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寺洪勝
-
2 # 百味寫春秋
是這樣的:這個句式在律詩裡面是“拗句”經過“拗救”後的句子,是“變格”的句子,但亦視為“合律”。
在對聯裡邊就更沒問題了,因為對聯沒有律詩那麼嚴格,只要做到“上聯以仄聲收尾,下聯以平聲收尾”和“上、下聯平仄對立”以及“對仗整齊”。就算不錯了!
你看看現在的對聯有幾個是按律詩的對、偶句去做的?
多說無意,到此為止。
-
3 # 夏小柒
我是小柒我來回答!當然可以。
"平平仄平仄"格式叫錦鯉翻波亦叫拗救,它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是將三、四位置字的平仄互相而進行拗救。在唐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種格式。
如:李白《過崔八丈水亭》"高閣橫秀氣,清幽並在君。簷飛宛溪水,窗落敬亭雲。猿嘯風中斷,漁歌月裡聞。閒隨白鷗去,沙上自為群。"
"簷飛宛溪水",平平仄平仄,","宛"、"溪"平仄互換。
再如:崔垣《春怨》"夜盡夢初驚,紗窗早霧明。曉妝脂粉薄,春服綺羅輕。妾有今朝恨,君無舊日情。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
"愁來理弦管",平平仄平仄,"理"和"弦"平仄互換。
這種格式是被認可的,即使科舉考試,錦鯉翻波也同樣是認可,是符合格律的!
錦鯉翻波是擴充套件用詞自由度,而保住某些地方必須用的字,提高詩的質量,保證整首詩的格律性,如上面的"宛溪"是個地名,我們總不能為了遵守平仄把"宛溪"寫成"溪宛"吧!
我們知道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形成,確切說"頸聯"就是一副對聯。那麼律詩的一些規定當然是對聯也通用的。
如:西泠印社的一副對聯:"高風振千古,印學話西泠""振"、"千"平仄互換。
-
4 # s劉老大
說說這個看法,這個平平仄平庂就好像唱歌樣的,有韻味,過去的人朗讀課文,就像是念經,現在的人朗讀課文是字正腔圓,我看寫對聯只要發揮你的語句詞句描寫出各種形態優美,對的意思也就行吧總之兩者都非常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看每個人的思維如何?恰當的對好對聯哦,好了,我就是這個理解的謝謝
-
5 # 繼往開來huangniu
“平平仄平仄“並不是格律詩中的正格律句,而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拗救“變格律句。
五言律詩共有四種律句,其中一句是“平平平仄仄“。按照”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定,這一句的第四個字必須是仄聲。但有時因各原因,或者詩人為了追求聲韻的平仄多變,這個字用了平聲,又不能改為仄聲,便可將第三字改為仄聲。本來的“平平平仄仄”,變成了”平平仄平仄“,這就格律詩中的”拗救“之法。
此種句式在前人詩句中多有,一般用在五絕的第三句和五律的第七句。
如崔垣的《春怨》"……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便是此例。
寫對聯和寫詩不同,不存在所謂的”拗救“。
對聯安排平仄的要求有三種:
第一種:第二、四、六、八偶位字平仄相間;
第二種:按照文字的句式結構,在節奏點上安排平仄相間;
第三種:主要用於中長聯,三、五個字連平,或者連仄。不必每隔一個字平仄相間。
-
6 # 律界詩者
平平仄平仄 句式是律句變格中的常格,是唐宋以來的基本律句格式之一,當然有人解釋為拗救,三拗四救,也講的通。
王力先生認為:“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它和常規的詩句一樣常見”。這說明近體詩包括對聯變通的重要性,證明近體詩、對聯的格律是可變的不斷髮展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符合繼承與發展的辯證唯物論觀點。
根據中國對聯大辭典的表述,平平仄平仄的句式是適用於對聯的。對聯也是隨著古詩詞不斷髮展的,其可視為律詩頷聯頸聯中對仗一聯的擷取,律句的句式也自然使用於對聯。在此感謝夏小柒老師提供教材!
以下是平平仄平仄句式在律詩中應用的舉例:
例如虞世南《蟬》“垂綏飲清露”,就是“平平仄平仄”,韋應物《簡盧陟》“我有一瓢酒”,就是“仄仄仄平仄”。再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杜甫《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杜甫五律《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移舟泊煙渚”、“涼風起天末”、“遙憐小兒女”、“何時倚虛幌”、“仍憐故鄉水”,都是“平平仄平仄”。
又如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三:
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山雞羞綠水,不敢照毛衣。
“秋浦錦駝鳥”,聲調是“仄仄仄平仄”,前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杜甫《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它們的出句也都是“仄仄仄平仄”。
-
7 # 聽海風吹過
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就是“平平仄平仄”格式,古代“平平仄平仄”句式其實不少。如“思君令人老”。
每個人標準不同,見仁見智,我覺得“平平仄平仄”沒什麼問題。聯律不能侷限於馬蹄韻。
-
8 # 老街味道
問題:格律詩中”平平仄平仄“句式在對聯中適用嗎?前言
平平仄平仄,是律句中最常見的變格,俗稱錦鯉翻波。在唐宋律詩中比比皆是,即是在科舉試貼詩中也很常見。
老街有時出聯,偶爾用律詩中常見的幾個變格:平平仄平仄(錦鯉翻波),或者平平仄仄仄(三仄尾),或者中仄仄平仄(半拗體),總有人提醒不符合楹聯規則。
其實我也沒有看過什麼楹聯規則,總覺得現代人搞不太靠譜。
首先五七言對聯是為了作五律七律的中間二聯作練習,五七律允許就可以了。其次,古人的掛出來的五七言名聯,也基本按照律詩的規則。這三種句式,古人作楹聯也常見呀。
一、據說中國第一幅對聯就是:平平仄平仄(錦鯉翻波)宋朝初期著名詩人楊億是西昆體詩歌領軍人物,他在《楊文公談苑》中講了一個“蜀中桃符”的故事:
辛寅遜仕偽蜀孟昶為學士,王師將致討之前,歲除,昶令學士作詩兩句,寫桃符上。寅遜題曰:『新年納餘慶,佳節契長春。』明年蜀亡。
呂餘慶以參知政事知益州。長春乃太祖誕節聖節名,寅遜歸朝,為太子中允,上疏諫獵,詔褒之。
據說孟昶讓辛寅遜寫在桃符上的這十個字,就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對聯:
新年納餘慶,佳節契長春
五代在唐朝的後面,唐朝的格律詩盛行,五律、七律,排律,要求中間的聯都必須對仗。所以詩人作對聯是小兒科的事情,當然不是第一幅對聯,唯一新奇的就是,辛寅遜把這十個字寫在桃符上掛了出來而已。
梁章鉅在《楹聯叢話》 序言中說:
楹聯之興,肇於五代之桃符。孟蜀“餘慶”“長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蓋自宋人始,而見於載籍者寥寥。
........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而這個所謂的第一個對聯的上聯,恰好就是:
平平仄平仄
二、三仄尾對聯上面說過了錦鯉翻波,下面看看三仄尾。
南宋詩人,嘉泰二年(1202年)進士洪諮夔(1176年~1236年),字舜俞,號平齋。自題對聯雲:
“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閒。”
上聯是三仄尾:未得之乎一字力,仄仄平平仄仄仄。
清朝時,據說內閣漢票籤處(清代內閣內部機構。掌校閱漢文字章,撰繕漢文票籤;記載漢文件案,)有一副對聯,是劉羅鍋的爸爸劉統勳所書。可惜道光二年毀於火,後來陳荔峰重新書寫掛在圓明園直廬,但是圓明園也被燒了,此聯為:
“天下文章莫大處;龍門聲價最高時。
上聯也是三仄尾:莫大處。
北京貢院明遠樓上,曾經有七言對聯雲:
“夜半文光射北斗;朝來爽氣挹西山”。
上聯也是三仄尾:射北斗。
三、半拗體在格律詩中,上聯半拗體,下聯可救可不救。在楹聯中也有這種例子。
1、救拗
例如梁章鉅給蘇州滄浪亭做的集句聯:
“清風明月本無價(歐陽修),近水遙山皆有情(蘇舜欽)”等,
上聯是半拗體:清風明月【本】無價,平平中仄仄平仄,下聯救拗:近水遙山【皆】有情,【皆】作平聲救【本】。
2、不救拗
吳越時,龍華寺詩僧契盈題亭柱雲:
“三千里外一條水;十二時中兩度潮。”
上聯也是半拗體,上聯一、下聯兩,都是仄聲,下聯卻沒有救拗。
三、古人的對聯遠比格律詩寬鬆清代楹聯大師梁章鉅(1775-1849年),字臣林,號退庵。他是清嘉慶年間進士,官至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
他編著的《楹聯叢話》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楹聯的著作,這部書中記錄了不少名聯,可以看出古人的對聯,遠比格律詩寬鬆。
例如上下聯都是律句,但是失對:
君身自是有仙骨;我猶未免為鄉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評仄仄仄
又如:
“當官期於物有濟;凡事求其心所安。”平平平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上聯,就不是律句了。
清朝常州府署中有竹樓一所,某太守題聯雲:
“未知明年在何處;不可一日無此君。”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上聯和下聯都不是律句。
人在除夕時,自掛門楹雲:
一槍戳出窮鬼去;雙鉤搭進富神來。
上聯也不是律句。
結束語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古人的對聯其實比律詩還要寬鬆。但是上聯仄收,下聯平收,是不可逾越的規則,這也是律詩對聯中最基本的常識。
老街平時對聯,大多以五言和七言為主,目的是為創作五律和七律練筆而已。至於現代人搞得楹聯規則,我個人不是太關注,因為我確實很少作五七言以外的對聯。
結束時,錄入自己創作的一副長聯:
浮雲變幻,白衣蒼狗,勝蹟又遙臨,看幾回,潮落潮生?待:西辭泰嶽,東巡瀛島,北探蓬萊,南訪琅琊;知此地:一方樂土,三面煙濤,竟育成:千古淳風,萬家燈火。
山色有無,曲徑危峰,閒情更憑弔,數多少,人來人往?憶:秦賺田橫,明逐德清,晉歸法顯,唐迎太白;嘆英雄:四海丹心,九州法雨,終留下:半丘荒冢,些子文章。
-
9 # 林漢971807996072
”平平仄平仄”錦鯉翻波格,說白了就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也叫拗句,不論在詩詞中還是在對聯中都適用這勿容置疑。說”抝”本身是出律了,這是事實,但詩聯都遵循意境優先的原則,個別特殊位置上用韻破律也是允許認可的。如果單單以這個句式出律,而否定抝救的必要性(儘管聯界有爭議),那就真是迂腐至極。因為這個句式在大家公認的”新年納餘慶”對聯鼻祖中就出現了。真正該討論的是”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式的下聯,必須要以正格”仄仄仄平平”來對,不能死摳上下聯平仄相反而對成”仄仄平仄平”,那才是腐得可悲又滑稽。
回覆列表
提問者作為"中華詩人詞學會的會員",實際上是明知故問。"平平仄平仄"的格律在律詩和絕句中是可以的,但在對聯中,就是出律了。因對聯最講究以下幾點
一、以七字聯為例,用字時,1、3、5三個字可平可仄,但2、4、6"三個字或平、仄、平,或仄、平、仄,即第2個字是平聲,第4個字應是仄聲,第6個字再用平聲。如果第2個字用仄聲,那麼第4個字就用平聲,第六個字再用仄聲,否則則為出律。二、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韻,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否則則為出律。三、上下聯的第2、4、6、7四個字的平仄應相反。四、最後三個字與律詩一樣,防止出現三連平或三連仄。但你如果細心觀察,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對聯,甚至一些名聯並非完全按這個標準去做。你開啟百度一搜,隨處可見。這和順口溜同樣受人們喜愛一樣,隨意為好。但我建議
標有"詩詞學會會員"和願意按格律學習對對聯的人,不管是出聯還是對聯,還是按律為好。以上觀點,僅供參考。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