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月的詠歎調
-
2 # 花滿天宇1
機器的我不知道,記得小時候在故鄉,爺爺將採摘的茶尖嫩葉,放進灶臺上的一口大鐵鍋上加小火用手用力焙揉,如此反覆多次,再置於陽光下晾曬,即可。
-
3 # 常州二姐
我家是陝西安康平利的,我們這裡有很多種茶,從小就看到母親炒茶,今年姐姐炒茶我也親自體驗了,從採茶到製茶要很多道工序,一般採茶要大晴天採的茶製成茶以後口感會更好。採好茶葉回來炒,鍋一定洗乾淨,要不茶炒出來湯色不好,接下來是殺青,火候一定要掌握好,不能溫度過高,要不會製成茶出來有黑色斑點,然後就是揉茶,這個要揉很多遍,然後小火慢慢烘乾,我們這裡手工製茶不在太陽下曬,,都是在鍋裡慢慢烘乾,茶香味更好一些
-
4 # 教我
不同茶葉有不同的製作方式,我接觸較多的是武夷山烏龍茶
武夷巖茶大概的製茶方式:機械/手工採茶→攤開吹乾葉片上的水分(萎凋)→進入做青間,放入轉桶烘乾(做青)→放入轉動的炒茶鍋有點像砂漿攪拌機(殺青)→放入揉茶機內挪(揉捻)→灑開到烘乾機上烘乾(烘焙)→色選(此時已經形成毛茶,為了價格更高會色選,把茶梗,黃片,芽茶分離)→揀好的芽茶包裝售賣
-
5 # 南北中
知道,小的時候採茶葉,幫大人手工炒茶,知道茶葉製作基本的工序。說說採茶葉,個人認為很辛苦,又熱又累,特別是熱天採茶,還有可能會染上茶風,奇癢難耐,手工炒茶時候溫度很高,雙手沒有高溫的忍耐力根本完成不了。現在炒茶基本上機器加工了,但是採茶葉這一環節離不開人工,所以我們見到的茶葉來之不易,且喝且珍惜
-
6 # 瓶子健康益生菌
福建安溪鐵觀音,我沒做過茶,但經常喝茶,摘鮮菜葉,在烘烤乾,烘烤是門技術活,時間火候,都非常重要,再就是篩選,打包
-
7 # 此使用者很可愛
不同的茶葉製作工序也不同,以綠茶為例——綠茶製作工序如下:
1、殺青——主要目的是透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發鮮葉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便於揉捻成形,同時散發青臭味,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2、揉捻——透過揉捻形成其緊結彎曲的外形,並對內質改善也有所影響。揉捻可以卷緊茶條,縮小體積,為炒幹成條打好基礎,適當破壞葉組織、物質轉變。
3、乾燥——使物料便於加工、運輸、貯藏和使用;食品乾燥是食品貯藏加工中的主要技術之一,透過乾燥技術將食品中的大部分水分除去,達到降低水分活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延長食品貯藏期的目的。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階飲料。
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蹟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
-
8 # 誰能懂我1967
我是一個老茶民,但也深知茶農的辛苦,從採茶到炒茶非常辛苦的,現在是機器炒茶葉,雖然味道沒有手工味道好,但也是進步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
9 # 中秋13728802
這個問題回答有兩次了,既然再次提問唯有再次回答。以綠茶為例:
1、採青:以本人純手工製作為例,採青一定要在早上7~9點這段時間採摘一牙二葉為最好。有人會問為什麼?因一牙二葉按老師傅的經驗就是說:這個時間段的葉牙吸收的光合作用最為理想不老不嫩。因太老的葉牙製作出來會變黃片,而製作出來泡的口感差、湯色混濁、回甘度差等!太嫩葉牙手工製作時易碎、條索不緊湊、不耐泡、火候掌握度要求高。所以選青時一牙二葉最為理想。
2、殺青:此過程可以說是純手工製作綠茶的“靈魂”。嚴格上說“生”與“死”的區別,火候、溫度要求嚴格,翻炒嚴格、出鍋時間要求嚴格等等,在此我想以我個人觀點說一個很多“老”師傅犯的嚴重的錯誤:在殺青時帶手套或帶一些保護手的工具在殺青。這是一個很嚴重,也是很低階的錯誤。很多人又會問為什麼?因在高溫重複翻炒時手套(或護手工具)再幹淨也會有“異”味和棉紡纖維。那些膠手套就更嚴重了。如果一鍋好茶泡出來有各種各樣的“異”味,還算是好茶嗎?真正的純手工製作只能是用乾淨的“裸”手。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算不上真正的“純手工製作”。
3、揉捻:純手工揉捻有一個缺點就是條索鬆散,(有葉、牙碎沉澱物)做不到機器的條索結實“團結”(因機器可以加壓)。此工序同樣重要掌握時間、力度直接影響到了湯色的翠綠與混濁。
4、“文”火烘焙:其實就是手工烘乾,鍋的溫度同樣重要,高溫時翻烘不均勻會烘燋。低溫時會“焗”青,很多人不理解“焗青”是什麼意思了。呵呵!就好像炒青菜過熟一樣理解就對了。泡出來的味沒有原有的綠香。直接影響了口感!
5、低溫慢火烘焙:這又是什麼“鬼”?呵呵!這一環節同樣是整鍋茶靈魂的生與死。口感、香杯、回甘、先苦後甘通通都可以經過這一環節體現出來。具體細節我就不一一說出了,是要保留的。請大家見諒!
經過以上環節,一杯香濃甘甜的好茶就會為您送上!
還有以個人觀點告訴大家一點“冷”知識:就是綠茶保鮮時不要放冰箱,因冰箱也是“異”味最重的地方。正常開啟過的茶葉只要密封好放在防潮、乾燥的地方。遠離異味大的食物(魚腥、韭菜、大蒜之類的)
-
10 # 中國茶文化知識
目前六大茶類國內外的通用分類法主要是以陳椽老先生提出的分類方法:以茶葉變色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新的分類法,系統地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紅茶六大茶類。這種新的分類法,既體現了茶葉製法的系統性,又體現了茶葉品質的系統性。
紅茶簡介
紅茶,為全發酵茶,始稱“烏茶”,因成茶的湯色和葉底均為紅色,“紅湯紅葉”,故稱為紅茶。
紅茶以“香高、色豔、味濃”馳名於世,深受大家喜愛。紅茶發源地是福建武夷山的星村桐木關,最早的紅茶為小種紅茶。
加工工藝分為5個步驟:鮮葉—萎凋—揉捻(切)一發酵一干燥;其中發酵是製作紅茶的關鍵工序。
茶葉透過發酵將各種物質轉化(酶促氧化),形成紅茶品質。其中,茶黃素是決定紅茶的亮度,茶紅素決定了紅茶湯的濃度,茶褐素為少量,使茶湯品質變暗。
紅茶分類
紅茶分為三類: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其中金駿眉、正山小種、煙小種為小種紅茶;祁紅、滇紅、宜紅、坦洋功夫、政和功夫、閩紅、川紅這些以地方命名的紅茶為工夫紅茶;葉茶、碎茶、片茶、末茶則為紅碎茶。
宜紅茶歷史因紅茶受大眾歡迎,需求量逐漸增加,使得紅茶工藝得以向周邊地區蔓延,產生江西寧紅、安徽祁紅、湖北宜紅等。那麼湖北的宜紅茶究竟是宜興紅茶、宜昌紅茶還是宜都紅茶呢?它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接來了我就為大家揭開宜紅茶的前世今生……
起始
湖北宜紅茶生產貿易起源時間有記載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此之前就有眾商人挾重金來武陵山區一帶採製紅茶,相曰:“農人頗享其利,由日曬、搓捻、色微紅,故名為紅茶”。
清代道光年間,廣東茶商鈞大福帶領大批江西技工到五峰漁洋關傳授紅茶採製技術,並在此設莊收購和精製紅茶,將大量紅茶運至漢口或再轉運至廣州出口”。
《湖北茶業貿易志》中有記載:19世紀中葉以後,大批廣東商人到鄂西鄂南採製出口紅茶,進一步促進了早期湖北紅茶的發展。到鴉片戰爭前夕,羊樓洞不僅成為國內著名的邊銷茶區,因臨近漢口碼頭和水陸便利條件,一時也成為紅茶產區和茶葉集散交易市場,就在漢口茶市繁榮興旺鄂南茶葉蓬勃發展的同時,又有大批廣東茶商到鶴峰、石門、長陽、五峰一帶加工改制調運紅茶,也大力促進了鄂西產區茶葉生產的發展,而當時在五峰、鶴峰、長陽等地生產的宜紅茶,很受英國、俄國等眾多外國茶商歡迎,宜紅工夫紅茶也就成為了當時國內著名出口紅茶產品。
發展
光緒元年(1875年)有廣東香山縣客商蘆次倫先是在鶴峰開礦失利,見鶴峰一帶產茶甚多,因此開設茶號,在鶴峰、湖南石門縣泥沙一帶教茶農試做紅茶,頭一年做有紅茶七八千斤,首批由漢口轉運廣州出口,由於茶葉品質上好,每箱售價高達160兩(白銀),比當時市場紅茶價格高出一倍。
19世紀後期,我省茶葉生產和茶葉出口外貿有了更大的發展,紅茶出口貿易也隨之興旺併成主導。
光緒二年(1876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煙臺條約》把宜昌闢為通商口岸之後,宜紅茶大量出口外銷。
據中國茶葉公司相關資料顯示:1876年我國茶葉出口曾達213.2萬擔,其中紅茶出口170.9萬擔,佔茶葉出口總額的80.16%,當時由漢口出口茶葉57.4擔,其中紅茶47.8萬擔,佔出口總額的83.2%,其中就有大量宜紅工夫紅茶出口。
十九世紀,我國茶葉出口貿易極盛時期是1886年,當時茶葉出口達268.2萬擔,其中紅茶200萬擔,佔出口總額的74.6%,曾為我國換回6310萬銀元。(最大買家是英國商人,其次是俄國商人)
1900年-1916年間,漢口茶葉出口從以前70-80萬擔增加到80-90萬擔,最高時突破100萬擔,超過了當時上海、福州、九江等口岸茶葉出口總量,佔全國茶葉出口總量60%左右,這是湖北紅茶出口和漢口茶市最興旺時期。
轉折
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十月革命運動、中國國內外戰爭等因素嚴重影響,湖北茶葉經濟迅速被逼入蕭條境地,至1949年湖北武漢口岸茶葉出口貿易幾近停滯。
1945年抗戰勝利後,產業開始恢復。但解放戰爭期間,宜紅茶生產恢復緩慢
1949年解放前夕,宜紅茶產量僅萬餘擔。
復興
1949年5月武漢解放,當年9月成立了中國茶葉公司漢口分公司,1950年4月改名為中國茶葉公司中南區公司,立即恢復了武漢茶葉出口口岸並展開了茶葉出口業務,擔負宜紅、滇紅、湖紅、川紅、寧紅等。
蘇聯首先和我國建交,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中蘇貿易協定”,隨後又有大批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與我國建交,中國紅茶出口需求量大增,其中出口紅茶產品中湖北宜紅要佔到70%以上。
解放後十年經濟建設階段,為了促進全省茶葉經濟發展,擴大宜紅茶出口生產規模,在大力恢復和擴大茶園種植規模基礎上,先後在宜紅茶產區設立諸多紅毛茶收購站,相繼建成一批宜紅茶初制、精製加工廠,以完成年年增加的茶葉出口任務。其建廠列序如下:
宜紅茶發展經歷各種挫折與艱辛,走過百餘載的風雨歷程,這些都離不開宜紅茶人的不懈努力。剛剛我為大家提到過,茶葉商人蘆次倫開設茶號,在鶴峰、湖南石門縣泥沙一帶教茶農做紅茶;廣東茶商鈞大福帶領江西技工到五峰漁洋關傳授紅茶採製技術,設莊收購精製紅茶運漢轉廣州出口,推動了宜紅茶的生產與發展。
說到紅茶領軍人物,就不得不提紅茶之父——馮紹裘,1949年5月武漢解放後,籌建中國茶葉公司中南區分公司。1951年,馮紹裘受中南軍政委員會任命擔任中南茶葉公司副總經理兼漢口茶ㄏ第一任(中南茶葉公司茶葉拼配工廠)廠長。
1951年後,隨著企業內部業務的增設分離等因素的變化,中南區分公司進行多次名稱變更,組建了現在的宜紅茶業股份有限公司。
1950年,中國茶葉公司中南區公司漢口茶廠成立,大力發展宜紅茶生產加工與出口經營業務,在各茶產區設定分支機構將優質原料彙集於此進行拼配加工,漢口茶廠迅速成為宜紅茶的加工出口中心,為我國的外貿出口做出了重要貢獻。
紅茶之父:馮紹裘
馮紹裘是我國機制茶之父、滇紅創始人,是我國公認的著名紅茶專家。他一生潛心茶葉研究和生產,改寫了戴維斯描述的雲南茶葉歷史。他尋得中國紅茶寶地,創制出世界一流紅茶,並且開啟了中國紅茶新紀元,為我國培養出大批的茶葉專家。
1、首開我國機制紅茶先河
1933年馮紹裘首開我國機制紅茶先河,成為我國機制紅茶的開端。1949年,我國茶葉加工初步走上半機械化生產的道路。採用“號碼”紅茶的方式,為每一批紅茶製作編號,提高我國紅茶生產效率。1958年,其設計的恩施“58″型揉捻機和60型宜紅精製聯合機在全國推廣。2、“密碼布樣”將宜紅推向中國紅茶之巔
1959年因受自然環境影響,中國方面準備用宜紅代替祁紅的出口。不料此舉,先是遭遇到業內人士的反對,認為宜紅不能代替祁紅、有魚目混珠的嫌疑。同時,蘇聯專家也不同意,他們表示如果中國方面堅持以宜紅代替祁紅出口,蘇聯將把中國紅茶的等級降級收購,紅茶被降級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外匯損失。
馮老先生領銜成立中國紅茶專家組,專門研究如何與蘇聯方向進行紅茶品質的談判,創新地提出了用“密碼布樣”的方式,對宜紅的品質進行測評,經過多次試驗驗證,結果各項指標都顯示宜紅茶排名第一,蘇聯專家也對宜紅的品質讚不絕口,不再將中國紅茶做降級處理。從此,宜紅茶品質獲得中國最優等級的榮譽。
3、發明紅茶“升降拼配法”
1950年我國與蘇聯簽訂的《中蘇貿易協定》規定要用紅茶換回大量急需建設物資。當時雙方未訂定交接標準樣,蘇方提出各類茶葉都要按產地茶廠原級出口,其茶葉品質由蘇方茶師審樣決定驗收,且往往向我方提出降一級驗收的要求,每年降級驗收數量竟高達50%以上。從50年至54年的五年之內,我方茶葉降級損失之大,十分驚人。
馮先生提出:茶葉經過拼配,能起到取長補短、調整品質的作用。於是,他先從選好原料著手,然後使用篩分、抖提、飄播、風選、揀剔種種做法,反覆加工精製,使老嫩分開,長短粗細有別,梗、片、末、夾雜物除盡,達到葉底紅黑不混,最後採用升降拼配方法,把篩分好了的各級半成品分別拼配成為中上級、中級、中下級、普通級,分別補火裝箱出廠,運上海華東茶葉出口公司交給蘇方。蘇方均按原級接受,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此後,馮老先生的“升降拼配法”,推陳出新,將傳統的“單級付制,單級收回”轉變為“單級付制,多級收回”的新工藝,將工夫紅茶加工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振興湖北的茶葉經濟作出了貢獻。直到今天,這一方法仍然是中國工夫紅茶加工的主要原則。
4、發現宜紅“冷後渾”
宜紅茶具有色紅豔透亮,滋味濃醇回甘,香氣較高,並發現宜紅茶稍冷即有“冷後渾”現象產生。
紅茶沖泡
【沖泡用水】
沖泡紅茶不宜選用礦泉水,應選用太空水、純淨水等。水中含礦物質少,含新鮮空氣多者為佳。
【沖泡器皿】
紫砂壺、瓷、蓋碗、飄逸杯均可。
[ 泡茶三要素 ]
清飲法
>投茶用量:3-5g
>水溫:
細嫩紅茶85-90℃等級較低90℃左右(過高易酸)粗老、喬木95-100℃>時間:茶葉的揉捻程度、品種等條件不同,則每泡時間也有所差異。整體上,茶葉都符合先快出湯,後慢出湯的沖泡規律。
[ 泡茶三要素 ]
調飲法
>投茶用量:5g
>水溫:100℃
>時間:依茶而定,沖泡2分鐘或煮1分鐘。
沖泡好紅茶湯後,可隨個人喜好加入牛奶、砂糖、檸檬等,製成奶茶或檸檬紅茶等飲品。奶茶推薦3茶水、1牛奶的比例調配。
-
11 # 展發影視剪輯
首先,在天未亮的時候,到茶葉田裡去採茶。只採取其中鮮嫩的部位。
然後精挑細選優質的茶葉,才能做出好茶。
將早上採到的茶葉攤開。去除茶葉裡的水蒸氣和葉子的青草味。
接下來就是殺青步驟了,將曬好的茶葉放在專業工具裡,進行搓揉。
經過不斷的搓揉再搓揉,最後變成這個樣子,細小而且兩邊尖尖的樣子。
然後,就是上火烤茶了目的是為了讓茶葉發出香氣,蒸發水蒸氣,讓茶葉乾燥,才能儲存。
火烤的時候,記得用小火慢慢烤,考出茶葉的香氣
最後,真空打包儲存。就大功告成了。
-
12 # 山野秋風向華友
2.在我國製茶工藝多種多樣,有古法工藝,純手工製作,小型機器製作,大型機器製作等。
3.綠茶,綠茶是我國最受歡迎的一種茶類,是不發酵的茶類,製作方法:採摘的鮮葉是一片葉為一芯一葉,兩片葉為一芯二葉,涼幹水分,殺青,揉捻,乾燥,做成成品。有名品種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雙龍銀針,竹葉青,恩施玉露,採花毛尖等等以及後來發展起來的名茶,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4. 紅茶.採青,採摘嫩葉,萎凋控幹水份,揉捻成形,補足發酵(渥紅),乾燥,做成成品。紅茶湯色紅色,名貴品種有英紅和祁紅,宜紅等。
5.黃茶,鮮葉,炒青,揉捻,悶黃,乾燥,製成成品。黃茶口感不遜色於綠茶。
6.黑茶,在綠茶製作的前提下澆水再發酵而成就成為黑茶,黑茶中普洱茶有減肥降血壓的作用。
7.烏龍茶,是青茶中的一種半發酵茶,烏龍茶製作麻煩,泡法講究,被廣東人稱為功夫茶,名貴品種有鐵觀音,鳳凰單叢。
8.花茶,看起來非常好看讓人想喝的花茶是比較珍貴的稀有茶葉,還有著濃郁的花香茶香,這種茶老少皆宜,名品有苿莉花茶。
9.藥茶,就是把茶葉和藥物搭配而成,不僅對身體有著很大的好處還能享受到品茶的樂趣,一舉兩得。
10.白茶,和黃茶的外形口感以及香氣都非常接近又非常好。主要靠日曬而成。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名貴品種有白牡丹茶,白豪銀針茶。
11.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茶葉生產都用上了機械化,從鮮葉採摘,殺青,揉捻,整形,乾燥,成品包裝都是機械作業。機器製茶又分粗加工,基本成形,乾燥包裝出售。精加工包括除泡葉,茶梗,過篩整形等工序然後包裝出售。
-
13 # 茶農小遮我們這裡(西雙版納最高峰勐海縣勐宋片區蚌龍村)都是生態茶橋木茶古樹茶 採茶的時候很難量也很少 我們這裡從種下去就一直沒有人為的修剪任茶樹生長 這樣做出來的茶口感都非常好 茶葉從採回來然後萎凋 再後就是殺青 我們這裡都是人工炒茶 炒茶是茶葉好不好的關健 同樣是一片茶葉地裡的茶葉兩個人炒 都是兩個味 機器炒不出來人工的那個味 所以到目前為此都是人工
-
14 # 爆款研究社
這個怎麼說呢,直接看這個吧:https://www.toutiao.com/a6821437404319056397/
-
15 # 予言茶事
茶是中國的國飲,大部分都喜歡喝茶,那麼在大家喝茶的時候,可有想過茶葉到底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不同的茶葉製作工藝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中國是一個產茶大國,全國有1000多個縣市種植茶樹,按照製作工藝不同,可以將生產的茶葉劃分為6大類。而同一類茶葉中,雖然大體工藝流程相同,但是在細節處理上也有明顯的差別。
綠茶是消費最多的一種茶葉,其製作工藝主要是透過高溫殺青,再經過整形或者是揉捻之後烘乾。綠茶的殺青工藝有蒸青、炒青烘青等幾種不同的方法。像我們老家的特產名茶嶽西翠蘭,就是典型的綠茶。
過去嶽西翠蘭完全依靠手工製作,現在主要是以機器加工為主,這也是目前綠茶製作的主流模式。在鮮葉採摘之後,要進行適當的攤放,一般情況下厚度要小於10釐米,開放的時間3~5個小時,要根據天氣情況和空氣溼度而定。
攤放之後就要進行殺青,殺青的溫度一般要控制在140~160度之間,現在時間一般在2~3分鐘左右即可。接下來就要進行理條,溫度要控制在80~100度之間,時間大概在3~5分鐘。理條的過程其實就帶有一定烘乾的效果。結束之後要適當的攤放,在進行毛火烘焙,溫度一般控制在100度左右,時間上基本保持6~8分鐘。另外我們在烘焙的時候,茶葉的厚度要保持在一釐米左右,然後保證茶葉厚度一致。
毛火烘焙之後,大約八成幹就可以放到事先準備好的場地進行攤放,時間在1~1.5個小時左右,溫度一般要降到30度以下。等攤涼結束之後,就開始復火,溫度保持在70~80度之間,茶葉的厚度控制在2~3釐米。有時候,茶葉做到這一步烘乾之後,將含水量降低到4%以內,就算完成了加工過程。當然,如果要增加茶葉的香氣,還可以用炭火低溫再提香一次。
-
16 # 檀氏珍材
老檀來自中國十大名茶太平猴魁核心產區的黃山市黃山區(原太平縣)新明鄉,今天給大家介紹下太平猴魁的生產加工工藝。
第一步,採摘。每年穀雨前後新明鄉太平猴魁基本已長成三葉一芽狀態,此時已符合採摘標準。茶青採摘要求只採兩葉一芽,最下面一葉下留0.5釐米茶杆,採摘不達標,無法正常殺青和捏尖,嚴重影響成品茶的口感和外型。
第二步,萎凋。萎凋也叫攤青,萎凋時間長短根據天氣和太平猴魁品種而定,一般土種萎凋標準是天晴露水茶青萎凋至傍晚殺青,雨天茶青萎凋至隔天上午殺青,新品種萎凋時間如六號、黃種在土種基礎上再加十二小時。萎凋的成敗決定了成品茶的香氣和顏色。
第三步,殺青。殺青一般是用大鐵鍋,下置劈材或木炭生火,炒茶師傅們徒手翻炒,千萬別因怕燙手而戴手套。殺青是靠師傅們多年的炒茶經驗,憑藉手感把握火候,一般茶青邊緣略起芝麻泡即起鍋。
第四步,理條、捏尖。這一工序極為費時費力,每一根殺青過的茶青需要人工雙手將其捏成雙葉包桿狀態,整齊排列於網篩之中。
第五步,碾壓塑型。將捏成型的茶青置於石碾之下輕壓定型,因全部茶青都是置於網篩中壓扁成型,所以太平猴魁所有幹茶都有網格線。
第六步,初烘、復烘。現在新明鄉中有電烘箱和炭烘箱兩種,以櫟樹窯炭烘出的太平猴魁口感最佳。
第七步,攤晾、裝袋。復烘至乾透倒入竹編散熱,待熱氣散盡後裝入密封袋中,置於陰涼處儲存。
以上是老檀總結出的太平猴魁生產工藝流程,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
17 # 情侶馬愛行記
我的家鄉在福建省漳平市,從小喝水仙茶長大的。漳平水仙茶是漳平茶農創制的傳統名茶,福建省漳平市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南洋鎮是漳平水仙茶主產區,是中國水仙茶之鄉,烏龍茶類唯一的緊壓茶生產基地,國家級水仙茶綜合生產標準化示範基地。水仙茶屬烏龍茶系列,漳平水仙茶餅結合了閩北水仙與閩南鐵觀音的製法,用一定規格的木模壓制成方形茶餅,風格獨一無二,古色古香。其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形成了漳平水仙茶獨特的品質。
外觀獨特:漳平水仙茶是烏龍茶中獨一無二的茶餅。這種茶餅,顏色獨特,有紅、青、褐三種,所以又稱“三色茶餅”,做得好的水仙茶餅油亮油亮的,外表就十分誘人。
“三色”水仙茶餅
香氣明顯:水仙茶有濃香型(傳統做法)和清香型兩種。濃香型是有濃烈的桂花香,清香型是有濃郁的蘭花香。真正好的水仙茶,茶餅四方平整,青紅黃三色間雜(簡稱“紅邊綠肚”),沖泡後散發出濃郁的桂、蘭香氣,甚至杯底有奶油香,湯色紅黃透亮,如同琥珀,茶水醇厚甘甜,不苦不澀,喉韻足,飲後口齒留香,回甘綿長。
經久耐泡:水仙茶葉片肥厚,內物質含量高,所以特別耐泡,一般可以沖泡五六次,香氣、韻味不減。更有久飲多飲而不傷胃的特點,有醒腦提神,健胃通腸,排毒,去溼等功能
水仙茶湯色特點
漳平水仙茶暢銷於閩西各地及廣東、廈門一帶,並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中國農副產品博覽會金獎、中國馳名商標。漳平水仙茶早在民國初期便飄洋過海,大量出口香港、臺灣、日本等東南亞地區和國家。周恩來總理對漳平水仙茶情有獨鍾,當他得知水仙茶具有防癌功能時,在1956年會見日本朋友時,專門給日本客人推薦和介紹水仙茶,著名相聲大師姜昆題詞“茶香萬里”,2007年,茶界泰斗張天福來到南洋鎮,對漳平水仙茶特點品質給予高度評價。
下面我介紹一下漳平水仙茶的製作工藝:
漳平水仙茶餅製作工藝流程為:鮮葉→曬青→晾青→做青(搖青與晾青交替)→殺青→揉捻→造型(含造型與定型)→烘焙。水仙茶的製作是一個繁複的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的過程。
採茶
水仙品種嫩梢持嫩性較強,採摘宜開面採,因水仙茶餅成品屬毛茶,原則上要做到嫩度寧嫩勿老,採摘葉數寧少勿多。技術標準是採摘小至中開面二三葉,俗稱“一芽兩葉”。
採茶
詩曰:
翠旗才展一兩面,漫山即揚採茶曲;
春風秋露最蘊香,還有冬片亦珍奇。
曬青
將茶青均勻、薄攤在水篩、竹蓆或曬青布上,於陽光下接受日照輻射。曬青適宜的陽光是弱光和中強光。曬青程度以第一葉和第二葉下垂呈凋萎狀態,葉面失去光澤、葉緣稍捲縮,青氣減退,香氣顯露,減重率約10%~15%為宜。
曬青
詩曰
急從茶園歸農舍,靜臥曬坪陽光曝;
走水深淺青氣退,看色聞香費工夫。
晾青
經過曬青後,將其收入陰涼室內攤勻上架,放於通風陰涼處讓其散發熱量調節芽葉內部水份,恢復茶青體力。
晾青、搖青
詩曰:
通體燥熱氣息倦,收入晾房涼中歇;
待得心清勁道足,挺身再向翻騰處。
做青
做青為搖青與靜置交替進行的過程,一般4次,必要時進行5-8次。漳平水仙茶做青方法結合了閩北烏龍茶與閩南烏龍茶做青技術特點,做青前期階段採用手工(水篩)搖青,做青後期階段採用搖青機搖青,前後各兩次。水仙茶鮮葉具有葉大,梗粗,含水量高,易損傷、紅變等特點,搖青掌握輕搖多次原則,做青前期階段輕搖,做青後期階段適當重搖;晾青掌握薄攤多晾原則。
搖青
詩曰:
且搖且晾且細看,紅邊綠肚湯匙樣;
陣陣花香沖天庭,始知可以入鍋鼎。
炒青
殺青機鍋溫 260℃~300℃,炒青要先高溫後低溫。炒青工藝應達到消除青味,發出清香、葉色由青綠轉為黃綠,葉片卷皺,手握葉片感到柔軟,手握能成團,放手能散開,且稍帶粘性,減重率為30%為宜。
炒青
詩曰:
炒青其實是殺青,青味除卻留精神;
畢剝有聲勿過火,傲氣盡處香氣生。
揉捻
揉捻掌握“趁熱、重壓、短時”,由輕到重,將茶葉揉成條狀,以汁液略有滲出為宜。
揉捻
詩曰:
逆來順受成才路,輕揉重捻有分寸;
顏容漸深葉漸軟,色香俱全功始成。
造型(模壓造型)
用木模具壓築造型是水仙茶餅製作的特有工藝,造型的工具有木模和木模槌。木模內徑 4.2 cm×4.2 cm,造型時用 15.5 cm×15.5 cm的白色潔淨毛邊紙或用熱封型濾紙,平鋪於桌面上,並放置木模,取20 g~25 g左右已揉捻好的茶葉放入木模內,用木槌加壓造型,移開木模將紙包紮緊,並貼上定型即成茶餅。茶餅經以上造型工藝之後,進行烘焙乾燥。
模壓造型
詩曰:
四四方方一座城,玉兔搗藥白衣身;
緊壓茶餅名天下,古往今來獨一份。
烘焙
初焙。初焙溫度在90℃~100℃時烘焙時間10 min~15 min,翻轉一面再烘焙10 min~15 min,使兩面乾燥程度均勻。而後將兩個焙籠的茶葉合為一個焙籠,將溫度降到60℃~70℃,繼續烘焙,並且每隔0.5 h翻轉調整一次。初焙程度掌握為七成幹,手握茶餅有粗糙感,烘焙時間約3 h~4 h,即可下焙,攤涼0.5 h~1 h,再行復焙。
復焙。復焙溫度為40℃~50℃,用文火慢焙,以發展香氣,復焙時每隔1 h~1.5 h翻轉一次,促使乾燥均勻,復焙時間要20 h以上,當手握茶餅有沙沙作響,手捏茶葉可捻成乾燥粉末,則表明已經完成乾燥過程。
烘焙
詩曰
竹爐炭火慢慢煨,香味透出柴門扉;
尋香試問誰家茶,如此誘人不忍歸?
從採茶到烘乾,整個過程大約48個小時,但是製茶師卻要花去一生的時間去琢磨,去體會。
-
18 # 茶人陳馨
中國六大茶類品類豐富,卻不是“百花齊放”般的出現。
“陳椽教授以製茶方法為基礎,依每種茶類在製法中內質變化、黃烷醇類氧化程度、快慢、先後等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色澤為基礎,首次從科學角度闡釋茶葉分類原理並提出分類方法,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產生了重大影響,奠定了現代茶葉科學分類的基礎。”
而這些內質的變化便是讓茶葉從一片樹葉變成一片神奇的茶葉的蛻變過程。
茶葉製作過程我國最早出現的茶品是六大茶類中的綠茶,隨著時間的交迭綠茶製法也在推陳出新,其餘茶類也在綠茶的基礎上演變而來。
明朝開始中國茶歷史已出現了綠茶、黃茶、白茶、紅茶、黑茶等五種茶品,直到清朝青茶的出現,六大茶類形成了。
在製法上也有了詳細的區分,從發酵度,做青的程度,是否需要烘焙都有不同的製作存在。
但是六大茶類的製法都有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工藝——做青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簡單概括一下六大茶類的製作工藝。
綠茶:殺青——揉捻——乾燥
白茶:日光萎凋——乾燥
黃茶:殺青——揉捻——悶黃——乾燥
青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乾燥(焙火)
紅茶:萎凋——揉捻——悶紅髮酵——乾燥
黑茶:殺青——揉捻——渥堆——乾燥
-
19 # 仁易普洱茶
茶葉是承諾出來的
茶葉是天地精華,人和做出來的
茶葉是效果延續出來的
茶葉是自然出來的。
科技出來的茶,沒有靈性。
沒有靈性,茶沒有效果
做出來的茶,是生物化學茶
有了轉基因肥料後,茶成了生物化學轉基因,無法保證養生效果
生產出來的叫做科技茶。
回覆列表
茶是採摘茶樹的嫩芽或新葉當原料,經過一連串的製作過程而製成的。 製茶過程為:採青→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初製茶) →精製 → 加工→包裝→(成品)這些過程對茶起哪些作用: 採青:茶只能採摘嫩葉,老葉無法用,這些細嫩的部分,採下來後稱為茶青。(如果多采一片葉為一芯一葉;多采兩片葉為一芯兩葉。) 茶:芽茶類:以嫩芽做原料 茶性比較細緻 葉茶類:以葉做原料 茶性比較粗獷 萎凋:茶青採下來後,首先要放在空氣中,讓它消失一部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7393466分的水份,這個過程稱為萎凋。 萎凋分:在室外進行的為室外萎凋;在室內進行的為室內萎凋。 萎凋的過程:水份的消失必須透過葉脈有秩序的從葉子邊緣或氣孔蒸發出來。每部分的細胞都必須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這樣,才能產生髮酵作用。 失 水:葉子曬乾曬死 造成味薄 積 水:沒有攪拌 造成苦澀 萎凋就是靜置與浪青交替進行。 靜 置:就是放置不動,讓水份補給到邊緣的地方,當然也讓已經可以發酵的部分慢慢發 酵。 浪 青:就是攪拌,先是促使水份平均消失,然後借葉子的互相摩摩擦,促進氧化。 發酵:指茶葉的面份與空氣起氧化作用,這個過程稱發酵。 發酵使茶發生變化: 香變:不怎麼發酵的,喝起來是股菜香;讓它輕輕發酵就會轉化成花香; 發酵變重後會轉化成果香;如果讓它盡情的發酵就會變成糖香; 香氣是發芽、開花、結果的變化。 色變:香氣的變化與顏色的轉變是同步進行的。 菜香的階段是綠色;花香的階段是金黃色; 果香的階段是桔黃色;糖香的階段是硃紅色。 味變:發酵越小,越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 發酵越多,離自然越遠,加工的味道越重。 殺青:是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這個過程叫殺青。 炒青:就是下鍋炒,也可是滾筒式,炒的茶比較香。市場上的大部分茶都是炒出的。 蒸青:用蒸氣把茶青蒸熟,蒸的顏色比較翠綠,而且容易保留植物原來的細胞纖維。 揉捻:殺青過後,要將茶葉像揉麵一樣的揉捻。 揉捻的功用: 第一、 揉破葉細胞,以利於沖泡。 第二、 成形。 第三、 塑造不同的特性。 1.揉捻包括:手揉捻、機揉捻、布揉捻 揉捻的次數越多,茶性就會變的越低沉。 揉捻分:輕揉捻,輕揉捻製成的茶成條形狀; 2.中揉捻,中揉捻製成的茶成半球狀; 重揉捻,重揉捻製成的茶成全球狀。 乾燥:揉捻完茶就算初步完成,這時要把水份蒸發掉,這個過程稱為乾燥。 乾燥分:火爐上烘乾、手搖式乾燥機、自走式乾燥機。 初製茶:乾燥過的茶就可以拿來沖泡飲用,可是這種茶外型不好看,品質也還不穩定,一般稱為初製茶。 銷售之前,最好再經過一番精製,它包括: A、篩分:將茶篩分成粗細不同等位。 B、剪下:需要較細的條形時,可用切碎機將它切碎。 C、拔梗:將部分散離的茶質分離出來。 D、覆火:乾燥不夠時,再幹燥一次,也稱補火。 E、風選:將精製過的茶用風來吹,碎末和細片就會分離出來。 經過這些程式完成的茶,就是可以上市的精製茶。 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它補試各種加工,加工包括: A、薰花:把新鮮的花和茶拌在一起,經過八小時左右後,茶吸收了花的香,成了花茶,用什麼花薰什麼茶並沒有什麼規定,只是要考慮它倆是否合的來,如茉莉茶花與桂花,一個年輕一個成熟。所以茉莉常用在輕揉捻的茶上;桂花常用在中、重揉捻的茶上,如凍頂或鐵觀音上。 B、焙火:就是把製成的茶用火來烘焙。 焙火分:炭焙、電焙 焙火越重就成越熟,顏色也越深;否則就成越生。 製茶三把火有 焙火:目的在改變成茶的風味。 乾燥:將水份蒸發。 殺青:則是停止發醇。 雖然都是同樣的三把火,但使用的時間、目的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 C、摻和:把花和茶摻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調味茶,如洛神紅茶是把洛神和紅茶摻在一起。 要分辨調味茶的好壞,就要看它摻和的東西。 10、哪些過程造成了那麼些茶,也就是造成不同茶類的主因: A、發醇:是最重要的一個過程,發酵程度不一樣,製成的茶就南轅北轍。 B、揉捻:是第二個重要的過程,揉捻的輕重是塑造茶葉不同的特性。 C、焙火:是另一個重要的過程,焙火的高低,是改變成茶的風味。 D、採摘時茶青的採摘的部位成熟度,是造成茶葉不同風格的第四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