在西域駐兵,但卻能影響當地的軍政生態。
安西都護府設立後,因焉耆與西突厥關係甚密,都護郭孝恪請求發兵。獲准後,郭孝恪以西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出銀山道,夜襲其(焉耆)王龍突騎支,虜之。
647年底,以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率三總管兵以伐龜茲。第二年,昆丘道行軍總管已更換為阿史那社爾,副總管為安西都護郭孝恪,唐軍擊敗了龜茲軍隊,佔領了龜茲城。
但是唐軍主力出城繼續進軍後,龜茲國相那利又發動餘眾叛亂,而郭孝恪大意,僅以千餘人合戰,最終中流矢卒,子待詔亦歿。將軍曹繼叔進兵,才又控制了局勢。
此後,唐朝將安西都護府的治所改到了龜茲城,自此開始了唐朝對整個西域的統治。
那麼這一過程中,西突厥哪裡去了呢?其實在這20年的時間中,西突厥早已亂成了一鍋粥。
統葉護可汗是627年被殺的,其死後莫賀咄成為屈利俟毗可汗。統葉護可汗的勢力又擁立其子咥力特勒為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西突厥分裂,兩部紛紛向唐朝示好。
唐朝攻滅東突厥之際,西突厥兩大可汗也在內戰,最終以肆葉護可汗得勝而告終。肆葉護與薛延陀作戰失利後,與部下矛盾激化,其死後,西突厥擁立泥孰為咄陸可汗。
咄陸可汗死後,其弟繼位為沙缽羅咥利失可汗,因內部不穩定,也向唐朝求婚,但是唐太宗慰而不俞。
沙缽羅咥利失可汗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分西突厥為兩廂十部:右五咄陸部,置五大啜,居碎葉東;右五弩失畢部,置五大俟斤,居碎葉西。其下稱一箭曰一部落,號十姓部落雲。
但部落雖成,西突厥卻內亂再起,最終又分裂為兩部,咥利失可汗僅能控制一部分,也有南庭可汗之稱,另一部則為乙毗咄陸可汗統治,也稱為北庭可汗。咥利失可汗後來被打跑到了河中國家拔汗那,並死在了那裡,其子繼位為乙屈利失乙毗可汗。這個可汗繼位後馬上也死了,又擁立了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但沙缽羅葉護可汗又被北庭可汗打敗而殺。
而在西突厥內亂不休的時候,唐朝已經在西域完成了基本佈局。
乙毗咄陸可汗在擊敗了南庭對手後,又對吐火羅等國用兵,並出兵唐朝已經控制的伊州。
安西都護郭孝恪以輕騎二千,自烏骨狙擊,敗之。乙毗咄陸可汗以處月、處蜜兵圍天山而不克,孝恪追北,拔處月俟斤之城,抵遏索山,斬千餘級,降處蜜部而歸。
這是唐軍與西突厥主力部隊的首次大規模交手,獲得了全勝。而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失敗後,內外交困部眾迅速叛離。
西突厥中的弩失畢部遣使到唐朝,唐太宗派通事舍人溫無隱,持璽詔與國大臣擇突厥可汗子孫賢者授之,最後擁立了乙毗射匱可汗。
西突厥可汗既為唐朝所擁立,後者便向唐求婚。此時的唐朝已經控制了西域,於是唐太宗下令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波、蔥嶺五國為聘禮,同意聯姻。
但是恰逢此時,唐太宗駕崩了,隨後阿史那賀魯的叛亂使得這場聯姻告吹,同時也改變了唐朝與西突厥的關係。
三:大戰開始
阿史那賀魯,突厥室點密可汗的五世孫,原為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的大將。乙毗咄陸可汗戰敗後,阿史那賀魯率數千部下投降了唐朝。
其投降時,唐朝正在圍攻龜茲,於是任命阿史那賀魯為總管參與了戰事,戰後封為瑤池都督府都督。
唐太宗去世後,阿史那賀魯叛亂,自號沙缽羅可汗,統咄陸、弩失畢十姓。其控制西突厥後引兵進攻唐朝的庭州,敗數縣,殺掠數千人去。
唐高宗以左武衛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弓月道行軍總管,右驍衛將軍高德逸、右武衛將軍薩孤吳仁副之,發府兵三萬,合回紇騎五萬擊之。
這裡我們有必要提一下唐朝當時在西域的駐兵策略。
注:圖源於布哈林
當時唐軍在安西已有駐軍,但是由於補給困難的原因,其常駐兵力只有數千人。這數千人都是精兵,而且可以徵調當地的兵員參與作戰,因此一般性戰事足以應對。
但唐軍如果要大規模進軍的話,則要從內地發兵,一般兵力規模為數萬。
這次唐朝第一次徵發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即發唐軍三萬人,此外還有回紇等可徵調的力量兩萬人,應當說陣容還是很大的。
關於這次作戰,大臣駱弘義獻計:
賀魯保一城,方寒積雪,謂唐兵必不來,宜乘此一舉滅之。遷延及春,且生變,縱不率連諸國,必遠跡遁去。且兵本誅賀魯,而處蜜、處木昆等亦各欲自免,若留不進,彼與賀魯複合矣。
今雖嚴冬風勁,兵苦皸墮,又不可久留費邊糧,使賊得堅黨附、賒死期也。請寬處月、處蜜等罪,專誅賀魯,除禍務本,不可先治枝葉也。願發射脾、處月、處蜜、契苾等兵,齎一月食,急趨之,大軍住憑洛水上為之景助,此驅戎狄攻豺狼也。且戎人藉唐兵為羽翼,今胡騎出前,唐兵躡後,賀魯窮矣。
這段話很長,但卻很重要,其關鍵有兩點:
第一:現在本不是進軍的最好季節,但是阿史那賀魯也會大意,如果出兵可收出其不意之效,一方面在對方形成氣候前予以剿滅,另一方面也能省些錢糧;
第二:要分化西突厥各部,孤立阿史那賀魯的勢力,然後以歸附的西突厥兵為前導,唐軍在其後,以收驅戎狄攻豺狼的效果。
說簡單點就是,要以最小的代價贏得最大的勝利,這也是唐朝經略西域的最重要一條準則。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阿史那賀魯的號召力出乎唐朝預料,駱弘義的獻計沒有全部得手。而之所以詳細介紹其計謀,主要是之後唐朝對西突厥區域的治理大抵是採用了這一基本方針。
-
4 # 風和日麗校園風光
唐貞觀年間,西突厥欲獨霸西域,並且出兵攻打伊州(今新疆哈密),而唐太宗李世民想經略絲綢之路,雙方戰略上出現衝突。而西突厥進犯在先,唐具有戰略主動權。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派兵出擊西突厥,開始了對西突厥的討伐,到唐顯慶二年(657年),唐先後四次出兵,直到最後一次才完敗西突厥,滅亡西突厥,完全控制西域,實現了李世民的戰略意圖。
唐顯慶二年正月二十一日(657年),唐高宗遣伊利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率領唐兵、回紇兵一萬人從北道出擊西突厥(這是第四次用兵,也是最後一次);又遣西突厥歸順部將領從南道進軍,負責招收西突厥餘部。分化、瓦解、招降西突厥大部分依靠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的餘威。
蘇定方制定分化瓦解西突厥各部,達到削弱敵人壯大自身的目的;重點進攻沙缽羅汗王,達到斬首的戰略目的,從而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在貫徹這一戰術方針情況下,蘇定方一路凱歌長驅直入招降許多西突厥部落,使他們為唐而戰,斬俘數萬人。唐顯慶二年十二月,沙缽羅汗王見蘇定方所部不過萬餘,便在今額爾齊斯河上游包圍蘇定方。面對敵強我弱,蘇定方沉著冷靜,命令步兵固守南部高坡直面敵人,以長矛固守誘敵;自己率領騎兵隱匿北坡,尋找戰機伺機而動。沙缽羅汗王輕敵之下,連續對南原唐軍進攻三次,《曹劌論戰》有云:一鼓盛,二鼓衰,三鼓竭。三攻不得之下,西突厥軍士氣低下,戰力萎靡,蘇定方等的就是這一時刻,瞬時唐軍爆發,西突厥軍大敗,蘇定方揮軍斬俘敵軍數萬,沙缽羅敗逃。轉守為攻的唐軍氣勢如虹,在蘇定方鼓動下,不畏暴雪,出敵意料追擊200餘里,次日在金牙山(今中亞塔什干)大敗沙缽羅,完全出敵意料情況下斬俘數萬,沙缽羅僅帶少數親隨敗逃石國。至此沙缽羅汗王主力軍基本消滅,西域完全控制在唐朝手中,西突厥基本敗亡。最後,石國誘捕沙缽羅汗王並獻給唐朝,西突厥滅亡。
歷經15餘年,唐太宗李世民經略絲綢之路的理想實現。至此,中國與西方再次透過絲綢之路溝通起來,中西方文化、經濟交流再次繁榮昌盛,為人類歷史上輝煌的唐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回覆列表
唐朝聯合什麼滅西突厥汗國?
唐朝聯合回紇還有西突厥叛部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正月,也就是二次西征剛剛結束的兩個月後,高宗就宣佈對西突厥發動第三次西征。
此次西征的主帥,就是曾經在二次西征立下戰功的蘇定方。
高宗為了確保第三次西征的勝利,唐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蘇定方擔任都督徵調回紇騎兵,從北線直接進攻西突厥,另一路由西突厥降將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步真為安撫大使,從南線西進,負責招撫西突厥舊部。
顯慶三年(公元658年),西突厥可汗被押送京師長安。
曾經強盛一時的西突厥汗國宣佈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