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賈俊彤
-
2 # 投資從簡
在某短命的網貸平臺工作過一段時間。公司本身想合規經營,以期能拿到牌照。然而事與願違,草草收場,側面可以看出p2p在目前的中國是註定無法存續的。
首先,網貸基本都是信用貸款,有抵押就去找銀行了。銀行不接的,要麼經營有問題,要麼資產有問題。而信用在錢面前是可以揮霍的。
其次,印象中銀行貸款大約有5%的不良率 ,以信用貸款為主的p2p不良率明顯更高,而平臺公司賺的息差肯定不如銀行,所以P2P想靠單純的息差或手續費賺錢是找死,大家可以看到大部分倒閉的平臺都以壞賬為倒閉理由的。
然後,平臺想多賺點,賺很多,很多。。。容易呀!自融自用,左手倒右手,虛擬標的就可以了嘛。這就是最原始的龐氏騙局了,借新還舊。錢夠了,或者現金流玩不動了,就也倒閉了。P2P絕大部分倒閉的真實原因都是如此吧?不然誰願意做活雷鋒。
最後P2P借款方賺到錢的有兩種,一是大戶,可以要挾平臺,先撤資;二是在平臺初期打游擊戰的。
你是哪種呢?留下你的故事吧!
-
3 # 骰麼風險諮詢APP
p2p風險分析
1、首先從定義看:目前市場上來看幾乎所有p2p都是龐氏騙局(運作模式)、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或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最終相關部門處理結果,區別就是老闆跑路沒有),錢來的太快,目前為止好像沒有發現一家真正做p2p的,當然不排除確實有正規的沒有接觸到。風險來源:個人對個人、點對點借款(所謂散標),現在市場上99%的投資標的的資訊你是看不到完整資訊和基礎資料的,是否存在這個標的,標的資訊真實性完全依靠平臺,這裡就問題出來了,平臺造假提供虛假標的幾乎是行業人士人所共知的。點對點都靠不住,還不說其他啥子債權轉讓(更不清真假),啥子分割出售,還有啥子自動投標服務,更離譜的是給個投資產品名稱和高利息的數字利誘你投的池子(明擺就是龐氏讓你投錢好讓之前投的人可以走,任何平臺只要有這種,這個平臺99.99%有問題)。
2、監管:有沒有實質監管自己判斷,不是市場上那麼多一看就曉得有問題的公司就不存在了。
3、股東:有幾類:房地產公司、之前的擔保公司小貸公司轉型、財富公司或金融背景的人(或者毫無背景)創業、金融機構投資。房地產公司背景的股東不說了,他設這個P2P公司的目的就是在社會上找資金去放槓槓拿地或者實在專案要爛尾借不到錢找資金救活專案,或者之前借的高利貸實在沒有辦法了,設個P2P公司來找錢填坑,普遍都是自融,不用說風控風險判斷了,自己編個名目有資料不是殼公司都不錯了。擔保公司小貸公司歷史壞賬等問題大堆,搞個P2P也是主要是解決自己問題。財富公司或金融背景的人(或者毫無背景)創業,一般資金實力較差,人員參差不齊,主要問題是行業內部劣幣驅逐良幣,好好搞的檔不住亂搞的,比誰膽子大,比誰把資金盤整的大,風險巨大。金融機構投資相對好一點,但他們的專案主要是系統內部大家覺得風險大做不了的專案,如果有機會深入接觸這些專案的資料,可能是稍微謹慎有風險意識的人就不會做,這種股東背景是否可以投需要對標的情況具體分析。
4、最終投向:個人覺得看不清投資標的,隱藏最終標的的一律有問題,毫無例外,大家想想,是個好專案或者不是好專案只是個稍微正常的專案,肯定寫出來讓大家看到好投錢。大部分有問題的都是隱藏的,都是籠統的,都是高利誘惑你填坑的。目前市場上正規的網路借款平臺標的就真實,但他們基本不屬於P2P,他們錢的來源大部分是金融機構,一般不會讓個人投資,但有一些正規平臺資金的來源是個人投資者,由於資訊披露問題和歷史壞賬掩蓋需要,風險很難判斷。當然有些平臺部分標的是真實,部分是有問題的,這種就不說了,我們分辨不了他哪些真實,只能是有虛假的平臺都不要搞。
5、存續年限:有人說,我們公司存續好多年了,都沒有出事。誰能保證沒有出事就不是有問題,只是沒有爆而已。龐氏還沒有爆可能有幾個原因:老闆等某一天有足夠多的錢逃出去過安逸生活,進來的錢還夠滾動老闆想再享受幾天,實在沒有勇氣自首但是跑又被限制出鏡了,想搞一筆大的資金去賭一個專案翻身。這種進去就是講運氣,運氣差進去平臺就跑路了。存續時間久不表示沒有事,可能是暴雷的邊緣。
如果你不信邪,非要搞,我們又如何判斷哪些問題小呢?
股東背景最好是金融機構,自己判斷風險,不要相信啥子只有個名字和收益率的產品,要看到最終投資標的的具體資訊、重要資訊要有資料。甭管什麼銀行存管,銀行就是過路一下,他哪裡會幫你判斷風險,哪裡會幫你監管資金(他們只是存管),出事他們也沒有啥子責任的。也崩管什麼擔保,擔保都是給你看的,擔保一般都是P2P的關聯公司,他出問題了你覺得擔保的公司還有能力陪你錢嗎?甭管什麼保險,出事保險公司第一個說上當了,他上當了先報警不會先賠你錢,賠錢翻合同條款很多都是可以免責的。啥子說上市、合規、國際機構投資的都不要信,這些都和風險判斷無關,只是相對來說,他們有更規範一些的可能性。更不要說明星代言,電視廣告了,那就是要崩潰邊緣,為了找資金去弄的。
由於大多數平臺都是自融、龐氏資金盤。有個簡單方法,你去平臺借錢看看,可以借嗎?需要什麼資格、資料?你的資訊他們如何披露給出借人的?有人投嗎?給你打款的是誰?一測試便知道平臺問題。
不敢說市場上可以搞的P2P沒有,但真的很少很少。目前個人認為風險很大的主要原因是投資標的的資訊披露問題和是不是在真正做P2P。個人看法。
-
4 # 天使飛播
我是最早參與p2P的一批人。當時知道風險大,所以準備早進早出。選擇了一個好的平臺,至今沒跑路,但我投入資金2年就自覚跑路了!早期的利潤豐厚,賺了一些就走人了。
當時是不看好這個行業,因為社會整體上誠信度不高,錢借出去很難都收回,註定不能長期經營,風險比較大。
最後看來,除了經營不善,還有的打的主意就是來圈錢跑路的,所以,P2P一般不要碰,不瞭解的理財產品也不要碰,平凡人永遠鬥不過那些居心叵測的金融騙子!
-
5 # 單數左轉
參與過,平臺捲款跑路,資金打水漂了,後面報案了資金也沒法追回,至今我還記得我投的那個平臺叫晉商貸。2019年4月12日,公安部非法集資案件投資人資訊登記平臺公開披露117個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被登記調查的平臺名單,其中包括晉商貸。
晉商貸平臺現在主要做的是質押標,質押標是有實質的抵押物的,這個抵押物一般都是公司的生產原材料,利息一般在10%左右。所以現在也是基本不碰這些了。目前也就在支付寶買幾隻基金賺點小錢花花了。
-
6 # 遁逃者
參與這方面的投資快7年,超千次投資沒有一筆資金出過問題,累計投資額還不少,目前剩餘資金正常回收中,的確有不少感悟跟大家分享。
1、這個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絕對是創舉,一開始特別火的情況其實說明了一切,然而監管不到位,毀了一切,這麼好的模式最終還是要退出歷史舞臺了。2016年之後的幾年,是網d投資讓我跑贏了通脹,個人還是很感謝這個商業模式的。
2、“你想的是別人的利息,別人想的是你的本金”在這一行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有領導警告投資者說收益率超過6%就要小心其實是逆耳忠言,可惜啊,太多的人根本聽不進去,他們都被高收益矇蔽了雙眼。
3、這個行業之所以一度那麼火爆,關鍵是市場有需求,銀行的貸款利息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可能從銀行裡借到錢,這其實是這個行業能夠存在的前提。這個行業發展了今天這一步,關鍵在於貪婪的資本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肆無忌憚的收割,很多標榜正規的平臺,而且是排名靠前的平臺,實際出借利率都是超過高利貸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什麼樣的人才能還得起這麼高的利息啊?
4、高利率名義上是為了防止壞債率帶來的損失,但實際上反而成了一些人不還錢的催化劑,不還不是不想還,是真的還不起,因為平臺的套路太多了,而借錢的人很多都是不瞭解情況的普通人,稀裡糊塗借了錢,稀裡糊塗知道原來利息比自己以為的要高很多。
5、這個行業的崩潰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有人看到了這個行業的未來,從而人為抽離資金,加速了行業的沒落,這其實應該是監管的重點,因為讓真正的壞人逍遙法外實在是太讓人憋屈了。
6、無論如何,未來權益類資產、淨值理財產品、中高風險的投資品種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為主流,因為相當一部的儲蓄資金都是要被趕出來,讓它們進入股市、消費等領域的,所以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提前搞一下投資者風險警示教育,還是很有必要的。
-
7 # 鬱鸞財經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邀自來了,因為我在深圳最大的P2P公司小牛資本做過3年的軟體測試,所以覺得還是有必要進來說一下,大家也就當聽故事就行了:
1、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小牛線上,這裡用小牛來解釋下,P2P其實是分為資產端和資金端,小牛線上是屬於資金端,也就是大家把錢投入到小牛線上,然後小牛拿著這些錢出去放貸。放貸的這一端呢,叫資產端,在小牛的公司體系裡面小牛普惠、小牛分期都是資產端,也就是通常說的網貸。而小牛資本是集團公司,母公司,資產端資金端都是下屬子公司,其它的P2P的公司結構大致如此。
2、在2015到2018年P2P最火爆的時候,其實頭部的P2P是掙錢的,只要不是買到了拿到投資人的錢就亂搞掉的那些龐氏騙局公司,資金還是相對比較穩的,沒記錯小牛在2018年公開的盈利還是2億多淨利潤。
3、真正把P2P公司拖進深淵的是網貸,這也是必然是網貸。因為P2P拿錢的時候,最低的也要5個點,最高的3年期的已經接近13、14個點了,所以為了還能夠放款出去並扣除逾期風險還有盈利,必須提高網貸的利息,用高利息的收益來覆蓋逾期的壞賬,這也就造成了很多網貸的利率超過紅線,達到了好幾十個點的利息了。沒記錯小牛的利息最高的達到過40多個點,後來出文件規定了然後才下調利息的。
4、然後後面的事大家都瞭解了,網貸行業汙濁不堪,有上千倍利息的高利貸,有luo貸,有校園貸,什麼艾滋病催收,暴力催收,呼死你,最終的結果就是崩盤。P2P公司資金收回得早的算是撿了半條命,如果在網貸崩盤中晚期還在放款的,那就是最後的接盤俠,因為放出去的資金根本別想收回來了,都是逾期的,都是拿著最後放款的公司去還前面公司要逾期的賬。
5、那麼問題來了,P2P公司沒掙錢,投資P2P的人也說沒掙錢,網貸的也在喊冤枉,那麼這個行業到底誰說了謊?
6、當雪崩來臨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整個P2P行業,可以說都有罪,也可以說都沒罪,他們只是被利益燻心的一群人。
7、P2P的投資人,他們想要的是高利率,從來沒考慮風險,14個點15個點不管哪家利率高都敢投,只要自己跑得早,那麼接盤的就不會是自己。就像玩丟手絹的遊戲,在座的每個人都以為被剩下的不會是自己。
8、P2P網貸公司,用高利率吸引投資者,總想著把規模做大做強,卻沒想到自己給自己挖下了一個無底深淵。一個謊言要另外一個更大的謊言來彌補,一個高利率只能用更高的利率來彌補,走上半高利貸化無可避免。
9、借網貸的人,敢於借高利貸的人要麼是校園貸那種無知又無畏的人,要麼是已經爛賬的人,利率高低無所謂只要能搞到錢,還有一種是薅羊毛的人。除了校園貸的,其它兩種人,都不是無辜的。而最終P2P行業興盛又衰落,可能收益最大的就是這兩種人,藉機薅羊毛的人厲害的薅個幾百萬幾千萬家產的都有,投資人的血汗錢成就了他們的身家。
10、甚至銀行和信託都不算是清白的,部分P2P最初的資金就是從銀行和信託借的,他們拿著最乾淨的利息,P2P和網貸公司幹著最髒的活,完全成了他們的白手套。最後行業整頓了還把資金停了,造成一堆的資金鍊斷裂的公司,最後P2P公司只能崩盤。
12、最後成就的是誰,個人覺得還是成就了那些大公司,比如說某唄,某東金融等等,他們是最後的收割人,因為前面P2P公司已經把徵信的雷都躺了。以前的網貸還沒做起來的時候還有好幾億人都是沒有徵信的,因為GJ徵信功能都沒有開發好,還存在徵信孤島。然後因為網貸都有徵信了,守信用的不守信用的,經過網貸已經很明確,最後剩下的存量還沒有徵信報告的已經不多了。那貸款的生意是不是就很好做了呢?肯定的,能不能放款一查徵信很明確了啊。
13、當前P2P行業已經接近尾聲,不建議再投資了,不管是上市的也好還是沒上市的也好,公司多大都還是儘量回款就不要投資了。比如說,小贏理財,美國上市,但是股價一路從20+跌到現在的1塊多,再聯想到瑞幸咖啡,如果非要投資,還是各自保重吧。
撥開雲霧見明月,該回答來自:@鬱鸞刀
-
8 # 風的新生活
所有投的平臺全部陣亡了!但沒辦法投資就是有風險!和股票虧掉一樣!都是自己選擇性錯誤和僥倖心理作祟!存銀行利息太低了,買房子又買不起!就想著能多一點!手上寬一點!現在徹底失敗!
-
9 # 簡單思想的H
2018年5月份,在朋友推薦下投了“菠菜理財”,剛開始肯定都是一兩萬試試水,都準時回款了,2018年暴雷潮期間,這家平臺依然堅挺,而且聲稱是國企投資的。我選擇相信它,並且當時收益率有15%-20%,如此大的誘惑讓我投入越來越多。到2019年4月份,基本已經把所有積蓄25W全部投了進去。5月份平臺暴雷。直到現在投訴無門,沒有任何希望可以挽損。
其實在4月份的時候我已經在想提取了,但是稍微猶豫,5月份就“死”了。
其他的我沒什麼好說的,對我自己,我有些話:
1. 任何涉及到投資,金融的東西,一定了解詳細,細緻後在做決策,不只要查投資平臺,也要查相關企業,以及法人,控股人的所有能蒐集到的資訊。
2. 自己一直對錢太大意了,其實1月份的時候平臺就已經被處罰過,但是我並沒有注意到這個資訊。所以建議不要選擇太多的平臺,這樣根本沒有精力去關注每一個的變化
3. 很多人一朝被蛇咬,在也不敢做投資類的事情。這點我不認同,雖然我因為這件事,狀態一下回到三年前,但是我依然覺得要有理財觀念。但是要多學習相關知識,而不是像我一樣輕易聽人建議就下手了。
-
10 # 大海侃股
不是本人膽小,也不是本人吹牛,因為職業的關係,我本人是從不相信p2p理財的。我也苦口婆心的勸過很多人,我接觸到不少做p2p理財的,最後結局都不大好。
先說一個遠房親戚的吧!那時候那女孩剛剛大學畢業,進入了一家貸款擔保公司,名義上是從事貸款業務,其實就是P2p理財,她剛進那家公司的時候還來找過我,希望我能把認識的客戶介紹給她,被我一口回絕了,這違背了我們的職業道德和守則,也是違法的。同時我苦口婆心的勸她不要在那家公司上班,可是她被高息集資迷惑了眼睛,不但到處拉客戶,還從老家把親戚朋友,以及自己家的所有的錢都投入到了投資擔保公司,幹了幾年,賺了不少錢,還買了房子和我炫耀,我說我不羨慕你,提醒她早日收手,那幾年她很是風光,和同學結婚生了孩子,因為看不起老公,覺得老公不會賺錢,離了婚。結果過了幾年資金鍊斷裂,投資者把他們公司舉報了,被公安局立案,一下把她弄進去交代了問題,最後把前幾年賺的錢全部吐了出來,弄得老家也不敢回了,房子也賣了,自己帶著一個小孩過得非常悽慘。
還有一個朋友是開網貸公司,他從熟人朋友那兒藉資金給十個點的利息,然後以20多點的利息放貸給別人,最後人家還不起錢跑路,連續碰見了好幾個,他把擔保人告上了法庭,最後追回了幾臺車子,還有一套房產,手裡沒有活錢,把房子和車子都賣了,再把錢還給別人,最後一算賬,忙活了幾年,反而賠了100多萬。
還有一個都市村莊的大姐,在網上投的p2p理財,剛開始是一點錢,嚐到了甜頭,有逐步的往裡面投,我們都勸她不要投,總是說我這是最後一次,結果平臺暴雷,至今也沒有拿回本錢。
綜上所述,參與p2p理財的基本上沒見有賺錢,如果有,那是他運氣好,趕在了出事以前提現了。這些理財平臺的特點就是透過網上投資接觸不到真人,甚至有辦公地點也是臨時租的,一出事兒就人去樓,再一個就是利息較高。某金融高層領導曾經說過,利息高於6%,就要考慮本金是否安全,而這些平臺動輒都是十幾個點,20幾個點以上的收益率,聰明的人,仔細一想就知道不正常。
-
11 # xiaolh4496
我參與夠P2P投資,總的時間長度不超過三年,在暴雷之前退出了,總的來說賺了一點小錢。我自己是從事財務職業的,對於投資回報率比較敏感,之前投資股票基金,有過虧損。但是2015年左右,政府在鼓勵金融創新,網際網路金融。而且,江浙一帶原本就是有很濃厚的民間金融的風氣的,所以我試著參與了這個投資。但是後來發現,這個投資回報率太高了,企業的淨利潤是不可能長期支撐這樣的投資收益的,而且大大小小各類平臺如雨後春筍。我是屬於比較謹慎的投資者,但是收益率也差不多超過年化率百分之十了。後續有平臺開始暴雷,我就趕快退出了。分紅讓人慾罷不能,但是風險明顯太高了。一些跟著我一起投資的朋友,我都讓他們退出了,大部分人都和我在差不多時間段退出,完美避險成功。有幾個貪心的,覺得沒問題,最後都連本金也賠了。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看國家政策形勢有變化的時候,老白姓還是應該謹慎為上。
-
12 # 韭菜已退休
剛有這種理財是時,我買過,但總是心驚膽戰的,就怕我要他的利息,他要我的本金。後來聽說P2P投資平臺有人經常聯絡不上,這種情況常發生,我才知道一般這種P2P平臺本質都是騙錢的。騙取投資人資金後跑路,人間蒸發,誰也找不到。這就需要投資者在選擇P2P平臺時擦亮眼睛,做好分辨。這種騙錢網站網站簡陋、資訊不全面,缺少檔案詳細介紹。專案看起來利潤很大,過分的好。網站運營者的資訊不全,缺少相關執照。P2P平臺成立、運營時間短,等等。遇到這類的P2P平臺,就需要小心考察了,平臺失聯的可能性極大。
-
13 # 阿強投資交流
我2014年開始參與,那個時候利益很高,年利達到16%。剛開始投了2萬,每月感覺收益不錯,後面就加到10萬,每月1000多收益。後面就把首付都投進去了,賺了點利益。到了2016年,因買房子,把錢取了出來,還有1000多在裡面,到了2018年平臺出問題了。我有同事和朋友的錢都沒了,到現在都還沒處理,有的幾萬,有的幾十萬,都是辛苦錢。這個教訓真是深刻,你要他利息,他要你本金。投資有風險。
-
14 # 水中月186348761
P2P就像走危險的獨木橋,有時僥倖順利到達對岸。有時不是橋垮塌,就是自己落水。總之到岸的寥寥無幾。賠的血本無歸的佔大多數。
-
15 # 只有使用者沒有名
14到15年參與過,當時又是從業者也是出借人,由於當時從業的平臺現在還在執行,就不說名字了。當時都還是債轉模式,也沒存管什麼的。就是當時發現了這種模式不可持續,所以選擇離開,也盡力勸說客戶退出,絕大部分客戶還是聽勸退出了,少部分客戶後期還在各平臺薅羊毛,這兩年基本也虧的很慘。
至於為啥覺得這模式不可持續,其實算筆帳就清楚了。當年P2P剛發展的時候一直打著顛覆銀行的旗號。一方面說銀行賺了利差,P2P是個人對個人(就跟各種微商說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差不多);另一方面說銀行貸款難,除了大企業別人都貸不到款。
先來說說利差的問題,銀行存貸利差整體算來其實基本都不到3%,但P2P平臺單是理財端的成本就得是這個的幾倍。因為當時做的線下,所以還是以線下做例子(其實後面很多線上平臺也是線下引流,純線上平臺的運營成本也不比線下低,這有機會再說)。當時我們平臺算是全國前幾的,人均產出也排前幾位,每個月年化業績差不多二十個億,但估算了一下每個月公司的運營成本每個月兩個億左右。等於錢還沒出去就已經花掉了10%,這只是理財端的。貸款端當時比理財端的人更多,成本就還是按照10%算嘛,另外還有3%的風險準備金。等於100萬投進去,實際最多隻有77萬可以用於出借。出借人收益10%左右,即便公司就沒有賺錢的想法,借款人也沒啥違約,也得借出去77萬收回來110萬,借款人的實際利率高達43%。
再來看看借款人這邊,借款人無非分為兩類。一是經營性借款,一是消費性借款。不管哪一類借款,首先考慮的肯定是銀行。就拿經營性借款對標銀行貸款,一般來說銀行貸款利率不會超過10%,只要企業在正常經營,沒有太多爛賬,即便直接貸很麻煩,找個中介機構加個5%服務費也能貸到,加起來也就15%左右。消費性借款可以對標銀行信用卡,信用卡每天萬五利息,但POS機刷卡消費分期這些也比較流行,就拿分期來說實際利率也不超過14%。既然有不到15%的錢,還來借40%以上的高利貸,只能說明已經沒辦法借銀行的錢了,要麼是經營已經很困難的企業,要麼是信用卡已經刷爆還款都困難的個人。錢借給這個群體還能指望控制壞賬率?
為了應付壞賬損失,只能繼續加利息來彌補,但利息越高壞賬越高,最後都惡性迴圈。但只要理財客戶穩步增長到一個穩定水平,公司就會一直運作,直到哪一天公司已經連利息都付不起了,就會選擇自首或者暴雷。但在這之前,老闆一般都會挪用一大筆資金安排好國外的家人。
當然很多人說現在都是線上投的,借款人也是線上審批,又有大資料又有徵信,銀行存管老闆挪不走錢,不是當年的線下理財了。要這麼認為的話,就真的比當年線下理財的人還天真。現在網際網路推廣成本非常高,各大P2P平臺又都沒有絕對的品牌信譽度,推廣費用比線下運營還高,這就是大部分純線上平臺沒有線下轉線上平臺撐得久的原因。什麼大資料徵信這些,已經要破產的企業和信用卡都刷爆了要借網貸的人會在意?至於銀行存管,那就是個噱頭,要挪用錢太簡單了,高額服務費很多都前置收取,等於砍頭息,即便不是砍頭息服務費扣取順序也在本金利息前。再不行反正借款人都是平臺自己稽核,隨便去工地去農村借身份證資訊辦一批卡,不就直接把錢拿走了?之前也有公司這麼幹過。
-
16 # 醉酒的探戈volgo
今時不同往日。經驗之談奉勸大家不要去碰這個。特別金融理財類產品一定不要去賺認知以外的錢。之前賺到有一部分人。可損失的是絕大部分的小白。這個世界永遠存在二八定律。。。。
-
17 # 亦雪悠然
我參與了P2P理財,參與過玖富理財和已經倒閉了的團貸網;
玖富是別人介紹給我,到目前還有一筆資金沒有到帳,2017年開始一次投了三年期的,目前快要到帳了,前兩年P2P大量倒閉的時候,心裡還是很擔心,不過目前看,應該能拿到收益和本金,唯一比較感概的是當初投資的時候選的平臺比較大,規範運營情況也比較好,才能堅持到現在沒有倒閉,本次到期後我也不打算繼續投網貸了,因為風險確實是太大了。
第二個是團貸網,當初投團貸網的初衷有兩個,一是他當時好像入股還是收購了一個上市公司,叫什麼忘了;二是收益相對玖富來說更高一些。幸運的是團貸網我投的早,投資的期限短(最長就半年),屬於薅羊毛心態,收益很本金全部拿回。正是因為其收益較高,擔心風險,所以沒有長期投資。
不管你選擇什麼樣的投資,多思考思考是好的,要收益,更要控制風險。
回覆列表
沒參與,我的理財產品全部都是銀行低風險理財產品,理財公司給我打電話,我都嚴厲拒絕,我不希望,我惦記人家高利息,人家惦記我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