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史觀
-
2 # 辛鐵說歷史
我是中華辛大仙,我給你分析幾種結果。
假設朱元璋沒有殺藍玉等名將,而朱允炆當了皇帝。
第一種情況,朱棣在與朱允炆的鬥爭中,朱棣取勝的機率降低很多,很可能朱棣會被朱允炆平叛成功,那就沒有朱棣的永樂功績了,但是朱允炆也未必就是昏君,明朝或許會有新的歷史和輝煌。
第二種情況,朱允炆真的就像朱元璋想的那樣,被那些驕兵悍將鬥了下去,可能某一位權臣當了皇帝,改朝換代,大明亡國。
第三種情況,朱棣還是打敗了朱允炆自己那些能打仗的將軍,那歷史改寫的會少很多。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3 # 小魚兒的菩提心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朱元璋沒有殺那些人,可以預測天下在朱元璋死後必定大亂。雖然很殘忍,但利益永遠是任何時候不變的主題。之後就沒有什麼朱允炆事了。
-
4 # 寶寶學堂一啟蒙
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就大肆殘殺開國功臣,例如藍玉,胡惟庸,就連朱元璋的兒時夥伴徐達也沒能倖免於難,這樣看來,朱元璋就坐實了濫殺功臣的罪名,可是誰都無法給出準確答案,以下分析僅個人觀點:開國功臣追隨朱元璋一起,建立明朝,朱元璋賜予一大批功臣爵位、財寶、土地等,但是很多大臣擁有身份、地位之後,卻並沒有擔起與自己身份相符合的責任,他們不懂得愛惜臣民,反而驕奢淫逸,壓榨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朱元璋當然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存在於自己建立的國家之中。
另外就是朱元璋出於對自己子孫後代的考慮和國家的發展,例如胡惟庸案,胡惟庸在擔任左宰相的七年裡,在朝廷裡遍結黨羽,拉幫結派,排除異己,這樣的作為嚴重威脅到朱元璋的統治地位,這是帝王十分忌諱的事情。
由此可見,朱元璋殺的大批功臣裡,有的確實是被濫殺的無辜,但更多的是有著罪狀的罪臣。
-
5 # 天晴愛睡覺
如果沒殺那些大臣,朱允炆連四年皇帝都做不了,因為要改朝換代了;
朱元璋之所以大殺功臣,是因為這些人已經開始脫離控制,反相顯現了!
因為感覺自己要控制不住了,才先下手為強來了個一網打盡!
朱允炆的羸弱低能,是統領不了驕兵悍將的!
-
6 # 葬花吟流年
我個人認為在明朝初年,元朝舊臣還比較多的時候,無論朱元璋是否濫殺大臣,朱允炆都無法長久的作為一個帝王。
首先,朱元璋傳位於朱允炆是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咱先不說朱元璋在其子尚在的情況下傳位於孫子合理與否,就先說一下朱允炆的身份在當時有沒有資格被立為接班人。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長子朱標的二子,因為其嫡兄朱雄英早逝,所以又是庶長子。朱元璋去世時朱標存世的三子,四子,五子均是嫡子,明朝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傳位制度: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自然而然不應該傳位於朱允炆,若是老臣均在,怎麼會容忍朱允炆登基稱帝。
其次,朱允炆登基時年紀尚青,又無尺寸之功,怎麼可能震得住一幫老臣,你看看他用的三個心腹之人,黃子澄等人,嘴炮功夫天下無敵,實際能力不咋地,怎麼可能制衡的了老謀深算的老臣。既使朱元璋不濫殺功臣,他也沒有能力駕馭那些驕兵悍將,長期以往他只會被這些大臣架空,最後成為傀儡皇帝。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心慈手軟根本不具備成為一個帝王的政治才能,和其父懿文太子朱標相比差的太遠了,這樣的君王根本無法長期秉持朝政,無論是漢惠帝還是晉惠帝都是這種帝王最後的結局。
-
7 # 東東讀史
求關注。
這個毫無疑問,如果那樣的話,歷史會改變。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改變其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最終歷史都會改變。
不妨暢想一下。
朱元璋最後殺的無非是藍玉一夥了。
如果藍玉不死,在朱允炆的性格,應該會先奪取他的軍權。然後再進行他的削藩。那時候鑰匙藍玉和朱棣聯手,朱允炆會更快的倒臺。如果朱允炆能拉攏住藍玉,在進行削藩,那麼削藩很大可能就會成功。
但是雖然藍玉是朱標的死忠,但是不知道他對朱允炆是何種態度。如果他全力支援朱允炆,將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實施下來,那麼朱允炆也不會留著藍玉的。
-
8 # 牡丹梅花鑫森淼
朱元璋因為胡惟庸謀反案和藍玉謀反案,總共殺了四萬五千多人,其中包涵很多功臣。四萬五千多人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朱元璋後來還赦免了很多胡惟庸和藍玉的餘黨,可見牽連之廣。
儘管如此,也不是所有的功臣都被殺,比如封為國公的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都是正常病死。他們的子孫都承襲,一直到崇禎年間。
封侯的功臣中,沐英、郭興、郭英、耿炳文、仇成、張龍、吳復、胡海、張赫、華高、顧時、吳禎、吳良、陳德、王志、梅思祖、金朝興,都屬於正常死亡,這些功臣中有很多人死得早,並不是朱元璋殺了他們,耿炳文和郭英活到了建文帝時期。
顧時、吳禎、梅思祖的兒子被藍玉謀反案株連被殺。郭興被追坐藍玉謀反案的成員,除去爵位。郭興和郭英兩兄弟是朱元璋妃子郭寧妃的哥哥,但郭英沒有被牽連,說明朱元璋還是分青紅皂白的。
封伯的功臣中,劉基、何真正常死亡,何真的兒子、弟弟因為藍玉謀反案株連被殺。
因為胡惟庸謀反案株連被殺的功臣有:李善長、陸仲亨、費聚、陸聚、鄭遇春、黃彬、葉升、朱亮祖。
因為藍玉謀反案株連被殺的功臣有:曹震、張翼、張溫、陳桓、朱壽、曹興、謝成、何榮。
穎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定遠侯王弼因事被殺。
這些功臣大部分和朱元璋年齡差不多,即便留下來沒有被殺,到建文帝時期,也已經是老將,年齡在那裡,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肯定不能和年輕的時候相比。
這些被殺功臣中,韓國公李善長最大的過錯是他放跑了一個叫封績的人,胡惟庸派他到塞外漠北聯絡元朝的嗣君,向他稱臣,希望他派兵和胡惟庸裡應外合。藍玉出兵漠北,打敗蒙古人,帶回封績,李善長卻把封績放了,幾年之後,封績再次被抓回,胡惟庸謀反案才真正浮出水面。
李善長放了這麼重要的人物,朱元璋自然不能放過他,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容忍這樣的事發生。儘管朱元璋對李善長厚愛,賜予他丹書鐵券,他自己可以免死兩次,兒子可以免死一次,把嫡公主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祺。
因為胡惟庸的女兒嫁給李善長的侄子,可能李善長擔心胡惟庸謀反案一旦事發必定會連累自己一家人,所以他放跑封績。李善長實際上是被胡惟庸拉下水,朱元璋不得不殺他。謀反罪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無法赦免的大罪,即便李善長是臨安公主的公公,那也沒辦法赦免。
藍玉的傳記中說他的過錯有以下幾點:
一,藍玉功勳卓著,朱元璋對他的待遇非常優厚,藍玉侍寵而驕,蓄養了很多壯奴、假子,乘勢暴橫,曾經佔領東昌民田,御史查問,藍玉大怒,把御史趕走。
二,夜扣喜峰關,守關士兵沒有及時開門,藍玉縱兵毀關而入關。
三,私自把元主妃子納為己有,元主妃子羞慚自盡。
四,朱元璋本來封他為梁國公,因為他性格傲慢,改封為涼國公,希望他引以為戒。但藍玉不思己過,擅自罷免升遷將校。
五,因為功勞太大,藍玉不滿自己位列宋國公馮勝和穎國公傅友德之下,向朱元璋上奏說事,朱元璋不太聽他的話,藍玉更加憤恨。
六,錦衣衛指揮使蔣瓛(huan)告發藍玉謀反,說藍玉等人意圖在朱元璋外出時,伏擊朱元璋,藍玉因此定為謀反。幾位列侯和更多的列侯以下的人株連被殺。
武將一旦謀反,武將之間平時都是戰友,互相之間有戰鬥情誼,其中一個人謀反,後面必定會有人跟隨,一個人不可能謀反成功。這就是株連廣泛的原因。
歷史有時候是無奈的,如果謀反案是真,被誅殺也是無可奈何的。
武將功勳卓著,最怕的就是居功自傲,最怕的就是他們功成名就之後志得意滿,貪圖享樂,這也不滿那也不滿,一旦踏上謀反的路就是不歸路,就是魚死網破的路。
建文帝時期,如果朱元璋沒有大殺功臣,歷史是不是就會改寫,或許,歷史可能是另一副模樣,如果胡惟庸和藍玉是真的要謀反,朱元璋死後,他們必定會露出真面目,建文帝時期,謀反的就不是朱棣,很有可能是胡惟庸或者藍玉,或者這些人重新火併,國家重新陷入內亂。
朱元璋鎮壓這兩大謀反案之後,建文帝時期,不到一年時間,五位王爺被告發謀反,湘王朱柏被迫自焚而死,以證清白,另外四位王爺: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被建文帝廢為庶人。
物傷其類,這才引發燕王朱棣的謀反。戰爭往往講究師出有名,建文帝登基不到一年時間,一位王被迫自焚而死,四位王被廢為庶人,道義上,建文帝理虧,所以,朱棣打過來的時候,谷王朱橞、安王朱楹都不聽建文帝的話,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開啟城門放朱棣進城。
李景隆是曹國公李文忠的兒子,是朱元璋二姐的孫子。魏國公徐輝祖是徐達的兒子,是朱棣的妻舅。燕王朱棣謀反,等於是自家人在打仗。自家人在戰場上見面,那就要看誰有理,誰無理。建文帝對幾個叔叔處置不當,引發朱棣謀反,就算其他功臣還在,結果也不見得會改變。
五個被告發謀反的王爺之中,真正有謀反之心的應該是齊王朱榑,燕王朱棣登基之後,把這些被廢為庶民的弟弟全部恢復爵位,只有齊王朱榑死性不改,《明史》說他性格兇暴,多行不法。在朱棣時期,他蓄養刺客,陰謀反叛,被人告發,他殺人滅口,朱棣只好又把他貶為庶民。
如果建文帝處理好這些關係,打擊面不要太急太廣,朱棣就可能沒有謀反的理由。沒有理由發動戰爭,就會失去道義,沒有道義的戰爭註定會失道寡助,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加大。所以建文帝時期會不會改變歷史,不在於功臣留下多寡,而在於建文帝處理問題是否得當。
如果藍玉沒有定為謀反,如果他還在,朱允炆父親太子朱標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藍玉是常遇春的妻舅,是太子妃的舅舅,但朱允炆不是常妃的兒子,常妃死得很早。即便藍玉還在,會不會幫助朱允炆,也要看朱允炆怎麼籠絡藍玉,讓他完全服從建文帝。搞不好這個關係,即便藍玉還在也是枉然。
-
9 # 魔方歷史觀
確實會出現些改變,畢竟那些被朱元璋殺掉的大臣,許多都是明朝的功臣勳貴,這波人的在或不在,對於當時明朝的朝局確實有影響。
要是朱元璋沒殺那些大臣,到了朱允炆時期會不會改變歷史,這個問題,咱只能推測著掰扯掰扯。
先說說朱元璋為什麼殺大臣?他在執政晚期殺大臣這個操作,不是心血來潮想殺人了,朱元璋是深思熟慮過的,是他根據形勢做出的決定。
朱元璋時期,立的皇太子朱標逝世,之後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確定為儲君人選。這麼做之後,就有了問題,就是朱標本人是有威望、有能力的,可以壓制住早年間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波人,可是朱允炆不同,他自身威望差了太多,不容易震懾住那些老功臣。(朱元璋和朱標,劇照)
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沒什麼,一旦朱元璋駕崩,那麼朱允炆繼位後的朝堂,變數太大。朱元璋要生前考慮身後事,他要把他認為的可能對朱允炆掌權不利的因素,全部抹平,而抹平的方式,沒有比殺更直截了當的了。
若是這些人不死,會如何?歷史上,朱允炆繼位之後,因為削藩一事,引發了靖難之役,之後朱棣取代朱允炆成為皇帝。而在朱棣帶兵針對朱允炆時,朱允炆那邊出現了缺將的情況,這也是朱元璋殺功臣留下的後遺症。
如若朱元璋沒殺那些人,可能靖難之役的時候,朱允炆這邊會更好操作一些也未可知。
但是,如若朱元璋沒殺那些大臣,而朱允炆時期,又出現了朱元璋擔心的局面,就是朱允炆駕馭不了朝臣,那麼情況會更糟糕,但這個時候,靖難之役可能不會發生。
因為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因為朱允炆削藩的勢頭已經很強勁了,但削藩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朝堂要平穩,如果朝堂不穩固,那又談何削藩一事呢。所以,如果朱允炆駕馭不了那些大臣,他也沒工夫去幹削藩的事兒。
其實,朱允炆繼位本身就欠缺了許多,畢竟他沒有那個時間去給自己積累。
-
10 # 小高讀史
朱元璋濫殺功臣,主要是為了給朱標鋪路。因為朱標比較柔弱,朱元璋怕他繼位後無法掌控這些跋扈的大臣。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皇長孫,朱允炆年紀小,比他爸朱標還要柔弱。朱標的威望很高,朱元璋尚且擔憂。朱允炆輩分小,又沒有什麼經驗,朱元璋更加焦慮了。朱標死後,朱元璋透過藍玉案,幾乎將所有威脅皇權的老將剷除。若是朱標不死,朱元璋可能不會發動藍玉案,因為藍玉跟朱標的關係很近,朱標完全有能力駕馭藍玉為他所用。朱允炆就不太好說了,藍玉生前已經很跋扈了,藍玉若是不死,朱允炆繼位後,估計對付藍玉及其背後的勢力就已經夠嗆了,再騰出精力對付諸王,那就難上加難了囉!
-
11 # 史爭朝夕
太祖朱元璋殺完功臣宿將其實給新建的明王朝留下很大隱患。沒有成祖朱棣的二次開國,遷都北京,明朝的武備很有可能向著宋朝看齊,一直走下坡路,最終和少數民族劃江而治。
朱棣對明王朝最重要的一項貢獻便是遷都北京。之後幾十年瓦剌包圍北京,如果京城還在南京的話,北方局勢可能就會就此失控,明朝也會走宋朝老路,幽雲十六州重回少數民族手裡,對於漢人王朝隨時可以給以打擊。
朱元璋不濫殺功臣宿將,其結果就是朱棣登不上皇位,畢竟朱允炆擁有皇位的正統性。但是在僅僅幾十年後,瓦剌就包圍了北京,如果沒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選擇遷都北京,明王朝對於北方的控制始終不到位,很有可能北方會重新回到北元手中。
-
12 # 底拉米蘇
這就是想問朱棣和那些大臣哪個更能打唄,但首先一個問題就是那些大臣如藍玉、李善長之流會不會聽朱允炆的話,就算聽又會不會陽奉陰違?有一點是肯定的,就算他們還活著,朱允炆也不敢用。可惜沒有如果。
回覆列表
朱元璋時期的大臣,無論是能力和心計都比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來的三個文臣要強太多,例如,武將方面有傅友德,有馮勝 ,這些人的戰績可謂是彪炳史冊,傅友德曾在西北七戰七捷擊敗元軍,後來被封為潁國公。
若是有他在,朱棣手下的名將對上他基本沒有勝算,文臣方面,若是李善長不死,憑他的統籌規劃,朱允炆面對朱棣時不會驚慌失措,本來南軍就有江南財賦重地作為支援,只要不急於冒進,打消耗戰朱棣肯定搞不贏。
總得來說,武將不用李景隆,文臣不用齊泰,黃子澄,只要這幾個哥們不在,朱允炆在傅友德,李善長等人的輔佐下,絕對能夠翻盤,朱棣根本不可能打進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