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寧靜致遠PAN

    第一孫權見識差,內心沒有明確的方向,比如曹操是統一天下,劉備是匡扶漢室,孫權是……坐吃等死?而且在有了謀臣的戰略規劃之後曹操和劉備都能長期持續的執行,就孫權個傻叉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一會要荊州一會要淮南,結果兩頭不討好,戰略能力幾乎為0。人家關羽在襄樊打得正好,連張遼都調過去防關羽了,這麼個天賜良機,孫權愣是不去淮南而要去荊州捅盟友,真是得了合肥恐懼症?守江不守淮不如回家賣白菜。你說你打荊州就打荊州吧,打下荊州拿下襄陽了嗎,守江不守漢不如回家賣木炭,這樣的全據長江有什麼意義。至此而後孫劉兩家都失去了與曹魏爭天下的機會,這樣的背盟當真是害人害己,正常人都會討厭吧。

    第二,孫權能力差,此公離戰場的距離是與戰績成反比的。孫權年輕的時候曾攜十倍於敵之兵力圍陳登於匡琦,結果被人家反殺,還斬首萬級。年長之後本以為可以一展身手,結果在合肥城下給人張文遠各種送經驗,不知道葬送掉了多少江東兒童的父親,才把一個戰爭系本科畢業的張遼打成了他江東地區的兒科權威專家。(在江東一提張遼的名字就能讓小兒止啼,神奇不神奇)我代表江東千千萬萬的寡婦和孩子們討厭他一下不過分吧。

    第三,孫權人品差,借荊州一事在湘水之盟後早已有了個了結,在此之後襲殺關羽就是徹徹底底的背盟,沒得洗。你說你背盟就背盟吧,哪個政治人物身上不背點黑料,關鍵你這買賣要划算才行啊。我們看不背盟,趁著關羽在中路大勝,張遼又走了,還有機會取淮南,進而取徐州豫州青州,這實力翻一倍不止,興許還能一統天下。背盟呢,僅僅只得了荊州剩下的三個郡,而且還要承擔曹魏在中路的軍事壓力,僅憑揚州的實力要拿下淮南,那是再無可能,拿不下淮南不僅失去了進取天下的機會,更讓長江天塹的作用大打折扣,君不見曹操多次陳兵濡須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與公共廁所無異。沒腦子的人,你說你有什麼資格人品差。至於什麼屠城啦,殺兒子殺大臣啦,氣死陸遜自毀長城啦,濫發貨幣割老百姓韭菜啦,樁樁件件都沒逃過史官鐵筆,如此劣跡斑斑磬竹難書,真的很難讓人不討厭的。

  • 2 # 寫紅塵作夢語

    相比於曹操和劉備而言,孫權更像是白撿便宜的有福之人。因為孫權沒有像曹操和劉備一樣,在亂世中一直坎坷不斷,而是父親和哥哥早就為他打下了一片基業。

    哥哥的唯一重任和謀士的全心擁護。

    孫策在死於自己的莽撞行為下。內心更加懂得沉穩才是固守江山的根本,所以孫策沒有將自己的產業留給他自己的妻小,而是讓自己的弟弟孫權固守江東。孫策內心也知曉江山易得難守。如果沒有一定沉穩的眼界,難以長久的擁有江東這片安樂之土。所以孫策在臨死之前將江東的事業交付給了孫權。

    孫權前期野心不足。

    身為弟弟的孫權雖然擁有了孫策打下的產業,卻沒有孫策的政治野心。但是孫權將江東的根基固守的井井有條,都說江山易得難守。雖然孫權擁有了一大幫的忠實擁護者和哥哥打下來的基業,但孫權並沒有像劉表一樣坐以待斃。雖然在早期的時候,諸葛亮還未出山前魯肅就為孫權制定好了三分天下的策略。但是當初的孫權還沒有把握和實力跟曹操正面制衡,但是到後期曹操要攻打江東時,魯肅和周瑜為孫權分析了失去江東後孫權將會受到曹操的各方面制約,失去江東和孫權投降曹操的風險是一樣的。所以孫權決定為了江東利益和自身權益而戰。

    孫權並沒有像劉琮一樣坐以待斃。

    孫權雖然知道曹操勢力強大,敵眾我寡,但孫權依然選擇對陣曹操,在周渝臨戰前,孫權對周瑜說,如果打得贏就打,打不贏的話他就親自上戰與曹操決一死戰。可見孫權寧願壯烈犧牲在戰場,也不願意像劉表的兒子劉琮一樣,將自己的基業拱手讓人。

    結語:

    孫權之所以不受人待見,更有可能是因為大家覺得他沒有曹操和劉備的政治野心,前期才會固守己見,守著江東,沒有運用好勢力擴充套件自己的地盤,到後期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孫權並非是默默無聞的小輩而是一個沉穩內斂的頭目。

  • 3 # 白龍赤子

    首先,我得申明一下自己的觀點,孫權作為東漢末年的傑出的政治家,是與劉備、曹操等英雄相提並論的人物。他少年繼位,靠著張昭、周瑜等人的輔佐,逐漸成長為這一時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之一,是名流千古的。孫權並沒有不受人待見,他是自己時代的一流政治家。

    年少繼位

    建安五年(200),袁紹掀起了著名的官渡之戰,北方處於一片戰亂。而此時的東吳也發生了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那就是江東領導人孫策的去世,使孫策的弟弟孫權陷入無限的悲痛之中。這時,經過張昭、周瑜等人的勸說,年少的孫權從傷痛中恢復了過來,決定成就一番大事業。雖說此時的孫權佔據江東,但他實際管轄的地方只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和廬陵五郡,即便是這五郡,也時常發生“叛亂”。

    面臨危機四伏的統治,孫權積極地尋求為自己所用的人才,招攬了大量人才服務於他,招攬的包括魯肅、諸葛瑾等。接著,孫權征伐了威脅其統治的政治勢力,如皇祖等人,最終穩住了局面,為江東以後的統治鋪平了道路。

    促成孫劉聯盟

    在三國曆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戰役”,包括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其中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孫權都是主導人之一,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東吳危機的化解和領土的擴張做出了貢獻。談起孫劉聯盟,或許人們想到的或許只有魯肅和諸葛亮,但作為東吳和蜀漢的最高統治者,劉備和孫權依然有著樞紐型的作用,畢竟他們才是兩家公司的“董事長”。所以,正是他們的支援,才促成了孫劉聯盟,在這個過程中孫權的功績比劉備更大。

    打敗劉備

    公元221——222年,東吳與蜀漢因為荊州問題,爆發了夷陵之戰,該戰以劉備的慘敗而告終。談起夷陵之戰,人們總會想起關羽的失敗和劉備的狼狽,可打敗關羽和劉備的人是誰呢?那便是孫權,當然前線指揮官是當時東吳傑出的政治家陸遜。但剛開始的陸遜並不被將士們所看得起,當陸遜說到孫權對他的看重時,將士們對他的態度有了轉變。可見,沒有孫權,東吳就沒有夷陵之戰的勝利。

    孫權是當時傑出的政治軍事家,並非浪得虛名,因為當時的許多名人都對孫權有過正面的評價。曹操說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孫策說道:“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從這些話語中都可以看出時人對孫權的看重,而非不受待見。

  • 4 # 訫旋40726026

    從哥哥手中得到了江山,卻沒給哥哥的兒子一個好的歸宿,不給學上,限制活動,時刻防止侄子奪權。

    優柔寡斷,一直秉橫著中庸之道,相互制衡,就是傳說中的攪屎棍。

    一面依靠著四個大都督,卻時刻想弄死這幾個大都督,一直覺得他們不聽話。

    孫堅和孫策的元老武將都沒落個好下場。

    晚年時期猜忌多疑,救了自己的陸遜說給弄死留給弄死了。

    沒好好的培養自己的子女,孫皓,孫魯育,都是歷史上的殘暴之人,這鍋都給孫權背了。

  • 5 # 讀春秋思無忌

    被你這麼一問,孫權確實不太招人喜歡。那這時為什麼呢?

    諸侯眼中的牆頭草

    一、與劉備交往的日子

    自從赤壁之戰後,孫權的立場就開始左右擺動。我們來看看他都做了些什麼?

    公元210年,周瑜請求出徵益州,孫權同意。之後,周瑜還未到達南郡,便病死於巴丘。假如周瑜沒有病死,順利進入益州,那麼,劉備這邊肯定不樂意,孫劉聯盟就會動搖。

    公元215年,孫權遣人去找劉備討回南郡,劉備推託佔領涼州後在歸還。孫權勃然大怒,立刻攻下荊州南部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趕緊派關羽進駐長沙益陽,自己率領大軍隨後趕到,要不是曹操拿下了漢中,劉備急著回去奪回巴郡,孫劉之間的世紀大戰一觸即發。

    其實呢,這事雖是劉備不對,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劉備不趁著關羽坐鎮荊州從而牽制著曹魏洛陽的兵力,他怎麼能出得了祁山呢?因此,荊州如果一定要還,也得等他在隴西站穩腳跟,更何況漢中已落入曹操手中。

    劉備退讓一步,簽訂湘水之盟,孫劉同盟算是保住了。

    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曹操,佔領漢中。孫權見機攻打合肥,曹操調派其他地方的兵力去救援,關羽隨即發動襄樊之戰。這時,孫權突然調轉矛頭,聯合曹操,合力殺死關羽,奪了荊州。孫劉聯盟徹底崩了。

    公元221年,劉備沿江而下,攻打東吳,孫權在夷陵大敗劉備。隨後,孫權又遣使與劉備重新修好。

    劉備和孫權自建立聯盟以來,劉備忙著開疆拓土,與曹魏爭奪地盤。孫權呢,不思與劉備聯動,而是忙著在其背後插刀。劉備從曹操那裡奪回了漢中,而孫權則是從劉備那裡拿回了荊州,順便把盟友打殘了。這到底是聯盟還是拆盟呢?他付出的代價便是這輩子無法飲馬淮水。

    二、與曹魏交往的日子

    215年,孫權趁著曹操在漢中,忙不迭地偷襲合肥,結果被張遼以少勝多,還差點賠上性命。

    216年,曹操緩了口氣,便在次年對東吳發動了濡須之戰,孫權一看不妙,就立刻請降。正好那時,劉備準備進攻漢中,曹操便接受了。

    219年,孫權趁著曹劉大戰時,又開始進攻合肥,曹操心塞,只能派人救援。孫權一看曹操那兒來人了,立刻要求聯手幹掉關羽,向曹操示好。關羽死後,孫權擔心劉備報復,趕緊將關羽首級獻給曹操,還慫恿其稱帝,簡而言之,是在向劉備暗示,主謀是曹操,要報仇找他就對了。

    220年,曹丕稱帝,孫權立刻自稱其藩屬,因而被曹丕封為吳王。

    222年,曹丕發現孫權這人靠不住,發兵攻打東吳,孫權立刻與劉備修好關係。吳魏聯盟岌岌可危。

    226年,曹丕去世,孫權立刻進攻江夏郡。

    228年,曹吳終於在石亭上演世紀大戰,孫權獲勝。曹吳聯盟徹底破滅。

    229年,孫權稱帝,與蜀商議平分曹魏九州。

    孫權最終沒有在曹魏那裡討到便宜,是因為曹操三代太強悍。

    必殺技:聯姻

    孫權這一輩子,一共和人開了三次口請求聯姻。

    第一次,赤壁之戰後,目的是為了控制劉備。孫權也不管劉備願不願意,就將殺氣騰騰的小妹硬塞給了劉備,使得劉備那兩年如坐針氈,新婚不多久,就跑到益州打江山去了。第二次,濡須之戰後,孫權請降,條件之一是聯姻。不清楚是嫁給曹操,還是他兒子。第三次,湘水之盟後,向迎娶關羽女兒為自己兒媳婦。不過,這次孫權很受傷,被關羽懟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孫權拉攏關羽的目的還是為了荊州,不過被關羽識破了。

    孫權將聯姻作為外交手段,希望用它們來制約別人,但卻不妨礙自己,該翻臉是照樣翻臉。

    沒有主見

    孫權雖然成功稱帝,與蜀漢、曹魏三分天下,然而他的整體戰略卻並不能稱得上成功。

    如果他能始終與劉備一條心,那麼,曹魏便很難做大,又何須等到自己稱帝后,才與諸葛亮商議平分曹魏九州之大計呢?

    而這一切便是和孫權的幾個心腹之臣有關,從某種意義來看,他並沒有太多主見。

    周瑜逼退曹仁後,想拋棄劉備這個盟友,自己獨吞益州,然後聯合馬超攻打曹魏。雖然這幾乎不可能實現,但是孫權還是同意了這個計劃,不過它最終因周瑜的病逝而擱淺。

    魯肅接任後,認為鞏固孫劉聯盟對雙方有利,孫權認為魯肅分析得有理。

    之後是呂蒙,他一心想搞死關羽,奪回荊州。他雖無周瑜的抱負替孫權統一天下,但是卻堅信荊州有他呂蒙鎮守就夠了,無須依賴關羽。孫權當初想攻打徐州,呂蒙卻勸他不如去奪荊州。後來,魯肅去世後,孫權便真的聽從呂蒙之言,將關羽殺了。但是呂蒙卻沒法兌現自己的諾言了,不日後也病死了。

    之後是陸遜和朱然,但是他們沒有呂蒙和周瑜那麼自戀。因此,吳蜀聯盟又修復如初。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正是因為孫權對蜀戰略反覆不定,才使得曹魏一家獨大。

    結語:

    記得呂蒙曾這樣勸孫權:“如果我們死了,蜀漢一定會滅了東吳。”孫權就像被灌了迷魂湯,居然就信了,事實又是如何呢?蜀漢弱了,被曹魏吞了,接著便是東吳。

    孫權殺關羽、奪荊州,將盟友蜀漢鎖在益州之內,曹魏反而能騰出手來收拾東吳。孫權聽信呂蒙之言,以為憑藉著東吳的力量可以叫板曹魏,事實卻是啪啪打臉,在其有生之年也沒能飲馬淮水。試問,這樣的盟友,誰能喜歡呢?

  • 6 # 中外趣聞雜談

    依我看有這麼幾點原因

    1.自身沒本事,遠不及曹劉。繼位是借父兄餘威,自己帶兵打仗也是一打就輸,獲得“孫十萬”的“美名”。

    2.命好被人嫉妒,大多數人命不好,父兄早死,大權在握,能臣良將,國險民附,還長壽,你說氣人不氣人。

    3.人品不太好,對於孫策後人的安排不夠有氣度(這一點倒是也能理解),不信任周瑜有時還掣肘(也能理解)。

    4.遇事猶豫不決,有梟雄之心無梟雄之性。尤其表現在與曹魏的態度,反反覆覆,小人之心,非英雄。

  • 7 # 經典守望者

    簡單來說,曹魏有法統,蜀漢有血統,但是孫權什麼都沒有,屬於自立為帝。其實長期以來,孫權的影響力一直不如曹魏和蜀漢,在三國志當中的篇幅也是最小的。如果不是因為三國時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形勢,孫權的歷史地位可能還會更低,甚至和早年割據在南越的南越王后來自立為帝的趙佗等量齊觀。

    孫權稱帝確實有幾分勉強,曹丕是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蜀漢是以為漢獻帝已死,為了接續皇統,劉備繼位。而孫吳究其緣由就是不想臣服於魏國和蜀漢兩家,而且為了與兩者平起平坐才勉強稱帝。據《三國志》的記載看來:“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武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將吏皆近爵加賞。”這說明孫權的登基完全都是因為群臣勸進,這個理由很明顯是沒有說服力的。而且,孫權的諡號是“大帝”,在此之前幾乎是沒有人用過這個字用於諡號。在如今相傳的《諡法》當中也找不到相關的註解,只能說是至高至大。這可以說是孫權的狂妄,也可以說是孫權的狹隘。因而孫權不受待見也是在情理之中。

    相比較《三國志》中魏蜀吳三方的創始人:曹操、劉備、孫權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出後人對於他們的態度。

    曹操: 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孫權:“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 8 # 石說大史話

    孫權不受人待見主要有三:

    1.沾父兄的光,非創業之主

    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孫權是第三代,前兩代分別是孫堅和孫策,尤其是孫策通過幾年征伐讓孫家徹底在江東站穩了腳跟,孫權繼位是吃現成飯!同曹操、劉備他們白手起家根本沒有可比性。

    2.偷襲關羽(演義影響)

    受《三國演義》影響,劉備集團代表正義,同劉備為敵的孫權自然被打上反派的標籤。最讓人氣憤的是偷襲關羽,如果真刀真槍拿下荊州也就罷了,暗地裡耍手段讓人不恥。

    孫權拿下荊州如果可以一統天下,史書由勝利者書寫,一些陰謀詭計也可以被美化,問題是就算得到了荊州,孫權一輩子也沒有太大功績,除了給張遼送經驗,好像也沒什麼價值!

    3.晚年昏庸

    如果早年赤壁之戰還能顯現出孫權的年少英姿,到了晚年就是徹頭徹尾的昏聵之主。貪杯好酒還是小問題,逼死了曾打敗劉備的陸遜無疑自斷臂膀,重用剛愎自用的諸葛恪為以後的東吳宮變埋下了禍根。

  • 9 # 梨花說史

    《三國演義》作為通俗小說應該是極為成功的。它不僅樹立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讓人們津津樂道。甚至一度把原本的歷史變得混淆,導致現在很多人拿演義當成歷史。所以對於裡面尊劉抑曹的主流思想多有認同,而在三國裡扮演牆頭草角色的孫權則不可避免的淪為不受人待見的境地。

    那麼,孫權為何不受人待見的,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孫權扮演牆頭草角色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歷史上的關羽也是被東吳所殺。作為萬人迷的季漢裡面忠義無雙的關公形象,自然吸引了一大波的粉絲和流量。但是孫權不揣冒昧把關羽殺掉,當然會引起很多人的嫉恨。有些人會形成關羽死後,劉備為了復仇輸掉了夷陵之戰。從此興復漢室無望的固有印象。把漢室無法興復的鍋背到孫權的身上。

    其實孫權這種牆頭草行為也是能夠理解的。作為東吳之主,年少萬兜鍪的孫權孫仲謀,他的政治決策一定是為自己國家的安全與利益服務的。那時候的劉備已經佔據漢中 益州和荊州三地,勢力如日中天。三國實力的天平逐漸開始傾斜到季漢這邊。孫權就好比是砝碼,要想維護穩定,就只能壓到曹魏一邊奪取荊州。歷史上這種變節行為也屢見不鮮。比如後來八王之亂的司馬顒、唐朝李泌聯合回紇牽制吐蕃、宋朝西夏和南宋偶爾聯合對抗金國、甚至於近代以來英國的大陸均勢外交。都是維護自身政權穩定的手段。所以孫權奪取荊州背刺的行為其實並不為過,只可惜後世關公人氣太高,並且樹立起了忠義的形象。所以孫權就成了反覆無常的小人。

    二、孫權打仗太弱,合肥送人頭

    這也是孫權最讓人詬病的一個點。以至於現在提起孫權都是以孫十萬的“暱稱”來稱呼他。的確,孫權的軍事手段一直都不強。在他的一波又一波的送經驗的努力下,不僅幫助曹魏東南形成了堅實的壁壘,還捧紅了一大波戰爭明星。例如張遼、滿寵、文聘、臧霸,甚至不怎麼入流的劉馥,都曾經讓孫權吃盡苦頭。鍾繇曾經評價過孫權“了更嫵媚”。或許作為東吳之主的孫權,的確在軍事才能上十分蹩腳。這一點的確無法讓人反駁。

    三、晚年昏庸,立儲埋下禍根

    隨著當年一起爭天下的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的去世。孫權自然也步入了老年時期。然而晚年的孫權慢慢變得好大喜功,喜怒無常起來。在外交上,他不聽張昭等人勸阻,執意派使臣聯絡遼東公孫家,希望與其共圖曹魏。然而落得個使臣被殺,財寶被公孫氏擄走的可笑後果。在內政上,孫權任用呂壹等特務機構排除異己,屠戮功臣。雖然有打擊世族的考慮,但是還是引起了很不好的影響。導致孫權最終只能殺了呂壹平息民憤。

    不僅如此,晚年的孫權在立儲問題上也越來越猶疑,態度十分曖昧。不僅不對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的爭儲行為加以節制,甚至聽之任之。導致事態惡化,太子被廢,魯王賜死的可悲結局。並且還立不足十歲的孫亮為太子。可以說,東吳後期國事不穩,宗親血斗的禍根是從孫權埋下了禍根。

    總結:所以孫權在歷史上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他有很雄才大略的地方,也有投機乖戾的一面。對待孫權這個歷史人物還是要理性肯定他的貢獻,批判他行為的過失。

  • 10 # 韓蕭之

    為什麼孫權不受人待見?對於這個問題,我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上的孫權,都說一說。

    一、《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主題是“擁劉貶曹”,孫權是孫吳的一把手,通讀《三國演義》,我們會發現“孫權”是配角,關於他的故事,相比曹操和劉備而言,實在少的可憐。我們也能感覺到“曹劉孫”三人的理想目標,很不一樣。他們的目標分別是:曹操想統一天下,劉備想匡扶漢室,孫權要割據一方。透過他們的目標來看,曹操胸懷天下,有大志,令人嚮往。劉備心向君主,有大節,讓人敬佩。孫權稱霸一方,有野心,使人厭煩。孫權並沒有堅定的目標,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會和蜀漢聯合,一會和曹魏聯合,總讓人感覺有點反覆無常。一提到“反覆無常”,我自然而然想起呂布,這就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結局是白門樓殞命。為什麼孫權和呂布的結局不一樣?因為孫權手下人才濟濟,並且他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才沒有成為“呂布第二”。儘管他是孫吳的創立者,可總讓人感覺,孫權的存在感很低。

    二、《三國志》:這是“前四史”之一,是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史書,《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詳細記載了孫權的一生,讀過之後,讓人感覺到孫權的前期和後期明顯不一樣,前期為了保住“江東”,曹操強大,聯合劉備抗擊曹操;劉備強大,密聯曹操,襲殺關羽;劉備伐吳,向曹丕稱臣;劉備死後,蜀吳再次聯手。這個時期的孫權,虛心納諫,任用一大批人才,比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然而曹操、劉備、曹丕都過世以後,孫權就稱帝了,從這個時期開始,孫權變了,不像以前那樣從善如流了,慢慢開始專斷起來,例如:逼死陸遜、殺死兒子等,實在令人失望。如果再看看“孫吳”的三代領導:孫堅(其父)、孫策(其兄)、孫權,孫權當了皇帝后,追尊孫堅為“武烈皇帝”,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讀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孫權是如何當上吳主的?是孫策傳於孫權的。難道孫權不應該給孫策上個“皇帝封號”?自己的兒子個個封王,孫策的兒子封侯爵?孫權好像有點不地道。

    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孫權確實不受人待見。我讀三國曆史,印象最深刻的兩個人,他們是曹操和諸葛亮。我總是想到了關羽、張飛、劉備等人後,才會想起孫權這個人。如果問孫權有哪些事蹟?相信很多人,一時半會也想不起來。

  • 11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孫權,少年得志。據江東三世,智慧灑脫。為人機警,善納臣言。是三國時代著名政治家。不被人待見,是別人不理解,不瞭解的原因。

  • 12 # 楊秦學歷史

    孫權不受人待見的原因:

    1、坐領江東,江山不是自己打下來的。靠父兄遺澤繼承的,守成的二代三代遠沒有一代創始人那麼多的話題,也就缺少粉絲。

    2、混得不咋的,只能做牆頭草。

    這就很不受吃瓜群眾喜歡了。既不能氣吞萬里如虎一路平推一統天下,又不能風花雪月不要江山只為伊人,這就沒什麼爽點了。實力不如人,處處認慫,最後東吳還是讓人滅了,這就更讓人瞧不上了。

    3、活得太長,後期老糊塗了。

    孫權壽命長啊,曹操曹丕都熬死了,還活得好好的。活得長也就算了,還沒啥建樹,一打仗就輸,也沒啥文才。老了老了還喜歡殺忠臣,殺自己兒子,殺了也就算了,東吳還搞得不咋的,自己定的繼承人沒過一年多就讓權臣給廢了,都不知道說啥好了。

    說笑歸說笑,孫權還是很厲害的。年少繼位穩住江東,赤壁敗曹操、夷陵敗劉備,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抽菸,喝酒,紋身的女孩難道就不配擁有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