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夫41

    瞭解哪裡不正確,確實不正確就應公開在班上給同學正面解釋並確認自己答案有錯,錯在哪裡,為什麼出錯,這樣同學都會認同你誠實可信的教學態度。

  • 2 # 貳先生123

    教學最可貴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題主之所以有此一問,估計是怕老師下不來臺。

    其實,在學問面前,只有求真、求實,與面子無關。

    題主提到的情況有兩種可能:一是確實老師做錯了;二是答案本身存在商榷的地方。

    若是第一種情況,直接承認錯誤就是。我覺得和學生一起分析為什麼會做錯是個很好的主意。既可以改正自己的錯誤,又能向學生“證明”不是你水平不行,是粗心疏忽所致。我想作為老師,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應該不是難事吧?最糟糕的選擇是強詞奪理,要麼閃爍其詞地辯解,要麼直接“槍斃”學生給你的“正確答案”。真這麼做了,這就叫做“誤人子弟”。

    第二種情況就需要分析分析了。排除學生提供的所謂正確答案是錯誤的(這在我們目前的教輔材料中經常見到,不足為奇)前提下,我覺得這是你和學生深入探究這個問題的好機會。我們為什麼把答案稱為“參考答案”?就是不排斥其他合情合理的解答。這對於師生雙方都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探索過程。

    記得我讀高中的時候,有次問了語文老師一個問題,老師一時半會兒答不上來,對我說他去想想。當時我也沒當回事。誰知道第二天晚自修時,他抱著一大堆書來到我身邊,詳細給我講解了他“考證”出來的結論。說實話,如今我早已經忘記我問的是什麼問題,但我深深的感佩他的認真與執著。

    所以,老師根本不用擔心遇到這樣的問題“失面子”。韓愈在《師說》裡早就說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千年前的先人有此覺悟,我想我們應該也能做到。

    肺腑之言,與題主共勉!

  • 3 # 冷雨夜666

    1.首先透過核實確定答案的準確性,有時候習題給出的答案不一定正確,經過細心分析、求證得出到底哪個答案正確。

    2.如果是給的答案錯誤,直接給學生說明。如果是自己的答案錯了,那就找出出錯原因,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教師偶爾做錯題也是允許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可以透過讓學生找茬的方式再次探討試題。

    教師要是對錯明,特別是在學術上更應該是堅持這個原則,千萬不要因為臉面問題,拒絕承認錯誤,這隻能給你使你的信任度降低。為了防止出現答案錯誤問題,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二要做好課前備課,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努力將自己打造成專業過硬的骨幹教師。

  • 4 # HX教師

    真的講錯了,在講臺上向學生解釋唄。作老師的講錯幾個題,也屬正常。老師也不是神,很多老師一下做不出來是常有的事,對一下做不出來的題老師要充分備課,把其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弄清楚,再上講臺,所以老師上課前必須認真備課,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教同行或教研組內共同討論解決。萬一事先準備不充分,倉促上講臺,中途卡殼了,可以向學生說明,課後弄清楚,下堂課再講呀。總之,老師不是萬能的,特別剛上講臺的新老師,遇到現在的高考題一下找不到答案,實屬正常。正確的態度是老師要誠懇地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爭取做一個知識淵博的好老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工作中,你的最大動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