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刀口讀史
-
2 # 世界全史羅銳
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曾率五國聯軍連下齊國70餘城,但是最終因為即墨和莒城圍攻3年不下,加上看不慣他的燕惠王繼位,樂毅被奪了兵權,之後逃亡趙國,表面上看,齊國只有兩座城池未攻下,樂毅的確有擁兵自立之嫌。
但是隻要是燕惠王能夠想明白,都不會去奪樂毅的兵權,原因很簡單就一個燕國是吞不下齊國的,燕國實力一直處於電底的,趙國即便是一長平之戰後吊打燕國的門實力依然是槓槓的,可見燕國並不怎麼強,此時燕國之所以能擊敗齊國,其實是與趙魏韓等國聯軍才擊敗了齊國,齊國雖元氣大傷但幾百年根基還在不是說滅就能滅的,其殘餘勢力依然很強,而樂毅是軍事家政治家,不是一單純的武將!他深知攻城易收心難,所以才圍而不攻。樂毅是想收復齊人之心,不然燕國以一國之力是不可能吞下齊國這麼大的疆土的。
有人說樂毅是害怕功高震主鳥盡弓藏,為了自保才遲遲不攻下最後兩城的,這個也不能立,樂毅打敗齊國之後就可以強制退休了嗎?其他五國呢?心甘情願臣服一個實際最弱的國家?這是戰國不是三國,不是諸葛亮對陣司馬懿。除了齊國之外其他幾個國家人才濟濟,這時候良弓藏燕國君主是豬腦子嗎?樂毅看得很明白,只可惜燕惠王是個庸君,臨陣換將給了田單機會,擊潰燕軍恢復了齊國領土。
讓樂毅遲遲攻不下即墨和莒城兩座城市,最現實的原因是這兩座城池難以攻下,即墨和莒城並非普通城池,而是兩個重要城市其歷史上屬於兩個國都,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積蓄豐厚。燕軍在連續攻下齊國大部分城池後屬強弩之末了,樂毅打不下這兩個城實際是燕國沒有單獨滅亡齊國的能力。
《戰國策·燕策一》:“王(齊宣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 。”這裡說的五都是指齊國實行的五都制,戰國時齊國除國都臨淄之外,還在四境設有四個都,各設有選練的常備軍,其中就包括即墨和莒,有軍事行動臨時從五個地方調兵,他全國兵力是分散在五個重鎮的,相當於人家還剩下兩個戰區,起碼還有五分之二的實力,這兩個可不是一般的小城,這是齊國五分之二的家底啊!特別即墨,還是有鑄造貨幣權的城。齊國刀幣有很多出土於即墨境內,刀幣上有節墨屬地二字,有五字刀居多,七字刀極少。根據故齊國屬地出土齊國刀幣來看,當然齊國不止即墨可以鑄造貨幣,但也看出即墨的重要和實力。顯然到最後,只有燕軍圍城,面對實際上是齊國兩大戰區的即墨和莒,燕軍已經沒有實力攻打的能力了。
雖然戰後齊國復國,但是齊國因此元氣大傷,再也不具備爭霸天下的實力。而在這期間,秦將白起又率軍一舉攻拔楚國鄢郢之都,徹底削弱了楚國。自此以後,戰國格局徹底變成秦國一家獨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秦國的確是最大的贏家。齊國前期的失敗,主要原因是其他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後來秦也打不過五國聯軍,此時的齊國更不可能取勝,所以齊國兵敗完全可以理解。 齊國戰敗後,秦楚三晉矛盾加深,各自攻略土地,甚至互相攻伐,樂毅伐齊無意間給秦國送上一份大禮啊!
-
3 # 玫子美影
樂毅認為,攻下莒和即墨兩座城容易,但是,要歸順齊國人心卻很困難。所以,他要利用這個機會,在齊國好好地進行一番宣傳,表現燕國君王的仁愛,表現燕國對齊國的善意,最後透過歸順人心,實現瓦解齊國剩下的兩座城池裡將士的鬥志,讓他們自動投降的目的。所以當齊國最終只剩下莒和即墨的時候,樂毅卻採用了圍而不攻的方式,停頓下來,這樣一停頓就是三年時間。
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樂毅的做法有些想當然了。如果齊國所有的城池都被攻下了,整個齊國都滅亡了,齊國人看不見希望了,他們的情緒慢慢地得到平復,他們的觀念慢慢被改變,這是有可能的。時間可以改變一切,所有被佔領國家的老百姓,在剛剛被佔領的時候,肯定是非常難受的。但是佔領了一段時間後,慢慢地就接受了這樣的事實。
當齊國還剩下兩座城池,當齊國的國君還沒有被殺掉,當齊國的王室還存在的情況下,要想瓦解齊國人的反抗意志,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恰恰是因為齊國還有兩座城池存在,齊王還存在,因此,這給予了齊國強大的精神力量,讓齊國君臣上下團結一心,共赴國難,努力復國圖強。
同時,因為樂毅圍攻齊國這兩座城池三年時間不打,在這三年的時間裡,齊國有足夠的時間找出應對的策略,做好各種反攻的準備。我們知道,在拳擊賽場上,如果已經打暈了對手,你要是突然停了下來,那麼,對手可能在幾秒鐘的時間裡就獲得喘息的機會,從而捲土重來。在戰場上,這樣的情況更多。作為一個優秀的將軍,古今中外少有的傑出將領之一,樂毅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事實上,結局也正如我們分析的一樣。在這段時間裡,齊國有足夠的時間做他們的準備:一是等來了燕昭王的去世,二是等來了一個和樂毅有矛盾的燕惠王的上臺。三是去燕國傳播樂毅的謠言,從而讓燕惠王用騎劫代替樂毅。四是田單用火牛陣打敗騎劫。所有這些事情,都是在樂毅對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圍而不攻的時間裡發生的。
樂毅在圍攻齊國剩餘兩城的時候,他的想法是非常複雜的,不排除他想取代齊王,自己當王的心思。只不過因為沒有完全收復齊國人心,而燕惠王又派了騎劫來替代他,因此他沒有成功,不得不逃到趙國去。而齊國得以奇蹟般地死而復生。
-
4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樂毅本來勢如破竹,就差臨門一腳就大功告成了,誰知到了緊要關頭,他突然改主意了,要以德服人了。本來是個力士,最後還要裝把君子,結果迂腐把自己害了。
-
5 # 你三十罐鳳梨罐頭
兼愛非攻的墨家鉅子墨翟率眾馳援,墨守成規處於此處。這也算當時的六國民心所在。此為第一。
當時的政治環境,六國也不允許燕國獨吞齊國,。如果燕國吞齊,和齊國吞宋一樣的結果等著它呢。此為第二。
齊國大將田單率兵有方,火牛陣大破燕軍。燕國燒殺搶掠,老百姓民不聊生送走一狼引來一虎,後悔了,還不如當初的狼呢。軍民同心得以復國。此為其三。
燕國國內的政治環境發生了變化燕昭王薨。新王即位不再相信樂毅。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迫於國內國外的壓力也不想滅齊了。此為其四
-
6 # 我願為樹
齊燕兩國比較,燕國是小國,齊國是大國,而且燕軍並不強(這點可以從長平之戰後,燕國攻趙,還被殺得丟盔棄甲看出燕軍的戰鬥力)燕國伐齊,能夠有那麼高的成就,因為前期靠各國聯軍,中期靠樂毅個人指揮,最後撒都不靠就完了。
當時各個諸侯國都認為齊愍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所以燕國才能夠聯合趙、秦、韓、魏,五國共同出兵伐齊。在濟西之戰齊國大敗,齊軍精銳損失殆盡,不久其他四國見好就收撤軍了。留下樂毅帶領的燕軍單獨攻齊,樂毅先帶領燕軍攻下齊國國都臨淄,劫掠一番後,接著用5年時間在齊地來回攻伐,攻下了72座城池。這裡也可以看出燕軍兵力有限,不然也用著樂毅來回作戰5年了。
到最後剩下的莒和即墨兩城時,這兩座城市在這幾年的時間裡也在準備,一邊收留潰敗的齊軍和難民(田單就是逃難到這裡的),一邊把城防搞得十分堅固,而燕軍在齊國這幾年因為連續作戰,兵力肯定有所消耗,還要分一些兵駐守各地,而且士兵也很疲憊。前期燕軍多次進攻過這兩城,但都被這兩城的軍民齊心協力打敗了。樂毅才會認識到單靠武力硬來是行不通的。能攻下城池而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為了徹底吞併消化掉齊國,他才會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用懷柔的方式瓦解齊國最後兩城。如果不是燕惠王不信任樂毅把樂毅換掉了,而是讓樂毅繼續負責,莒和即墨兩城遲早是燕國。
可惜最後燕惠王用騎劫這個2貨換掉樂毅,田單用火牛陣打敗了燕軍主力,各地燕軍望風而逃並沒有組織抵抗,齊軍很快就收復了全部失地。燕王那是後悔不已。其實在最後我們也能看出燕軍兵力此時有限,戰鬥意志不強,不然也不會在前線一戰敗,就快速丟失所佔領的全部城池。其實在這時候齊軍也不強,在這幾年齊軍已被樂毅殺得只剩下最後一滴血了,不然也不會借火牛陣(牛可是古代重要的勞動工具,古代殺牛是犯法的)同時動員城中百姓擂鼓擊器,吶喊助威,以壯聲勢。最後可惜了。
總之還是燕國國力太弱了,想一口氣吞掉大國齊國,結果把自己撐死了。
-
7 # 天道酬勤向陽而生
首先是三年圍而不攻 ,而不是攻不下來齊國即墨等城池。
這個問題很多史學家都有爭論,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個人認為可以按時期分三個原因考慮。
一是燕昭王時期,可分為兩點原因,樂毅之所以能率領5國聯軍攻打齊國,是因為齊湣王聽信燕國“間人”蘇秦計策攻打宋國。齊湣王舉全國之力滅亡宋國,滅亡宋國後齊國打破了列國之間的平衡。才有了後期樂毅率五國之兵力攻打齊國。
樂毅對齊國即墨圍而不攻第一點原因,樂毅是率五國聯軍攻打打破列國平衡的齊國,攻破齊國最後的城池滅亡齊國的話,燕國也會成為“眾矢之的”,其它國家也會攻打燕國,這是燕昭王讓樂毅圍而不攻的第一條原因。
第二點原因是,燕昭王最後時期推行王道,以仁愛治國,對齊國最後的城池圍而不攻,主要是想得到齊國人民 的認可。從而真正的佔領齊國國土。這是燕昭王時期命令樂毅對即墨圍而不攻的兩點原因。
燕惠王時期,也是最後一個原因,主要是因為燕惠王對樂毅的猜忌,害怕樂毅擁兵自重滅亡齊國後自立為王。樂毅自己也知道燕惠王的猜忌,一直沒有攻破齊國最後的城池,導致後期樂毅叛走也為攻破。
這是本人對樂毅為何沒有攻破即墨,圍而不攻的三點看法。但也不排除即墨等城池的易守難攻,和齊國人最後誓死反抗的決心等。希望多多補充。
-
8 # 天晴愛睡覺
燕王腦袋發昏搞禪位,把王位傳給國相子之,結果成功引起太子和子之大亂鬥,燕國內亂,齊宣王趁虛而入攻破了燕國;後來礙於沒辦法把燕國滅了又退出來了;
燕昭王即位後為了報仇雪恥,築黃金臺招攬能人,得到樂毅,聯盟五國軍隊攻擊齊國,攻下齊國72城,卻留下即墨三年沒攻下,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留下即墨是為了軟化齊人的戰鬥意志,不讓齊人殊死反抗,讓燕國有時間能慢慢消化72座城池;齊國是大國,燕國是小國,齊國玩命燕國頂不住的!
第二,為了讓齊國自己投降,避免承受滅國惡名,招來其他國家的聯合圍剿!那樣的話燕國凶多吉少!
當時的燕昭王是能夠理解的,奈何燕國太子與樂毅有樑子,上位之後挾私報復聽信讒言罷免了樂毅的兵權,齊國田單趁機用火牛陣一舉奪回了齊國城池!樂毅也逃到了趙國!
-
9 # 17942601573
我認為樂毅緩攻即墨確實是失策。後世推崇樂毅,主要有二點幫了樂毅的忙:一是信任樂毅的召王去世,與樂毅不對付的惠王接班,硬要拿下樂毅,樂毅不得不出走趙國;後來失敗,樂毅已被逼走,所以,多數人也不認為樂毅有責任。二是燕國敗後,惠王寫信責備樂毅,樂毅以《報燕惠王書》回報,這封書寫的有理有利有節,聲情並茂,為樂毅加分不少。由於以上二點,後人推崇樂毅。
-
10 # 農村二坤
濟西之戰,樂毅採用誘齊攻宋策略,形成了天下攻齊的有利形勢。在作戰中又抓住強弱已經發生變化的有利時機,乘勝追擊,直搗齊都,因而取得了重大勝抄利。而齊湣王自恃強大,窮兵默武,四面樹敵,落入燕國圈套而不自知。當五國聯軍攻襲齊時,倉促應戰,過早地集中主力與強大的聯軍交鋒,因而慘敗,幾致亡國。而在即墨之戰中,齊軍卻能先堅守後反攻,最終一舉擊敗燕軍。齊軍的勝利。一是因為即墨有一定的防禦條件;二是燕軍攻佔堅城的力量不足,準備也不充分;三是齊將田單知採取有效措施,取得了即墨軍民的支援。四是田單善施奇謀妙計。他先施反間計,借敵之手除去了最難對付的樂毅,又針對騎劫警惕性不高,燕軍士氣不振的弱點,以詐降手段造成敵人錯覺,使之麻痺松道懈。然後實施夜間奇襲,出其不意地擊破圍攻即墨的燕軍主力,打勝了反攻初期的關鍵性一仗,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在齊國民眾的支援下,經過艱苦奮戰,終於取得了打敗燕軍、恢復齊國的光榮勝利。
歷史上的事情第三條養賊為患可能會有,再就是第二條燕國抄太弱小了再說也不是隻有一個燕國,還有其他國家也不是一心的,就算能抽出兵力也不會全力的。因為全力攻下來襲也不一定守得住第四條列國肯定會干涉。第一條講的因為這兩個地方是戰略要地肯定防禦比較強。百最後產生第五條在外援的支援下利用火牛陣打敗樂毅的部隊。關於最後一條我考慮是因為守衛這兩個地方的兵力都回調了所以才能一戰攻克,還有就是那個時候樂毅已經被剝奪了兵權也是有原因的。
-
11 # 武天老師
樂毅可以輕鬆滅掉齊國,一直留著兩個城池不攻是殺人誅心罷了。樂毅的想法是讓兵臨城下圍住齊國,讓齊國內部瓦解,齊國的貴族階級和王室直接失去民心,徹底死絕。
這種復國的例子其實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中山國,當年樂毅先祖樂羊滅國中山後,中山桓公就曾復國,中山國自復國一來,連續擊敗魏、趙兩個頂級的強大諸侯國,使天下諸侯為之刮目相看,中山國也再次成為當時北方的一個強大實力,也算是輝煌了一把。
中山國的例子已經很好地說明了問題,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沒有把握一棒子打死,就慢慢折磨。
當年楚國在被秦國滅國時,也曾放出“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這樣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的豪言壯語。
所以樂毅這個人還是很有水平的,他儘管可以一下子滅掉齊國,但是保不準齊國一些牛哄哄逃走的賢才良將會躲起來,指不定那一天找到機會再咬你一口!
所以樂毅一直打算讓齊國內部瓦解,讓百姓從內心放棄齊國的政權統治。只可惜當時太子愚鈍,再加上樂毅不是燕人,而且這麼多年就是不拿下莒和即墨,燕國內部一些老牌權貴勢力都覺得樂毅有擁兵自重的嫌疑。
所以樂毅在燕昭王死後,被燕惠王直接趕走,逃去趙國。正因為如此,齊國有了喘息的機會,最終又奪回很多失去的土地,慢慢又發育起來啦!
-
12 # LaoHuang188
為什麼下齊七十餘城的樂毅就是啃不動莒城和即墨呢?齊湣王時期,齊國實力達到歷史巔峰,南方重丘打敗楚國,西方觀津戰勝魏趙聯軍,北方消滅中山國。之後聯合韓、魏兩國征伐秦國,圍困函谷關整整三年,最終攻陷險關,秦國不得不割土認輸。《史記》有記載,“二十六年,齊與韓、魏共攻秦,至函谷軍焉。”公元前286年,宋國內部發生動亂,齊國正急於擴張實力,這簡直是天賜良機,於是聯手趙、魏一同出兵。戰事進展得相當順利,僅僅三年時間,被譽為“戰國第八雄”的宋國就被滅亡了。可是在瓜分蛋糕時分利不均,齊國憑著強橫的實力,吞併了大部分的果實,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強烈不滿。在燕昭王的串聯下,燕、秦、趙、韓、魏組成五國聯軍討伐齊國,這便是歷史上的“五國伐齊”。戰事一開始,齊國便丟失七十多座城池,僅僅只剩下即墨、莒兩城。讓人奇怪的是,在隨後的五年時間,燕國統帥樂毅始終沒能滅掉齊國,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作為聯軍統帥的樂毅,他沒有采用傳統打法,而是運用“閃電戰”。這種戰術讓燕國迅速佔據七十多座城池,但任何事有利有弊,它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守城問題,得到城池後需要戍守和安撫百姓,就算給每座城派的人不多,總共下來也不是小數目,這對燕國來說不那麼簡單。二是後勤問題,攻下的城池越多,戰線的縱深就越長,從燕國到齊國的後勤補給就更吃力,對於經濟孱弱的燕國來說,顯然經受不起。其次,齊國從姜子牙開始就重視經濟,何況地處東夷,很少發生戰事,人口一直處於諸侯國前列。五國伐齊雖然是“閃電戰”,但是戰爭並非突然,齊國也做了一些準備,轉移不少財產。更關鍵的是,齊國有五座都城,即墨和莒城便是其中兩個,它有大量的常住人口和充足的戰備物質。要不然,田單也不可能短時間集中一千頭牛,戰國中期,耕牛雖然不再是稀缺的生產力,但也沒到普及的地步,由此可見齊國根基之雄厚。再次,燕、秦、趙、韓、魏五國聯手伐齊,但並不表示他們鐵板一塊。戰國時代,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齊國固然強大,不聯手壓制不行,如果燕國吞滅齊國,齊國雖然沒了,但是會出現一個比齊國更強大的燕國,這不是其他諸國願意看到的。對於諸國來說,齊國和燕國雙雙存在,而且都變成弱國才是最理想的結果。所以,如果樂毅真能滅掉齊國,諸國也會在關鍵時刻出手阻止。最後,樂毅在燕國的地位發生劇變,燕昭王時期頗受信任,擔任五國聯軍的統帥,全權負責攻佔齊國的事宜,但是到了燕惠王時期,擁兵在外受到猜忌。樂毅很矛盾,他不知道該怎麼辦?繼續打下去,就算滅了齊國,自己也極有可能因為功高震主而不得善終。而且,戍守即墨和莒兩座城池的將領並非庸庸之輩,而是戰國名將田單。在這種情況下,樂毅打不下齊國也容易理解,數年後,樂毅的遭遇驗證了這一點。除了以上四點,樂毅的性格也可能有影響。當時,樂毅的仁義傳遍天下,圍困莒、即墨五年沒有攻下來,可能是不忍加害城中百姓,所以遲遲沒有發動屠城戰爭。只要再給數年時間,樂毅會兵不血刃地消化掉齊國其他地區,可惜燕惠王把這手好牌打壞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並不只是表示樂毅有破齊的大功,而是其仁義的人品。
-
13 # 尋根拜祖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攻齊,兩年時間攻陷齊國全境,其中樂毅用了六個月,攻克齊國七十餘城,僅剩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池未下。此後三年時間,樂毅對這兩座城池先強攻,後懷柔,都無法攻克。
三年後,新即位的燕惠王中了田單的反間計,將樂毅被調離齊國,以騎劫代替樂毅伐齊。結果燕軍被田單的火牛陣攻陷,被打了個漂亮的防守反擊,將到手的七十餘座城池全部奉還,敗退燕國,這就是著名的即墨之戰。
兩年橫掃齊國全境,六個月拔下七十餘城,為何三年打不下即墨?樂毅豈不是枉費一世英名?
五國攻秦,可以說是齊緡王的狂妄自大,以及齊國內憂的集中大爆發所致。齊緡王即位時,齊國的國力空前強盛,他又以強力手段,解決了宗室對君權的掣肘問題,無論從個人權威,以及國際地位,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於是齊緡王開始飄了,他四處樹敵,接連與秦、趙、楚、魏發生矛盾和戰爭。他的這個舉動,讓世仇燕國看在眼裡,喜在心裡。當年,齊緡王的父親齊宣王,乘子之之亂入侵,差點滅了燕國。一個報復齊國的陰謀,在燕昭王與蘇秦的策劃下出籠。
蘇秦以間諜身份事齊,不斷慫恿齊緡王與諸國交惡,最後又鼓勵齊國毫無顧忌地滅了宋國。宋國的戰略位置太重要,各國都虎視眈眈,齊國獨吞宋國,成了引發五國攻秦的導火索。
公元前284年,五國以樂毅為主將,合兵二十萬,大舉伐齊。齊緡王倉促之間,派大將觸子領兵抵抗,濟西之戰爆發。
為了激勵士氣,齊緡王腦洞大開,他竟然以掘祖墳、殺戮家屬為威脅,逼迫將士們用命。又不顧前線實情,逼迫觸子改變防守策略,主動出擊。結果,二十萬齊軍慘敗。
齊緡王於濟西之戰的第二年,被以救援為幌子的楚國大將淖齒殺害,齊國處於無主狀態。那麼,樂毅在大軍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後,究竟為何三年拿不下最後兩座城呢?
濟西之戰後五國各懷心思,伐齊成了燕國的獨角戲戰國時期,各國之間今天合縱,明天連橫,朝三暮四,原因就一個:利益不一致,各懷鬼胎。這是導致齊國差點被滅的根子,也是躲過被滅的原因。濟西之戰後,原本齊心協力的五國,立刻把心思放在齊國滅亡後,自己的利益訴求上,於是聯盟瓦解。
1.秦國韓國撤兵
秦國的基本策略是“遠交近攻”,齊國本來是他的盟友。但是齊緡王糊塗,中了蘇秦的反間計,自去帝號,讓秦國遭受各國攻擊,導致齊秦聯盟瓦解。
如今,齊國眼看被滅,秦國立刻意識到,齊國滅亡不符合秦國的利益,它需要齊國,從東面牽制諸國力量。所以,齊國不能滅,滅了齊國,中間隔著三晉的秦國,得不到任何好處。
因而,秦國第一個撤離了戰場。秦國一撤退,馬仔韓國也立刻跟隨,兩國都撤出五國聯盟。
2.魏國轉攻宋地
在五國攻齊之前,魏國曾經假如齊、楚、魏三國聯盟,共同伐宋。魏國橫跨黃河兩岸,但是在河南之地比較薄弱,吞併宋國,有利於魏國加強河南防守縱深。齊國拋棄盟友,獨立吞併宋國,傷害了魏國的利益。
濟西之戰後,魏國不可能放著垂涎已久的大肥肉不下口。所以,它既秦韓退出聯盟後,也乘機率兵南下撈實惠。
3.趙國轉伐河間
趙國正經歷胡服騎射的最強盛時期,野心膨脹,也是那個時期最活躍的國家之一。濟西之戰後,趙國立刻回軍,乘機進攻自己東邊的河間之地,跟魏國一樣,抓緊撈實惠。
4.楚國趁火打劫
最有意思的是楚國,五國攻齊的時候,它不參與,等到眼看齊國要滅亡了,它趕緊插進一腳趁火打劫。
齊緡王當然是感動得眼淚鼻涕,隆重迎接楚國大將淖齒,沒想到淖齒到了齊國原形畢露,乾脆殺了齊緡王,露出與燕國較勁,吞併齊國的野心。
5.燕國獨立伐齊
聯盟瓦解之下,燕國失去了五國攻齊的政治優勢,和兵力優勢,他們不光要獨立完成接下來的滅齊行動,還要遭受五國有可能的反攻,以及楚國近在眼前的威脅。
所以,樂毅後期的軍事行動,不再單純,而是遊走於政治與軍事之間,不能全身心地用兵。這是齊國沒有滅亡的歷史大環境。
齊襄王即位和田單為將,穩定了人心和抗戰策略齊國在齊緡王死後,反而迎來了人心的凝聚。史書說齊緡王暴虐,其實言過了,他只是對外策略不當,對內得罪了公室勢力,導致公室力量的反撲。齊襄王的即位,結束了這個混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齊國表現出了久違的同仇敵愾。
齊襄王在莒城即位,即墨那邊,公室後裔田單,以過人的智慧,贏得了齊人的信任,承擔起了組織領導抗擊燕軍的重任。
即墨城地處沿海,城池堅固,人口眾多,經濟條件優良,物資儲備豐富,易守難攻。田單利用民眾的凝聚力,組織了一支七千餘人的部隊,同時又全城動員,男女齊上陣,形成了一致對外的良好勢頭。
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不在於兵力多寡,更不在於武器,田單抓住了人心向背這個關鍵因素,拋棄了不切實際的主動進攻,跟樂毅拖時間。
樂毅立足未來動改變滅齊策略,讓齊國人逃過一劫“然樂毅以百倍之眾,數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於此也。”
他認為,樂毅不是不能攻克即墨和莒城,而是不想以武力進攻,代以仁義臣服齊民。
樂毅的這個思想轉變其實也有被動之處,濟西之戰後,燕軍攻陷齊國全境,採取的措施一點不仁義,他把城中的所有值錢東西,都打包運回了燕國。燕昭王大喜,為此封樂毅為昌國君。《史記》裡對樂毅攻佔七十餘城,用了一個“屠”字,說明燕軍沒少禍害齊國人。
正是燕軍的肆虐行為,導致即墨和莒城老百姓拼命死守的決心。樂毅大軍明顯對攻城準備不足,加之客觀條件限制,導致攻城不順。
這個困局應該是樂毅的反思點。平心而論,如果樂毅持續攻擊,無論多結實的城也會破。或者採取困死的方法,城中的糧食儲備,無論如何也支撐不了三年。
樂毅之所以改變策略,對齊地百姓以仁慈統治者的形象出現,對佔領區減稅免租,廢除苛政,允許百姓自由出入城中,其實就是在思考,如何保證齊民真正歸心於燕國。
歸心肯定比不得誅心來得快,樂毅以時間換取民心,給了齊國人緩解之機,同時也給自己帶來大麻煩。
隨著燕昭王的薨世,新即位的燕惠王對樂毅並不信任,在離間計的鼓動下,燕惠王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害怕遭到清算,乾脆逃往趙國避難。樂毅的離開,拉開了田單反攻的號角,讓燕惠王悔青了腸子。
回過頭來看樂毅以仁義降服即墨,這個策略不可謂不高明,怎奈政治賬從來不是算術加減法,勝利的天平,往往不是偏向於勢力強大的一方,而是偏向於不犯錯誤的一方。在接連失去政治環境的優勢,和齊國人人心的迴歸,樂毅拿不下即墨,也就不足為奇了。
-
14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秦、趙、韓、魏、楚六國聯軍攻打齊國,並於濟西之戰中大敗齊軍,接連攻下臨淄,然後分兵五路,欲徹底消滅齊軍並佔領齊國全境,燕軍僅以六個月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未被攻克。
當時楚國以援助齊國為名出兵,但其後楚國大將淖齒弒殺齊湣王。前283年,齊國大臣王孫賈等殺死淖齒為齊湣王報仇,立齊湣王之子田法章為王,是為齊襄王,死守莒城以抗燕軍,並號召民眾起來抵抗。
另在即墨大夫出戰陣亡後,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被推舉為城守。即墨全城軍民由田單率領抵抗,雙方交戰數年。樂毅強攻不克,只好包圍城市。即墨軍民在守將戰死之後,共推齊宗室田單為將,堅守抵抗燕軍。此攻防戰被稱為即墨之戰。
燕軍圍攻莒和即墨一年未下,樂毅遂改用攻心戰,命燕軍撤至距兩城九里的地方設營築壘。並下令凡城中有出來的居民不加拘捕,有困難的居民予以賑濟,以爭取民心。如此相持三年之久,兩城仍未被攻下。
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繼位,田單利用反間計放出謠言,導致燕惠王廢除樂毅的職務,改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領,由此樂毅被迫出奔趙國。騎劫到任後便一反樂毅的做法,下令對即墨實施強攻。但在齊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下,其攻勢仍未能奏效。
田單佯裝神來助齊,以振奮城中軍民人心,果然激發人心。田單又用激將法,宣稱齊人怕被劓刑,結果騎劫把齊人俘虜、降者處以劓刑,不知已經激怒了齊人之心。田單還宣稱齊人怕先人的墳墓被掘出來,併火燒屍體,若然這樣做,齊人必定投降,結果騎劫再度中計,在城外掘墳焚屍,結果再激發人心,齊兵的怒氣更盛。
其後,田單佯裝城中軍力虛弱,他先命精壯甲士全部隱伏起來,以老弱、婦女登城守望,使燕軍誤以為齊軍少壯已傷亡殆盡,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快要投降的樣子,然後派人向燕軍詐降,並送金、降表出城,要求破城不要擄掠,燕軍信以為真,一心坐待受降,更加麻痺鬆懈了。
此時田單趁機收集牛隻,聚得千餘隻,畫上五花彩紋、披上土黃色綢緞、牛角紮了刀和牛尾綁了用油浸過的葦草。田單鑿開城牆十餘口,於夜間佈置好,準備了五千士兵,準備好了就放牛出城並且點火在它們的尾,牛隻疼痛不已,猛力向前衝,突襲燕營,齊壯士五千隨後衝殺。
燕軍將士見此,以為神兵天降,田單又聚集婦孺齊敲銅器戰鼓,聲音震天動地,嚇得燕軍將士潰不成軍,騎劫亦死於亂軍之中,田單率兵乘勝追擊,收復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打敗了燕軍,燕軍一直潰逃到河上。
田單收兵,迎接在莒被擁立的齊襄王入都臨淄為齊王,因功被封任為相國,名為安平君,又加封夜邑(今山東掖縣)萬戶,死後葬於安平城內。
-
15 # 瘋言說史
此戰史稱五國伐齊:因齊國滅宋打破戰國格局平衡,燕國趁機結盟秦、韓、趙、魏四國聯合攻齊。
五國聯軍在濟西之戰擊敗齊國主力,之後遣散諸侯,並迅速佔領齊國72城,圍困莒、即墨二城,卻三年未下。
分析原因如下:
一、濟西之戰,齊國主力喪失。除燕國外各諸侯的戰略目的已經達成,由於地緣因素即使再打下去,能獲得的好處(土地)有限,沒有了打下去的動力。五國伐齊變成了燕國的獨角戲,排除樂毅的軍事才華外,此刻的燕國並不對齊產生壓倒性優勢;
二、72城攻取太過迅速,並劃歸到燕國治下,尚有殘存的抵抗力量,牽制了燕軍一定實力。越打到後面,戰線拉的越長,燕軍後勤壓力激增;
三、莒和即墨是齊國五都之二,本來就是堅城。且收攏72城的殘兵之後,靠著田單用計策鼓舞士氣,面對兵力分散的燕軍,已取得一定的戰場主動權;
四、樂毅考慮到以上情況,選擇了圍而不打的攻心戰略,一方面可以騰出時間消化已取得的戰爭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與齊國決戰損耗過大而被列國所乘;
五、樂毅後期從燕國獲得的信任已經大不如前,從換將騎劫就可以看出,此前樂毅在軍力、糧餉方面遭遇很大的掣肘;
六、田單應對得當,如同高手過招一般,沒有盲目行動,避免了被燕軍找到破綻,而是建立穩固了防禦,最終堅持到防守反擊的一刻。
-
16 # 老丁閒詭扯
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齊湣(mǐn)王彊,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裡。與秦昭王爭重為帝,已而復歸之。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嚪說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樂毅獨留徇齊,齊皆城守。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說,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於是燕昭王收齊滷獲以歸,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jǔ)、即墨未服。
意思是:當時,齊湣(mǐn)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敗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充套件了一千多里地的領土。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號,仍歸稱王。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是齊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於是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別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由於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樂毅回來彙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西邊大敗齊國軍隊。這時各路諸侯的軍隊都停止了攻擊,撤回本國,而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在濟水西邊被打敗後,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單獨留下來帶兵巡行佔領的地方,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並用酒肉犒勞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jǔ)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是當時齊湣王強大又驕暴被燕昭王抓住機會命令樂毅聯合五國討伐,後來五國離去,留下樂毅獨自追趕齊湣王至莒(jǔ)。那麼後來呢,我們繼續往下看。燕軍聞齊王在莒,並兵攻之。淖齒既殺湣王於莒,因堅守,距燕軍,數年不下。
也就是說,燕軍聽說齊湣王在莒城,就調集軍隊,全力攻打。大臣淖(nào)齒就殺死了齊湣王,堅守城池,抗擊燕軍,燕軍幾年都不能攻破該城。也就是說樂毅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後,攻打莒,幾年都攻不下。咱們看下這句話的原文,原文的意思是淖齒殺掉齊湣王后堅守城池,致使樂毅幾年攻不下。但是淖齒是楚國大將,表面上來幫齊國抗燕,實際是想與燕分食齊國,那麼他為什麼沒有和樂毅合作,而是選擇了守呢?據史書記載,淖齒殺掉齊湣王后,不久就被齊國王孫賈殺了。那麼當時莒的守將到底是誰?能擋樂毅的大軍,而且數年之久。史書就一筆帶過,所以這給人了一個謎團。 這個迷,還是先給他放一邊,我們來看看樂毅數年攻不下莒後,又幹嘛了。燕引兵東圍即墨,即墨大夫出與戰,敗死。城中相與推田單。
迫不得已,燕將帶兵東行,圍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官員出城與燕軍交戰,戰敗被殺。即墨城中軍民都推舉田單當首領。這時即墨的守將變成了田單。即墨全城軍民由田單率領抵抗,雙方交戰五年。樂毅強攻不克,改用包圍策略。這時我們也能看出田單的軍事才能,能讓樂毅五年都攻不下。難道就這麼一直守著?總守著也不是辦法呀,既然樂毅是燕國最厲害的將領,那麼把樂毅搞走,換個人來,總沒樂毅這麼難對付了吧。我們來看看田單是怎麼把樂毅搞走的。剛好這時候也挺巧的,巧的是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位,巧的是燕惠王和樂毅有些不和。田單就利用這一點,派人到燕國去行使反間計,揚言說:“齊湣王已被殺死,沒被攻克的齊國城池只不過兩座而已。樂毅是害怕被殺掉而不敢回國,他以討伐齊國為名,實際上是想和齊國兵力聯合起來,在齊國稱王。齊國人心還未歸附,因此暫且拖延時間,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時機成熟再稱王。齊國人擔心的是,唯恐其他將領來帶兵,即墨城就必破無疑了。”燕惠王認為這些話是對的,就派大將騎劫去代替樂毅。這下總把樂毅搞走了吧,騎劫來了,就沒樂毅那麼難對付了,對付騎劫,有的是招。我們來看看田單想了哪些招來對付騎劫。田單又命城中軍民在吃飯之前要祭祀祖先,使得眾多的飛鳥因爭食祭祀的食物,在城上盤旋飛舞。城外的燕軍看了,都感到很奇怪。田單又揚言說:“這是神仙要下界指導我們克敵勝。”又對城裡人說:“一定會有神人來做我的老師。”有一個士兵說:“我可以當您的老師嗎?”接著就揚長而去。田單連忙站起來,把他拉過來,請他坐在面向東的上座,用侍奉老師的禮節來侍奉他。那個士兵說:“我欺騙了您,我真是一點本事也沒有。”田單說:“請您不要再說了。”接著就奉他為師。每次發號施令,一定要稱是神師的主意。他又揚言說:“我最怕的是燕軍把俘虜的齊國士兵割去鼻子,放在隊伍的前列,再和我們交戰,那即墨就必然被攻克。”燕軍聽到這話,就照此施行。城裡的人看到齊國眾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義憤填膺,全力堅守城池,只怕被敵人捉住。田單又派人施反間計說:“我很害怕燕國人挖了我們城外的祖墳,侮辱了我們的祖先,這可真是讓人寒心的事。”燕軍聽說之後,又把齊國人的墳墓全部挖出,並把死屍焚燒殆盡。即墨人從城上看到此情此景,人人痛哭流涕,都請求出城拼殺,憤怒的情緒增漲十倍。田單知道現在是出戰的最好時機,於是就親自拿著夾板鏟鍁,和士兵們一起修築工事,並把自己的妻子姬妾都編在隊伍之中,還把全部的食物拿出來犒勞士卒。命令裝備整齊的精銳部隊都埋伏起來,讓老弱婦女上城防守,又派使者去和燕軍約定投降事宜,燕軍官兵都高呼萬歲。田單又把民間的黃金收集起來,共得一千鎰,讓即墨城裡有錢有勢的人送給燕軍,請求說:“即墨就要投降了,希望你們進城之後,不要擄掠我們的妻子姬妾,讓我們能平安地生活。”燕軍將領非常高興,滿口答應。燕軍因此更加鬆懈。田單于是從城裡收集了一千多頭牛,給它們披上大紅綢絹製成的被服,在上面畫著五顏六色的蛟龍圖案,在它們的角上綁好鋒利的刀子,把漬滿油脂的蘆葦綁在牛尾上,點燃其末端。又把城牆鑿開幾十個洞穴,趁夜間把牛從洞穴中趕出,派精壯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的後面。因尾巴被燒得發熱,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軍,這一切都在夜間突然發生,使燕軍驚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將夜間照得通明如晝,燕軍看到它們都是龍紋,所觸及到的人非死即傷。五千壯士又隨後悄然無聲地殺來,而城裡的人乘機擂鼓吶喊,緊緊跟隨在後面,甚至連老弱婦孺都手持銅器,敲得震天價響,和城外的吶喊聲匯合成驚天動地的聲浪。燕軍非常害怕,大敗而逃。齊國人在亂軍之中殺死了燕國的主將騎劫。燕軍紛亂,潰散逃命,齊軍緊緊追擊潰逃的敵軍,所經過的城鎮都背叛燕軍,歸順田單。田單的兵力也日益增多,乘著戰勝的軍威,一路追擊。燕進倉皇而逃,戰鬥力一天天減弱,一直退到了黃河邊上,原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復。總結:當時樂毅五年攻不下即墨,不是因為有私心,也不是怕功高蓋主遭迫害,畢竟當時還是處於戰火連天的時代,只要戰火不斷,也就沒有什麼鳥盡弓藏。只是當時碰到了田單這樣的軍事對手,又碰上了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記,剛好之前的和燕惠王的恩怨被田單利用,使用了反間計,這才讓名將樂毅敗走。 -
17 # 舊書齋
這個問題,我也在思考,如果按照常理來判斷,即使是為了實現樂毅仁政治國的偉大理想,但也不至於故意放著兩座城池不打。而且,從歷史記載來看,齊國在田單擊敗騎劫之後,各個城池紛紛響應,田單並沒有太費力,就收復全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田單的順利,也可以證明樂毅仁政的失敗。
也就是說,所謂為了實行仁政來將齊國土地歸化到燕國的想法,只停留在計劃而已。
從史料的細節,我們可以看出,即墨之所以沒有被攻破,只是因為燕軍沒有力量攻破而已。
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中,是如此記載這件事的:
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其餘皆屬燕,六歲。
這段話給人一個非常大的誤區,那就是,從字面上看,的確是樂毅軍隊奪取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毫無壓力。而且一直控制了六年。似乎從這個角度分析,即墨和莒也抵禦了齊軍至少五年。
但當我們讀樂毅傳的時候,這件事就有了細節上的分歧,樂毅傳是這樣敘述的: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
區別之處在於,樂毅用了五年時間,才打下七十座城池,而從兩座城池的位置看,這兩座城池已經接近齊國南部邊境,因此放在最後。但後來燕王死了,新君和樂毅有過節,才有了後來的事情。也就是說。歷史真正給樂毅攻打即墨的時間,不到一年而已。
這個結論,在田單傳中,得到了作證。田單傳是這樣寫的:
燕既盡降齊城,唯獨莒、即墨不下。燕軍聞齊王在莒,並兵攻之。淖齒既殺湣王於莒,因堅守,距燕軍,數年不下。燕引兵東圍即墨。
田單傳的敘述,更加合乎邏輯。齊國在莒城立了新君,又得到了楚國的支援,在楚國的幫助下對抗燕軍,這時候,燕軍對手已經不是衰弱的齊國,而是強大的楚國。因此,數年相持非常合乎邏輯。
而即墨,也運氣更好,當燕軍打了好幾年,打不下莒城,這才開始進攻即墨。也從側面證明,即墨實際面對燕軍主力的時間,可能不到一年。而偏偏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燕國動盪,田單把握時機,最終復國。
再回到問題,透過史料中的細節來推測,我們就明白,即墨這座城長時間沒有遭遇到燕國主力,也很少受到攻擊,真正被攻擊的時間不到一年。
-
18 # liu校
樂毅不是攻不下即墨城,而是故意不進攻,意圖施行仁政所致。這與樂毅當時的執政思想有關。下面詳細說一下。
齊燕兩國世仇交織,這齊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的時候,燕王昭認為可以順應天下人心攻打齊國。派了時任燕國亞卿的樂毅,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齊國。
被封為燕國大將軍,樂毅揣著趙國相印,率領五國軍隊,進入齊國。齊人恨齊湣王恨之入骨,所以五國大軍如同摧枯拉朽,連下72城,只剩下莒和即墨沒有收服。
這時候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72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政權不能穩固。所以遣散了另外四國軍隊,單留下燕國大軍,對莒和即墨圍而不打;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意圖從思想根本上征服齊人。
沒曾想:燕昭王死後,對樂毅不滿的燕惠王即位,中了田單的離間計,逼走了樂毅,換上了大將騎劫。騎劫也中了田單計策:削去了俘虜的鼻子,刨了齊國城外祖墳……於是齊國城內兵士百姓同仇敵愾,用火牛陣反攻打敗燕軍,順利反敗為勝,恢復齊國。
-
19 # 欲雲談史論今
說起來,這也許與“亞聖”孟子密切相關。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率五國共同伐齊。在濟水之西,六國聯軍大敗齊軍,齊緡王被迫出逃。後來,齊緡王被楚人淖(nào)齒所殺。此時,其他五國軍隊見好就收,立刻停止了進攻。樂毅不得不率燕軍單獨前進,殺入了齊都臨淄。此後,燕國軍隊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攻佔了齊國絕大多數城邑,僅剩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就在這時,樂毅卻突然放慢了腳步,對齊國僅剩的兩座城池長期圍困而不攻打。為什麼樂毅不一鼓作氣,攻破齊國的最後兩座城池?這又得回到當初齊國滅燕之時。
公元前318年,在遊說之士慫恿下,燕王噲禪位於國相子之。在現代人看來,春秋戰國的歷史本身就是“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燕王噲禪位於他人也是無可厚非。可在當時社會風氣下,燕王噲此舉違背常法,極不得人心。子之雖然順利坐上了王位,但並未得到燕人認同,導致燕國一片混亂、民不聊生。
子之三年時,燕王噲的太子平就與將軍市被合謀,想攻殺子之,奪回王位。在發起內亂過程中,太子平還主動派人到齊國,向齊宣王求援。
“亞聖”孟子恰好在齊國,齊宣王特地就此徵求他的意見。孟子態度非常明確:“此時伐燕,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功業,千萬不可失去機會啊!”
於是,齊宣王率兵大舉入燕,殺死了子之,佔領了燕國。在一片混亂中,燕王噲也不幸遇難。
佔領燕國後,齊宣王又面臨著一個重大抉擇:到底是吞併燕國還是替燕國另立一王?
難以決斷之下,齊宣王就再次請教孟子:“現在有人說吞併燕國,有人卻說不要這麼做。五十天滅一萬乘之國,非人力所能達到;如果不吞併它,恐遭天譴。那麼寡人吞併燕國如何?”
孟子答道:“吞併燕國能取悅其百姓,那麼就吞併它;吞併燕國卻激怒了百姓,那麼就不要吞併它。齊國伐燕,燕國百姓卻簞食壺漿地來迎接大王您的軍隊,這還有其它緣故嗎?燕人不過是想脫離水深火熱的統治罷了。萬一水更深、火更熱,也不過是換個人統治罷了!”
聽孟子這麼一說,齊宣王不再猶豫,當即就決定吞併了燕國。
可不久後,天下諸侯見齊國吞併了燕國,都忌憚不已,紛紛計劃救援燕國。形勢突然變得嚴峻,齊宣王不得不再次向“亞聖”請教:“現在諸侯大多想討伐齊國,該怎麼與他們對抗?”
聽了這話,孟子有些恨鐵不成鋼:“下臣聽說,憑藉七十里領地就能統治天下,商湯就是;可卻沒有聽過憑藉千里土地來使天下人畏服的。之前燕國虐待其百姓,您出兵前往征伐。燕國百姓都以為您將救民於水火,還簞食壺漿地來迎接大王您的軍隊。可齊國佔領了燕國後,卻殺掉了他們的父兄,監禁他們的兄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的寶器,這怎麼能行呢?天下諸侯原本就怕齊國強大,如今齊國土地增加了一倍卻不施仁政,這就是諸侯與您作對的原因。請您趕快退出燕國,另行擇立一位燕王,這樣才可阻止各國用兵!”
《孟子》中所記孟子對齊國滅燕的評價,有不少刻意美化孟子之處。但從中也可看出,齊國吞併燕國後,對燕人統治太過殘暴,遭到了燕人的強烈反抗。所以,燕國被滅三年後(公元前311年),燕人對齊宣王失去信心,重新擁立太子平為燕王,脫離了齊國統治!
事後,齊宣王也懊悔不已,自責道:“我太對不住孟子了!”
齊國滅燕,曾經得到了燕國百姓的衷心歡迎,卻因對統治過於殘暴、導致人心盡失,最終又失去了燕國。這樣深刻而又痛苦的歷史教訓,燕昭王與樂毅難道還會視而不見?樂毅聯合五國伐齊之後,齊國確實是有崩潰的跡象。然而,一件小事卻足以證明齊國人心並未潰散。
濟西大敗之後,齊緡王逃入莒。此時,楚頃襄王派淖齒救齊,被齊緡王立為國相。可淖齒心懷異志,當眾數落齊緡王的罪過後,竟然將他給殺了!
齊王一死,齊國還有什麼希望?
可是,齊緡王身邊的家臣卻突然做出了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
齊緡王出逃之後,家臣王孫賈與他走失,一時不知去處,就徑直趕回了家。可到家後,王孫賈的母親卻責怪他道:“你早晨出去很晚才回來,我就倚靠家門而望;你晚上出去卻不回家,我就倚靠在里巷大門盼你早歸。如今你侍奉君王,君王逃走卻不知下落,那你還回來幹嘛?”
聽了母親這番話,十五歲的王孫賈羞愧不已。於是,他走人鬧市中,對著眾多齊人大聲呼籲:“淖齒混亂齊國,殺死了大王,想跟我誅殺他的,請將右臂袒露出來!”當場有四百多人響應他的號召,跟他一起,攻殺了淖齒!
在齊國軍隊節節敗退、齊緡王不得人心的形勢下,一位十五歲的少年能瞬間召集起眾多齊人、替齊緡王復仇,足見齊國人心並沒有潰散。在百姓人心未服之時,樂毅想要強行吞併齊國,無疑又會重蹈齊宣王滅燕的覆轍。
進入東周以來,燕國實力就一直弱於齊國。萬一齊國再度緩過來,對燕國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樂毅對莒、即墨兩座城池圍而不攻,也是希望利用長時間的圍困來懷柔齊人,並趁機徹底征服百姓人心,從而能長久地佔據齊國。
可惜的是,關鍵時刻燕昭王去世,繼位的燕惠王不相信樂毅,突然讓騎劫取代了樂毅。樂毅擔心遭遇不測,就徑直逃回了趙國。此後,田單利用火牛陣大破燕軍,讓樂毅滅齊的功業功敗垂成。
因此,不是樂毅數年攻不下即墨,而是他接受了孟子之教,想拖慢滅齊的節奏,以徹底順服齊國人心! -
20 # 歷史面孔
樂毅,魏文侯時期將軍樂羊的後代,唐肅宗時期供奉於武成王廟內,為武廟十哲之一,魏文侯攻佔了中山國後,將靈壽封給了樂羊,於是這個家族就定居在了靈壽,中山國是一個小國,後來又復國了一段時間,但最後又被趙武靈王滅掉了,於是樂毅變成了趙國人。
在趙國,樂毅非常賢能,又擅長軍事,是趙國政壇和軍事領域的一顆準新星,預備幹部,但是由於趙國發生了“沙丘之亂”,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趙雍被活活餓死,樂毅就離開了趙國來到了魏國,並作為魏昭王的使臣出使燕國,得以使樂毅遇到了自己的伯樂燕昭王,成為了燕國的亞卿。
這個時候齊國齊湣王在位,且齊國強大,多次侵犯燕國,燕昭王的最大願望就是討伐齊國,以報國恥。
於是樂毅便從中謀劃,因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國力變動非常強大,軍事能力直逼秦國,所以燕國只能說服趙、楚、韓、魏,五國合縱攻齊。
樂毅被封為上將軍,率領五國軍隊在濟水之西擊敗了齊國,於是各諸侯國便撤退回國,謀求自己的利益去了,唯獨樂毅獨自率領燕國軍隊繼續在齊國攻打,將齊國都城臨淄都攻入了,將齊國的金銀珠寶都洗劫一空,運往燕國,燕昭王一開心就將昌國封給了樂毅,由此樂毅號稱昌國君。
樂毅在齊國五年,打了五年仗,攻克齊國七十多座城,只剩下了莒和即墨,眼瞅著就要將齊國這個泱泱大國給滅了,可是誰曾想就是這麼兩座城,樂毅卻遲遲未攻打下來。
也就是這個時候,無限支援樂毅的伯樂燕昭王去世了,他的兒子燕惠王繼位。
戰國時期,每個國家的換屆都會敏銳的影響到戰國各諸侯國的格局,恰恰是這麼一個變化,導致了齊國的星星之火,造成了燎原之勢。
齊國田單對燕惠王實施了反間計,本來就懷疑樂毅的燕惠王派騎劫去替代樂毅,召樂毅回國,樂毅害怕被殺害,便投奔趙國去了。
騎劫不敵齊將田單,在即墨城下大敗於田單,齊軍士氣大振,受了這麼多年的窩囊氣,終於爆發了,於是戰局被逆轉,齊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追著燕軍打,一直將他們打到燕齊交界的黃河邊上,將失地全部收回,並從莒城接回了新的國君齊襄王,重返國都臨淄。
可憐燕惠王拍著大腿直喊後悔,卻又擔心趙國趁著燕國吃了敗仗,派樂毅來攻打燕國,於是就給樂毅寫了封信,信中對樂毅有恨、有怨、有責怪、有道歉,將事情推的一乾二淨,反說樂毅聽信謠言,對不起燕昭王的知遇之恩。
他還是不懂樂毅,樂毅如此賢能明慧之人怎麼會在這個時候率兵攻燕呢!於是樂毅在回信當中給他教育了一番,樂毅一直待著趙國直至逝世。
那麼樂毅是真的攻不下即墨嗎?七十多座城都攻下了,僅剩下一個即墨為什麼遲遲沒有破城。
戰國時期,七國爭霸,各國之間眾橫捭闔好不熱鬧,在這動態當中維持著平衡,如果沒有萬分強大的國力,任誰都不敢輕易滅一國,這一點齊國就是個例子,齊國國力比燕國強大,但是卻出兵滅了宋國,可以說齊國能有今天,這件事情也是起火點之一。
樂毅邊守著即墨,邊對已攻下的七十多座城採用懷柔政策,採用仁政,想把他們實實在在的變成燕國自己的城池,等到那個時候,燕國再滅即墨,燕國已經有了充足的準備與實力,如果貿然將齊國最後的兩座城池攻陷,那麼燕國面對的便是各諸侯國的征伐了,這一點是征戰多年已經明顯疲憊的燕國軍隊所承受不住的。
這一點燕昭王是懂的,他在,假以時日也許會行得通,但是燕惠王不懂,所以他一繼位,大好形勢便被逆轉。可憐樂毅多年的心血全部白費了。
回覆列表
齊燕兩國世仇交織,這齊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的時候,燕王昭認為可以順應天下人心攻打齊國。派了時任燕國亞卿的樂毅,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齊國。
被封為燕國大將軍,樂毅揣著趙國相印,率領五國軍隊,進入齊國。齊人恨齊湣王恨之入骨,所以五國大軍如同摧枯拉朽,連下72城,只剩下莒和即墨沒有收服。
這時候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72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政權不能穩固。所以遣散了另外四國軍隊,單留下燕國大軍,對莒和即墨圍而不打;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意圖從思想根本上征服齊人。
沒曾想:燕昭王死後,對樂毅不滿的燕惠王即位,中了田單的離間計,逼走了樂毅,換上了大將騎劫。騎劫也中了田單計策:削去了俘虜的鼻子,刨了齊國城外祖墳……於是齊國城內兵士百姓同仇敵愾,用火牛陣反攻打敗燕軍,順利反敗為勝,恢復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