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醫生講健康
-
2 # 開心無窮大
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抬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陳隋間,佛都徒假託關羽顯靈,在當陽首建關廟。唐建中三年,關羽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放進武廟,配享姜太公。 宋代以後,關羽便被帶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 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一朝,僅北京一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 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不然,在中國以至海外為何有這樣多的關公廟。
-
3 # 成功始於勤奮9
看過電影的朋友應該不陌生,每當劇中出現義結金蘭的畫面,供奉的都是關公,雖說是一種象徵,但是更多是對關羽的尊敬。民間野史中,關羽的傳說一直很多,他被後人認為是忠義、勇武的化身,在正史裡關羽的歷史評價同樣很高,作為三國中被神化最多的武將,他的封號更像是統治階級對平民的愚弄。在漫漫千年裡,只有關羽一個人漸漸走向神壇。
翻開歷史的篇章,在三國眾名人裡,除了關羽外,也就是諸葛亮的還有武侯祠現今還在流傳,那麼在三國裡論勇武不如趙雲、呂布,論謀略不如諸葛亮的關羽,為何只有他一人有這麼高的地位,其他人都沒有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關羽死後數百年內,他的生平事蹟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提及,從魏晉到南北朝,人們只是對其勇武進行稱讚,直到隋朝時期,隨著佛教的盛行,關羽才被奉為護法迦藍,也就是從此時開始,關羽的事蹟被廣為傳頌。
縱觀歷史,關羽的封神之路其實也並不順利,在宋朝時期,也就是佛道鬥爭最激烈的時候,關羽被封為道教的護法著,並被追封為王,實際上宋朝對這種追封比較隨意,連甘寧這樣知名度不廣的都被追封為王,關羽又何嘗不可?關羽真正走向神壇是在明清時期,雖然在明朝初期的洪武年間,類似關羽這樣兵敗的將軍被趕出廟堂,但在萬曆時期,受萬曆個人喜好的影響,關羽地位被拔高一截,與岳飛同稱帝君。直到清朝時期,努爾哈赤以三國演義為軍事啟蒙教材,受該書影響,關羽在滿清八旗士兵中的地位無限拔高,最終關羽在清朝統治階級的加封下走向了神位。
那麼在真實歷史上,關羽到底是因為什麼才被封神呢?首先關羽的勇武不可忽略,歷史上雖然在三國裡關羽的武力不如趙雲,呂布甚至馬超,但他也有誅顏良的戰績。再加上三國演義上的典故,什麼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文丑,五關六將,這都讓關羽的戰力無限增大。其二是謀略,真正歷史上的關二爺,戰力上沒多出色,但他的謀略還是很強的,他在攻打曹魏時,勢如破竹,他的水淹七軍戰例更是讓人津津樂道,若不是東吳背後捅刀,說不定其真能改變歷史走向,這也為他的事蹟增加了一絲悲壯的氛圍。其三則是他的忠義,雖然歷史上並沒有過五關斬六將,但真的存在關羽千里走單騎送嫂歸家,要知道此時關羽已被曹操封侯,他能拋下榮華富貴去投奔當時還未發家的劉備,足可見他的忠義。最後則是運氣,若無羅貫中的妙筆生花,關羽可能達不到現如今的地位,估計關二爺也想不到他能以這種方式名垂青史。
-
4 # 好奇觀古今
朝廷和百姓心中都需要唄,忠義在我們的文化裡有太重要的地位了。
從宋開始,出於宣傳忠君愛國思想和抗北模範人物,二爺被封公了。
後來政治界覺得“公哪夠意思啊”,就晉升為王了。
到後來的明朝,都離譜到封“關帝”了。最後全稱“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而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宗教團體,道家和漢傳佛教,都想推廣自己的學說,而關羽又符合自己又符合百姓還符合朝廷,就開始神話,佛家說關羽是伽藍菩薩,道家說關羽是關聖帝君,後來商賈和黑道供的是誰您也清楚的。
而且華人骨子裡都是有江湖習氣的,一個人就是壞事做盡但忠義二字在的話,還是會得到大眾的認可。比如跑到海島的運輸大隊大隊長。
-
5 # 玄武醬在等朱雀君
咱們一步步說,
1.歷史上的關羽仁義到什麼程度。劉備和曹操對戰時,劉備的部將大機率反水了,劉備就一個人跑了,留下了關羽等人被俘虜。曹操及其欣賞關羽,但關羽和曹操說了,“你雖然很好,但對不起,誰讓我先遇見了他。”為了報答你,我願意為你打一仗報答你。
為了報答曹操,打出了小說裡的效果,一人騎馬衝進萬人大軍裡,斬殺顏良。顏良級別本身就已經不低了。
我給你打個比方,你勇猛過人的情況下,為了報答有知遇之恩的對手,要去打架。有三個人空手要堵你,你僥倖尚能打過,三十個人拿刀堵你,就能把你打死,三百人呢,三千個人,三萬個人呢?你還敢上嗎?
關羽為了報答曹操,不僅敢上還在萬人中準確殺了顏良。就為了報答這個將來的對手,藏私了嗎?要是你你藏私嗎?
殺完以後,關羽就要回去找劉備。為什麼?因為這是我大哥!
曹操的幕僚全說殺了關羽,因為將來這個對手是要跟你爭天下的?現在為了爭個房子都能謀財害命,這可是天下啊,能殺你殺不?
曹操殺了嗎?沒有,曹操覺得二爺仁義,曹操骨子裡也有一種浪漫,些許是看到了過去為國盡忠的自己吧。曹操放二爺走了。
2.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在朝堂上一個個都是能玩到讓你斷子絕孫的主,他們骨子裡有仁義嗎?皇帝想要這種仁義嗎?皇帝為了要這種仁義需要做什麼事情?想通這幾個問題,你就能自問自答了。
-
6 # 向文子
最開始,關羽的事蹟主要是記錄在《三國志》,書中一方面盛讚關羽的忠誠,另一方面完全不避諱他的驕傲自大以至於兵敗身死。《三國志》作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是文化精英分子閱讀的,他的各種事跡,包括劉關張三兄弟的情誼、斬顏良、心在曹營身在漢、刮骨療傷等,也主要在知識分子之間傳播。在這樣的記錄裡,關羽的形象是人,有優點,有缺點,值得讚賞,也應該批判。
後來,關羽的故事和事蹟逐漸流傳到民間。老百姓透過自己的豐富的想象力增添了更多的細節,比如劉關張三兄弟的情感被浪漫化為桃園三結義,心在曹營身在漢的故事添加了“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來護送寡嫂等等。這些民間的演義將關羽的形象從功過參半的歷史評價給扭轉過來了,老百姓喜愛關羽,淡化了他弱點,突出了他的優點。尤其在唐宋以來的話本演義當中,他的形象越來越被神化,到了《三國演義》更是這種神化的集大成者,使他成為了與《三國志》中的關羽很不一樣的一位神。
與此同時,佛教和道教的介入,進一步神化了關羽的形象,他作為神的地位越來越深入老百姓的心。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為了吸收更多的中國信眾,進入中國之後進行了很多中國化的改革。比如,原始的印度佛教提倡的是出世間,並不提倡孝道。佛教進入中國後,發現華人的家族觀念非常重,孝道不僅普遍存在於家庭之中,更是王朝統治的主流意識形態,於是佛教就將孝道也整合進入佛教的教義當中,因此能夠更容易的融入中國的文化圈子當中。典型的就是佛教中目連救母的故事。當佛教發現,關羽作為一個歷史形象不斷地被人們所神化,為人們所崇拜,在全中國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於是關羽便被佛教納入自己關注的視野內。因此,佛教歷史上就有故事說道,隋代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大師為已經成為神的關羽授了五戒,成為伽藍護法神。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產生的原始宗教,植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上,幾乎在一誕生就與佛教進行教義上的鬥爭和信眾上的爭奪,不可能坐視將關羽這一巨大的文化資源為佛教所獨佔。因此,到了北宋末年有名的道君皇帝(宋徽宗)之時,趁著皇家對道教的無上尊崇,虛靖天師聲稱他設堂招來去擊殺“蛟龍”的天神,正是關羽。於是關羽被宋徽宗封為“崇寧真君”,之後又多次晉封,為“忠惠公”和“武安王”等。於是,關羽作為神靈,納入了道教神靈系統的萬神殿當中。
既然老百姓崇拜關羽,佛教和道教都爭相將關羽納入自己的信仰體系當中,那作為統治王朝而言,更不可能放棄這樣的文化資源,以增強其合法性。明朝為了說明自己從異族手中爭奪天下的合法性,自然會大力推崇漢族血統的神靈,關羽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清朝的創始人努爾哈赤號稱是從《三國演義》裡學習兵法和軍事謀略的,對關羽更是推崇備至。他們認為,滿洲人之所以能夠征服全中國,也是有武聖人關羽的庇護和護佑的,因此有清一朝,關帝信仰遍天下!
至於普通的老百姓,一方面自然是確實是為他身上所具有的忠義所吸引,另一方面也寄託了這樣的神靈可以保護弱小的願望和想象。更為重要的是,唐宋以來的中國,基層社會的運作很多時候是圍繞著神廟周圍進行活動的。關羽作為神靈,為其建立神廟,透過這樣的組織和神靈的名義,可以實現社群生活的自治,避免來自於官方過多的干擾。另外,傳統社會中很多行業的人都將關羽作為保護神。這樣做是最為政治正確的事情,因為主流文化儒釋道是贊同關羽的,中央王朝也是推崇關公信仰的,那麼透過關公信仰這個旗號就能夠聚集很多人方便進行各種活動。比如,同一地域的商人透過共同信仰關羽就可以形成一個商業組織,進行商業資訊交流,實現商業合作等。同一個行業的手工藝人,可以透過共同祭祀關公,來制定行業標準、行業准入原則,處置違反行業規範、破壞行業准入原則的人,從而保護這個組織內部的手工藝人的既得利益在關公的神力的照耀下不受侵犯。
綜上所述,關羽被神化後之所以影響力越來越大,都是歷史上各種力量進行博弈,充分互動所帶來的結果。有的想借他贏得更多信眾,有的想從中獲得和增加統治的合法性,有的想借他的旗號進行社群和行業的自我組織和管理,減少官方的干預。所以,關羽的神力體現在他背後所支援的群體的力量,當一個社會幾乎所有的群體都可以從他身上獲得有益於自身的好處時,他的神力便變得極為強大。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神州大地,烽火四起。關羽出生於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三國演義》中,關羽先與劉備,張飛桃園結拜。之後隨劉備征戰天下,三英戰呂布。後來誅顏良、斬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坐鎮荊州,水淹七軍。最後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喪命於東吳大將呂蒙之手。書中呂蒙最後被關羽的鬼魂嚇死,足以見關羽之強悍。
關羽生前確實沒有可比肩孔子之類的功績,但是關羽生活在那樣的一個混亂的時代,卻守住了自己的忠義。最重要的是他對劉備的忠誠,對於古代帝王來說,或許這是他們最需要的東西。皇帝的位置總是被惦記著,皇帝沒有安全感,這時對於大臣是致命的。隋唐時期還好,但是到了宋朝,趙匡胤黃袍加身,害怕同樣的事情重演,他收回所有將軍的兵權,致使宋朝成為中國國防最弱的朝代。於是宋徽宗決定從故事中尋找有利於自己統治的人物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宋徽宗時期也是極亂地,天下強盜四起,猶如東漢末期,但他自己卻又任用奸臣,致使天下大亂。不止皇帝的安全感蕩然無存,大臣們,老百姓們又豈會有安全感。在這樣的不安中,宋徽宗開始自己的物色,於是他選上了三國時期的關羽。他21年內追封關羽多達四次,由侯進公,由公進君,由君進王。
可以說是坐著火箭提升地位的古人,可以說是少有人有這樣的好運氣。宋徽宗趙佶卻並不是唯一為關羽封神鋪路的,他的兒子趙構也對關羽進行了多次加封。然後是宋孝宗、元泰定帝、明神宗一大批皇帝對關羽進行加封,最終成就關羽的關聖大帝,成為受人敬仰的神。之於後世,羅貫中更是對關羽的神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有趣的是關羽成神之路上受到的阻力是來自各朝各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與朱元璋都不怎麼在乎關羽,在他們眼裡實力代表一切,相信什麼過去的人對自己沒有什麼很大的幫助。因此,他們曾一度廢除之前對關羽的神化崇拜,使得關羽的地位降低到極致。但是他們的後代並沒有跟他們想的一樣,關羽地位的起伏並不是因為他自己的原因,而是統治者對其的不同需要的改變。建國時,皇帝們需要的是強大的助手來幫助自己,此時宣傳關羽的忠義形象顯然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但是到了和平時期,皇帝處理對內事務,需要藉助關羽的忠義形象來幫助自己掌握大臣及百姓的心。因此關羽此時的地位就比動亂時要高得多。
也有人認為關羽被奉為神是從隋朝一個和尚的夢開始的。《佛祖統計•智者傳》說,天台山僧人智覬於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到當陽縣籌建道場時,夜見一長髯神人,自稱是關羽,為當陽山主,願做佛門弟子,供護佛法。智覬將夢告訴晉王楊廣,,關羽遂被封為護法神伽藍。從宋朝開始,宋哲宗率先開始為關羽封號。不過此是學術問題,我在此只是淺談,只能是引用他人的說話,再加以自己的看法而已。至於取捨,悉為讀者之便。
但是自從關羽被加封之後,關羽所代表的忠義形象開始成為老百姓心裡真正的英雄。統治者對關羽的態度如何,關羽確確實實成為老百姓所喜愛的大英雄了。而此後民間對於關羽的崇拜也是在各個方面都有。首先從我們經常看的港產電影就可以看到,商人們是把關羽當財神供奉的,他們祈禱關二爺給自己帶來財富。這種崇拜在不止出現在香港,全國各地均有出現,只是在東南沿海更為普遍罷了。其次關羽也被稱為伏魔大帝,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關二爺還有驅魔辟邪的神力。關羽的武藝在三國裡面也是數一數二的,因此士兵們對他的崇拜自然不奇怪,也希望在戰場上可以得到關二爺的庇佑,多殺敵人,保全自己。就連黑社會也都有供奉關羽的傳統,一是因為關羽的重義氣,二是因為關羽的武聖身份。
也有值得探討的問題,關羽同時期的人才數不勝數,但是為何只有關羽和諸葛亮獲得了神化的至高榮譽。關羽武力三國中只能排第二,位居呂布之後,顯然關羽能夠成神,並不是因為他的武藝,之前說他是被統治階級利用的工具而已,但是三國時期忠義的絕不止他一個。如許褚,曹仁,黃蓋,韓當之流,但是要知道關羽的名氣是大於他們的,關羽經歷的幾場大戰,戰戰經典,因此自呂布死後,聞關羽之名無不敬佩,但呂布又是個小人,故自不能與關羽相提並論。關羽的忠義自身在曹營心在漢之後便天下聞名,因此由於關羽的忠義之名,關羽的武藝之名,關羽的指揮才能,關羽在三國時期是不世名將。所以統治階級選擇關羽是十分恰當的,至少在統治階級心中是十分恰當的。可是他們錯了。
統治者希望透過政治力量使得關羽成為專門為統治階級代言的神,可是百姓並不是愚昧無知的。或許是統治者的一廂情願,他們簡單的認為民間的力量是弱小的,可是歷史不只是由統治者書寫的,而是無數人書寫的。唐太宗李世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治階級是來自於百姓的,如果他們只是想利用愚昧百姓來達到統治的目的,我覺得是可笑的。在統治者眼裡,關羽在需要時就是受統治階級推崇的聖人,在影響到統治階級地位時就是危害穩定的普通人。
但是百姓民間對關羽的崇拜越來越高,他們對於關羽的感情甚至比對統治者的感情還要深。這就鞏固了此後至今關羽的地位。特別是清朝時,羅貫中將人們口中的三國評戲寫成小說《三國演義》,其中的關羽更是被神化的厲害,以及作者對關羽的崇拜也是十分明顯的。美髯公關羽可以說是多少人的英雄。人們更是對關羽的故事耳熟能詳,包括有的和沒有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人們允許這樣的神化,是因為在他們眼中關羽本身就是神的地位,是高於統治者的,當然誰也不會傻到大喊關羽比皇帝厲害。
關羽是歷史上確實存在過的人,就像文人至聖孔子確實存在,不是由於人類需要而憑空存在的神。三國時期真實的關羽,與人們崇拜的關二爺是有較大差距的。那是的關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人就必定有人的缺點,關羽的優點很多,但是他也有他的缺點那就是自負,這個缺點不止讓他自己失去了生命,也使得劉備集團陷入尷尬的境地,也可以說他造成三國長期的分裂,無法統一,百姓們流連失所。但是神化後的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最後的失敗也只是大意而已,可是事實就是因為他的自負導致了這個結果。自負的人最終的結果只能由自己承擔,神化的關羽大意被殺,天下震驚。他的冤魂還帶走了呂蒙的生命,有史書表明,呂蒙之死是頂替孫權來獲得劉備原諒的政治犧牲品。這才是冤魂,關羽之死完全是自己的自負,並不是神化後的大意而已。
但是關羽的優點不置可否,正是他的諸多優點使得他得到統治階級的青睞,走上了自己的成神之路。他的自負對於統治者的目的沒有影響,而他的優點正是皇帝們所需要的東西。因此關羽的成神可以說是必然的,也可以說是幸運的。關羽在成神路上也有阻力,之前提到的,開國皇帝們就對關羽並不是很感興趣。該當關羽成神,即使統治者對關羽的看法不一,但是星星之火早已在民間種下,他在民間的地位只會穩步提升。亦是阻力越大,成果越大,成神後的關羽雖然不能被官方左右,但是最初,關羽的竭力維護統治階級形象卻已經形成,百姓多少受到其影響,關羽的形象也就只有優點的聖君一直流傳至今。
總而言之,關羽成神是由於統治階級的需要,關羽的形象是沒有缺點的,符合統治者的需求的形象。但是其崇拜風尚卻無法被官方左右,因為他確實已經成為了真正被人們所崇敬的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