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劉楚雲817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來回地找來找去,卻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四周冷冷清清,令人感到憂愁悲慼。

  • 2 # 根言木語

    解詞――

    落寞:是形容詞,意為冷落,寂寞。

    正文

    落寞的句子集合在一起

    也就不落寞了

    為了看落寞的冷漠

    咱把它們孤立成孤單

    1,我看著黃河壺口的水喊天震地流走了,我覺得自己很孤獨。

    2,一隻掉隊的螞蟻可能焦急忘記了孤單,我替它孤單。

    3,油菜花都開了,唯有它沒開,連花蕾也沒有,這株油菜花很落寞。

    4,開生活會時,別人都發言表揚領導管理有方,唯有我沒發言。會後會餐時,我吃不出飯菜的味道,總覺得自己丟了魂。

    5,我寫詩,只寫了一個字“我”,

    讀者都打電話問我,你怎麼孤獨成一個人了?

    6,一分硬幣塵封於窗臺上,數月無人問津,它自覺落寞。

    7,沒有星星的陪伴,月牙也會孤獨。

  • 3 # 容百川700

    每一首古典詩詞都像浪花一樣,以不同的風格傳遞著不同的時代資訊和個人的境遇及情感。或奔放豪邁或婉約低沉,但都給了人們心靈深度的陶冶。

    只有這種簡練的詩詞文化,才稱得上中國文學發展中的精髓,才讓人津津樂道廣為流傳,匯聚了世界上獨有的詩詞文化的海洋。

    每一首詩詞都傳遞著時代的資訊和個人境遇。詩詞大都是寄情或即興而作,國運昌隆,國泰民安時再加上作者春風得意,所出的作品也都歡樂高昂;動盪衰落的時代或個人失意時也很難寫出歡快明麗的作品。

    我不敢說哪句詩詞最落寂,但從幾位熟悉的詩人中,還是能找出幾句。

    如:杜甫《登高》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蔡伸《蘇武慢》

    雁落平沙,煙籠寒水,古壘鳴笳聲斷。

    青山隱隱,敗葉蕭蕭,天際鴉零亂。

    李清照《一剪梅》

    花自飄零水自流。

    等等。

    答於8月27日於瀋陽

  • 4 # 戒在小智

    怎麼回答呢?如果就整首詩作來說,李白的《清溪行/宣州清溪》,張炎的《月下笛/萬里孤雲》在描寫景色方面字裡行間是都透著落寞的。而如果單一的說哪句詩句最落寞,我倒覺得網路上的那句:"不知汲蓮何處尋,年年歲歲共清堯"非它莫屬了。

    天穹似海,

    卻不懂人間的落寞;

    曾經的曾經,

    我們嘻戲追逐;

    最後的最後,

    鎖事纏繞,

    我們天涯零落。

    怎麼樣,這樣的句子也很落寞吧。

    個人理解,可以探討,不喜勿噴。

    回答完畢。

  • 5 # 磨史作鏡

    心似已枯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蘇東坡的《題金山寺自畫像》,寫這首詩的那一年,公元1101年,65歲的蘇軾就去世了。

    蘇東坡是個文人中的全才,他是詩詞家,宋詞豪放派代表人物。他是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蘇”當中成就最大。他是書畫家,“蘇黃米蔡”宋四家之首……當然,他還是個美食家,東坡肘子聞名遐邇。

    但是,在那個讀書人除了做官和隱居幾乎沒有其他選項的年代,蘇軾的仕途可謂坎坷!

    蘇軾為人正直,心直口快,而且享有巨大文名,被宋神宗以及曾經執政的太后賞識,這讓他的政敵們非常忌憚,就想著找機會要置他於死地。

    對蘇軾的第一次重大打擊是“烏臺詩案”,他當時是湖州太守。他的政敵蒐羅了他詩中的個別詞句,斷章取義、牽強附會,把蘇軾關進了大牢裡,勸宋神宗殺他。宋神宗當然無意殺他,但是他詩中確有犯忌的話,也不好宣佈其無罪釋放,加之變法派老大王安石替蘇東坡說話(蘇東坡反對變法),最後蘇東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黃州數年後,因為宋神宗駕崩,少年天子宋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重用反對新法這一派,尤其看重蘇東坡,幾年就把蘇東坡提到翰林學士知制誥的高位,甚至傳言有可能拜相。

    但是蘇軾“一肚皮不合時宜”,他反對新執政團隊一律廢除王安石新法,引起反對新法派(舊黨)不滿,於是他自請出京外放,做了杭州太守。

    本來蘇東坡在杭州過得很愜意,不料好景不長,幾年後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又重新重用變法派的新黨,此時是蘇軾年輕時的朋友章惇執政,蘇東坡晚年就倒黴在這個朋友這兒了。

    新黨自然不會放過蘇東坡,先是將其貶至廣東惠州,章惇聽說蘇東坡在這也還不錯,就把他貶到了宋朝貶官能到的最遠處,海南儋州,那時還完全是未開化之地,被認為是僅次於死刑的懲罰。

    到了這裡,蘇軾已經六十多歲了,身體也不好,他自以為可能有生之年回不了內地了。

    不過還好,他最終趕上了一次大赦,踏上了回程,他已經打算定居江蘇宜興,路過常州遊覽金山寺時寫了這首詩,不久病逝於常州。

    此時的蘇軾,油盡燈枯,蹉跎歲月,白髮蒼蒼,心如枯槁,弱不經風,回想自己有什麼功業可言呢?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黃州、惠州、儋州,一個比一個遠。

    一聲嘆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這幾年的住宿行業會迅速崛起?是因為出軌的人越來越多嗎?