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夏蟲毋語冰

    當然是提出高待遇。

    比如,在經濟方面,可以給你高額工資,購房補貼,這些應該都蠻高的。

    此外,還會將科研經費更多地傾向於這個人才,給他一個領他滿足的研究環境。

  • 2 # 莫旺本

    這是中國普遍存在的問題,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想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人生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一個熱點問題,為國為民還是為己?道德綁架是無聊的,但毫無疑問的是,現代人更注重的是個人的發展,這無論是高階知識分子還是平民,都是無差別的。

    無論貧賤與富貴,我與國家同在。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無私奉獻,只能成為我們今天學習的榜樣。如何適應市場經濟前提下,留得住高層次人才,才是我們當下最應該做的緊迫的事情。

    世界也好國家也罷,高層次人才永遠都是國家社會間競爭的重要砝碼,誰擁有了大批次的高層次人才,誰就將在競爭中勝出。

    要想留住高校的高層次人才,我們就必須瞭解他們的所想所需所得。個人管見,也許以下三方面做好了,留住高校的高層次人才將成為可能。

    第一要給他們能夠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間,讓他們喜歡的專業興趣得到最充分的發揮。例如給他們所需要的實驗室,給他們充分的研究經費和時間,以及他們自由研究的寬鬆環境。

    第二,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例如住房薪資等方面要予以傾鈄,只有這樣,他們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她們說愛好的專業之中。

    第三,信仰引導,人文關懷。人的思想決定人的意識和行為,人的情感也會決定人的意識行為的高度,對於高層次人才既要注重教育引導,又要給他們釋放才能的寬鬆空間,這可能是就是偉人所說的又紅又專吧。

    國家間的競爭就是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的競爭,其本質就是人才的競爭,高校留住高層次人才,可能就是為國家留住了人才。儘管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但我們應盡少留下遺憾——因為,偉大的民族復興之路,我們等不起!

  • 3 # 田隆泰

    充足的科研經費,

    舒適的生活環境(包括兒女教育環境)

    和諧的同事合作關係。

    真事:二十多人的教研室人均年薪15萬左右,忽然引進一個年薪百萬的人才,

    上課內容一樣,工作時間一樣,很快他就發現同事不合作氣氛不和諧,自己

    主動調走了。

  • 4 # 下午好周老師

    錢,錢,錢。

    留住人才的方法就是這麼簡單,粗暴。

    給我打感情牌?對不起,我要賺錢。我要是賺不到錢,女朋友就要和我分手了。

    給我畫餅?你當我讀書讀傻了啊。

    “XXX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

    “XXX放棄國外幾十倍的收入,依然回國。”

    這些宣傳口號不就是告訴大家:國外有優越的生活,豐厚的薪水。

    什麼時候,我們的宣傳口號變成

    “XXX科學家回國發展,開發XXX產品,解決了XXX問題,公司億元融資上市”

    “XXX教授帶著XX專業回國,專利被XX上市集團看中,以XXX萬買入,並許諾XXX教授一定的股份”

    “XXX青年研究員的XXX專案,獲得XXX萬啟動資金”

    到那時候,高校還會有人才流失的問題嗎?

  • 5 # km妙手空空

    這個問題提得好好,我來嘗試回答。

    說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他為什麼會流動?無論你有怎樣的情懷,有愛校的精神,首先你得承認市場經濟的最大優勢就是流動,透過流動把資源配置到最佳位置,這是市場經濟能夠取勝的根本,因此1992年以後,我國果斷的選擇了市場經濟體制。每一個機構要取勝,最大的根本就是來源於人才,高校也是這樣,能搶到最優人才的就搶佔了制高點與前沿。我認為高校人才流動進出不外乎三大原因。1)經濟收入,僅僅房價不便宜這一點,就把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扭向了經濟收入。2)工作環境與機制,這裡涉及到平臺、管理兩方面,優越的平臺,優秀的管理,更容易出成果,3)可能合作的團隊水平,畢竟一個人是不能幹完這些事的。

    現實中,情懷、愛校,對於食利人、社會人階段的多數人,都要建立在1和2的基礎上,因為這也是人生價值的一個部分,當然不排除少部分知識分子不計名利,他們成為社會學習的榜樣。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把這個當做唯一標準,畢竟買房、孩子上學…都要花錢的,哪裡也不少一分錢。

    搞明白了在幾點,就知道怎樣能夠留住高校高層次人才了。1)體面、對等貢獻的收入。2)工作環境好,平臺好。3)能夠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合作團隊。當然,工作平臺和團隊可以有高層是的人才自己創造。

  • 6 # 高校人才真經

    高校如何留住高層次人才,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真經做了多年的高校人才工作,對這個問題也有不少思考。真經認為,挽留高層次人才這件事,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很難,有的學校什麼也不用做,就可以留住。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談高層次人才流動的原因:

    一是工作原因

    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最強調的一點就是人崗匹配。理論上來說,給人才適合他的崗位,他就能幹得很舒服,也不會想著離開。然而,這種狀態只存在在書本上,現實中,影響崗位和個體心理的因素太多了。

    首先,人才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是高於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值。以高校教師為例,一個老師總覺得自己應該能評上教授,但實際上,多次參評沒有評上。其中原因當然很多。但老師個人就會覺得,這個崗位不適合自己了,自己必須要去其他能給自己教授職稱的學校。這裡的期望值除了職稱、還有職務(比如給院長、處長)以及工資待遇等。

    其次,同樣一個崗位的實際質量,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一個高層次人才,在學校裡面聘二級教授,享受校內最高待遇,按理說他不應該離開。然而,他上面有一個院長或者校長,總是故意針對他,給他穿小鞋,那他可能會過得很不舒服。相反,另一個老師,雖然學校給他一個副教授,工資也不高,但團隊成員對他非常支援,讓他能夠很快成長,那這樣的崗位就是好崗位。總的來說,影響崗位的因素主要還是在於人,在於學校的人文環境和管理方式。

    最後,崗位之間存在橫向比較,人總是想往更高處走。比如同樣是教授,同樣實驗條件,但二本學校的老師如果有機會去一本學校,那他肯定會去。當然,還有一些比較沒有節操的老師,專門是衝著學校的引才待遇去的,這種老師,很難指望他們能穩定在一個地方工作。

    二是生活原因

    這是學校很難改變的因素。一般來說,學校可以給高待遇,可以解決住房,但其他方面就很難改變了。實際上,很多西部高校連待遇和住房也解決不了。

    學校沒法改變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第一,自然環境。這是西北高校和東北高校的劣勢,像哈爾濱的高校,據我瞭解就有很多老師純粹是因為氣候原因而離開的,也難怪哈工大會在南方建研究院,哈工程也在青島建了研究院。

    第二,人文環境。這同樣是中西部高校的劣勢。主要在於管理者思維模式,當地人的整體素質,城市裡的國際化程度等等。

    第三,教育環境。這一條我們單獨拿出來說。作為高校教師,對子女教育是更加重視的。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去教育資源豐富,高考難度較小的地方。像山東、河南、河北等省份,基礎教育水平一般、高考難度又大的地方,對人才的吸引力就小很多。

    所以,總的來說,要留住人才,僅靠高校是無法做到的,需要地方的配合,甚至需要大自然的配合。對地方發展來說,高校其實是一個突破口,高校人才強了,當地的人才整體水平就更強,因此,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必須想辦法,用更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來確保本地高校引進人才,留住人才。

  • 7 # 使用者1999805251528

    不想辦法就難,想辦法就簡單。一是要有職稱有編,憑本事吃飯。解決小孩入托入中小學問題,只要辦成一流的,當地最好的。低價房。再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只要讓老師無顧之憂,一心教課科研。就有發展動能。亊哈工大工程的幼兒園,中小學在當地都是一流的,也有低價房。過人學校必有過人之處。

  • 8 # 一路陽光一路888

    高校要留住人才,首先需要高校大刀闊斧的改革制度,給人才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提升制度,擺脫以往潛規則論資排輩制,二是要給人才足夠的研究經費自由的研究平臺。三是要從生活上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比如房子問題,孩子上學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好好的工作。安心的工作。

  • 9 # 使用者1438055438575

    打破陳俗陋規和高校圈子文化,論資排輩,尤其剔除拜師文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根據能力不折不扣給予科研支援,減少不必要的會議和應酬,讓年輕有為者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專心科研。

  • 10 # 少少看事

    我有一個提升我國科研水平的建議

    任正非說:造不出晶片,都是房價惹得禍——應該擴大特區、開放區以降低房價

    第一 任正非怒斥中國房價太高,阻礙科技企業發展,董明珠力挺!

    任正非說:造不出晶片,都是房價惹得禍。任正非接受了一次採訪,在採訪中他說,搞垮華為的,不是美國,而是中國的房地產和金融業。他特別提到,晶片行業是一個需要大量人才沉澱下來才能完成的東西,他們公司的很多年輕人,都因為在工作了幾年後看不到太多的成就,沒賺到什麼錢,而這些年輕人從事其他行業的同學們,在這幾年後卻都賺大錢,買房子。這樣的差別使得華為也留不住人才,自然也很難完成晶片開發。

    清華留學生為何81%留在美國工作?前清華副校長施一公一語道破:在美國工資雖不高,但在美國生活壓力不大。我們的生活壓力主要就是我們的房價。我記得施一公在電視上說,希望科研人員能安心科研,不為柴米油鹽而煩惱。

    所以,我們考慮如何做到像美國的生活壓力不大的環境。

    我真心的希望,那些為了實體經濟奉獻青春的人,那些為了中國高科技行業默默付出的年輕人,都能輕鬆的買得起房子。 華為為了照顧技術人才,從深圳搬了一部分人員到東莞,深圳的房價實在太高了。目前,深圳很多公司的技術研究人員平均工資月薪7萬左右,比普通人多很多,但面對深圳一千萬的房,壓力也很大。更不用月薪3萬左右的其他研發人員了。

    第二,為何會造成房價偏高?

    董明珠表示,雖然搞房地產賺錢很快,但自己卻不會去搞房地產。將房價高的責任歸於地產商。我覺得原因是特區、開放區的面積太小。 因為特區、開放區有很多稅的優惠等政策,企業為了少交稅,會向這些特區、開放區走。

    以廣東為例,珠三角為廣東的開放區,面積大約佔廣東省的六分之一,珠三角之外的農村,幾乎是空心的,人去了哪?都去珠三角了。多數廣西的農村人,也幾乎去了珠三角。假如沒有開發商,房價更高。因為人口不斷在增加,不斷地搶房。正是因為開發商不斷地建房,才緩解了供需關係。所以,任正非、董明珠都怪錯地產商了。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特區、開放區的面積太小。

    第三,解決辦法之個人觀點

    珠三角已經太密集。比如人員密集得連空氣質量也不怎麼好的珠三角,還在不斷地成立各種單位在珠三角,要考慮珠三角是否還有地。比如廣州已經密集得下一場大雨,也造成水災,並非下水道不寬;而是密集得沒有地方建下水道。

    讓那些企業,分散在其他地區,對自然生態承受力、人的生活成本壓力也會小很多,人的生活會幸福很多。

    方案一:可以考慮擴大特區、開放區到廣東全省。

    假如廣東全省允許為開放區,因為開放區的稅低很多,很多企業會走向還沒開發的珠三角之外的地區。例如廣東封開縣那樣樓價4000元的小縣城,給華為等科技公司如深圳一樣的稅費,這樣公司就會搬過來。技術人員月薪7萬,絕對安心工作。這樣,一年工資可買一套房,平時家人買菜,連價格都不用看,這才是讀書改變命運的理想的狀態,完全不為柴米油鹽而煩惱。

    現在好多人追求周圍是綠色的生活環境。 就如美國的蘋果新總部、微軟總部(雷德蒙德小鎮)等一樣,搬到人煙稀少的小鎮,光是在網上看了周圍的綠化環境,就很讓人神往。換成是你是普通的月薪7萬的研發人員,願意去人煙稀少、環境優美的美國雷德蒙德小鎮、還是高樓密集、生活成本高的深圳?答案是顯然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也難怪清華留學生81%留在美國工作。

    其實,我們完全有地,做到像美國一樣的環境。在粵東、粵西,有很多未開發的地方,農村多是空心化的,可以考慮讓那些地方,成為科技小鎮,透過用地規劃對其他商業進行限制,像美國的大農村環境一樣優美,給科研人員生活、居住。

    科研人員的住房幸福了,才能讓他們安心研究。

    現在交通這麼方便,300公里的路程不是事,廣西梧州高鐵1小時到廣州,高速3小時。

    方案二:給科技產業鏈開綠燈,可在全國各地開廠,但交與深圳一樣的稅率。

    深圳有一項很重要的政策,就是低稅,企業為了少交稅,就搬去深圳。這樣,有可能很多科技公司就如美國的蘋果新總部、微軟總部一樣,搬到人煙稀少的小鎮,而不是繁華的商業區。

    方案三:應該對特區有所限制。

    特區雖有自己獨立立法的許可權,但不能透過減稅的方式。開放區應該透過營商環境、公共服務等提高吸引力;而不是減稅,因為減稅,就如惡性競爭一樣,並非良策。如深圳的總部吸引劃計,透過減稅吸引更多公司進入深圳,會把房價推得更高。對於公司來說是省了很多稅費,哪怕房價再高一倍,對於公司的高層來說,也是很輕鬆的事,但對於普通研發人員,壓力大。很少老闆像華為為了的基礎科研人員的幸福而搬離。 所以,深圳的總部吸引計劃,最好是適合科技公司外的商業公司,比如金融、地產、娛樂業等。

  • 11 # 缺氧149706861

    在愛國主義大原則上,高校要能抓得住,在科學生態上,要放開,行政不能過度干預科學研究,行政人員不能變相佔有別人的成果(科學評獎、獎勵等),讓人才感到有一個好的科學生態,能順利搞科研的前提不是當官。

  • 12 # 重慶Kerry

    拿一個真實經歷來說,對於年輕老師來說,想走的人無非有這麼幾個原因:

    1、條件限制。年輕人一般還是想做點實際東西,比如工科要能做實驗,或者至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辦公桌,但如果這兩點都沒有的話,後續很難發展;

    2、資源限制。就現在看到的情況,不論哪裡,終究還是資源集中制,沒有資源,可能到了一定年紀,很難拿到專案,沒有專案,如何發展;

    3、平臺限制。博士畢業後的幾年,就會看到平臺的重要性,也決定了你能走多遠,再加上資源是否有所傾斜;

    4、待遇問題。一般來說,如果待遇和平臺不能兼顧,總的有一樣;如果一樣都沒有,想要發展的年輕人,總有一種時刻存在的危機感,讓你不得不考慮走。

  • 13 # 老甘閒聊

    用錢砸,簡單有效。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深圳大學。當然不是所有高校都有經濟實力與改革魄力,把資源投入到引進人才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中年,性格還能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