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城鄉結合部的說書人
雖然沒有匯率,但是有重量,有良幣和劣幣之分啊!所以三國不僅有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漢中之戰,合肥之戰,祁山之戰這些戰役的刀光劍影!還有貨幣之戰的角力!
三國戰爭的貨幣戰爭,始於漢末。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造成中原人口大量減少,經濟衰退。為了恢復經濟,擴充軍費,大佬們也是煞費苦心。
1, 董卓,先搶地主,拿到底牌再說
董卓為了解決了前期的軍費開支,壞五銖,鑄小錢開始,飲鴆止渴,涸澤而漁,後面民怨載道,完全失去了人心。為以後的徹底失敗埋下了伏筆。也揭開此後四百年貨幣大混亂的序幕。董卓成為三國時代第一個打貨幣戰爭的人,但是沒打好!
2, 曹魏,紛紛擾擾不如物物交換
曹魏佔據北方,受董卓五銖錢小錢破壞最大,為了穩定經濟,消除通貨膨脹,曹操一邊推出屯田制度,安頓流民,另一方面廢除董卓的小錢,恢復漢五銖錢,由於漢五銖錢市面留存率太少,一時間又出現通貨緊縮,導致錢貴物賤。估計是看一會膨脹,一會緊縮,麻煩乾脆不用錢了,所以黃初二年( 221年)曹丕下令:所有交易一律禁止用錢,百姓買賣貨物用糧食布帛當交易中介(歷史記載:“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經濟最先進的曹魏退到了物物交換的時代。但是,曹魏率先解決了貨幣問題,穩定了經濟,也為以後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3, 東吳,聰明反被聰明誤,劣幣驅良幣的受害者
東吳多銅礦,當年漢代初年,七國之亂的吳王就是有銅礦,有制幣權,所以敢和中央對著幹。所以東吳的錢都是高水準的,公元236年,孫權開始鑄造東吳版新錢,一出手就是高起點:大泉五百,一個抵五百個五銖錢,兩年後,又鑄行了“大泉當千”。懂經濟學的人都懂,劣幣驅良幣,況且你孫權還和蜀漢貨幣競賽,不斷的貨幣注水,自然而然,東吳的錢,流通不下去了。據考古發掘的東吳文武大臣的古墓中,有大量蜀漢“直百錢”本國貨幣反而不太多。皇叔確實有一手啊!
4,蜀漢,宏觀調控的好,奈何經濟體量太小,經不起風浪
蜀漢國小民稀,經濟體量小,卻是貨幣戰爭中最先獲利的一方。劉皇叔當初入川,為了解決軍餉問題,接受謀士建議:造幣,但是吸取董卓經驗,造好幣,高質量、夠分量,不能丟大漢的臉,但是要直百,就是一個新錢能當一百個五銖錢用。據考古測量,蜀漢“直百五銖”平均重量在 5 克左右,比普通五銖錢重了兩三倍,但價值卻高了一百倍。靠貨幣注水,劉皇叔收割了一波韭菜。如果不是東吳跟進注水,估計劉備,諸葛亮可以在吳蜀聯盟的幌子下,吸乾東吳。哈哈。。。這是後話。以後再聊。但是,蜀漢畢竟國小,而且沒有銅礦。而且貨幣戰爭的甜頭一旦嚐到,就難再收手了,所以蜀漢到滅亡都是通貨膨脹狀態,而且也引火到盟友東吳那邊。這麼看,魏國的物物交換,真是一個上上之策!
-
3 # 夏雨風
自有私有制社會形成後,人類就有了貨物交易制,國家形成後就有了商品買賣和貨幣交易。相傳中國很早就有錢莊之類交易場所,春秋戰國就巳經很成熟了貨幣制度。范蠡和呂不韋就是很大的商人。
秦始皇統一中國,更是同文字同度衡。經兩漢四百年,中國經濟模式早就統一丶定型了。三國時代,三國也會按市場規律隨行上市,各自制幣保護自己領地。在三國古墓中挖到各國銅板就是例證。
古代一般遵循自行生產丶自行消費的原則,否則就要發動戰爭,偷襲掠奪財富,這就是古代各國連年征戰的原因,或者朝貢丶或者吞併。
-
4 # 刀筆傳神
在漢代,人民的法定貨幣是以銅為原料製造的“五銖錢”。是由漢武帝劉徹發行並流通下來了,並得到了人民的認可。直到漢亡後三國開始,由於各國綜合國力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貨幣,它們是哪些呢?又是如何互相兌換的呢?
什麼叫好錢?什麼叫好的貨幣制度?就是錢的成色足,形制統一,不要老變。在魏蜀吳三國中都做的怎麼樣呢?讓咱們來仔細瞭解一下。
一、魏國:
在貨幣政策執行的最好的是魏文帝曹丕,他下令恢復使用百姓已經習慣了的五銖錢。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就因谷價猛漲,客觀上造成貨幣嚴重貶值,最後漲得五銖錢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沒辦法,只得下令廢掉五銖錢,讓老百姓以穀子和紡織品為貨幣。但時間長了,開始出現往稻穀裡摻水,把紡織品織薄的情況,魏文帝採取了嚴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間的貨幣“縮水術”。最後他只好召叢集臣討論,決定重鑄五銖錢。此後,曹魏就一直穩定的使用五銖錢。由於曹魏的幣值穩定,百姓們也安居樂業,國力就蒸蒸日上,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二、蜀國: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顯得很仁義,但在執行貨幣政策時一點也不仁義。劉備攫取財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大量發行貨幣,劉備所發行的每枚直百錢兌換當時流行的五銖錢一百枚。如果再直觀的講,政府隨意增發麵值一萬元的貨幣,老百姓手裡面值一百的錢就變相的貶值了。劉備正是透過這樣的方式,透過變相的掠奪老百姓的財富,來籌措自己的軍費。這樣做的後果無疑飲鴆止渴,後患無窮。
三、吳國:
比起魏的仁義蜀的不仁義,東吳就更加過分了。孫權鑄的錢,叫“大泉五百”,一錢頂五百錢!當時鑄錢也是銅不夠用,孫權就命令民間獻銅,酌量付給報酬。後來越搞越厲害,又出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滿手都是大錢,找零都沒法找。再說,好好的五銖錢,就換成這些“冤大頭”回來,誰幹?東吳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應激烈,堅決抵制,就是不用你這個“大泉”。最後逼得孫權下令收回大錢,不再鑄造。
按照三國這種貨幣政策,他們之間不可能有匯率產生,誰都不是傻子,就算有貿易存在,也可能是以物易物或者用貴金屬結算。 -
5 # 文廟山居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專門研究過貨幣的發展史,大致應該如下。雖然世界上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貨幣使用情況,但是總的趨勢是貴金屬貨幣為主要。貴金屬中金、銀為主要的貨幣,即勞動價值的尺度。然後銅、甚至鐵等,曾經成為輔助性貨幣。因為金在地殼表面分佈,如此之均勻,靠自然界的水運、火山、地震等稍為集中一些。金的採集只能是體力勞動,所以金成為最主要的價值尺度。銀子既是貴金屬,同時也起到金的輔助作用。因為銀子開採越來越機械化,所發銀子的價值變化較大。《紅樓夢》時代,金銀對比價值,大至1:10。現在可能一比幾十了。銅是稱職的輔助貨幣,它的價值由政府規定。鐵因為保管不容易,生鏽、損耗、重量大、價值低等因素,很少作為輔助貨幣。
但中國歷史上的宋朝,恰恰在四川把鐵作為輔助貨幣。因為四川亂世在前,治理在後,用鐵就可以限制四川發展。1973年,筆者在都江堰聚源公社5大隊,宋代導江縣衙門舊址。見到農民打沼氣池,挖出宋代的鐵錢幣。共幾籮筐上千鉈,大致每百個一鉈鏽成團。真真還沒有一塊銅或銀的錢幣。同時因為封建統治階級愚昧,山西太原最容易叛亂;但很不容易打下來,宋代太原被平毀。四川在中國古代,經濟曾經佔第二。有“揚一益二”的稱呼,即揚州為一,四川為二。四川為了發展方便,創造出世界上第一隻紙幣——交子。現在的紙幣價值由政府確定,當時的紙幣價值,由出名的商家決定。因為元蒙之亂,交子這種紙幣失傳了。現在聯合國懸賞,如果誰能找到、交出1張“交子”,獎勵1萬美元。三國時期各國貨幣應該都是貴金屬,在市場的作用下,其金、銀、銅的價值,應該都差不多。最起碼金、銀、銅在他們之間都是通用,不會有現在的匯率等矛盾。
中華各民族幾千年,特別是經過陸地、海上絲綢之路的集中,清代中期時世界70%的金銀,都集中在中國。之後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主要經過鴉片貿易,中國集中的金子、銀子,被搞出去70%!絕對數應該100億兩以上!明代、清代,官家對百姓的稅收都是銀子。清初大致100~200個銅錢,可以換1兩銀子。清中期後就要 1000多個銅錢,才能換1兩銀子。無形之中,群眾的負擔增加幾倍!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這也中國清代中期後,什麼白蓮教、太平天國、義和團都鬧出來的原因。現在社會出現弱智化傾向,有的文章動輒就說太平天國怎麼?如果沒有他們浴血奮戰!辛亥革命能夠那麼容易推翻滿清王朝?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天下的貨幣還是相通的,最重要的基礎錢幣,那就是漢武帝時期發明的五銖錢。這種錢的重量和它的價值相當,所以十分受到百姓們的青睞。
問題是董卓亂政以後,天下局勢發生了巨大的動盪。董卓為了大肆斂財,開始不斷鑄造劣質,也就是重量大小比五銖錢差的多,可是購買力卻能跟五銖錢相類似。
這麼一來朝廷所發的錢,就能夠大量搜刮百姓手裡的五銖錢。他們將五銖錢搜刮過去以後,熔掉繼續鑄造劣質錢幣,一個良幣可以鑄造三四個劣質錢幣,那百姓可就真的是被剝削慘了。
01曹丕所在魏國,索性開啟了以物易物的局面。曹操在位的時候,北方一邊是連年的征戰,一邊是物價飛漲的時代。可以說老百姓能吃上一口飽飯,這就證明你家是真的土豪。
這毫不誇張,因為董卓給東漢帶來的,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動盪,還有經濟上的崩潰。百姓手裡的錢,完全不值錢了。
法令苛酷,愛憎淫刑,更相被誣,冤死者千數。百姓嗷嗷,道路以目。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三國志》
過去一個五銖錢可以買仨饅頭。可是現在一百個五銖錢,才能買一個饅頭。為什麼?因為市面上有大量劣質的錢幣出現,他們取代了五銖錢的地位。
曹操在位期間並沒有根本性地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市場就讓市場自己去調控,總歸只要他不再鑄造劣質錢幣,時間會搞定一切。
到了曹丕時代,這種情況依舊在蔓延。曹丕堅持使用五銖錢作為官方貨幣,以此平息民心,堅決不鑄造劣幣來剝削老百姓。
所以民間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繼續用五銖錢購買商品,但是由於曹丕不鑄錢了,導致市場貨幣不夠用,糧食的價格根本就賣不上去。
還有一種情況,百姓們索性回到了原始時代,開啟了以物易物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最簡單明瞭的,他們不再相信朝廷的任何貨幣政策,感覺還是拿東西換東西實在點。
因此民間逐漸出現了等價交換的局面,比如說一頭牛可以換三隻羊,一隻羊可以換十隻雞等等。雖然這裡面會存在一些小矛盾,但是都可以調和,誰家都有吃虧和沾光的時候,也就不存在什麼大矛盾了。
02劉備到了蜀中,鑄造以一當百的直百五銖。劉備本來就是泥腿子出身,所以他的經濟基礎很差。又不能像曹操、孫權那樣,靠挖漢朝先祖們的祖墳來撈錢,所以劉備必須要想辦法掙錢才能維持集團的運轉。
當劉備打下益州以後,實在是沒錢了,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那就是劉巴。劉巴是個天才的剝削者,美其名曰三國蜀漢經濟學家。他告訴劉備,可以鑄造一種面值龐大的貨幣,以此換取老百姓手裡的五銖錢。再用換來的五銖錢,繼續大量鑄造面值龐大的貨幣,這麼一來老百姓手裡的五銖錢,豈不就都到了劉備的手裡?一語點醒夢中人,這就是直百五銖的來源。劉備所鑄造的直百五銖,其實就是一枚和五銖錢重量、大小類似的錢幣,但是它在面額上卻是五銖錢的100倍。也就是說一枚直百五銖,可以換取100枚五銖錢。這下子老百姓手裡的五銖錢,可就真的被劉備給掏空了。
就算是這樣,直百五銖,還是伴隨著蜀漢的衰弱而越來越輕薄,劉備這麼做的確富了自己,卻也窮了百姓。
同時因為這種鑄大錢的政策,使得直百五銖根本就走不出蜀地,也只能在蜀漢內部用用,在曹魏和東吳都不承認這種貨幣的實用性。
03孫權最沒良心,大泉五百,大泉當千都冒出來了。孫權看似佔據的地盤廣大,其實他也很窮的。當時江南地區多處還是蠻荒之地,根本不利於耕種,開墾的良田也不多,人口更是比不上北方中原地區。
可是我們都知道,孫權經歷了很多次大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對抗曹丕的戰爭等等,這些都需要花費大量金錢。那麼錢從哪裡來呢?他開始學習前輩們的生財之道,首先學習的當然是曹操,那就是盜墓的絕活。孫權盜墓掙不了多少錢,為什麼?因為漢朝大墓都在北方,分封到南方的諸侯王一般混的都不怎麼樣。於是孫權又開始向劉備學習鑄大錢,劉備的錢是一枚當100枚五銖錢來用,孫權就更沒良心了,直接造出了大泉五百,一枚錢當成500枚五銖錢來用,可是它的重量只有12銖。這還不過癮,此後孫權為了快速搜刮民間錢財,陸續鑄造了大泉當千,大泉兩千以及大泉五千這種喪盡天良的貨幣。
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詔使吏民輸銅,計銅畀直。設盜鑄之科。---《三國志》
這和如今的辛巴威就有點類似了,瘋狂印刷面額巨大的貨幣,以此降低老百姓們手裡錢幣的購買力。這麼個搞法東吳的經濟當然是要崩潰的。
赤烏元年春,鑄當千大錢。夏,呂岱討廬陵賊,畢,還陸口。---《三國志》
為此這種錢幣在東吳流行了10年左右,基本上就廢止了。倒不是說孫權突然變得有良心了,而是民間的財富已經被他搜刮的差不多了。眼看就要崩盤了,當然不能再玩下去了。
總結:三國之間,貨幣基本不流通。五銖錢始終是漢朝最重要的基礎貨幣,在民間可謂是廣為流傳。漢武帝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原因有很多,鑄造這種等價貨幣,便是其中之一,因為這實在是太有利於民了。
三國時期五銖錢在市面上是越來越少了,因為都集中到了領袖們的腰包裡。劉備用直百五銖搜刮了大量五銖錢,孫權用大泉五百等系列貨幣,把東吳老百姓口袋裡的五銖錢都掏空了。
相比較而言,曹丕的貨幣政策是最好的,他索性就不鑄造新貨幣了,讓大家以物易物也挺好,時間長了自然可以穩定物價,再慢慢發行五銖錢。
由此可見,三國之間貨幣是無法兌換了,劉備、孫權的大面值貨幣,到了曹丕那裡,簡直就是一個沒良心的笑話。若是真的有貨幣流通,那也只能用五銖錢作為流通貨幣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